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子賢名言

子賢名言

發布時間: 2020-12-23 12:28:35

㈠ 良好家風的名言名句

生了孩子,還要想怎樣教育,才能使這生下來的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完全的人專。

只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屬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

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

凡是不 愛已的人,實在欠缺做父親的資格。

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

兒童是創造產業的人,不是繼承遺產的人。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的。

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

曾國藩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治家嚴,家乃和;居鄉恕,鄉乃睦。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

有意義的生活必有計劃。

父之愛子,教以義方。

人背信則名不達。

沒有更多內容了

㈡ 想問下在漢朝的時候比較有名的名言和詩句快速回答一下哈

漢朝歷史:(前202—公元220年),分為西漢和東漢,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前202年高祖劉邦建國,六月定都長安。隨後漢武帝劉徹進一步推動大一統事業。公元九年,王莽篡奪政權,西漢結束。25年,參加反抗王莽政權的皇族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漢朝時期,民族融合空前發展,對外交流頻繁,國力和經濟較為強盛。並且文化的統一,為中華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漢朝共歷400多年,24位帝王。220年被魏國曹丕篡權而滅亡。
心廣體胖。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大學》 漢朝名言
無征不信。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中庸》
教學相長。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學記》
因時施宜。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韋賢傳》 漢朝名人名言
至廉而威。 ——西漢哲學家 董仲舒
至誠無息。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中庸》 漢朝名言
西漢·戴聖《禮記·中庸》真誠是沒有止境的。永遠以真誠自勉。
至誠如神。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
西漢·戴聖《禮記》至誠:極其真誠誠懇。指精神所至,可以推知事物的發展變化,如同神仙一樣。
同志為友。 ——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 許慎 《說文》
食雞敬鵠。 ——西漢學者 韓嬰 《韓詩外傳》 漢朝名人名言
把雞殺了吃掉以此來嚇唬嚇唬鵠(一種鳥)
謙而四益。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怒如烈冬。 ——西漢學者 揚雄 《太玄經》
韋編三絕。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孔子世家》 漢朝名言
後來者居上。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汲黯列傳》
民以食為天。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苛政猛於虎。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檀弓下》 漢朝名人名言
安步以當車。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戰國策·齊策四》
辯訟愕愕然。 ——漢代文學家 桓寬 《鹽鐵論·國病》
友邪則己僻。 ——漢魏間文學家 建安七子之一 徐幹
書肇於自然。 ——東漢文學家、書法家 蔡邕
人生各有志。 ——東漢末年文學家 王粲 漢朝名人名言
舉賢賢於賢。 ——西漢學者 韓嬰
愛國如飢渴。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逐鹿者不顧兔。 ——西漢皇族淮南王 劉安 《淮南子·說林訓》 漢朝名言
欲投鼠而忌器。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賈誼傳》
譽人不增其美。 ——東漢哲學家 王充 《論衡·藝增篇》
戴盆何以望天。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 漢朝名人名言
《詩》無達詁。 ——西漢哲學家 董仲舒 《春秋繁露·精華》
疾雷不及掩耳。 ——西漢皇族淮南王 劉安 《淮南子·兵略訓》
彼可取而代也。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項羽本紀》 漢朝名言
腸一日而九回。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
不食嗟來之食。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檀弓下》
期期以為不可。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張丞相列傳》 漢朝
口惠之人鮮信。 ——西漢學者 韓嬰 《韓詩外傳》
口惠而實不至。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表記》
止謗莫如修身。 ——漢魏間文學家 建安七子之一 徐幹 《中論》 漢朝名言
賢母使子賢也。 ——西漢學者 韓嬰 《韓詩外傳》
仁者義之本也。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
君子誠之為貴。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 漢朝名人名言
荷天下之重任。 ——東漢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文學家 張衡
不可同日而語。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漢書》不能放在同一時間談論。形容不能相提並論,不能相比。
匿病者不得良醫。 ——西漢哲學家 董仲舒 《春秋繁露·執贄》 漢朝名言
君子必慎其獨也。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大學》
至誠則金石為開。 ——西漢後期學者 劉歆 《西京雜記》
前車覆,後車誡。 ——西漢文學家 賈誼 《治安策》 漢朝名人名言
成大功者不小苛。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說苑·政理》
無驗而言之謂妄。 ——西漢學者 揚雄 《法言·問神》
情慾信,辭欲巧。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表記》 漢朝名言
西漢·戴聖《禮記·表記》。
毋剿說,毋雷同。
腐術不可以為桂。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劉輔傳》
男兒寧當格鬥死。 ——東漢末年文學家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
累累若喪家之狗。
陽春白日風花香。 —— 《樂府詩》 《晉白紵舞歌詩三首》 漢朝名言
智士者,國之器。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新序》
漢·劉向《新序》智士:有才智的人。器:人才。
用人不以私害公。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務學不如務求師。 ——西漢學者 揚雄 漢朝名人名言
時難得而易失也。 ——西漢文學家 賈誼
仁者莫大於愛人。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
人背信則名不達。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漢朝名言
其德薄者其志輕。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
攀龍鱗,附鳳翼。 ——西漢學者 揚雄 《法言·淵騫》
漢·揚雄《法言·淵騫》指巴結投靠有權勢的人以獲取富貴。
明主治吏不治民。 ——漢王朝第7位天子 劉徹 漢朝名人名言
廉者昌,貪者亡。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
寬而栗,嚴而溫。 ——西漢皇族淮南王 劉安 《淮南子·汜論訓》
君子不以私害公。 ——西漢學者 韓嬰 漢朝名言
觀其舞,知其德。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
工不出則農用乏。 ——漢代文學家 桓寬
富潤屋,德潤身。 ——西漢學者 戴聖 漢朝名人名言
誠無垢,思無辱。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太平之世多長壽人。 ——東漢哲學家 王充 《論衡·氣壽篇》
天不變,道亦不變。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董仲舒傳》 漢朝名言
人不可以不矣就師。 ——東漢政論家、文學家 王符 《潛夫論·贊學》
為國者以富民為本。 ——東漢政論家、文學家 王符 《潛夫論·務本》
師者,人之模範也。 ——西漢學者 揚雄 漢朝名人名言
聖人為天下興利也。 ——西漢哲學家 董仲舒
仁義者,治之本也。 ——西漢皇族淮南王 劉安 《淮南子》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 ——西漢諸侯王 劉濞 漢朝名言
農,天下之大業也。 ——漢代文學家 桓寬
民者,萬世之本也。 ——西漢文學家 賈誼
舉大事必慎其終始。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 漢朝名人名言
父母者,人之本也。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
不知其人,視其友。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
物有車末,事有終始。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太學》 漢朝名言

㈢ 和牛有關的成語諺語,名言警句。

牛的成語如下:
汗牛充棟 九牛一毛 牛溲馬勃 對牛彈琴 庖丁解牛
目無全牛 九牛二虎之力 寧為雞口,不為牛後
寧為雞口,毋為牛後 牛刀小試 風馬牛不相及
氣沖牛斗 犀牛望月 氣沖鬥牛 牛頭馬面 馬牛其風
吳牛喘月 牛不喝水強按頭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一牛九鎖 犀照牛渚 如牛負重 氣吞牛斗 氣壯如牛
牛衣對泣 牛毛細雨 牛郎織女 一牛吼地 執牛耳
多如牛毛 九牛一毫 瘠牛羸豚 雞口牛後 牛黃狗寶
買牛賣劍 老牛舐犢 一牛鳴 一牛鳴地 羞以牛後
氣喘如牛 氣克鬥牛 馬牛襟裾 騎牛讀漢書 牛鬼蛇神
牛溲馬渤 土牛木馬 爭貓丟牛 泥牛入海 瘠牛僨豚
風牛馬不相及 初生牛犢不怕虎 割雞焉用牛刀
九牛拉不轉 繭絲牛毛 雞屍牛從 汗牛充屋 牛鼎烹雞
買牛息戈 馬勃牛溲 馬浡牛溲 馬面牛頭 蛇神牛鬼
司馬牛之嘆 牛頭不對馬面 騎牛覓牛 蹊田奪牛
齊王舍牛 牛衣歲月 牛聽彈琴 亡羊得牛 椎牛饗士
蝸行牛步 獼猴騎土牛 歸馬放牛 喘月吳牛 吹牛拍馬
充棟汗牛 帶牛佩犢 槌牛釃酒 版築飯牛 服牛乘馬
對牛鼓簧 風馬牛 汗牛塞棟 呼牛呼馬 蠒絲牛毛
襟裾馬牛 目牛無全 犁牛騂角 犁牛之子 扛鼎抃牛
老牛破車 牛高馬大 牛刀割雞 牛驥共牢 牛驥同槽
牛驥同皂 牛角掛書 殺雞焉用牛刀 以羊易牛
鼠入牛角 牛農對泣 牛頭不對馬嘴 牛蹄之涔
牛馬襟裾 牛羊勿踐 牛衣病卧 牛口之下 牽牛下井
牽牛織女 敲牛宰馬 牛衣夜哭 牛之一毛 牛蹄之魚
牛蹄中魚 牛星織女 牛童馬走 童牛角馬 屠所牛羊
散馬休牛 休牛歸馬 休牛散馬 椎牛歃血 壯氣吞牛
牛角書生 牛角之歌 牛驥同皂 裾馬襟牛 犂牛騂角
犂牛之子 賣劍買牛 鯨吸牛飲 呼牛作馬 飯牛屠狗
放牛歸馬 隔山買老牛 筆誤作牛 搏牛之虻 床下牛斗
牛的諺語:
牛不吃水強按頭:比喻強迫人做不願作的事。

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比喻人缺乏自知之明.

牛犢子追兔子,有勁使不上:指受某種條件限制,有力氣也使不出來。

牛耕田,馬吃谷:比喻待遇不公平,受苦的受苦,享福的享福。

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比喻對手再強也會有辦法制伏。

牛套馬,累死倆:套:指套車。指一快一慢,互相牽掣。比喻做事難以合作。

牛頭不對馬嘴:比喻胡拉亂扯,二者毫不相關

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指不憑空說大話,要看真本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

我好象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血。 —— 魯迅

老牛亦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

風吹草低見牛羊。――《樂府詩集·敕勒歌》

系向牛頭充炭直。――唐·白居易《賣炭翁》

不數歲,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躈各千計。――《聊齋志異·促織》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

純離為牛。――《左傳·昭公五年》

東鄰殺牛。――《禮記·坊記》

牛曰太牢。――《大戴禮記·曾子天圓》

㈣ 誰知道關於學習方面的古詩句.格言.名言警句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
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
書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寧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高爾基

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 ——普希金

人離開了書,如同離開空氣一樣不能生活。 ——科洛廖夫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列夫·托爾斯泰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莎士比亞

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 ———凱勒

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面
——歌德

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使我獲益不少 ——盧梭

書山有路勤為盡,學淘無涯苦作舟。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談話。

害怕大雨的,只不過是假花而已。 作者: 克雷洛夫
天生我才必有用。 作者: 李白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作者: 高適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才須待七年期。 作者: 白居易
人才乏於上,則有沉廢伏匿在下,而不為當時所知者矣。 作者: 王安石
如果是玫瑰,它總會開花的。 作者: 歌德
一切真正的天才,都能夠蔑視誹謗;他們天生的特長,使批評家不能信口開河。 作者: 克雷洛夫
知識是引導人生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 作者: 李大釗
人的知識是力量,青年應當是知識上很有力量的人。 作者: 克魯普斯卡婭
胸中不學,猶手中無錢也。 作者: 王充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作者: 諸葛亮
不患人不知,惟患學不至。 作者: 范質
知識猶如人體的血液一樣寶貴。 作者: 高士其
有教養的人的遺產,比那些無知的人的財富更有價值。 作者: 德謨克利特
若是一個人對於某一種技藝沒有知識,他對於那種技藝的語言和作為,就不能做正確的判斷了。 作者: 柏拉圖
求知是人類的本性。 作者: 亞里士多德
心靈中的黑暗必須用知識來驅除。 作者: 盧克萊修
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作者: 但丁
知識就是力量。 作者: 培根
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 作者: 培根
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作者: 斯賓諾莎
缺乏智慧的靈魂是僵死的靈魂,若以學問來加以充實,它就能恢復生氣,猶如雨水澆灌荒蕪的土地一樣。 作者: 伊斯巴哈尼

㈤ 家風傳揚小荷含芳的名言

講的是家風
1、做媳婦的應該把公婆當成自己的父母孝敬。古人雲:人生都有雙重父母。所以對雙方父母都要一視同仁。
2、做不到就不要說,說話不算數就沒有尊嚴。
3、子女的事不要干涉,放手讓位給後輩來當家,不擺老資格。
4、子女不聽話,不孝順,首先要問自己是否也不孝順老人,是否有做不對的地方。對上不認可父母(老人)的功德,對下(子女)怎麼教育都不到位。
5、志界夫妻是相互感恩,絕不怨人。意界夫婦是快樂的,夫領妻成道,妻助夫成德,絕不生氣。心界夫婦是禮儀夫婦,就會相互管轄啦!身界夫婦,是打罵夫婦,攪擾一生。
6、知足常樂,在家頤養天命。宣揚家風,贊嘆祖德,教育子孫懂得知恩、感恩、報恩。
7、正人先正己,父母要先化除為稟性,涵養天性。懂得先克己,方能教化兒女。不論兒女孝不孝,但問自己慈不慈。
8、整個家庭的建立都是以愛為根,沒有愛無法建立的家庭,愛是成家的第一條件。
9、丈夫則勇於承擔一家的責任,以理服人,一家人有過錯反過來自己生慚愧心。
10、丈夫多照顧岳父岳母,妻子多孝敬公公婆婆;譬如給老人買東西,應該是女婿親自給岳父岳母,媳婦親自送給家公家婆。
11、有緣愛一個人,首先要了解對方的本分。成全對方、完善本分。啟蒙對方發揮本分。不管束對方的自由權,應給予對方快樂,不應給對方煩惱。相互成全,相互理解對方的生理和心理。
12、有私心就會暗中做違背良心的事,令全家煩惱,這種不是好男人。
13、有道才有德,無道便無德,有德才有福,無德便無福。
14、一家是否發達,子孫是否興旺,與堂上老人有無善根福德直接有關。老人有德,子孫興旺;老人缺德,一家災殃,家道不興,香火衰敗。
15、一家的天福星,以志為根。即以全家安樂為己任,造福一家。
16、一個家庭是否安樂,是否安靜,是否興旺發達,妻子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女人能做一個性如水的妻子,定生貴子,定能助夫成德,家庭美滿。
17、性(天性)合、心合、身合。才是夫妻真正的和諧。
18、小孩子是否健康與母親關系很大,有無智慧與父親關系很大,是否福德庄嚴就看父母是否經常以快樂的愛心去做事做人。
19、小孩是自己的,也是社會的,是天地的。小孩教不好,小的影響自己家庭,大的影響社會,也有負天地之恩。把孩子教育好,責任重大。
20、向子女宣揚老人、老祖宗的功德,做尊老敬老的盡孝榜樣給子女看,用感恩先輩的恩德,來啟蒙後代。
21、媳婦的意思是平息一家的不和,做和睦一家的吉祥使者,對人人平等、和氣,齊滿一家的福氣。
22、媳婦當性如水,性如水要知足常樂,意為根,托滿家,和顏悅色。為一家的喜星,上孝父母,中和妯娌,下慈兒女能助夫成德。使丈夫無內顧之憂,能報效社會,立身行道,揚名顯親。不但治家如此,即在社會工作,也能恪守本分,建功立業。才能家道長久,福祿長享。
23、為人丈夫,要從 「 三綱 」 上定住位,三綱是指性綱、心綱、身綱;不動稟性(不發脾氣)為性綱;不起私慾為心綱;沒有不良嗜好為身綱。生氣是性綱倒;罵人是心綱倒;打人是身綱倒。 「 綱 」 是領的意思,必須要把女人領在道上,上孝公婆,中和妯娌,下慈兒女。
24、為人妻,自要先從 「 三從 」 上定住位,才能助夫成德。 「 三從 」 是指性從天理,心從道理,身從情理。怎樣才是 「 身從情理 」 ?應做的事,親自去做。上孝公婆,中和妯娌,下教兒女,全都是自己的本分。不怕苦,不怕難。做後也不生氣、不埋怨、不後悔。 「 心從道理 」 :指除去爭貪攪擾的私心。所思所想的都是如何報老人之恩?如何和睦妯娌,如何教導兒女?心存全家的好處,所行之事,自然處處合道。「 性從天理 」 :以不動秉性為主,還要化除稟性,圓滿天性,方能厚德載物。
25、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小至國家之強盛,社會之祥和,小至個人生活之幸福,事業之興旺,身體之健康,均有賴和諧的家庭為基礎。
26、說話常提兒媳長處,感激她娘家的教育。兒媳如有過錯,婆婆趕快兜過來,先寬容,後在背後指教她,千萬不可與她吵鬧,媳婦自然會感恩、報恩。
27、實愛無成見:真信不疑,不要懷疑對方。
28、上要尊老,下要愛幼。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讓家庭上下和睦。
29、弱夫也叫懦夫,撐不起家庭。唯唯諾諾,說而不做,不敢擔當事情,把女人推到前面,專聽女人指揮。
30、若不合道,便婆媳不睦,鬧得家務不合分居另過,家庭分崩拆離,家道不興。
31、如水一般隨圓就方,合五色調五味,原質總是不變。隨遇而安,隨貧隨富,可高可低,如水能養育萬物,又不與萬物相爭,處在最低的地方,低矮就下,常認不是,是為女人的本分。
32、如果男人做到位,則家中少災難;如果男人做不到位,則家中多災多難。
33、婆婆是早來的,一切事務全都明白;媳婦是晚來的,一切事務全不明白。婆婆就要把媳婦領到道上,待媳婦如女兒,不知道的告訴她,指導她,不得作難。
34、婆婆是當媳婦多年熬出來的,等到娶了兒媳,便當了婆婆。媳婦是在家當姑娘,一出閣到了婆婆家,便當了媳婦。
35、婆母所愛之物,我當愛之;所愛之人,我當敬之。准能得婆母的歡喜心。再能理解老人的心,順老人的意,便是得了道。
36、女人有三婦:悍婦、弱婦、媳婦。
37、女人要柔和,安祥笑容,和一家的人緣。
38、女人是國之母,家之婦,人之妻。
39、女人什麼事也不做,全部依賴丈夫、依賴父母,叫弱婦。
40、女人好吃懶做,怨天尤人是一家的掃把星,悍婦和弱婦都不是媳婦。
41、女人剛暴,管著男人,精神上欺壓男人,說話像打雷一樣,非常強悍,一手遮天,叫悍婦。這種家庭陰盛陽衰,丈夫會未老先衰,甚至夭亡,生下來的小孩也不中用。
42、女人多事,男人無聲;女人不柔,家財不旺。
43、能做到這些,就會家和萬事興。
44、男子漢大丈夫要說話算數,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說到做到。
45、男有男的本分,女有女的本分,陰陽各有其位。男子以剛正為本;女子以柔和為本。 「 剛 」 是不動性(不發脾氣), 「 正 」 是合乎正理。 「 柔 」 要性如水, 「 和 」 就要合乎理。所以剛正就是柔和,柔和就是剛正,名詞雖然不一樣,精神卻是一樣。
46、男人屬陽,陽即無私。無私就是表達對一家的愛。
47、男人要 「 剛 」 。剛不是打人罵人,打人罵人的男人是無能的男人。
48、男人是一家的棟梁,要能明理,有志氣,領妻不管妻。
49、男人分有三夫:弱夫、暴夫、丈夫。
50、男女平等是指權力上平等,享受上平等。在本分上、禮節上絕對不能平等。
51、每個家庭應設想到是自己的女兒嫁進這個家裡,家婆應疼愛兒媳婦如同疼愛自己的女兒。如做不到,兒媳會用同樣方式去對待她以後的媳婦,造成惡性循環。
52、老人有德是最好的風水,最高等的風水。
53、老人要宣揚家風,父母要示範家風,夫妻要掌舵家風,子女要繼承家風,孫輩要順受家風,兄弟姐妹要競比家風。
54、老人性如灰,溫和無火氣,少說話,不嘮叨,不說家人長短,帶頭緣起一定互相看好處,還得要兜滿家。
55、老人托起一家的福報,創造一家的福德。福德是一代比一代強,福報是一代比一代興旺發達;子孫比你強,說明你有德,否則就是無德。
56、老人是一家的天德星,以德為根。 「 德 」 是擔當一家的過,和平一家的過。
57、老人如何使一家興旺呢?就是要多行善事,廣積陰德。一方面可修德免罪,一方面為子孫培德紮根,庇蔭子孫。
58、老人如大地,默默地承載一切,包容一切,化育一切。老人胸懷寬大,家庭福報就大。
59、老人愛人愛物,家庭子孫就興旺。如果老人貪了,就將家庭的全部福報吃完了。
60、覺愛無架(價):不抬高身份,不把愛當作買賣。明白對方好處,贊嘆對方好處;理解對方的難處,原諒對方的過。如對方有過,能啟蒙指導對方改過。
61、教育孩子五步曲:養、育、教、領、導,但不許管。重點要培德,把道德教育好。
62、家庭內的婆媳,全是自外姓來的,到同一個家裡,如同母女。
63、家庭角色不同,有不同講究之道。男人無志,家道不興。女人不柔,把財趕走。女性性情應柔美如水,這樣才會旺夫貴己,錢財運氣自然隨之而來;女性若性情強硬、兇悍、氣勢壓人、頑固偏激、心存報復怨毒,咬牙切齒、怒目瞪眼、結果只會傷人費己,克夫賤己、福報盡失、容貌枯憔。
64、家裡有問題,首先是老人行為有漏洞了。一是不守本分,二是過分。
65、家裡有問題,老人應生慚愧心:是我老人沒做好,有缺德之處,沒把家人教育好。
66、家裡不管誰有錯,不管發生什麼災難和是非,都不外揚家醜。
67、家和萬事興,要想夫貴子賢,就要教敬公婆,日子准能發達。否則富貴花間露,榮華草頭霜,皆不能長久。
68、孩子不用管,全憑德行感化。明白他的個性,幫他砍小枝、留大枝。不嬌、不溺、不打、不罵。多鼓勵,常肯定,少批評,不用物質誘惑。
69、孩子不明理等於是果子酸了。果子酸了要在樹根上下功夫。
70、公婆如同一家之樹根,想要枝繁葉茂,花香果甜,定要善待樹根,往根上施肥、澆水、鬆土。
71、父母是人倫之始,陰陽之道,陰為母,陽為父。陰陽和,才能萬物生長,陰陽不合,精神痛苦,情不投意不合,即生育的子女,性質一定不好,或者兒女缺乏。
7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73、福德具足、溫和厚重叫做性如灰。
74、夫妻之間要做到相互補漏,而不是互相埋怨。
75、夫妻是一家的天吉星,以愛為根。
76、夫妻鬧矛盾,一是違背天地賦予的恩;二是違背父母賦予的情;三是違背自己本命多生多劫本分的因緣。違背生命本分的因緣,生命就失去正報的依靠。夫妻分裂,就是生命的分裂。
77、夫妻結合有三因緣:第一,是為了生活上互相照顧,互相關心;第二,是為了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為世界留下一個好的人根;第三,是為了更好地關心和照顧雙方的父母,讓老人放心、歡喜。
78、夫妻道,也就是陰陽道,夫義婦順,陰陽氣順,互相不克,不但不生病,不夭亡。還能家齊,子孫昌旺。所以,男子要明女人的道,女人要明男人的道,家庭才能合樂。
79、道在恩義並用,www.jintang114.org相處合道,能侍奉終身。
80、道德是天地的規律,本分是個人的規律,我們違背了規律,人就有災難了。
81、當媳婦的,要明理:公婆是一家真正的福報。不要老人,怨恨老人,不肯對老人盡孝等於自己不要福報,也不會有福報。
82、當媳婦的,愛自己的丈夫必須要愛自己的公婆。明白沒有公婆就沒有自已親愛的丈夫。體恤婆母以前的奔波勞碌,費盡心力,才把兒子養大成人。不能再使婆母受累,指使婆母做事,或對婆母言行產生怨煩。
83、成家後,男人若不能把女人領到道上,不能上孝公婆,中悌兄弟姐妹,下慈兒女,就是自己十分盡孝,老人也不放心。女子婚後若不能助夫成德,就是自己孝敬公婆,老人也不安心。
84、不造是非,不說是非,不傳是非,不聽是非,要擔當是非,不怕是非。調和一家不生是非,不然老人就是缺失。
85、不要怨恨子女,更不能打罵子女,因為子女的成敗也與父母本身的心性德行有關,第二要考慮到自己教育的方法是否有不當之處。
86、不要管閑事,不要過多牽掛子孫, 「 兒孫自有兒孫福 」 。
87、不要剛暴,不要急躁,不要羅嗦多嘴,更不要去管男人的事。應助夫不累夫。
88、不孝公婆,種下如此之因,待兒女長大之後,定也會受兒女不孝自己之果報。
89、不安排老人做事,他們喜歡什麼就做點什麼,但要多關心老人,常勸他們多休息。
90、博愛無條件:不管人,不束縛對方。給對方自由權。
91、本來媳婦就不是婆婆生的,婆婆若不明白道,未先施恩,先揚短處,或以大壓小,用脾氣來管她,說話凈種惡因,婆媳哪能發生好感情?
92、本來是丈夫的事情,但是丈夫忘記做了,妻子不要埋怨,要認真把事情有做好;反過來,丈夫也要這樣做。對方做不到的自己補上去。這就是互相補漏。
93、暴夫則非打即罵,不講道理。不明白自己責任所在,所以才敢胡作非為。
94、愛是和諧的緣起,也是和諧的總綱,沒有愛不可能建立和諧的家庭。
95、愛的標准:真愛無私,覺愛無架(價),博愛無條件,實愛無成見。真愛無私:尊重對方,不給對方添麻煩。
96、「 管 」 是父母任著自己的性子,找兒女的錯處,拂逆他的性子,所以往往越管越管不好。因為用脾氣管兒女,不但管不好,反把兒女的脾氣激起來,碰起性來,甚至父子成仇,都是父母不明白道的緣故。
97、「 剛 」 是不但不打人罵人,而且被罵也不回答、不反駁、不煩惱,如如不動,被罵也不動性(不發脾氣)才是剛。順逆當頭,安然自在,做到就是大丈夫。

㈥ 誰知道教育人的詩句或名言警句

幼學·家教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禮記·大學》儒家主張的治國,齊家,是有密切關系的兩件事,一個人的家教不好,而又能教人的,沒有這回事。
●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婦女懷胎三月,出居別的地方,眼不看邪惡的東西,耳不聽胡亂的東西,說話、飲食用禮義來節制。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專利:集中,散逸:分散。這是顏之推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要教導媳婦最好在初入門,要教好兒子最好在孩提時。
●天下之本在家。
漢·荀悅《申鑒·政體》天下的根基在於家庭。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唐·韓愈《師說》如果愛護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選擇老師來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於幼學。
清·梁啟超《論幼學》人生百年,建樹立足在於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於孩提。
宋·林逋《省心錄》孩提:幼兒。善於教育兒女的人,必須從小做起。
●強國之基在養蒙,兒童智慧須開爽,方能凌駕於人上。
清·林紓《閩中新樂府》養蒙:教育、啟蒙。
●少成若天性,習慣之為常。
《大戴禮記·保傅》年輕時養成的習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樣,一旦成為習慣就不易改變了。這里指出抓年輕時的教育對於後來的成長極為重要。
●人材之成,自兒童起。
清·陳宏謀《<養正遺規>序》起:開始
●居身務其儉朴,教子要有義方.
清·朱柏廬《治家格言》居身:對自身生活行為的操守。義方:道義和思想行為的一定標准。
●愛子教之以義方。
《左傳·隱公三年》慈愛子女,要教育他們行事應遵守的規矩法度。
●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
明·方孝孺《行善戒》猶:仍然。意指疼愛兒女但不能忽視教育。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戰國策·趙策》父母愛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長遠的打算。
●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資治通鑒》道:道義,正道。適:正是。不從道義上愛護一個人,正是害了他。
●君子之於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導之以道而勿強。
《荀子·大略》君子對於自己的子女,喜愛他們而不表現在臉上,使喚他們而不優以辭色,用道理誘導他們而不強制壓服。
●賢人智士之於子孫也,厲之以志,弗厲以詐;勸之以正,弗勸以詐;示之以儉,弗示以奢;貽之以言,弗貽以財。
漢·王符《潛夫論·遏利》賢明的人和有識之士教育子孫,總是勉勵他們立志,而不是教以花言巧語;勸導他們正直,而不是從事奸詐;示範他們儉約,而不是示範以奢侈;贈送他們以訓誡,而不是贈送以財產。
●童蒙無先入之雜,以正導之而無不順受棗故養正當於蒙。
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蒙:無知。童蒙,指兒童無知的時期。
●今教童子棗則宜誘之歌詩以發其意志,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
明·王守仁《訓蒙大意》諷:勸告。
●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
明·王守仁《訓蒙大意》不能已:不會停止。
●教子工夫,第一在齊家,第二在擇師。
明·陸世儀《思辨錄輯要》卷十齊:整治。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師傅賢者,異日多賢;寬者,多至不肖。
清·張履祥《訓子語》童稚:年幼時期。異日:日後。
●至樂無如讀書,至安無如教子。
《史曲·願體集》至:最。
●愛之必以其道。
清·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愛惜子女必須講究方法。
●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成:成才。要想成就功業,必須家裡有好的父兄,外有嚴格的師友。
●教子須是以身率先。
明·陸世儀《思辨錄輯要》卷十教導兒子必須自己帶頭去做。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
清·張履祥《願學記》人們都想教好子女,但不懂得從我做起,這真大惑不解了。
●子弟教不率從,必是教之不盡其道,為父兄師長者,但當反求諸已,未可全責子弟也。
清·張履祥《備忘一》率從:服從。反求諸己:自己要反思。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韓非子·外儲說》做母親的欺騙兒子,做兒子的不相信自己的母親,這樣的家教還成什麼樣子。
●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威嚴:既有使人敬畏的氣魄而又嚴格要求。慈:仁愛。畏慎:敬畏而謹慎。
●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禮義廉恥是尚。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23回為人應教以孝悌忠信的道理,治家應崇尚禮義廉恥的風氣。
●賢母使子賢也。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 賢良的母親會教育孩子學好。
●子孫若賢,不待多富;若其不賢,則多以征怨。
漢·王符《潛夫論·遏利》子孫如果是有才德的,不須財富多;如果他們沒有才德,財富多了反而會招來怨恨。
●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如果對子女偏頗寵愛,看來雖是優待他們,實際上是更危害他們。
●無葯可延卿相壽,有錢難買子孫賢。
元·〈冤家債主·梆子》延:延長。卿:古代君對臣、長輩對晚輩的稱謂,朋友、夫婦也以「卿」為愛稱。賢:德行好,也指多才。
●父否母然,子無適從。
宋·宋祁《雜說》 否:不是這樣。然:是這樣。意即在教育子女上,父母的意見不一致,那麼子女就無適從,教育效果就很差。
●慈母有敗子,小不忍也。
漢·桓寬《鹽鐵論·周秦》仁慈的母親出了敗家子,原因是從小就不忍嚴加管教。
●愛之太殷恩,憂之太勤棗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讎之。
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寵愛得太過分,操心得太多,棗雖說是愛護它,其實是傷害它;雖說是操心它,其實是恨它。
●寵子未有不驕,驕子沒有不敗。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注》對子女的寵愛和驕縱正是害了他們。
●禍不出所憎,常出所愛。
漢·傅干《皇後箴》禍患不產生於自己所憎恨的人,而常常產生於自己所寵愛的人。
●打是疼,罵是愛。
《醒世姻緣注》指有時候的打罵,實際上是疼愛。
●恨鐵不成鋼。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6回借代對所期望的人不爭氣感到焦急不滿。
●父剛母柔,教養道合。
清·王夫之《周易內傳》父剛:父親剛嚴。母柔:母親寬柔。
●努笞廢於家,則豎子之過立見。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家中沒有怒責和鞭打,那麼孩子的過錯就出現。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宋·王應麟《三字經》苟不教,性乃遷:如果不加教導,性情就會變化。
●孔子家兒不知罵,曾子家兒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蘇氏家語》孔子家的兒子不挨罵,曾子家的兒子不耍脾氣,這是家庭善於教育的結果。
●我教子,惟一經。勤有益,勸無功。
宋·王應麟《三字經》我教育兒子的,就靠一本經書。勤奮才有所成就,只知遊玩兒戲是沒有益處的。
●遺子黃金寶,如何教一經。
《神童詩》留給子孫金銀財寶,不如教他們熟讀經書。
善教·利導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要,人焉庚哉!
《論語·為政》看看他的動作、行為、觀察他處理經手的事情,細審他的習性和存心,那麼他什麼都顯露出來了。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論語·雍也》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講高深的學問;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能講過於高深的學問。說明教學要因材施教。
●善待問者如撞鍾,叩之以小則小鳴。
《禮記·學記》善於回答別人的問題的人,象敲鍾一樣:輕輕地敲就小聲響;重重地敲就大聲響。比喻回答問題要難易適度。
●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禮記·學記》悖:背理。佛:通「弗」,不。「佛」,又作「拂」,相逆的意思。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
《孟子·盡心上》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種:有如及時雨沾溉萬物,有成全道德品質的,有培養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有以流風余韻為後人所私自學習的。
●弟子問仁,仲尼答之,人人異辭;蓋因事托規,隨時所急,譬猶治病之方千百,而針灸之處無常。
晉·葛洪《抱朴子·喻蔽》用針灸治病因不同的病而針不同的穴位,喻孔子教人亦是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論語》問同而答異者至多,或因人材性,或觀人之所問意思而言及所到地位。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指出《論語》中之所以所問相同而回答不同,是因人施教。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語入者,有以德行人者。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各因其材:意為都能因材施教。
●教學之法,本於人性。
宋·歐陽修《吉州學記》教學的方法,要依據各人的個性。
●戒之以禍,不若喻之以理;喻之以理,不若悟之以心。
宋·呂祖謙《東萊博義》用禍福來告戒別人警惕,不如用道理來說服教育,使之從思想上明白道理。
●滯者導之使達,蒙者開之使明。
宋·歐陽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論》思想遲滯的人誘導他使他通達,愚蒙不懂的人開導他使他明了。
●聖人之道,精粗雖無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焉。
宋·朱熹《四書集注·論語集注》聖人的道理,精深與淺顯在本質 上是一致的,但在施行教育的時候,就必須因學生的才而施教了。
●各因其所長而教之者也。
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集注》說明要因材施教。
●聖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無棄人也。
宋·朱熹《四書集注》聖人施行教育,必須依據各人的不同資質和才能的針對性地進行,資質和才能小的就培養成低一級的人才,資歷質和才能大的就培養成高一級的人才,所以說不會有不堪造就而要遺棄的人。
●人之資質有高下,工夫有生熟,學問有深淺,不可概以此語之。
明·呂經野《答學生問陽明良知教人》人的資質、工夫、學問各有差異,不可一概而論。
●聖人教人,或因人病處說,或因人不足處說,或因人學術有偏處說,未嘗執於一言。
明·呂經野《答學生問陽明良知教人》聖人教人善於針對對方的毛病,不足或偏頗之處而施教,未曾只執著於一種講法。
●大禹治水,君子善導,導人必因性,治水必因其勢。
漢·徐幹《中論·貴言》大禹: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因治水有功,被舜選取為繼承人而成為聯盟領袖。善導:善於疏通引導。啟發引導人必須依據人的心性情懷,治理水利必須依據水的趨向情勢。
●教者順其性之所以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可矣。
清·王夫之《四書訓義》性:人的自然質性。量:容納的限度。謂教人應順著人的資質特性,採取切近的辦法去加以深造,達到各人所容納的限度即可。
●教人至難,必盡人之材,乃不誤人。
宋·張載《語錄》教人最難,必須盡力發揮其長處,才不會耽誤別人。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歸於善。
明·王守仁《別王純甫序》因人而施教,這才是教學,各人能盡其所長而成材,同樣都達到善之目的。
●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
《札記·學記》要了解學生的心理,才能使他克服缺點和過失。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也。
《札記·學記》教育,就是發揚長處,補救不足。
●教思之無窮,必知其人德性之長而利導之,尤必知其人氣質之偏而變化之。
清·王夫之《四書訓義》長:長處。偏:偏頗,偏向。
●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
《墨子·大取》用深一點的知識去教育程度較深的人,用淺點的知識去教育程度較淺的人,用使其增長的辦法對待人的長處,用尊重的態度去對待別人的自尊之處。
●與人論學,亦須隨人分限所及。
明·王守仁《傳習錄》與人談論學問,也必須依隨對方的才識限度。
●善啟迪人心者,當因其所明而漸之通,毋強開其所蔽。
明·洪自誠《菜根譚·修省》善於進行啟發教育,就應當依據對方明白事理的逐漸使之通曉,切勿勉強去開導其不能通時之處。
●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
清·魏源《默觚·治篇》教人育才,就是成就對方的長處,去掉對方 的短處。
●夫子循循善誘人。
《論語·子罕》孔夫子善於循序漸進地教育誘導人。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
明·洪自誠《菜根譚》批語別人的缺點錯誤,不要過於苛刻,要考慮他能否接受。
●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無可依據。
明·洪自誠《菜根譚》毋過高:不能要求過高。
●教人言理太高,使人無可依據。
明·薛瑄《讀書錄》教人的時候講的道理過於高深,反而使人無可遵循。
●使辭足以達其智慧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過其任而強牽制也。
漢·徐幹《中論·貴言》要使得言詞足以表達其智慧所達到的地步,處事足以適合其性情所習慣的方面,而不要超過其承受的界限而強人所難。
●學者氣質各有利鈍,工夫各有深淺,要是不可限以一律。
宋·呂祖謙《與朱侍講書》氣質:指的的生理、心理等素質,是在人的生理素質基礎上,通過生活實踐,在後天條件影響下,並受人的世界觀和性格等制約的個性色彩。
●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才。
清·陳宏謀《<養正遺規>序》天下有正確的教育方法,就會有真正的人才。
●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其方,天下無善教。
隋·王通《中論·周公》通曉事物的變化而不墨守陳規舊制,那麼就沒有造成不良後果的法律;執著一成不變的道理,那麼就人會有良善的教育。
●教人為學,不可執一偏。
明·王守仁《傳習錄》不可執一偏:不可局限於一個方面。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悱(fěi):口欲言而不能的樣子。隅(yú):角落。教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楊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舉一不能反三,便不再教他。
●聞一以知十。
《論語·公冶長》指學問厚積的人能融會貫通,善於由此及彼。
●葉落知秋,舉一明三。
宋·普濟《五燈會元》樹葉落知秋天到來,從一個事例可推知許多方面。
●君子之教喻也,道貌岸然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禮記·學記》弗:不。強:勉勵。有修養的人教育學生,誘導他們而不是牽著他們學習,啟迪他們而不是代替他們去弄通一切問題。
●引而不發,躍如也。
《孟子·盡心上》拉開了弓卻不放箭,做出躍躍欲試的姿態。喻教育別人應善於啟發,使人能自求自得。
●每進講,必引經執義,廣譬曲諭。
明·張敬修〈文忠公行實》每逢講學,必然引經據曲,緊抓住其中之義,多方開導,委婉使人理解。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也。
《孟子·盡心上》求:探求。得:得益,領悟。
●聖人教人,皆略啟其端,使學者深思而自得之。
明·薛瑄《讀書錄·教人》啟:啟發。端:開始。
●學問也要點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當;不然,亦點化許多不得。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二 化:指點化生。強調作學問要靠別人指點開導,但更為重要的是自己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如此才能舉一反三,一通百通。
●教在我而自得在彼。
清·王夫之《四書訓義·論語》所以,教學在於老師而自求自得則在於學生本身了。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禮記·學記》善於學習的人,教師安逸但功效顯著,並且受到稱贊;不善於學習的人,教師勤苦但功效減半,並且遭埋怨。
●人豈不欲有所能已,要可責之?須求其有漸。
宋·張載《學大原下》人們均有學好某此本領的要求,這怎麼能責備他們呢?因而就必須要求循序漸進地教導他們。
●君子教人有序,先傳以小者近者,而後教遠者大者。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八 有德者教人循序而行,先傳授小和近的方面,而往後就教授深遠和宏大的方面。
●童子以記誦為能,少壯以常識為本,老成以德業為重。
宋·陳亮《賦武川陳童子序》少年兒童以記憶背誦為能事,青壯年以學問見識為根基,閱世深的老人則以進德修業為重要。
●方其幼也,不習之於小學,則無以收其放心,養其德性,而為大學的基本。
宋·朱熹《小學輯說》小學:蒙童學的文字學。大學:四書五經一類的學問。剛所幼時如不熟習文字學,則無法凝聚其散漫的心志和涵養其德性,而打下進一步學習儒家「四書」等經典的基礎。
●由綱及目,由淺入深。
清·佚名《杜詩言志》卷四綱目:主體部分和分述部分。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學而》自己學習不覺厭煩,教誨別人不知疲倦。
●學不厭而教不倦。
《孟子·公孫丑上》學習不要厭煩而教人不要倦怠。
●誨爾諄諄,聽我藐藐。
《詩經·大雅·抑》諄諄:教誨不倦貌。藐藐:疏遠貌。我不疲倦的教侮你,你卻對我的話不以為然。
●教不倦,仁也。
《孟子·公孫丑上》教誨另人不知疲倦,就你得上有仁愛之心了。
●為師者不煩,而學者有所得也。
宋·王安石《書洪範傳後》做教師的要有耐心,不怕麻煩,學生才能有所收獲。
●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須遲久之功。
宋·歐陽修《吉州學記》善於教導人的人,用不知疲倦的意志,達到永久之功。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禮記·學記》學習才知道知識不足;教學,然後知道有困惑;知有不足的地方,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惑,才能互相促進的。
●君子壹教,弟子壹學,亟成。
《荀子·大略》壹:專一。亟(jí):急。君子一心一意地教,學生一心一意地學,很快就會有成就。
●大學之法,禁之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工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禮記·學記》大學的教學原則,總是還沒有發生就加以防範,這叫做預(豫)防;在適當的時候學習,這叫做適時;不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這叫做合乎順序(孫與順同);互相觀察學習,吸取對方的長處,這叫做觀摩。貫徹這四個原則,教學就興旺了。
●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教育也有很多方式,我不屑於去教誨他,這也是一種教誨呢。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禮記·學者》學的人有四點不足,教的人一定要知道。人對於學問,有的失於貪多,有的失於過少,有的失於過易,的的失於淺嘗輒止。
●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禮記·學記》經講解而對方 還不知曉,那就應舍掉所講的東西。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盡心下》昭昭:明白。昏昏:模糊。賢德的人,自己徹底明白了,才去把別人教明白。今天的人,自己還不明白,卻想去使別人明白,(怎麼能夠做到呢?)
●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
《孟子·萬章上》要使先通曉事理的人去啟發尚未通曉事理的人,要使先覺悟的人去喚醒尚未覺悟的人。
●欲明人者先自明。
清·王夫之《四書訓義》要教人明白事理,那麼自己首先要明白畫理。
●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
《孟子·告子上》大匠:高明的木工。規矩:規和矩。校正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具。闡明教與學都必須遵循法則。
●視徒如已,反已以教,則得教之情也。
《呂氏春秋·誣徒》對待學生像對待自己一樣,把自己放在學生的地位上來教育學生,這就掌握到教育的實情了。
●事必有法,然後可成。師舍是則無以教,弟子舍是則無以學。
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集注》舍:舍棄。是:這點,這個。
●講學而無宗旨,即有嘉言,是無頭緒之亂絲也。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發凡》嘉言:動聽的話。講學沒有明確的宗旨,即使說得再好,也不過沒有頭緒的亂絲罷了。
●要教化人,除非從心上教起;要從心上教起,除了讀書明理之外,更無他法。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謂教育人要從思想上著手,要教人讀書明理。
●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
明·王守仁《傳習錄》講授知識不在徒然追求過多,可貴的是精和熟。
●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
清·顏元《總論諸儒講學》講授的功夫有限,實際運用卻是無限的。
修德·育智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論語·述而》專向在道,根據在德,依靠在仁,活動於六藝之中.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論語·述而》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對道義不依從,自己有了缺點不能迅速改正,這些是我感到憂慮的.
●好剛而不好學,其蔽也狂.
《論語·陽貨》好:愛好.剛:剛愎自用.蔽:毛病.狂:狂妄.好剛愎自用而不好學習,其毛病是狂妄.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論語·陽貨》直:爽直.絞:急切.好爽直而不好學習,其毛病是有急躁.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論語·陽貨》信:信實.賊:賊害.只講信實而不學習,其毛病是有害於事.
●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
《論語·陽貨》知:同"智".盪:放盪.只愛智巧而不愛學習,其毛病是輕浮放盪.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論語·陽貨》仁:仁愛.愚:愚蠢.只講仁愛而不愛學習,其毛病是愚蠢.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荀子·勸學》見:同"現",顯現.光:通"廣".
●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
漢·王充《論衡·別論》品德不高尚的人不會有遠大的志向;才能不大的人不會有廣博的見識.
●百行以德為首.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人所有的品行;道德最為重要.
●仁義其教之本乎.
隋·王通《中說·禮樂》教育的根本在於仁義.
●德行之於人大矣棗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為先.
宋·朱熹《學校貢舉私議》德行對於人來說可謂重要了,所以古時的老師,沒有不是把它擺在首位的.
●教人治人,宜皆以正直為先.
宋·王安石《洪範傳》治:管理.
●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是.
明·王守仁《答顧東橋書》成德:成全德行.
●學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淺薄,雖成亦小.
清·張履祥《備忘二》德器:道德器量.
●教育之宗旨何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
清·王國維《論教育之宗旨》完全之人物:指全面發展的人.
●德行之實事,皆在六藝,藝失則德行俱失.
清·李塨《大學辨業》卷二 六藝:指古時學習的六門技藝,即禮樂射御書數。
●以德育為先。
清·康有為《大同書》應當以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作為首要的事情。
●養體開智以外,又以德育為重。
清·康有為《大同書》養體:養育身體。開智:啟迪開拓智力。
●學必以德性為本。
元·吳澄《草廬學案》從學必須以修煉道德情性作為根本。
●德成而上,藝成而下。
《禮記·樂記》上:首位。下:次之。
●以德行為本,文藝為末。
元·鄭玉《送唐仲實赴鄉試序》文藝:文章技藝。以道德品行作為根本,而文章技藝是次要的。
●德者業之本,業者德之著。德益進而業益修,業益修則德益進。
清·張履祥《備忘三》業:學問,技能,事業。著:顯示出來。修:研修完善。
●學生以勤學為務,尤以立品為先。
清·張之洞《札知縣蔣楷等充武備學堂稽察委員》立品:確立品質。先:首要。
●人必受教育,然後乃有知識,知識即勢力也。勢力之效用,較金錢為大。
清·容閎《西學東漸記》指出知識即力量,人受教育有才能是強者。
●人之愚不肖,亦由智教不備之所致也。
清·康有為《大同書》人的愚昧不賢能,是由於智育教育不完備所招致的。
●善於教育者,必能注意學生之道德,以養成其優美之品格。否則,僅僅以學問知識授於學生,自謂能其事,充乎其極,不過使學生成一能行之網路全書,或一具有靈性之鸚鵡耳,曷足貴哉。
清·容閎《西學東漸記》強調道德教育對於塑造人才的重大作用,指出忽視它,只能造就書獃子和學舌之輩。
●重精神,貴德育。
清·梁啟超《南海康先生傳》精神: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亦指神志,風采。貴:崇尚。
●有文采以養其目,聲音以養其耳,威儀以養其四體,歌舞以養其血氣,義理以養其心。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這里程頤提出有利身心發展的五項措施。
●國民必須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
清·梁啟超《新民說》這是梁啟超新民說的核心。
●今者論一國富強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體力為之基。
清·嚴復《原強》當今的人論及一個國家富強的有效之法,認為強壯體魄是其根基。
●學貴以養身健樂為主。
清·康有為《大同書》養身健樂:涵養身心使之健康快樂。
●外國教育,必有體操,所以強其體魄,壯其膽色,養成不畏強敵,不懾雷霆之志,然後內可以清國難,外之以拒強敵。
清·梁啟超《論政變與中國不亡之關系》清:清除。
●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發達,以達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