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菊賞析

菊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4 00:29:28

㈠ 菊的賞析

題為菊,但通篇不用一個菊字,但句句寫菊。
「王孫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種野生草,個頭較高,從外形看,與菊苗太大的差別,養尊處優的公子王孫們,是很容易把菊苗當作蓬蒿的。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當地訓斥王孫公子「菊草不分」。其實這是鄙視他們不識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鬢毛」,每年陰歷九月九日,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重陽節,這一天,我們的先人登高、賞菊、飲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於鬢上。這第二句是說,菊苗到了重陽節,就會開出美麗的花朵,這與蓬蒿有了本質的區別。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鬢發間。請問:有亂插蓬蒿的嗎?哈哈沒有。這第二句,作者作為菊花是多麼自豪啊,人們終於認識到它的價值。
三、四兩句是全詩的著重處,集中地寫了菊的高潔氣質和高尚品格。
「露濕秋香滿池岸」,寥寥七字,寫秋天早晨景象:太陽初升,叢叢秀菊,飽含露水,濕潤晶瑩,明艷可愛;縷縷幽香,飄滿池岸,令人心曠神怡,菊花獨具的神韻風采,躍然紙上。在這里,「濕」字很有講究,讓人想見那片片花瓣綴滿露珠,分外滋潤,分外明麗。「滿」字形象貼切,表現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絕如縷。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氛圍交織融合所產生的魅力。
詩人在描寫了菊的氣質以後,很自然地歸結到詠菊的主旨: 「由來不羨瓦松高」。瓦松,是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築物瓦檐處的植物。初唐崇文館學士崔融曾作《瓦松賦》,其自序雲:「崇文館瓦松者,產於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雖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麼用處,所以「桐君(醫師)莫賞,梓匠(木工)難甄」。作者以池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說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窪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人們;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在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由來」與「不羨」相應,更加重了語氣,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這結尾一句使詩的主題在此得到了抉示,詩意得到了升華。
詠物詩不能沒有物,但亦不能為寫物而寫物。純粹寫物,即使逼真,也不過是「襲貌遺神」,毫無生氣。此詩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簡直就是詩人自己的象徵。

㈡ 菊 鄭谷 解釋 賞析

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 由來不羨瓦松高。

翻譯:
公子王孫啊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並論,
重陽節人們采擷枝枝菊花插戴於鬢上。
秋晨菊花飽含露水濕潤晶瑩,縷縷幽香飄滿池岸,
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窪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人們,從不羨慕雖踞高位卻毫無用處的瓦松。

這是一首詠物詩。作者詠菊,通篇不著一菊字,但句句均未離開菊,從菊的貌不驚人,寫到人們愛菊,進而寫菊花的高尚品格,點出他詠菊的主旨。很明顯,這首詠菊詩是詩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種象徵手法。

「王孫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種野生雜草。菊,僅從其枝葉看,與蓬蒿有某些類似之處,那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公子王孫,是很容易把菊當作蓬蒿的。詩人劈頭一句,就告誡他們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並論。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有高屋建瓴之勢,並透露出對王孫公子的鄙夷之情。作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鬢毛」,緊承首句點題。每年陰歷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和賞菊的習慣,飲菊花酒,佩茱萸囊,還采擷菊花插戴於鬢上。詩人提起這古老的傳統風習,就是暗點一個「菊」字,同時照應首句,說明人們與王孫公子不一樣,對於菊是非常喜愛尊重的。這兩句,從不同的人對菊的不同態度,初步點出菊的高潔。

三、四兩句是全詩的著重處,集中地寫了菊的高潔氣質和高尚品格。「露濕秋香滿池岸」,寥寥七字,寫秋天早晨景象:太陽初升,叢叢秀菊,飽含露水,濕潤晶瑩,明艷可愛;縷縷幽香,飄滿池岸,令人心曠神怡,菊花獨具的神韻風采,躍然紙上。在這里,「濕」字很有講究,讓人想見那片片花瓣綴滿露珠,分外滋潤,分外明麗。「滿」字形象貼切,表現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絕如縷。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氛圍交織融合所產生的魅力。詩人在描寫了菊的氣質以後,很自然地歸結到詠菊的主旨:「由來不羨瓦松高」。瓦松,是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築物瓦檐處的植物。初唐崇文館學士崔融曾作《瓦松賦》,其自序雲:「崇文館瓦松者,產於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雖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麼用處,所以「桐君(醫師)莫賞,梓匠(木工)難甄」。作者以池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說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窪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人們;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在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 「由來」與「不羨」相應,更加重了語氣,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這結尾一句使詩的主題在此得到了抉示,詩意得到了升華。

詠物詩不能沒有物,但亦不能為寫物而寫物。純粹寫物,即使逼真,也不過是「襲貌遺神」,毫無生氣。此詩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簡直就是詩人自己的象徵。

古詩菊花的賞析

菊花
唐朝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賞析
東晉大詩人陶潛寫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其愛菊之名,無人不曉,而菊花也逐漸成了超凡脫俗的隱逸者之象徵。難怪宋人周敦頤因陶淵明後真隱士不多,要大發「菊之愛,陶後鮮有聞」的感慨了。歷代文人墨客愛菊者不乏其人,其中詠菊者也時有佳作。中唐詩人元稹的七絕《菊花》便是其中較有情韻的一首。
詩人對菊花由衷喜愛:開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叢叢,遍布屋舍四周,他沿著竹籬,忘情地欣賞這些親手栽種的秋菊,不覺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繞」字寫屋外所種菊花之多,給人以環境幽雅,如陶淵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繞」字則寫賞菊興致之濃,不是到東籬便駐足,而是「遍繞籬邊」,直至不知日之將夕。其愛菊之情,似較五柳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短短的十四個字,有景、有情、有聯想,活脫脫地勾勒出一幅詩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叢賞花吟詩而樂不思返的畫圖。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轉,指出自己並非沒來由地鍾情菊花。時至深秋,百花盡謝,唯有菊花能凌風霜而不凋,獨立支持,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機。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這四季中最後開放的菊花使他忘情,愛不能舍了。中國古典詩詞常借物詠懷喻志,如屈原的《桔頌》,陳子昂的《感遇》,都是範例。元稹《菊花》一詩贊菊花高潔的操守、堅強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這首詩取陶詩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樸素的語言吟詠,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蘊藉之至;而是在描繪具象之後,以自述的方式道出愛菊之由而又不一語說盡,留下了想像空間讓人們去回味咀嚼,這就增強了它的藝術感染力。因而歷來被人們所喜愛。

㈣ 城東寺菊賞析

王安石城東寺菊

黃花漠漠弄秋暉,起:描寫秋天的景色,金菊怒放
無數蜜蜂花上飛。承:用小蜜蜂動態的進一步渲染秋色,但是有一個花字重復了
不忍獨醒孤爾去,轉:這么美得花 我怎麼捨得離你而去呢,醒在這里 理解為行
殷勤為折一枝歸。合:手忙腳亂的殷勤折枝,就是為了帶你回家去,朝夕相伴。

關注一點:黃花,
以小見大:無數蜜蜂的出現,肯定是香味濃郁引來的。
意在言外:為什麼不忍?
韻味悠長:折一枝帶回去做甚?

賞析:雖然是描寫城東寺菊,但是並沒有具體的形態描寫,而是通過蜜蜂,側面的表達了花香,因詩人的不忍離去而表現花的嫵媚動人。

㈤ 紅樓夢中詠菊賞析

賞析復如下:
首聯「無賴詩魔制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緊扣詩題,描述了為寫菊花詩,有如著魔了一般,從早到晚構思,繞籬欹石地推敲。只有苦心作詩的人才有此真切的體會。
頷聯「毫端蘊秀臨霜與,口角噙香對月吟」,俏麗、秀美,只有錦心秀口之人,才能寫出如此精彩的詩句。
頸聯「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詩中所題寫的都是平素的哀怨,有誰能理解這感傷的心情呢?這分明是借「詠菊」在抒發詩人自己的情懷。也只有黛玉才如此多愁善感,又不被一些人理解。
尾聯「一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菊花的高潔品格,自從受到詩人陶淵明的好評之後,一直被世人議論至今。陶淵明愛菊是出了名的,以此作結,可謂奇思妙想的神來之筆。

原詩如下: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4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詠菊》這首七言律詩是清代小說家曹雪芹所作。這首詩以「詠菊」為題,所寫的是寫菊花詩的情景。
《詠菊》整首詩是借「詠菊」在抒發詩人自己的多愁善感情懷,又不被一些人理解。尾聯以陶淵明的好評作結,歌詠菊花的亮節高風,也把自己高潔的品格暗示出來了。

㈥ 次和伯夔獨游徐園看菊賞析

徐元看橘子賞析,其實要看的出在描述花的同時,其實也是感悟生活

㈦ 菊 鄭谷,賞析

1. 詩中的菊花是怎樣的一個形象。
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高士形象。(由最後版一句可看出)(2分)權
2. 本詩用了什麼手法來展現這一形象的,試結合第四句進行分析。
主要用了對比、擬人手法。(2分)作者以池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說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窪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人們;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2分)在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由來」與「不羨」相應,更加重了語氣,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2分)

㈧ 菊花李商隱賞析


李商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
幾時禁回重露,實是答怯殘陽。
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詩文解釋】
暗淡的紫色,鮮艷的黃色。它們既有陶淵明籬邊菊花的色彩,又有羅含宅中的香味。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濕,可是害怕夕陽的來臨。願意留在水邊暢飲的人的鸚鵡杯中,希望來到富貴人家豐盛的酒席上。
詞語解釋】
陶令:指陶淵明。
【詩文賞析】
瑟瑟秋風吹謝了百花,此時孤芳自賞的只有秋菊。正因其孤傲高潔,所以才深得陶淵明等名公雅士的喜愛。詩人用平實無華的語言,描繪出了菊花的可人姿態。

㈨ 《菊花》 元稹賞析

自從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作為傲霜之花就和孤標傲世的高士、隱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幾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絕俗精神的一種象徵。鄭谷贊美菊花「霜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的高潔氣質,周敦頤稱菊花有「隱逸」的情懷,鄭思肖贊賞菊花「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的勁節。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別出心意地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 前兩句寫詩人愛菊之情痴迷。詠物之作,一般寫法,總要先寫出物色、物形、物性等令詩人感興的具體內容。然後,元稹既沒有實寫菊花「金鉤掛月」、「蕊寒香冷」、「沖天香陣」、「滿地黃花」的形、香、色,也沒有渲染菊花迎風競放、抱香枝頭的精神品格,而只是突出了自己的愛菊之情。詩人愛菊表現在種菊之多和賞菊之迷。「秋叢繞舍似陶家」寫種菊之多。叢叢秋菊圍繞房舍,彷彿是陶淵明的家。「叢」、「繞」實寫菊之多。「陶淵明獨愛菊」,家中遍植菊花,「菊之愛,陶後鮮有聞」(《愛蓮說》),而元稹卻以「似陶家」作比,虛寫其種菊之多。「遍繞籬邊日漸斜」狀賞菊之迷:一遍又一遍地圍籬賞菊,留連忘返,不知紅日西斜。「遍繞」、「日斜」真切地寫出了詩人賞菊入迷的程度。 後兩句由描寫轉入議論,寫詩人愛菊之因深微。愛菊之情似陶淵明,那麼愛菊的原因是否也像陶淵明愛菊之高潔隱逸呢?詩人的回答奇峰突起,出人意表。「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不是詩人情有獨鍾,偏愛菊花。而是菊花占盡天時,花後無花,獨得詩人珍愛。「不是」、「無花」兩處否定使語勢頓起波瀾,「似陶而非陶」更使詩意翻新出奇,寓意深微。詩人愛菊,除了有對一年之中最後的賞花時光的珍惜,有對此後無花可賞的悵惘,抑或還有羨菊花有得天獨厚之遇,嘆自己生不逢時或機遇不佳等等復雜而深曲的感情。 這首詩題材平常,卻能平中出奇,啟人想像,引人深思;用語平易,沒有刻意求工,卻含意雋永,因此極富藝術感染力。

㈩ 席慕容的《懸崖菊》賞析

這個賞抄析是自己的一點襲見解,絕對原創噠,呵呵~有什麼理解不對的,諒解下哈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懸崖菊

如雪般白
似火般烈

蜿蜓伸展到最深最深的谷底

我那隱藏著的願望啊
是秋日裡最後一叢盛開的

懸崖菊

賞析:
前兩句形容懸崖菊的品行,花朵像雪般潔白美麗,象徵純潔的心靈;似火般烈,說明植株生長強健、莖干堅韌易於伸長,象徵內心的堅強、堅韌、炙熱。看似溫柔純凈的外表,卻有著火一般的心。
懸崖菊是小菊的一種整枝形式。通常選用單瓣型、分枝多、枝條細軟、開花繁密的小花品種,仿效山間野生小菊懸垂的自然姿態,整枝成下垂的懸崖狀,所以懸崖菊是向下生長的,詩中說蜿蜓伸展到最深最深的谷底,表面就是這個意思。象徵著將理想和內心的驕傲深埋。
最後兩句,直抒胸臆。將自己內心的願望,比作懸崖菊,秋日和最後有些許憂傷的情感,是作者對心願理想不能實現的哀傷,但是又用了盛開一詞,表明作者內心還是充滿希望的,哪怕會遇到如秋日後的凋謝,等等挫折逆境,自己的心願任然會像懸崖菊般,純潔、熾熱、頑強生長、讓花朵怒放。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