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母親的賞析

母親的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4 16:11:00

A. 母親的記憶賞析

朱德同志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原載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報》。這是一篇樸素優美的典範性的記敘文。在這篇回憶性的散文里,朱德同志懷著崇敬的心情,追述了自己母親的感人至深的一些事跡,唱出一曲發自肺腑的對千千萬萬平凡而又偉大的勞動婦女的深情頌歌。
朱德同志的母親鍾太夫人,是1944年逝世的,享年86歲。1944年3月25日《解放日報》上,曾刊載過這位英雄的母親的傳略。我們敬愛的朱委員長是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的偉大革命家,是深受人民愛戴的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讀《回憶我的母親》,更增加了我們對這位傑出的共產主義戰士的崇敬與懷念。
本文從內容看,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的第1自然段,說明本文的寫作動機。「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像那些優秀的散文一樣,本文第一筆就接觸了主題。直截了當,點出了記敘的對象,同時抒發了自己得到母親去世消息的「很悲痛」的感情。「我愛我母親。」這是十分真摯、樸素的內心情感的抒發。接著,作者突出了母親優秀品德的集中表現:「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勤勞一生」,是本文記敘母親的重點。「特別」「值得」「永遠」這些詞起了強調作用。這一句既點了題,又是總寫母親的美德,很自然地成了提起下文的一個綱。
第二部分,包括文章的第2至第13自然段。這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以時間為線索,翔實而又有重點地記敘了母親勤勞的一生。
這部分開始,作者先回憶了自己「世代為地主耕種」的貧苦的佃農家史。據有關材料,朱德同志的母親是19歲上嫁到朱家來的。在那黑暗的舊中國,母親一共生了13個兒女,但因為「家境貧窮」,不得不忍痛溺死了5個。這種苦難的遭遇,是多麼怵目驚心啊。作者畫龍點睛地議論道:「這在母親心裡是多麼慘痛悲哀和無可奈何的事情啊!」用不著詳敘母親其他方面的苦難,僅此一個典型事例,也便概括出了舊中國千百萬勞動婦女的牛馬不如的悲慘處境。但是,作者的母親,性格又是極為剛強、堅毅的,她克服了種種困難,「把八個孩子一手養大成人」。她的時間大半被家務和耕種佔去了,連照顧孩子的工夫都沒有。但是,這位勤勞的母親卻給了孩子們極好的影響。
文中首先談到了「母親是個好勞動」,「她身體高大結實」,除了煮飯,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蠶,紡棉花。由於母親整日勞碌的影響,作者「四五歲時就很自然地在旁邊幫她的忙,到八九歲時就不但能挑能背,還會種地了」。作者十分深情地回憶說:「這個時期母親教給我許多生產知識。」母親是使他學會生產勞動的最早的老師。
接著,文章又介紹了母親的聰明能幹。「佃戶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苦的,可是由於母親的聰明能幹,也勉強過得下去。」那些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粗陋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母親親手紡出線,請人織成了「有銅錢那樣厚」的「家織布」,一套衣服兩三個孩子「接著穿還穿不爛」。這都表明,母親確實是個勤儉持家的能手。
母親第三個方面的特點是性格和藹,同情貧苦的人。她在家庭里極能任勞任怨,每天天還沒亮,就第一個起身;從不打罵孩子,也沒有同任何人吵過架,在她的良好影響下,這個大家庭長幼伯叔妯娌之間,相處都很和睦。「母親同情貧苦的人——這是樸素的階級意識,雖然自己不富裕,還周濟和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作者懷著崇敬的心情贊揚道:「母親那種勤勞儉朴的習慣,母親那種寬厚仁慈的態度,至今還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母親又是一個堅強不屈的勞動婦女,她鼓勵作者去尋找新的生活。1900年前後,四川連年旱災,很多農民飢餓,破產,不得不成群結隊地去「吃大戶」。這是一種自發的反抗行動。但是,對於這樣起碼的反抗行動,萬惡的反動統治階級卻總是進行野蠻的鎮壓。有一次,作者親眼見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爛爛的農民和他們的妻子兒女被所謂官兵一陣兇殺毒打,血濺四五十里,哭聲動天。」這是吮吸人民血汗的萬惡的剝削階級及其爪牙,欠下人民的又一筆血債!正是在這樣的荒年暴月里,災難也降臨到他們家庭。1909年,地主欺壓佃戶,要在租種地上加租子,由於陰謀未能得逞,「就趁大年除夕,威脅著我家要退佃,逼著我們搬家。」作者沉痛地回憶說:「在悲慘的情況下,我們一家人哭泣著連夜分散。從此我家被迫分兩處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災,莊稼沒收成,「這是我家最悲慘的一次遭遇」。在剝削階級的侵害面前,「母親沒有灰心,她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強烈了」。母親這種剛毅、倔強、愛憎分明的品格,是勞動婦女優秀品德的集中體現,也給了嚮往革命的幼年時期的作者以良好的啟示,作者回憶說:「母親沉痛的三言兩語的訴說以及我親眼見到的許多不平事實,啟發了我幼年時期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決心尋找新的生活。」
母親曾經以節衣縮食的辦法培養作者去讀書,想著靠他作為讀書人來「支撐門戶」,不受或少受「鄉間豪紳地主的欺壓」。這種想法的產生是可以理解的,它反映了勞動人民擺脫剝削階級壓迫的合理願望。在作者求學期間,盡管學費是東挪西借來的,總共負了200多塊錢的債,母親仍然一直頑強地支持著他。後來,當作者遠走雲南,參加新軍和同盟會,獻身於改造中國的進步事業時,又得到了母親的「許多慰勉」。這足以表明,母親是一個識大體、顧大局的人,她支持作者走上了革命的征途。再往後,隨著中國革命繼續向前發展,作者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母親更加積極地支持他。作者滿懷激情地寫道:「母親知道我所做的事業,她期望著中國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們黨的困難,依然在家裡過著勤勞的農婦生活。」讀到這里,革命母親鍾太夫人的高大形象巍然屹立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欽佩,使我們敬仰。
作者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將結束時,特別強調加以歸納說:「母親最大的特點是一生不曾脫離過勞動」,「母親生我前一分鍾還在灶上煮飯」,她以勞動為生命,離開土地就不舒服,雖至晚年,「仍不輟勞作,尤喜紡棉。」母親作為一個勞動婦女,在她身上十分突出地表現了中華民族刻苦耐勞的美德。作者對母親的頌揚,也是對勞動婦女的頌揚,對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品德和優良傳統的頌揚。
從第14自然段至結束,是全文的第三部分。這部分主要是寫母親對作者的教育和影響,也表示了作者繼續革命的決心。
第14、15自然段是兩個並列段。作者在扼要地回顧了母親偉大而又平凡的一生之後,十分明確地總結出了母親對自己的良好教育與影響。作者以「我應該感謝母親」而加以強調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這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革命,就是向困難作英勇無畏的斗爭。正視困難、克服困難、知難而進,是一個革命者必須具備的品德。作者十分豪邁地回顧說:「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我們敬愛的朱委員長,從井岡山到南泥灣,與紅軍士兵一起下山挑糧,與革命戰士一起上坡開荒,處處以身作則,成為革命者戰勝困難的光輝典範。作者還質朴動人地說:「母親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過勞累。」「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作者之所以懷念母親,這是因為母親始終如一地積極支持他投身革命。作為勞動人民的一員,母親的這種支持,是有深遠意義的。作者進一步闡述他的感受說:「在這條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這句滿懷革命哲理的話,是發人深省的。作者深深地懂得:社會的財富,人類的歷史,就是母親這樣的平凡而又偉大的勞動人民所創造的。作者對母親的熱愛,就是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作者對母親的頌揚,就是對勞動人民的頌揚。作者揮筆寫下的這篇紀念文字,就是一首質朴動人的謳歌革命母親的交響樂章。作者懇摯地告訴我們:「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但是,作者是把他的懷念母親的深厚感情同熱愛民族、熱愛人民的革命感情交織起來,融為一體的。他十分堅定地表示:「我用什麼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這金石錚錚的語句,披露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寬闊博大的革命胸襟,給革命的後來人以極大的鞭策和鼓舞。「願母親在地下安息!」是紀念性文章常用的自然而又深情的結尾。
《回憶我的母親》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敘事散文,也是中學語文教材中優秀的保留篇目。在這篇簡潔樸素的優秀散文里,作者回憶了母親勤勞的一生,謳歌了這位平凡而又偉大的勞動婦女的崇高品德,表示了繼續革命、要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鞠躬盡瘁的堅定志向。
像那些優秀的作品一樣,本文的第一個藝術特點是開門點題,清新自然。文章第一部分,就是這樣質朴無華的幾句話:
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
這個開頭,既交待了文章的寫作緣起,又高度概括了母親勤勞一生的特點,成為全篇回憶母親優秀事跡的一個十分清晰的總的樞紐。高爾基曾經說過,在寫作中,開頭的第一句是最困難的。它如音樂中的定調一樣,往往要費好長的時間才能找到。這個簡潔明朗的開頭,就給全篇定下了自然朴實的基調,形成了一種質朴洗練的風格,揭示了作者作為無產階級偉大革命家的寬闊胸襟。文章思想暢達,線索清楚。先由家史寫起,依次介紹了鍾太夫人的「是個好勞動」「聰明能幹」「性格和藹」「同情貧苦的人」及支持慰勉作者獻身革命事業等方面的動人事跡。全文用口語寫成,沒有那些令人頭暈目眩的形容詞,是無產階級優良文風的體現。在這篇回憶性的散文里,作者是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出了母親一生的經歷的,同時又兼顧了體現母親崇高品德的幾個方面。這么一來,恰當而又自然地突出了這位革命母親的最大特色:熱愛勞動,支持革命。讀後,給人留下了經久不忘的印象。
夾敘夾議,情真意摯,是本文的第二個藝術特點。讀著這篇優秀的散文時,我們不但看到了作者母親作為「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的美麗的精神世界,而且受著作者那奔湧起伏的革命感情的波濤的沖擊。在敘述母親的事跡時,適當穿插了必要而且精當的議論,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這種議論又是以自己切身的感受作基礎的,寫來具體、翔實,讀著親切、感人。例如,寫母親整日勞碌著的形象,同時就寫到了自己的幼年時的感受:「母親這樣地整日勞碌著。我到四五歲時就很自然地在旁邊幫她的忙,到八九歲時就不但能挑能背,還會種地了。記得那時我從私塾回家,常見母親在灶上汗流滿面地燒飯,我就悄悄把書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節里,我上午讀書,下午種地;一到農忙,便整日在地里跟著母親勞動。這個時期母親教給我許多生產知識。」到了後文,作者又與此相呼應地議論說:「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這就是在勉勵我們,要向勞動人民學習,學習他們豐富的生產知識,學習他們頑強的戰斗意志。

B. 張曉風 母親的羽衣賞析 急!!!!!

本文主題是謳來歌母愛。

張曉源風《母親的羽衣》從一個新奇的角度謳歌了神聖而偉大的母愛,脫俗生新,匠心獨具。 文章開首一個反問句,說所有的母親都是由仙女變成的。這個比喻奇特巧妙。作者文思若春蠶吐絲,又若泊泊細流,由此生發不止—「她終日臨水自照,驚訝於自己美麗的羽衣和美麗的肌膚。她久久凝注著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華弄得痴然如醉。」

——「羽衣」是本文的「戲眼」。母親的羽衣指的是:任何一個母親在成為母親之前也有自己的夢想,自己的愛好,父母的寵愛,可是在成為母親之後,像仙女一樣把自己的羽衣收了起來,甘心為子女奉獻一切。其實世界上每個母親在成為母親之前都像穿著羽衣的仙女一樣,有自由有夢想。可是她們有了孩子之後,就把自己的夢想像羽衣般收了起來,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子女。

文中說到了母愛的偉大:母親為了子女放棄了青春少女時的夢想,就像仙女收起了羽衣,女孩和母親,是一個恍如隔世的蛻變,但她們心甘情願地接受了這一切。

C. 冰心的詩歌賞析(母親啊,天上的風雨來了······)

《母親》

母親啊!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回。

在眾多歌頌母親答的詩歌中這一首,簡單而溫暖。整首讀起來詩委婉柔和,寥寥幾句,贊揚了最崇高,最無私的母愛。作者熱忱贊美母愛,對母親表達了由衷的感情。

作者寫詩的時間正是軍閥混戰之時,但整本書除了這一首為了勸誡直接提到「拔劍」「鮮血」,直接描述戰爭外,其他都是含蓄的暗示,可以看出作者熱愛和平,深惡戰爭。即使對戰爭的描述,也盡量的把那血淋淋的場景淡化,讓它詩情畫意一些。

(3)母親的賞析擴展閱讀:

1、冰心作為五四時代的著名詩人,她的詩名是和《繁星》、《春水》連在一起的。《繁星》共由164首小詩組成,《春水》由182首小詩組成,1923年兩組詩歌先後結集,分別由商務印書館和新潮社出版。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2、冰心的詩內容非常豐富。她的這些無韻小詩有嚮往的,追求的,愛的,憎的,夢一般朦朧的、幻滅的,小詩對於不同的讀者,給予的感受會因不同的經驗、知識、閱歷、藝術修養而不同。因此,她的詩給人的審美享受是不同的。只有真正的詩才有這樣的藝術力量。

D. 老舍 我的母親 賞析

思念家人,愛家人,使作者總是想得到家人平安的消息而不是厄運。生動形象地寫了作者想打開信又不敢看,只是因為愛著家人,害怕聽到家人有不詳的消息。

E. 鄒韜奮 《我的母親》的賞析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2),交代母親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憶關於母親的四個片段,表現母親的慈愛、善良、能乾和奉獻精神。

第三部分(7—8),以無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親去世時還年輕,概括母親的良好品質。

【賞析】

第一個片段母親背我看花燈中最感人的話語是:「我由現在追想當時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見著她的容態,還感覺到她的活潑的、歡悅的、柔和的、青春的美。「這是從幼兒的感覺中寫出母親可愛的形象,筆墨不多,但母親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個片段母親講小說聲淚俱下中最感人的細節是:「往往講到孤女患難,或義婦含冤的凄慘的情形,她兩人便都熱淚盈眶,淚珠盡往頰上涌流著。」這個細節真實而傳神,表現了母親感情豐富,對患難女性有著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個片段母親為我流淚中最感人的細節是:「我自己嗚咽著,同時聽得見坐在旁邊縫紉著的母親也唏唏噓噓地淚如泉涌地哭著。」這個細節描寫表現母親對子女無限憐惜和疼愛之情。

第四個片段母親熬夜為我做新鞋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著她額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針不停地做著布鞋--做給我穿的。這時萬籟俱寂,只聽得嘀嗒的鍾聲和可以微聞得到的母親的呼吸。」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動作描寫,也有環境描寫,以寂靜的環境襯托母親的勞苦。這段文字是從我的視覺、聽覺、感覺中寫出來的,頗為真摯動人。

全文抒發了作者對母親的感激與懷念之情對舊社會被壓抑和埋沒的婦女命運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F. 《母親的體重》賞析

早起時,我愁來緒縈懷.關心母親的飲食源.關心母親的病.2生動形象的寫出母親怕我擔心回答的快而果斷襯托母親對我的愛.3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相結合,寫母親的言行和我的語言心理突出母親的形象.4倔強 愛孩子 怕孩子擔心.5子女對於父母來說都是年少需要照顧的孩子 父母一直起偉大

G. 我的母親老舍賞析

賞析:

文章的最後一句:「唉!還說什麼呢?心痛!心痛!」更是以簡朴的語句,表現出作者欲言又止,又難以盡述的追悔內疚之情和無從說起,又沒齒難忘的養育教誨之恩。作者在文章中敘述了母親生活中的一些片段,如「最會吃虧。給親友鄰居幫忙,她總跑在前面……但是吵嘴打架。

永遠沒有她」,「在刺刀下,飢荒中,保護著兒女……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這些都說明了母親軟而硬的個性,而母親的這種個性又深深的影響到了作者,使得作者擁有了「對一切人與事,都取和平的態度,把吃虧看作當然」。

與下文的「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相照應。「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這是作者經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從濟南逃到西南對思母的那種復雜心情。也許我們都不曾體會過,也不曾知曉過,但作者卻覺得很痛苦。

因為世界上沒有什麼會比思鄉情,念母情更來得強烈了。作者把自己比喻成失去了根的花,是怕當每次收到家信的時候,就會有不詳的消息從中滲露出來。有母親的人,心是安定的。作者又何嘗不想這樣呢?「我疑惑,我怕」。疑惑為什麼在一年的家信中都找不到關於母親起居的情況。

怕母親早以有不策,只是作者不想捅破,捅破那層似窗紙一樣的念母之情。但噩耗還是傳來,原來母親已經去世有一年了。作者最後也只剩下內疚而又惋惜不已的哀痛,只能以「心痛!心痛!」來結束全文。作者在敘寫個人生活經歷和一些感受很深的事情時。

把深沉的感情寄寓在平實簡朴的語言中,讀來親切,令人動情。而最後那句「心痛!心痛!」更是被人們視為經典。我們又何嘗不能拿來借鑒呢。

(7)母親的賞析擴展閱讀:

《我的母親》介紹:

《我的母親》是小說家老舍的作品。《我的母親》是一篇質朴無華、情真意切的回憶母親的散文。 文章中體現了母親對子女的舐犢之情,子女對母親的感激、懷念和贊頌之情。在文中,老舍細細地描述了母親的性格,她勤勞、熱心、疼愛兒女。母親給他的是「生命的教育」。

這篇文章的風格是純朴而清新的。語言隨情而發,自然樸素,字字句句都是濃得化不開的情深之語;結構任性而為,平實流暢。結尾處,一聲沉痛的嘆息,明白如話,卻是意悲而遠,感人至深。

作者介紹:

老舍(1899.2.3~1966.8.24),字舍予,原名舒慶春,老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戲劇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曾任小學校長、中學教員、大學教授。筆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另有鴻來、非我等筆名。

曾經擔任山東大學等名校教授。一生主要作品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紅旗下》,話劇《龍須溝》、《茶館》等。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現名小楊家胡同),滿族 正紅旗人,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巷戰中。

「老舍」這一筆名最初在小說《老張的哲學》中使用。老捨出生於北京一個貧苦旗人家庭。一歲半喪父,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國聯軍的義大利軍人劫掠,還是嬰兒的老舍因為一個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倖免於難。老舍九歲得人資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師第三中學(現北京三中),數月後因經濟困難退學。同年考取公費的北京師范學校。於1918年畢業。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侍奉老母,規規矩矩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

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1922年任南開中學國文教員。同年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小鈴兒》。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教學之餘,讀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並正式開始創作生涯。

陸續發表《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三部描寫市民生活的諷刺長篇小說。自1925年起,陸續寫了3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對烏煙瘴氣的教育界做了生動的揭露;《趙子曰》的鞭撻鋒芒指向以新派自詡其實醉生夢死的青年學生。

《二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國的北京人,諷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產的社會土壤里培植出來的「出窩兒老」的畸形心態——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語,俏皮的幽默筆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風情,通過閉塞守舊、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對於祖國命運的憂慮。

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藝術個性和思想視角。3部作品陸續在《小說月報》上連載後,引起文壇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1929年夏,繞道歐、亞回國。在新加坡逗留期間,為當地高漲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創作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童話《小坡的生日》。

1930年回到中國,任濟南齊魯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並編輯《齊魯月刊》。並且,現在老舍的作品均已進入小學、初中的課文。1966年,文革中不忍屈辱,自沉於北京太平湖。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且獲投票第一,由於老舍已不在人世,此次諾獎遺憾頒予川端康成。

1978年,老捨得到平反,恢復「人民藝術家」的稱號。墓碑上刻寫著老舍的一句話:「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里。」

H. 母親的作品賞析

《母親》是一部反映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全景式的作品。作品展現了俄國工人運動的整個歷史進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工人小組的成長,人民群眾的覺醒。革命斗爭從自發到自覺,從經濟斗爭轉到政治斗爭,從城市到農村的發展,工農聯盟的意義,革命知識分子的作用等等,無一不在小說中得到鮮明的體現。因此,《母親》成了「一本非常及時的書」。當時「很多工人會不自覺地、自發地參加革命運動,現在他們讀一讀《母親》,對自己會有很大益處」。
在世界文學中,《母親》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開辟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在高爾基之前,不少俄國作家和西歐作家在創作中反映過工人的痛苦生活。在俄國,19世紀60年代,工人的日常生活和繁重勞動就成為民主主義文學的重要內容。八九十年代,在綏拉菲莫維奇等作家的創作中,對工業無產階級的描寫也佔有一定的地位。但那些作家總是把工人描繪成資本主義制度的犧牲品。《母親》同過去反映工人生活作品的根本區別,在於它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所領導的工人階級的革命斗爭,反映了工人運動從自發到自覺的歷史階段。作者將時代的主要沖突作為情節基礎來描寫。情節的開端是陰暗的工人區中一個貧困的家庭的情景,情節的基礎是革命運動的產生、擴大和蓬勃發展。小說歷史地具體地描寫了無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典型性格和典型環境:用社會主義思想武裝的自覺的工人和黨領導下蓬勃開展的工人運動,日益覺醒的農民和農村的革命形勢。它具有現實主義作品特有的具體性和逼真性。同時,它又是革命浪漫主義的作品,這不僅表現為預見未來,展示通向未來的道路,而且表現在作者處處從未來的高度反映現實。在《母親》中,對未來的浪漫主義嚮往是與深刻的生活真實性結合在一起的。 《母親》也標志著高爾基在探索正面人物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峰。從19世紀90年代起,他在創作中一直積極地探索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進入20世紀以來,蓬勃發展的工人運動大大地鼓舞了他的創作激情。1905年革命對高爾基的政治思想和文藝創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他站在無產階級思想的高度,大膽地進行創新,終於塑造了巴維爾這個豐滿的無產階級英雄的典型形象,使工農英雄人物進入文學領域。《母親》顯示了高爾基刻畫無產階級英雄人物的高度藝術才能。首先,無產階級英雄人物是在斗爭中成長起來的。作者通過一系列革命斗爭表現了工人革命者成長的過程和高尚的品德。由於這些革命者植根於群眾之中,體現了群眾的願望,又得到群眾的支持,因而眾多的群眾場面是小說結構的特點。群眾場面和對兩位主人公的思想和革命活動的描寫使小說成為完整的統一體。
作者善於調動多種藝術手段,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描寫來刻畫英雄人物。如巴維爾的成長主要表現在語言變化中。他參加革命以前語匯貧乏,句子簡單,語氣粗暴;參加革命後講話愈來愈明確中肯,政治用語日益占重要地位。他最後在法庭上的演說更是具有啟發群眾覺悟、激動人心的巨大力量。又如母親的覺醒多表現在心理描寫方面。通過母親的感受來展示小說的一切重大事件和人物,是作者揭示母親內心世界的重要藝術手法之一。這種手法使母親的形象在小說的結構中佔有重要的作用。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不僅揭示了母親豐富的內心世界,還使作品中的事件和其他人物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此外,作者在刻畫無產階級英雄人物時,突出地描寫了他們之間嶄新的人與人的關系,如母親與兒子的關系和她崇高的母愛、巴維爾與莎馨卡的愛情關系、革命者之間的友誼等等。在小說中,尼洛夫娜的母愛就有一個提高和發展的過程。最初,她的母愛同一般勞動婦女的母愛沒有什麼區別。經過一系列事件的教育,她的思想達到了新的境界,她堅信兒子真理在握,必然勝利。因此,她在散發兒子的演說稿時才能表現得那樣鎮靜和勇敢。尼洛夫娜的母愛之所以那樣崇高和偉大,就是因為她跟兒子以及他的同志們已經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又如,小說對巴維爾與未婚妻的愛情的描寫,雖然筆墨不多,卻真摯感人,充分表現了他們高尚的情操和無產階級的人情美。小說還著重描寫了革命者之間深厚的友誼,如巴維爾同安德烈像親兄弟一樣親密,尼洛夫娜同尼古拉姐弟的關系也是一種嶄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小說對母愛、愛情和革命友誼的描寫深刻揭示了革命者崇高的精神世界,使這些形象顯得更加生動和豐滿。 高爾基在《母親》中首次運用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即從現實的革命發展中,真實地、歷史地、具體地去描寫現實。《母親》是用這一創作方法進行寫作的第一部新的文學作品。
高爾基甚並不限於描寫工人生活的陰暗面。他在工人身上看到其他的情況:「在這千篇一律的枯燥的日子裡,笨拙而無力的思想有時也發出孤獨的陽光。」有時候有一些陌生人來到達郊外工人區,他們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但是,這些注意通常總是很快就消失了。「聽了這些人的活之後,他知道了工人的生活到處都是一樣。既然是這樣,那樣有些什麼好處的呢?」但是,在這些「陌生人」中也有一些人並沒有同—般群眾融合:「有—些陌生人群出一些人們從未聽過的工人區的新聞。但是大家也不和他辯論,只是遲疑不信地聽看。他們說的那些活,在一些人心裡喚起了盲目的憤怒,在另一些人心裡引起了模糊的焦躁,在第三種人心裡,有一種對於模糊事情的談談的希望,恢他們感到不安。
「這樣地生活五十年光景。人們便自然地死去。」小說《母親》的第一章就以這句話作結束。這位革命無產階級的藝術家—共只用了幾百的篇幅做完了舊時代的工人生活,工人從生到此的—生。這就意味著,這部小說所要描述的將不是這個即將逝去的生活,而是工人階級的生活將進入革命的新時代,這時,人民群眾不再迴避那些宣傳新事物的人,而是追隨著他們。
《母親》以對新的革命現實的真實描寫,以對時代本質的深刻概括,以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英雄人物形象以及新的創作方法開創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 列寧對《母親》的評價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高爾基的作品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共同的財富,給世界工人運動帶來了巨大的益處。」
盧那察爾斯基,「現代文學中大概只有少數作品能同這部中篇小說在給人的印象和流傳的程度上相比較。國外的工人報刊,主要是德國的報刊,還有—部分法國和義大利的報刊,大大賀揚這部中篇小說,並且作為報紙的附件或者成百萬地印成小冊子分發給大家。《母親》成了西歐無產階級的案頭書。但是《母親》的主要缺點,一是有抽象人道主義思想流露,二是人物語言雖然總體看來是個性化的,但由於作者對產業工人不十分熟悉,因而「行文未免不太自然」。
中國作家巴金給予小說極高的評價:「他帶著不可制服的銳氣與力量走進文學界,把俄羅斯大草原的健康氣息帶給世界各國的讀者。」
英國文學批評家福克斯:「俄國國外有許多人永遠不能這部這本小說。在世界各地都有因為《母親》而第一次過問政治的人。」
德國作家區沃爾夫的文章是這部小說對自由戰士的影響力量的鮮明例證。他在一九二O年曾被被捕入獄。被捕者中還有不少人患病和被打成嚴重酌殘廢。

I. 母愛的句子帶有賞析

母親是孩子未來命運的創造者(歐洲)
母親在家事事順。——阿爾科特
全世界的母親多版么相像!她權們的心始終一樣。——瓦普察洛夫
母性的力量勝過自然界的法則。
——芭芭拉·金索爾夫
(美國當代著名作家)
娘痛兒,路樣長;兒痛娘,線樣長
娘想兒,長如江;兒想娘,扁擔長
人們聽到的最美的聲音來自母親,來自家鄉,來自天堂----(威·布朗)
人生最美的東西之一就是母愛,這是無私的愛,道德與之相形見絀。——小路實篤
人最終總要離開母親(賀拉斯)
搖動搖籃之手,就是支配世界之手(美國)
在孩子們的口頭心裡,母親就是上帝的名字。
——薩克雷(《名利場》
作者)
只生不養的母親不是真正的母親(約·謝得)
經典愛情語句.
望採納

J. 冰心的詩《母親》的解析

《母親》這首小詩是她在一個雨天看到一張大荷葉遮護著一枝紅蓮,觸景生情的而寫下來的:「母親呵!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根據雨中荷葉庇護紅蓮的感觸,冰心寫成《母親》一詩,把母親是人生惟一可靠的心靈避難所這種思想感情,凝練得更加鮮明、深刻,歌頌了」母親「的博大無邊、偉大無私。 摘自《往事(一)七》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