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劇院賞析

劇院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5 00:22:59

『壹』 如何賞析歌劇

常常有人說,外國歌劇實在是太難欣賞了:歌唱家們一個勁兒地賣力氣地唱,聽者卻有如墮入五里霧中,不知所雲。除了其中有幾首常見的詠嘆調還能聽出「好聽」來,其他的簡直就忍受不下去。

的確,在不知道台上演員表現什麼、為什麼而歌唱的情況下,來聽一整部歌劇,是會產生苦惱的。這很正常。試想一下,我們請一個從來沒接觸過中國戲曲的外國人去劇院聽一晚上京劇,而又不作任何講解,他也會大感困惑的。最多,他能感受到京劇的味道挺新鮮,演員扮相挺漂亮,動作挺有趣,再往後看,就堅持不了多一會兒了——這和我們聽西歐歌劇時的情景是一樣的。

怎麼辦?面對困惑的、但十分渴望能聽懂歌劇、並領略其中奧妙的人們,一些專家告以「二字秘訣」:多聽。沒錯,這是必經之途。如果不多從感性上接觸它,就永遠也無法走進這個世界。不過,還得加上一條:了解歌劇所表現的內容。或者簡單地說,了解歌劇的故事

歌劇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它和交響樂、室內樂等純音樂形式不同,是綜合了音樂、戲劇和美術等各門類藝術的體裁。沒有文學劇本這個基礎,就無從產生歌劇的音樂;沒有戲劇表演(演員的動作、方位的調度或者舞蹈場面等等),就不可能生動而明確地體現出情節和人物的關系;沒有美術(包括舞台設計、服裝、道具、燈光),也不可能完整地表現出歌劇劇情所發生的環境。所以,我們為渴望進入歌劇世界的朋友們再提出一個除了「多聽」以外的要求:了解每一部歌劇的故事。

打個比方:如果你預先讀了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的劇本(改編自法國作曲家小仲馬的小說),由此了解到這是一部悲劇,它講述了一個淪落風塵但仍然對純潔生活懷有希望的妓女曲折而不幸的經歷。然後,你再去聽劇中的那首早就很熟悉了的《飲酒歌》,會不僅僅感受到音樂所傳達出來的歡樂,還會對這歡樂背後的東西——茶花女薇奧列塔的強顏歡笑、上流社會紙醉金迷現象所掩蓋的空虛,有更深一層的體會。在聽第一幕最後茶花女的大段詠嘆調的時候,你會深切地感受到她對幸福、愛情的渴望,和對自己生活現狀的無奈、痛心。當你聽到第二幕中茶花女的情人阿爾弗萊德的父親來找她,要求她離開他的兒子,唱起那首溫和的詠嘆調時,你會不僅體會出他作為一個慈愛的父親所產生那種焦慮的心情,也會對這慈愛中隱藏著的殘忍、虛偽而感到憤恨。當你聽到被蒙在鼓裡的阿爾弗萊德面對茶花女大聲辱罵,使這可憐的女人暈倒過去的那段音樂,以及全劇最後奄奄一息的茶花女在彌留之際終於盼到了心上人,他們唱起凄慘的二重唱的時候,你不再會感到音樂冗長、莫名其妙了,而會對每一條旋律、每一個樂句、甚至對管弦樂隊的每一個和弦、每一個伴奏音型都十分敏感,對作曲家的所有音樂手段都能領會了,歌唱家的演唱為什麼有時候高亢興奮,有時候纏綿哀傷,有時候歇斯底里,有時候斷斷續續,也都變得有具有特別的意義了。

除了「了解劇情」這個重要的方法以外,我們還應該在欣賞中注意到歌劇藝術所特有的表現手段。比如,高超的歌唱技巧的展示,詠嘆調的戲劇性和抒情性,重唱的立體感、樂隊伴奏的情感渲染、氣氛烘托等等。如果你聽得多了,會對不同作曲家的歌劇寫作風格、對同一個作曲家不同作品的特色、不同流派的創作觀以及不同歌唱家、指揮家對作品的處理方式有所領會,在比較之中,你對歌劇這門藝術的魅力便會有更深的感受了。

歌劇是綜合了聽覺和視覺的藝術,所以,假如有機會去歌劇院觀賞歌劇,那是最理想不過的。在聽到美妙音樂的同時,感受舞台上演員的形體表演,講究的舞台設計,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服裝,甚至是劇場里的氣氛,這對於我們理解歌劇內容是會有極大幫助的。現代社會的視聽媒介已經很發達、很方便了,我們還可以在家裡觀看世界一流演員表演的歌劇錄象、激光視盤,從而全方位地來理解一部歌劇作品。

聽音樂,需要文化。這文化,不是指學校里學的數理化,也不是語文課上對文章的分析,對語法現象的認識。而是對人生意義的領悟,對社會這本大書的觀照。在不同人的眼睛裡,人生的意義是不同的,對生活認識的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對一部歌劇作品(或者也包括交響曲、室內樂、甚至是一首短小的樂曲,再擴大一點,對一首詩、一部小說……)也各不相同。願我們有這份文化來感受作曲家在歌劇這門藝術中說要告訴我們的一切,接受音樂中的真善美。

歌劇世界是非常迷人的,一旦走進去了,你肯定會流連忘返。願這本小書能對你進入這個迷人的世界有所幫助。不過,最終你還是得從音樂這座橋上走過去,要想弄明白音樂作品,聽,永遠是第一位的。

『貳』 舞劇的賞析或感想(400字)

有關《白鹿原》的感想 白鹿原為今年的北京戲劇演出季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而話劇《白鹿原》的演出才剛剛開始。北京人藝已經多年沒有排過如此純粹的現實題材話劇,說它純粹,是由於劇院選擇這個題材時比起其它相關作品,似乎更少功利色彩,而更多從藝術或文學本身著眼。或許,正因其動機單純,它才會有更長久的生命力。 今天下午觀賞了話劇《白鹿原》,雖然還沒看完但我挺想寫點東西的,我怕過後想說的一些話表達不出了,但又不知道到底要從哪個角度對這部戲劇作出我的一些淺顯的看法,幸好自己有電腦同舍舍友的鼾聲彼起彼伏,打開電腦終於把自己想說的寫下來了,希望和大家能有共同的感受。 先前我看過小說的,可惜沒能耐住性子把它全部看完,下午我是抱著懷疑的態度去看得:這么一個鴻篇巨著,什麼樣的人能夠讓兩個半小時內的舞台演繹出這么多人的悲喜和小說中一直在表述的一種精神? 每一個看了原著的人看完話劇後都很難給予一個高水準的評價,話這么說絕對了點,也許偏頗了一些。單獨從我個人來說,整出話劇給人的感覺就是匆匆又匆匆,時間匆匆,人物匆匆,時不時穿插著秦腔讓人有時候摸不著頭腦,我旁邊的女生一直在說他們說的什麼我都聽不懂,哈哈,雖然是聽不懂但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來說對於我們這些不是專業的人來說它可能取得了些許的成功,教室里的陣陣暴笑聲就說明了一切,只少給人的感覺不是苦澀乏味的,但我想評價一不巨作肯定不能只從這樣的角度來說,秦腔好聽是好聽,但硬生生的也有點把劇情給擾亂了。人物出場缺乏戲劇性,也缺乏連貫性,缺乏背景的交代。 其實這些對於我來說,都是無所謂的,畢竟這么厚重的一本書,僅僅兩個小時的時間來體現這么漫長的故事,是比較緊了點。但我不能忍受的是沒有字幕,整出戲都是陝西話對白,方言不說能否明白,就是有些字的音也不見得人人都能聽懂,可這硬是沒有字幕。我只是從周圍一起觀看者的角度發表一下我們的共同感受。對於好一部分觀眾來說,看的暈暈乎乎的,台上的人表演的賣力,台下的人卻看著吃力。真恨自己為啥就不是陝西人呢?(哈哈)環顧一周,有不少觀眾已進入夢鄉抑或是在那麼昏暗的情況寫還能寫作業背單詞,這就足以證明了這出劇的成功與否,也許跟正在步入22世紀的現在新人(大學生)也有關吧,我們正在一天天的疏遠這種藝術,不知道這到底是時代的進步還是倒退?還可以用那個與時俱進來形容我們嗎?悲哀! 結束了。終於結束了。不知怎麼的對我一直有些喜歡的郭達產生了負面的看法,感覺有些遺憾,這就是媒體的力量很能影響到作為觀眾的我們,不知道這個寫在《白鹿原》觀後感上是否合適,是不是走題?呵呵,不管了反正這也是我的感受。不要怪我太刻薄。真的,作為一個觀眾來說,我有權抒發我的感受。捧臭腳不是的習慣。對於我來說,我要對得起我那寶貴的時間,更要對得起我不同於其他人的觀看態度,我認真的看了,從開始到下課。我不能被人抽了還嗲嗲地喊聲爽。就好像狗蛋說的:「小娥,俄要日你,你就讓俄日一下吧,鹿子霖能日,為啥俄就不能日?」換成我的話就是:「導演,俄沒權怪你,你也別怪俄哦。 俄咋個又打起巴掌了呢?收起巴掌,在你的小臉上輕輕的揉一揉。劇中的是我最欣賞的人,死的真是可惜,他是一個情種,一個愛情的奴隸,可能是我(們)太年輕談到愛情我們往往都特別的關注特別的在意認為那是神聖的。「情種,愛情的「奴隸」(單引號不會用,鍵盤上沒找到!暈!)」我一直對你們是持肯定的態度!兆海說:「共產黨也好,國民黨也好,到了屋裡俄們就是俄們。」白靈是國民黨,他就轉而加入國民黨,白靈成了共產黨,他又想著加入共產黨。對於他來說,什麼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和心愛的人兒在一起,為了愛情而活,不是為了理想(我可是有理想的)。兆海的愛情是偉大的,也是可悲的。正如同歌德在《少年維特的煩惱》里講到:純潔的愛情要拋棄那些遠大的抱負。但是兆海沒有了抱負,也丟了愛情。這一段故事是此劇中我最喜歡的,自認為是最鮮活的一段。在不好的戲肯定還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 最後的對這部戲劇的看法:此劇不是很好看,但是裡面的秦腔很好聽,可惜秦腔是秦腔,不是話劇。寫到最後才發現讓我很苦惱的問題——從什麼角度來說這部劇——聽覺。

『叄』 歌劇魅影音樂賞析

這部令全球無數觀眾動容的經典音樂劇被導演喬爾·舒馬赫搬上了熒幕,極盡奢華的高成本製作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聽享受。傑羅德·巴特勒(男主角扮演者),埃米·羅蘇姆(克里斯汀扮演者)和帕特里克·威爾遜(拉奧爾扮演者)共同演繹了這段驚心動魄的三角愛情故事。黑夜之歌響起,一切令人目眩神迷,卻又光怪陸離。
影片《歌劇魅影》音樂欣賞(一) (在線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cc00XMTU3NzMyMDQ=.html

1.序曲
隨著水晶吊燈上的蓋布被拉下,音樂突然闖入畫面,管風琴以嚴峻的表情奏出上行和下行的半音階式的音樂動機——這一動機在劇中重復出現,堪稱魅影的標志性音樂,影片隨之從黑白畫面轉為彩色畫面,給觀眾帶來神秘華麗的視覺享受。
當水晶吊燈緩緩升起時,伴隨著水晶的耀眼光芒,破敗不堪的大廳頓時煥發出光彩,這個半音階式的音樂動機隨著鏡頭的移動變得熱烈起來,這時出現了一支雄偉的旋律,最後旋律由弦樂和銅管樂器一起演奏,隨著架子鼓的加入音樂呈現出更加輝煌的氣勢,很好的表現了歌劇院當年的熱鬧場面和非凡氣派。

影片《歌劇魅影》音樂欣賞(二) (在線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cf00XMTU3NzM3MTI=.html
Angel of Music
演出結束後,當克里斯汀離開化妝間時,突然一陣疾風吹滅了歌劇院所有的蠟燭,定音鼓急促地敲擊過後,魅影的聲音突然闖入,他用歌聲斥責拉烏爾追求克里斯汀的行為,克里斯汀和他一唱一和,訴說著心中的渴望。通過這一詠嘆調,兩人用歌聲替代語言,表達了心中的情感。
phantom of the opera
克里斯汀終於將自己的手交給了魅影,這時,這個半音階式音樂動機再次出現,音樂的風格突然轉變,交響樂隊以強勁的搖滾節奏,配合電聲樂器再次奏響,音樂更加富於力量,與魅影此刻對克里斯汀強烈的佔有慾望的情緒非常貼近;克里斯汀引吭高歌,表達對魅影在音樂才華上的傾慕;而魅影則視克里斯汀為天使,是自己的專有財產。兩種不同的情緒在這里激烈的碰撞,形成音樂上強烈的對比,增強了情節的戲劇性。
影片《歌劇魅影》音樂欣賞(三) (在線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cf00XMTU3ODAwMjA=.html
Music of the Night
在這個短小而神秘的唱段(i have brought you, to the seat..."point of no return"的旋律)之後,魅影深情款款地唱出了這部劇最優美的段落——《夜之樂章》。由跳進音程引出的音樂旋律在弦樂輕柔的和弦伴奏下,魅影唱出了對克里斯汀的渴望和期翼。圓號短小的連接句後進入了第二段。隨著旋律線條逐漸上升,音樂情緒漸漸高漲。更多的銅管樂器加入進來,最後達到了全曲的最高音,這也是這首歌曲最吸引人的地方。
影片《歌劇魅影》音樂欣賞(四) (在線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cf00XMTU3NzkzODA=.html
一揭面具
當克里斯汀醒來後緩緩地向魅影走去,此時,響起溫柔的小提琴聲(angel of music上半段的旋律),彷彿是魅影醜陋外表下渴望美好的心聲。出於好奇心,克里斯汀趁魅影不備,揭開了他的面具,然而她立即為魅影的面具下隱藏的面孔所震驚。這一舉動令魅影狂怒不已。當鏡頭切換到克里斯汀時,長笛、豎琴和弦樂一起奏響了一支優美而舒緩的旋律(即this haunted face holds no horror for me now的旋律,lair scene中的),這是克里斯汀內心既有些悔恨又同情魅影痛苦遭遇的寫照。
Notes
由於克里斯汀被魅影秘密帶走,這讓包括劇院經理在內的所有人焦急不已。在這里,作曲家採用了傳統歌劇中多人重唱的表現方式:既有重唱,又有獨唱,且帶有許多幽默的成分,顯示出作曲家深厚的作曲功力。
影片《歌劇魅影》音樂欣賞(五) (在線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cc00XMTU3Nzk1OTY=.html
All I Ask of You (prima donn被無情省略)
夜晚,在劇院的頂樓上,兩人互訴心中的愛戀,尾隨而來的魅影看到了這令他嫉妒的場面。這首男女聲二重唱是這部劇中最膾炙人口的唱段。A段旋律平穩流暢,B段用大幅度跳進音程同A段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B段這種大幅度跳進音程的旋律恰似主人公跌宕起伏的情感。
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
由於魅影在化裝舞會上的出現,克里斯汀受到驚嚇,她來到父親的墓前。這個唱段先由木管在低音區的和聲引入,氣氛低沉陰郁;當豎琴和弦樂出現時,音樂變得溫暖起來,彷彿克里斯汀再次感受到父親的溫情;從木管在中高音區的間奏開始,樂曲走向高潮,然後情緒又逐漸走向回落。整個唱段一波三折、錯落有致,貼切地表現了女主人公此刻起伏的心境。
影片《歌劇魅影》音樂欣賞(六) (在線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cf00XMTU3Nzk5MDA=.html
point of no return
拉烏爾子爵計劃用魅影譜寫的歌劇《唐璜》將他引誘出來,並打算將其逮捕。警察們埋伏在劇院各處,等待魅影的出現。魅影卻意外地出現在舞台上,十分自然地與克里斯汀共同表演。
這段音樂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旋律性不很強,和聲部分也不夠和諧,由不斷下行搏進的主題動機構成,有種嘆息的感覺;隨後的段落與前一段形成對比,旋律開始起伏有致,曲折地向上爬升,情緒逐漸高漲,這是魅影在最後關頭孤注一擲的吶喊。
音樂逐漸褪去,all i ask of you 的旋律再次被唱起,魅影在結尾處將歌詞進行了修改,直呼克里斯汀的名字,這也是魅影對克里斯汀最直接的表白。魅影的面具被克里斯汀揭下,他的真面目終於展現在眾人面前。
track down the murderer
隨著水晶吊燈的墜落,劇場發生混亂,魅影趁機將克里斯汀帶入地下。在這里,前面出現的多個音樂主題被連綴在一起,並進行了變奏。韋伯利用新寫作的音樂把這些音樂主題連接在一起,形成了影片情節的最高潮。
影片《歌劇魅影》音樂欣賞(七) (在線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cc00XMTU3Nzk5NDQ=.html
lair scene
拉烏爾進入地下宮殿尋找克里斯汀卻被魅影俘虜,魅影企圖用拉烏爾的性命來交換克里斯汀對自己的愛情。克里斯汀在他的脅迫下含恨答應嫁給他。
這段音樂由track down the murder中的兩段旋律變化而來,並獲得了充分的發展。三人重唱具有和聲和復調化的特點;人物之間的關系及愛恨情仇在這里得到了戲劇性的表現。
魅影在克里斯汀飽含著感激、憐憫和哀求的一吻中明白了他不可能用這種方式得到克里斯汀的心,他的一番苦心永遠不會有結果。他轉念決定放走這對年輕的戀人。
在八音盒丁冬作響的聲音伴奏下,魅影對克里斯汀作了最後的表白。韋伯為影片新作歌曲《懂得孤獨》,表達了魅影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和嚮往,但又註定一生孤獨、悲傷無奈的命運。最後,在小提琴和大提琴齊奏的深情旋律中,克里斯汀把戒指還給了魅影。當音樂達到最強勁時,魅影親手打碎了所有的鏡子,帶著克里斯汀給他的戒指,黯然獨自從密道離開了地下宮殿,從此以後,魅影的身影從人們的視線和記憶中消失,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肆』 芭蕾舞劇<天鵝湖>賞析

芭蕾舞劇《天鵝湖》,4幕,作於1876年。這是柴可夫斯基所作的第一部舞曲,取材於民間傳說,劇情為:公主奧傑塔在天鵝湖畔被惡魔變成了白天鵝。

王子齊格費里德游天鵝湖,深深愛戀奧傑塔。王子挑選新娘之夜,惡魔讓他的女兒黑天鵝偽裝成奧傑塔以欺騙王子。王子差一點受騙,最終及時發現,奮擊惡魔,撲殺之。白天鵝恢復公主原形,與王子結合,以美滿結局。

芭蕾舞《天鵝湖》的魅力主要是有三點:

1、優美的旋律之王。《天鵝湖》音樂由俄羅斯偉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1876年寫成。他採用交響樂寫作手法,構建了一個宏大的音樂場景,許多樂曲成為傳世經典。在這部芭蕾舞曲中,有如泣如訴的管樂嗚咽,表達奧傑塔公主純潔的內心世界;也有華麗明朗的舞曲,表現齊格費里德王子的陽光和活力。

2、純美無比的童話。《天鵝湖》故事取材於民間故事,即惡魔把美麗的少女變作天鵝,但愛情和正義的力量最終戰勝邪惡。

最初《天鵝湖》擁有兩個不同的結局,通常是混合上演:第一個版本里王子被幻象所惑,最後與奧傑塔公主雙雙逝去;但在著名的聖彼得堡版本里,盡管結尾音樂悲戚,卻是個愛情戰勝邪惡的大團圓結局。

3、32個「揮鞭轉」的震撼。《天鵝湖》第三幕著名的黑天鵝奧吉莉婭獨舞變奏中,黑天鵝要一口氣做32個被稱作「揮鞭轉」的單足立地旋轉。這一絕技由義大利芭蕾演員皮瑞娜·萊格納尼於1892年獨創,在聖彼得堡版演出中出現。

舞者以細膩的感覺、輕盈的舞姿、堅韌的耐力和完美的技巧,詮釋了白天鵝和黑天鵝完全不同的心靈世界,這一絕技至今保留在《天鵝湖》中,成為衡量芭蕾演員和舞團實力的試金石。

(4)劇院賞析擴展閱讀:

從1895年在聖彼得堡演出大獲成功至今,芭蕾舞劇《天鵝湖》成為舞蹈家遵循的楷模,柴可夫斯基通過《天鵝湖》實現了舞劇音樂的革新。

如同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天鵝湖》在世界各地千變萬化,英國人既有在羅馬競技場排出60隻天鵝跳群舞的壯舉,又有讓清一色男演員出演天鵝的另類版本,而中國人也嘗試用雜技、用京劇改編《天鵝湖》。

不過,它們通通只是一種表現方法,轉眼即逝,永恆的是真正的古典。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芭蕾衰落以後,復興芭蕾的使命就落在了俄國肩上,形成了俄羅斯舞派,流傳至今。

中國人接觸到高貴、典雅、優美的芭蕾,是從前蘇聯芭蕾舞劇《天鵝湖》開始的,至今都情有獨鍾。瓦洛佳介紹:「僅俄羅斯,就有上千家芭蕾舞團,但真正執著於古典流派的一流芭團,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大約有10個,俄羅斯全國不會超過20個。

其中馬林斯基劇院最棒,俄羅斯大劇院次之,創建於1897年的基輔大劇院在前蘇聯時期和它們並駕齊驅。」自2006年起,劇團開始在聖彼得堡另一個宏偉壯麗而富有歷史感的劇院進行演出——皇宮大劇院。每年,數以千計的芭蕾舞愛好者從世界各地趕來,只為一睹精彩的芭蕾演出和雄偉的劇院風采。

『伍』 悉尼歌劇院的賞析報告

悉尼歌劇院 目錄[隱藏]基本資料 悉尼歌劇院的外觀及結構 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 悉尼歌劇院佚事 對悉尼歌劇院的評價 旅遊提示

[編輯本段]基本資料英文名稱:Sydney Opera House
地理位置:澳大利亞悉尼市貝尼朗岬角
歌劇院規模:悉尼歌劇院整個建築佔地1.84公頃,長183米,寬118米,高67米,相當於20層樓的高度
設計師:約恩·烏松(丹麥) [編輯本段]悉尼歌劇院的外觀及結構悉尼歌劇院的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第一組殼 片在地段西側,四對殼片成串排列,三對朝北,一對朝南,內部是大音樂廳。第二組在地段東側,與第一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規模略小,內部是歌劇廳。第三組在它們的西南方,規模最小,由兩對殼片組成,裡面是餐廳。其他房間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內。整個建築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寬97米的大台階。車輛入口和停車場設在大台階下面。[1]悉尼歌劇院座落在悉尼港灣,三面臨水,環境開闊,以特色的建築設計聞名於世,它的外形像三個三角形翹首於河邊,屋頂是白色的形狀猶如貝殼,因而有「翹首遐觀的恬靜修女」之美稱。
悉尼歌劇院鳥瞰圖歌劇院整個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音樂廳及休息廳並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崗岩石基座上,各由4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這些「貝殼」依次排列,前三個一個蓋著一個,面向海灣依抱,最後一個則背向海灣侍立,看上去很像是兩組打開蓋倒放著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頂殼,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鋪蓋,在陽光照映下,遠遠望去,既像豎立著的貝殼,又像兩艘巨型 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那貝殼形尖屋頂,是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製件,用鋼纜拉緊拼成的,外表覆蓋著105萬塊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磚。
據設計者晚年時說,他當年的創意其實是來源於橙子。正是那些剝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啟發了他。而這一創意來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劇院前,供遊人們觀賞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偉大構想。 [編輯本段]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較音樂廳為小,擁有1547個座位,主要用於歌劇、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內部陳設新穎、華麗、考究,為了避免在演出 時牆壁反光,牆壁一律用暗光的夾板鑲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產的黃楊木和樺木製成;彈簧椅蒙上紅色光滑的皮套。採用這樣的裝置,演出時可以有圓潤的音響效果。舞檯面積440平方米,有轉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兩幅法國織造的毛料華麗幕布。一幅圖案用紅、黃、粉紅3色構成,猶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藍色、綠色、棕色組成,好像一彎新月隱掛雲端,稱「月幕」。舞台燈光有200迴路,由計算機控制。還裝有閉路電視,使舞台監督對台上、台下情況一目瞭然。
音樂廳是悉尼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此音樂廳最特別之處,就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由澳洲藝術家Ronald 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Grand Organ),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個風管組成,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洲木材,忠實呈現澳洲自有的風格。
悉尼歌劇院內部圖
殼體開口處旁邊另立的兩塊傾斜的小殼頂,形成一個大型的公共餐廳,名為貝尼朗餐廳,每天晚上接納6000人以上。其它各種活動場所設在底層基座之上。劇院有話劇廳、電影廳、大型陳列廳和接待廳、5個排列廳、65個化妝室、圖書館、展覽館、演員食堂、咖啡館、酒吧間等大小廳室900多間。 [編輯本段]悉尼歌劇院佚事設計建造之曲折
悉尼歌劇院是從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搜集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6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築師約恩·烏松的設計屏雀中選,共耗時16年、斥資1200萬澳幣完成建造,為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悉尼歌劇院彩券。
在建造過程中,因為改組後的澳洲新政府與約恩·烏松失和,使得這位建築師憤而於1966年離開澳洲,從此再未踏上澳洲土地,連自己的經典之作都無法親眼目睹。之後的工作由澳洲建築師群合力完成,包括Peter Hall、Lionel Todd與David Littlemore等三位,悉尼歌劇院最後在公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開幕。
首場演出
悉尼歌劇院另一項傳奇是他的第一場演出。當然,正式的首演貴客盈門,開幕式(1973年10月)更邀請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親臨現場,但也有人認為悉尼歌劇院的第一場演出是1960年由PAUL ROBESON為工作者獻唱的那次。這位黑人歌手當時爬上了還在興建中的鷹架引吭高歌。巧的是,他的生日與丹麥建築師Jorn Utzon竟然是同一天。
一切都太巧了。但關於悉尼歌劇院的種種幕後故事還不只這些。由於興建過程中的風風雨雨實在太肥皂了,有克服不了的技術難關、有拂袖而去的建築師,還有差點讓政府破產的超高工程費以及一隻在首演綵排時跑來插花的臨時演員—— 負子鼠(Posum),後來有人將這些寫成了一出歌劇,名字是:世界第八奇景(Eighth Wonder)。 [編輯本段]對悉尼歌劇院的評價悉尼歌劇院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靈魂,是公認的20世紀世界十大奇跡之一,是悉尼最容易被認出的建築,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每天絡繹不絕前往參觀拍照,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悉尼歌劇院隨時為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
悉尼歌劇院設備完善,使用效果優良,是一座成功的音樂、戲劇演出建築。那些瀕臨水面的巨大的白色殼片群,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開的花朵,在藍天、碧海、綠樹的襯映下,婀娜多姿,輕盈皎潔。這座建築已被視為世界的經典建築載入史冊。
2003年4月,悉尼歌劇院設計大師約恩·烏松先生獲2003普利策建築學獎。普力策獎是對烏松和他的傑作的最終承認。
2008年11月29日,約恩·烏松在丹麥去世,享年90歲。 [編輯本段]旅遊提示歌劇院規模宏大,陳設講究,演出頻繁,每年在悉尼歌劇院舉行的表演大約3000場,約二百萬觀眾前往共襄盛舉,是全界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之一。除聖誕節和耶穌受難日外,每天開放16小時,平均有10個不同的活動項目,可同時容納7000餘人。歌劇院已成為澳大利亞最熱鬧的場所,旅遊者、觀眾從早到晚絡繹不絕。入夜,到這里來的人,不只是看演出,還來貝尼朗餐廳吃飯和觀賞夜景
欲在悉尼歌劇院欣賞表演者,最好先向悉尼歌劇院索取節目表並預先訂位。
景點旅遊提示
1、1小時劇院參觀
門票:成人26 澳元/172.1876人民幣/人,優惠卡持有者18 澳元/119.2068 人民幣/人。(澳大利亞老年卡及福利卡持有者、學生、年齡在16或16歲以下享受優惠卡價格)
時長:1小時
2、後台參觀
門票:140 澳元 / 927.164人民幣/人
時長:2小時
其他旅遊注意事項:
1、 門票可在底層平台悉尼歌劇院商店的參觀游售票處購買。
2、 1小時劇院參觀無需提前預訂門票。
3、 演出套票和後台參觀必須提前預訂。
4、 建議穿著平底鞋進行後台參觀。
5、 後台參觀有如內參觀的條件限制。
6、 每天的11:00和14:30(星期六的14:30除外),都會有普通話的導游服務。

『陸』 歌劇圖蘭朵賞析

歌劇《圖蘭朵》作曲:普契尼,義大利作曲家,有其他歌劇:寫美國人的《波西米亞人》、寫義大利的《托斯卡》、寫日本的《蝴蝶夫人》等等,而寫我們中國的就是《圖蘭朵》。《圖蘭朵》講的是在中國元朝發生的故事,「圖蘭朵」是中國公主的名字,她長得美若天仙,而她的祖母因為被外民族所迫害,因此她十分憎恨外民族!這時她便想出一個方法整治那些外民族,就是「公主招親」,招親的對象是外民族的王子,哪一個王子可以猜出公主出的3個謎語就可以得到公主的芳心,回答不出來就要斬首示眾,這時候很多外名族的王子垂涎於公主的美貌,紛紛前來,但是都因為回答不出謎底接連被殺!這時候流亡在外的韃靼王子卡拉富聽到此消息也前來應答,正好碰上亡國後的流亡在外的韃靼國王帖木兒和陪在其身邊的侍女柳兒,國王帖木兒見到很多王子因沒有回答出公主的謎語而被殺,所以竭力反對王子參加,而侍女柳兒一直傾心與王子,更不忍讓自己心愛之人去送死,勸阻王子不要去送死(唱出著名詠嘆調《主人,您聽我說》),但是王子卡拉富見到美麗的公主圖蘭朵便一見鍾情,不顧父王和侍女的勸解毅然參加了,(唱出著名詠嘆調《柳兒,別哭》)萬幸的是王子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回答出了公主的謎語謎底,但是此時的公主變卦了,不答應王子,還要求中國的國王殺掉王子,但是眾目睽睽之下,國王不能定絕,這是王子卡拉富靈機一動說出:「只要公主能在天明之前說出我的名字,我變不要公主下嫁我,並願意死在公主的韌劍之下!」這是全場退場,王子卡拉富知道肯定公主肯不會知道他的名字,夜裡出來高歌·(著名詠嘆調:《今夜無人入睡》)公主抓來韃靼國王帖木兒和侍女柳兒(有人告密,王子在回答問題之前見過這兩個人),逼問他們王子的名字,拷打韃靼國王,這是柳兒出來說話,告訴公主圖蘭朵,她願意為了保全王子的性命死去,然後自殺而亡,公主見到柳兒為了王子而死,才慢慢明白什麼叫做愛情!這是天亮了,王子要公主回答他的名字,公主告訴他:「你的名字叫'愛情'」!結束···· 歌劇著名詠嘆調我都在裡面列出來了,3首:女高音的《主人,您聽我說》,男高音的《柳兒,別哭》、《今夜無人入睡》 歌劇還採用了中國民間音樂《茉莉花》的主旋律作為全劇的主題 這部歌劇對於中國人來說具有很強的觀賞性,更值得一提的是,歌劇曲作者從來沒有來過中國,但是他把我《茉莉花》放在歌劇里作為主題,運用的惟妙惟肖,不得不讓人拍手叫絕!建議看完了這部電影後還可以去看一看普契尼的其他著名歌劇!故事情節曲折扣人,歌曲旋律更是美妙動人! 以上是本人個人的理解,又不到不對的地方望見解~

『柒』 關於戲曲賞析 的敘述或 描寫

春,有時被比喻為陰陽不分⑩。從當時的評論看,似乎戲謔中華文化、取笑異國風情成為觀看中國戲劇的重要的一部分。報刊上的戲謔文章,更是不斷地「推廣」對中國戲劇的成見。
許多人認為戲劇模仿人生,戲劇也代表人生。19世紀的華人戲劇似乎也有這樣的功用。因此,對於華人戲劇的嘲諷事實上與排華觀念有很大關系。這種情形在19世紀後半期更加嚴重,主要是淘金業與跨國鐵路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的建造引進了大批的華工。在1869年鐵路完成後,大量的華工成功地轉業,與美國本地勞工激烈競爭,排華聲浪因此越來越高。1882年正式通過的《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 可被視為對華人仇視的最高峰。
在這種情況之下,嘲諷中國戲曲就成了嘲諷華人,而就是在這種歧視與嘲弄的「敘事形式」之下,美國人的自我認同慢慢形成了。須知,早期的美國加州居民以單身男性居多,華人為了求生存,毅然而然地承擔了「非男性」的職業,如洗衣、烹飪或是幫佣。在種族歧視之下,表演藝術成了社會現象之詮釋與證明。中國戲劇中的反串藝術成了對華人的性別歧視的主要根據,通過嘲笑華人的陰柔氣來證明歐美人的剛陽氣,因此,華人洗衣業、舞台上的反串與種族歧視、美國的自我認同完全連接在一起。金山客與拓荒者的對戰明顯地展開在戲劇批評中。久而久之,看戲不是為了看戲,而是為了加入整個嘲諷中國文化的「敘事形式」。在成見不斷加深之下,敘述中國成了美國人敘述自我優越感的最佳方式。
三、變性,梅蘭芳與反變性

《排華法案》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才解除,主要原因是在日本轟炸珍珠港後中國搖身一變,從「黃禍」忽然成了美國的「聯盟友邦」。
19世紀對粵劇的歧視在20世紀初期仍舊持續。也就是說,在京劇登上新大陸時,舊有的種族與性別歧視仍是對京劇的重大挑戰。雖然男扮女裝亦是古時西方戲劇的傳統之一(例如古希臘戲劇、莎士比亞戲劇等),但在西方已經「進化」至男女同台演出的時候,粵劇的男扮女裝便被視為「落後」的表徵。在西方歌劇發展史上,閹割男童曾是「培養」男高音的方式之一,這種特別的男高音在17、18世紀十分盛行,稱之為「Castrato」。中國戲曲中的高音假嗓很自然地會讓人聯想起歌劇史上不人道的「為藝術而犧牲」的手段。從19世紀美國推崇寫實主義以來,中國戲劇中的男扮女裝已經不再是令人贊嘆的藝術,而是遭受戲謔的主因。華人(亞裔人)沒有陽剛之氣,因此才可能令人信服地扮演女性。用假嗓唱戲,留長指甲,踩蹺(三寸金蓮)等,也成了常被批判的對象。
因此,在梅蘭芳來美國演出時,「藝術性」與「陽剛氣」便成了宣傳的重點之一。也就是說,他之所以能夠成功地扮演女性並不表示他有同性戀傾向或做過變性手術,也不代表中國文化是落後的。他的成功之處完全在於他的「藝術」。這也就是齊如山為梅蘭芳宣傳的重點之一。在國際舞台上,打破舊有的歧視與偏見是京劇走出國門的第一步。如同我前面提到的19世紀唐人街的粵劇代表了整個中華文化,哥爾德斯坦恩(Joshua Goldstein)也提出梅蘭芳等於京劇、京劇等於國劇、國劇等於中華文化這一連串的等號。因此,梅蘭芳的美國之旅使命重大。
梅蘭芳對於京劇的貢獻,許多學者已有論述,在此不多提。梅蘭芳在海外的最大影響力,除了打出中國戲劇的知名度外,也多少改變了西人對華人演員的性別觀。哥爾德斯坦恩曾提出,為了要打破對華人戲劇既往的錯誤印象,梅蘭芳赴美演出時必須要兼顧兩件事:第一是在舞台上演出有傳統中國美德的女性,第二是在台下演出代表現代中國的男性。台上的演出可打破淘金時代唐人街婦女多被誤認為妓女的印象,台下的演出則可以破除對早期粵劇演員在性別上的負面印象。台上台下一樣重要。台下有時比台上更為重要。因此在1930年的巡迴演出時,廣告中的梅蘭芳形象是一個身穿西服、風度翩翩的現代男士,而非不陰不陽的「戲子」,他是一個文化大使、一個年輕企業家、一個受人仰慕的明星、甚至是「演員之王」。
除了來美的刻意宣傳之外,梅蘭芳赴莫斯科與當代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y) 、布萊希特(Bertold Brecht) 的會面也成為20世紀世界戲劇史上的一件大事。布萊希特的《中國表演藝術中的疏離作用》(Alienation Effect in Chinese Acting) 更是研究布萊希特戲劇理論必讀的作品之一。所以,很多西方戲劇學者,盡管不曾研究過中國戲劇,但對於梅蘭芳這個名字卻是朗朗上口。梅蘭芳成了所有「中國歌劇」(不是京劇)的代名詞,他的「陽剛氣」、「藝術性」與「現代性」打破了西方對中國男演員性別的質疑。然而,梅蘭芳舞台上的男扮女裝卻也更加誤導了反串藝術,以為中國戲劇只有男性可以參與演出,如同日本能劇與歌舞伎一般。殊不知,中國早期的元雜劇男女就是同台演出的,即使中國有著極為發達的父權文化。這在世界戲劇發展史上也是鮮有的例子。女演員並不是中國出現「西化」運動之後的產物。遺憾的是,中國女性受壓迫、纏小腳的定論,使得戲劇史上許多女演員的藝術成就被磨滅了。
梅蘭芳在美演出的旋風慢慢地被世人遺忘,惟有布萊希特的那篇文章有時仍喚起一些對京劇的回憶。然而,除了幫助布萊希特宣揚他的戲劇理論之外,「中國歌劇」在世界舞台上又淪為龍套的地步了。20世紀下半期,由於中國內部的種種因素,加上全球性的現代化,傳統文化頗受威脅,面臨空前的危機。20世紀初曾一度興旺的京劇似乎也難免遭此厄運。1977年,電視連續劇《根》(Roots) 的播出代表了美國移民渴望「尋根」的心態。非裔美人流離失所多年,根源難尋;華裔美人歷史尚短,尋根較易。若用後殖民主義理論來看,此尋根心態,與法農(Frantz Fanon) 曾提出的「熱情地尋求殖民前的國家文化」的心態無大差異。為了抵抗殖民文化以及全球的普遍西化,一個後殖民民族或文化都會很努力地尋求,甚至假造出一個能夠代表其在殖民前的國家文化的獨特象徵。這個象徵可能是古老的圖騰,或是神話故事。從70年代開始,亞美文學與戲劇也在這種「尋根」的大背景下開始象徵性地塑造中國文化之「根」。關公、花木蘭、李小龍的「中國功夫」,甚至「中國歌劇」,都是這種尋根文化的產物。此關公(亞美文學與戲劇中的關公)非彼關公(無論是《三國演義》中的關公還是關帝廟里的關公),此木蘭(Maxine Hong Kingston 筆下的木蘭)非彼木蘭(《木蘭詞》中的木蘭),此中國功夫非彼中國功夫(各門各派的武術)。當然,此所謂的「中國歌劇」更是不倫不類,「歌」劇幾乎完全與音樂沒有關系,而主要表現為華麗的戲服和象徵性的動作,有時,只是

『捌』 到劇院去欣賞古典音樂會,在禮儀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請控制住您的掌聲。根據古典音樂會的特殊性,一部完整作品全部結束後版才能鼓掌。這不是規定,也權不分做得對與錯。只是如果不遵守這一條,周圍的人會覺得您很討嫌。如果您不知道一部作品什麼時候真正結束,請在大家都鼓掌的時候再鼓掌。當然,大家都鼓掌也有可能是錯的。忍著就好。另外,有一波人喜歡用整齊的掌聲在音樂會中打節拍。扶額,請不要那樣做。

『玖』 悉尼歌劇院欣賞評述200字

歌劇院規模:悉尼歌劇院整個建築佔地1.84公頃,長183米,寬118米,高67米,相當於20層樓的高度
設計師:約恩·烏松(丹麥) [編輯本段]悉尼歌劇院的外觀及結構悉尼歌劇院的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第一組殼 片在地段西側,四對殼片成串排列,三對朝北,一對朝南,內部是大音樂廳。第二組在地段東側,與第一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規模略小,內部是歌劇廳。第三組在它們的西南方,規模最小,由兩對殼片組成,裡面是餐廳。其他房間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內。整個建築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寬97米的大台階。車輛入口和停車場設在大台階下面。[1]悉尼歌劇院座落在悉尼港灣,三面臨水,環境開闊,以特色的建築設計聞名於世,它的外形像三個三角形翹首於河邊,屋頂是白色的形狀猶如貝殼,因而有「翹首遐觀的恬靜修女」之美稱。
悉尼歌劇院鳥瞰圖歌劇院整個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音樂廳及休息廳並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崗岩石基座上,各由4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這些「貝殼」依次排列,前三個一個蓋著一個,面向海灣依抱,最後一個則背向海灣侍立,看上去很像是兩組打開蓋倒放著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頂殼,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鋪蓋,在陽光照映下,遠遠望去,既像豎立著的貝殼,又像兩艘巨型 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那貝殼形尖屋頂,是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製件,用鋼纜拉緊拼成的,外表覆蓋著105萬塊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磚。
據設計者晚年時說,他當年的創意其實是來源於橙子。正是那些剝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啟發了他。而這一創意來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劇院前,供遊人們觀賞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偉大構想。 [編輯本段]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較音樂廳為小,擁有1547個座位,主要用於歌劇、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內部陳設新穎、華麗、考究,為了避免在演出 時牆壁反光,牆壁一律用暗光的夾板鑲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產的黃楊木和樺木製成;彈簧椅蒙上紅色光滑的皮套。採用這樣的裝置,演出時可以有圓潤的音響效果。舞檯面積440平方米,有轉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兩幅法國織造的毛料華麗幕布。一幅圖案用紅、黃、粉紅3色構成,猶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藍色、綠色、棕色組成,好像一彎新月隱掛雲端,稱「月幕」。舞台燈光有200迴路,由計算機控制。還裝有閉路電視,使舞台監督對台上、台下情況一目瞭然。
音樂廳是悉尼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此音樂廳最特別之處,就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由澳洲藝術家Ronald 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Grand Organ),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個風管組成,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洲木材,忠實呈現澳洲自有的風格。

『拾』 迪斯尼音樂廳賞析(高手來指教下本人)

備受矚目的沃特·迪斯尼音樂廳在洛杉磯即將落成,這個投資2.74億美元的項目已經在洛杉磯的市中心若隱若現了15年。落成後的迪斯尼音樂廳將於10月23 日正式對外開放,成為洛杉磯交響樂團的所在地。
迪斯尼音樂廳佔地3.6英畝。在音樂廳的屋頂上,覆蓋著9000多塊不銹鋼板。這中間包含一對雙倍反射的、高度拋光的搭板。「奠基紀念廳」位於整個建築的最北端,位於南端的則是W.M 凱克兒童基金會圓形劇場。目前,建築內部的功能建設正在繼續進行。經過建築師弗蘭克·格瑞大膽色彩設計的2265個座位,正和他設計的劇院所有其他設施一樣,等待著觀眾的光臨。
據洛杉磯時報報道,洛杉磯音樂中心為沃特·迪斯尼音樂廳已經收集到了2.62億美元的捐贈,根據該項目的2.72億美元的建築預算,只留下1000萬美元的資金短缺。
從1987年開始,洛杉磯音樂中心就著手為這座音樂廳吸納資金捐贈,剛開始,沃特·迪斯尼的遺孀莉蓮·B·迪斯尼女士為音樂廳捐贈了5000萬美元。洛杉磯音樂中心的官員表示,在2003年頭兩個月,資金捐贈加倍地增長。同時,洛杉磯議會投票決定,資助建設環繞音樂廳的道路、人行道,並著手音樂廳周邊環境美化工程。洛杉磯高級行政官的首席分析家林·沃倫薩克認為,音樂廳能及時地對外開放,將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預計到10月23-25日,迪斯尼音樂廳正式開放的時候,將有若干場大型的晚會在此舉行。交響樂團的音樂家們在6月30日開始在劇場排練,音響學家也已經開始了劇院的調音工作,在5月12日已經進行了劇場的迴音測試。洛杉磯交響樂團計劃從10月份慶祝音樂廳開放的多場音樂會和晚會中籌集到300萬美元。慶祝開幕的演出包括三場音樂會和三場大型的晚會。每場將有2000名觀眾光臨。大約30%的票已經售出,票價有高達價值125,000美元的套票,這包括三場大型晚會的10張票以及三場音樂會的貴賓票。
慈善會的主辦者、電影作曲家亨利·馬西尼的遺孀吉妮·馬西尼透露,每場音樂會和晚會都將有一個不同的主題:首場演出,觀眾將聽到的是經典古典音樂會;第二場將演出21世紀的新音樂;第三場演出,榮譽將留給當年逃離納粹德國來到好萊塢並在那裡工作的歐洲作曲家們。屆時,觀眾們將在風格迥異的三場大型晚會中,感受到獨特體驗。
在其他一些即將首演的音樂會中,包括有李·海勒、科林·馬修斯、譚盾等作曲家的作品。在第一次演出季,由建築師弗蘭克·格瑞設計的、投資2.72億美元的音樂廳將迎來柏林交響樂團以及紐約交響樂團的訪問演出。當洛杉磯交響樂團在2003年10月移至新落成的沃特·迪斯尼音樂廳後,貴賓席的票價將上升近50%,最便宜的票價也會增加一倍。最昂貴的票價將從82美元上升至120美元,最便宜的票價從最初的14美元上升到35美元,一些中檔價位的票價卻有略微的下降。
洛杉磯交響樂團期待著在2003-2004演出季准時遷入由建築師弗蘭克·格瑞設計的音樂廳里。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