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小品畫賞析

小品畫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4 23:30:49

1. 瀧岡阡表的作品賞析

本文是追悼亡父的.但父親亡故時,歐陽修年僅四歲,無法知悉父親的生平行狀,所以作者避實就虛,巧妙地以其母太夫人鄭氏之口,從側面落筆來寫父親。這樣即表現了父親的孝順與仁厚,同時又頌揚了母親的賢良。(《東都事略·歐陽修傳》記載「母鄭氏守節自誓,親教修讀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
在選材上,都是些瑣事瑣談,不事描繪,而又句句人情。這一點深刻影響了明代歸有光的家庭記事小品,如《項脊軒志》《先姚事略》等。這些瑣事,看似隨意而選,實則經過精心篩選。歐陽修在《論尹師魯墓誌》中曾指出寫人切忌備舉人物的全部事跡,而要選擇一二重要實例來突出人物的精神風貌。(其事不可遍舉故舉其要者一二事以取信)「居家廉潔、奉親至孝、居官仁厚」這三方面典型事例就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
從文章中我們可以得知,歐陽修父親去世的時候他只有四歲,所以他要想通過自己與父親的直接接觸來追憶父親是很難的。因此,歐陽修便採取了十分巧妙的一條路,即通過母親之口來追憶父親、還原父親的形象。
文章中對父親的描寫主要集中在第二段,而第二段除了前兩句和最後一句外,都是來自歐陽修母親的敘述,可謂娓娓道來、真摯感人。通過其母親的敘述,一個廉潔好施、孝敬父母、宅心仁厚的父親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眼前。然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其母親追憶其父親的過程中,歐陽修又以神來之筆於不經意間向讀者展示了其母親自身的優秀品質。
首先,歐陽修的父親為官廉潔又喜宴賓客,所以在去世後並沒有留下什麼可賴以生存的家財。但是歐陽修的母親對自己的丈夫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寄託在了歐陽修身上,所以盡管家境貧困,她仍然守節自誓、衣食自力,將歐陽修撫養成人。其次,從歐陽修母親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她了解其夫、敬佩其夫,並謹記其夫的遺訓,在歐陽修成長的過程中進行諄諄教誨。由此,一個好妻子、好母親的形象逐漸變得清晰而飽滿。
來到文章的第三段和第四段,歐陽修先介紹了其父親居官的情況,然後又著重描寫了其母親儉約治家的精神。由於在第二段中,歐陽修父親的事跡和形象皆出自其母親之口,再加上其母親賢妻良母的形象得以潛移默化地彰顯,所以此時再描寫母親的勤儉持家便顯得自然而真切。而且尤為不易的一點是,歐陽修的母親竟然能料想到自己兒子日後恐有磨難,「晉兒小能苟介於世,儉薄所以居患難也」,這充分體現出歐陽修的母親對他的了解之深,而另一方面也可說這正是歐陽修的母親「晉知汝父之必將有後」的有力證據!及至日後歐陽修當真被貶至夷陵,其母親卻可言笑自若、處之泰然。至此,歐陽修母親堅貞、賢良、勤儉的美好品質得以自然流露。
因此,歐陽修的《瀧岡阡表》明表其父、暗表其母,可謂一碑雙表、二水分流,明暗交叉、互襯互托,讓人不得不贊嘆其構思之巧妙!近代文學家、翻譯家林纖就曾評注道:「文為表其父阡,實則表其母節,此不待言而知。那知通篇主意,注重即在一『待』字,佐以無數『知』字,公雖不見其父,而自賢母口中述之,則崇公之仁心惠政,栩栩如生。」
本文結構嚴密,層次甚為醒目。大致首段「有待」二字乃一篇之主,對後面的文字有著領起的作用。作者在寫罷父母的為人後,便一一列出祖宗三代所得的封贈名號,並插進一段寫他立表的用心,繼而鄭重地署上自己官名的全稱,就內容言,作者意在說明他未辜負父母的教誨和期望,同時也是借自己的成就以顯父母之德,所謂「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而從文章布局言,則是和前面的「有待」緊相呼應。

2. 求 八大山人的作品賞析

朱耷(1626~1705),譜名朱統筌,明朝寧王朱權的後代,中國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僧人。江西南昌人,南昌寧王朱權之後,明亡後出家,因嘗持八大人覺經,故又號八大山人。

3. 宋吳炳出水芙蓉圖的作品賞析

《出水芙蓉圖》中畫家依據自己的主觀感受和認知,賦予客觀存在的荷花一定的情感內容,傳達畫家的內心精神和情感,達到畫家與荷花「神遇而跡化」的境界,顯示野逸無華的自然之美,表現畫家淡雅、恬靜的心態。

流露出怡然自足、平和超脫,闡釋著宇宙自然不可磨滅的生機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該畫用筆輕細,敷色柔美,幾乎不見筆跡,表現手法屬於沒骨畫法,淺粉色的花瓣、嫩紅花蕊似乎還帶有拂曉時分的露珠,這正是花苞初放的最美最佳時刻。

畫家為了表現出荷葉與花瓣的不同質感,採用了不同的渲染方法,其中花瓣是用暈染法,使得整個花朵顯得飽滿而細膩,而荷葉則是用漬染法,自然地描繪出葉子的肌理和厚實的質感。

《出水芙蓉圖》雖然只描繪了一朵花、一片葉,但它彷彿使觀者嗅到了整個荷塘散發出的沁人心脾的芬芳,是南宋花鳥畫家構思新奇、筆墨精妙的集中體現。

(3)小品畫賞析擴展閱讀:

《出水芙蓉圖》中,背景單調,一朵盛開的粉紅色荷花占據整個畫面,在碧綠的荷葉映襯下搶眼而奪目,中間有橘黃色的點點花蕊 。《出水芙蓉圖》布局採用「折枝」畫法,僅取一花兩葉,花置於畫面中心,呈圓形,與下邊方形構成的葉呼應,取「天圓地方」之意。

簡約、疏朗,正所謂「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隻」。通過花與葉的交錯,主體邊緣的整與破的格局,占與讓的處理,對畫面空白作巧妙設計。畫面雖小,卻構成全然自得的生命整體,產生疏闊而豐盈的視覺張力。

《出水芙蓉圖》是南宋吳炳所繪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是南宋院體畫中的精品。

4. 里柯克作品賞析

斯蒂芬·巴特勒·里柯克是著名的加拿大幽默作家,也是加拿大第一位享有世界聲譽的作家;在美國,他被認為是繼馬克·吐溫之後最受人歡迎的幽默作家。
里科克無論寫景寫事還是寫人,筆法都十分細膩;尤其是在刻畫人物方面他更具有獨特的本領。他在《母親節》和《五十六號》中分別塑造的一位一年到頭終日為全家默默操勞而別無他求的母親和一位善於觀察想像、感情豐富、心地善良的中國洗衣店主人阿仁這兩個成功的文學形象令人久久難忘。此外,在這12篇精選的幽默小品里你將要結識的人物還有:初次與銀行打交道驚惶失措的小職員;自以為閱歷豐富、能應付任何局面而終於上當受騙的「老於世故者」;給人照相一味追求「形象美」而全然不顧照片與真人是否相像的攝影師;為了推銷存貨而不惜蒙騙讀者的書商;不管別人是否願意、硬要給人「幫忙」甚至越俎代皰的「熱心人」;不諳人情世故、不會說假話、終於導致悲慘下場的老實人;事事追本窮源、一輩子都在走回頭路的倒退者;不懂裝懂、做了冤大頭還自鳴得意、津津樂道的暴發戶;富極無聊、愚昧輕信的闊太太;以及觀看演出時自作聰明、大煞風景、最後自食其果的「聰敏人」。這一個個在有限的篇幅里出現的身份不同、面目各異的栩栩如生,使人有似曾相識之感的可敬、可愛、可憐、可笑、可鄙、可悲的十分鮮明的人物形象,生動地展現了作者刻劃人物的非凡才能,相信會給讀者帶來巨大的藝術享受和滿足。

5. 賀天健的作品賞析

賀天健是近代上海中國畫會的創始人之一。他從九歲開始學畫山水,先師承清初吳歷、石濤、石溪、梅清、漸江等法,後取法宋元諸家之長,終得「宋人格律,元人筆意」。他還注重畫史、畫論方面的研究和藝術修養的提高,常游名山大川,並將傳統筆墨與在自然中發現的筆法融為—體進頭發行創作。其作品呈現著法度謹嚴、布局變化多端、筆墨清邁俊逸、意境幽遠的特徵。
賀天健的《關山圖》,紙本設色,縱179.5厘米,橫69.5厘米,作於1936年。畫中樹林漫山遍野,霧氣漫漫與茫茫水面相呼應,「一派浩莽之氣」。「一條小路高深入遠處,關外天半插數峰」,又使畫面生出「綿密幽邃的情致,使人在這種氛圍里發生旅途杳渺之感」(賀天健《學畫山水過程自述》)。畫面近處有——院落,幾間屋舍錯落有致,屋內有二人似在閑談。門口一女子正探頭張望,看院外一孩兒童在玩耍。不遠處一人騎驢前行,一人隨後。這些鋪設、點綴,既顯示出作者對人與自然的關照,又增加了生活氣息,還不使山石、草木過多而致氣機壅塞。近景、中景的樹,以淡青、硃砂或曙紅染少許,其它處的叢林雖未設色,但有層林盡染、秋高氣爽之韻。為使畫面協調,並突出秋意,門口的女子和路邊的護欄亦施以紅色,並與落款處押角章的硃砂色相呼應。全畫賦色和諧,從遠景、中景到近景,石青與赭石混用自然,顏色由淡漸濃。倘若只以淺絳、水墨出之,畫面則顯單凋。近樹用硃砂、石綠點色,雖重卻因純度及位置得當,而使顏色突出秋意,既產生對比,又過渡自然,可以說是艷而不俗。同時,由於近景用色絢爛,也消解了遠景突起的山峰用濃墨、焦墨所帶來的沉悶。山石主要運用了披麻皴和雨點皴的方法,可看出作者借鑒了董源、巨然的畫法,但比董、巨松動的用筆更見渾勁堅結。
此畫題識:「平生最有荊關意,終覺倪黃一派平。不是縱橫矜俗眼,老夫筆底若天成。丙子歲暮,飲酒十斗,制此奇境,十日成之。江左賀天健並題。」該畫的構圖在局部上借鑒了宋畫《雪麓早行圖》。作為大幅畫作,山、水、瀑布、人、動物、樹木,橋梁、屋宇、樓閣俱全,可謂繁復。但由於章法結構毫不鬆弛,是以「s」形的山路為主線貫穿全畫,宛如一條飄動於層巒疊嶂之中的玉帶,使得境界愈覺邃遠而空靈。馭繁,繁而不亂似奇取勝。自董其昌倡南宗畫以來,奇、險遂為邪道,而平淡天真成為山水畫的最高境界。此類元季倪雲林、黃公望可稱為典範。在董其昌眼裡黃公望仍不免有些「縱橫習氣」。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毛主席1936年2月創作的這首《沁園春·雪》,筆力遒勁,揮灑縱橫,詩情奔放,舒捲自如,傅抱石、李可染、陸儼少等都曾以毛主席的這首詞意創作了氣勢磅礴的山水佳作,在風格上各有千秋。海派畫家賀天健據此詞意創作的《北國風光》,堪稱賀天健的鴻篇巨制。
賀天健擅長山水、人物、花鳥、書法,尤以山水著稱。他的山水崇尚五代兩宋山水畫的法度與精神,主張山水畫研歷代名跡。他善於運用各種筆法、墨法、皴法及金碧青綠等用色的手法,或工或寫,或水墨淡彩,或青綠重彩,變化豐富。賀天健十分重視師法自然,遍歷名山大川。傅抱石曾說:「賀老的筆墨雄茂,而又秀逸多姿,賀氏的山水畫不論尋丈大幅,或是尺幅小品,青綠重彩,或是水墨淡彩,給人感受生活氣息濃厚,氣勢雄壯,境界開闊,有強烈時代和藝術感染力」。
賀天健獨創禿筆法,其山水國畫作品以大氣雄渾著稱。這幅丈二匹的《北國風光》,全用唐人金碧暈染之法,畫面氣勢磅礴。
賀天健的傳世作品不多,估計有千件。他去世後遺作300餘件捐贈給上海中國畫院。80年代初,他的作品開始進入海外拍賣市場。近年來,其力作《東坡玩月圖》在1997年朵雲軒拍賣會上以10.78萬元成交;《山水》在1998年嘉德拍賣會上以7.92萬元成交;2001年,他的力作《松鶴永年》估價3—4萬元,最後以22萬元成交;2002年,他的《江山攬勝》在上海敬華拍賣會上以46.2萬元成交,高出估價近4倍。此幅《北國風光》曾作為1999年嘉德春拍圖錄的封面,出現在拍賣會上,並以57.2萬元成交,創賀天健作品的市場最高價。

6. 師陀的作品鑒賞

小說人物形象
在鄉村社會背景下,蘆焚小說里出現了兩類主要的人物形象。
一類是受盡欺壓,乃至被殘殺而永無申冤之日的小人物, 如《頭》里的孫三、《牧歌》里的雷辛、《谷》里的匡成等等。《頭》里的孫三是個受壓迫的鄉村小人物,無辜遭人陷害,被誣與別人勾結,偷了龐局長的無匹騾子,結果被軍警殺死,人頭被挑回來,釘在村裡的槐樹上示眾。小說通過村人的議論,從側面寫出孫三永遠無法得到申雪的冤枉。
另一類是歷盡人生險惡,到頭來卻落得茫無從去向者,如《過嶺記》中的老兵,《人下人》里的叉頭,《鳥》里的易謹等等。這些人物,雖然其身份與個人經歷不同,但無論是中途躓覆的過客,浪跡歸來的遊子,還是酒徒、女巫、寡婦,其精神氣質都是強壯的、倔強的與和平的,他們都具有一副瀟灑而極為倔強的風貌,宛如一身僕僕風塵卻彷彿永遠不能歇腳的過客。他們走出去時是一顆傷感的心,回來時還是一顆傷感的心。
在這兩類人物身上,都注入了作者強烈的反抗精神,前者表現為一種死不瞑目的冤魂的抗爭,後者則表現為一種孤傲的藐視與遠離。
作品特點
師陀的作品深沉淳樸,擅長描摹世態人情,刻畫社會風習,有時帶著詼諧與揶揄的情趣,卻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與沉鬱的情調。文筆纖細,敘述簡約,筆鋒蘸滿了感情,善於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他的作品雖然缺乏強烈的時代精神,但對於社會黑暗現象的揭露與憎惡,對卑微小人物的同情,躍然紙上。早期作品較多地取材於農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以後逐漸轉向描寫城市的中層社會。在創作上對於作品藝術風格與意境的追求,懷著濃厚的興趣。有些作品雖然對舊社會進行了揭露與控訴,但未能深入地發掘社會黑暗的根源。
師陀稱不上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散文創作巨匠,他在文壇上的成名也得力於小說而非散文。但他的散文誠如他為第一本散文集《黃花苔》命名時說的那樣,「是野生植物」,有一種頑強的生命力,一直執拗地充滿生氣地開放著。
師陀散文中,除了寫故鄉農村的一些篇章之外,最多的當推人物小品了,它們也應受到我們的重視。師陀散文創作的基該方法是屬於把散文當小說一樣的寫。他的前期散文創作成果《黃花苔》、《江湖集》和《看人集》就已基本定型,大多是採用小說筆法來寫的。
其一:以鄉村中國和平民關懷的題材為主。師陀是一位在30年代初期進入文壇的作家,當時中國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已從北京轉移到上海,西方文化和革命思潮的影響特別明顯,整個文壇可以說比以往更為開放、多變,商業色彩比較濃厚。而北京畢竟是個有著濃厚歷史和文化積淀的古都,在文化取向上仍趨於守成和穩健,文學意蘊突出,少見商業和政治味道。因此,像許多京派作家那樣,師陀深受這種純文學氛圍的感染,並出於對文學政治功利性和商業性的不滿、對現代文明入侵後的鄉土中國的變化懷著矛盾的心態,而盡力嘗試避開時代的滾滾潮流,毅然將創作重心轉到文化觀照和反映最普通現實的中國民生之上。且看:
在其第一部短篇小說集《谷》中,悲慘故事系列的描寫充分展示了黑暗而罪惡的舊世界,看到30年代在國民黨新軍閥統治下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過嶺記》中對長工茨兒的描寫與寄託美好夢想,體現作者對勞動人民精神美的發掘、對其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對壓迫者無休止的精神與肉體折磨的譴責。另外,《果園城記》反映了20世紀初到抗日戰爭前日益凋敝的中國封建鄉村小城的生活場景,讓我們更多地體會師陀對原始質朴的鄉村習俗和平凡生活的認可:《果園城》中的小城溫馨寧靜,充滿詩意,人與人之間溫情脈脈,生活悠閑自在,頗有點「世外桃源」的味道,似牧歌般動人,連路過的旅客也不禁佇足而觀,為之嘆息不止:多幸福的人!多和平的城!寄寓了作者對和平安定的嚮往和認同。同時,作者熱衷於發掘美好的人情和人性,力求在淳樸的文學世界中實現純正文化的復歸:《郵差先生》中的郵差熱心體貼、盡職盡責,即使你忘記貼上郵票,也願意幫你墊上,那種信任和善解人意著實讓人心頭一熱;《期待》中的年邁夫妻雖然知道兒子已經不可能回來,卻仍然堅持在「等待」中生活著,每天在餐桌上安放著一雙筷子,甚至擔心著他的胖瘦……濃厚的親情頃刻間表露無遺。
在師陀一系列短篇小說中,不難發現,他總是有意識地選取富有代表性的人情百態以及各種各樣的人物作為敘述對象,帶有濃重的鄉土情結和平民關懷意識,這恰恰從各個側面反映出當時那個黑暗絕望、該詛咒的鄉村中國的歷史與實況。因此,鄉村中國和平民關懷也就成了他寫作中極有代表性的題材,也最能給人震撼力。
其二:作品著重靠詩意的抒情或是優美而富有諷刺意味的語言來刻畫人物形象,再現生活的場景,少有驚險的情節,抒情味和諷刺味突出。《桃紅》中被守舊母親耽誤了終身大事的老處女素姑,本是個「像春天般溫柔、看見人和說話時總是婉然笑著,走起路來像空氣在流動似的」可愛少女,卻不幸從聰明伶俐、年輕貌美變得呆板蒼瘦、憔悴不堪,猶如書桌上《漱玉詞》中的詩句「人比黃花瘦」所述。青春逝去、愛情無望、生命褪色,其處境不正像一朵即將凋謝的「黃花」嗎?此刻,一股悲涼之情立刻湧上讀者心頭。又象《頭》中那個卸任局長,作者以諷刺的筆調,緊扣其生理特徵,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個可憎可惡的醜陋形象。再看《谷》中對陽光毒辣的描寫是「太陽是把大熨斗,單就臉皮烙燙」,馬上使人真切感受到反常天氣的可怕。
由此可見,作者的語言文字及刻畫功夫相當純熟,往往三言兩語足以准確、生動、傳神地表現人物個性和場景,是京派作家注重文學功力,講求「文章之美」的體現,也是京派作品具有比較強的可讀性的特色表現。
其三:恪守從容節制的審美趨向,作品基調含蓄而矜持。我們知道,京派是以學院文人為主體的,追求作品「和諧」的藝術美,少摻雜政治感情色彩其中,崇尚節制與內斂。因此,他們筆下盡管出現了許多悲劇,但往往作了藝術處理,能夠控制住情感的強烈宣洩。師陀曾說:「過於悲慘的世界,不忍把它們赤裸裸地擺出來示眾,也不想讓別人明明白白的看見。」於是,在《果園城記》中,他以朴實的感情、滯重哀痛的基調和抒情的語言,彷彿一個說書人在向你娓娓道來一個個凄涼而又親切的故事。沒有鮮明的感情色彩,卻使人承受了感情的重壓;在搖撼心靈的描述中,讓人深刻感受到血淚的控訴,從而自覺地向那黑暗而窒息的社會發出詛咒。
讀了師陀的作品,你會發現,他是個滯留城市卻未忘情於鄉村的敘述者,寫作總是突出鄉村文化背景,總是賦予平民百姓更多的關懷和熱情;無論寫人寫景,似乎都著重從平凡的人生中細細品味,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讀著讀著,你會被那帶著哀傷的抒情基調、荒涼的自然界和辛酸的人事所打動。在當今和平和發展為主旋律的年代裡,讀著這樣的作品,仍能感同身受,也許這正是師陀以及京派作家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7. 孫其峰的畫作賞析

《案頭清供》
這幅《案頭清供》帶有小品性質,畫面偏左以淡墨隨意勾勒出一專件小嘴收底的的屬突腹狀青花瓷瓶,上有重墨點成的蝴蝶戲牡丹圖。瓶口一枝玉蘭虯曲而出又俯身下探,枯乾虯枝,富於筆墨韻味。右下角一株水仙開得正旺,由線組成的葉與水仙緊密地盤結成一團。畫面清淡簡潔,這些案頭之物彷彿使我們看到了畫家平日淡泊而雅逸的生活,而畫面的筆墨韻致又使人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寫意花卉的真味。 作為以審美為目的的藝術品,這幅畫是十分純粹的。圖中的景物雖然有豐富的文化含義,但是畫家卻沒有圖解這些含義,畫面所要傳達的首先是一種性情的陶養和愉悅。或許這里正透露出孫其峰對寫意花鳥畫的理解,他固然贊成擬人化的花鳥寄寓某種情思,但迴避硬用花鳥畫去完成人物畫社會功用的牽強行為。在藝術上他可以廣采博取,但對於自己多年來形成的藝術觀點卻從不輕易動搖,這也是《案頭清供》這件作品顯露出的最重要的信息。

8. 契科夫《苦惱》作品賞析

藝術特色:

1、作品層次:

《苦惱》的層次非常清楚,寫了姚納四次向他人傾訴,四次碰壁,最後只好走進馬棚,對馬訴說。

契訶夫每寫完一次姚納的碰壁,接著便寫他的苦惱,而每次碰壁後,他的苦惱就隨之加深,在第二次碰壁後,加了一段抒情,在第四次碰壁後,寫了姚納想像中的第五次努力——向女性傾訴,整個故事看似平鋪直敘,其實匠心獨運。

姚納遇到的四類人及對他們的稱呼是軍人(老爺)、三位年輕人(老爺)、僕人(老哥)、年輕車夫(老弟),這四類人的先後順序不是隨意安排的,而是按照地位從高到低的順序,姚納在最後一次碰壁後,他在想像中向「娘兒們」傾訴,從排列順序看,排在牲口(小馬)的前面,可見當時俄羅斯婦女地位的低下。

奇怪的是:當姚納向軍人和三位尋歡作樂的年輕人傾訴時,這兩類人雖不耐煩,卻還敷衍一句:「他是害什麼病死的?」「大家都要死的」,而當他去向僕人和年輕車夫訴說時,前者讓他走開,後者一言不發倒頭便睡。

如果說,被姚納稱之為老爺的軍人和三位年輕人,決不會花時間去聽一個窮車夫的訴苦,這里存在社會地位的隔膜;而當姚納去向和他同階層的僕人和年輕車夫訴說時,他們竟連敷衍的話也懶得說,這的確發人深省。

2、語言風格

小說只有短短的4000多字,但是卻內容豐富,這與作者精煉、簡約的語言風格是分不開的。

首先作者用詞簡單、精確、凝練,在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等方面選用的詞語朴實無華、又簡潔精煉、寓意卻又十分豐富;

其次作者在選用句子方面,尤其是對話方面,短句多、不完全句多,句子結構簡單、短小精悍,顯示出了語言簡潔的特點,再次作者在描寫時還運用了一些修辭格,收到了簡單、精煉、形象、生動的修辭效果。

另外《苦惱》中還大量運用了省略號,這些省略號的運用也使語言含蓄、凝練,產生空靈之美。

契訶夫與其他一些俄國作家不同,他筆下的人物對話極其精煉,毫無冗長和羅嗦之感。人物對話不僅符合特定環境下和場合里人物的性格邏輯,而且能恰當地映射出人物此時此景的內心活動。

三個青年的對話顯示出他們尋歡作樂、玩世不恭的性格,姚納挨了他們一巴掌還說:「嘻嘻!……好有興致的幾位老爺……」內心正轉著這樣的念頭:他們有興趣和他打著玩,大概也有興趣聽他談談兒子。

同時,姚納的對話也反映了他老實巴交、逆來順受的性格和急於傾訴內心愁苦的心情。這對刻畫馬車夫的性格特徵和深層心理狀態起了很大作用。

3、描寫手法

契科夫在《苦惱》中也採用了現實主義客觀描寫手法,他強調作者在創作中的客觀態度,但絲毫不反對作品應有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不是廉價的說教,不是硬塞給讀者,而是把鮮明的傾向絲毫不露行跡地融入對現實生活的客觀描述中,他認為傾向性是作者主觀思想在作品中的自然而然的流露,這種流露越隱蔽越好。

全文通篇沒有作者主觀的說教,但讀者卻從作者抑鬱的描述中,看到人間的冷酷和世態炎涼。這正是契科夫「態度越是客觀,所產生的印象就越有力」的現實主義的成功體現。在這篇小說中作者對於冷如冰霜的社會的揭露,真實入木三分,令人叫絕。

《苦惱》它強烈刺激著讀者的不是別的,乃是驚人的真實及由此因此的深深思考。

(8)小品畫賞析擴展閱讀:

《苦惱》創作背景:

19世紀80年代,俄國正處於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時期。70年代興起的民粹派「到民間去」的運動,由於無視資本主義發展的事實,得不到農民的支持而最終失敗了。

進入80年代後,他們轉而採取暗殺手段來推翻專制制度。雖然他們成功地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但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便開始了更加殘酷的血腥鎮壓,革命者成批地被絞死和流放,知識分子中出現了普遍的絕望情緒,喪失了以往的那種革命信念和斗爭精神。窒息的政治空氣也使許多人變得麻木、冷漠,充滿了庸俗的市儈習氣。

契訶夫的青少年時代是在貧困中度過的,因此他對下層人民生活的苦難和不幸深有體會。19世紀80年代初他開始了創作生涯,到寫作《苦惱》時,社會責任感已經日益增強,民族傾向也更加鮮明。

19世紀沙皇俄國統治下的俄國社會,沙皇的專制統治使得當時社會中的人等級制度分明,人與人之間關系麻木冷漠。處在上層社會的人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而處在下層的如馬車夫姚納·波塔波夫則生活困苦,掙扎在生存的邊緣,貧富差距十分明顯。

9. 怎樣欣賞中國畫

1、看

「四看」原則:一看氣韻;二看意境;三看筆墨;四看詩書畫搭配。

對人物畫的欣賞要像看電影、看小說、看環畫那樣看其是否用筆精準,看其是否細膩傳神,看其是否主題突出、故事精彩、情節感人。

2、游

對待山水畫欣賞要像旅遊區旅客觀景一樣一路仔細地觀覽過去。北宋畫家郭熙提「高、深·平」的「三選法」,就是對待一幅完整的山水畫要採取「平遠、深遠、高遠」的辦法來進行鑒賞。

3、悟

對待花鳥畫欣賞要像在花園里賞花在古玩店裡鑒賞古玩一樣認真觀賞,最後參悟出其精神內涵和表達的主題思路。

最後,簡單的說說當前中國畫鑒定:

一是看紙質(新老渲紙、麻紙、帛,有別於老畫新畫);

二是看筆墨(是否是印刷品再添筆,現今行畫有本刻水印,作坊拼圖等高仿作品);

三是看結構(是否屬於拼湊成圖);

四是看繪印(書法、印章是否真實)。

(9)小品畫賞析擴展閱讀:

一、中國畫的特點

1、講究「氣韻生動」,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

2、講究筆墨神韻,筆法要求:平、圓、留、重、變。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

3、講究「骨法用筆」,不講究焦點透視,不強調環境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的影響

4、 講究空白的布置和物體的「氣勢」。

二、中國畫的分類

1、人物畫

我國的人物畫,歷史悠久。據記載,商、周時期,已經有壁畫。東晉時的顧愷之專尚畫人物畫,是在我國繪畫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以形寫神"主張的畫家。唐代閻立本也擅長人物畫。還有吳道子、韓斡等等。都為人物畫做出了的貢獻。唐以後畫人物畫的畫家就更多了,歷代都有。

2、山水畫

山水畫(俗稱風景畫、風光畫),是專門的藝術學科,歷史悠久。自唐代以來,每一時期,都有著名畫家,專尚從事山水畫的創作。盡管他們的身世、素養、學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夠用過筆墨、色彩、技巧,靈活經營,認真描繪,是自然風光之美,欣然躍於紙上,其買相同,雄偉壯觀,氣韻清逸。

3、花鳥畫

中國花鳥畫多姿多彩,引人入勝。它與山水、人物畫並列為中國繪畫藝術的專門學科。花鳥畫就廣義講,應包括花鳥、禽獸、昆蟲、魚介等。

10. 豐子愷的畫鑒賞

豐子愷
豐子愷(.11.9-1975.9.15)原名豐潤、豐仁,浙江桐鄉石門鎮人,名仁,又名嬰行。

自幼愛好美術,1914年入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從李叔同學習繪畫和音樂。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對他的思想影響甚大。1919年師范學校畢業後,與同學數人在上海創辦上海專科師范學校,並任圖畫教師。1921年東渡日本短期考察,學習繪畫、音樂和外語。1922年回國到浙江上虞春輝中學教授圖畫和音樂,與朱自清、朱光潛等人結為好友。回國後從事美術、音樂教學,曾任上海開明書店編輯、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美術教授。同時進行繪畫、文學創作和文學、藝術方面的編譯工作。1924年,與友人創辦立達學園。抗戰期間,輾轉於西南各地,在一些大專院校執教。文藝刊物《我們的七月》4月號首次發表了他的畫作《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其後,他的畫在《文學周報》上陸續發表,並冠以「漫畫」的題頭。自此中國才開始有「漫畫」這一名稱。1925年成立立達學會,參加者有茅盾、陳望道、葉聖陶、鄭振鋒、胡愈之等人。1929年被開明書店聘為編輯。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由開明書店出版。七七事變後,率全家逃難。1943年起結束教學生涯,專門從事繪畫和寫作。陸續譯著出版《音樂的常識》、《音樂入門》、《近世十大音樂家》、《孩子們的音樂》等面向中小學生和普通音樂愛好者的通俗讀物,為現代音樂知識的普及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等。工繪畫、書法,亦擅散文創作及文學翻譯。
豐子愷,是中國現代受人景仰的漫畫家,散文家。他的繪畫,文章在幾十年滄桑風雨中保持一貫的風格:雍容恬靜,其漫畫更是膾炙人口。豐先生作品流傳極廣,失散也很多,就是結集出版的五十餘種畫冊也大多絕跡於市場,給讀者帶來極大遺憾。在豐子愷先生的作品中,漫畫恐怕是最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個意境,比如《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幾個茶杯,一卷簾櫳,便是十分心情。豐先生的許多漫畫,都是以兒童作為題材的,例如《阿寶赤膊》,《你給我削瓜,我給你打扇》和《會議》。讀豐先生的兒童漫畫,讓我們這些所謂的成人都覺得慚愧。什麼時候,我們這個世界,能少一些欺詐,少一些執著,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豐子愷(1898—1975),我國現代著名畫家、文學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解放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豐子愷風格獨特的漫畫作品影響很大,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作品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豐子愷的散文,在我國新文學史上也有較大的影響。主要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隨筆二十篇》《甘美的回憶》《藝術趣味》《率真集》等。這些作品除一部分藝術評論以外,大都是敘述他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和日常接觸的人事,表現濃厚的生活情趣。

著有、《緣緣堂隨筆》、《豐子愷書法》等。

著作書目:

《子愷漫畫》1926,開明

《子愷畫集》1927,開明

《西洋美術史》1928,開明

《緣緣堂隨筆》(散文集)1931,開明;增訂本,1957,人文

《子愷小品集》1933,上海開華書局

《隨筆二十篇》1934,天馬

《藝術趣味》(散文集)1934,開明

《繪畫與文學》(論文集)1934,開明

《近代藝術綱要》(論文)1934,中華

《車廂社會》(散文集)1935,良友

《藝術叢話》(論文集)1935,良友

《豐子愷創作選》(散文集)1936,上海仿古書店

《藝術漫談》1936,上海人間書屋

《緣緣堂再筆》(散文集)1937,開明

《漫畫阿Q正傳》1939,開明

《子愷近作散文集》1941,成都普益圖書館

《藝術修養基礎》(論文集)1941,桂林文化供應社

《畫中有詩》(詩配畫)1943,桂林文光書店

《教師日記》(日記體散文集)1944,重慶崇德書店

《藝術與人生》(論文集)1944.1,桂林民友書店

古詩新畫》(子愷漫畫全集之一)1945,開明

《兒童相》(子愷漫畫全集之二)l945,開明

《學生相》(子愷漫畫全集之三)1945,開明

《民間相》(子愷漫畫全集之四)1945,開明

《都市相》(子愷漫畫全集之五)1945,開明

《戰時相》(於愷漫畫全集之六)1945,開明

《率真集》(散文集)1946,上海萬葉書店

《小鈔票歷險記》(童話)1947,上海萬葉書店

《子愷漫畫選》1955.11,人民美術出版社

《子愷漫畫全集》1962.11,香港嶺南出版社

《緣緣堂集外遺文》明川編,1979,香港問學社

《豐子愷散文選集》1982,上海文藝

《緣緣堂隨筆集》1983,浙江文藝

翻譯書目:

《苦悶的象徵》(理論集)日本廚川白村著,1925,商務

《藝術概論》日本黑田鵬信著,1928,開明

《初戀》(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31,開明

《自殺懼樂部》(長篇小說)英國史蒂文生著,1932,開明
《獵人筆記》俄國屠格涅夫著,1953,文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