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線索的賞析

線索的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3 23:26:48

賞析桃花源記的線索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標志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陶淵明又是一位創新的先鋒。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註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並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兒,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蒂,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的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雖是《桃花源詩》的「序文」,然早已被人們視為精美的散文推崇備至。《桃花源記》是現實主義的,它有故事發生的時間與地點,有故事情節的發生、發展與結局,有故事主人公漁人身份的明確,有名實可稽的劉子驥合乎情理之反應的客觀交代,桃花源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生活無不藝術地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種種風貌,啟迪人們嚴肅地思索社會思索人生。《桃花源記》又是積極浪漫主義的,它那彷彿真實的故事塗抹著一層神秘虛幻的色彩,亦真亦幻,撲朔迷離,激勵人們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作者以現實主義與積極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如椽神筆精心描繪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畫面,美妙神奇而又富有醉人魅力。
作者起筆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晉太元中)、地點(武陵)與主人公(漁人),意在表明故事的真實性,暗示讀者「文生於情,情生於境」(清
27

❷ 錢塘湖春行以()字為線索。 並賞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全詩以「行」字為線索,從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終。以「春」字為著眼點,寫出了回早春美景給遊人帶來的喜答悅之情。尤其是中間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寫出了自然美景給予人的感受。如不說綠草如茵,而說「淺草才能沒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從結構上看,從描寫孤山寺一帶景色到描寫白沙堤一帶景色,中間的轉換不露痕跡,銜接非常自然。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33440.htm

❸ 小說情節的如何鑒賞

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主題的。故事情節是塑造典型性格的依託,優秀小說的故事情節都和塑造典型性格緊緊結合,故事發生、發展、結束的過程,也就是塑造典型性格的過程。故事情節越典型,越能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矛盾,就越有利於典型性格的塑造;脫離了塑造典型性格,故事情節再曲折生動,也毫無意義。
小說的故事情節都是虛構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鑒賞小說的情節,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理清線索,把握情節的來龍去脈
一般來說,故事情節從前到後都有著某種內在聯系,這種內在聯系也就是貫穿在整個作品中的情節線索。只要找到了這條貫穿整個作品的線索,情節的來龍去脈也就容易把握了。這是我們鑒賞情節的首要任務。不過,小說的情節線索並不是指我們一般所說的時間線索或空間線索,而是指作品裡的基本矛盾沖突所構成的情節發展線索。例如魯迅的《祝福》,祥林嫂與魯四老爺的矛盾沖突,就是構成情節的主要線索。由於作品篇幅長短的不同以及作品內容的特點,小說的情節線索又有主線、副線和明線、暗線之分。鑒賞小說情節,如能抓住情節的線索,把握其來龍去脈,將有助於我們在分析作品時統觀全局,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圖。
二、以事見人、透視人物的性格特點
情節是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是作為人物運動的形式出現的。所以,鑒賞故事情節應以事見人,將人物性格與情節聯系起來分析。如魯迅的小說《孔乙己》中寫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周圍的人嘲笑他、與他爭辯的情節,正是要表現孔乙己偷竊、迂腐的壞毛病。孔乙己教「我」「茴」字的四種寫法和分豆給孩子們吃的情節,又是為了表現孔乙己的自傲和善良的品性。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斷腿後爬著到酒店喝酒,又謊稱腿是跌斷的,這些情節則表現他受欺凌的悲慘命運和講面子的弱點。小說就是通過這一系列的情節來完成對孔乙己復雜性格的刻畫的。閱讀鑒賞時,要逐一分析,挖掘情節的意義。
三、見微知著,涵泳細節的內在意義
小說的情節往往由若干個場面構成,而場面總是由很多個細節組成的。分析場面和細節是鑒賞情節的進一步深入,同時也只有這樣的情節鑒賞才顯得具體、充分和中肯。魯迅的《阿Q正傳》中有一個情節令人難忘。犯人在最後受判時畫押,通常總是遲疑而顫抖地執著筆,無可奈何地畫上一筆就算,魯迅寫阿Q的畫押就大大不同,是獨一無二的阿Q式的:一面是「使盡了平生的力畫圓圈」;而另一面卻是「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並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即使沒有看過《阿Q正傳》全文,不知道阿Q平生為人,單就這一細節來看,阿Q的麻木無知就淋漓盡致地表露出來了。如此抓住場面和細節鑒賞,就不是浮光掠影了。有人閱讀小說,只顧著熱鬧,單純追求故事情節緊張曲折,而不想想作者通過一定的情節究竟提出了什麼問題,這些問題有何社會意義,又是如何解決的,等等,這就不得要領了。
四、品味技巧,領會情節的藝術匠心
每篇小說的情節鋪設都有講究,小說情節的生動曲折、波瀾起伏和扣人心弦,應該說是所有優秀小說的顯著特點。什麼地方埋伏筆,什麼地方照應,什麼地方是有助於塑造人物的精彩描寫,哪些地方是游離於情節之外、荒誕不經的「噱頭」等,都要細細加以賞析。例如《紅樓夢》中劉姥姥三進榮國府的情節,每次各不相同。一進,只讓劉姥姥見了王熙鳳,藉此給讀者展示了榮國府這個詩禮簪纓之族、溫柔富貴之鄉的豪奢;二進,劉姥姥見了賈母,又是飲宴,又是飽覽,讓讀者見到了榮國府也有各種矛盾,由此埋下了賈府即將敗落的伏筆;三進,那位曾向劉姥姥伸出援助之手的璉二奶奶也不得不向她呼救了。鑒賞這樣的情節,我們不僅要注意情節本身的變化,還要注意發掘情節所寓示著的主題意義。同時,又要看到作者在組織情節時所顯現出的胸有全豹、高屋建瓴的藝術特點。

❹ 如何做散文賞析題

需要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為你奉上:
1.讀散文要識得「文眼」
凡是構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寫得含蓄的詩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鑒賞散文時,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畫龍點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領會作者為文的緣由與目的。「文眼」的設置因文而異,可以是一個字、一句話、一個細節、一縷情絲,乃至一景一物。並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讀散文要抓住線索
讀散文要抓住線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確把握文章的立意。
結構是文章的骨架,線索是文章的脈絡,二者是緊密聯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線索,便可對作品的思路瞭然於胸,不僅有助於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且也是對作者謀篇布局本領的鑒賞,從而透過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傳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線索通常有以下幾種:(1)以事物的形象為線索,如巴金的《燈》;(2)以感情的發展為線索,如楊朔的《荔枝蜜》;(3)以時間順序為線索,如劉白羽的《長江三日》;(4)以空間順序為線索,如朱自清的《綠》;(5)以人物活動為線索,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6)以事理為線索,如唐韜的《瑣憶》。
3.注意散文表現手法的特點
注意散文表現手法的特點,深入體會文章的內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為了使讀者具體感受到所寄寓的豐富內涵,作者常常對所寫的事物作細致的描繪和精心的刻畫,就是所謂的「形得而神自來焉」。我們讀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點,由「形」見「神」,深入體會文章內容。
4.注意展開聯想,領會文章的神韻
聯想的方式有:①串聯式:如《獵戶》「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輻射式:如《土地》以「土地」為中心生發開去,寫「熱愛生活,保衛土地,建設土地」;③假託式:如《白楊禮贊》;④屏風式:如《風景談》。注意豐富的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到虛,這樣才能體會到文章的神韻,領會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語言
一大特色是語言美。好散文語言凝練、優美,又自由靈活,接近口語。優美的散文,更是富於哲理、詩情、畫意。傑出的散文家的語言又各具不同的語言風格:魯迅的散文語言精練深邃,茅盾的散文語言細膩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語言氣勢磅礴,巴金的散文語言樸素優美,朱自清的散文語言清新雋永,冰心的散文語言委婉明麗,孫犁的散文語言質朴,劉白羽的散文語言奔放,楊朔的散文語言精巧。何為的散文語言雅緻。一些散文大家的語言,又常常因內容而異。如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的語言,鋒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語言,絢麗如雲錦;《風箏》的語言,凝重如深潭。體味散文的語言風格,就可以對散文的內容體味地更加深刻。
6.了解情技
了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寫作技巧,也就是高考考點要求的「能鑒賞作品的表達技巧」。因此掌握諸如渲染、鋪墊、象徵、伏筆、照應、懸念、襯托、過渡等技巧有利於鑒賞散文,把握美文實質。

❺ 語文閱讀賞析句子作用和分析中心有什麼技巧嗎

分析句子含義、來作用的自基本答題思路:

1.從內容上看:①分析原因

②靠中心

③分析修辭的表達作用

④抓重點動詞和形容詞分析其作用

⑤思考它象徵了什麼

2.從結構上看:①過渡

②呼應

③鋪墊

標題的作用和含義:

(一)作用 1.文章的線索 ①以人或人的某種感情為線索 ②以中心事件為線索。

③以活動為線索。④以實物為線索。

2.點明(暗示)中心。

3.吸引讀者。

(二)含義:結合文章中心分析人物精神、詞語含義

鑒賞文章的基本思路:

1、 品析思想內容:中心、選材;

2、品析藝術特色:寫作手法;

3、品析語言:修辭、用詞。

4、緊扣原文,舉出一定的例子。

5、聯系學習和生活實際

❻ 本文主要敘述了哪兩件事本文的線索是什麼賞析第一段畫線的句子

1、如何理解題目的含義?2、文章第一段劃線的句子是否跑題,為什麼?3、本文敘回事的線索答是什麼?請用線索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4、請通讀全文,概括母親這一人物形象。5、文末劃線的句子能否刪去,為什麼?6、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而偉大的,在生活中父愛或母愛常常使我們感動不已,請舉一例和大家分享。參考答案:1、題目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風人格化,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帽子被颳走是出乎人們意料的。其次,是風而不是人將帽子「偷」走,這預示了故事的結局,即帽子雖然丟了,但是最終還能被找到。2、第一段劃線的句子並沒有跑題。此句寫鍋底和水缸的目的是為了襯托冬天的寒冷,既是承接前一句的意思,又引起下文「母親的發明創造」

❼ 蒲松齡的《狼》的線索 及賞析

蒲松齡

原文: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浪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翻譯: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裡面的肉已經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後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於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
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後面,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鑽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後面。身子已經鑽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後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二、字詞

1.詞性活用現象:

洞:名詞用為動詞,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詞用作狀語,從隧道。 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犬:名詞用作狀語,像狗一樣。 其一犬坐於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詞多義: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將隧人以攻其後也。

敵 攻擊, 恐前後受其敵。 敵方, 蓋以誘敵。

前 前面, 恐前後受其敵。 向前, 狼不敢前。

4.虛詞的用法:

(1)之

代詞,它,指狼又數刀斃之。 助詞,的,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助詞,調整音節,不譯,久之。 助詞,位於主謂之間,不譯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2)以

介詞,把投以骨。 介詞,用以刀劈狼首。

連詞,來意將遂人以攻其後也。 連詞,用來蓋以誘敵。

( 3)「其」的含義

①恐前後受其敵。(指狼)。 ②場主積薪其中。(指打麥場)。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將隧人以攻其後也。(指屠戶)。 ③屠自後斷其股。(指狼)。

5.常用字詞:

懼:恐懼。 從:跟隨。 故:原來(一樣)。 驅;追趕。 窘:困窘。 恐:恐怕。 顧:看到。 瞑:閉眼。 暴:突然。 斃:殺死。股:大腿。 寐:睡覺。 黠:狡猾。

三、《狼》分析

《狼》選自蒲松齡《聊齋志異·狼三則》。

《狼三則》都是寫屠戶在不同情況下遇狼殺狼的故事。第一則著重表現狼的貪婪本性,第二則著重表現狼的欺詐伎倆。第三則著重表現狼的爪牙銳利,但最終卻落得個被殺死的下場,作者藉此肯定屠戶殺狼的正義行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個故事都有生動曲折的情節,各自成篇,然而又緊密相關,構成一個完整統一體,從不同側面闡發了主題思想。

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寫兩狼追趕屠戶,屠戶時而遷就退讓,繼而被迫抵抗自衛。這一段又分為三層,從「一屠晚歸」至「綴行甚遠」,簡潔地敘述了屠戶遇狼的時間、地點和情況。一個賣肉晚歸的屠戶,在「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卻又行人斷絕,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讓兩只惡狼給盯住了。草草幾筆,就勾畫出危急的處境,緊張的氣氛,實在扣人心弦,為後面描述屠戶的斗爭策略作了鋪墊。

面對意想不到的惡狼,屠戶首先是「懼」。於是採取遷就的策略,「投以骨」。屠戶最初認為,只要滿足狼的貪欲,就可脫險。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也似乎如他所料,使兩狼「綴行甚遠」的情況暫時有了改變,文筆十分曲折。可是照樣投骨的結果,只不過讓後狼暫時停腳,而「前狼又至」;直到骨頭投盡了,也沒有填飽餓狼的飢腸,而「並驅如故」,因此屠戶處境更加危險。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貪婪本性,證明了屠戶退讓遷就策略的失敗。這是第二層。

「屠大窘」,說明在危急的關頭,他產生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他明白自己已面臨生死抉擇,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殺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讓是無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殺狼。屠戶已在事實面前吸取了教訓,開始考慮如何改變「前後受敵」的不利條件。他機敏地環顧麥場且速「奔倚」在積薪之下,放下擔子,拿起刀,利用麥場的有利地形,改變了途中兩狼並驅的局面,避免了前後受敵的處境。「狼不敢前」是屠戶敢於斗爭的初步效果,並非它們開始退讓。「眈眈相向」,說明兩狼既兇狠又狡詐,也准備變換策略,尋機殘害屠戶。這樣,雙方進入相持階段。這是第三層。

第二段分兩層。第一層,從「少時」至「又數刀斃之」。作者在描寫兩狼對屠戶「眈眈相向」之後,又變換筆法,寫一隻狼竟然自己走開,另一隻狼裝作馴良的家狗形態蹲著,然後閉著眼睛打盹,樣子十分悠閑。這是狼在屠戶持刀的情況下耍弄的新花招。文中故意不作說明,而是以細膩的筆觸刻畫狼的狡詐形象,讓人們仔細品味,加深對狼的本性的認識。這時的屠戶雖然不能猜透它們誘敵包抄然後夾擊的花招,但對於狼的兇狠狡詐有了清醒的認識,所以不受這種假象欺騙,不是釋刀自喜,而是趁機「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結果了它的性命。文中狼的悠閑假象,屠戶的暴起動作,相映成趣。

第二層,屠戶殺了眼前的狼而准備趕路,又警惕地轉視積薪後,發現了另一隻正在鑽洞的狼。作者借屠戶的銳利的眼睛,點出狼「隧入以攻其後」的企圖,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種弄巧成拙的丑態,次「亦斃之」作了痛快的結束。行文至此,才以畫龍點睛之筆點出屠戶「方悟前狼之假寐,蓋以誘敵」的道理,與上層緊相呼應。這使屠戶也使讀者領悟到:只知狼兇狠的特性,不了解狼的欺詐一面,那就要受騙上當;只看到眼前的狼,卻不注意暗藏的狼,滿足於一時的勝利,到頭來還會遭到失敗。

第三段,是作者詼諧風趣的議論。作者指出狼的狡黠,而嘲笑其頃刻而斃的結局,也間接贊揚了屠戶的勇敢機智,餘味無窮。

蒲松齡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惡貪官污吏的作家,在《聊齋志異》另一篇故事《夢狼》中,把貪官寫成牙齒的老虎,把衙役寫成吃人血肉的狼;它們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慘象。作者「竊嘆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夢狼》),認為他們「可誅」「可恨」(《王大》)。《狼三則》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質,兇狠狡詐的特性,表現了對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縮,只能勇敢機智地把它們殺死的主題思想。本則所寫屠戶遇狼,始而遷就退讓,幾乎被吃,繼而奮起殺狼,使自己轉危為安的生動曲折過程,更是突出了這一主題。《狼三則》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說是對《夢狼》的補充,實際上寄寓了作者鞭撻貪官污吏的思想。今天我們重讀這個故事,可以悟出一個正確的道理,對付野獸必須如此,對付現實生活中階級敵人也必須如此。要敢於斗爭,又要善於斗爭,以奪取勝利。

蒲松齡(1640-1715,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傑出文學家,小說家,山東省淄川縣(現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19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籍里,補博士弟子員。但後來卻屢應省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幾近40年,直至7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世稱「聊齋先生」.

❽ 怎樣鑒賞小說

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主題的。故事情節是塑造典型性格的依託,優秀小說的故事情節都和塑造典型性格緊緊結合,故事發生、發展、結束的過程,也就是塑造典型性格的過程。故事情節越典型,越能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矛盾,就越有利於典型性格的塑造;脫離了塑造典型性格,故事情節再曲折生動,也毫無意義。
小說的故事情節都是虛構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鑒賞小說的情節,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理清線索,把握情節的來龍去脈
一般來說,故事情節從前到後都有著某種內在聯系,這種內在聯系也就是貫穿在整個作品中的情節線索。只要找到了這條貫穿整個作品的線索,情節的來龍去脈也就容易把握了。這是我們鑒賞情節的首要任務。不過,小說的情節線索並不是指我們一般所說的時間線索或空間線索,而是指作品裡的基本矛盾沖突所構成的情節發展線索。例如魯迅的《祝福》,祥林嫂與魯四老爺的矛盾沖突,就是構成情節的主要線索。由於作品篇幅長短的不同以及作品內容的特點,小說的情節線索又有主線、副線和明線、暗線之分。鑒賞小說情節,如能抓住情節的線索,把握其來龍去脈,將有助於我們在分析作品時統觀全局,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圖。
二、以事見人、透視人物的性格特點
情節是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是作為人物運動的形式出現的。所以,鑒賞故事情節應以事見人,將人物性格與情節聯系起來分析。如魯迅的小說《孔乙己》中寫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周圍的人嘲笑他、與他爭辯的情節,正是要表現孔乙己偷竊、迂腐的壞毛病。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