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賣炭翁賞析

賣炭翁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4 22:46:48

① 賣 炭 翁 的 鑒 賞

《賣炭翁》這首詩是我國唐代詩人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詩歌當中的一首。它描寫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惡。

這首詩一開頭就把我們帶到當時的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讓我們看到一個燒炭的老人過著的十分窮苦的生活。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燒炭的老翁連一寸土地也沒有,全部賴以為生的東西,只不過是一把斧頭、一掛牛車,再加上十個被煙火熏黑的手指頭。他沒有妻子也沒有兒女,孤苦伶仃的一個人,在南山上伐薪、燒炭,弄得「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勞動的艱苦是可想而知的。這燒炭的老人對生活並沒有過高的要求,「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他僅僅希望有吃有穿,維持一種最低的生活。按理說,一個人養活自己一個人,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可是就連這樣一個願望,他也難以實現。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東西,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燒了炭,給別人帶來了溫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卻單薄得可憐。
衣服單薄總該盼望天氣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憂炭賤願天寒」,他寧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賣一點炭錢。這種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現出賣炭翁悲慘的處境。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寒冷的天氣果然來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車,踏著冰凍的道路,卻到長安市上賣炭。從終南山到長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麼呢?詩人沒有告訴我們;但是可以想像得出來,他一定是滿懷著希望,因為這一車炭直接關系著他今後的生活。讀到這里,我們覺得自己和這位老人更親近了,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這車炭究竟能不能賣掉,能不能賣上一個公道的價錢。可是詩人並沒有馬上告訴我們結果,他讓賣炭翁歇下來,喘一口氣,也讓讀者稍微平靜一下。
然後筆鋒一轉寫道:「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來的人一個是穿黃衣的太監,一個是穿白衫的太監的爪牙。他們裝模作樣,說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來采辦貨物,也不管賣炭翁同意不同意,趕上炭車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趕車的又是宮里的太監,一個賣炭的老人能有什麼辦法去對付呢!「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千餘斤炭,不知道要幾千斤柴才燒得出,而這幾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來!為了把柴燒成炭,這孤苦的老人又在塵灰里、在煙火旁邊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這一切所換到的是什麼呢?「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連紗帶綾合起來不過三丈,難道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勞動嗎?這些宮使哪裡是在買東西,他們簡直是強盜。他們奪走的不只是一車炭,而是奪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剝奪了他生活的權利。這該激起讀者怎樣的憤怒!讀完了這首詩,我們不禁要問:兩鬢蒼蒼的賣炭翁,憑著這點對他來說毫無價值的報酬,能夠捱過那嚴寒的冬天嗎?
白居易在《新樂府》中每首詩的題目下面都有一個序,說明這首詩的主題。《賣炭翁》的序是「苦宮市也」,就是要反映宮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宮市」是唐朝宮廷直接掠奪人民財物的一種最無賴的方式。本來宮廷里需要的日用品,歸官府向民間采購,到了德宗貞元末年,改用太監為宮使直接采辦。宮里經常派出幾百人到長安東西兩市和熱門的街坊去,遇到他們看中的東西,只說一聲是「宮市」,拿了就走,誰也不敢過問。有時撕給你兩三尺破舊的綢紗,算做報酬;有時候不但不給任何報酬,反而要你倒貼「門戶錢」和「腳價錢」。所以每逢宮使出來的時候,連賣酒賣燒餅的小店鋪都關上店門不敢做生意了。
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但是,《賣炭翁》的意義,遠不止於對宮市的揭露。詩人在賣炭翁這個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賣炭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平。讀著這首詩,我們所看到的決不僅僅是賣炭翁一個人,透過他,彷彿有許許多多種田的、打漁的、織布的人出現在我們眼前。他們雖然不是「兩鬢蒼蒼十指黑」,但也各自帶著勞苦生活的標記;他們雖然不會因為賣炭而受到損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著辛酸和仇恨的淚水。《賣炭翁》這首詩不但在當時有積極意義,即使對於今天的讀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賣炭翁》的藝術性也是很高的。你看,詩人在開頭八句里,先對賣炭翁做了一番總的介紹,介紹得那麼親切、自然,就像介紹自己家裡的人一樣。「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簡單,然而深情的十四個字,就活生生地勾畫出他的外貌:「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又是同樣簡單而深情的十四個字,深刻地刻劃了他的內心活動。這番介紹就好像一串電影畫面,從南山的遠景開始,鏡頭平穩地拉近,然後就接連幾個大特寫:兩鬢、十指、灰塵滿面、衣衫襤褸,使人觸目驚心。
這樣介紹了以後,詩人就揀取賣炭翁的一次遭遇,來加以具體描寫。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個大雪天里,這雪,雖然使他的身體格外寒冷,但卻點燃了他心頭的希望;雖然增加了趕車的困難,但也給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氣就趕到了目的地。這是多麼富於戲劇性的描寫啊!賣炭翁滿懷希望地趕到市上,卻不急著馬上把炭賣掉。他歇下來,也許還用衣袖揩一揩額頭的汗水,蹲在路旁喘一口氣。但是,誰能說他的內心會像他的外表一樣平靜呢?「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好像一場悲劇以前短暫的沉默,這兩句詩把人的心弦扣得緊緊的。接下去,詩人掉轉筆鋒,使故事急轉直下,突然出現了兩個宮使。白居易再次運用由遠及近的寫法,寫他們騎著馬反差。賣炭翁還來不及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他們已經把車牽向北去了。
寫到這里,詩人似乎不忍心再寫下去了,他簡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結果。也不像《新樂府》中其他的詩那樣,詩人沒有出面來發議論。但正是這簡短的結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發人深思。

② 賣炭翁中動作描寫的句子是哪些並賞析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把」、「回」「版牽」「系權」動作描寫,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宮使的專橫霸道和殘酷掠奪。

伐薪燒炭南山中。「伐」「燒」動作描寫,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賣炭翁勞動的艱辛和炭的來之不易。

③ 體會賣炭翁的寫作手法,並賞析

描寫了一抄個賣炭老人謀生的困苦襲,通過他的遭遇,深刻揭示了「宮市」的腐敗本質,對統治者赤裸裸的掠奪百姓的罪行給予有力的鞭撻與抨擊,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深切的同情,有很強的社會典型意義。
全詩描寫具體生動,歷歷如繪,結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的選擇上和人物的心理刻畫上有獨到之處。

④ 賣炭翁中心思想

《賣炭翁》中心思想是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剝削階級肆意剝削的現實,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也同時表現出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賣炭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新樂府》組詩中的一篇。此詩以個別事例來表現普遍狀況,描寫了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腐敗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與抨擊,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強的社會典型意義。

(4)賣炭翁賞析擴展閱讀:

《賣炭翁》背景

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但是,《賣炭翁》的意義,遠不止於對宮市的揭露。

詩人在賣炭翁這個典型形象上,概括地描繪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賣炭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平。讀著這首詩,我們所看到的決不僅僅是賣炭翁一個人,透過他,彷彿有許許多多種田的、打漁的、織布的人出現在我們眼前。

他們雖然不是「兩鬢蒼蒼十指黑」,但也各自帶著勞苦生活的標記;他們雖然不會因為賣炭而受到損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著辛酸和仇恨的淚水。

⑤ 賣碳翁的翻譯

一、譯文

有位賣炭的老漢,整年在南山裡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臉是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灰白,十個手指很黑。賣炭的錢用來干什麼?買衣物和糧食。可憐他衣著單薄,心裡卻還要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往集市上趕去。

牛累了,人餓了,太陽很高了,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那飄然而來的兩個騎馬的人是誰?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他們手裡拿著公文,嘴裡卻說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拉走,老漢不舍,但無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買炭的價錢。

二、出處

唐·白居易《賣炭翁》

三、原文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5)賣炭翁賞析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此篇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唐憲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

二、賞析

這首詩一開頭就把讀者帶到當時的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讓讀者看到一個燒炭的老人過著的十分窮苦的生活。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首先在於白描藝術手法的成功運用。作者通篇沒發一句議論,說宮市給人民帶來怎樣的苦處,人民在這種殘暴的掠奪下,怎樣難以生活。而是通過一個賣炭老人賣炭以及炭車被搶的前後經過,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催人涕下的悲劇故事。

其次,詩中對人物形象的描寫刻畫細膩、逼真,使人們從人形象中受到強烈的感染。一是對人物外貌的刻畫,二是對內心世界的描寫。

三、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於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歷(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⑥ 求賣炭翁的翻譯及賞析

[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干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翻譯】
有個賣炭的老人,在南山上砍柴燒炭。
他滿面的灰塵,煙火熏烤他的臉,兩鬢蒼白十指漆黑。
賣炭得來的錢做什麼呢?只想換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糧食。
可憐他身上衣衫單薄,心裡擔憂炭不值錢仍希望天更冷一些。
夜裡城外積了一尺雪,拂曉他急忙駕著炭車軋著冰路上路。
走了半天,人也餓了,太陽已升高了,他才趕到集市的南門外泥地上休息。
那飄然而來的兩個騎馬人是誰?穿黃衣的是宮使,穿白衣的是爪牙。
他們手拿公文嘴裡稱是皇帝的命令,拉回車頭吆喝著牛往北走。
一車炭足有—干多斤,宮使強行拉走,老人捨不得卻也沒辦法。
宮使扔下半匹紅綃和一丈綾子朝牛頭上—掛,就充當買炭的錢了。
【賞析】
一、 內容分析
《賣炭翁》這首詩是自居易新樂府詩中最突出的一首。在這首詩的下面,詩人有一段小註:「苦宮市也。」這個注腳,有力地揭示了全詩的主旨。
整首詩共兩大段,可以分為三層意思。
第一層,為前面的六句,介紹了賣炭翁的生活情況。他長年生活在南山裡靠砍柴燒炭賣炭過日。辛勤的勞動,使他的臉烤成煙火色,雙手黑黑的,人也過早地衰老,已經兩鬢斑白了。這辛勤的勞動,僅僅是為了營生,用炭去換取糧食和衣服。
第二層,是中間的六句。寫賣炭翁一早就趕著炭車進城去賣炭的情況。七、八兩句,先寫他內心的矛盾,身上衣服單薄,自然希望天不要太冷,可天不冷,又擔心炭賣不出去,於是,只好盼望天冷一點,他已經顧不上挨凍了,想的是早一點把炭賣掉,去換取糧食和衣服。九至十二句,寫他進城賣炭的艱辛。下了一夜大雪,天寒了,正是難得的賣炭機會,於是天剛拂曉便拉著炭車,在冰天雪地上趕路,這辛勞自然不言自明。「牛困人飢」這四個字集中概括了去賣炭的艱辛,寫出了賣炭翁過的是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 「日已高」與「曉」字照應,從天剛亮直到中午,表明路程的遙遠,又拉了—千多斤重的炭車,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於是,只好在集市南門外的泥土上歇歇腳。
以上兩層合為第一大段。
第三層為第二段,共九句。詳寫賣炭翁炭車被搶的經過。前兩句,活靈活現地勾畫出兩個官差耀武揚威的兇狠樣子,騎著馬急馳而來,一前_後,—黃一白,十分囂張。緊接兩句,寫官差狐假虎威,明目張膽地來搶東西,嘴上還稱這是皇上的命令,不管老人同意不同意,他們拉了炭車就走。緊接三句(兩短一長)寫老人眼看—車一千多斤的炭被白白地搶走了。最妙的是最後兩句,寫兩個官差扔下半匹紅綃一丈綾,掛在牛頭上,說這是買炭的錢。這讓人想到「既要作婊子又要立牌坊」,明明是搶,偏要說是買。面對宮廷裡面積壓廢棄的綃和綾,賣炭老人慾哭無淚,這些東西,對老人而言,解決不了他的溫飽又有何用?!這樣的揭露,其諷刺性是極強的。
二、 中心
這首詩通過賣炭老人一車干余斤的炭被搶奪的經過,揭露了唐代的宮市給百姓帶來的災難。
本文轉載來自我愛學習網www.5ixuexi.net 原文地址http://www.5ixuexi.net/chuzhong/yuwen/shici/5184.html

⑦ 賣炭翁 拼音版

賣炭翁,mài tàn wēng ,
伐薪燒炭南山中。 fá xīn shāo tàn nán shān zhōng
滿面塵灰煙火色, mǎn miàn chén huī yān huǒ sè ,
兩鬢蒼蒼十指黑。liǎng bìn cāng cāng shí zhǐ hēi 。
賣炭得錢何所營?mài tàn dé qián hé suǒ yíng ?
身上衣裳口中食。 shēn shàng yī shang kǒu zhōng shí
可憐身上衣正單,kě lián shēn shàng yī zhèng dān ,
心憂炭賤願天寒。 xīn yōu tàn jiàn yuàn tiān hán 。
夜來城外一尺雪,yè lái chéng wài yī chǐ xuě ,
曉駕炭車輾冰轍。 xiǎo jià tàn chē niǎn bīng zhé 。
牛困人飢日已高,niú kùn rén jī rì yǐ gāo ,
市南門外泥中歇。 shì nán mén wài ní zhōng xiē 。
翩翩兩騎來是誰?piān piān liǎng qí lái shì shuí ?
黃衣使者白衫兒。 huáng yī shǐ zhě bái shān ér 。
手把文書口稱敕,shǒu bǎ wén shū kǒu chēng chì ,
回車叱牛牽向北。 huí chē chì niú qiān xiàng běi 。
一車炭,千餘斤,yī chē tàn ,qiān yú jīn ,
宮使驅將惜不得。gōng shǐ qū jiāng xī bú dé 。
半匹紅綃一丈綾,bàn pǐ hóng xiāo yī zhàng líng ,
系向牛頭充炭直。xì xiàng niú tóu chōng tàn zhí 。

⑧ 賣炭翁 賞析

這首詩一開頭就把我們帶到當時的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讓我們看到一個燒炭的老人過著的十分窮苦的生活。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燒炭的老翁連一寸土地也沒有,全部賴以為生的東西,只不過是一把斧頭、一掛牛車,再加上十個被煙火熏黑的手指頭。他沒有妻子也沒有兒女,孤苦伶仃的一個人,在南山上伐薪、燒炭,弄得「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勞動的艱苦是可想而知的。這燒炭的老人對生活並沒有過高的要求,「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他僅僅希望有吃有穿,維持一種最低的生活。按理說,一個人養活自己一個人,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可是就連這樣一個願望,他也難以實現。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東西,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燒了炭,給別人帶來了溫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卻單薄得可憐。
衣服單薄總該盼望天氣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憂炭賤願天寒」,他寧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賣一點炭錢。這種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現出賣炭翁悲慘的處境。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寒冷的天氣果然來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車,踏著冰凍的道路,卻到長安市上賣炭。從終南山到長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麼呢?詩人沒有告訴我們;但是可以想像得出來,他一定是滿懷著希望,因為這一車炭直接關系著他今後的生活。讀到這里,我們覺得自己和這位老人更親近了,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這車炭究竟能不能賣掉,能不能賣上一個公道的價錢。可是詩人並沒有馬上告訴我們結果,他讓賣炭翁歇下來,喘一口氣,也讓讀者稍微平靜一下。
然後筆鋒一轉寫道:「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來的人一個是穿黃衣的太監,一個是穿白衫的太監的爪牙。他們裝模作樣,說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來采辦貨物,也不管賣炭翁同意不同意,趕上炭車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趕車的又是宮里的太監,一個賣炭的老人能有什麼辦法去對付呢!「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千餘斤炭,不知道要幾千斤柴才燒得出,而這幾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來!為了把柴燒成炭,這孤苦的老人又在塵灰里、在煙火旁邊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這一切所換到的是什麼呢?「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連紗帶綾合起來不過三丈,難道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勞動嗎?這些宮使哪裡是在買東西,他們簡直是強盜。他們奪走的不只是一車炭,而是奪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剝奪了他生活的權利。這該激起讀者怎樣的憤怒!讀完了這首詩,我們不禁要問:兩鬢蒼蒼的賣炭翁,憑著這點對他來說毫無價值的報酬,能夠捱過那嚴寒的冬天嗎?
白居易在《新樂府》中每首詩的題目下面都有一個序,說明這首詩的主題。《賣炭翁》的序是「苦宮市也」,就是要反映宮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宮市」是唐朝宮廷直接掠奪人民財物的一種最無賴的方式。本來宮廷里需要的日用品,歸官府向民間采購,到了德宗貞元末年,改用太監為宮使直接采辦。宮里經常派出幾百人到長安東西兩市和熱門的街坊去,遇到他們看中的東西,只說一聲是「宮市」,拿了就走,誰也不敢過問。有時撕給你兩三尺破舊的綢紗,算做報酬;有時候不但不給任何報酬,反而要你倒貼「門戶錢」和「腳價錢」。所以每逢宮使出來的時候,連賣酒賣燒餅的小店鋪都關上店門不敢做生意了。

⑨ 劉禹錫的賣炭翁怎麼賞析 注釋 主旨

賣 炭 翁白居易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題 解:這首詩是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於元和四年(809)。題下自註:「苦宮市也」,說明了詩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於宮市的巧取豪奪;二是指宦官的惡行,敗壞了宮市之名,毀了皇家的聲譽。既為民生叫屈,又為皇上擔憂。「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自唐德宗貞元(785—805)末年起,宮中日用所需,不再經官府承辦,由太監直接向民間「采購」,謂之「宮市」,又稱「白望」(言使人於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監常率爪牙在長安東市、西市和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百姓深受其害。韓愈《順宗實錄》一語道破:「名為宮市,其實奪之。」句 解: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一個賣炭的老翁,在終南山裡一年到頭地砍柴,燒炭。開篇直接交代人物,介紹賣炭翁在終南山裡一年到頭的伐薪燒炭的生活,將復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一筆概括。「南山」,即終南山,秦嶺山脈的主峰之一,在今陝西西安南五十里處。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他滿臉灰塵,完全是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花白,十個指頭就如烏炭一樣黑。詩人用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個部位(臉、鬢、手)、三種顏色(臉是焦黃色,鬢發是灰白,十指是烏黑),形象地描繪出賣炭翁的生存狀態:一是勞動的艱辛,一是年歲已老。後一句中,「蒼蒼」與「黑」形成鮮明對照。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賣了炭得到一點錢,拿來做什麼用呢?只不過是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飯食。賣炭翁年老體衰,卻仍不得不在深山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究竟是為什麼?這兩句作了回答。這一問一答,讓文章不顯呆板,文勢跌宕起伏。其貧困悲慘的境遇已經說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還不止這些。因此,這又為下文作了鋪墊。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可憐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但他卻擔心炭價太低,只盼望天氣更加寒冷。「衣正單」,本該希望天暖,然而卻「願天寒」,只因為他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都寄託在「賣炭得錢」上。這兩句寫出了主人公艱難的處境和復雜矛盾的內心活動。「可憐」二字,傾注著詩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昨天夜裡,長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裝好木炭,套上牛車,輾著冰雪,趕往京師集市。作者沒有交代老翁路上的情況,但可以想像,行進在冰天雪地中該是何等艱難。人雖然凍餒疲累,好歹總還滿懷希望,因為畢竟天遂人願,那些炭應該能賣個好價錢。這里文字雖簡略,但比一一鋪敘更富有感染力。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餓了,日頭已出來很高。這時他才到達市場南門外,在泥濘中歇下腳來。「牛困人飢」互文:牛困,人何嘗不困?人飢,牛自然也飢。作者不寫雪地趕車行走的整個過程,只用七個字,就把路遠、車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至此,作者筆墨暫時收住,木炭能不能賣出,是老翁懸心的事,也是讀者迫切想知道的結果。「市」,指長安的買賣集市,即東、西市。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有兩人騎馬揚鞭,翩翩而來,那是誰呀?是皇宮里派出來的采辦,穿黃綢衣裳的是頭兒,著白綢衫的是隨從。行文至此,作者筆鋒一轉,將畫面切換,由遠及近,通過一問一答,勾勒出另一組人物形象。「翩翩」,輕快的樣子,筆調有些黑色幽默。「黃衣」、「白衫兒」,都是太監的服裝。唐代宦官品級較低的穿黃衣,無品級的著白衫。所謂「使者」,這里指皇宮中派出來的采辦。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他們走到賣炭翁前,手持文書憑證,裝模做樣,自稱是奉旨辦貨。說著,就讓車子掉轉方向,吆喝著牛,往北邊皇宮方向趕去。「把」、「稱」、「叱」、「牽」,幾個簡潔而有力的動詞,出色地描繪出宮使如狼似虎般的蠻橫。「文書」,是行政機構間互相往來的平行公文。按理,小太監手裡是不會有這種公文的,更不用說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書了。這里有諷刺之意,將宮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奪的情形活靈活現地表現了出來。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那一車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這樣眼睜睜地被宮使拉走。老翁雖然捶胸頓足,萬般不舍,卻也無可奈何。燒成這一車千餘斤的木炭,不知要砍多少木柴,翻越多少山頭,忍受多少個日夜的煙熏火燎。老翁全要靠它賣錢度日活命,卻這樣被宮使攔搶而去。受壓榨欺凌者難言的悲憤、辛酸,盡在點晴之筆的「惜不得」三字中。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結果他們只給了半匹紅紗和一丈白綾,把它搭在牛角上邊,說是用來充抵炭錢。「充」,抵償。「炭直」,炭價。古代一匹有四丈或五丈長。繫上牛頭的紗和綾,合在一起最多不過三丈余。這樣的價值反差,對滿懷希望、賴以活命的賣炭翁來說,是最大的嘲弄、最殘酷的傷害。宮使強奪去的不僅僅是千餘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權利。和《新樂府》的其他詩作不同,《賣炭翁》的結句沒有「卒章顯其志」,沒有直接發表議論,而是在矛盾沖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賣炭翁以後的日子怎麼過,社會上又有多少和他有著類似遭遇的人?這樣的結尾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了一大堆問題,讓人們去思考。
評 解這是一首諷諭詩。作者以個別表現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宮市的弊端帶給勞動人民的不幸,同時也表現了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這也是一首敘事詩,作者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記述了一位賣炭老人燒炭、運炭和賣炭未成、被宮使掠奪的全部經過,層次清楚,脈絡分明。在內容上,可分為三段。第一段由開頭至「心憂」句,交代賣炭翁生活的艱辛和願望。第二段,自「夜來」句至「市南」句,描述他進城賣炭。第三段,自「翩翩」句至結尾,寫炭被掠奪。全詩有敘述,有描寫,有細節,有對比。筆法簡潔,語言精練,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處處顯出詩人的匠心。尤其是結尾處,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正如《唐宋詩醇》卷二十所說:「直書其事,而其意自見,更不用著一斷語。」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