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再別康橋賞析

再別康橋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3 16:42:57

① 再別康橋 徐志摩的賞析

1920年秋季,徐志摩到了英國。本來是准備去那裡拜劍橋大學的羅素為師。但他到了英國才知道羅素已不在英國,而到中國講學去了。而且,羅素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被劍橋大學除名。後來,徐志摩經英國作家狄更生介紹,才得以進入劍橋大學讀書。此間,徐志摩認識了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他開始苦苦追求這位美貌年輕的才女。為此,徐志摩解除了與前妻張幼儀的婚姻。但不幸的是,後來的林徽因還是與梁啟超的公子梁思成結成了婚姻。
於是,一首《再別康橋》,把徐志摩熱烈、真摯、輕柔、細膩又略帶飄逸的浪漫主義個性,作了充分顯示,給後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隻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徐志摩就是這樣用含羞草般的觸覺和嬰兒般的情感去感知愛情的,是他的單純的愛情觀給他的詩作注入了浪漫的氣息。雖然這種浪漫不能成為現實,但是徐志摩那熾熱與細膩的情感,在詩行中隨著康河靜靜地流淌。
作為徐志摩詩歌的第一個藝術特色,是對詩歌意象的苦心經營和有些帶有刻意性質的追求。他實在擅長於在生活中捕捉形象,而且善於在生活中發掘詩趣,並使生活的形象與詩歌的意趣融會到他的作品裡,從而構成較高的美學境界。作為詩中的意象,如《再別康橋》出現了「雲彩」、「金柳」、「艷影」、「青荇」、「水草」、「虹」、「夢」、 「長篙」、「星輝」、「笙簫」、「夏蟲」、「康橋」、「衣袖」等意象,這些都是詩人珍藏在心靈深處的一份情感,這些意象的虛與詩人心中情的實,相映成趣,一張一合,無不流露出意象的張力。通過情感化賦予客觀物象以感情色彩,使這些意象由平入奇,因而全詩更顯得飄逸而具有靈氣。因此,《再別康橋》成為徐志摩發自性靈深處詩作的名篇。
再看看詩中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艷影」,不僅在他「心頭盪漾」,更有一種夢幻般神奇的力量,催使他神思飛揚,異想「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一系列意象的構成,這一點上說明了當時的徐志摩已接受了英國浪漫派詩的影響,吸取了歐洲象徵派、印象派詩的特點。另外,《再別康橋》每節四行,韻式上都嚴格遵守二、四押韻,且每行兩頓或三頓,整首詩章句勻整,韻腳鏗鏘,但為了更貼切地表達情感,不拘泥於「句的均齊」。「尋夢?撐一隻長篙」一句,如平靜的湖面泛起的瀾漪,使全詩生氣盎然。整首詩的節律與詩人情感的起落相契合,全詩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讀罷餘音繚繞,給人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這也體現出徐志摩一方面汲取了英國浪漫派詩人的神韻和音律的同時又根據漢語白話的特點逐漸把他筆下的詩發展成為一種新詩的雛形。
徐志摩詩歌的藝術成就是在性靈、意象、音律三方面,也可以說,他的詩作在藝術上具有這三大特色。而且,這三者在他詩中實際上是不可分割地統一在一起的:性靈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意象來體現,意象,也需要通過音樂美這個重要的方面去完成。它們共同構成了徐志摩詩歌藝術的整體,使他的詩不僅在藝術上享有較高的地位,而且給中國新詩的發展帶來了某些有普遍藝術的經驗,作出了其他一些詩人未能作出的貢獻!

② 再別康橋逐段賞析

1、第一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連用三個「輕輕的」,向西天的雲彩招手作別,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既有難舍難離的真情,又有淡淡的無奈與感傷。

2、第二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下的柳樹的生動色彩的描繪,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態的美好,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譽戀之情。誰能夠捨得離開美麗的新婚呢?」艷影「荔漾「在「我的心頭」,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節「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寫了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愜意平靜。並有向詩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不僅物我合一,而且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願意永遠留在康河,「生於斯,長於斯」。

4、第四節「那樹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寫榆樹下的清潭,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浮顏間好像沉澱看彩虹做的夢境。融情入景,將人帶入夢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節「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開,撐著長篙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了頂點。

6、第六節「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情緒低落下來。於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蕭,詩境恢復寂然。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充滿了無法化解的離愁別緒,將詩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極致。

7、第七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不捨得離去,卻「不帶走一片雲彩」,不願驚動心愛的康橋,不捨得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復,而是更加深情,更加著戀。同時也有一種灑脫的韻味。

(2)再別康橋賞析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此詩作於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上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於他當時時間比較緊急,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③ 徐志摩再別康橋賞析

再別康橋 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國訪問,內舊地重遊容,勃發了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里,也馳騁在詩人的想像之中。 全詩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雲彩」起筆,接著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

④ 賞析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
這是一首抒寫自然之美與作者心情的短詩,詩人是崇尚、贊美自然的。詩中景物的描寫真實細膩,可見康橋在詩人心中打下了極深的烙印。不僅如此,而且康橋是詩人的理想。他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然而,滿目瘡痍的中國,是非顛倒的年代,艱難的民生,使詩人的 康橋理想逐漸破滅。這首詩寫於一九二八年詩人重返英倫歸國途中。故地重遊,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憶,而離別在即,詩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盪起陣陣傷感的漣漪!描寫康橋的自然美,表現作者對康橋的不舍眷戀及心底的惆悵,是這首詩的主題。
徐志摩以其獨抒性靈的詩風靡一時。他的詩,輕靈飄逸,幽婉灑脫,集意境美、建築美、音節美和繪畫美於一身,同時對中外詩藝進行融合,追求一種「純真的詩感」。這些在《再別康橋》可見一斑。
這首詩意境優美,情感深摯含蓄,詩思精巧別致。詩人以康橋的自然風光為直接抒情對象,採取間接抒情的方式,寓情於景,人景互化。通讀整首詩,無一處不是在寫景、又無一處不是包含著詩人那淡淡的離別愁緒。詩的第一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行文看似灑脫,實則是無奈與惆悵:詩人知道,康橋的美景是永存的無法帶走的,改變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經的夢想,而帶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實濁的眷戀與憂愁。往下,詩人運用比喻,將金柳看成是盪漾自己心頭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裡的一條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搖」。第四節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還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種「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開闊而悠遠,正如詩人那淡淡的卻又無處不在的愁情。那絢爛如虹的夢早已揉碎、沉澱在其間詩人輕輕地吟哦也許正是對往日康橋理想的一種悼念?情感在每一個意境中不斷升華至高潮。如果說詩的前四節描寫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節則回憶人的活動。詩人彷彿看到往日的自己長蒿漫溯,在康橋尋夢的情景,那時的自己是怎樣的意氣風發啊,現實中的詩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為要離別,因為離別時是滿心的不舍與惆悵。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橋,詩人的心境,如一張拉滿弦的弓,箭未離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搶了去,那淡淡的思緒曾有瞬間的高漲,但這高漲又在瞬間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來,呼應了開頭。詩作的情緒線索是:淡淡的哀傷——逐漸升華——高漲瞬間——回復淡淡的哀傷,在這樣的線索中,整首詩情與景渾然一體。而詩人構思之精妙體現於取裁的巧妙。詩的開頭:「輕輕地,我走了」詩的結尾:「悄悄地,我走了」兩個一前一後的「我走了」,說明詩人截取的是「走」這一瞬間,而並非從來到走這一個較長的過程。這一瞬間已在詩人心中永遠定格,詩人的一系列情感與他所描繪的康橋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間中完成。瞬間便是永恆。也許,這也正是《再別康橋》這首詩在眾多的離別抒情詩中脫潁而出,為世人所喜愛,經久不衰的原因。
從結構上來看這首詩。全詩共七節,每節四句。每節各描寫一個景物一個意境,而節與節之間是相互聯系,上承下啟的。以第二、第三節為例。第二節中,前兩句詩人描繪了河畔的金柳,後兩句採用層進深化情感。第三節則承第二節所寫的「波光」來寫「水底的清荇」。可見句子之間、詩節之間的環環相扣。詩人非常重視詩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詩作很考究詩歌的外形整齊。這樣的整齊偏重於詩的整體排列順序的整齊規劃,至於詩行長短並不做呆板限制。這首詩使用 式的詩形,而詩句有長有短,詩的整體錯落有致而並不單調死板,使人在視覺上產生一種詩的參差錯落的圖案美及嚴謹穩定中內含變化的和諧感。
詩人說:「詩歌的美妙不在於它的文字意義,而在於它的不可捉摸的音節里。」可見,詩人追求的是音節的音律和節奏。在其詩歌里,音節與內容達到了自然完美的統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兩個「輕輕地」疊用,與其說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說是詩人在有意增強節奏的輕盈。詩人將節奏視為詩內在的生命,他所謂的「內含的音節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詩行間「頓」的數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數的相等。頓,即按句中不同成分來區分音節。如詩的最後一節按意群可作這樣的劃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詩的每一句之間的頓數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詩富有整體一致的節奏感。在音韻方面,這首詩偶句押韻,同一節二、四句押相同的韻,造成了一種疊盪起伏的音韻美。在詩人有節奏有韻律的吟唱中,詩中的意境、詩人的愁緒也在變化、擴散開來。
這首詩採用現代白話形式,繼承了中國古典傳統詩歌的含虛、典雅,又採用了音語中的語法調式,可謂中西合壁。而繪畫的色彩美在詩中也用明顯體現,詩中的雲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組組物象的顏色鮮明,寫出了康橋之美 。這樣一幅色彩明艷的畫卷,與詩人的心情並不矛盾,正是因為它的美,才令詩人如此難以割捨!
讀《再別康橋》,如觀樓如吟歌如賞畫,而感受到的是詩人那淡淡的離別之戀之愁之哀。

⑤ <<再別康橋>>賞析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賞析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十一月六日

註:寫於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於此。
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
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
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
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
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後收入《猛虎集》。可
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
一篇。
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
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盪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
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披著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
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像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
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
「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志,直覺得「波光里
的艷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
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
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
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
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
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
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盤過一次,又何
必帶走一片雲彩呢?全詩一氣呵成,盪氣回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適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
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
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
摩》)果真如此,那麼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
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
尤重音樂美。他甚至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
你得拿來澈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
)。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
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
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
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
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⑥ 再別康橋的賞析

賞析1:
《再別康橋》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盪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同時透露了難舍難分的離情,給詩定下抒情的基調。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像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志,直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盤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全詩一氣呵成,盪氣回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適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麼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他甚至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徹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
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賞析2: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抒發的是什麼呢?三句話概括:是一種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意是主觀思想感情;境是詩內描寫的客觀景物。何謂意境?是人物的主觀思想情感和客觀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個性色彩的藝術畫面,既稱為有意境。當然我們欣賞徐志摩的詩和欣賞別的詩一樣,需要調動對生活的積累,需要調動我們對知識的積累,然後我們一節節的講這首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句詩若分析的話,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還有,還加上一句,作別西天的雲彩,西天的彩霞給我們一個印象,就是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用這句話來概括,為這個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心頭盪漾",這句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里"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盪漾",把牽掛表現的非常形象。當然他的手法是比擬的手法(擬人、擬物),與第三句話合在一起講,"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這一句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再次,我覺得它不是完全脫離中國詩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為主,第三句是移主為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志摩和康橋的密切關系。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三個方面: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光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我們欣賞詩也是從形象入手,來逐漸接受詩人的心靈的。第四節是轉折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這句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徵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那麼這個夢引起我們什麼感覺呢?這使我想起了聞一多先生紀念它的長女夭折時寫的一首詩。他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裡的一個夢,像夢里的一聲鍾",大家知道夢境是美好的,鍾聲是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1927年他的夢想破滅了,又與陸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節,既然談到夢,那麼這次再來康橋,再回母校,是不是來尋夢的呢?"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處放歌。"這句詩是徐志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的兩年,悠哉悠哉。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著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徵的意味。
最好的詩是第三句詩。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回到現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句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了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了離別的惆悵。這句詩就需要聯系別的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離別的笙蕭"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聲是歡悅的,所以"蕭"來比喻"悄悄"來說明詩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動作帶有詩人的感情,接著"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精練,為什麼一再重復"沉默""悄悄""輕輕"?這不是浪費語言,而恰恰是他的重點。
其實"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中的語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再如蘇軾的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他回憶他的妻子王弗死後的十年,回憶他們相見的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此處無聲勝有聲",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用反襯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開,可惜好友欲離我而去。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內。"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往往用在評價詩,意思詩不說愁,卻把愁表現得最為恰當,看著朋友走掉,長久孤立的站著,表現感情的深厚。如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即抒情"。所以"唯見長江天際流"能引起我們很多的遐想,又如利於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要能讓我們產生聯想的詩就是好詩,這些都告訴我們欣賞詩要調動我們知識的積累,像形、相似的詩能在頭腦中產生,用此來理解新詩。寫得好都是詩人生活經歷的提煉和升華,換句話,我們通過生活的橋梁可以達到詩人的心靈。例如,剛離開父母的學子讀《再別康橋》是不是更有感覺?為什麼"沉默時感情最深"呢?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達時飛機、船都已走了,但送別的人佇立不動,若有所思。結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實際反襯了詩人對康橋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帶著詩人的主觀感情了。
第七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我認為"雲彩"有象徵意味,代表彩虹似的夢,它倒映在水中,但並不帶走,因此再別康橋不是和他母校告別,而是和給他一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康橋文化的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以上才是深入理解了這首詩。
再粗略講一下,《再別康橋》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新月詩派的"三美",即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音樂美是徐志摩最強調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是反復的,加強節奏感,且其中的詞是重疊的,例如"悄悄"、"輕輕"、"沉默",再者每句詩換韻,因為感情是變化的,所以不是一韻到底的。再是音尺,"輕輕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潑好動的性格,再是壓韻。所謂建築美,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視覺美,音樂是聽覺,繪畫是視覺,視覺美與聽覺美融通,讀起來才會感覺好。再談到繪畫美即是詞美,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動態感和柔美感。
這三者結合起來,徐志摩追求"整體當中求變化,參差當中求異",顯示出新月似的特點和個性,所以我概括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飄逸的風格。
《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國訪問,舊地重遊,勃發了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里,也馳騁在詩人的想像之中。
全詩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雲彩」起筆,接著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像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台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築美。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著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悅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撥動著讀者的心弦。
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賞析3:
1920年秋季,徐志摩到了英國。本來是准備去那裡拜劍橋大學的羅素為師。但他到了英國才知道羅素已不在英國,而到中國講學去了。而且,羅素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被劍橋大學除名。後來,徐志摩經英國作家狄更生介紹,才得以進入劍橋大學讀書。此間,徐志摩認識了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他開始苦苦追求這位美貌年輕的才女。為此,徐志摩解除了與前妻張幼儀的婚姻。但不幸的是,後來的林徽因還是與梁啟超的公子梁思成結成了婚姻。
於是,一首《再別康橋》,把徐志摩熱烈、真摯、輕柔、細膩又略帶飄逸的浪漫主義個性,作了充分顯示,給後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隻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已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徐志摩就是這樣用含羞草般的觸覺和嬰兒般的情感去感知愛情的,是他的單純的愛情觀給他的詩作注入了浪漫的氣息。雖然這種浪漫不能成為現實,但是徐志摩那熾熱與細膩的情感,在詩行中隨著康河靜靜地流淌。
作為徐志摩詩歌的第一個藝術特色,是對詩歌意象的苦心經營和有些帶有刻意性質的追求。他實在擅長於在生活中捕捉形象,而且善於在生活中發掘詩趣,並使生活的形象與詩歌的意趣融會到他的作品裡,從而構成較高的美學境界。作為詩中的意象,如《再別康橋》出現了「雲彩」、「金柳」、「艷影」、「青荇」、「水草」、「虹」、「夢」、 「長蒿」、「星輝」、「笙簫」、「夏蟲」、「康橋」、「衣袖」等意象,這些都是詩人珍藏在心靈深處的一份情感,這些意象的虛與詩人心中情的實,相映成趣,一張一合,無不流露出意象的張力。通過情感化賦予客觀物象以感情色彩,使這些意象由平入奇,因而全詩更顯得飄逸而具有靈氣。因此,《再別康橋》成為徐志摩發自性靈深處詩作的名篇。
再看看詩中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艷影」,不僅在他「心頭盪漾」,更有一種夢幻般神奇的力量,催使他神思飛揚,異想「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爛里放歌」。一系列意象的構成,這一點上說明了當時的徐志摩已接受了英國浪漫派詩的影響,吸取了歐洲象徵派、印象派詩的特點。另外,《再別康橋》每節四行,韻式上都嚴格遵守二、四押韻,且每行兩頓或三頓,整首詩章句勻整,韻腳鏗鏘,但為了更貼切地表達情感,不拘泥於「句的均齊」。「尋夢?撐一隻長篙」一句,如平靜的湖面泛起的瀾漪,使全詩生氣盎然。整首詩的節律與詩人情感的起落相契合,全詩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讀罷餘音繚繞,給人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這也體現出徐志摩一方面汲取了英國浪漫派詩人的神韻和音律的同時又根據漢語白話的特點逐漸把他筆下的詩發展成為一種新詩的雛形。
徐志摩詩歌的藝術成就是在性靈、意象、音律三方面,也可以說,他的詩作在藝術上具有這三大特色。而且,這三者在他詩中實際上是不可分割地統一在一起的:性靈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意象來體現,意象,也需要通過音樂美這個重要的方面去完成。它們共同構成了徐志摩詩歌藝術的整體,使他的詩不僅在藝術上享有較高的地位,而且給中國新詩的發展帶來了某些有普遍藝術的經驗,作出了其他一些詩人未能作出的貢獻!

⑦ 再別康橋的簡短賞析

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
尤重音回樂美。他甚至答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
你得拿來澈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
)。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
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
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
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
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⑧ 再別康橋賞析

《再別康橋》賞析(轉帖)

《再別康橋》賞析

徐志摩是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人,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飛機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原名徐章垿,為什麼改名叫徐志摩呢?因為他小時侯特別可愛,清末時長著一個大腦袋,留著一個"豬尾巴",所以他的父親就請了一個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說是將來必成大器。所以1928年,他出國時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過的。

一:彩虹似的夢的追尋與幻滅

徐志摩家中富裕。其父徐深如辦有醬廠,錢庄,綢庄,燈泡廠,在上海,杭州有投資,是滬杭鐵路的股東之一,硤石鎮商會會長,且徐志摩是家中獨子,深受長輩喜愛。家庭對他有影響,他活潑好動,喜歡交友。

再者,他的婚姻對他也有影響。1915年,他在北大讀預科(當時先讀3年預科,再讀5年本科)時,認識了張幼儀,她端莊,善自理,會理財。有人把她比作《紅樓夢》中的王熙鳳,當然,王熙鳳的品質大大不如張幼儀。不僅如此,張家更有錢,所以徐家很高興找到這個媳婦。

大家都知道,解放前的婚姻,一為政治,二為經濟。而徐父是商人,自然很喜歡,更重要的是,張幼儀的大哥張家敖是中國銀行總裁,徐志摩知道而且認識張家敖。以前讀書時,張家敖曾視察過徐志摩就讀的中學,知道徐志摩的語文好,作文寫得好,所以同意徐志摩與張幼儀的婚事。二哥張學勵,是中國現代哲學史上有名的哲學家,民社黨主席。

張學勵介紹徐志摩認識了梁啟超,梁啟超深愛徐志摩這個弟子勸他出國深造。於是1918年8月,徐志摩赴美留學,同行有汪精衛。他先到克拉克大學學歷史,一年後取得學士學位。1919年9月份,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政治經濟學,一年後獲碩士學位。1920年7月份,徐志摩不想讀了,到英國劍橋大學找羅素(一位自然哲學家,被徐志摩稱為英國的"梁啟超"),但兩人失之交臂了。因為羅素因反對英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遭"解聘",而來中國教書,徐志摩卻赴英國找他,未果。當然,後來兩人成為非常好的朋友,徐志摩的愛情觀深受羅素影響。

進不了劍橋,只有在倫敦大學讀政治經濟博士,認識了陳西瀅,張世昭,林長民(林徽因之父,北洋軍閥司總長)。經林長民介紹認識劍橋大學教授迪根生,由此進入劍橋大學,當時叫康橋大學,這樣就與康橋發生了聯系。

一>確立志向: 彩虹似的夢。因為徐志摩想在中國建立英國似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他認為德國人太蠢,幹事機械;法國人太陰,幹事過分;南歐人太亂,頭腦混亂;美國人淺薄,文化歷史不長。所以比較像樣的是英國。他曾說過"英國人是自由的,但不機械;時保守的,但不頑固"。所以他認為在英國實施民主政治的條件,遠在大喊大叫的美國人之上。所以在他心目中就要樹立一個英國似的資產階級政治制度。

因此在他的一篇散文《吸煙與文化之辯》中,他說過:"我眼是康橋叫我睜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振動的。"可見康橋對他的影響之大。客觀上看,英國的民主是自由的,他非常羨慕,主管上看,他有個追求:愛、美、自由。同時他最好的朋友胡適也說過"徐志摩一生追求愛、美、自由",英國正好符合主客觀要求。

二>步入詩壇。徐志摩當時留學是想當類似美國國務卿的政治家,後來棄政從文是受到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影響,也包括當時一些作家,作品的影響。同時由於他喜歡結交上流人物,其中曼殊斐爾對他的影響最大。

一天晚上11點鍾,徐志摩去拜訪曼殊斐爾,雖然只有20分鍾,但連任談得十分投機。曼殊斐爾的美給他極大的吸引力,對她的話言聽計從,徐志摩說過"這20分鍾是不逝的20分鍾",可見給他的印象很深。他曾說過她的美是完全的美,是純粹的美,是可感不可知的美,是不可分析的美,是自然界的傑作。所以曼殊斐爾說:"徐志摩,你將來最好去搞文學,最好不要搞政治。"這對徐志摩觸動很大,也是徐志摩開始走向文學創作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離婚與失戀的影響。他在倫敦大學讀書時,認識了16歲的林徽因,在當時稱為"中國第一才女",所以徐志摩去追求她,但他是結過婚的。追求時當然遇到阻力,林徽因說:"我是少女,你是有婦之夫,你得先離婚。"徐志摩聽後覺得很有希望,於是與1922年赴柏林找張幼儀離婚。因為浪漫的他認為林徽因是愛、美、自由的化身,雖然張幼儀很好,但是沒有浪漫氣質。他說:"我要當中國第一個離婚男人"。通過很多朋友做張幼儀的工作,最後張幼儀同意了,之後兩人關系更好,一禮拜一封信。離婚後他立刻回到了英國,卻發現林徽因已經到美國學建築學。可能林徽因的父親認為徐志摩當女婿不適合。此刻,老婆沒了,戀人沒了。兩腳踏空,心悲涼,用詩抒懷,《春》中寫到他看到別人在草叢中戀愛,自己很眼紅,感覺自己很孤獨。所以開始步入詩壇。

三>迷戀自然。劍橋大學很美,古典建築群,藍天碧海,鳥語花香,田野里點綴著農舍,一條康河貫穿其中。若分析《再別康橋》,必須讀《我所知道的康橋》,介紹了他每天的生活——劃船,看閑書。這便是他的留學生活,但他不後悔,他說,他讀了三本書:自然書,人生書,社會書.康橋也在其生命中之深1922年回國後,他寫了第一首與康橋有關的詩《康橋再會吧!》,康橋是其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賴之鄉。自然風光陶冶之下,造成了他清高,超脫的英國紳士風度.

徐志摩一生出了4本詩集。生前3本,可以概述一生。1925年一本詩集《志摩的詩》,寫於徐志摩回國後,日子不好過。林徽因與他的老師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訂婚,造成他心情很不好。創作上也不順心。徐志摩有些自傲,講座的開頭經常是:"我是英國留學生,我們英國留學生......"因為過於自傲,得罪了不少人,其中一位就是郭沫若。郭沫若喜歡熱情,奔放,誇張的風格,他曾寫過一首詩感嘆他在日本九州醫科大學學習時的艱難生活,其中一句"淚浪滔滔",而徐志摩不知道郭沫若的風格。所以他批判郭沫若的詩不通。他認為:"只有長江,黃河水才會滔滔,而淚怎麼會滔滔。"郭沫若很偉大,但他也是個凡人,對之當然不高興了。同時徐志摩也得罪了魯迅,因為他經常到處發表文章,論述"詩歌應講求音樂性"。魯迅回應寫文章批評徐志摩道:"你總是到處啾啾的叫,總是到處跳。"。之後,魯迅幽默的寫到:"我寫了篇小文章刺激了徐志摩,就再也沒見他來投稿了。"當然,我講這些情況,只是說明徐志摩在創作上,個人生活上遇到了麻煩。

徐志摩一生出了4本詩集。生前3本,可以概述一生。1925年一本詩集《志摩的詩》,寫於徐志摩回國後,日子不好過。林徽因與他的老師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訂婚,造成他心情很不好。創作上也不順心。徐志摩有些自傲,講座的開頭經常是:"我是英國留學生,我們英國留學生......"因為過於自傲,得罪了不少人,其中一位就是郭沫若。郭沫若喜歡熱情,奔放,誇張的風格,他曾寫過一首詩感嘆他在日本九州醫科大學學習時的艱難生活,其中一句"淚浪滔滔",而徐志摩不知道郭沫若的風格。所以他批判郭沫若的詩不通。他認為:"只有長江,黃河水才會滔滔,而淚怎麼會滔滔。"郭沫若很偉大,但他也是個凡人,對之當然不高興了。同時徐志摩也得罪了魯迅,因為他經常到處發表文章,論述"詩歌應講求音樂性"。魯迅回應寫文章批評徐志摩道:"你總是到處啾啾的叫,總是到處跳。"。之後,魯迅幽默的寫到:"我寫了篇小文章刺激了徐志摩,就再也沒見他來投稿了。"當然,我講這些情況,只是說明徐志摩在創作上,個人生活上遇到了麻煩。
到了1924年泰戈爾訪華時,他情緒開始高漲。他和林徽因做翻譯,寫了第一本詩集,反映了他早期執著的追求,代表作《我要樹一棵明星》表帶來他對勞動人民的同情。當然這是資產階級詩人居高臨下的同情,但是有進步。

第二本詩集《斐冷翠的夜》(斐冷翠是義大利的佛羅倫撒),進入了創作第二階段。1924年,他認識了陸小曼,又叫陸媚,精通英語,法語,北京有名的交際花,18歲時就被外交部看中。她有自己的特點,與林徽因不同,她精通文學,會創作劇本,國畫畫得很棒,京劇,評劇都會,跳舞也很棒。她的丈夫王賡,清華大學畢業,梁啟超的學生,美國留學生,先在普林斯頓讀大學,後又考入西點軍校少校級別。

陸小曼的父親看到了王賡的前途,把陸小曼嫁給了王賡。王賡是個很有才能的人,為何說起他呢?他習慣於美國的生活習慣,星期一到星期六工作,只有周日休息。徐志摩常常到他們家玩:逛公園,到舞場,到劇院。徐志摩可不講哪一天,一有時間就跑他們家裡去。王賡沒注意,則說:"小曼,志摩來了,你陪他去玩一下。"(大家知道,一個丈夫如果對自己美麗的妻子愛撫不夠,第三者容易插足)那麼徐志摩成功地充當了第三者。

王賡是個很疏忽的人,他被調去哈爾濱當公安廳廳長,怕陸小曼吃不了苦,就把她留在了北京,這就給徐志摩提供了機會:一個是交際場上的名花,一個是詩壇熱情浪漫的詩人,兩人一見,場面可想而知。所以當時鬧得滿城風雨。這一段婚姻,這一段戀愛,很多人反對,徐志摩的父親反對,梁啟超反對。在英國徐志摩和張幼儀離婚時梁啟超就反對,而這個時候他對這個得意弟子也批評,說:"你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警告他,徐志摩就是不聽,他只知執著的追求。

到1925年,北京城鬧得沸沸揚揚,桃色新聞不脛而走,他浪漫的生活經歷超過了他的詩名,壓倒了他的詩名,所以他不得不避嫌,遠走歐洲。所以1925年徐志摩第一次回到母校。他是個聰明人,他走了不能把陸小曼留在那個地方。他不放心,他臨走前告訴陸小曼:"你給我天天記日記,像對我說話一樣,我在歐洲天天給你寫信。"(當然是情書)以此來鼓勵她。他不僅用信,而且用詩來鼓勵她。例如《砌造一座橋》。他要砌造一座愛牆,比剛還要強的牆,來鼓勵陸小曼要記住那一個字——在上帝面前的誓言——"愛"字。用詩用信來鼓勵她要頂住壓力,頂住社會輿論。陸小曼的父母也反對,但王賡有風度,不會拿起手槍,只是勸陸小曼,但是這也沒有作用。墜入愛河,九牛也難以拉回來。在這種情況下,陸小曼雖然有詩有信,但最終還是頂不住了,她病了。打了三封電報到歐洲:"徐志摩,快回來,再不回來,我頂不住了。"徐志摩接到電報馬上趕回北京,陸小曼又"活"起來了。

這時就要商量結婚的事,不能再拖了。可是這場婚姻徐志摩的父親不同意。既然要結婚,他提出了幾個條件:第一,結婚後,到浙江來。安分守己過日子。他對這個兒媳並不滿意。他喜歡張幼儀,不喜歡陸小曼,說張幼儀是賺錢的,陸小曼是花錢的。第二個條件使徐志摩和陸小曼非常緊張,徐父說,必須由梁啟超做證婚人。可梁啟超是反對的,怎麼能作證婚人呢?所以不好做工作,徐志摩只好去找他的好朋友胡適(五四運動的先驅,北大的教授,留美學生),請胡適作工作,梁啟超才答應去證婚。。梁啟超是證婚人,胡適是介紹人,證婚人在婚禮上是要講話的,可徐志摩不知道他的老師要講什麼話。新婚那天,看見梁啟超上來講話,夫妻兩人汗流浹背,兩腿發抖。可梁啟超是怎樣說他的弟子和陸小曼的呢?祝詞如下(先是針對徐志摩的):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意志離婚再娶,以後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然後對這一對新婚夫妻說:你們都是離過婚的人,總是要結婚的,都是用情不專,以後要意志悔悟,祝你們是最後一次的結婚(這個話很有威懾力,梁啟超太有名,所以徐志摩死後,陸小曼不敢再結婚了)。

1929年徐志摩和陸小曼結婚了,婚後回到了浙江,徐父專門為他們做了一幢房子,給他們住,但因北伐戰爭被抄家,他們都去了上海。徐志摩回國後,1923年和陳浠瀅,胡適等組織了新月社,出現了新月詩派。後來聞一多從美國留學回來也加入了新月社,1926年在上海徐志摩創造了晨刊副刊——《詩說》,成為新月詩派的主要陣地,,發表詩作及其他作品。其中聞一多發表了一篇文章《詩的格律》,提倡"三美",徐志摩是表示同意的,而且兩個人通過自己的詩歌進行創作。進行實踐,進行"三美"理論的實踐。

結婚後,徐志摩和陸小曼的關系並沒有徐志摩想像的那樣好,因為陸小曼的身體不好,後來通過抽鴉片來止痛,最後上了癮,再加上她喜歡出入舞場,歌廳,劇場,所以一擲千金,徐志摩寫詩,稿費不夠,就只好到大學里兼課,經胡適介紹到北京教書,到處飛來飛去,按照自己的理想,愛,美,自由去改造,但他失望了。在上海這種情勢下,不僅陸小曼陷得很深,如果他自己再呆下去,恐怕也會墮落,他一再勸陸小曼到北京去,他在北京大學和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書,把賺的全部錢都給了陸小曼(因為她花費太多了),還是供養不起。所以陸小曼老是打電報催徐志摩:"快回來,債台高築呀,快回來還帳......"到了1931年,徐志摩正在北京教書,陸小曼又發電報說家裡沒錢了,他只好趕回去。其實他們都是愛著對方的。陸小曼最反對徐志摩坐飛機,但徐志摩卻喜歡坐飛機,他覺得在天上飛來飛去,恨浪漫。陸小曼擔心他的安全,可徐志摩這次仍不聽話,他從北京回來不坐火車,而是搭乘張學良的專機(張學良要到南京辦事)從北京出發到南京,然後坐火車趕回來。一回家兩人吵架。一個說:"你為何不到北京去,害我兩處走,上海環境又不好。"陸小曼始終不聽,她覺得上海最對她交際花的胃口,認為上海比北京好,還說:"徐志摩你又坐飛機,不讓你坐你又坐了回來。"因此徐志摩恨不痛快,拜訪了楊杏佛,拜訪了賽珍珠(為《中國人》寫)想再搭張學良的飛機回北京,但因張學良沒辦完事,所以沒搭成。因為朋友多,他拿到了飛機的月票,坐了一郵政飛機,從上海飛到徐州。這是他頭痛,想回,但因林徽因將在北京大學作報告,講中國古代古典建築,他想去聽,而且約好了梁思成,林徽因在機場迎接他,所以要在徐州加油,堅持要走,結果到了濟南當家山,碰上了雲霧,飛機撞在山上,機毀人亡。

他死後,很多有名人士都去了,例如梁啟超、胡適、郁達夫、沈從文,至於林徽因夫婦更不用說,在這里有幾個女人很失望,張幼儀離婚後沒結婚,等他回心轉意;林徽因在失事現場撿了一片碎片,掛在自己的房間,一直到她1954年去世,說明她心裡還是愛著徐志摩;第三個是陸小曼,她知道徐志摩的死,她是有責任的,後來戒掉鴉片煙,整理徐志摩的著作,詩作等等;再就是賽珍珠暗暗喜歡徐志摩,但徐志摩無心顧及,告一段落,這個階段是與理想實現有關系。

第三部詩集《猛虎集》於1931年8月出版,他的詩表現出對理想的追求已開始絕望。為什麼?1927年的大革命失敗,有很多東西,徐志摩對很多都不滿。資產階級思想是這樣,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寫了一首詩——《生活》,表現了絕望,還有一首與《雪花的快樂》相對,名字叫《別擰我,疼!》。矛盾曾批評他,認為"它要算一首淺黃詩"把肉麻當有趣,這說明他的空虛和頹廢,走向萎靡,以上是思想創造的介紹。下面講《再別康橋》是怎樣抒情的,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二、柔美悠遠的意境,清新飄逸的風格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抒發的是什麼呢?三句話概括:是一種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意是主觀思想感情;境是詩內描寫的客觀景物。何謂意境?是人物的主觀思想情感和客觀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個性色彩的藝術畫面,既稱為有意境。當然我們欣賞徐志摩的詩和欣賞別的詩一樣,需要調動對生活的積累,需要調動我們對知識的積累,然後我們一節節的講這首詩。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抒發的是什麼呢?三句話概括:是一種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意是主觀思想感情;境是詩內描寫的客觀景物。何謂意境?是人物的主觀思想情感和客觀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個性色彩的藝術畫面,既稱為有意境。當然我們欣賞徐志摩的詩和欣賞別的詩一樣,需要調動對生活的積累,需要調動我們對知識的積累,然後我們一節節的講這首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句詩若分析的話,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還有,還加上一句,作別西天的雲彩,西天的彩霞給我們一個印象,就是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用這句話來概括,為這個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心頭盪漾",這句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里"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盪漾",把牽掛表現的非常形象。當然他的手法是比擬的手法(擬人、擬物),與第三句話合在一起講,"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這一句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再次,我覺得它不是完全脫離中國詩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為主,第三句是移主為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志摩和康橋的密切關系。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三個方面: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光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我們欣賞詩也是從形象入手,來逐漸接受詩人的心靈的。第四節是轉折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這句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徵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那麼這個夢引起我們什麼感覺呢?這使我想起了聞一多先生紀念它的長女夭折時寫的一首詩。他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裡的一個夢,像夢里的一聲鍾",大家知道夢時美好的,鍾時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1927年他的夢想破滅了,又與陸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節,既然談到夢,那麼這次再來康橋,再回母校,是不是來尋夢的呢?"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處放歌。"這句詩是徐志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的兩年,悠哉悠哉。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著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徵的意味。

最好的詩詩第三句詩。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回到現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句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了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了離別的惆悵。這句詩就需要聯系別的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離別的笙蕭"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聲是歡悅的,所以"蕭"來比喻"悄悄"來說明詩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動作帶有詩人的感情,接著"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精練,為什麼一再重復"沉默""悄悄""輕輕"?這不是浪費語言,而恰恰是他的重點。

其實"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中的語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再如蘇軾的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他回憶他的妻子王弗死後的十年,回憶他們相見的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此處無聲勝有聲",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用反襯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開,可惜好友欲離我而去。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內。"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往往用在評價詩,意思詩不說愁,卻把愁表現得最為恰當,看著朋友走掉,長久孤立的站著,表現感情的深厚。如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即抒情"。所以"唯見長江天際流"能引起我們很多的遐想,又如利於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要能讓我們產生聯想的詩就是好詩,這些都告訴我們欣賞詩要調動我們知識的積累,像形、相似的詩能在頭腦中產生,用此來理解新詩。寫得好都是詩人生活經歷的提煉和升華,換句話,我們通過生活的橋梁可以達到詩人的心靈。例如,剛離開父母的學子讀《再別康橋》是不是更有感覺?為什麼"沉默時感情最深"呢?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達時飛機、船都已走了,但送別的人佇立不動,若有所思。結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實際反襯了詩人對康橋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帶著詩人的主觀感情了。

第七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我認為"雲彩"有象徵意味,代表彩虹似的夢,它倒映在水中,但並不帶走,因此再別康橋不是和他母校告別,而是和給他一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康橋文化的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以上才是深入理解了這首詩。

再粗略講一下,《再別康橋》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新舊詩派的"三美",即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音樂美是徐志摩最強調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是反復的,加強節奏感,且其中的詞是重疊的,例如"悄悄"、"輕輕"、"沉默",再者每句詩換韻,因為感情是變化的,所以不是一韻到底的。再是音尺,"輕輕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潑好動的性格,再是壓韻。所謂建築美,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視覺美,音樂是聽覺,繪畫是視覺,視覺美與聽覺美融通,讀起來才會感覺好。再談到繪畫美即是詞美,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動態感和柔美感。

這三者結合起來,徐志摩追求"整體當中求變化,參差當中求異",顯示出新月似的特點和個性,所以我概括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飄逸的風格。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