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浣溪沙的賞析

浣溪沙的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3 05:09:18

『壹』 蘇軾的浣溪沙的賞析

浣溪沙2
作者: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1。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2。蕭蕭暮雨子規啼3。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4!休將白發唱黃雞5。
全部注釋
1.蘄水,縣名,今湖北浠水鎮。時與醫人龐安時(字安常)同游,見東坡題跋》卷三《書清泉寺詞》。
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沙路潤無泥"。
3.蕭蕭暮雨,白居易《寄殷協律詩》自註:"江南吳二娘曲詞雲,'蕭蕭暮雨郎不歸'。"子規,杜鵑鳥,相傳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稱"杜宇",鳴聲凄厲,詩詞中常藉以抒寫羈旅之思。
4.此句當為寫實。但"門前"雲雲,亦有出處。《舊唐書》卷一九一方伎《一行傳》,謂天台山國濟寺有一老僧會布算,他說:"門前水當卻西流,弟子亦至。"一行進去請業,"而門前水果卻西流"。
5.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這里反用其意,謂不要自傷白發,悲嘆衰老。
這首詞寫於元豐五年(1082)春,當時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上闋寫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寫早春時節,溪邊蘭草初發,溪邊小徑潔凈無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卻以蕭蕭暮雨中,杜鵑哀怨的啼聲作結。子規聲聲,提醒行人"不如歸去",給景色抹上了幾分傷感的色彩。
下闋卻筆鋒一轉,不再陷於子規啼聲帶來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筆。常言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歲月的流逝,正如同東去的流水一般,無法挽留。然而,人世總有意外,"門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實景,又暗藏佛經典故。東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為年華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淺顯,卻值得回味。先著《詞潔》卷一謂:"坡公韻高,故淺淺語亦自不凡。"
全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然而上闋結句的子規啼聲,隱隱折射出詞人處境,也更顯出詞中達觀態度的難能可貴,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謂:"愈悲鬱,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貳』 浣溪沙賞析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緻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凄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於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雲:「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迴流時所生發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並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後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叄』 古詩浣溪沙賞析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棗花)-(宋)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回欲睡,日高答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這首詞寫於元豐五年(1082)春,當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上闋寫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寫早春時節,溪邊蘭草初發,溪邊小徑潔凈無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卻以蕭蕭暮雨中,杜鵑哀怨的啼聲作結。子規聲聲,提醒行人「不如歸去」,給景色抹上了幾分傷感的色彩。下闋卻筆鋒一轉,不再陷於子規啼聲帶來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筆。常言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歲月的流逝,正如同東去的流水一般,無法挽留。然而,人世總有意外,「門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實景,又暗藏佛經典故。東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為年華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淺顯,卻值得回味。先著《詞潔》卷一謂:「坡公韻高,故淺淺語亦自不凡。」 全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然而上闋結句的子規啼聲,隱隱折射出詞人處境,也更顯出詞中達觀態度的難能可貴。

『肆』 浣溪沙 蘇軾 賞析

浣溪沙
蘇 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浣溪沙》這首詞是蘇軾43歲(1078)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那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這組詞就是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

「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後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卻是那麼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繰車」聲,說明作者聽得多麼認真,多麼細心,多麼興奮。「牛衣古柳」,作者換一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系。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謝雨途中行路的艱辛。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乾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系寫得親切自然。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為宋詞題材開拓了新的天地。

「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餘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浣溪沙》詞中有「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實為「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一詩中有「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對於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說:「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

希望可以幫助你哦!

『伍』 蘇軾 浣溪沙賞析

浣溪沙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詞牌釋義
〔題考〕 【南唐書】:『王感化善謳歌,聲韻悠揚,清振林木,系樂府為歌板色。元宗嘗作[浣溪沙]詞二闋,手寫賜感化。』此[浣溪沙]一調創於五代南唐中主。所謂[攤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調結構破一句為兩句,增七字為十字。後人以李璟本首細雨、小樓一聯膾炙人口,因名之為[南唐浣溪沙]。而本調沙字意當為紗;或又作[浣紗溪],則應作為紗,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本調別名[山花子]。
〔作法〕 本謂四十八字,儼然一首七言詩,但頷聯與尾聯各缺四字耳。第一、二句,即為七言詩仄起之首二句。第三句亦與仄起七言詩之第三句同。而第四句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為不完全之七言詩第四句。後半首二句句法,更與七言詩頸聯無異。第三句亦與七言詩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於仄起七言詩之末尾三字。據詞中有減字之例,則此調殆亦可名為減字七言詩矣。
菡萏香銷翠葉殘,
⊙●⊙○⊙●△(平韻)
西風愁起綠波間。
⊙○⊙●●○△(協平韻)
還與韶光共憔悴,
⊙●⊙○●○●(句)
不堪看。
●○△(協平韻)
細雨夢回雞塞遠,
⊙●⊙○○●●(句)
小樓吹徹玉笙寒。
⊙○⊙●●○△(協平韻)
多少淚珠何限恨,
⊙●⊙○○●●(句)
倚闌干。
●○△(協平韻)
賞析
這首紀游詞,是神宗元豐七年(1084),蘇軾赴汝州(今河南汝縣)任團練使途中,路經泗州(今安徽泗縣)時,與泗州劉倩叔同游南山時所作。詞的上片寫早春景象,下片寫作者與同游者游山時以清茶野餐的風味。作品充滿春天的氣息,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健勝進取的精神。
詞的上片寫沿途景觀。第一句寫清晨,風斜雨細,瑟瑟寒侵,這殘冬臘月是很難耐的,可是東坡卻只以「作曉寒」三字出之,表現了一種不大在乎的態度。
第二句寫向午的景物:雨腳漸收,煙雲淡盪,河灘疏柳,盡沐晴暉。一個「媚」字,極富動感地傳出作者喜悅的心聲。作者從曳於淡雲晴日中的疏柳,覺察到萌發中的春潮。於殘冬歲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機,這正是東坡逸懷浩氣的表現,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恆流之處。「入淮」句寄興遙深,一結甚遠。句中的「清洛」,即「洛澗」,發源於合肥,北流至懷遠合於淮水,地距泗州(宋治臨淮)不近,非目力能及。詞中提到清洛,是以虛摹的筆法,眼前的淮水聯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澗,當它匯入濁淮以後,就變得渾渾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片轉寫作者游覽時的清茶野餐及歡快心情。一起兩句,作者抓住了兩件有特徵性的事物來描寫:乳白色的香茶一盞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盤。兩相映托,便有濃郁的節日氣氛和誘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狀煎茶時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誇張,形象鮮明。午盞,指午茶。此句可說是對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繪。「蓼茸蒿筍」,即蓼芽與蒿莖,這是立春的應時節物。舊俗立春時饋送親友以鮮嫩春菜和水果、餅鉺等,稱「春盤」。
此二句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地寫出了茶葉和鮮菜的鮮美色澤,使讀者從中體味到詞人品茗嘗鮮時的喜悅和暢適。這種將生活形象鑄成藝術形象的手法,顯示出詞人高雅的審美意趣和曠達的人生態度。「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一個具有哲理性的命題,用詞的結尾,卻自然渾成,有照徹全篇之妙趣,為全篇增添了歡樂情調和詩味、理趣。
這首詞,色彩清麗而境界開闊的生動畫面中,寄寓著作者清曠、閑雅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態度,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無盡的遐思。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佑二年(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陸』 李璟《浣溪沙》鑒賞

鑒賞:

這是一首傷春詞、春恨詞。詞人賦恨在者所在多有,然慣用暗筆,像這首在詞中點明「春恨」還是罕見的。詞的上片從落花無主著筆,寫春恨所以產生的觸媒;下片從思念難解立意,將春恨產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作者用了詞家慣用的對景抒情的手法,然而卻用得很不一般。

詞的開頭頭先來了句「手卷真珠上玉鉤」,即非景語,也非情語,而是客觀平直的敘述,算不上以景呼情,也算不上以情喚景。首句「真珠」二字或作「珠簾」,但正如古人所雲:「言『真珠』,千古之善讀者都知其為簾,若說『珠簾』,寧知其為真珠耶!

是舉真珠可包珠簾,舉珠簾不足以包真珠也。後人妄改,非所謂知音。」「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二句委婉、細膩,卷簾本欲觀省景物,借抒懷抱,而既卷之後,依舊春愁浩盪。可見,「鎖」是一種無所不在的心靈桎梏,使人慾銷愁而不可得。

而「春恨」並不是抽象的,「風里落花誰是主」,風不僅吹落花朵,更將凋零的殘紅吹得四處飛揚,無處歸宿。在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飄零,孤獨無依。上片結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緒蕭索,悠然神往。

下片從人事著筆,是對春恨的進一步申說,也是「思悠悠」的直接結果。「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則點出了「春恨」綿綿的緣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與漢武帝典故。據說三足的青鳥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漢武帝忽見青鳥飛集殿前,遂後西王母即至。

然而所思主人遠在雲外,青鳥也不為之傳信,思念難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丁香結」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結難解之意,詩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結不散,如李商隱《代贈》詩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李璟的獨創就在於將丁香結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徵愁心的喻體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動人,更加令人憐憫,「青鳥」、「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一聯工穩的對仗,一人事,一時景,這律詩般的俊語將思念難解之情寫得既空靈透脫而又真摯實在。至此,詞的感情已經十分濃郁、飽滿。

當手卷真珠上玉鉤的時刻,已經春恨綿綿;風里落花無主,青鳥不傳信,丁香空結,則徒然的嚮往已經成為無望,這已是無可逃避的結局。最後以景語作結:「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長江接天,這樣的背景暗示著愁思的深廣。「

接天流」三個字讓人想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脈相承的。另外,從整首詞來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詞中的一腔愁懷置於一個與其身世密切相關的歷史地理環境中,與心靈的起伏波動也是密切相合的。

那充滿「春恨」的人事內容究竟具體何指。據馬令《南唐書》卷二十五載:李璟即位,歌舞玩樂不輟,歌師王感化嘗為之連唱「南朝天子愛風流」句至再三再四以剌之,李璟遂悟,作《浣溪沙》二闋並手書以賜感化,其中就包括這一首。

這樣看來,詞中的春恨就不是這位風流天子對景抒情的一般閑愁,很可能是南唐受周威脅時的危苦感慨,而「青鳥」句就是憂國之思的深沉寄託了。

(6)浣溪沙的賞析擴展閱讀:

正文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白話譯文

捲起珍珠做的簾子,掛上簾鉤,在高樓上遠望的我和從前一樣,愁緒依然深鎖。風里的落花那麼憔悴,誰是它的主人呢?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信使不曾捎來遠方行人的音訊,雨中的丁香花讓我想起凝結的憂愁。我回頭眺望暮色里的三峽,看江水從天而降,浩盪奔流。

『柒』 賞析 南唐 李璟 《浣溪沙》

南唐李璟的《浣溪沙》全稱為《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賞析:此詞上片重在寫深秋的景色,下片重在寫人抒情,抒發了懷人的哀怨和孤寂之情。寫景從西風殘荷的畫面寫起,以韶光憔悴在加重,更見秋景不堪;寫人從思婦懷人寫起,夢回而感雞塞征夫之遙遠,倚欄而更見凄涼。

全詞原文如下: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干。

白話文釋義:荷花落盡,香氣消散,荷葉凋零,深秋的西風拂動綠水,使人愁緒滿懷。美好的人生年華不斷消逝。與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細雨綿綿,夢境中塞外風物緲遠。醒來寒笙嗚咽之聲回盪在小樓中。想起故人舊事,含淚倚欄,懷抱無窮幽怨。

(7)浣溪沙的賞析擴展閱讀

這首詞的上片著重寫景。菡萏,荷花的別稱,說「香」,點其「味」;說「翠」,重其「色」。此時味去葉枯確然使人惆悵。西風,秋風之謂也。綠波,寫的是瑩瑩秋水。如果說上句是重在寫秋色,那麼這一句則重在寫秋容。

一個「愁」字,把秋風和秋水都擬人化了,於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時同作家的內在感情溶為一體了,詞作也因之而籠罩了一層濃重的蕭瑟氣氛。

三、四兩句,由景生情,韶光,指春光,在這秋色滿天的時節,美好的春光連同荷花的清芬、荷葉的秀翠,還有觀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濃重的蕭瑟氣氛中又平添了一種悲涼凄清的氣氛。「不堪看」三字,質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脫脫地抒發了詩人的主觀感情。

詞的下片著重抒情。首句托夢境訴哀情。一夢醒來,雨聲細細,夢境即便美好,但所夢之人畢竟遠在邊塞(雞塞,雞麓塞,在今陝西省。這里泛指邊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小樓」句,以吹笙襯凄清。風雨高樓,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聲咽,映襯了作家的寂寞孤清。

這兩句亦遠亦近,亦虛亦實,亦聲亦情,而且對仗工巧,最後兩句,直抒胸臆。環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涼,不能不使人潸然淚下,滿懷怨恨。「多少」「何限」,數不清,說不盡。結語「倚欄干」一句,寫物寫人更寫情,脈脈深長,語已盡而意無窮。

『捌』 納蘭容若《浣溪沙》賞析、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
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
夜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
比翼連枝當日願
——《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納蘭容若)
【如初見】
有太多人喜歡這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

可見我們遺憾深重。命運像最名貴的絲絹,怎樣的巧奪天工,拿到手上看,總透出絲絲縷縷的光,那些錯落,是與生俱行的原罪。

納蘭詞,長於情也短於情,有時太過直抒胸臆,顯得淺了,反而沒有多少餘味。這一闋也有這個毛病,但有了第一句,其他都可以忽略不記。

這一闋,「人生若只如初見」後面的話其實是可以略去不看的。其他的七句,是為了迎合這個詞牌而存在。而「人生若只如初見」是泄露的天機,在浩如煙海的詞賦里,也是獨絕的存在。實在難找到可以和這句話比肩的句子。用力去想,好象也只元好問那句:「問世間,情為何物?」勉強可以相當。

兩句話,都參透了世情,問懵了蒼生。

小時候聽故事,喜歡聽故事遙遙的開頭。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某一個地方,有個某個人,在某一天,他怎麼樣……一切在剛剛開始的時候都很是美好。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與地是合在一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大地上還是洪荒,沒有人;在很久很久以前,女媧煉五彩石補天,捏黃土造人。是的,在那一切混沌未明的時刻,時光如卵,一切的故事還沒有破殼而出。來不及發展,我們還來不及悲傷。

初見,在杭州的西湖。一個叫白素貞的蛇妖看上了一個叫許仙的弱冠少年。淡煙急雨中,借傘同船,凝眸深處,是心波微漾,我對你的情是小荷露了尖尖角。

初見,在清凈的書院。一個叫祝英台的女子輕輕坐在一個叫梁山伯的書生身邊,她叫他:「梁兄。」三載同窗,一朝訣別,樓台相會,你終省得,我就是許你的九妹,可是,此刻知曉,花期已誤,我們之間是否太遲?

初見,在大漢的未央宮。她身姿曼妙,體無瑕疵,更勝她姐姐飛燕三分,合德,她美得讓人脫口而出「紅顏禍水」。劉驁,她是命中的魔星。有了飛燕和合德,你是否還會記得,當日從黃金輦上伸出手來,柔情似水,邀我同車的情形。

初見,是在驪山的行宮。一次皇家謁見,稚氣明朗的玉環給皇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武惠妃死後,大唐的皇帝需要一個新的女人了。無法抑制的愛戀,促使他設法納了自己的兒媳。容若是在白居易寫下《長恨歌》的千年之後,說出「人生若只如初見」這句話的。想來千年前初見的那剎,「回眸一笑百媚生、三千寵愛在一身」 該是惹人贊嘆的。

初見。我是蒙昧的孩童,天真無邪,兼被初遇的光彩迷惑了雙眼,看不見世事的崢嶸。投向你,如從斷崖上縱身撲入大海。如此義無返顧。我也知道情深不壽,天妒紅顏。可還是心存僥幸,希望和你是例外。

可是後來的故事總是那麼凄慘:許仙背叛了白娘子,使她心如死灰,永鎮雷鋒塔;祝英台成了馬家婦,梁山伯嘔血而亡,最後的相守,也不過是化成彩蝶一雙,算不得成全;曾經的寵冠三宮,被人贊許的賢妃班婕妤,在長信宮中銀牙咬碎,淚水滴破臉頰也改不了秋扇見捐的命運;玄宗回馬楊妃死,馬嵬坡上三郎終是背棄了玉環,生死訣別。南方荔枝的鮮甜怎化得盡黃花滿地無情死的苦澀。於是就有了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盡時,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嘆息。

盛衰開謝,悲歡離合是輪回之道。你共我,怎麼躲得過?

如若,人生若只如初見,願寶黛初會就各自轉身,兩兩相忘,省卻那滴不盡的相思血淚拋紅豆;願金蓮對武松不要起意,不要生情,不節節糾纏,就不會衍生恩怨,最後不會手刃佳人,血濺寒堂。如若,如若,人生若只如初見,諸葛亮隆中相見,清茶奉君,轉身就該掩了柴扉,關門高睡,不要六齣祁山,光復漢室。壯志未酬身先死;梁山好漢只管跟著晁蓋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生辰綱這樣的不義之財來多少劫多少,不要跟著宋江混什麼狗屁功名,圖什麼正途出身,搞到寥兒窪招魂幡動,依稀鬼哭。萬世豪情一朝消散。什麼是正途?可知,劉項原來不讀書。

愛情用來遺忘,感情用來摧毀,忠誠用來背叛,在時之洪流中起落,人心常常經不住世事熬煮。一切都存在變數。猜得著故事開頭,卻往往料不到最後結局。我們躲不開。塵世後那隻翻雲覆雨手。
人生若只如初見。短短七個字,炸斷了多少故事尾巴。無論是詞還是人生,這後面都該是……
初見即是收梢,不用惋惜,不要落淚。留得住初見時心花無涯的驚艷,才耐得住寂寞終老。

『玖』 浣溪沙 秦觀 賞析

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續鉤。
詞作鑒賞
這首詞以輕淺的色調、幽渺的意境,描繪一個女子春陰的懷抱里所生發的淡淡哀愁和輕輕寂寞。全詞意境悵靜悠閑,含蓄有味,令人回味無窮,一詠三嘆。

「漠漠輕寒上小樓」起調很輕,恍如風送清歌,悠然而來,讓人不知不覺中入境。漠漠者,彌漫、輕淡也。李白《菩薩蠻》雲:「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韓愈《同水部張員外曲江春遊寄白二十二舍人》詩雲:「漠漠輕陰晚自開,青天白日映樓台。」皆其意。輕寒者,薄寒也,有別於嚴寒和料峭春寒。無邊的薄薄春寒無聲無息地侵入了小樓,這是通過居住樓中的人物感受寫出來的,故詞雖未正面寫人,而人宛然茲。時屆暮春,冷從何來呢?「曉陰無賴似窮秋。」原來是一大早起來就陰霾不開,所以天氣冷得象秋天一般。窮秋者,九月也。南朝鮑照《白歌》雲:「窮秋九月荷葉黃,北風驅雁天雨霜。」唐人韓偓《惜春》詩亦雲:「節過清明卻似秋。」詞境似之。春陰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鬱,因詛咒之曰「無賴」。無賴者,令人討厭、無可奈何之憎語也。
南朝徐陵《烏棲曲》雲:「唯憎無賴汝南雞,天河未落猶爭啼。」以無賴喻節序,亦見於杜甫詩,如《絕句漫興九首》之一雲:「無賴春色到江亭。」此詞雲景色「無賴」,正是人物心情無聊之反映。「小樓」,「曉陰」,時間地點寫景和抒情中自然而然地交代得清清楚楚。接下來「淡煙流水畫屏幽」一句,則專寫室內之景。詞人枯坐小樓,畏寒不出,舉目四顧,唯見畫屏上一幅《淡煙流水圖》,迷濛淡遠。樓外天色陰沉,室內光景清幽,於是一股淡淡的春愁很自然地流露出來。
從前片意脈來看,主人公小樓中坐久,不堪寂寞,於是出而眺望外景。過片「自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寫望中所見所感,境界略近唐人崔櫓《過華清宮》詩所寫的」濕雲如夢雨如塵「。此處作者以纖細的筆觸把不可捉摸的情緒描繪為清幽可感的藝術境界。今人沈祖棼《宋詞賞析》分析這兩句時,說:」它的奇,可以分兩層說。第一,『飛花』和『夢』,『絲雨』和『愁』,本來不相類似,無從類比。但詞人卻發現了它們之間有『輕』和『細』這兩個共同點,就將四樣原來毫不相乾的東西聯成兩組,構成了既恰當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體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說,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難以捉摸的事物。……但詞人這里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說夢似飛花,愁如絲雨,而說飛花似夢,絲雨如愁,也同樣很新奇。「確如此言,這兩句用語奇絕,特別具有一種音樂美、詩意美和畫境美。
-此詞構思精巧,意境優美,猶如一件精緻小巧的藝術品。作者善於藉助於氣氛的渲染和環境的烘托,展現人物復雜、細膩的心靈世界,從而使讀者通過環境和心靈的契合,情與景的交融,體味到一種淡淡的憂傷。

『拾』 歐陽修《浣溪沙》的賞析

【賞析】 此詞描寫泛舟潁州西湖、留連 美好 春光的情趣。作者對湖面天光水色作了傳神而准確的描繪,把握了雲天陽光、花鳥游絲所蘊含的美的特質,並注入自己心靈深處的 情感 ,創造出幽美的詩情畫意。上片寫湖面風光。首句寫遊客們乘坐著豪華的車子,駛過那裝修著朱紅欄桿的橋梁,來到西湖游賞春光,傳達出一種喧騰熱鬧的氣氛。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雲」寫湖水裡映出了雲的 影子 ,雲、水、天空都融在一起了。溶溶,水盛貌。春水,言水之柔和;春雲,言雲之舒緩。一句之中,並列兩個「春」字,這倒是名副其實的「加一倍寫法」,目的就是把這個字突現出來。這句里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說成浸泡,就等於把雲的影子說成是真的雲,通過這種「真實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來,從觀察體驗的錯覺中描繪景物的狀態。「碧琉璃滑凈無塵」,用琉璃的光潔平滑來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現了湖面泛舟時輕快、暢適的心情,形象而有詩意。 下片寫游興未盡的留連之情。前兩句是對偶句:「當路游絲縈醉客,隔花啼鳥喚行人」。這兩句描寫春物留人,人亦戀春,是全詞的重點所在。游絲,是春季里昆蟲吐出來的細絲,隨風飄舞在花草樹木之間,游絲本無情而有情,網住春光,留住遊人。歐陽修卻說游絲「縈醉客」,這既是遊人賞春縱飲,也有遊人被美景所也是「喚住」之意,與游絲縈客同。總的是說春色無多了,何不再流連些時,這正是「惜餘春」之意。明明是遊人捨不得歸去,卻說成是游絲、啼鳥出主意挽留。把游絲、啼鳥說成頗通人性的靈物,這便是詞體以婉曲寫情的特別處。末句里的「日斜歸去」四字,說明西湖景色美好,讓人流連;「奈何春」三個字使得全詞更顯得精彩,它表達了作者郁積於心的留連惆悵之情。這首詞的結尾,是用陡轉直下的筆法揭示了遊人內心深處的思維活動,表現了由歡快而悲涼這種兩極轉換的心理狀態,故而能夠取得含蓄蘊藉、餘味不絕的藝術效果。 這首詞抒發了作者對春光的深深眷戀。詞中的春光,使讀者聯想到人生的青春、愛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雋永蘊藉的意境,給讀者以無盡的遐思。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