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顧城遠和近賞析

顧城遠和近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5 01:08:35

Ⅰ 顧城《遠和近》 鑒賞

2樓顧城的<遠和近>是一首極其簡單的小詩,短短的六句話,卻在朦朧詩里為人稱頌,非常著名。 詩里創造了「我」、「你」和「雲」三個意象,用「遠」和「近」來描述三者的距離。 這首詩很像攝影中的推拉鏡頭,利用「你」、「我」、「雲」主觀距離的變換,來顯示人與人之間習慣的戒懼心理和人對自然原始的親切感。這組對比並不是毫無傾向的,它隱含著「我」對人性復歸自然的願望。

第一次讀這首詩的時候,就感覺淡淡的,是容易讓人喜歡的那種雋永的感覺,再讀幾遍,更覺得意味無窮。 「我」和「你」,在彼此能看到對方的空間里,現實世界裡的距離,相對「雲」來說是很近的。「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你看我時很遠,看雲時很近。」是什麼讓我產生了這樣的感覺呢?

在我們閑暇的時候,有沒有常識過去抬頭仰望天空,看藍天白雲呢?當我們抬頭的時候,看雲卷雲舒,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呢?煩惱憂傷的時候,抬頭看雲,看那白白的浮雲,感覺愜意很多。雲,永遠是那麼輕柔,可以讓人頓時忘卻心中的不快與煩憂。而「雲」這個意象所指向的,正是我們的自然。

中國有句話叫「咫尺天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近在咫尺的兩個人,心卻遠隔天涯,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呢? 不去考慮「我」和「你」是怎樣的一種關系,或許,他們是相親相愛的家人;或許,他們是攜手同行的朋友;或許,他們是相濡以沫的愛人;或許他們是平行的陌路。但是,無論何種關系,「我」和「你」都是現實世界裡的兩個人,人與人之間卻似乎產生了隔膜。

我們無從知曉顧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種感覺,或者說是錯覺,會覺得「看我時很遠,看雲時很近」,所以就會有很多的理解,留給讀者大量的想像空間。 我們錯過了顧城的那個年代,而今天讀他的詩,卻依然能給我們很大的感動與感傷,他說「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很容易使人聯想起20年代的徐志摩。一樣的單純,一樣的清新,一樣的執著,一樣的深情。一個如此單純的人,在他塑造的詩歌王國里,也必定是無邪的。
詩人產生這樣的一種錯覺,認為人和人的距離還不如人與雲(或者說是自然)來得近。讀這首小詩的時候,眼前很容易浮現出的是一對貌合神離的男女(只是我的理解),天上飄著些微雲,卷著些微風,風吹動了她的頭發,她望著他,然後抬頭看雲出了神,幾乎可以在她臉上看到神往的表情,和他站在一旁的落寞神情。

這種「人遠天涯近」的觀點,在那個時代給讀者很大的震驚。人心冷漠,愛人就在身邊,卻寧願選擇自然也不願意選擇「我」,相愛的人的隔閡是世界上最難跨越的溝渠。

顧城是一個活在夢里的詩人,他在自己的王國里構建美好的童話世界,做著天真的美夢。有人說:「顧城是沉淪在自造的幻象里,『本真童心仍是一種很寶貴的藝術精神』。相較而言,或許顧城在氣質上更多了些『世紀末』的憂郁和偏執。」在這首詩里,表現出了一種「透明的美、純凈的美、神奇變幻的美」,「帶有一種痛苦的思辯地憂傷」。在詩人單純的世界裡,見不得美夢的破碎,而現實就是如此殘酷,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在遠和近之間搖擺,詩人對社會提出了置疑。

Ⅱ 《遠和近》的解釋和賞析

解釋:

《遠和近》雖只有短短的六句,卻容納了對歷史反思的豐富內涵。「遠」、「近」:是物理距離概念,這是客觀存在,有科學的衡量標准。但在情感作用下產生的心理距離卻不同,「遠」可以變「近」,「近」可以變「遠」。

詩中用「你」、「我」、「雲」心理距離的變換,曲折地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戒備以及詩人對和諧、融洽的理想人際關系的嚮往、追求。

賞析:

《遠和近》,是一首非常抽象的詩,它的美就隱含在抽象的線條之中。「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卻一直看著「你」。「你」和「我」是什麼關系,絲毫沒有交代,只寫了「我」對「你」的主觀心理感受。在「我」的感覺中,「你看我時」。

你彷彿和我相距「很遠」;「你看雲時」,你彷彿和我離得「很近」。這是一種錯覺。造成錯覺的原因詩人隱去了,有意留下較大的空白,引誘讀者去想像,讀者的心理因素不同,這種想像圖景也會不盡相同。「雲」可能象徵自然。「你」在看「雲」時。

大約流露出象《日出》中陳白露看空玻璃上霜花時那種童稚的天真和熱情,而當「你」回到現實中看「我」時,卻換成另一種冷漠的表情。所以,「我」覺得,「看雲」時的那個「你」,才是真正的「你」。本來面目的「你」,顯得很親近,如近在咫尺。

而「看我」時的那個「你」,顯得很陌生,有一種「隔」的感覺,如遠在天涯。強烈的感情因素迫使客觀物理距離變形,以適應和表達主觀心理感受的真實。錯覺是在審美的直覺思維中產生的。詩人在瞬間產生的錯覺中悟出一種深意: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詩不僅表達情感,也可傳達經驗,《遠和近》傳達的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可以感受到的一種經驗。詩似乎是純理性的,十分冷靜,但細細品味。其中暗暗催動著一股熱流:呼喚一種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遠和近》一詩,是詩人對不正常生活的本質發現。

此詩初發表時,被視為難懂的怪詩。按照當時僵化的閱讀方式,人們已被習慣鈍化的思維模式,此詩確實難於解讀。因為在目光可視之間,你與我的距離不可能遠於你與雲的距離。可詩人為什麼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呢?原因是詩人所寫的是一種非正常的生活。

是一種被扭曲了的人際關系。在這扭曲了的關系中,一切都顛倒了。本應相親相近的人與人的關系,由於心的阻隔而疏遠了,顯得那麼孤寂而不可接近;因為人際關系的疏遠,人與自然反而拉近了距離,顯得十分親近。也許,正是由於人與自然的親切可近。

更進一步顯示出人的孤寂;也許,正是這孤寂,常使顧城想到夢的天國。可顧城應該知道,在這個充滿矛盾的世界上,夢的天國是不存在的。

(2)顧城遠和近賞析擴展閱讀:

《遠和近》寫作背景:

顧城在1978年年底看到貼於西單體育場外牆上的《今天》創刊號,他被上面的詩歌打動了。1980年的4 月,顧城用「古城」的署名,首次在《今天》上發表了幾首小詩。同年10月,公劉在《星星》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從顧城同志的幾首詩談起》的文章。

對顧城在《蒲公英》上發表的詩歌作品大加贊賞。自此,顧城在詩壇嶄露頭角,在各類文章中也被作為朦朧派的代表詩人提及。1980年年底,《詩刊》刊登了顧城的兩首詩,其中有一首就是《遠與近》。

作者介紹:

顧城,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一個詩人之家,父親為顧工。顧城受到父親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顧城在姐姐顧鄉印象中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愛湊熱鬧」,上幼兒園時經常自己一個人在一邊看樹和螞蟻。顧城因為一次給同學講《三國演義》,得到了「故事」的雅號。

盡管他想講,但還是不喜歡被一群人圍著講故事。顧城只好尋求姐姐當他「一個人的聽眾」,姐姐沒空聽時,「無奈之下他就進了別的屋子,隔著床一個人對著牆講起來」。1968年,即12歲時輟學在家養豬,「文革」前,他開始寫詩,總是一個人獨處,不和別人一起玩耍。

而是低頭寫自己的內心想法。而且文革的暴行給他的內心帶來了沖擊,使他變得更加敏感。1969年隨父顧工下放山東廣北一部隊農場,在那裡度過了五年,但他並不喜歡農作的生活,這種勞作的生活與他想像中玻璃一樣的世界有很大的距離,而這種距離讓他感到痛苦。

1988年,顧城赴紐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加入紐西蘭國籍,後來由於不喜歡城市的喧鬧還有工作帶來的繁瑣事情,他職隱居激流島,在激流島上過著養雞的自給自足的生活。1992年,顧城重訪歐美並創作。

獲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創作年金。第二年也再次獲德國伯爾創作基金。這體現了國際組織對顧城的詩歌水平及文學貢獻的認可。1993年10月8日,顧城於紐西蘭激流島因為離婚與其妻謝燁發生沖突,用斧頭砍妻子謝燁,謝燁受傷倒地,過程成謎,

顧城在崩潰之中倉促留下四封遺書,隨即上吊於樹上自殺,謝燁於其死後數小時不治。顧城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

Ⅲ 顧城《遠和近》賞析

顧城的詩是一個矛盾,一方面取自童話世界的天真和單純,另一方面是對現專實世界的孤獨感和屬感傷。

本詩把復雜的人際關系,簡化成為我、你、雲三者的關系。我和你相對而坐或相對而立,距離感應該是很近的。然而卻相對無言,你只是一會看我,一會看雲。兩個「一會」,說明時間並不短,然而卻無話可說。雲在天邊,應是距離很遠的,而你我之間的距離比雲還要遠得多,相比之下,雲反而很近了。我和你,可能是詩人和他的友伴,但也可能是抽象化了的「人」。人和人是隔膜的,人只能和雲親近,人是多麼的孤獨。

Ⅳ 顧城的遠和近感受是什麼

答:顧城的遠和近感受

該詩在朦朧美之外,是不盡的遐想空間,詩人對詩歌留白藝術的處理,恰到好處地賦予了詩歌更深遠的意義,使得詩歌充滿著更強烈的生命力。

描寫「你」、「我」、「雲」是聚焦的變換,用「距離」闡述在視覺變換的不同感受。

詩歌之中充滿著哲理性的思考,一種關於人與自然的思考,一種關於人與人的思考。

Ⅳ 怎麼理解顧城那首《遠和近》

這是暑假作業里的吧,我們剛好答案沒有被撕掉,所以這是正確答案哦! 示例回一:詩中用「你」、「我」答、「雲」心理距離的變換,曲折的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戒備以及詩人對和諧、融洽的理想人際關系的嚮往、追求。
示例二:詩人所寫的是一種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種被扭曲了的人際關系。在這扭曲了的關系中,一切都顛倒了。本應相親相近的人與人的關系,由於心的阻隔而疏遠了,顯得那麼孤寂而不可接近;因為人際關系的疏遠,人與自然反而拉近了距離,顯得十分親近。

Ⅵ 顧城和他的遠和近讀了有什麼感受

遠和近顧城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 賞析:乍看顧城的《遠和近》,有一種特「小兒科」的感覺,甚或覺得荒唐。然而,披文入境,好生玩味,方悟出一種幼稚里的成熟、膚淺下的深刻。 《遠和近》是一首表現特定心理和審美情趣而有些朦朧的詩,表達含蓄、精煉,而內容深刻。第一節,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雲。是寫「你」左顧右盼的行為。第二節是寫「我」的獨特感覺。「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從表層形式上看,這種感覺是反常的。因為你、我同處地上,你既然能看到我,說明我在你的視線里,雙方距離並不遙遠。而「雲」處天際,它與人的距離遙不可及。詩人透過表層形象著意揭示了一種心理距離的遠和近。人與人,雖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卻存在各種隔膜與不可逾越的鴻溝,因而覺著「很遠」。而人與雲、人與大自然卻能溝通感情,因而覺得「很近」——親近、融洽。詩人運用象徵手法,表現了心理距離與物理距離的不和諧,表達了對人與人之間良好關系的追求與嚮往。 總之,小詩《遠和近》給人一種童話般的美感,深刻地提示了表面悖謬而實際合理的現象。讀罷,「餘音繞梁」,令人回味不已。 有關距離——讀顧城的《遠與近》 《遠與近》是顧城的名篇,它像是塊水晶,小巧精緻,又包含了無限的光與影的內容。品讀過後,滿懷的感動,在可說與不可說之間。 《遠與近》只有一個畫面;兩個層次:看、想(覺得);三個意象:你、我、雲。短短的二十七個字,闡述了一種美妙的、長存於我們生活中但經常被我們忽略的哲理。教科書上是這么說的:對生命存在的評價,對人的評價,揭示了人和人之間的隔膜、猜疑和戒備。(《中國現當代文學史》 朱棟霖等編)老師也說「引發了物質與精神,肉體與靈魂,存在與虛無,人類與自然的兩難選擇。」他們說的都很有道理:人與人之間有了隔膜和猜忌,就只能側目不敢正視了;物質是你、我、雲,精神就是你對雲的關注和「我」對你的深情;物質的距離客觀存在,心靈的距離無法定義,無法衡量;「我」是真實的,雲是飄忽的,真實的你和真實的「我」離得很遠,卻和飄忽的雲離得很近,這豈不是人類距離造成的永恆的困惑;自然和人類,自然是原生態的,絲毫不懂虛偽和設陷,人類卻在很久以前就給自己配備了面具和武器,結果,人類只能在自然的懷抱中得到短暫虛弱的寧靜。 不過,對於本詩,我還有一種理解,顧城寫《遠與近》,視角的落點不僅在人文終極關懷,也在自我纖細情感的抒發。詩作本身好似一位靦腆大男孩的心靈獨白。他愛慕一位女子,但羞於向她表白,甚至連目光都不敢和女孩的目光相交,他只能趁女孩的目光轉向別處時偷偷地望上一眼,並為他「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小舉動竊喜了一把。在目不轉睛如飢似渴的觀望中,他悲哀地發現自己是那麼怯懦,那麼無助,那麼自卑,愛情的熱焰沒能燃燒他內心的羞澀,他不敢讓目光泄露他內心的焦灼心思。「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那麼幽怨又那麼平淡,那麼深情又那麼淡漠,那麼焦急又那麼彷徨,字里行間飽含著濡潤的氣息,濕潤我們的情感荒漠。 人都有同樣的審美心理:正面因摻雜了太多的人情因素和世俗偽裝,不免冠冕堂皇,不免逢場作戲,不免拘攣警戒。但在人視界的外圍,一切裝模作樣的偽裝都失去了遮掩的對象,變得毫無必要,於是人的顧忌擱置了,焦灼心態平和了,審美心情油升了,人們更可以超脫地用自己的本心關照萬物,於是,就產生了完完全全的自我心情傾訴,徹徹底底的自我眼球運作,從從容容的自我心靈之旅。詩中的大男孩在女孩的轉眼間,獲得了這個釋然的機會,這於他倒是很輕松愜意的享受。 很明顯的,這首詩的中心詞是遠和近,詩中一個「很」字讓這種距離變得極端,它比「太」的程度要輕,要緩和,似乎有改觀迴旋的餘地,但要消滅它也需付出相當的努力。情感的拉近不是一廂情願的事情,有時甚至不是兩廂情願的,它需要恰合的氣氛,愉悅的心情,無畏的勇氣,長久的堅持特別是明哲的智慧,不然,距離近了,會有碰撞摩擦的可能,把握火候,把握溫度,把握距離才是中庸的情誼長存之道。 換個角度來說,看側面是很自我的欣賞態度,讓自己「擺」出一種隨意的側面姿態也是一種智慧。這種方式可以讓人領略自己不經意但近乎天然的美麗,或是凝視的美麗,或是沉思的美麗。沒有了刻意的注視,就更添了自然的氣質,省略了對評價者本人的關注,行為就純粹成了自我的真實表達,更易體現美的原則和本真。很多新聞、藝術攝影作品都是捕捉瞬間影像的,一瞥,一回眸,一驚愕,一鎖眉,都有無限廣袤的含義。正面是作者的主觀闡釋,側面是人物本身的坦然發言。 《遠與近》還能給我們很多聯想,喚得我們很多共鳴。它短小精悍的外質包裹著豐富的內涵。可以這么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我」和「你」。

Ⅶ 顧城的《遠和近》解讀

遠和近(顧城)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
這首詩很像攝影中的推拉鏡頭,利用「你」、「我」、「雲」主觀距離的變換,來顯示人與人之間習慣的戒懼心理和人對自然原始的親切感。
這組對比並不是毫無傾向的,它隱含著「我」對人性復歸自然的願望。
——顧

【鑒賞一】
《遠和近》雖只有短短的六句,卻容納了對歷史反思的豐富內涵。「遠」、「近」:是物理距離概念,這是客觀存在,有科學的衡量標准。但在情感作用下產生的心理距離卻不同,「遠」可以變「近」,「近」可以變「遠」。詩中用「你」、「我」、「雲」心理距離的變換,曲折地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戒備以及詩人對和諧、融洽的理想人際關系的嚮往、追求。
詩中的「你」、「我」、「雲」三個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你」、「我」都生活在客觀現實中、同屬於社會的組成人員,「雲」則象徵著美麗淳樸的大自然。「你看我時很遠」,這是地近心遠,「咫尺天涯」:「你看雲時很近」,這是地遠心近,「天涯若比鄰」。詩人這種「人遠天涯近」的辯證感情方式已成為人審美理想的發展的方式,即「由客體的真實,趨向主體的真實,由被動的反映,趨向主觀的創造。」
這首詩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匠心獨運,給人的印象是:自然而不自然,工巧而不矯飾。
【鑒賞二】
《遠和近》一詩,是詩人對不正常生活的本質發現。此詩初發表時,被視為難懂的怪詩。按照當時僵化的閱讀方式,人們已被習慣鈍化的思維模式,此詩確實難於解讀。因為在目光可視之間,你與我的距離不可能遠於你與雲的距離。可詩人為什麼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呢?原因是詩人所寫的是一種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種被扭曲了的人際關系。在這扭曲了的關系中,一切都顛倒了。本應相親相近的人與人的關系,由於心的阻隔而疏遠了,顯得那麼孤寂而不可接近;因為人際關系的疏遠,人與自然反而拉近了距離,顯得十分親近。也許,正是由於人與自然的親切可近,更進一步顯示出人的孤寂;也許,正是這孤寂,常使顧城想到夢的天國。可顧城應該知道,在這個充滿矛盾的世界上,夢的天國是不存在的。
【鑒賞三】
這首詩是朦朧詩里非常著名的詩篇,是被許多人傳誦的詩歌。
在詩歌中顧城表達了人對於遠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關系。
這種關系充滿了一種辨證的距離、一種美和對愛的得失的痛苦。近處的愛人卻是遠在天邊,天上的雲卻在心靈近處。愛人可近卻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離在遠方卻在愛人的心旁。
詩歌里表現出一種透明的美、純凈的美、神奇變幻的美,帶有一種痛苦的思辯地憂傷。
顧城說他想「用心中的純銀,鑄一把鑰匙,去開啟那天國的門,向著人類。」可是「時間的馬,累倒了。」即使在他最好的美麗詩篇里,他的悲傷和失望也淡淡地透露出來。

Ⅷ 如何欣賞詩歌——賞析《遠和近》

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顧城第一次接觸到這首詩是在好多年前,印象里應該是還在家鄉念初中,一次語文課上老師拿出了這首詩給我們講解,花了整整半節課的時間還沒講明白。現在想想不覺莞爾,這首連搞文學的專家都有很多還弄不明白的詩,一幫初中生如何能知其大意。如今早也忘了老師講過什麼了,不過雖然沒弄明白,但這首詩卻在我腦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上了大學後就沒再去讀詩,直到前不久突發奇想對八十年代的朦朧詩運動做了一點可觀的研究,這首顧城的代表作自然是逃不過的。
我拿到這首詩的時候,相信和大多數的讀者一樣,第一個感覺就是不知所雲,令人摸不著頭腦,隱隱約約感到作者似乎是想告訴我們些什麼,但又抓不住,摸不準,瞎才了半天只好求助於書上的分析。說實話令我沮喪的是看了分析後我還是一知半解,不得要領,沒有完全的體會到作者在創作這首詩歌時的動機和情感。後來我去查了很多關於詩人顧城的資料,了解了顧城的其人其事,終於在某一天的午後,當我還在床上迷迷糊糊,庸懶的陽光射到床頭的時,那一瞬間我成了顧城,這首詩的蘊意就像蟋蟀一樣跳進了我腦袋裡。
毫無疑問這是一首優秀的短詩,留給讀者如此巨大的思維空間,以至於多少年來詩壇對這首的討論幾乎沒有停止過。然而我在那一瞬間感悟到了一個一直被人們忽視,而且是開啟顧城個人世界的重要線索——「你」與「我」的關系。我提出了一個假設,如果將詩中所有的「你」與「我」調換一下位置:我,
一會看你,
一會看雲。你覺得我看你時很遠,
我看雲時很近。
這不就是一個我們所熟悉的顧城自身的寫照嗎!
顧城的一生都是在努力遠離他所憎恨的「人類社會」的,而同時顯示出對大自然的無限渴望,從他的詩作中,「車輪滾過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間/蟋蟀歡迎我,/抖動著琴弦。/我把希望溶進花香/黑夜像山谷,/白晝像峰巔。/睡吧!合上雙眼,/世界就與我無關。」(《生命幻想曲》),「我的心,/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沒有雜亂的市場,/沒有眾多的居民,/冷冷清清,/冷冷清清。」(《我是一座小城》),以至於最後隱居激流島殺妻自殺。作者只不過是隱晦地將「我」變成了詩中的「你」,形成了一種自己看自己的模式,既想發現自己,又想隱藏自己,對社會的疏遠,對自然的嚮往,我想這便是作者的創作意圖了罷。
有過一些創作詩歌經驗的人肯定有體會,詩是怎樣創作出來的呢?別人怎樣我不知道,我自己往往是捏著兩個偶得的妙句,然後使自身處於一種迷惑混亂的狀態中,感覺有點像「顛張醉素」的味道,寫出幾行莫名其妙的句子湊成一首號稱現代派的詩作。不管我這個偽詩人的創作態度是否端正,創作方法是否正確,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創作的過程中腦子往往是不太清楚的,也可以說是邏輯混亂。顧工在回憶他兒子的時候有這么一段話:
「兒子寫詩似乎很少伏在桌案上,而是在枕邊放支原珠筆,迷迷濛蒙中幻化出來飛舞起來的形影,景象,演繹,思緒……組合成一個個詞彙,一個個語句。他的手便摸著筆,摸著黑(寫時常常是不睜眼的),塗記下來。有時,摸到筆摸不到紙(淘氣的小本子是不是鑽到床下去了?)他就把句子勾劃到枕邊的牆壁上。唉,他睡的牆頭總是塗滿了詩;還有許多用漫畫筆法畫的小人小狗和小豬……他那後來傳誦一時的名詩名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就是在這樣的迷濛中、幻化中塗抹到牆上去的。」(《顧城和詩》)
因此現代詩的這個特點就決定了詩的邏輯性不會很強。而在很多的詩評中,評論家往往旁徵博引,用雄辯的理論知識將整首詩逐字逐句的分析,拿這首詩來說,熊秉明先生在他的《論一首朦朧詩——顧城<遠和近>》中用薩特關於存在主義的論述來說明這首詩的主題,他認為「看雲的你」和我有一致的愛好,靈犀相通,所以「我覺得你離我很近」,而你看我時,你不再屬於被看的客體,我也不再是純粹的主體,兩個存在的主體都要爭取主體的地位,使對方降為客體,變成工具,這是人與人的基本存在的沖突,這便是薩特所謂的「他人即是地獄」。我在深深欽佩熊先生淵博理論知識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問題:顧城也是這么想的嗎?一個「不睜眼的」、「摸著黑」的、處於邏輯混亂狀態下的詩人會想到薩特的存在主義嗎?客觀的說是不可能的,這只能解釋為一種哲學上的心有靈犀,而不能稱其為創作意圖和動機,文學寫作是一個感性和理性統一的過程,尤其是詩歌的創作往往是感性壓倒了理性,因此在做評論的過程中如果用純粹理性的眼光來分析詩句後果往往是災難性的。
我個人認為要讀懂這一類的抒情短詩,捕捉作者當時創作的心境尤為重要。林黛玉吟嘆「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掊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污濁陷渠溝」,此時的寶玉看來不過是落花命運的形象寫照,因此也就是「點頭感嘆」而已,接下來的情況就不同了,「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些詩句讓寶玉將落花與詩人、與自我連通,由花及人,由人及己,終於「不覺慟倒在山坡上」。這是一個典型的詩歌欣賞過程,詩人將感情注入自己的作品中,讀者只有切身體會到作者的心境,甚至變成作者時才能將這份感情重新從詩中提取出來。但這樣的一份體會談何容易!往往只有熟讀了詩歌後,在一個不經意的時刻,仰觀浮雲,俯看流水,突然心有所悟,於是微微一笑,拂袖而去。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