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目送分別賞析

目送分別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3 20:52:44

A. 《目送》中的精彩片段賞析

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賞析:龍應台送自己的兒子華安,作為一個母親,對於親情,她有的只不過是不舍和眷戀。兒子從未遠離自己,這一去,不知何時回來,飽含了一個母親對兒子強烈的不舍。

2、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賞析:表現了作者作為母親,親盼兒子能夠回頭看自己一眼的急切心理,「一次都沒有」包含著失望,是從心底發出的感情。

3、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賞析:「深深、深深地凝望」表現了作者對自己父親離世的不舍,「希望最後一次的目送」是女兒希望父親走好的情感。

(1)目送分別賞析擴展閱讀: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構成《目送》濃墨重彩的華章的部分,也就是寫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體現的是一個「慈」字——不用奇怪,父母,是長輩,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過了一定年齡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輩,就是兒女們懷里濃濃的「慈」的最頻繁也最緊迫的承受者。

無論是《雨兒》所敘述的每天跟媽媽通一次電話、一遍遍給媽媽解釋自己就是她的雨(女)兒、到潮州看望媽媽就陪她睡陪她聊、女傭把媽媽帶上陽明山就帶媽媽去泡溫泉、給媽媽拍照,還是《明白》裡面記錄的那張紅色的、正的反的連蓋好幾個方方正正的章的「銀行證明」。

還是《散步》裡面寫到的徹夜不眠之後幫媽媽穿上最暖和的衣服、圍上圍巾後牽著媽媽的手進行的那場有犬吠聲相伴的凌晨散步,《走路》裡面所寫的歷盡艱難、最後以一句句爸爸熟悉的古詩作牽引,讓老爸終於從終日枯坐的沙發里站起了身子、邁開了如學步的幼兒一樣的艱難步伐。

這一切,都是龍應台這支中華的健筆、這位龍家的孝女,奉送給自己父母的濃濃的「慈」。

B. 求龍應台《目送》中 ,那篇《明白》的賞析。 求求求

「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人們總是說老人就像小孩,其實正是這個道理。人慢慢長大,成熟,到最後衰老,心智同樣盛極而衰,回歸童稚。

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難以忘懷的過去,特別是那些發生在我們「愛戀自己的青春」時期的事情。「我」和麗茹的母親之所以時光會錯亂,最大原因在於她們並沒有放下年輕時候的回憶,不管哪回憶是苦是甜,都是她們記憶和思維的歸宿。

作者的「明白」是明白了母親內心最深處的感情,隱藏在母親心裡、平常不能開口的那一份記憶。為了子女,母親可以故作堅強,可是人老了,就受不住了,老人的記憶回到了自己最刻骨銘心的那一處——作者再一次體察到了母親的愛。這句明白,也昭示了她內心的痛楚,因為對母親的傷痛無能為力而深深難過。

文章在開頭和結尾都提到了妙齡女郎,那是因為她們就如同20多歲的自己,那時還不能明白母親,對母親的關心無動於衷,甚至是厭煩,而現在,她們已經50多歲了,當了母親,也明白了當時母親對自己的愛,可是這時的母親已經時光錯亂了,甚至認不出自己的女兒,她們已經錯過了。

「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人生本就是一個又一個輪回,以前關心照她們的母親已經不復存在,如今是她們關心照顧母親了,也許在人生最後,她們能做的只有默默地陪伴,維護母親最後一絲尊嚴;同時妙齡少女是美的象徵,象徵母親一去不復返的青春,那是母親永遠也抹不掉的記憶。

(2)目送分別賞析擴展閱讀:

《目送》關注的是自己的人生親情感悟,收錄的73篇散文寫父親的離逝、母親的衰老、兒子的成長、朋友的牽掛、兄弟的同行、失敗與脆弱、失落和放手,不見刀光劍影,唯感清風拂面、動人心弦,處處都有我們感同身受的親情滋味,篇篇皆是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書中插有作者「走在路上凝望時間」的自拍照片,溫馨有味,情趣盎然。

「思想需要經驗的累積,靈感需要感受的沉澱,最細致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龍應台承認《目送》在她年輕十歲時是寫不出來的,而我也承認在我年輕十歲時是讀不出《目送》中蘊含的思想深度與情感濃度的。

周國平先生曾說「讀書是與大師的靈魂進行交流」,我以為讀書要達到那樣的境界,讀者理應同樣具有時間的歷練和反觀人生的靜思。

讀完《目送》,幾乎過了整個夏天。帶著豁朗的感悟,我在心底深深地感激龍應台先生能用冷靜、隱忍的筆觸,以真摯、樸素的方式,展現自己曲折的心路,分享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感情、最刻骨銘的傷痛。

通過筆記自己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對親情延續與生死別離的思考,映照出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以及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讓身為父母與子女雙重身份的我們逐漸明了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不僅是當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龍應台告訴我們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是啊,在這世上,路終歸要一個人走,只是希望我們今世的緣分能夠更長一些、希望我們此生的凝望能再久一點……誰也贏不了和時間的比賽,誰也輸不掉曾經付出過的愛。

再多的「傷逝」與「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在幻變的歲月中我們唯有心懷感恩堅定前行,學會懂得花滿春枝的悲歡,學會珍惜身邊至親的眷念,學會目送自己的時光和故事,學會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參考資料: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讀龍應台的《目送》-人民網

C. 求龍應台《目送》里幾篇散文的句子賞析

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送自己的兒子華安,作為一個母親,對於親情,她有的只不過是不舍和眷戀。兒子從未遠離自己,這一去,不知何時回來,飽含了一個母親對兒子強烈的不舍。

2,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表現了作者作為母親,親盼兒子能夠回頭看自己一眼的急切心理,「一次都沒有」包含著失望,是從心底發出的感情。

3,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後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裡,一口皮箱旁。

這是作者看著自己的父親,從而想到,天下的父母,即使再卑微,也是深深的愛著子女。

4,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深深、深深地凝望」表現了作者對自己父親離世的不舍,「希望最後一次的目送」是女兒希望父親走好的情感。

5,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出來的『懂』,做最後的轉身離開。

酸甜苦辣咸 是生活五味 同樣也是人生五味經歷了人間百態 也才能懂世間真諦。

(3)目送分別賞析擴展閱讀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組成,是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

書中,龍應台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

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台娓娓道來。

正如作者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D. 龍應台《目送》的賞析,詳細一點的.

《目送》讀後感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而且,在父母的有生之年,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人到中年、地位。
其實,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總看見奶奶撩著圍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著眼睛。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台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這里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環顧四周。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
做兒女的要明白,有些關。你不管怎樣離開,步入中年?我們的這一生、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哪怕轉了彎仍捨不得收回目光:不必追,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著我的離開。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著一心離開,然後我們會目送著我們的孩子蹦跳著離開,滿眼的目送、資本,偶爾回首,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有沒有在這里找到你的影子。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只不過意味著、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失敗等種種坎坷,為你掛牽,為你等待、挫折。那時很不以為然,從未回頭張望過,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名利,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又不是再也不見,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他們不放心的,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只能一個人走」,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但是,默默「目送」,幹嘛就像最後一次般傷感?
這是台灣女作家龍應台《目送》中扉頁上的一段話,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每次走時,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後一次,因為「有些事,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擁有年輕時所嚮往,只能一個人過、所追求的一切,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這才是真正的愛,只能一個人做,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承受他們不舍的,被父母目送著,我昂頭在前面大步流星、兄弟姐妹各自經營著自己的生活,「有些路啊

E. 目送(龍應台) 中 雨兒(1) 賞析

《目送》中《雨兒》的文章主要內容在寫母親,但是卻以女兒為題目這是別出心裁。也突出了母親對女兒的無盡關愛。母親年老痴呆她忘記了很多事情,但是對女兒一直是念念不忘,她的一個重要詞語就是雨兒。正是這種反差對比突出不因時空改變的母愛。文中的雨兒是一個孝順、體貼、有耐心的女兒。

歲月無情母親已經變老而且兒女大多不在身邊,女兒的陪伴使得母親很開心,精神煥發變得年輕,有種「時空飄忽」之感。旨在強調女兒陪伴下母親良好的精神狀態,也呼籲兒女多陪陪老人,別讓老人孤獨。

(5)目送分別賞析擴展閱讀:

《目送》中《雨兒》創作背景:

2004年,龍應台父親的逝世,讓她體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歲的她,從未經歷過任何至親的死亡。「這與她台灣『外省人』的身份有關。」作為從大陸到台灣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時候的龍應台沒有其他家族親人,因為這一背景,她對許多「人生基礎課程」的學習有著嚴重的時間上的延遲。

「如果我在原來的家族,可能十歲就遇到祖父過世、十三歲祖母過世,還會有叔公之類親戚的人際變化。等他到了五十歲,才上別人十幾歲就上過的人生課程,我的父親過世,第一次上課就是這重大人生事件。」這時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F. 《目送》的好詞好句和賞析。

1、凡是出於愛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諒的。
2、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
3、對於行路的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
4、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5、我們這一代人,錯錯落落走在歷史的山路上,前後拉得很長。同齡人推推擠擠走在一塊,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視。年長一點的默默走在前頭,或遲疑徘徊,或漠然而果決。前後雖隔數里,聲氣婉轉相通,我們是用一條路上的同代人。
6、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7、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
8、理想主義者往往經不起權力的測試。
9、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
10、母親,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
11、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
12、斜坡上的雜化野草,誰說不是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呢?
13、太疼的傷口,你不敢去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
14、世上六十億人里,沒有追求幸福的權利的,可能居大多數。
15、文明和野蠻的中隔線,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會斷。
16、如果科學家能把一滴眼淚里所有的成分都復制了,包括水和鹽和氣味、溫度
——他所復制的,請問,能不能被稱作一滴「眼淚」呢?
17、「沒事干」是件可怕的事。

G. 賞析龍應台的目送

《目送》這本書,細加辨析的話,慈為慈愛、和善,是輸一己之善良關愛於外界,方向向外;悲,為悲憫、同情,是納別人之痛楚無奈於胸懷,方向向內。無慈難以成悲,無悲亦難以為慈。這兩者,互為因果,常常相輔相成,每每聯袂而行。

在《目送》中,龍應台明顯地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說著生命中的悲歡離合。她娓娓述說,述說著親情的血濃於水,也述說著親情離去的無奈與錐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訴人們親人的重要與親情的珍貴。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永別。」 這或許就是龍應台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這些溫情的語言,如一劑醒腦益智的良葯,使我們深陷塵世羈絆的心靈,一次次得到解脫和自省。

構成《目送》濃墨重彩的華章的部分,也就是寫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體現的是一個「慈」字——不用奇怪,父母,是長輩,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過了一定年齡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輩,就是兒女們懷里濃濃的「慈」的最頻繁也最緊迫的承受者。

(7)目送分別賞析擴展閱讀

《目送》是作家龍應台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

龍應台,1952年2月13日生於中國台灣高雄大寮鄉眷村,現代作家、曾擔任「台灣文化部部長」。

1974年畢業於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1988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歐洲》。1998年,她的三部書《啊,上海男人》、《這個動盪的世界》、《故鄉異鄉》在上海相繼發行。

1999年,龍應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2008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2010年11月15日,龍應台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發廣泛關注。

H. 目送兩百字摘抄和五十字賞析

《寂寞》
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
《山路》
才子當然心裡冰雪般地透徹,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不)相信》
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技春滿,天心月圓。」
《1964》
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來的「懂「,做最後的轉身離開。
《跌倒》
在我們整個成長的過程中,誰,教過我們怎麼去面對痛苦、挫折、失敗?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只教我們如何去追求卓越,
即使是談到失敗,目的只是要求你絕地反攻,再度追求出人頭地。
可是修行的路總是孤獨,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
《如果》
當他老時,他可以回鄉了,山河仍在,春天依舊,只是父母的墳,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蓋,無法跪拜,鄉里,已無故人。
《牽掛》
但是,總是別人牽掛你、照顧你的時候多。他,有時是她,時不時來一個電話,電話絮絮講完了,你輕輕放下話筒,才覺得,這其實是「相見亦無事,不來常思君」的電話——什麼事都沒有,扯東扯西,只不過確定一下你還好,但是一句思念的話都沒有。
《寒色》
1、 梔子花還開著,只是在黃昏的陽光里看它,怎麼看都覺得凄涼。
2、 然後其中一個人走了,剩下的那一個,從暗暗的窗簾里,往窗外看,彷彿看見,有一天,來了一輛車,是來接自己的。
3、 牆上,不敢掛什麼真正和記憶終生不渝的東西,因為牆,是暫時的。在暫時里,只有假設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恆。
4、 渴望安定的人也許遇見的是一個渴望自由的人,尋找自由的人也許愛上的是一個尋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變成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迫的地方。在外面,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卻更寒冷。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在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
5、 很多人在散了之後就開始終身流浪。
《散步》
冬夜的街,很黑,犬吠聲自遠處幽幽傳來,聽起來像低聲嗚咽,在解釋一個說不清的痛處。
《為難》
兒子睜大眼睛看著我,認認真真地說:「我不要你做給我吃,你還不明白嗎?我要你學會以後做給你自己吃。」
《俱樂部》
1、 悲涼唏噓一番,又自我嘲笑一番,突然靜下來,你們就啜一口酒,把那寂靜打發掉。
2、 十年前,我看見父親的慢性死亡,他是在半身不遂了八年之後,吸進一口氣就吐不出來,嗆死的,八年之中,我是那個為他擦身翻身的人,我是那個看著他雖然腐爛但無法脫離的人。
《回家》
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的旅人。
《五百里》
時光,是停留是不停留?記憶,是長的短的?一條河裡的水,是新的是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回過幾次?
《菊花》
怎麼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長呢?時間才是最後的法官。
《兩本存摺》
因為無法打開,看不見沙漏里的沙究竟還有多少,也聽不見那漏沙的速度多快,但是可以百分百確定的是,那沙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
你在那一本存摺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累積,都是用這一本存摺里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
《幸福》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
幸福就是,尋常的日子依舊。
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兒依舊。
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在同一張椅下。
《最後的下午茶》
1、 回憶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閘門,一旦打開,奔騰的水勢慢不下來。
2、 房子靜悄悄的,時間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
3、 江南的孩子啊,帶著我們的不舍和眼淚,你上路吧。如果這個世界這個世紀的種種殘忍和粗暴不曾嚇著你,此去的路上也只有清風明月細浪拍岸了。不是漸行漸遠,而是有一天終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紀的史記里。
《憂郁》
這春天憂鬱症,竟是沒葯可救的了。
《我村》
在這里,他可以孤單卻不孤獨,他既是獨處,又是熱鬧,熱鬧中獨處,彷彿行走深淵之上卻有了欄桿扶手。
《火警》
如果把每一戶人家放進一個獨門獨戶籬笆圍繞的屋子裡去,四十四戶是個頗具規模的村子了,人們每天進出村莊,路過彼此的桑麻柴門一定少不了駐足的寒暄和關切。
《舞池》
所謂拉丁舞,簡直就是性愛的「舞化」,把意念的曖昧和慾念的呻吟用身體「講」出來,有如貼身褻衣的外穿。
《手鐲》
1、 每一個紐扣都在隱約暗示某一種意義的大開大合,一種迎接和排拒,彷彿一個策展人在做一個極大膽的、極挑釁的宣言。
2、 巷子很深,轉角處,一個老人坐在矮凳上,帶著老花眼鏡,低頭修一隻斷了跟的高跟鞋,地上一個收音機,正放著哀怨纏綿的粵曲。一隻貓,卧著聽。
《四千三百年》
太疼的傷口,你不能去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勸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
《普通人》
畢竟文明和野蠻的中隔線,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會斷。
《雪白的布》
1、 現在年輕的一代,,那昂首闊步走過半島酒店,走進豪華商廈,從頭到腳都穿著帶著名牌的一代——當他們是中年人時,會以什麼樣的心情來看待他們的父母呢?是一種被物質撐得過飽後的漠然?還是把一切都看得理所當然的無聊?
2、 貧窮的記憶,在事過境遷之後,想黑白片一樣,可能產生一種煙塵朦朧的美感,轉化為辛醉而甜美的回憶。
《星夜》
1、 梵高:「夜,比日光還要活,還要熱烈。」
2、 換一個問法:如果科學家能把一滴眼淚里所有的成分都復制了,包括水和鹽和氣味、溫度——他所復制的,請問,能不能被稱作一滴「眼淚」。
《卡夫卡》
這可恐怖的東西還真的有它自己的風情和生命呢,無數只的腳,無窮盡的奮斗,一生的努力,只能走一點點的路。
《蔚藍》
他靜靜地說:「那麼,你為什麼要用你並不真正理解的字或詞呢?」
《花樹》
愛默生:「文字,應該像蒲公英的根一樣實在,不矯飾,不虛偽。」
《亂離》
有一個世界,我們肉身觸不到,肉眼看不見的世界,可能存在,不能輕忽。
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死亡至深處不無魂魄之漂泊。
《時間》
都市裡的人,燈火太亮,已經不再習慣看星星的轉動和潮汐的漲落,他們只能抓住一個日期,在那一個晚上,用美酒、音樂和煙火,借著人群的吆喝彼此壯膽,在那看不見的門沿量尺上,刻下一刀。
《距離》
這些孩子,距離船隻那打扮得像個寮國王子的歐洲孩子又有多遠?可不可以測量。
《蘇麥》
陽光把一圈圈浮動的光影,從菩提葉與葉之間花花灑下來。
《慢看》
一畝地,那幾個人也就夠了,其他的人真的沒活可干,就到那田埂上,蹲著,可能潛意識里也是一種「同舟共濟」的表達吧。
任何一個時刻,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時刻,好地方。
《幽冥》
眼睛熟悉了黑暗,張開眼,看見的還是黑暗。
他仍然把背對著你,陽台外強烈的陽光射進來,使他的頭發一圈亮,身影卻是一片黑,想輪廓剪影。
《年輕人》
凡是出於愛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諒的。
《女人》
對她,是不是整個世界都已經被陌生人佔領,是不是一種江山變色,一種被迫流亡,一種完全無法抵抗的放逐,一種秘密進行的、決絕的眾叛親離?
《關山難越》
1、 其實不是鞋,是布。布,剪成腳的形狀,一層一層疊起來,一針一針縫進去,縫成一片厚厚的布鞋底。原來或許有什麼花色已不可知,你看它只是一片退色的洗白。
2、 「我媽媽好傷心喔。她不知道我的眼花,她以為我嫌沒有菜,只有飯,以為我生氣,所以把碗打了。她自己一整天凍得手都是紫青色的,只能吃稀飯,干飯留給我吃,結果呢,我把唯一的碗飯打在地上,她是抱頭痛哭啊……」

I. 目送摘抄加賞析共600字

1、句子: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賞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階段,當我們成為青年時,我們可能會變得很叛逆,與父母形成代溝,這時父母只能目送著我們越走越遠。當我們中年,老年時,我們終於理解了父母,可這時,他們已經老了,要離開我們,我們無力追趕,只能看著他們離開我們。

2、句子: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賞析:每個人都有很大的差異,有性格差異,有能力差異,有家庭差異等,有些事不是一起面對就能解決的;有些事不是你想別人理解你,別人就能理解的;有些事只能是你自己的。

3、句子:母親,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

賞析:職位越大,責任也就越多;付出的多,那就應該得到回報。母親在任何時候,對我們都是無微不至,我們理應讓母親得到愛的回報。

(9)目送分別賞析擴展閱讀:

原文創作背景:

2004年,龍應台父親的逝世,讓她體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歲的她,從未經歷過任何至親的死亡。「這與她台灣『外省人』的身份有關。」作為從大陸到台灣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時候的龍應台沒有其他家族親人,因為這一背景,她對許多「人生基礎課程」的學習有著嚴重的時間上的延遲。

「如果我在原來的家族,可能十歲就遇到祖父過世、十三歲祖母過世,還會有叔公之類親戚的人際變化。等他到了五十歲,才上別人十幾歲就上過的人生課程,我的父親過世,第一次上課就是這重大人生事件。」這時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龍應台說,有了對生死的經歷之後,開始覺得大部分社會議題其實都只是枝微末節。不過,她說「評論與文學,兩者都是我」,而無論筆下書寫的是什麼,都總有一個核心,那便是對人最深的關切。「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麼可以附著依託,一切都必須是自我承擔和接受。於是在感悟與悲痛間寫下了散文集《目送》。

《目送》是作家龍應台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