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又題賞析

又題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2 21:03:00

❶ 10首古詩賞析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註解〕內
危樓:高樓,這里指建築在山容頂的寺廟。
百尺:虛指,不是實數,這里形容樓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統稱。恐:恐怕。
(翻譯〕
山上寺院的高樓多麼高,人在樓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聲說話,恐怕驚動天上的神仙。
〔賞析〕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紀游寫景短詩。
首句正面描繪寺樓的峻峭挺拔、高聳入雲。發端一個「

」字,倍顯突兀醒目,與「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組合,就確切、生動、形象地將山寺屹立山巔、雄視寰宇的非凡氣勢淋漓盡致地描摹出來了。
次句以極其誇張的技法來烘托山寺之高聳雲霄。字字將讀者的審美視線引向星漢燦爛的夜空,非但沒有「高處不勝寒」的感慨,反給人曠闊感,以星夜的美麗引起人們對高聳入雲的「危樓」的嚮往。
三、四句「不敢」寫出了作者夜臨「危樓」時的心理狀態,從詩人「不敢」與深「怕」的心理中,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之近,這樣,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這里,詩人發揮大膽想像,渲染山寺之奇高,從而將一座幾乎不可想像的宏偉建築展現在我們面前。

❷ 古詩賞析: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古詩原文:

《自題一絕》清代:曹雪芹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賞析:

  • 從封建制度的正統觀念下來看,作者筆下流露出來的「卿卿我我,兒女痴情」「晨風夕月,階柳庭花」以及「家庭瑣事,閨閣閑情」,如他的「石頭幻形入世」一樣皆是荒唐的,不入人眼。而其中揭露的那些處於階級社會上層的貴族之家內部的腐朽墮落,則更是無有意義的,為正統知識分子所不屑。那個時候,人們都樂於作「鴕鳥狀」,看不到那些無關痛癢、為人不齒的事件背後的血跡斑斑,更看不到那些互相傾軋的政治斗爭,這樣的「平和?之下,作者也只能自嘲似地「承認」自己所寫的不過是「滿紙荒唐言」,皆是些不著邊際的東西。

  • 但是,再「荒唐」的東西,也飽含著作者的辛酸血淚。小說的第一回中,記錄了《紅樓夢》的原稿是由一僧人鐫刻在頑石之上,再由空空道人摘抄下來,經過曹雪芹整理而成。就算是整理,其中的字字句句也都浸透著血淚的控訴,無可奈何的哀嘆,不但有作者為生活所迫的「繩床瓦灶」的凄涼悲愁,還有創作時期因《紅樓夢》不被事實所認可而要竭力所隱瞞的苦衷。

  • 脂硯齋曾在《紅樓夢》中寫下批語:「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表面上,作?痴纏於兒女痴情,可是又有誰,能夠真正地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思想呢?正如作者生前所擔心的一樣,兩百多年來,人們對《紅樓夢》以及作者的議論真可謂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其中欣賞作者妙筆生花者有之,挑揀書中的繁華歌舞者有之,更不乏一些「色空說」「自傳說」「誨淫之書」的曲解,主張對其焚毀滅絕。正所謂,有多少種眼光,賦予《紅樓夢》的便有多少種說法。一如魯迅先生的那句: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但是,每個人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紅樓夢》。可見「都雲作者痴,誰解其?味?」真乃作者高明的預見。

  • 這首小詩雖然通俗淺白,但是卻和「女媧石上的偈語」一樣,充當了世人開啟《紅樓夢》之門的一把鑰匙。

  • 曹雪芹用一把煙霧迷彈寫出了自己那些血淚不是一滴一滴地掉,而是一把一把地往下淌,而他創作時候的痛苦心境更揭露出了《紅樓夢》的誕生與存在絕不僅僅只是為了給眾人「取樂把玩」,它自有它更深層次的揭露、批判與哀嘆。

❸ 作文怎麼賞析點評大全

彼岸,燈火闌珊彼岸,秦桑低綠枝,燕草碧如絲。或可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看那水面清圓,——風荷舉,閉上眼睛,便可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昌黎先生曰:「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所以,朋友們,就讓這一切在腦海中聯翩,請不要試圖去登上彼岸,因為:美啊,是距離成就了你。美國阿拉斯加州有一個叫傑普的小鎮,旅遊業十分繁榮,該鎮只有一個景點,就是一個湖心小島。它的參觀方式十分奇特:「遊人只准站在岸邊眺望,而不可以登島旅遊。」遠遠望去,小島籠罩在一片紫霞中,風吹過,舞蹈起千萬藤蘿,美極了,讓不少遊客流連忘返。其實,那隻是一座荒蕪的小島,上面長滿了野生植物。美國人用距離造就了它的美麗。其實美國人如此,我們中國人又何嘗不知曉此理呢?「中庭月色正清朗,無數揚花過影」那張先亦知曉落花須有月色的距離方顯隱約之美。「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那林和靖亦明白透著黃昏才可欣賞到朦朧之美。「合掌白蓮花未開,隔岸楊柳月如霜」便是那含蓄之美亦須隔著嬋娟才越婉約。彼岸,永遠燈火闌珊。可如果我們試圖登上彼岸呢?兩只相愛的刺蝟,想要走得更近去欣賞對方,結果卻被彼此身上的刺扎得傷痕累累。當距離消減的時候,美也隨之消減了。耶穌得道以後,回鄉佈道。許多人都從四面八方趕來,成為他忠實的信徒。人們都把他當作高高在上的神之子。可後人有人認出他是木匠的兒子後,眾門徒一鬨而散。因為失去了距離屏障,人們對美的敬畏也就盪然無存了。現今有不少人在考據蒙娜麗莎的原型。可我想問,如果人們知道了原型,那蒙娜麗莎的微笑還那麼迷人嗎?如果人們知道了斷臂之因,維納斯還那麼流行嗎?如果人們知道了一切,樓蘭古國還那麼美妙嗎?美啊,是距離造就了你。彼岸,燈火闌珊。點評:文章緊扣「美啊,是距離成就了你」這一主題,以美國小鎮的事例,以神話寓言和眾多古典詩句來論證,可謂材料豐富。可贊的是這些看似零散的材料被作者信手拈來,井然有序地安排於文中,既為中心論點提供了強有力的論證,又因其詩味濃厚營造出文章古典蘊藉略帶神秘的風格。還可贊的是假設、設問、引用的大膽靈活的運用,使文章生動有起伏;適時的理論總結,每層材料後都不忘扣題,使文章柔和中凸顯出一種大氣,大勢。我於咖啡中看見讓我們記住共同走過的歲月,記住愛,記住時光。———題記獨自坐在空盪盪的天際下,於滾燙的開水中我聞得一陣卡布其諾的香氣。我愛極了咖啡,這又苦又甜滋味的品嘗,恍若一段長遠的人生旅途。故人對我說,要有最樸素的生活,與最遙遠的夢想,話語在我輕輕攪拌中傳入耳中。自出生以來,猶如這一壺白開水,單純無味,漸漸地,沖泡於這咖啡色的粉末中變得有滋有味,在慢慢地品嘗中,我們學習生活。而一路走到今天,我們都不容易。葉芝說,這世上眼淚太多,你不會懂得。這個倔強愛著的一個女權主義者,無疾而終的人,像極了我們對未來固執的單戀,在裊裊香氣中,我們反思昨天,期待明天。務實的生活,在於一個有價值的人生,要有像咖啡般細細碾碎的每一個顆粒般的經歷,在涅中灼燒溶解,偶爾細細品嘗,然後冷暖自知。我知道這個世界上時時刻刻都有比我們意想中偉大得多或者悲哀得多的事情發生,關於愛或者恨。自汶川大地震以來,我的心一直沉浸在低谷,生與,不過是一瞬間的事,這樣的苦痛,有如凹凸有致的碑銘鐫刻在生命線上。讓你抿著嘴,皺起眉頭,這樣苦味的咖啡,惟有自知。史鐵生說,孩子,這是你的罪孽,亦是你的福祉。哭泣與劫後餘生的慶幸,交雜著,融於這咖啡中。你看,生命對我們總是吝嗇的,總是讓我們失望,生命卻又是慷慨的,總在我們失望後給予我們拯救。我想,因了這生命的慷慨,我們必須尊嚴地活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們的存在。我凝視這白瓷杯中的咖啡,又想起這位終生在愛與之間作繭自縛的天才———維吉妮亞伍爾芙。她的靈魂有著深刻的思想與錯亂。我恍若看見在春光明媚的蘇格蘭鄉下,矢車菊香氣的陽光鋪滿整個房屋,鵝毛筆與厚質紙張的摩擦,桌旁的咖啡輕裊地散發熱氣,她正寫著《奧蘭多》。我的嘴角輕輕揚起,這個天才一生傳奇,終在疾病中去,她說,生命的內核一片空盪盪,像一間房屋。抑或,在她品完咖啡的苦與甜之後,剩下的也不過是一隻空杯子,這一生,後也帶不走任何東西。在這片狹小的天地,我經歷的,不過是尋常的人生,看見的,不過是平凡的世界。其實生活沒有那麼多的故事上演,只是有愛,就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意義所在。這咖啡的苦與甜是綜合的品味,咽一口,自己體會。生命中的一瞬間的愛,竟賺取了我們活一生,對龐大的悲哀甘之如飴。是苦是甜,能品嘗這一世,終無悔!天空中不知什麼時候飛起了風箏,寂寞的鳥兒圍著它盤旋,我伸出手遮擋夕陽刺入眼睛的光線,仿若明暗相間的幻象,想起這一路跌跌撞撞,忍不住眼淚灼熱地流淌下來。仰頭喝下最後一口咖啡,生活的余香留於齒間。伍爾芙微笑著說,讓我們記住共同走過的歲月,記住愛,記住時光。點評:厚重與崇高,相信是很多讀者在讀完此文之後的感受。《我於咖啡中看見》作者將「咖啡」作為一個角度的同時也把它作為一個背景,作者以思想家的形象在咖啡的縷縷細煙中細品咖啡,放飛思緒,品讀人生,感悟歲月。文章的「我」彰顯突出,作者以自己獨特的視角解讀復雜而豐富的伍爾芙、史鐵生,在解讀中既扣咖啡又不是對咖啡的簡單肢解,處處忠實於自己的獨特感受,正因如此文章中不乏閃爍思想光芒的句段,如「……一個有價值的人生,要有像咖啡般細細碾碎的每一個顆粒般的經歷,在涅中灼燒溶解,偶爾細細品嘗,然後冷暖自知。」跳出「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二行七言,無盡意味。遠看草色欣然,近看卻是一片惘然。這不即使人生世事嗎?跳出者欣然,糾纏著惘然。人生在世,應該講點跳出的智慧。多少人名利場上你追我逐,你我活。到頭來呢?成了名,而你的名卻也成了別人利用的工具;財萬貫,可終有一日隨你俱化土灰。可若你有朝一日終成一事,暫得於己,心有所安,那還較好。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這浮躁的世間,有多少人的功名是從一而終的呢?又有多少人為追逐一日的浮華而頭破血流的呢?人們總愛感慨:「我不得志。」人們總愛在得到之時則開懷大笑,而在失去之際卻悲苦流泣。人們總是樂於把自我的小得小失放大成為大喜大悲。在世間浮躁地活著,虛榮與浮華接踵而至,在無形中耗損著人的心態,名與利只是膨脹你的虛榮與浮華,卻限制了你的高度。越貪於名利之人的人生越像一個不斷鼓大的氣球,看似龐然,卻空虛無物,一刺即破。越自高自大的人,就越如那井底的青蛙,永遠跳不出人生的井口。莫再為處境困厄而哭泣,莫再為名利未得而黯然,「草色遙看近卻無」。跳出你個人的圈子,仰望那天空星辰,俯看那大地萬物。人,你或許會不由得發感嘆,不就是這世間的一物嗎?我們活於世上,自是來品味丗之珍瑰,誰願帶著煩惱上路,悲恨不知所終,沒有什麼憂愁是放不開的。挑出一看,世間如此美好,個人那點小得小失又算得了什麼?「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人,或許該帶著一份超然上路。去領略世界,海闊天空。點評:《跳出》一文,作者抓住「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時需要跳出這一事物」來立意,提出「跳出者欣然,糾纏著惘然」的觀點,可謂見解深刻,立意新穎。同時,在材料的跳躍中保持「意連」,看似形散,但思想、情感一脈貫通。在對比行文中,表現了作者「帶著一份超然跳出人生」的智慧,給人一種暢快淋漓之感。遠近焦距人生路上,「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我們要隨時調好恰當焦距,以最好角度游目騁懷,行走大地。禪宗有句話「眼肉有塵三界窄,心中無事一床寬。」一個人眼界開闊與否決定了他的人生價值觀、世界觀、態度。而眼界開闊又由你看事物的距離決定。生活中,我們常常為許多事煩惱,這只是因為你對生活還有太多執著,痴迷。「用力看,就是盲。」當你站到一定高度時,眼前那一切就如「蝸角名利」般渺小:「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你還會不開心嗎?「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學習也有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誰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當你太拘泥於課篇時,反而不能真切體會,抓某個詞理解時,又如何能看清文章脈絡,走向、把握深義?經歷這個苦苦跋涉階段,你的思路會走向開闊;這時需要你跳出思維桎梏,用博大眼界統領全書,宏觀把握。你才能「識得廬山真面目。」亂石堆里小孩一心讀書,因為他們懷這對都市繁華的嚮往;城市裡的小孩卻想回歸心靈的湖畔,找尋生命本初的質朴、清貧。對於自己擁有的東西,物質的,親情的;天天沉浸其中,就像蜜罐里的糖,感受不到擁有的美好,珍貴;卻自認為生活太忙,無趣。只有跳出來,才會明白生活中美好。清醒總附麗於距離,美感也就出現。「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啟示我們不僅要跳出苦難,樂觀地面對一切,更要超脫美好,感恩地面對你擁有的一切。春爭迷人,走近它卻害羞消失;海水蔚藍,親撫一泉,它只是純凈無色。李叔同一代才俊,本可錦衣玉食,卻散盡家財,剃發歸佛門。很多人不理解他,只有他自己知道:人生百味,各有自己味道。看破紅塵,「五色而目迷」,他有了高出一般眼界,終成一代宗師。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走在自己生命路上,有時很難看清自己是否走了彎路。不妨跳出來,調准焦距,才能照出最好生活。點評:引用古詩文說理且說理透徹是本文的一大亮點。開篇引用「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點題又增勢並引發懸念;接著文章從大到小進行論述。一句「眼肉有塵三界窄,心中無事一床寬」對人的價值觀進行解說,得出了眼界開闊又由人看事物的距離決定,這是大;緊接著「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一富有哲理性的話語,對個人的作為進行了論述,並且很巧妙地與上面的禪語起到了呼應作用,這是中;然後,用現實生活之例讓文章貼近了生活,得出了只有跳出來,才會明白生活之美好,這是小。結尾巧妙地運用一代宗師李叔同的例子,既照應了開頭,又升華了主旨。可謂構思匠心獨運,引用恰到好處。

❹ 美文加賞析

夜靜悄來悄的,面對一窗夜色,自我的心底也不由泛起些漣漪。我潛入自己的內心,探索那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藍天靜靜地等待著,等待著時間的流逝,等待著更加猛烈的黑夜的光臨。他就象是一位安詳的老人,永遠微微地笑著。那慈愛的眼睛,送來股股暖流,伴隨著陣陣清香。黑夜不斷侵蝕著藍天,試圖顛覆這個世界,要讓它成為永久的黑色地盤。藍天卻只是微微顫動了一下,仍然保持著嘴角那優美的弧線,默默地承受著這一切。他張開那寬闊的懷抱,歡迎客人們的來訪。不論是黑夜的兇殘,或是狂風的不友善,亦或是星星的依賴
不覺一陣寒意襲來,夜已是很深了。我堅定地告訴自己,一定要讓內心的那一片天空永在。
講評:文中以天空為主題,寫出內心的堅定.

❺ 求黃巢的<不第後賦菊詩>和<題菊花>賞析

唐末詩人林寬有詩雲:「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詩。」此話不假。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就是這樣一個馬上打天下,筆下寫壯志的「解詩」英雄。他的兩首詠菊詩作膾炙人口,千古流傳,骨子裡蘊含一種改天換地、再造乾坤的豪情壯志,是典型的借菊抒情,托菊言志的「造反詩」。下面稍作剖析。

第一首《題菊花》這樣寫道:「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此詩詠菊,一反文人筆下菊花孤高絕俗、落落寡合之傳統,賦予菊花以頂風傲寒,戰天斗地之精神,讀來感人肺腑,動人心魄。秋風瑟瑟,萬木凋零,滿院菊花沐寒挺立,迎風怒放,其香幽冷,其艷生輝。盡管開不逢時,缺蜂少蝶,頗有幾分冷落凄清,可是菊花幽香冷艷不減分毫,錚錚傲骨不少分寸。也許百花逢春是大鳴大放,濃香競發,蜂飛蝶舞,滿眼春光,可是菊花卻高昂頭顱,笑傲風霜,清香勁發,冷艷逼人,表現出一股堅如磐石,硬如鋼鐵的不屈精神。實際上這是隱喻農民起義軍意志堅定,作風頑強,信念不倒,具有一種挑戰權貴,敢做敢為的戰斗精神。三、四兩句是作者的浪漫幻想,頗能見出詩人的豪情壯志。作者想像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讓菊花和桃花一起開放,共享春光。這種激情想像集中表達了作者的宏偉抱負。詩中的菊花,實際上是千千萬萬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農民的化身,作者既贊賞他們迎寒而放的頑強生命力,又為他們的環境命運鳴抱不平,立志要戰天斗地,改變勞苦大眾的悲苦命運,讓他們翻身解放,共享美好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報與桃花一處開」還體現了作者樸素的平等觀念。因為在作者看來,菊花和桃花同為百花之一,桃花可以沐浴春光,吐艷爭輝,菊花卻獨立寒秋,蕊寒香冷,這實在是上天極大的不公平。另外,「他年我若為青帝」盡管是一種假設,一種想像,一種幻想,可是卻表現出詩人不屈從命運的擺布,不甘心當牛做馬,發誓要當家作主,主宰自我的豪情;實際上也是農發起義領袖要推翻舊政權,為大眾謀幸福的理想寫照。當然其間也可看出詩人一往無前,抗爭到底,乃至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戰斗精神。全詩出語豪壯,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第二首是《菊花》,又題《不第後賦菊》,大概是黃巢科舉落第後的泄憤之作。全詩這樣寫:「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種痛快殺敵,喜迎勝利的激情。首句「待」字力重千鈞,意味深長,詩人熱烈等待的是一個天翻地覆、扭轉乾坤的特殊日子,而且這個日子的到來如同春去秋來,時序更遷一樣指日可待,並非虛無縹緲,遙不可及。次句「殺」字,極富暗示性,容易使人生發聯想。詩人將「我花」之含苞怒放與「百花」之凋零破敗並置對比,顯示人民力量戰勝統治王朝的輝煌前景。「殺」字提醒我們,「我花」(人民力量)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百花」(統治集團)棄甲拽兵,落荒而逃。這場新舊力量的較量「殺」得敵人喪魂落魄,一敗塗地,極大地助長了「我花」窮追猛打,克敵制勝的信心和威力。詩歌三、四兩句寫菊花盛開的壯麗情景。京都長安,菊花滿地,金光閃閃;濃香四溢,直沖雲天;花團錦簇,彩綉輝煌。這簡直就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國,也是菊花的盛大節日。詩人這樣寫,一改菊花幽獨淡雅的高士風采,顯現出一種豪邁粗獷,戰天斗地的動態美。用「沖」字寫香氣,有迎寒而上、香遠溢清之韻致;用「陣」字寫香氣,有濃香陣陣,浸透長安之氛圍;用黃金盔甲喻菊花,有色香兼備,神韻活現的風姿。而且,這些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農民起義軍攻志略地,主宰一切的勝利前景。實際上,詩人也正是借開滿京城,占盡秋光的菊花來渲染起義軍大獲全勝,笑逐顏開的喜悅。全詩表達的應該是一種對起義必勝的堅定信念和美好憧憬。

兩首詠菊詩,盡管寫作切入的角度及表現手法各有側重,但充盈詩中的豪情壯志和意氣風神卻是相同的。黃巢要造反,要推翻舊政權,要做命運的大英雄,時代的弄潮兒,他沒有直抒胸臆,直訴心聲,而是通過寫菊狀花來傳情言志,這種言此意彼,含蓄蘊藉的筆法的確是這兩首詩歌被推為上乘之作的主要原因。當然,黃巢作為一個農民起義領袖,他的胸襟氣度和政治抱負,註定與一般封建文人不一樣,這也是他筆下的菊花如此生機勃發,富於斗爭精神的原因之一。

❻ 賞析題(不少於500字)

《鴨子拌嘴》是安志順根據西安鼓樂的《五調坐樂全套·中占粉碟兒》的開場鑼鼓改編成的打擊樂合奏曲。編於1982年。樂曲用各種打擊樂不同敲擊方法,不同的音色、音區的對比、組合,形象的描繪了鴨子引頸鳴叫,追逐嬉鬧,拌嘴逗趣,在地上蹣跚行走的各種畫面。全曲詼諧生動、形象逼真、富於韻律。給人以歡快的感覺。 《鴨子拌嘴》採用大鈸的演奏形式。 大鈸聲音宏亮,多用於合奏和戲劇、歌舞的伴奏。能夠充分表現歡快、熱鬧的場面。

《鴨子拌嘴》是清鑼鼓樂。作者是安志順,作於1982年。此曲素材取自於西安鼓樂:《五調坐樂全套·中呂粉蝶兒》的開場鑼鼓和民間流行的《鴨子拌嘴》。此曲構思新穎,充分運用音色、音量、力度和配器等方面的對比變化,生動地描繪了鴨子拌嘴的情景。

樂曲一開始,小鈸模仿鴨子引頸高唱,接著小釵發出悶擊的聲音,酷似老鴨「嘎嘎嘎」的叫聲,小鈸與小釵像鴨子在一問一答。其間丁冬作響的雲鑼聲和木魚聲,輕盈活躍,勾勒出一幅鴨子蹣跚而行的畫面。

此後,小鈸、釵、鈸、大鑼、木魚、雲鑼六種樂器齊鳴,樂聲時而輕快、時而熱烈,還不斷穿插鴨子「嘎嘎」的叫聲,描繪出鴨子在水中遨遊,相互追逐嬉戲的場面。突然小鈸與釵的聲音響起,此起彼伏互不相讓。好像鴨子們在吵架,吵得不可開交。在一陣熱烈的樂聲過後,又響起輕盈的木魚和雲鑼聲,聲音慢慢變弱,好像是一群鴨子搖搖擺擺地走遠了。

該曲在1983年被第六屆亞洲音樂論壇評為優秀音樂作品,並榮獲1984年全國民族器樂作品創作比賽二等獎。

❼ 自題一絕的作品賞析

「荒唐言」不限於說小說有石頭「無才補天,幻形入世」荒唐的緣起,也不僅僅指小說中有「太虛幻境」、「風月寶鑒」之類荒唐的情節。作者將廣泛搜羅所得的見聞,結合自身的經歷體驗,運用大膽的藝術想像,創造了賈寶玉和一大批非按某一真人為對象摹寫的閨閣女子形象,虛構成一個以大觀園女兒國為中心的故事。小說表面上把悲劇命運說成是情根夙孽、償還冤債等等,也都帶有「假語存焉」(脂硯齋錯聽成「假語村言」,先寫入「凡例」,後移作章回前評,又被傳抄者混為正文,後來訛傳至今)的性質,也就是所謂「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是說其中包含著種種血淚辛酸的現實生活和感受。「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在這里,作者訴說的是他難以直言而又深怕不能被理解的衷曲。
脂硯齋、畸笏叟等人對此詩有幾條重要的批語。第一條批語說:「此是第一首標題詩。」有人被「第一首」三字所迷惑,以為在此之前明明還有一首「無材可去補蒼天」的詩,此詩應為第二首,之所以稱為「第一首」,正好說明小說本是由作者新、舊二稿合成,或是由不同作者的兩部書拼湊起來的,在舊稿中此詩是第一首,加入新稿後成了第二首,而批語本批在舊稿上,故有此矛盾現象。其實這是誤解。因為脂硯齋批註中所說的「標題詩」是指標明此回題意(即回目含義)的詩,而前一首楔子中的「石上偈」並非為標明回目含意而作,所以不是標題詩。第一回回目中有以「甄士隱」諧「真事隱(去)」、「賈雨村」諧「假語存(焉)」之隱義,故詩有「荒唐言」、「辛酸淚」、「解味」等語。也由此可見,小說原來的設計在每回正文開始前都有一首「標題詩」來闡釋回目。現在有的有,有的沒有,是書稿未最後完成加工的跡象。
第二條批語說:「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這里說的「壬午」即1762年,第二年(癸未)曹雪芹尚在人世,如果按敦誠的輓詩,他死於再下一年(甲申)春。「壬午除夕」是畸笏叟在自己批語後所署的時間。他在這一年署時間的批語特別多,如「壬午春」、「壬午季春」、「壬午孟夏」、「壬午孟夏雨窗」、「壬午九月」、「壬午重陽」等等,不計這條「壬午除夕」在內,已多至42條。批語針對「辛酸淚」、「誰解」等語而發,「哭成」只能理解為以悲感的心情撰寫而成,而絕不是拼合增刪他人作品而成,且語意也說明書稿已基本撰寫成了。
第三條批語說:「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余嘗哭芹,淚亦待盡。每意覓青梗峰再問石兄,奈不遇癩和尚何?悵悵!今而後惟願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書何幸,餘二人亦大快遂心於九泉矣!——甲申八月淚筆。」這條批語也是畸笏叟所加,「甲申」指1764年。當時脂硯齋也已經逝去,與曹雪芹死僅相隔半年,脂硯齋圈子裡尚活著的親近者只有畸笏叟與杏齋(一說即松齋)二人,所以署「淚筆」。前面說書已「哭成」,這里卻又說「書未成」,原因是,在脂硯齋等人寫這條批語的十年以前,曹雪芹交出的小說成稿,在後來謄清時被借閱者「迷失五六稿」,且都是八十回以後的,一直找不回來,也未及補寫,畸笏叟痛心全書成殘,所以有這樣的話。

❽ 賞析題(不少於500字)

《彼得與狼》是普羅柯菲耶夫為兒童寫的一部交響童話,完成於1936年春,同年5月2日在莫斯科的一次兒童音樂會上首次演出。該作品是普羅柯菲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該曲雖以兒童為對象,但同時也使成人們產生很大興趣。由作者本人所構思的情節和撰寫的朗誦詞,具有生動活潑而又深刻的教育意義。

作曲家運用樂器來刻畫人物和動物的性格、動作和神情,音樂技巧成熟,形式新穎活潑,旋律通俗易懂。全曲既有貫穿的情節,而又不是干澀地平鋪直敘;每一個角色、每一個段落不但形象鮮明,而且還含有表達盡致的藝術魅力。當然,最可貴的還是這部作品的思想內容:只要團結起來,勇敢而機智地進行斗爭,任何貌似強大的敵人都是可以戰勝的。 音樂中用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弦樂四重奏、定音鼓和大鼓所奏出的具有特性的短小旋律和音響,分別代表小鳥、鴨子、貓、爺爺、少年彼得和獵人的射擊聲等。曲中採用長笛的高音區表現小鳥的靈活好動;弦樂奏出了彼得的神情,描繪了彼得的機智勇敢;鴨子的形象由雙簧管模擬,生動地刻畫出那蹣跚的步態:單簧管低音區的跳音演奏描繪了小貓捕捉獵物時的機警神情;爺爺老態龍鍾的神態由大管渾厚、粗獷的聲音來表現,節奏和音調模擬了老人的嘮叨:狼陰森可怕的嚎叫用三隻圓號來體現。

❾ 鄉愁 席慕容的賞析

內容上,按時間順序,從「幼子戀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後的「生死之隔」,再內到對祖國大陸的感情容,不斷發展的情感,逐漸上升,凝聚了詩人自幼及老的整個人生歷程中的滄桑體驗。

不同階段的鄉愁,凝聚兩端的分別是:我——母親;我——新娘;我(生)——母親(死);我(遊子)——大陸(祖國)。鄉愁的對象,由具體的「鄉」,到抽象的民族的「鄉」,從地域之鄉,到歷史之鄉和文化之鄉。使「鄉愁」逐漸沉澱出豐富的內涵和表現力。



(9)又題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該詩寫於1972年。餘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於1949年離開大陸去台灣。[5]當時由於政治原因,台灣和大陸長時間的隔絕,致使餘光中多年沒有回過大陸。

他一直思念親人,渴望祖國的統一和親人的團聚。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詩人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了這首詩。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