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同情者賞析

同情者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3 07:28:18

⑴ 同情的真正意義

「同情是無用的,而幫助卻是積極的同情」

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面對別人的不幸,也許我們可以跟著她們唉聲嘆氣,然後拍拍屁股一走了之,但是,卻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除了讓當事人重新揭一次傷疤以外,恐怕沒有任何的效果。
反之,如果能積極主動的伸出援助之手,施恩不圖報,用平等的身份去對當事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樣恐怕要遠遠勝過上面。
其實現在已經很不乏這樣的例子:具體報道的就如一名RH陰的患者急需輸血,無數的人挽起袖子就加入了驗血的行列;面對家庭困難即將輟學的孩子,無數的網友伸出了援助之手。
她們也許沒有用什麼語言來安慰、同情,但是,她們手中的熱量,卻足以感動天地。

⑵ 羅丹 思想者 賞析

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勞動男子。這個巨人彎著腰,屈著膝,右手托著下頜,默視下面發生的悲劇。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頭觸及嘴唇的姿態,表現出一種極度痛苦的心情。

他渴望沉入「絕對」的冥想,努力把那強壯的身體抽縮、彎壓成一團。他的肌肉非常緊張,不但在全神貫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惱之中。

他注視著下面所演的悲劇,他同情、愛惜人類,因而不能對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後的判決,所以他懷著極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體現了偉大詩人但丁內心的苦悶。

這種苦悶的內心情感,通過對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藝術處理,生動地表現出來,例如那突出的前額和眉弓,使雙目凹陷,隱沒在暗影之中,曾強了苦悶沉思的表情。

有如那緊緊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痙攣般彎曲的腳趾,有力地傳達了這種痛苦的情感。這種表面沉靜而隱藏於內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2)同情者賞析擴展閱讀:

時代背景:

18世紀—19世紀,正是拿破崙統治時期,而且帝國正處在繁盛時期,社會生產力也在急劇上升,科學技術也在快速發展,並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是在高額壟斷資本統治地位的當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迸步,高額壟斷資本的不斷積累和膨脹,人民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斷拉大。

這給當時的社會時局進程無疑帶來了巨大的隱患,革命斗爭此起彼伏。而在藝術界和思想界,各種思潮也是一浪過於一浪。

羅丹創作《思想者》時,正是法國工人階級奮起反抗的年代。他對貧困者是持同情態度的。他並無明確的意圖去歌頌無產者,但作品中流露和體現了對無產者的贊美和歌頌。

作者介紹: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

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以此而論,羅丹是最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刻大師。

然而,他的偉大,還在於他的深刻思想:他沒有浪漫派中容易見到的那些弊病,如膚淺的熱情,空洞的誇張,虛假的內涵。他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

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動人之情,又啟人之思,使我們得以神遊於心靈的波濤,生命的奧義,宇宙的玄遠,創造的神奇。

由此觀之,羅丹又超越了浪漫主義,超越了門戶派別,超越了時代和區域,成為歷史星河中一顆璀璨的巨星。

他同情底層勞動人民,熱愛自己的祖國,將其畢生投入到對藝術執著追求和人生種種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⑶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鑒賞

隴西行 唐·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內閨夢里人。

本詩贊美了前線容將士英勇無畏的愛國精神,揭示了唐代長期征戰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對深閨少婦的遭遇給予了深深地同情。

前兩句寫守邊將士英勇報國,戰爭場面慷慨悲壯,極其殘酷: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唐軍將士人人宣誓要橫掃匈奴,個個奮不顧身一馬當先;五千身穿錦袍的精銳部隊,全部戰死在北國的疆場上。

後兩句寫無定河邊的白骨,是春閨少婦日夜盼望歸來團聚的親人: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可憐呵,將士們的白骨堆積在無定河邊,而他們遠方的妻子,則深信丈夫還活著,依然在夢中深情地呼喚著他們,盼望著有朝一日與他們相依相伴。

後兩句,以「無定河邊骨」與「春閨夢里人」對照,一邊敘現實,一邊寫夢境,虛實相生,用意工妙。情深詞苦,感情凄楚,凝聚了詩人對犧牲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讀來潸然淚下。

⑷ 如果我們是善良的我們就應該同情所有人的不幸和苦難句子賞析

聯系闡述的善抄:善則平等,善心襲感恩載德,善性循序順道,善使祛惡,善者不為惡

與善的標準定義對比,問題這句話對於善良的詮釋話顯得很盲目。

我們為什麼要同情所有人的不幸,這是不平等的,也是不善的。舉個例子說,公平考試,成績優等生要去同情落榜生的苦悶與前途的慘淡嗎,不需要。因為優良的成績是刻苦用功的結果,忘本的的同情包含了不平等,本質並不善。

如果一個人因為考試成績被人冒名替換了,這樣的苦難經歷才值得同情。因為遭遇了不善之事,作為善良的人才應該同情他們的不幸。

所以這句話,屬於同情心泛濫,並不可取。

這句話無從賞析,宜批判

⑸ 哭求!對泰戈爾《對岸》和《同情》的賞析的賞析

《對岸》賞析
寫兒童心理,寫一種渴望與嚮往。
我」想像中的「對岸」,是恬美神奇的樂土。人們在那裡耕耘、放牧,各種飛禽走獸在那裡自由自在地棲息生長,連長草在月光下也呈現出異彩。在這令人神往的景象的描繪之中,寄寓著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故土的眷戀之情。
,作者以一名小孩子旁觀母親對待小狗、鸚鵡和對待自己的差別,從而產生了困惑,並因此堅決地表示自己的反抗:在他心目中,母愛是如此偉大的,因而是可以推及所有幼小如己的生命的,所以當母親以有差別的愛對待自己和其它小動物時,他意識到了一種恐慌,這恐慌來自孩子天性中不曾泯滅的平等觀念——這正是人類在童年期才具有的童心火花。

詩人借孩子的口,向父母們提出了願望 : 做到真正的博愛,把愛撒向芸芸眾生,撒向大自然,撒向身邊的一草,一木呢?當我們遇一隻可憐落難飢餓無助的小狗時,還能給予它起碼的同情嗎?

《同情》賞析
媽媽對動物不仁慈,孩子不滿意了。然而,我們可以想像,這位媽媽一定是很愛自己的孩子的。所以,作者以孩子的口吻,通過喚起母親的愛,來委婉地希望母親可以善待小動物。小動物也是生命,它們也需要愛,需要人們的同情。這讓我想起孟子的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自己的老人,推及到愛其他的老人。愛自己的孩子,推及到愛其他的孩子。這才是博愛,是一種大愛。而不僅愛人,也愛動物,則是一種生命之愛,無疑是很高尚的行為。

⑹ 尼采名句賞析

這句話的意思:一個人要想在世上獲得大的名聲,必須先忍受長久的孤獨和無人理會的痛苦。這句話主要是針對思想家說的,很多偉大的思想家都是生前默默無聞,身後被人銘記,比如梵高、赫爾德林、卡夫卡、克爾凱郭爾、中國的曹雪芹,也包括尼采。究其原因,因為這些偉大人物的思想是領先於他們所處的時代,當時無人理解,經過歷史的洗滌,這些閃光的思想越來越體現出它們的價值,就是說,金子總會發光。至於有些在世時就風光無限的學者,他們的聲音大多被歷史湮沒,因為他們迎合了大眾的庸俗趣味。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歌德就是一個傑出的例子。他在年輕時就奠定了他一生的榮譽。我們可以把天才人物分為兩種,一種是歌德這樣古典的、理性的、健康的、強壯的天才,比如莎士比亞、康德、黑格爾、伏爾泰,他們能很好地處理內心和外部世界的各種矛盾,使之達到和諧的境界,他們在這世上如魚得水;另一種就是上面提到的這些浪漫的、感性的、激情的、危險的天才(甚至歌德在早年時也屬於這種類型),他們感情熾熱,不能准確把握內心和外部世界的節奏,在社會生活和人際關系方面能力欠缺,他們不能適應外部世界的生活,內心世界也往往矛盾重重。
所有天才都可以歸納到這兩種分類裡面,這對於普通人也適用。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面對社會生活時,有的人從容應對,有的人舉止失當;精神世界裡,有的人豐富多彩,有的人一片荒蕪。其實榮格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論里已經對此作了描述,他認為正式由於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失衡才導致神經症的產生。所以,一個人如果想要生活得幸福,必須在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在理性和感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我想中國傳統哲學里倡導的『中庸』、『和諧』,也是這個意思。
尼採的句子文采斐然,雖是真理,但大多偏激,這也反映了他內心深沉的痛苦。天才總是不容易被理解的,天才總是痛苦的,天才總要為他的天才付出某種代價。

⑺ 《虞美人》賞析

賞析:

這首詞,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後所作。開頭說,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何時了結。因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無數往事湧上心頭,想到在南唐時欣賞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見春花秋月。在東風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國生活不堪回顧了。

那裡宮殿的雕欄玉砌應該還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變得憔悴了。倘若要問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東流去,無窮無盡。一江指長江,用一江春水來比愁,跟南唐故國金陵在長江邊相結合,充滿懷念故國之情。

李煜被毒死,跟他寫這首詞有關,這真是用血寫的。所謂「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就是說,李煜這樣的詞,不光是寫他個人的愁苦,還有極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國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

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過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國的美好景物已經不堪回顧。故國的景物象雕欄玉砌等還在,但人的容顏因愁苦改變,這里還含有人事的改變,人的主奴關系的改變。再象以一江春水來比愁。

整首詞正是反映了有亡國之痛的人的感情,擔負了所有這些人的感情痛苦。這正說明這首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這正是這首詞的傑出成就。


(7)同情者賞析擴展閱讀:

原文: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盡的春江之水滾滾東流。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李煜被毒死之前,為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這時李煜歸宋已近三年。太平興國三年,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嘆曰:「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這種心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詞。

⑻ 馬鈞傳 中 夫同情者相妒 同事者相害 中人所不能免也 怎麼翻譯

同時愛一個人的人們相互妒忌,同類工作的人互相誹謗,一般人都不能避免。

⑼ 別薛華賞析

別薛華 別薛華 作者:王勃
送送多窮路,
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
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
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
俱是夢中人。
唐乾封元年(666 ),王勃17歲,進入沛王府任修撰,奉命撰寫《平台秘略》。寫完後,沛王賞給他帛50匹,十分賞識他。王勃少年得志,可惜好景不長。據《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總章二年(669),「諸王斗雞,互有勝負,勃戲為檄英王雞文。高宗覽之,怒曰:『據此,是交構之漸。』即日斥勃,不令入府。」被逐出沛王府時王勃年僅20歲。他在《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中說:「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仆以幽憂孤憤之性,稟仆以耿介不平之氣。頓忘山嶽,坎坷於唐堯之朝,傲想煙霞,憔悴於聖明之代。」對自己的被驅逐,他心中懷著一腔悲憤。當年五月他離開長安南下入蜀,後來客居劍南兩年多,遍游漢州、劍州、綿州、益州、彭州、梓州等地。在此過程中,他對現實生活有了新的深切的感受,寫下了一些影響深遠的詩文。《別薛華》就是其中一首。
這首送別詩的色彩、風格,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大相徑庭,其中原因,就像公劉所說的:「詩是一種感性經驗和主觀情感占很大成份的東西。詩人此時的生活環境變了,思想感情也發生很大變化了,寫出的詩也就迥然不同。《王子安集》中有一篇《秋夜於綿州群官席別薛升華序》,有可能是這首《別薛華》詩的序。從序言推斷,詩人與薛華在綿州相逢,很快又分手。在一個清秋的夜晚,他送走薛華,作下了這首痛徹肺腑的詩篇。
詩的首聯「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是以事寫情,又以情生景。兩句詩,描繪出人生的一幅凄惶場面,一對患難知音跋涉在漫長、曲折、險阻的山道上。他們相送了一程又一程,難舍難分,但最後還是分別了,各自匆忙惶恐地去「問津」。「窮路」,借用的是阮籍窮途而哭的典故,含有「守死善道者,滯涸窮路」的意思。這就促人聯想,發人深思。阮籍之所以窮途而哭,是想假作醉酒躲避迫害,時常獨自駕車信道而行,走到絕路就痛哭而返,以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漢李固之所以「滯涸窮路」,正因為他「守死善道」,屢次上疏直陳外戚、宦官擅權的害處,後來被梁驥誣告,招致殺身之禍。在此,詩人以阮籍、李固自況,含蓄地指出:凡正直耿介之士,往往很難被當權者所容。這也說明了詩人與其摯友「多窮路」
的原因。下句中的「遑遑」,不只是形容凄惶貌,或自嘲「遑遑爾競一時之虛榮」,還兼取宋玉《九辯》中「眾鳥皆有所登棲兮,鳳獨遑遑而無所集」的意義,藉以表示自己象鳳凰一樣清高,而不願象凡鳥一樣隨處棲登。頷聯「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是分別承接首聯中「窮路」、「問津」,進一步具體描寫道路的險遠,設想未來,抒發情懷的。所采有的手法是虛實相生,語義雙關。詩人既為朋友顛沛流離於·132·《唐詩鑒賞大典》
千里道上而感傷,又自傷其遠在千里之外的異鄉。眼前道路崎嶇漫長,展望未來滿目悲涼,前程暗淡。這是詩人走上仕途三年來,對社會現實的真切的感受,從心底發出的深沉慨嘆,說明了詩人當時內心失望情緒低落。
生活是艱難的,但仍要堅持下去而且要努力使之變好,年輕的詩人雖然沮喪但沒有完全絕望。因此詩的頸聯寫道:「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意思是他們心中所期望的事業、建立功勛的志向與抱負,只能與船隻一同在風浪中漂泊不定。正因為風華正茂的詩人,有追求,有希望,因此才對挫折、失敗倍感痛苦。王勃《春思賦·序》中寫道:「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居巴蜀,浮游歲序,殷憂明時,坎土稟聖代。..此仆所以撫窮賤而惜光陰,懷功名而悲歲月也。」可見他的「悲」是因為「懷功名」而難以實現。這聯詩所表現的正是理想與現實矛盾,希望、失望交織的復雜心境。有志之士,不被賞識與重用,又不甘心自暴自棄,執意追求。就是他們「生涯共苦辛」的主客觀原因。李東陽在《麓堂詩話》中曾說過:「薛華與李白並稱,而無一字可傳,豈非有幸不幸也。」薛華也是才志高遠之人,也陷入同樣的境遇,可見,懷才不遇並非偶然,也更說明志向的難以實現。
尾聯「不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上句承詩題中的「別」字,下句直抒惜別之情。從字面看,這聯詩可以理解為王勃對朋友的安慰,表示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會永遠相憶。另一方面,「俱是夢中人」包含有「命運之舟」難測的意思,彼此都像在夢里由不得自己。詩人對朋友和自己的前程懷著無限憂慮,而對明天仍抱著美好的希望。這個結尾,是雋永深長的。
《別薛華》與一般五言律詩借景抒情的方法不同,是以敘事直抒胸臆。語言簡練,表達了真摯的情感。
【賞析】
抒寫離情別緒之作,歷代詩歌中不計其數。但是,「詩要避俗,更要避熟」(劉熙載《藝概。詩概》)。《別薛華》則堪稱是一首含意雋永,別具一格,意境新穎的送別詩。
首聯即切題。「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是說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艱難的路。當友人踽踽獨去,沿途問路時,心情又該是多麼的惶惶不安。此聯中一個「窮」字、一個「獨」字,真乃傳神之筆:窮路凄孤送摯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僅僅是作者,也是遠行人——薛華心情的真實寫照,語意雙關。
頷聯和頸聯俱是工穩而妥貼的對子。近體詩到初唐「四傑」手中,已日臻成熟,從此詩亦可略窺一斑。
頷聯「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緊承上聯「窮路」、「問津」而深入一層述說:在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顆悲涼失意的心作伴,這簡直會拖垮人生不過百年的孱弱身體。詩中「千」字極言其長,並非實指。這二句是作者發自肺腑之語。王勃早年因「戲為檄英王雞文」,竟觸怒了唐高宗,從此不得重用。此詩是王勃入蜀之後的作品,時年僅二十齣頭,仕途的坎坷,對於王勃這樣一個少年即負盛名,素有抱負,卻懷才不遇、不得重用的人來說,其感慨之深,內心之苦,是可以想見的。所以,詩意就不能僅僅理解為只是在向遠行人指出可能會遭受的惡運,其實也是作者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所親身感受到的切膚之痛。
寫到這兒,作者仍覺得意猶未盡,還不足以傾訴心聲,更不忍與知音就此分手,於是又說:「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意思是:你我的心情,都象浩渺江水上漂泊不定的一葉小舟;而生活呢,也是一樣的辛酸凄苦。這一方面是同情與勸慰對方,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慰,大有「涸轍之鮒,相濡以沫」的情意。
但是,離別卻又是不可避免的。這樣,就順理成章地逼出了尾聯「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兩句:離開的人,還是留下的人,彼此都會在對方的夢中出現。杜甫《夢李白》的「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便是這個意思。而這篇在訣別之時,斷言彼此都將互相入夢,既明說自己懷友之誠,也告訴對方,我亦深知你對我相思之切。「俱是夢中人」的「俱」字,似乎雙方對等,而由作者這方面寫出,便佔得了雙倍的份量。
袁枚說:「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何也?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艷。」(《隨園詩話》)此話說得不確的地方是,情和景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但是,就「言情難」而言,把這段話用在王勃這首詩中倒是十分妥貼的。由於此詩講究匠心經營,反復詠嘆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絲絲入扣,字字切題,又一氣流轉,綴成渾然一體,確是感人至深。據作者《秋夜於錦州群官席別薛升華序》所說,作者不僅和薛是同鄉、通家,也是良友;又據《重別薛華》一詩來看,兩人之間確有非同一般的深情厚意。而此時王勃正當落魄失意之際,不平則鳴,因此,面對摯友,他以肺腑相傾。寫法上,詩不著意寫惜別之情,而用感人的筆觸,抒發了悲切的身世之感,使人感到這種別離是何等痛苦,更顯出這對摯友的分手之難。詩中所蘊含的深邃而綿邈的情韻,堪稱自出機杼。這首詩與作者的另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相比,雖題材同為送別,而風格情調迥異,前後判若兩人。這是由於作者在政治上屢遭挫折,未能擺脫個人的哀傷情緒所致。

⑽ 誰知道同情的解釋

同情是指人們對於遭受苦難者和弱小者一種憐憫與關心愛護的情感。同情不應該是以自己的「身高」來進行施捨的表現,而是用關心和愛護對別人給予幫助的表現。
基本解釋

1.在感情上對別人的遭遇產生共鳴

同情朋友的困境

2.[Same nature]∶同一性質;實質相同

參名異事,通一同情。——《韓非子》

3.[With one heart]∶同心,一心

四海已定,兆民同情。——《後漢書》

4.[Conspire;accomplice]∶同謀;亦指同謀者,同夥

執作同情
詳細解釋

1.謂同一性質;實質相同。

《韓非子·揚權》:「參名異事,通一同情。」

2.猶同心,一心。

《後漢書·劉虞公孫瓚等傳論》:「若 虞 瓚
無閑,同情共力,糾人完聚,稸保 燕 薊 之饒……則古之休烈,何遠之有!」《後漢書·馬援傳》:「四海已定,兆民同情。」

3.指同心志者。

《史記·吳王濞列傳》:「同惡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趨。」 清 曹寅《西軒月夜有懷南洲卻寄》詩:「此懷匪冥漠,持取問同情。」

4.猶同謀。亦指同謀者,同夥。

宋 蘇軾《乞醫療病囚狀》:「若死者稍眾,則所差衙前、曹司、醫人,與獄子同情,使囚詐稱疾病,以張人數。」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 崔相國
﹞雖被賊掠,皆我開門迎賊所致,執作同情,何辭以辯?」《元典章·刑部十六·違枉》:「 潘四三 、 胡萬一 到官供指……與 雷正俚 同情於 鄧德四
睡處,堂上靈前將本人殺死是實。」《元史·世祖紀六》:「凡偽造寳鈔,同情者並處死,分用者減死杖之。」

5.猶常情。

明 劉基《魚樂軒記》:「夫惡憂患而樂無害,凡物之同情也。」 明 何景明《上楊邃庵書》:「夫徇同情,則獨行見遺;實多口,則廉節被黜,何也?獨行者,同情之所繆;而廉節者,眾口之所黜也。」

6.對於別人的遭遇在感情上發生共鳴,或對別人的行動表示理解、贊同。

葉聖陶《隔膜·疑》:「﹝伊﹞原來不曾知道他們的悲哀,自然不能對他們有深摯的同情。」 艾蕪《人生哲學的一課》:「連一雙快要破爛的鞋子,也要偷去,則那人的可憐處境,是不能不勾起我的加倍的同情的。」 毛澤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我們的革命已經獲得全世界廣大人民的同情和歡呼。」
吳晗《關於朱自清不領美國「救濟糧」》:「 昆明的許多政治活動,他雖然同情,但很少參加。」
望採納,謝謝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