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鄉愁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應該是什麼
憂傷的感情基調。抒發了作者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表達了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願望。
《鄉愁》是詩人餘光中所作的一首現代詩。詩歌表達了對故鄉戀戀不舍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餘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

(1)鄉愁逐段賞析擴展閱讀:
鄉愁創作背景
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
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由此,看到這首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構思極為巧妙。
詩歌在藝術上呈現出結構上的整飭美和韻律上的音樂美。在均勻、整齊的句式中追求一種活潑、生機勃勃的表現形式,在恰當的意象組合中完美地運用語詞的音韻,使詩歌具有一種音樂般的節奏,迴旋往復,一唱三嘆。詩人用融合了中國傳統審美特徵的現代詩語,唱出了詩人心中對故鄉、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
《鄉愁》有令人矚目的形式美。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氛圍。
❷ 名家散文精選
一、《目送》龍應台
「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賞析:
"不必"二字在於,孩子幼時探索世界的慾望,父母為了打消孩子心中牽絆的隱忍.雖不必追,從被父母目送到自己目送父母的過程中,親情深深地根植下來,希望也完成了傳遞.但自始至終,直到父母在我們的目送下離去之後,他們的牽掛也一直未變。
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林清玄
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千尺的斷崖,預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願望的道路必然艱難曲折。惡劣的生長環境,並沒有消磨它作為花 一棵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
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作證。為此,它 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著胸膛 與自然環境頑強地抗爭。
如果說與生長環境的抗爭,只是野百合為實現美好心願邁出的第一步的話,那麼,野草的譏諷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對的更嚴酷的考驗。
野百合是執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對野草的嘲諷譏笑、蜂蝶的鄙夷勸導,野百合堅定的始終沒有動搖: 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不事張揚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動默默抗爭,獨行其道,終成 正果 : 它終於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
這花是信念的結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正因為這美麗來之不易,所以當百合谷成為人們的 聖地 之時,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謹記第一朵百合的教導: 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賞析:
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層層襯托,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世事艱辛的大社會的縮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嘗不具有人生奮斗的典型意義: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以花來證明 。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台灣文壇,這個土生土長的作家,以其鄉土氣息、傳統情懷、民族意識以及他獨樹一幟的禪佛文化,成為台灣最為多產而且作品暢銷的作家之一。
他說,小時候母親曾告誡他,寫東西要 有趣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著自己晚上回房間里哭就行了。因為人生已經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該從你的作品裡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 。
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 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 。他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 富人 的形象。
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啟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該如何舍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慾望、物質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 盡心就是完美 ,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 盡心 而近乎 完美 的形象,真正實現了 靈性、精神的美 。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所展現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最高境界: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
大其願,堅其志,細其心,柔其氣 的人生准則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三、《白色的山茶花》席慕容
山茶又開了,那樣潔白而美麗的花,開了滿樹。 每次,我都不能無視地走過一棵開花的樹。那樣潔白溫潤的花朵,從青綠的小芽開始,到越來越飽滿,到慢慢地綻放,從半圓,到將圓,到滿圓。花開的時候,你如果肯仔細地去端詳,你就能明白它所說的每。
就因為每一朵花只能開一次,所以,它就極為小心地決不錯一步,滿樹的花,就沒有一朵開錯了的。它們是那樣慎重和認真的迎接著唯一的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過一棵開花的樹,都不得不驚訝與屏息於生命的美麗。

賞析:
這是詩人席慕容寫的一篇散文,全篇僅有二百餘字。它傳達的意境,卻深邃遼遠,令人回味無窮。
山茶花又開了 ,忽然其來的第一句,直點所要開展的主題,一個 又 字,證明了作者長時以來對於 花 或者 山茶花 的關注。潔白與開了滿樹 ,給人以一種強烈的視覺感受,引申了所要展開的內容。
花 ,給人以一種愉悅的心靈享受,它是一個畫面和時間的定格,它背後的內容很復雜,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有綻放美麗的追求 每次,我都不能無視走過一顆開花的樹 ,就是這個道理。
潔白溫潤 是溫暖明朗潤濕而柔弱的, 潔白 象徵著純潔, 純潔 是一個人的嚮往和追求(這是文章的文眼)。
小芽兒是口語,讀來讓人親切,充滿了未知的幻想。飽滿 和 綻放 ,是一個成熟的過程, 越來越 、 慢慢的 是一種堅深,有種瞭然於胸卻不願道出的苦痛。半圓 、 將圓 、 滿圓 ,非常形象而貼切,用一種象徵的意蘊,同樣點明了一種成長的過程。
總之,若花兒開了,你認真去體會,你會發覺它的過程有總有無限多的故事。
四、《光陰的故事》張曉風
一鍋米飯,放到第二天,水汽就會幹了一些;放到第三天,味道恐怕就有問題;第四天,我們幾乎可以發現,它已經變壞了;再放下去,眼看就要發霉了。
什麼使那鍋米飯變餿變壞——是時間。
可是,在浙江紹興,年輕的父母如果生下女兒,就在地窖里,埋下一壇壇米釀的酒。十七八年後,女兒長大了,這酒就成為女兒婚禮上的佳釀。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女紅。
是什麼使那些平凡的米,變成芬芳甘醇的酒——也是時間。
時間到底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魔術師呢?都不是,時間只是一種簡單的乘法,使原來的數值增倍而已。開始變壞的米飯,每一天都不斷變得更腐臭;而開始變醇的美酒,每一分鍾,都在繼續增加它的芬芳。
我們也曾經看到天真的少年一旦開始墮落,時間會把他變得滿面風塵,面目可憎;但相反的是,時間也能把溫和的笑痕,體諒的眼神,成熟的風采,智慧的神韻添加在那些追尋善良的人身上。時間將怎樣對待你我呢?這就要看我們自己是以什麼態度來期許我們自己的。
賞析:
我想起羅大佑的一首歌「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歌詞里淡淡的憂傷和感懷總讓我唏噓不已。
而張曉風的這段文字則更加理性而沉穩。光陰真正改變的是什麼呢,不是本質,不是好的變成壞的,也不是壞的變成好的,只是一種積累,一種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已。所以,不要再埋怨時間,不要總是說時間改變了一切。
時間沒有改變什麼,只是讓一些東西隨著時間增加或者減少而已。所以,為了讓時間最後釀造的是一壇成熟而芬芳的美酒,我們必須給它添上美好的、智慧的、寬容的美德。
五、《窗前的青春》席慕容
青春有時候極為短暫,有時候卻極為冗長。我很知道,因為,我也曾如你一般的年輕過。在教室的窗前,我也曾和你一樣,凝視著四季都沒有什麼變化的校園,心裡猜測著自己將來的多變化的命運。我也曾和你一樣,以為,無論任何一種,都會比枯坐在教室里的命運要美麗多了。
那時候的我,很奇怪老師為什麼從來不來干涉,就任我一堂課一堂課地做著夢。
今天,我才知道,原來,他也和今天的我一樣,微笑著,從我們年輕飽滿的臉上,在一次次地重讀著那我們曾經經歷過的青春呢。
賞析:這篇《窗前的青春》,讓人感到對教師的職業心馳神往。
年少的時光太瘦,青春的指縫太寬,不經意之間就會流走太多的春秋。讓曾經是走出教室的人,走出過這些枯坐教室的時光,重新走進了教室,走進了不一樣的教師生活。然後和孩子們一起,坐在教室的窗前遐想外面的世界,這些遐想給了我們夢,給了我們青春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