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余秋雨賞析

余秋雨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3 11:02:52

Ⅰ 余秋雨的《筆墨祭》賞析是什麼

余秋雨的《筆墨祭》賞析

中國傳統文人有一個不存在例外的共同點;他們都操作著一副筆墨,寫著一種在世界上很獨特的毛筆字。不管他們是官屠宰輔還是長為布衣,是俠骨赤膽還是蠅營狗苟,是豪壯奇崛還是脂膩粉漬,這副筆墨總是有的。

筆是竹竿毛筆,墨由煙膠煉成。濃濃地磨好一硯,用筆一舔,便簌簌地寫出滿紙黑生生的象形文字來。這是中國文人的基本生命形態,也是中國文化的共同技術手段。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幹脆偷偷懶,先把玩一下這管筆、這錠墨再說呢?

一切精神文化都是需要物態載體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就遇到過一場載體的轉換,即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這場轉換還有一種更本源性的物質基礎,即以「鋼筆文化」代替「毛筆文化」。五四鬥士們自己也使用毛筆,但他們是用毛筆在呼喚著鋼筆文化。毛筆與鋼筆之所以可以稱之為文化,是因為它們各自都牽連著一個完整的世界。

作為一個完整的世界的毛筆文化,現在已經無可挽回地消逝了。

誠然,我並不否定當代書法的成就。有一位朋友對我說,當代書法家沒有一個能比得上古代書法家。我不同意這種看法。古代書法家的隊伍很大,層次很多,就我見聞所及,當代一些書法高手完全有資格與古代的許多書法家一比高低。但是,一個無法比擬的先決條件是,古代書法是以一種極其廣闊的社會必需性為背景的,因而產生得特別自然、隨順、誠懇;而當代書法終究是一條刻意維修的幽徑,美則美矣,卻未免失去了整體上的社會性誠懇。

在這一點上有點像寫古詩。五四以降,能把古詩寫得足以與古人比肩的大有人在,但不管如何提倡張揚,唐詩宋詞的時代已絕對不可能復現。詩人自己可以寫得非常得心應手(如柳亞子、郁達夫他們),但社會接納這些詩作卻並不那麼熱情和從容了。久而久之,敏感的詩人也會因寂寞而陷入某種不自然。他們的藝術人格,或許就會因社會的這種選擇而悄悄地重新調整。這里遇到的,首先不是技能技巧的問題。

我非常喜歡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幾個傳本法帖,大多是生活便條。只是為了一件瑣事,提筆信手塗了幾句,完全不是為了讓人珍藏和懇掛。今天看來,用這樣美妙絕倫的字寫便條實在太奢侈了,而在他們卻是再啟然不過的事情。接受這張便條的人或許眼睛一亮,卻也並不驚駭萬狀。於是,一種包括書寫者、接受者和周圍無數相類似的文人們在內的整體文化人格氣韻,就在這短短的便條中泄露無遺。在這里,藝術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藝術化相溶相依,一支毛筆並不意味著一種特殊的職業和手藝,而是點化了整體生活的美的精靈。我相信,後代習摹二王而惟妙惟肖的人不少,但誰也不能把寫這些便條的隨意性學到家。

在富麗的大觀園中築一個稻香村未免失之矯揉,農舍野趣只在最平易的鄉村裡。時裝表演可以引出陣陣驚嘆,但最使人舒心暢意的,莫過於街市間無數服飾的整體鮮亮。成年人能保持天真也不失可喜,但最燦爛的天真必然只在孩童們之間。在毛筆文化鼎盛的古代,文人們的衣衫步履、談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際往來,都與書法構成和諧,他們的生命行為,整個兒散發著墨香。

相傳漢代書法家師宜官喜歡喝酒,卻又常常窘於酒資,他的辦法是邊喝邊在酒店牆壁上寫字,一時觀者雲集,紛紛投錢。你看,他輕輕發出了一個生命的信號,就立即有那麼多的感應者。這與今天在書法展覽會上讓人贊嘆,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整個社會對書法的感應是那樣敏銳和熱烈,對善書者又是如此尊敬和崇尚。這使我想起現代的月光晚會,哪個角落突然響起了吉他,整個晚會都安靜下來,領受那旋律的力量。

書法在古代的影響是超越社會蕃籬的。師宜官在酒店牆上寫字,寫完還得親自把字鏟去,把牆壁弄得傷痕斑斑,但店主和酒保並不在意,他們也知書法,他們也在驚嘆。師直官的學生梁鴿在書法上超越了老師,結果成了當時的政治權勢者爭奪的人物。他曾投於劉表門下,曹操破荊州後還特意尋訪他,既為他的字,也為他的人。在當時,字和人的關系難分難舍。曹操把他的字懸掛在營帳中,運籌帷幄之餘悉心觀賞。在這里,甚至連政治軍事大業也與書法藝術相依相傍。

我們今天失去的不是書法藝術,而是烘托書法藝術的社會氣氛和人文趨向。我聽過當代幾位大科學家的演講,他們寫在黑板上的中文字實在很不像樣,但絲毫沒有改變人們對他們的尊敬。如果他們在微積分算式邊上寫出了幾行優雅流麗的粉筆行書,反而會使人們驚訝,甚至感到不協調。當代許多著名人物用毛筆寫下的各種題詞,恕我不敬,從書法角度看也大多功力不濟,但不會因此而受到人們的鄙棄。這種情景,在古代是不可想像的。因為這里存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信號系統和生命信號系統。

古代文人苦練書法,也就是在修煉著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現代西方女子終身不懈地進行著健美訓練,不計時間和辛勞。

由此,一系列現代人難以想像的奇跡也隨之產生。傳說有人磨墨寫字,日復一日,把貯在屋檐下的幾缸水都磨幹了;有人寫畢洗硯,把一個池塘的水都洗黑了;有人邊走路邊在衣衫上用手指劃字,把衣衫都劃破了……最令人驚異的是,隋唐時的書法家智永,寫壞的筆頭竟積了滿滿五大麓子,這種簏子每隻可容一百多斤的重量,筆頭很輕,但五簏子加在一起,也總該有一二百斤吧。唐代書法家懷素練字,用壞的筆堆成了一座小丘,他索性挖了一個坑來掩埋,起名曰「筆冢」。沒有那麼多的紙供他寫字,他就摘芭蕉葉代紙,據說,近旁的上萬株芭蕉都被他摘得光禿禿的。這種記載,即便打下幾成折扣,仍然是十分驚人的。如果僅僅為了練字謀生,完全犯不著如此。

「古墨輕磨滿幾香,硯池新浴燦生光」。這樣的詩句,展現的是對一種生命狀態的喜悅。「非人磨墨墨磨人」,是啊,磨來磨去,磨出了一個個很道地的中國傳統文人。

在這么一種整體氣氛下,人們也就習慣於從書法來透視各種文化人格。顏真卿書法的厚重庄嚴,歷來讓人聯想到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同樣品格。李後主理所當然地不喜歡顏字,說「真卿得右軍之筋而失之粗魯」,「有指法而無佳處,正如叉手並腳田舍漢。」初次讀到這位風流皇帝對顏真卿的這一評價時我忍不住笑出了聲,從他的視角看去,說顏字像「叉手並腳田舍漢」是非常貼切的。這是一個人格化的比喻,比喻兩端連著兩種對峙的人格系統,往返觀看煞是有趣。

蘇東坡和董其昌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人。在董其昌看來,濃冽、放達、執著的蘇東坡連用墨都太濃麗了,竟譏之為「墨豬」。他自己則喜歡找一些難貯墨色的紙張,滑筆寫去,淡遠而又浮飄。

趙孟頫的字總算是漂亮的了,但是耿直俠義的傅青主卻由衷地鄙薄。他實在看不慣趙孟頫以趙宋王朝親裔的身份投降元朝的行為,結果從書法中也找出了奴顏媚骨。他說:「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逸惡其書。」他並不是故意地以人格取消書法,只要看他自己的書法,就會知道他厭惡趙書是十分真誠的。他的字,通體古拙,外逸內剛。

有些書法家的人格更趨近自然,因此他們的筆墨也開啟出另一番局面。宋代書法家政黃牛喜歡揣摩兒童寫的字,他曾對秦觀說:「書,心畫也,作意則不妙耳。故喜求兒童字,觀其純氣。」漢代書法家蔡邕則一心想把大自然的物象納入筆端,他說:「凡欲結構字體,皆須像其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縱橫有托,運用合度,方可謂書。」這些書法家在講寫字,更在吐露自己的人生觀念、哲學觀念、宗教觀念。如果僅僅就書法技巧論,揣摩兒童筆畫,描畫自然物象,不是太離譜了么?只有把書法與生命合而為一的人,才會把生命對自然的渴求轉化成筆底風光。

在我看來,書法與主客觀生命狀態的關系,要算韓愈說得最生動。他在《送高閉上人序》中說及張旭書法時謂:「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記得宗白華先生就曾借用這段話來論述過中國書法美學中的生命意識。

宗白華先生是在研究高深的美學,而遠在唐朝的韓愈卻在寫著一篇廣傳遠播的時文。韓愈的說法今天聽來頗為警策,而在古代,卻是萬千文人的一種共識。相比之下,我們今天對筆墨世界裡的天然律令,確已漸漸生疏。

文章寫到這里,很容易給人造成一個誤會,以為古代書法可以與各個文人的精神品格直接對應起來。「文如其人」、「書如其人」,這些簡陋的觀點確也時常見之於許多文章。

「文如其人」有大量的例外,這一點已有錢鍾書先生作過列述。書法藝術在總體上是一種形式美,它與人品的關系自然更加曲折錯綜。要說對應也只是一種「泛化對應」,在泛化過程中交糅進了種種其他因素。

不難舉出,許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卻有一副奇崛的筆墨,而沙場猛將留下的字跡倒未必有殺伐之氣。有時,人品低下、節操不濟的文士也能寫出一筆矯健溫良的好字來。例如就我親眼所見,秦檜和蔡京的書法實在不差。

人的生命狀態的構建和發射是極其復雜的。中國傳統文人面壁十年,博覽諸子,行跡萬里,宦海沉浮,文化人格。

Ⅱ 余秋雨 雪 的全文及賞析

雪(全文)·作者 余秋雨
美麗的雪花飛舞起來了。我已經有三年不曾見著它。
去年在福建,彷彿比現在更遲一點,也曾見過雪。但那是遠處山頂的積雪,可不是飛舞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隨著雨點灑下來幾顆,沒有落到地面的時候。它的顏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點,並不會飛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沒有痕跡,也未嘗跳躍,也未嘗發出唏噓的聲音,像江浙一帶下雪時的模樣。這樣的雪,在四十年來第一次看見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誠然能感到特別的意味,談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卻總覺得索然。"福建下過雪",我可沒有這樣想過。
我喜歡眼前飛舞著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樣的美麗。它好像比空氣還輕,並不從半空里落下來,而是被空氣從地面捲起來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黃昏時候的成群的蚊蚋(ruì),像春天釀蜜時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飛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著人身,或擁入窗隙,彷彿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靜默無聲。但在它飛舞的時候,我們似乎聽見了千百萬人馬的呼號和腳步聲,大海洶涌的波濤聲,森林的狂吼聲,有時又似乎聽見了兒女的竊竊私語聲,禮拜堂的平靜的晚禱聲,花園里的歡樂的鳥歌聲……它所帶來的是陰沉與嚴寒。但在它的飛舞的姿態中,我們看見了慈善的母親,活潑的孩子,微笑的花兒,和暖的太陽,靜默的晚霞……它沒有氣息。但當它撲到我們面上的時候,我們似乎聞到了曠野間鮮潔的空氣的氣息,山谷中幽雅的蘭花的氣息,花園里濃郁的玫瑰的氣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氣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種婀娜的姿態;夜間,它發出銀色的光輝,照耀著我們行路的人,又在我們的玻璃窗上扎扎地繪就了各式各樣的花卉和樹木,斜的,直的,彎的,倒的。還有那河流,那天上的雲…
【余秋雨簡介】
余秋雨,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曾任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榮譽院長,國際知名的學者和作家。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大陸最暢銷書籍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灣、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響。現任《書城》雜志榮譽主編。
【賞析】
雪,是雨所凝而成,是雨的精魂。然而,暖國的雨雖然自由活潑,卻「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魯迅先生寫雪,別開生面,起筆有意發問,並且由此通貫全篇: 一是把「雨」和「雪」作對比,藉以引出下文的「江南的雪」;二是將具有冰冷、堅硬、燦爛雪花的「朔方的雪」聯系起來,為結尾用「雨」收束全文布下伏線。
作者對江南的雪滿懷深情,用濃墨重彩繪出一幅萌動著青春活力的江南雪景圖,意境新美,內涵豐富。作者贊美江南的雪「滋潤美艷之至」,從質與形上突現其特色。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和「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來比喻它,令人擊節贊賞。「處子」是最富生命活力的,用「處子的皮膚」喻雪,白皙光澤,柔嫩細膩不必說,還包含健美的因素;而「青春的消息」則給人以明確的哲理啟示: 冬雪之後,春天就不遠了。那「雪野」不已是那樣的生氣勃勃、春意盎然了嗎?
作者把這幅江南雪景圖描繪得有聲有色,聲色和諧;有動有靜,動靜相襯。但還不夠,還須用工筆重彩畫上美好純真的童年生活的一幕,孩子們多麼的天真爛漫,何等的聰穎伶俐!這才是江南雪野上綻開的真正的春花啊!
接著,作者筆峰一轉,又推出一幅更引人注目的「朔方雪景圖」。北國風光,雄偉壯麗,那冰冷的堅硬的「朔方的雪」與「江南的雪」截然不同,它的特質和形狀是「如粉,如沙」,「決不粘連」,持久地不融化。因此,它能以巨大的旋風為動力而「蓬勃地奮飛」,能在陽光中「燦燦地生光」。面對著漫天飛騰的朔雪造就的「無邊的曠野」、「凜冽的天宇」,作者著力從三度空間進行立體描繪,以突出飛騰的朔雪那種撼天動地、銳不可擋的氣勢。作者置身於這朔雪飛騰的宏偉壯觀中,禁不住感情洶涌,思緒馳騁。他凝視著「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雪花,聯想到它就是「雨的精魂」。
然而,由於「雨的精魂」畢竟是處在寒冷的朔方,它冷落地「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白茫茫一片,什麼都看不見,「那是孤獨的雪」;它沒有了暖國的雨的自由活潑,「是死掉的雨」,透出了孤寂凄涼之感。至此,「朔方的雪」亦有「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的問題了。
讀罷全文,掩卷細思,暖國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區別不過是各有各的「幸」與「不幸」而已,正如人生的「幸」與「不幸」的鍾擺永遠在兩極搖晃一樣。蘇聯作家巴甫柯夫說:「幸福是不可捉摸的。你從來不知道,它是不是存在。要考查你是不是幸福,只有去看看你周圍的人。」

Ⅲ 余秋雨作品及賞析

《借我一生》
《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對中國文化界的「告別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諸多不為人知的經歷,還描繪了記憶中文革時「大揭發」、「大批判」的整人模式……從前輩到自己,作者以平實、真實的記憶組成一部文學作品。「我歷來不贊成處於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 ——余秋雨語
《中國之旅》
從遺址看,這個被稱為上京龍泉府的渤海國首都由外城、內城、宮城三重環套組成,外城周長30餘里。全城由一條貫通南北的寬闊大道分成東西兩區,又用10餘條主要街道分隔成許多方塊區域,完全是唐朝首府長安的格局和氣派。
《文化苦旅》
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行者無疆》
行者獨步於遙遠的曠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
只因為一個執著的信任,
敢於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
為後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
《千年一嘆》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
他們一行人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卻發現竟然有那麼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布、盜匪出沒。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會遇到什麼,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將結束之時,作者寫下這樣的一段話:
「四個月冒險奔波,天天都思念著終點。今天我們到了,回頭一看,卻對數萬公里的尺尺寸寸產生了眷戀。那是人類文明的經絡系統,從今以後,那裡的全部冷暖疼痛,都會快速地傳遞到我的心間。」
《霜冷長河》
驚人的安靜,但這種安靜使它成了一條最純粹的河。清亮、冷漠、坦盪,岸邊沒有熱鬧,沒有觀望,甚至幾乎沒有房舍和碼頭,因此它也沒有降格為一脈水源、一條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讓一件件岸邊的事情全都過去,不管這些事情一時多麼重要、多麼殘酷、多麼振奮,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狀態。
它有點荒涼,卻拒絕驅使;它萬分寂寞,卻安然自得。很快它會結冰,這是它自己的作息時間表,休息時也休息得像模像樣……
《尋覓中華》
系統地表述了作者從災難時期開始一步步尋覓出來的中華文化史。任何一部真正的歷史,起點總是一堆又一堆的資料,終點則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感悟。這是一個人心中的中華文化史。

Ⅳ 余秋雨的《夜雨詩意》賞析

題目是有點難度的,如何下筆?余秋雨繞了一個小圈子,從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工具書出發,說,在所有的詩題中,「夜雨」最有詩意。所花筆墨不多,就點到了題目上:夜雨詩意。至於是哪裡的夜雨?是江南的,還是塞北的?是什麼季節的?是杏花春雨,還是秋雨綿綿?都無所謂。
他就從這一點發揮開去:夜間光線消退了,表面漂亮的詞彙也暗淡了,這就容易「走向情感」。這有一點道理,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就是視覺基本關閉,外部的世界就難以受到關注,內心的感覺就比較活躍了。
什麼信息使得內心活躍?首先是聽覺。既然夜間視覺受限,就只能是「雨聲」。只要一聽到「雨聲」,「便滿心都會貯足了詩」。是詩了,應該就是美的了,但是這是餘光中的,不他的特點,所以他又說,「要說美,也沒有什麼美」。因為從實用價值來說,道路泥濘,百花零落,衣衫濕透,這些都是負面的。但是為什麼又那麼欣賞呢?因為什麼?這就要看余秋雨的特點了。他說,夜雨使人「世俗的喧囂一時澆滅」,心靈會「寧定」下來,在雨的包圍中,「默默端坐」,回到個人的內心,以一種孤獨的姿態,進入深層的思緒:「夜雨中的想像總是特別專注,特別遙遠。」從這里我們可以隱隱感到,余秋雨和餘光中有不同。他不像餘光中那樣用眼睛、耳朵、用鼻子,甚至用肌膚來感覺,而是,用想像。魯迅說,喜笑怒罵皆成文章,在余秋雨這里,浮相聯翩,皆成文章。
為什麼不用五官感覺?理由是主觀的自由,,「你能看見的東西很少」,但是,夜雨時刻,卻能把思緒凝聚成「一脈溫情的自享和企盼」,適合於閑談、攻讀、懷念、寫信、作文等等。此時哪怕就是對著窗子,也只是聽到風聲雨聲,而二者最大的功能就是激發想像。此時此刻,「天地間再也沒有什麼會干擾這放任自由的風聲雨聲」。事實上,風聲雨聲的自由,就是作者想像的自由,這種自由,不是那種社會政治的民族國家的自由,而是個人擺脫世俗責任壓力的自由。這種自由被作者想像得很絕對,是不是有點空想?但這是個人的,又是想像的、審美的,無須過分拘泥實踐理性。
第二節,是從夜雨的思索,聯想到了行旅。一方面是,從泥濘,聯想到了夜間行路之艱難,就可能在孤苦的處境之中,顧影自憐,把萬丈豪情變成「想家」的軟弱。可是另一方面,又想到那些偉大的求道者、旅行家、航海家,沖破了夜雨的包圍,憑借的是「偉大的意志」,因而也喚醒了自己的「惰怠」。這表明余秋雨雖然偏愛個人的、孤獨的「苦旅」,但是他的文化追求,總是要通向社會責任感的。
第三節,是從旅行聯想到「人生的行旅」。這一節,可以說是到了余秋雨拿手的文化歷史典故境地。想像著「夜雨的魅力」,魅力,也就是題目中的「夜雨詩意」,這種詩意,和前面的詩意有點不同。前面的詩意,是寫景中抒情的,如:
在夜雨中想像最好是面窗而立。黯淡的燈光照著密密的雨腳,玻璃窗冰冷冰冷,被你呵出的熱氣呵成一片迷霧。你能看見的東西很少,卻似乎又能看得很遠。風不大,輕輕一陣立即轉換成淅瀝雨聲,轉換成河中更密的漣漪,轉換成路上更稠的泥濘。此時此刻,天地間再沒有什麼會干擾這放任自由的風聲雨聲。
這是一種朦朧的、不清晰的視覺,滲透著一種不十分確定的想像的推斷。你分不清是景色動人,還是想像的推斷更富有詩意。這就是余秋雨擅長的抒情手法之一。
到了第三部分,余秋雨的「詩意」聯想,似乎有所不同,這里沒有景色作為載體,想像更加自由起來。但是沒有陷入抽象,憑借的是修辭學上的隱喻。自然的夜雨被賦予了改變心理的功能:
夜雨曾澆熄過突起的野心,夜雨曾平撫過狂躁的胸襟,夜雨曾阻止過一觸即發的戰爭,夜雨曾破滅過凶險的陰謀。當然,夜雨也斫折過壯闊的宏圖、勇敢的進發、火燙的情懷。
這里全是可能性的推測,但是並非理性的思辯,而是情思的抒發。因為在這里,他單純地、無疑也是片面地、不加論證地強調了夜雨的「寧定」的性質,改變了歷史人物的決斷,從而也就改變了歷史的命運;而不是全面地分析這種改變有其復雜的矛盾和多樣的原因。從強調情感的決定性來說,這不具備說理的必然邏輯。余秋雨也根本不在乎理性的必然,只是想像情感的激發,哪怕是偶然性,也是重要的,對於人來說,也是不可忽略的。
夜雨帶來心情的微妙變化,是看不見的,又是難以證實的,只能是推想一番。但僅僅是推想一番,本身就是對非理性的心靈的一種可能性的破譯,這本身就有「魅力」,就有「詩意」了。正是因為這樣,余秋雨用了兩個段落的篇幅,寫下了具有排比性的思路:雖然歷史學家沒有查考,他還是要想像:有多少個烏雲密布的雨夜,悄悄地改變了歷史的步伐,扭轉了多少傑出人物的命運。
余秋雨為什麼要費這么大的勁來強調偶然性呢,因為人們往往忽略了它。人們忽略它,是因為它虛無飄渺,因為相對於歷史學家來說,這一切太「瑣碎」了。但是,余秋雨認為屬於人心靈的這些看來「瑣碎」的偶然性,也是宏大的歷史必然性的一個部分。如果沒有這些偶然、這些瑣碎,也就沒有歷史。只有能從偶然、瑣碎中,感受到宏大的必然,才真正懂得人生的全部價值。因而他在文章結尾說:
人們每時每刻遇到的一切,都可能包孕著恢宏的蘊涵。詩人的眼光,正在於把兩者鉤連。
余秋雨的意思是說,瑣碎的、像夜雨這樣平凡的現象,雖然不如英雄豪傑的業績那樣壯麗恢宏,但是離開了瑣碎,也就沒有沒有了恢宏。最後一句說:
夜雨中,人生和歷史都在蹣跚。
蹣跚,就是不穩定,不規則,不偉大。這是因為歷史和人生都充滿了不確定、不規則,而心靈的偶然性,在這種不規則中就更顯得不可忽略了。
這篇文章,寓意是很深的。從表現來說,又是以夾敘夾議的風格。在習慣於閱讀寫實的散文青少年中,提供這樣的寫法,可以開拓眼界。但這並不是余秋雨最好的文章,甚至可以說是並不太成熟的。其中關於夜雨和心靈的偶然之間的關系,寫得比較生硬,歷史的恢宏和人生的瑣碎之間的矛盾和統一,也寫得不夠飽和,因為余秋雨最好的文章,都常常伴隨著相當具體的文化人物命運故實,而這一篇,卻顯得空泛,浮想聯翩固然帶來自由,但,太自由,又免不了讀來有夾生之感。

Ⅳ 余秋雨文化苦旅賞析

雜文有品(現代文學院) 初識余秋雨——賞析《文化苦旅》-姜濤 我第一次接觸到余秋雨先生是從《文化苦旅》一書開始。最初只是在眾多書籍中隨手找一本來做沖淡時間之用,就隨手取了這本。見書名即為「苦旅」,我便當是游記欣然讀起。沒想到我當作「游記」的這本書卻讓我越看越是心驚。這哪裡是什麼游記,明明是一位有著豐富文學蘊涵的學者對中國文化賢哲們的一種垂悼。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

這種山水的文化底蘊遠遠超越了任何書籍的梗概。只要是悟性好一點的文人往上一站,所有的「風景,山水」都會變成能吐納千年的豪士。文人也因此挺直了背脊,不再萎靡。余先生對歷史的多情尤其體現在《文化苦旅》中。人一旦對歷史多情,那必然會加重人生的負載。「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是由於歷史的滄桑感帶著人也滄桑起來,這就更增添了筆墨中的幾許濃重與力量。

余先生從「道士塔」、「莫高窟」的沉重歷史寫到「陽關雪」、「沙漠隱泉」的荒蕪邊緣。又從一線泉水間轉移到大文豪的祠堂「柳侯祠」。緊接著是探討人類起源的「白蓮洞」。隨後至「都江堰」、「三峽」、「洞庭一角」漸漸步入明朗。後面雖然也不乏較為沉重的篇幅,但較之一開場的叫人心頭一陣酸痛就顯得略為平淡和輕浮了。

對於余先生和他所著的諸多書籍的許多評判,在下不敢一切苟同。但有一點,余先生的博學是眾所周知,眾鑠一口的,是不用質疑的。尤其是在史學方面更是博覽於心。在此書中頗為鋒芒顯露,篇篇形色俱佳,言辭豐碩。具體書中我所好之文應屬「柳侯祠」和「洞庭一角」了。當然還有「都江堰」、「三峽」、「風雨天一閣」、「酒公墓」、「廢墟」、「藏書憂」等。只不過前者稍重些而已。

對柳侯祠的熱忠是因為我對柳宗元的追崇和惜憾。柳公宗元也,不僅代表他一人,而代表了將近一個世紀的中國封建時期文人的凄楚和無奈。可惜,遺憾就在於此。而追崇的則是他或他們的文化人格。在那時的中國,那時中國的文人,珍貴的是人格。但擁有這樣人格的人卻日漸的從凄楚變為寂寞。然而在這種大趨勢攏讜揮惺У羧爍瘢揮惺淥奈幕爍窈退娜誦員局省U彼ё攀昀叢謨樂蒓艿暮窈褚輝灝桶偷氖那巴ぐ倉省S室換櫻恢節椋窒放愕慕嵯蛄爍咴兜牧蕁U筆⒛甑牧讜壞眉絛ど險魍荊喚餚桓鋅健暗吲媼骼腖氖兀喚⒉勻弧!備鋅啵旖嗆鋈徽萊雋艘凰課⑿ΑD遣皇竅蒼玫男θ藎親猿暗男θ蕁>駝庋笆賚俱駁角鼐戲臚廡小!北紓仙?O:P>;

不管柳侯祠旁的諸多碑文的提書者是否與我一樣追崇這位文豪。光看那洋洋灑灑的文字,瀟灑飄逸的書法,就知道他們也是文人。不同的只是沒有柳宗元那一代那麼無奈與悲涼。

不論那些被青年們指指點點破讀的碑文是何人所書,那都代表著對先人的一種崇敬。如果能夠多一點這樣的崇敬,那麼對於文人就會少一絲無奈。

至於對洞庭一角的偏愛,那完全出於我對岳陽樓的溺愛。如文所言,岳陽樓要從「貶官文化」說起。官員被貶到外頭,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爬上心頭,只好這里走走,那裡看看,和山水親熱。就這樣,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得不壞。等到事過境遷,換了朝代,朝廷也會覺得此人不錯。於是恢復名譽,人品和文品雙收,傳入史冊,誦之後人。他們親近過的山水亭閣,都成了遺跡。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者相幫襯,俱著聲名。如此所敘,於是便有了范仲淹,有了《岳陽樓記》,有了岳陽樓。

武昌黃鶴樓,南昌藤王閣,洞庭岳陽樓並稱長江三勝。黃鶴樓,藤王閣都沒有了,現今只剩下一座岳陽樓了。它最初是唐開元中中書令張說所建,後經重修,諸多磨難不必說了。岳陽樓建在岳陽市西門城頭,下臨八百里洞庭湖,氣魄蕭然,巍峨不拘。汩汩滔滔的湖水無風起浪,想沖刷些什麼似的,浩浩盪盪的翻湧千年。

浩淼的洞庭湖承載著歷經風霜的岳陽樓,孕育著那句先憂後樂的哲言。這充分淋漓地展現著這位「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的范老子寫此湖、此樓時的胸襟。這兩句哺育了很多後人的話,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品德形成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立言的價值之重且大矣。他借樓寫湖,憑湖抒懷,從洞庭湖直寫到天下,讓人在氣勢的卷帶中吐納天地。

在岳陽樓旁有三醉亭,在范仲淹後有呂純陽。這位道學始祖把整個岳陽樓弄得仙氣四溢。

朝游北海暮蒼梧,

袖裡青蛇膽氣粗。

三醉岳陽人不識,

朗吟飛過洞庭湖。

這位呂仙人時不時在這里喝喝酒,吟吟詩,更讓人覺得岳陽樓神乎其神了。也正是呂洞賓的仙風道骨,氣韻翩然把岳陽樓攪得更復雜,更神秘。

在下對岳陽樓溺愛的始末是講不盡,道不完的,還是談談余先生的書文是正經。《文化苦旅》從頭至尾讀下來,其名為苦旅,其中必讓人感到無盡的苦澀與辛酸,但可以說對我是一次穿越古今文化的游歷,是一次修身養性的過程。從苦難中領悟的真諦才是銘記於心的,影響幽遠的。

其實任何領悟都是一段痛苦的旅程,認識事物本性便是旅程的目的地。但余先生並不張揚的筆風,卻把認識過程寫得透徹而意味深遠。常使我回盪於心,迴旋於耳畔。余先生這種朴實無華中見神奇,渺小細微中現偉大的韻味和對史料的博覽於心是我所未能及的,也是我一直追崇的。

Ⅵ 三峽 余秋雨 賞析

《三峽》一文與其說與景有關,不如說是作者心中內斂卻激越的豐富情感的外在體現。文章脈絡清晰,由引子和三部分正文組成。引子開門見山,點明了三峽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第一部分寫白帝城,以李白的詩句、《白帝託孤》的樂曲和故事串起整個部分,一語道出詩人與山水的親密關系:「只能請那些在黃卷青燈間搔首苦吟的人們不要寫詩了,那模樣本不屬於詩人。」

真正的詩人,是在湍急的水和險峻的山這間以一葉扁舟把酒臨風,沉著而激動地吟出心中精神與感動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當時無專用,卻被傳記千年。

第二部分,寫過長約200千米的三峽時進入眼簾的神女峰。如果說三峽的洶涌奇險是力量、是激情、是陽剛。

那麼神女峰的安靜與神女峰的傳說則帶著神秘美好陪伴著這力量、這激情、這陽剛。無以為報,三峽只有以湍急的浪與呼嘯的風作為無言的答謝。

全文無甚直接寫景之處,只是以三峽游蹤為經,編織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多次凸現三峽的文化含義,詩人、奇山異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峽幾乎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見證者。

(6)余秋雨賞析擴展閱讀:

「三峽」選自余秋雨文化苦旅摩挲大地,在舊版《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在這篇文章開頭寫道:

在國外,曾有一個外國朋友問我:「中國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么?一個,請只說一個。」這樣的提問我遇到過很多次了,常常隨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峽!」

作者寫《三峽》時,三峽的風光還是那個風光,三峽的排浪還是那層排浪,三峽的群山還是那座群山。只是他卻發現了三峽的景猶在,但韻已無。他看到了山峽的寧靜,卻聽不出三峽的激壯。

已如三峽的性靈一樣,中國的性靈也隨之黯淡。在三峽已經尋不到活生生的壯偉,只剩下淺淺的記憶:記得有一位詩人、記得有人留下的金光菊和女貞子的許諾。

記得窗外的昭君故里和屈原故鄉……這種慘淡的回憶能夠喚醒生動的復甦嗎?也只有用「殷殷的企盼」來訴說自己的奢望。

作者介紹: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漢族人。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電視名人、節目特邀主持人。

專業從事散文、藝術理論的寫作,在大陸和台灣出版中外藝術史論專著多部,曾赴海內外許多大學和文化機構講學,入載了英國劍橋《國際著名學者錄》、《世界名人錄》。

《傑出貢獻者名錄》以及美國傳記協會的《五千世界名人錄》等。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2006年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首富,其文化散文集。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大陸最暢銷書籍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夫人是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馬蘭,與前妻李紅育有一女。2016年1月22日,余秋雨獲2015「當當年度影響力作家」文化貢獻獎。2017年8月,《門孔》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Ⅶ 余秋雨散文賞析

余秋雨的散文十分精緻,文筆優美,語句流暢,是中國當代小說的楷模,其樣式變幻內無窮,讓人白讀不膩容。余秋雨往往是可以以小見大的,從生活的點滴小是發表自己的看法,但又沒有魯迅的那總刀光劍影,偶爾也會有一些冷幽默的成分。從小說中不難看出他的文學功底是不淺的。淡淡的憂傷,淺淺的幽默,清新的文字.........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