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故鄉的賞析

故鄉的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4 18:15:08

A. 魯迅的《故鄉》的賞析(也可以寫對它的評價)

作為語言藝術大師,魯迅十分注意選用恰當的色彩語言,運用准確的性格語言及一些精當的詞語來表現人物、事物、景物所具有的本質意義的特徵,本文試從語言特色這一角度,對魯迅小說《故鄉》進行淺析。

一、用色彩語言描繪人物的肖像,描寫景物,揭示人物的心理變化和時代特徵。

所謂「色彩語言」是指表示「紅、黃、藍、白、黑、紫、綠」等具體色彩的語言。運用色彩語言有助於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思想感情;同時,運用色彩語言容易引起讀者的聯想,加深印象。因此,作家往往在自己的作品中精心選用色彩語言,從視覺上吸引、感染、打動讀者。

在《故鄉》這篇小說中,對閏土的肖像描寫有兩次。少年時代的閏土,「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這是個朝氣蓬勃、生機煥發、淳樸天真的孩子。閏土到了中年以後,「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縮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這段肖像描寫,具體從身材、面容、眼睛、衣著、手五個方面進行,運用對比的手法,刻畫出中年閏土受盡生活折磨,衰老、遲鈍、

麻木的神態。從以上兩次肖像描寫中,特別是對閏土臉色、手變化的描寫,由「紫色」到「灰黃」、由「紅活圓實」到「松樹皮」,運用十分恰當的色彩語言,顯示了閏土性格和精神的變化,給讀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小說中魯迅主要表現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作品通過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對比,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另一方面,集中體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性」探索的意義。作品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精神上受到極大束縛,古訓築成的高牆,使人與人隔膜起來。突出反映了魯迅對「國民性」的拯救。
《故鄉》中有我們所熟知的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形象對比,少年閏土活潑可愛,機靈能幹,中年閏土則麻木、畏縮,反映了傳統思想對人的深刻影響,還有豆腐西施楊二嫂的形象,由一個美麗的女子變為一個庸俗、自私、刻薄的人,這不僅是作者對當時中國農村生活現實的深刻的思考,也是對統治中國農民的思想的歷史文化的不滿,所以要「逃異地,走異路,去尋求別樣的人生」,也希望年輕的一代有新的生活。

B. 魯迅 故鄉的賞析!

真正好的文學藝術作品,是有對自身的超越力量的。也就是說,它寫了一些人內、一些事,但表容現的卻不僅僅是這些人、這些事。它能使我們感受到更多、更大、更普遍的東西。它只是一個發光體,但這個發光體所能夠照亮的范圍卻是無限廣大的。在這里,我們首先應當看到,《故鄉》具體描繪的是「我」回故鄉時的見聞和感受,但表現的卻不僅僅是這些。什麼是「故鄉」?「故鄉」就是一個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特別是兒時生活過的地方。但這個「故鄉」的范圍卻是可大可小的、在杭州,紹興就是魯迅的故鄉;在北京,浙江就是魯迅的故鄉;而到了日本,中國就是魯迅的故鄉。在這時,「故鄉」和「祖國」就成了同一個概念。所以,在有的民族的語言里,「故鄉」和「祖國」是同一個詞。第一個字母大寫就是「祖國」,第一個字母不大寫就是「故鄉」。也就是說,《故鄉》具體寫的是「故鄉」,但它表現的卻是魯迅對「祖國」的感受和希望。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祝好!

C. 對魯迅《故鄉》的賞析

《故鄉》是魯迅以農村生活為題材而創作的名篇之一,後來被收入《吶喊》。小說通過「我」回故鄉後的所見所聞的描寫,反映了舊社會人們精神世界的可悲變化。尤其是「我」和閏土之間隔了一層深深地溝壑,彼此再也走不到一起。

《故鄉》雖是一篇記述鄉情風光的文章,但其核心在於抒發悲情,抨擊當時「吃人」的現實,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3)故鄉的賞析擴展閱讀

《故鄉》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描寫了故鄉的蕭條景象和作者見到故鄉的復雜心情,並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段)寫「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第二部分又分四層,第一層次(從「第二日清晨」到「收不起錢來」)寫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涼之中;還寫與母親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層次(從「你休息一兩天」到「我得去看看」)寫「我」回憶與少年閏土的友情。在這一層次中,作者首先介紹了當時「我」家與閏土家的情況:「我」家的家境不錯,「我」是一個少爺;

閏土家境雖然不算好,但也還算過得去,「頸上套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說明閏土的家境還可以,也可以看出當時帝國主義的勢力還沒有來得及滲透到中國的農村。接著作者寫到自己與閏土相交的幾件事,並且和閏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第三層次(從「母親站起身」到「出去了」)寫作者見到了「圓規」楊二嫂。楊二嫂本來被稱作「豆腐西施」,但現在在作者的眼中,她已經成了一個自私、刻薄、尖酸、愛佔小便宜的小市民的代表。「我」從她的外貌、語言、動作等方面刻畫了這樣一個人物。

第四層次(從「此後又有近處的本家和親戚來訪問我」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見到了中年閏土。

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懷著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但「我」並不因此消沉、悲觀,而是寄希望於未來和下一代。

第三部分又分兩層,第一層次(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竟也跑得這樣快」),寫「我」及家人乘船離開故鄉,其中插敘了楊二嫂的細節。第二層次(從「老屋離我愈遠了』』到全文結束),寫「我」坐在船上遠離故鄉時的感受。

D. 楊牧的《故鄉》的賞析

沒有離開故鄉的時候, 故鄉,是一幅鋪在地上的畫,我在畫中走來走去,只看內到天邊遙遠的雲霞。容 遠遠的離開了故鄉的時候,故鄉,是一幅掛起來的畫。一抬頭,便能看見,每當月下,透過一層薄薄的紗。1.詩講究壓韻,本詩的韻腳是__畫___、__霞__、__畫_、__紗____
2.故鄉是一幅畫,但詩人在故鄉時,畫是鋪在地上的;而遠離故鄉時,畫卻是掛起來的,鋪和掛表達了詩人怎樣不同的情感.「鋪」說明了詩人身在故鄉時,故鄉常常被忽略。
「掛」表達了詩人遠離故鄉時,才感受到故鄉的難舍,容易勾起無限的思鄉之情。

E. 故鄉賞析

全文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感為線索,拿閏土,楊二嫂多年來的變化作對比,以此體現出封建思想。等級觀念的毒害下~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巨大變化。表現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親切盼望中國能找到新出路。
(我冒了嚴寒):交代時間。
(文章第二段):環境描寫,渲染氣氛,顯示出故鄉衰落,蕭條的景象。
(我這次是專門為別他而來的):交代回鄉原因。
(瓦愣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凄涼。
(第七段):母親的體貼與衰老。
(十一段):為下文寫閏土作鋪墊,交代回家原因。
(12---30):回憶閏土少年時的外貌和發生的事。閏土的純朴,天真,可愛,能言會說,見多識廣。
(把楊二嫂比作圓規):對她的鄙夷。
(52段):說明楊二嫂愛貪小便宜,貪婪。說話尖酸刻薄。
(59段):閏土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
(61段可悲的厚障壁):隔閡,冷漠,形象的說法。
(71段什麼地方都要錢):與下文74段相照應。
(74段):階級壓迫,使閏土發生巨大變化,滿腔的麻木。
(閏土拿了香爐和燭台):體現閏土把生活寄託於神靈。
(84段):說明我對故鄉改變的無奈與失望,故鄉帶給他的只有悲涼,已不是記憶中的故鄉了。而且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戰友。
(86段我希望他們不要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希望下一代不要像他們這輩。
(都如我的辛苦輾轉而生活):辛苦地去尋找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
(新的生活):安定,清醒,和諧的生活。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因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我沒有發現這種新生活。覺得這種希望很渺茫。
(87段最後一行):神靈,安寧,幸福。
(88段):對希望的想像與憧憬,作者心中理想的社會。
(走的人多了):同情。熱愛勞苦人民的知識分子。
(最後一句):說明對新生活的嚮往,有了希望,不努力拚搏,就等於沒有希望。
(寫楊二嫂的原因):1.以她的尖酸刻薄來反襯閏土的樸素。2.社會的隔膜。
3.封建社會壓迫把人們的心靈扭曲。

F. 魯迅《故鄉》的賞析

魯迅在《故鄉》的結尾處寫道:

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後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們不再象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結合《故鄉》全文,深入思考魯迅這段話,我們不難發現,《故鄉》著重表現的,實際是人與人關系發展中的兩個循環節。第一個循環節是從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到成年魯迅和成年閏土關系的變化。

這是一個已經完成了的循環節,它不但有了前項(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的和諧美好關系),而且有了後項(成年魯迅和成年閏土之間的隔膜:「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

認真想來,這個循環節實際是以往人與人關系中不斷重復的無限鏈條中的一環,是無數這類惡性循環節中的一個,它包含著魯迅對中國全部社會思想史和社會關系史的概括和總結:人與人原本是平等友好的,但在封建社會里,及至成年,人與人之間便隔膜起來,彼此的心不能相通了。

魯迅認為,在他與閏土之間,這個惡性循環節已經造成了,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但還有第二個循環節,即少年水生和少年宏兒到成年水生和成年宏兒關系的變化。這是一個尚未完成、只有前項而尚無後項的循環節。

同往日的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一樣,水生和宏兒還保持著童貞的愛情,還有著兩心相通、兩小無猜的和諧美好關系,但他們以後將會怎樣呢?是不是又和魯迅與閏土一樣變得隔膜起來呢?這是魯迅集中思考的問題,他希望他們不再重新走上以前的老路,希望從他們這一代起,打破中國社會思想和社會關系的惡性循環,從而走上一條新的發展的道路,開始一種新的生活,一種前人未曾經歷過的生活。

《故鄉》的整個情節鏈條,實際便是由這兩個循環節組成的,簡單表述出來,便如下式:我認為,《故鄉》的全部描寫,都可納入到這兩個循環節中來理解,《故鄉》的主題意義,也存在這兩個循環節的關系中。

在分析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的關系時,有種觀點認為,魯迅意在表現農村勞動人民的孩子的聰明、勇敢和智慧,表現城市富家子弟的缺乏廣博的見識,從而反映了魯迅向勞動人民學習的願望和要求。表面看來,這種分析似有道理,但深究下去,實際上與魯迅原意懸殊甚大,可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因為這種分析,在不自覺之間,又為兩個不分彼此、融洽無間的孩子分出了等級、劃分了優劣,標出了高低,而這恰恰是魯迅和閏土後來變得隔膜起來的根本原因。

魯迅說:「別人我不得而知,在我自己,總彷彿覺得我們人人之間各有一道高牆,將各個分離,使大家的心無從相印。這就是我們古代的聰明人,即所謂聖賢,將人們分為十等,說是高下各不相同。其名目現在雖然不用了,但那鬼魂卻依然存在,並且,變本加厲,連一個人的身體也有了等差,使手對於足也不免視為下等的異類。」

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關系之融洽,恰恰在於他們還沒有在彼此之間分出等差,分出優劣和高低,少年魯迅不因閏土是貧苦農民家子弟而心存半點蔑視之意,少年閏土也不因少年魯迅系主人家孩子而視之為異類,因為小說由少年魯迅的眼中寫出,他又是沒有任何優越感的,所以表現出了對少年閏土的欣羨,但我們卻絕對不能反過來,認為少年閏土自然地優於少年魯迅,似乎他是高於少年魯迅的另一種不同的孩子。

試想,如果我們把對少年閏土可愛形象的刻畫,當成魯迅對閏土與魯迅的比較,當成單純對勞動人民的贊美,當成魯迅向勞動群眾學習的願望的表現,那末,魯迅後來對閏土麻木迷信的描寫,不又可解釋為魯迅對勞動人民的蔑視,當成魯迅反對向勞動人民學習的表現了嗎?總之,這種觀點離開了對上述整個循環節的分析,單純從魯迅的部分描寫中演繹出自己的結論,結果便離開了魯迅的原意。

而只要我們結合上面列的兩個循環節的圖式,我們便會清楚地看到,魯迅對少年魯迅與少年閏土的描寫,集中在他們二人的和諧融洽的關繫上,宏兒和水生的關系是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關系的重演,在宏兒和水生的關系的描寫中,我們只看到二人的和諧親愛,而絕無二者的優劣比較,所以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之間的關系的實質,也是如此。從和諧走向隔膜,則是閏土和魯迅關系發生變化的主要軌跡。

魯迅和閏土之間的隔膜是怎樣產生的呢?正是魯迅所抨擊的把人分成高下不等的各種等級的封建等級制度,是在這種制度影響下產生的封建等級觀念,是維護並實施這種制度的封建禮教制度。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只是說:
「啊!閏土哥,——你來了?……」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湧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麼擋著似的,單在腦裡面迴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我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顯而易見,閏土對魯迅還是懷有親情、愛情的,但在這時,他已經不能象從前那樣與魯迅平等相待了,他在觀念上已經把魯迅當成了與自己高下不等的另外一種人,當成了「老爺」,他內心的感情也便很難以自由地表現出來。

這兩顆心靈顫動著,意欲向一起抖動,但這個人與人之間的等級界限,終於把兩顆心靈分開了。可以說,這段描寫是《故鄉》全文的高潮,是最亮的光點,而「老爺」二字,又是這段描寫的聚光點。由此可以看出,《故鄉》的中心,在於揭露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等級觀念對人與人正常關系的無形破壞作用,是「封建思想吃人」主題的一個變奏曲。

「啊,你怎的這樣客氣起來。你們先前不是哥弟稱呼么?還是照舊:迅哥兒。」母親高興的說。

「啊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麼規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閏土說著,又叫水生上來打拱……

閏土這里說的「規矩」、「懂事」,便是要按照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等級差別,分別以不同的態度對待人的封建禮儀。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一個人從幼到長,首先受到的便是這種「規矩」的教育和訓練,及到成年,習慣了這些「規矩」,「懂」了這種關系學,也便再也無法用自己的真實感情待人接物了,人與人之間也便難以形成真摯的感情交流了,因而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那種真摯的和諧關系便被徹底破壞了。這就是魯迅《故鄉》中包含的最大的悲哀和痛苦。

除此之外,生活的艱難也是壓扁人們精神的一個重要原因。「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象一個木偶人了。」「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閏土在不間斷的生活重壓下變得麻木了,即使魯迅,也在「辛苦展轉」中失去了少年時的輕松活潑的心境。

這種心境,是不利於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是不利於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的。這同樣加重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同情設置了嚴重的障礙,為什麼連魯迅的話也只在腦里迴旋,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樣與閏土自由交談了呢?因為他已不再有兒時那種毫無障翳的輕松心境。

由此也可看出,《故鄉》中魯迅對人民群眾痛苦物質生活的描寫,是匯入他們精神被窒息、人與人正常關系被破壞這個中心主題的。有的同志僅僅把《故鄉》當成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物質生活的小說,我認為失之於片面,也不足以概括《故鄉》的整體意義和全部思想性職能。

人們很容易感到,當我們說閏土在精神上已經麻木了的時候,是包含著他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物質生活的痛苦經歷的,但當我們說他的物質生活的痛苦時,卻並不意味著他的精神被摧殘得麻木不仁了。我認為,這二者的關系,我們從《故鄉》的兩個循環節的關系中,也可以得到說明。

上述《故鄉》中的兩個循環節,沒有把豆腐西施楊二嫂這個主要人物包括進去,因為這個人物,照我看來,只是這兩個循環節的重要的、必要的補充因素,是做為它們的襯托而出現在小說之中的。

封建等級制度、封建等級觀念、封建禮教制度,使魯迅和閏土變得隔膜起來,但還沒有完全堙滅他們二人內心的親情和愛情,它們把閏土壓迫得麻木、迷信起來,但還沒有摧毀他的善良和忠厚。

豆腐西施楊二嫂則是在封建等級制度中,變得對人毫無誠意了的一個市儈性人物。她在魯迅面前攀親拉故,實際上毫無感情;表面上恭維,實際上只是為了撈點東西。在她的身上,體現了封建等級制度、封建等級觀念和封建禮教制度所能造成的更嚴重的後果:澆滅人與人之間的任何一點感情溫熱,使之成為在虛偽言詞掩蓋下的互相掠奪的冷酷關系。

在《故鄉》的現實的人與人的關系中,只有水生和宏兒的關系還是正常的、美好的,但他們的將來會怎麼樣呢?會不會重新走上魯迅和閏土已經走過的老路呢?這便是魯迅集中思考的問題。魯迅不願他們再象自己、再象閏土,更不願他們象「辛苦姿睢」生活著的豆腐西施楊二嫂,但能不能實現呢?如何實現呢?魯迅卻並不完全知道。

以上便是《故鄉》的主要內容。

「閏土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這是我們講到《故鄉》時常用的一句套話。這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的,但在某種意義上又不完全對。封建的等級觀念、封建的禮教規范真地已經絕跡了嗎?我們面前那些睜著天真無邪的眼睛聽我們講解《故鄉》的學生,在將來真地便能避免魯迅與閏土那種關系的變化了嗎?他們之間真地便能不再隔膜起來了嗎?《故鄉》向我們提出的問題並沒有完全過時,因而它還是有現實意義的。

(6)故鄉的賞析擴展閱讀: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該小說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參考資料:魯迅-網路《故鄉 》-網路

G. 故鄉的作品賞析

雖然從古希臘荷馬到中國的李白,中外無數詩人都歌詠過他們心中的故鄉,但對於東西方詩人來講故鄉的心理和美學內涵不一樣。對西方詩人來講,家園、故鄉是他們渴念的地方,同時也是令他們迷惘的地方。英國伊麗沙白時代的詩人富爾克·格雷費爾曾為此唏噓嘆息:「我們熟悉地球的每一角落,/穿過熱帶,又到達極地,/然而,當我們回到家裡/卻不知心靈,也不識自己。」生活在格雷費爾後一世紀的亨利·沃恩也在《人》這首詩里寫到人類的悲劇:「人所有的依然是玩具或煩惱,/沒有根,也沒有系住的地方,/他命途多舛,只有無休止的紛擾,/在這地球上四處奔忙,/知道有個家,卻不知在何處,他說那地方太遠太遠,/甚至已忘卻了歸路。」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西方詩人筆下的故鄉家園多與心靈的騷動、挫折、孤獨感聯系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這是一個靈魂中的幻象,具有形而上的意義。
東方詩人的故鄉是世俗的、道德的,彌漫著風塵、稻香和親情。我們看聞一多的「故鄉」就是人間的、湖畔的、秧田中間的、聽得見水車轟鳴、看得見竹子開花的故鄉。
1925年7月離別故鄉三年的聞一多從美國回到中國,回到了故鄉湖北省浠水,回到了妻子和年僅兩歲的女兒身邊。這里有青山綠水,嬌妻幼子,一切都純朴、美好、親情脈脈。對在美國游歷了三年,親眼目睹了畸形的、冷漠的工業文明的聞一多來說,故鄉的美是新異而溫存的,是毋庸置疑的,故鄉就是一首詩。
這故鄉沒有機器的喧囂,沒有慾望的蒸騰,沒有赤裸裸的爭奪,沒有明晃晃的仇恨……在寧靜的田園里,自然、人、心靈,一切都是和諧的,充滿情意,在那一世界裡詩人感到的人與世界的對峙在這里消失了。詩人與他的田園在這里相互依戀。貫穿全詩的正是這種依戀。在詩的清新充滿田園清風的描寫里,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在這里曾經有過的,永生難忘的寧靜恬然:在望天湖邊,在秧田裡,在神山上的白雲里,在門外的水車聲中……甚至死亡和災難(墳山、碑石和開花的竹子所提示的)也不過象「菱角長刺」,「藕絲難斷」一樣是這個質朴的世界充滿契機和情感暗示的一種生命現象。在這個如詩的田園里,自然與人是和諧的:「麻雀在水竹枝頭耍武藝」、「燕兒飛到人家堂上來報喜」,連水車的轟鳴也如音樂收入人的心房……自然不是弱肉強食,物競天擇的競技場,而是自由生存的樂園:「兔兒在黃昏里覓食」,「狗子見了兔兒也不要追」……在這美好,和平的田園里,詩人的心靈自由而舒展,詩人可以在這里修補風霜剝蝕的心。詩人在這里沉迷:世上難道還有比這更美好的地方嗎?
帶著沉迷的快樂和自信,詩人在這里自問自答。《故鄉》採用了對話體,詩人所設置的問話人和詩人一問一答,詩人和問話人進行著辯論,詩人申述著他回故鄉的理由。故鄉的美好、天然,和詩人對故鄉的眷念在詩人的申述中被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在第一節里,詩人被問到為什麼行色匆匆,詩人在第二節里匆匆地答道:這是因為故鄉在吸引著他的心。他是急切地在趕往家鄉,甚至不願作太多的回答。問話人偏偏好事又好奇,他忍不住仍要問:「為什麼不遨遊新奇的世界,偏要回那熟悉的地方呢?詩人為之描述了家鄉素樸的神奇:有孵卵的秧雞,變換的白雲,報喜的燕子。那麼回家豈不要拋掉遠游的自由么?不,詩人回答,只有在故鄉,心才能是完整的,才有真正的自由和諧。不信你看,那門外的水車都在為歸來暫棲的遊子奏樂。世上有榮華、有智慧,可家鄉才有和平、寧靜……這一問一答,使得詩歌有了戲劇性,我們彷彿看見詩人在匆匆地奔往故鄉,而一個饒舌的人在旁邊喋喋不休,詩人一邊急急地趕路,一面心不在焉地回答。這一方面使這首抒情詩有了客觀化的色彩,故鄉的美好變得更為真實可信。另一方面使全詩有了一種急切的節奏,一種不連貫的強烈氣氛。這是兩個對話者之間的情感張力所帶來的,它使我們對詩人情感的力度有了很深的印象,我們甚至可以感到詩人向家鄉飛奔的心的速度。另外,問話穿插於詩人的描述之間,也使全詩節奏勻齊,形式和情緒上都有波盪起伏、抑揚頓挫的節奏感、韻律感。
聞一多在評論俞平伯的新詩《冬夜》時曾說:「凝煉,綿密,婉細是他的音節特色。」聞一多的這首《故鄉》同樣具有這一特色。但同時由於聞一多在這首詩里採取了對話體,語言接近口語,所以音節又顯得較為自由,舒展,平順,自然。
對於新詩人的「弱於或竟完全缺乏想像力」聞一多是不滿的,感情和想像是他的詩中不可缺少的,在他的不少詩中我們都可見濃麗繁密而且具體的意象。在《故鄉》這首詩里我們仍可看到聞一多在這方面的努力。詩人的想像是豐富而奇異的,如:「遊子的心」是風霜剝蝕的殘碑,碑上已經漶漫了家鄉的字跡」。「遊子的心被意象化為風霜剝蝕的殘碑,貼切而富有新意,又充滿了情感力量。在整首詩里,我們隨處可見清新、具體的意象,是它們負載著詩人的情感,傳達給讀者。物象由於情感的力量而具有了美感,而以意象表達情感也具有了美學價值。「五四」新詩常見的「刻露」的毛病因而得以避免。

H. 魯迅的《故鄉》的美文賞析200以上

小說中魯迅主要表現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作品通過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對比,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另一方面,集中體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性」探索的意義。作品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精神上受到極大束縛,古訓築成的高牆,使人與人隔膜起來。突出反映了魯迅對「國民性」的拯救。
寫於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小說中魯迅主要表現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作品通過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對比,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另一方面,集中體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性」探索的意義。作品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精神上受到極大束縛,古訓築成的高牆,使人與人隔膜起來。突出反映了魯迅對「國民性」的拯救。
《故鄉》: (1)故事情節的三個階段: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2)三幅故鄉畫面: ①回憶中的故鄉——優美動人; ②現實中的故鄉——荒涼冷落; ③理想中的故鄉——令人神往。 (3)三位主要人物: ①閏土——勤勞善良飽受苦難但不覺悟的農民形象; ②楊二嫂——自私尖刻鄙俗的小市民; ③「我」——對現實生活不滿正在尋找新生活的知識分子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