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送別賞析

送別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3 23:47:23

⑴ 李叔同送別歌詞賞析

晚風拂柳笛聲殘——李叔同《送別》賞讀

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伍隍中學 李明隆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悲歡離合」,乃古往今來、大千世界的永恆主題。「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對分離的凄迷,「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是對朋友的勸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是對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是對別離的傷感,「金陵弟子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是別離時的苦悶……在中國古典詩歌的送別曲中,「離情別怨」是永恆的旋律。「五四」運動以後,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依舊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創作的校園歌曲《送別》,尤其膾炙人口,風行天下,歷久不衰。李叔同(1880-1942),法號弘一。他多才多藝,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華橫溢的音樂、美術教育家,書法家和戲劇活動家。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上榮耀。他以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大師。《送別》寫於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所作。

從總體結構看,《送別》很像一首古詞(類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兩段文字相同。

第一節,著重寫送別的環境。作者選取了「長亭」、「古道」、「芳草」、「晚風」、「暮色」、「弱柳」、「殘笛」「夕陽」八個典型的意象,渲染離別的場景。「長亭」「古道」是寫送別的地方,這使我們想到文學史上的無數次離別,如柳永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白居易的「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等等。「芳草」喻離情,如《楚辭•招隱士》中就有「王孫游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晚風拂柳」暗示了惜別,「柳」與「留」諧音,多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詩經•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戴叔倫《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這一切別緒,都籠罩在「夕陽」之下的特定時間里,只讓人感受到友情溫暖、斜陽溫暖、晚風溫暖;溫暖而又纏綿。

第二節,著重寫送別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過「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濁酒」、「夜別」、「離夢」,訴諸感官,觸動心弦,誘君品鑒。送別之情,當然會從內心生出許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過數十年,知交能有幾人?再見又待何時?有幾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一杯濁酒盡余歡」,這的確是一種無奈的凄美,把酒離別,「都門帳飲」,愁緒紛亂,友人何時能相聚?最後,在時空的交錯中,作者又以現在時的「今宵別夢寒」總括全篇。從感情上看,夢里重逢照應上文的「山外山」,從韻律上看,它是重復強調,但這個重復強調卻是更進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夢頻。

第三節,是第一節的重疊,進一步烘托別離的氣氛,是意象上的強化和音韻上的反復。其中,「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兩句周而復始,與回環往復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種回環美,加深了魂牽夢繞的離情別意。

全詞三節,有起,有開,有合;緊扣主題,營造了讓人迷醉的意境,充滿了對人生的無奈。「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景物依舊,人在別時,倍感凄涼。它的審美效應,就在「酒盡夢寒」的無言中回盪不已。全詞給我們描繪了這樣的情景:夕陽下,群山相連,碧草茵茵,一望無際;近處,長亭、古道,晚風輕拂,楊柳依依,送別的豎笛哀婉幽怨。一對知心朋友分別在即,想到從此天各一方,雙方都有無限的感傷。他們端起酒杯,想借酒盡最後的一點歡娛。酒醉夢別,彼此在記憶中留下那「晚風拂柳」「夕陽在山」的難忘一幕!

整曲《送別》,沿婉約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摯,凄美柔婉。歌詞造句長短參差,句式充滿變化。曲譜借用了當時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國藝人約翰·P·奧德威所作《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裝己酒,寫成了中國詩味極濃的校園歌曲。那種痴情,那種哀怨,那種眷戀,統一於《送別》的歌吟中,珠聯璧合,畫意詩情,相得益彰。全詞韻字——邊、天、山、寒,即an韻,皆讀平聲韻,聲音亮麗。第二節開頭兩句,換一個uo韻,無呆板之感,和諧優美。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這,永遠讓人沉湎惦戀的惜別的旋律喲……

⑵ 怎樣賞析送別詩呢

一、賞析意象:詩中出現的意象最能道出作者的心思。通過詩中的意象,在腦海回中再現送別的畫面,身臨其境答體會詩人的感情。
二、賞析妙字詞句:詩中獨到的字詞句也很值得賞玩。這既是所謂的「煉字」。
三、賞析思想感情。常見送別詩的感情有如下幾點。
1表達對友人的深切思念。
2表達對前途艱險的擔憂。
3表達一別難見的生死慨嘆。
4表達對朋友的深切祝福。(多處於盛唐時期)
5其他復雜情感。
還望笑納。

⑶ 李叔同送別詳細賞析和講解

清·李叔同《送別》賞析:

全詩含蓄深厚,曲折別致,獨具匠心,耐人尋味。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

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

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

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里。

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像於無窮的。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

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

「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

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

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里,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講解:

此詩寫送別友人,表達了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題材非常普遍,構思卻獨具匠心,極有特色。其最顯著的特點在於並非就「送別」二字做文章,而著墨於送別後的行動與思緒,並表達了詩中人期盼來年春草再綠時能與友人團聚的情懷。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摯,獨具匠心,耐人尋味。

(3)送別賞析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1894年15歲讀《左傳》《漢史精華錄》等。是年誦有「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句。而且,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內心「反叛」的種子也開始萌芽。

他對兄長從小要求他刻苦用功學習的經國濟世的「正經」學問不那麼熱衷了,卻對唱戲這種「賤業」產生了濃厚興趣,經常去戲園子看戲,成了鐵桿票友,有時還客串某個角色。他對伶人楊翠喜很是欣賞,每天晚上都去「天仙園」為她捧場,散場後,提著燈籠陪她回家。

他還指導楊翠喜的唱腔和身段,使楊翠喜的藝術修為大大提高。跟楊翠喜交往,或許是他的初戀,可惜,這個女子後來被賣入官家,幾經周折,又嫁作商人婦。李叔同一片痴情,化作閑愁萬種。

李叔同考入城西北文昌宮旁邊的輔仁書院,學習制義(八股文)。和當時天津另外兩處書院(三取書院、問津書院)一樣,輔仁書院與官學已無多大區別,以考課為主,不再講學。

每月考課兩次(初二、十六兩日),一次為官課,一次為師課,分別由官方和掌教出題、閱卷、評定等級,發給獎賞銀錢,以督促學業。李叔同在進入書院前,已飽讀過經史詩文,學有根底,加上自幼聰慧,每次考課作文,只覺得有不盡之思緒需要寫出。

按照格式,文章是要一個字一個字書寫在格子中的,老師發下來的紙張又是有一定限量的。叔同每感到意猶未盡,紙短文長,就在一格中改書兩字交卷,博得了「李雙行」的美稱。他的文章常常名列前茅,獲得獎銀。

1896年17歲夏,出素冊廿四幀,請唐敬嚴師為鍾鼎篆隸八分書。秋,從天津名士趙幼梅學詩詞,兼習辭賦、八股。喜讀唐五代詩詞,尤愛讀王維詩。又從津門書印名家唐靜岩學篆書及治印,並與津門同輩名士交遊。

⑷ 怎樣賞析送別詩呢

一、賞析意象:詩中出現的意象最能道出作者的心思。通過詩中的意象,在腦海中再內現送別的畫面,身臨容其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二、賞析妙字詞句:詩中獨到的字詞句也很值得賞玩。這既是所謂的「煉字」。
三、賞析思想感情。常見送別詩的感情有如下幾點。
1表達對友人的深切思念。
2表達對前途艱險的擔憂。
3表達一別難見的生死慨嘆。
4表達對朋友的深切祝福。(多處於盛唐時期)
5其他復雜情感。
還望笑納。

⑸ 李叔同《送別》 原文及賞析

原文: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賞析:

1、作者介紹:

李叔同(1880—1942),學堂樂歌作者,音樂、美術教育家,早期話劇(新劇)活動家。原名文濤,又名岸,字惜霜,號叔同,別署甚多。祖籍浙江平湖。

1918年到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1942年病逝於福建泉州開元寺。其代表作還有《送別》、《西湖》、《春景》等。所作樂歌後來大部收入豐子愷所編《李叔同歌曲集》。

2、《送別》賞析:

第一段全部是寫景,「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兩句周而復始,與回環往復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牽夢繞的離情別意。曲調婉轉流利,幽揚入妙。

第二段里時空的交錯,以現在時「今宵別夢寒」來總括全篇。

第三段中「一切景語皆情語」,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都是離人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景物依舊,人在別時,聽起來就備感凄涼。

這首歌詞清新淡雅,情真意摯。歌詞通篇用白描手法,緊扣主題,充滿了對人生的無奈。它的審美效應,就在「酒盡夢寒」的無言中回盪不已。李叔同的作品充滿了哲人的智慧、憂思和悲憫,充滿了對生命的思索。

(5)送別賞析擴展閱讀

《送別》創作背景: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⑹ 《送別》 李白 鑒賞

翻譯此詩不難,下面更多的是意譯,參考譯文如下:
渭城邊上我們縱酒言別,在酒坊里長醉而不能入眠。壓在樹叢上的積雪就像那雪白的梨花,千萬條的楊樹葉恰似那縷縷青煙。惜別間我們飲盡了壺中的美酒。臨分別時,送上策馬的長鞭。盼望著你到達潁上,那時候新月也應該變圓了

注釋:
1、斗:計容積的量器,十升為斗,十斗為斛。這里形容飲酒之多。
2、渭城:即秦都咸陽故城,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
3、壚頭:酒坊,酒家。
4、醑(xǔ): 美酒。
賞析: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溶情於酒,又寄情於景。雪、楊葉、馬鞭、壺醑和新月,這些都是送別的意像。雪花是寒冷的冬天才有的。梨花是溫暖的春天才有的,用梨花來比喻雪,詩人希望自己的濃濃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樣讓臨別的友人忘卻那冬天離別的苦悶冷清的感傷。

PS:我這里想說的是這首詩的作者是岑參,詩題是《送楊子》,由於,李白的詩逸散很多,後人在總結的時候難免謬誤,錯把其他唐人的詩作混入。稍微知道點的人都知道用梨花來比喻雪詩岑嘉州的首創,也是他的詩被人津津樂道的地方,《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也只有他把邊塞的雄渾寫得淋漓盡致。當然這是筆者的觀點。筆者也是有依據的,前人也都對此詩進行過考據,一致認為這是岑嘉州的作品。這里我引一下其它人的觀點。南宋的嚴羽就在其作品《滄浪詩話》中寫道:太白詩「斗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乃岑參之詩誤人,太白塞上曲「肇馬新誇紫玉鞍」者,乃王昌齡之詩,亦誤入。昌齡本有二篇,前集乃「秦時明月漢時關」也。今人,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研究室主任孫琴安在《五律詩精評》中也寫道:余謂盛唐諸家五律中,岑參句法與李自最為相近,如「斗酒城邊,壚頭醉不眠。」、「上馬帶胡鉤,翩翩度隴頭」、「布上柳枝黃,爐頭酒正香」等,不唯起句,即通篇亦多酷似太白。許學夷以為詩有「句不能點」者,終唐之世,唯太白、嘉州最為得之,杜甫、王維則其次也。中、晚之際,則推張籍,韓娜次之,此外蔑矣。筆者對李白的詩也是相當喜愛,不過學術的考據也是必要的,把別人的詩安在詩仙身上,估計詩仙天上有知也不會答應,岑嘉州也不會答應。有什麼問題樓主可以找我繼續探討,鄙視隨便回答問題的人,這是很不負責任的。打字好累,樓主給分吧,呵呵。

⑺ 李叔同《送別》 原文及賞析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悲歡離合」,乃古往今來、大千世界的永恆主題。「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對分離的凄迷;「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是對朋友的勸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是對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是對別離的傷感;「金陵弟子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是對別離的眷戀……在中國古典詩歌的送別曲中,「離情別怨」是永恆的旋律。「五四」運動以後,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依舊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創作的校園歌曲《送別》,尤其膾炙人口,風行天下,歷久不衰。

⑻ 李白送別賞析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作者用雪來比喻梨花,希望自己的濃濃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樣。作者對朋友的依依不捨惜別之情,體現對友人豪邁豁達的祝願。

首聯「斗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描寫的是送別的地點以及送別酒宴的熱鬧場景。詩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興,宕開一筆,鋪陳敘述。李白在送別友人的宴席上喝得是酩酊大醉,這是李白對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個性的寫照。

頷聯「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此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梨花喻雪,千樹梨花競相開放,柳葉新芽迎風搖曳。然而這美好的春景中卻蘊藏著對友人即將遠行的不舍之情,「以樂景襯哀情」,美好的春日風光卻無人陪伴自己欣賞。

頸聯「惜別傾壺醑,臨分增馬鞭」這句是全詩的點題之句,詩文明確地交代了舉行酒宴的目的——送別友人。在送別友人的宴席上,詩人「傾壺」一飲,把對友人的不舍之情寄於酒中,一飲而盡。待到真的要分別之時,「馬上贈鞭」,以示紀念,盡管捨不得卻故作豪邁。

尾聯「看君潁上去,新月到應圓」,詩人寫目的地之景而浮想聯翩,因景生情,因景結情,等到友人到達目的地應該是在月圓之日吧,從缺到圓的明月都是詩人依依惜別之情的寄託。

李白《送別》原文:

斗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

惜別傾壺醑,臨分贈馬鞭。看君潁上去,新月到應圓。

譯文:

渭城邊上我們縱酒言別,在酒坊里長醉而不能入眠。滿樹的梨花就像積雪那樣潔白,千萬條的楊樹葉恰似那縷縷青煙。惜別間我們飲盡了壺中的美酒。臨分別時,送上策馬的長鞭。盼望著你到達潁上,那時候新月也應該變圓了。

(8)送別賞析擴展閱讀

李白一生,仗劍遠游,行蹤無定,而大起大落的非凡際遭又使他有機會廣泛地接觸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他結識了太多的名流俠士、官宦庶民,又極不情願地辭別過數不清的故舊知己、好友親朋,幾乎每一次相逢都是一個傳奇,每一次吟別都是一支絕唱。

李白的理想世界和情感世界都極為矛盾復雜,集儒道釋墨於一身。一方面,他崇尚儒家道統,一方面,卻又宣言「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一方面,他憤世嫉俗,欲隱居山林,返於自然;而另一方面,卻又尚武輕儒,脫略小節,輕財好施,豪盪使氣,大有「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的古道熱腸。

因而,他的人生哲理既有超脫消極的因素,亦不乏「達則兼濟天下」的豪情。這種復雜的人生觀也同樣表現在他的送別詩中。

1、壯別

詩人豁達大度、豪爽俊逸,不似多愁善感之輩,故雖感情豐富,視友如親,但離別之際,決不會「兒女共沾巾」,而只能予人以昂揚進取之勉。如《渡荊門送別》一詩,便是壯別之代表。全詩以啟程遠游起筆,以途中所見景色為干,以惜別作結。這些送別詩,緣情依景,依依惜別中見得豪放,戀戀不舍中深蘊壯懷。

2、醉別

李太白嗜酒如命,唯月是愛,但他並不是那種「只願長醉不願醒」的消極入世者,也沒有「一醉解千愁」的動因。他堅持人各有命,天命難違,必須豁達,不必憂愁的主張,深知舉杯銷愁愁更愁的哲理,因而酒月二物自然也成了他性格的象徵,這在他的送別詩中可以得到印證。

3、惜別

李太白一生游歷南北西東,朋友甚多,與達官貴人,好友親朋,山野村夫,隱逸之士,甚至黃發垂髫,均有聚散,也有吟詠,幾乎所有的相聚都讓詩人喜中從來,而每一次相別又使詩人依依不捨。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