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畢加索作品賞析

畢加索作品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4 05:19:28

㈠ 怎麼去鑒賞畢加索 《夢》

《夢》是畢加索對愛的完美體現。1927年,47歲的畢加索與長著一頭金發,體態豐美的歲少女初次相遇,從此這位少女便一直成為畢加索繪畫和雕刻的模特兒。

又過17年,64歲的畢加索給她的生日賀信中說:"對我來說,今天是你17歲生日,雖然你已度過了兩倍的歲月。在這個世界上,與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開始。"

《夢》只用線條輪廓勾畫女性人體,並置於一塊紅色背景前,女人肢體沒有作更大分析稍作誇張劃分,色彩也極其單純。兩幅畫是畢加索立體派描繪女人形象和新古典派風格相結合的產物,是形象極端自由性——線條和色彩自由組合的傑作。

畢加索用最簡單的繪畫表現出了一個在夢境和現實中的少女,他獨特的表現手法給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和思維自由性。

(1)畢加索作品賞析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巴勃羅·畢加索(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之一,立體畫派創始人,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不朽的地位。是位多產畫家。

據統計,畢加索的作品總計近 37000 件,包括:油畫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畫20000 幅,平版畫6121幅,劇本2本。十世紀的藝術史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人們稱他為「人類藝術史上罕見的天才」。畢加索是少數能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

參考資料:

網路--夢

㈡ 外國美術繪畫作品與賞析

畢加索、《格爾尼卡》

畢加索(1881~1973年)是當代西方最具創造性、影響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在世界藝術史上具有不朽的地位。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小鎮格爾尼卡遭到了德國法西斯空軍的狂轟濫炸,整個小鎮幾乎被夷為平地,死傷的平民更是不計其數。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於1937年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立體主義傑作。他用象徵性的藝術手法對1937年這一事件進行了控訴,有力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託,為193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的。

《格爾尼卡》對於現實的表現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加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圖像的象徵含義,稱公牛象徵強暴,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徵光明與希望在畫中,畢加索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

索菲亞藝術中心是由醫院改建成的現代藝術館。它因搜集了達利、畢加索、米羅等巨匠的畫作而聞名,此外還有代表超現實主義、唯美主義等畫派的近代藝術家作品,它們在世界美術館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堪稱那裡的鎮館之寶,這幅受巴黎世博會邀請所繪的力作,曾一度被放在紐約近代美術館,直到1981年,才依照畢加索的遺願回歸馬德里。

㈢ 如何鑒賞畢加索的作品《兩個小孩》

作者:肖揚土土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1969770/answer/2009263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個人認為,每一幅畫,不論是什麼風格,都會表現出作畫者的心境,畢加索更是這樣,他的畫面信息極為豐富,下面簡單的分析一下。
這副畫的內容大家都知道,是他的兒子和女兒。兒子的臉用立體主義畫派表現出小孩多面的性格特徵——左邊的臉象徵頑皮的童真,右邊象徵孩子的求知。內側手上的「玩具」,我理解為象徵「世界萬物的真理」。是畢加索對兒子的希望,希望世界的真理盡在兒子的手中(所謂的玩具大致是個球體,次球體是由一條條折線構成,折現兩端匯聚成兩點,構成一條線,意為萬物匯聚一處,而又無限輪回。)兒子前面的手臂粗壯,是畢加索對於兒子能夠茁壯成長的希望。下面的「裙子」也象徵著一種力量感(大家通過有力的線條可以感受到),粗壯的腿腳,也是希望他能夠站得更穩更有力。
畫面左邊的女兒描繪的就比兒子要柔和、婉軟。稀疏柔軟的頭發象徵著她是一個新生兒。她的五官較為寫實,沒有「多面、多維」是因為她是「初生」,是完全的潔白、純凈、清澈的,在畢加索的心中是「沒有多面性可言」的。粗壯的手臂一是對嬰兒肥的描寫(不同於兒子的結實、粗壯),是嬰兒柔軟潔白的肌膚,但同時也有希望她能茁壯成長的感情在裡面。
畫面的底部有很多的「圓花花」將整個畫面「轉動」了起來,一是表達孩童快樂的節奏,而是喻示他們命運的滾輪開始轉動,而上面的花則是對於他倆命運的美好祝福。
最後,兒子內側的手「放著的」和女兒畫面上右邊的手「抱著的」東西,引向畫面左上角的門,結合時代背景,畢加索是希望他倆能夠打開希望之門,這扇門不僅僅是他倆自己命運的希望之門,也是孩子們給畢加索的希望之門,以及畢加索內心對社會的擔憂——社會的希望之門,這些所有的情感,都寄託在這兩個孩子的身上。(畫面上大片的黑色喻示孩子們未知的人生、畢加索的心情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引向畫面左上角的門,結合時代背景,畢加索是希望他倆能夠打開希望之門,這扇門不僅僅是他倆自己命運的希望之門,也是孩子們給畢加索的希望之門,以及畢加索內心對社會的擔憂——社會的希望之門,這些所有的情感,都寄託在這兩個孩子的身上。(畫面上大片的黑色喻示孩子們未知的人生、畢加索的心情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
以上為本人對於這幅畫的感受,可能也是夾雜了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在裡面。畫為何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為作者的內心和讀者內心的共鳴。我認為一個人畫的好壞不在於其形抓的如何准,畫的如何像,而是」內心世界表達的夠不夠好「,我們可以想一下,畫是如何起源——一是古人作為符號記錄,二是古人隨手」塗鴉「,追根溯源,畫的靈魂來自於」感受「,這也是畫匠與藝術家的區別——一個徒有表面一個暗含情感。我在看一幅畫的時候,我會看到這個人的感情、故事,而不是這副畫的表面或是值多少錢。(當然,對於一個畫家來說,雖說型准等基本功不是畫的靈魂,但也是很重要的,這是能夠為你更好地表達情感所做的鋪墊。不要以為畢加索一開始就這樣畫,如果他們有扎實的基礎也很難有這樣的成就。)

————摘自 知乎 肖揚土土

㈣ 外國美術史作品分析 畢加索 亞威農少女

1907年前後,畢加索從非洲雕刻中得到啟發,創作第一幅立體派繪畫<亞威農的少女>.這幅畫內沒有深容的空間幻覺,人物停留在畫布的表面.左邊坐著的人同時出現了她的側影及背影,按照傳統的畫法,只有一個固定的視點,可是在這幅畫里卻打破了這種習慣.立體主義繪畫就是要表現出人的側、背、正等各方面,而不僅僅是從一個固定視點去表現。這里沒有一個人的臉是按真人畫的,盡管如此,右邊的人臉仍可辨認。這是受非洲面具的啟發。右邊的女人臉上的一對杏核眼,是受利比亞雕塑的影響。那兩個正臉的人,把鼻子畫成側面,這就是把不同視點所見結合在同一個形象上了。

㈤ 解析一下畢加索的畫

按照古希臘的創作理論,創作的最高境界,是「神」的境界。意思是說,畫家只能畫出一張具體的桌子(鐵的,或者木頭的;方的,或者圓的;);而只有「神」才能畫出來不具體的桌子(概念,或者叫做本質)。「神」畫出來的桌子是任何人都沒有見過的,然而它的的確確是桌子。

畢加索,正是一個達到「神」的創作境界的畫家。咱們還拿畫桌子為例。畢加索領悟到:
1, 桌子在一般人眼裡各式各樣(形狀、材質),然而用畫筆在畫布上表現出來,無非只是一些幾何圖形的組合罷了;
2, 桌子在一般人眼裡是個整體,然而在畫家的眼裡卻是一些零碎的個體。畫一張桌子,其實是將現實的客觀存在的桌子拆分為零件,再重新組裝的過程。
呵呵,一般的畫家都按現實存在的桌子的形態在畫布上重新組裝桌子。而畢加索,則喜歡以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想法,去重新組裝桌子。

畢加索在畫布上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按照他的方式重新組裝的世界,奇特、混亂、怪異、晦澀、騷動不安,顛覆傳統,沖擊著我們的視覺。通過畢加索,我們體驗了別樣的歡樂與幸福,迷茫與痛苦,沖動與掙扎。這是個我們從未見過的世界,它也不會真實地降臨到我們身邊。這個世界,只屬於畢加索。我們則是一些受邀訪問的好朋友,或者貿然闖入的不速之客。
以上兩種說法,說的是同一件事:經典在畢加索的手裡,誕生了50%。那麼,另外50%呢?

它是靠畢加索的那些個情婦,靠他四季如一的海魂衫,靠他那個大鼻子……還有,靠其他各色人等,包括:贊賞者;崇拜者;抨擊者;漫罵者;政客;商人;掮客;等等……當然少不了理論家和批評家,成年累月地,連篇累牘地,不知疲倦地,共同製造出來的。

最後,關於畢加索創作的各種說法,如果你去巴黎畢加索博物館,看過他用自行車的車座和車把做的「牛頭」,你就會相信:畢加索確實是個頑童。那些個所謂的「時期」和「主義」,跟他本人,還有他的作品,都沒什麼關系。 1937年1月,他創作了一套連續性版畫《佛朗哥的幻夢與謊言》,並自己附上詩作。此時,畢加索接受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次年春季巴黎國際博覽會的西班牙館作裝飾畫。當他正在醞釀題材時,是年4月26 日發生了法西斯空軍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鎮格爾尼卡的事件。這一罪行激起了國際輿論的強烈譴責。鎮上的無辜居民慘遭屠殺。畢加索義憤填膺,隨即拿起畫筆,進行構思,終於以此事件為題,畫了這一幅震撼畫壇的《格爾尼卡》。

"在創作的頭幾天里,他共畫了25幅草圖,至最後完成,畫面已高達349.3厘米,長776.6厘米,剛好撐滿他的一個大畫室。畢加索採用了多種風格與手法,以半寫實的、立體主義的、寓意的和象徵的形象,把復雜的法西斯暴行的場面揭露出來。盡管是一些幾何形人物,廣用線條,寓意復雜,但觀眾都能領會。其強烈的感人之處不亞於一幅寫實的力作。在最右側,一個女人高舉雙手,顯然她是從一座著火的房子上跌下來。另一婦女向畫面中央奔跑,驚恐與狂怒布於全身;左邊有一母親,她手托被炸死的嬰兒,在啼哭呼號。右角一婦人的頭從窗戶里探出,她舉著一盞油燈,向前平舉,象徵揭露,她把這一切展示在光照之下,讓世人看個分曉。在畫面的中央,高處有一眼睛似的燈光,可是眼睛的瞳仁卻是個燈炮。地上倒卧著戰士們殘缺的肢體。斷臂上還握著被折斷了的劍。劍旁有一朵鮮花,這可能是對英雄的哀悼。靠中央上方,有一因受傷而嘶鳴著的馬頭,它張裂著口,由於爆炸聲而受到驚嚇。有幾枝箭自上落下,刺在痛苦地掙扎著的動物和人身上。靠左側上方,有一眼睛已移位了的牛頭,形象十分猙獰。人們從畢加索過去的畫上常出現牛頭這一事實來分析,認為它可能象徵邪惡。

畢加索採用分解立體構成法,僅用黑、白、灰三色來畫成。調子陰郁,情景恐怖,全畫充滿著悲劇氣氛。這是畫家對戰爭暴行的控訴,對人類災難的同情。所有形象是超越時空的,並蘊含著憤懣的抗議聲。當《格爾尼卡》公展以後,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奔走相告,人們首先感到畫家在嚴酷的政治現實面前所表現的覺醒。

後來他在《法蘭西文學報》上發表文章說:「你以為藝術家是什麼,一個低能兒?如果他是一個畫家,那就只有一雙眼睛;如果他是一個音樂家,只有一對耳朵,一個詩人,只有一具心琴,一個拳擊家,只有一身肌肉嗎?恰恰相反,藝術家同時也是一個政治人物。他會經常關心悲歡離合的災情,並從各方面作出反應。他怎麼能不關心別人,怎麼能以一種逃避現實的冷漠態度而使你自己同你的那麼豐富的生活隔離起來呢?不,繪畫並不是為了裝飾住宅而創作的,它是抵抗和打擊敵人的一個武器。」這段話宣告了畢加索開始重視藝術的社會學意義。

有人不理解他在這幅畫中的隱晦含義,問他那匹可憐的馬和那頭牛是否代表著受難的人民和殺人的法西斯?他回答說:「那頭公牛不是法西斯,但它是殘暴和黑暗……馬代表著人民……格爾尼卡壁畫是象徵的……寓意的。這就是我要用公牛、馬等形象的原因。這幅壁畫要明確表達和解決一個問題,因而我運用了象徵主義。」不過,畢加索對《格爾尼卡》一畫的解釋有時也不完全一致。在第一次展出時,他說畫上所使用的象徵性手法是「平凡」的東西,後來又補充說:「只有最廣泛的平凡灌注著最強烈的情感時,一件偉大的、超越所有派別和種類的藝術作品才能誕生。」這後一句話,說出了他那「超越所有派別和種類」的意義。這幅畫的藝術價值也即在於此。

《格爾尼卡》後來在挪威、英國、美國各地巡迴展出,反響十分強烈。至本世紀40年代,經畢加索同意,借給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同時他向公眾表示:一個重獲民主和自由的西班牙,當是這幅畫的當然故鄉。1981年初,此畫按照畢加索生前的遺願,終於回到了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㈥ 畢加索畫的 《曼多林和吉他》作品賞析

不錯啊

㈦ 從藝術的角度賞析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並結合這幅畫闡述為什麼藝術是一種世界

根據您的問抄題,幫您解答。
20世紀襲初以畢加索為代表的一群青年畫家推出了立體主義。格爾尼卡是畢加索為世博會西班牙館創作的一幅壁畫作品。
壁畫描繪了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遭到德軍轟炸後的慘狀。畫面描繪了牛頭、馬、燈、抱孩子的母親、斷臂倒地的戰士、奔跑的人、舉燈的女人等形象。塑造了充滿死亡、恐怖和吶喊的氛圍。控訴了法西斯戰爭慘無人道的暴行。
畫面構圖飽滿,場景混亂。色彩以黑白灰為主色調。突出了恐懼哀痛的氣氛。作者採用疊加、拼貼、重組形象的造型手法。徹底摒棄了物體的自然形象,給人以熱烈的視覺沖擊。
壁畫格爾尼卡表達了畫家對法西斯暴行的憤怒和抗議有力地揭示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
通過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這幅畫可以總結出。藝術是記錄這個世界美好與罪惡的證據。
希望可以幫到你,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繼續提問,望採納。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