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目送賞析

目送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2 19:22:01

Ⅰ 目送賞析,讀書筆記.

在讀龍應台的《目送》。很不好意思,最近在業余時間一直是看雜志和報紙的,很少看這樣的集子了。前幾日去逛書店,老闆介紹說向你推薦一本書你一定要看,我揚起手中已經在看的書問他,你說的是這一本吧?米老闆笑著說是啊是啊。呵呵!手中揚著的,就是這本龍應台的《目送》了。我說不好意思,是因為我買的是一本盜版的,才7元錢,其中有著錯字的,但還不影響閱讀。說真的,下一次再遇到這樣的好書,說什麼也要買本正版的。
看的很是過癮,幾乎每一篇後邊,我都留下了一些自己的文字痕跡。要麼是讀後感,要麼是自己的附和,隨著龍教授的話題說幾句。現在已經看了有一半了,挺好的。等哪天真正讀完了,我就把真實的感受寫下來。To tell the truth:好書,還是要真正地好好讀才是啊!
龍應台,女,祖籍湖南衡山,父親姓龍,母親姓應,出生在台灣,所以叫龍應台。真是有意思的名字!知道龍應台,應該是在很早的時候,讀到過她的雜文,很犀利的文字和筆鋒。在後來,知道她的抒情的書《親愛的安德烈》和《孩子,你慢慢來》,只是可惜還沒有真正閱讀。好像她又寫新書了,《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有機會了,買回來細細拜讀一下,學習一下。

讀著龍應台的《目送》,真的是不忍釋手,幾度淚眼模糊。書中文章,多是作者對父母兄弟朋友的親情和牽掛,幾分落寞,幾分溫婉,也有不舍無奈之際,作者決然轉身的背影。
《目送》是書名,也是第一篇的篇名,訴說對父親、兒子的眷愛。一邊是父親的遠逝,作者深情凝望,目送曾經是英姿勃發的父親,走完去往天國的最後一程。一邊是兒子,松開媽媽的手獨立行走,到長大成人,一次次走向遠方,消失於茫茫人海,「每一次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沒有,一次都沒有。」
作者柔腸百結,終於慢慢地、慢慢地領悟了:「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於是,作者幽婉慨嘆: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就這樣,生與死,別與離,作者用文字透露內心那片最不甘的柔情,還有微妙與細膩,無奈與難舍。
書中,龍應台敘述質朴,有款款深情,也有萬丈豪氣,有些冷,也讓你溫暖無比。她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對親情延續與生死別離的思考,如花枝春滿,讓人悲喜交集。剛柔之間,漫溢出幽微與深邃,憂傷和美麗。
「家,一不小心就變成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可以更寒冷。」「我想有一個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種絲瓜,絲瓜沿竿而爬,迎光開出巨朵黃花……」
再犀利的筆也有難以言盡的時候,作者心路的曲折我們無法盡覽,但對親情和人情,作者心底的凄清與渴望,卻用最樸素的方式綻放出了最動人的詩意。合上書本,《目送》再難讓人忘懷。

此時,已是將近春分時節。坐在陽光斑駁的陽台,看著青草從地底一絲絲萌綠,70多篇作品猶如陣陣清風,一點一點叩開情懷。

Ⅱ 目送摘抄加賞析共600字

1、句子: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賞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階段,當我們成為青年時,我們可能會變得很叛逆,與父母形成代溝,這時父母只能目送著我們越走越遠。當我們中年,老年時,我們終於理解了父母,可這時,他們已經老了,要離開我們,我們無力追趕,只能看著他們離開我們。

2、句子: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賞析:每個人都有很大的差異,有性格差異,有能力差異,有家庭差異等,有些事不是一起面對就能解決的;有些事不是你想別人理解你,別人就能理解的;有些事只能是你自己的。

3、句子:母親,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

賞析:職位越大,責任也就越多;付出的多,那就應該得到回報。母親在任何時候,對我們都是無微不至,我們理應讓母親得到愛的回報。

(2)目送賞析擴展閱讀:

原文創作背景:

2004年,龍應台父親的逝世,讓她體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歲的她,從未經歷過任何至親的死亡。「這與她台灣『外省人』的身份有關。」作為從大陸到台灣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時候的龍應台沒有其他家族親人,因為這一背景,她對許多「人生基礎課程」的學習有著嚴重的時間上的延遲。

「如果我在原來的家族,可能十歲就遇到祖父過世、十三歲祖母過世,還會有叔公之類親戚的人際變化。等他到了五十歲,才上別人十幾歲就上過的人生課程,我的父親過世,第一次上課就是這重大人生事件。」這時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龍應台說,有了對生死的經歷之後,開始覺得大部分社會議題其實都只是枝微末節。不過,她說「評論與文學,兩者都是我」,而無論筆下書寫的是什麼,都總有一個核心,那便是對人最深的關切。「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麼可以附著依託,一切都必須是自我承擔和接受。於是在感悟與悲痛間寫下了散文集《目送》。

《目送》是作家龍應台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Ⅲ 《目送》中的精彩片段賞析!!!急.....WHO有

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2.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3.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

Ⅳ 目送(龍應台) 中 雨兒(1) 賞析

《目送》中《雨兒》的文章主要內容在寫母親,但是卻以女兒為題目這是別出心裁。也突出了母親對女兒的無盡關愛。母親年老痴呆她忘記了很多事情,但是對女兒一直是念念不忘,她的一個重要詞語就是雨兒。正是這種反差對比突出不因時空改變的母愛。文中的雨兒是一個孝順、體貼、有耐心的女兒。

歲月無情母親已經變老而且兒女大多不在身邊,女兒的陪伴使得母親很開心,精神煥發變得年輕,有種「時空飄忽」之感。旨在強調女兒陪伴下母親良好的精神狀態,也呼籲兒女多陪陪老人,別讓老人孤獨。

(4)目送賞析擴展閱讀:

《目送》中《雨兒》創作背景:

2004年,龍應台父親的逝世,讓她體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歲的她,從未經歷過任何至親的死亡。「這與她台灣『外省人』的身份有關。」作為從大陸到台灣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時候的龍應台沒有其他家族親人,因為這一背景,她對許多「人生基礎課程」的學習有著嚴重的時間上的延遲。

「如果我在原來的家族,可能十歲就遇到祖父過世、十三歲祖母過世,還會有叔公之類親戚的人際變化。等他到了五十歲,才上別人十幾歲就上過的人生課程,我的父親過世,第一次上課就是這重大人生事件。」這時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Ⅳ 賞析龍應台的目送

《目送》這本書,細加辨析的話,慈為慈愛、和善,是輸一己之善良關愛於外界,方向向外;悲,為悲憫、同情,是納別人之痛楚無奈於胸懷,方向向內。無慈難以成悲,無悲亦難以為慈。這兩者,互為因果,常常相輔相成,每每聯袂而行。

在《目送》中,龍應台明顯地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說著生命中的悲歡離合。她娓娓述說,述說著親情的血濃於水,也述說著親情離去的無奈與錐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訴人們親人的重要與親情的珍貴。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永別。」 這或許就是龍應台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這些溫情的語言,如一劑醒腦益智的良葯,使我們深陷塵世羈絆的心靈,一次次得到解脫和自省。

構成《目送》濃墨重彩的華章的部分,也就是寫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體現的是一個「慈」字——不用奇怪,父母,是長輩,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過了一定年齡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輩,就是兒女們懷里濃濃的「慈」的最頻繁也最緊迫的承受者。

(5)目送賞析擴展閱讀

《目送》是作家龍應台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

龍應台,1952年2月13日生於中國台灣高雄大寮鄉眷村,現代作家、曾擔任「台灣文化部部長」。

1974年畢業於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1988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歐洲》。1998年,她的三部書《啊,上海男人》、《這個動盪的世界》、《故鄉異鄉》在上海相繼發行。

1999年,龍應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2008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2010年11月15日,龍應台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發廣泛關注。

Ⅵ 求龍應台《目送》里幾篇散文的句子賞析

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送自己的兒子華安,作為一個母親,對於親情,她有的只不過是不舍和眷戀。兒子從未遠離自己,這一去,不知何時回來,飽含了一個母親對兒子強烈的不舍。

2,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表現了作者作為母親,親盼兒子能夠回頭看自己一眼的急切心理,「一次都沒有」包含著失望,是從心底發出的感情。

3,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後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裡,一口皮箱旁。

這是作者看著自己的父親,從而想到,天下的父母,即使再卑微,也是深深的愛著子女。

4,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深深、深深地凝望」表現了作者對自己父親離世的不舍,「希望最後一次的目送」是女兒希望父親走好的情感。

5,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出來的『懂』,做最後的轉身離開。

酸甜苦辣咸 是生活五味 同樣也是人生五味經歷了人間百態 也才能懂世間真諦。

(6)目送賞析擴展閱讀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組成,是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

書中,龍應台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

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台娓娓道來。

正如作者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Ⅶ 龍應台《目送》的賞析,詳細一點的。

作品賞析:

《目送》這本書,細加辨析的話,慈為慈愛、和善,是輸一己之善良關愛於外界,方向向外;悲,為悲憫、同情,是納別人之痛楚無奈於胸懷,方向向內。無慈難以成悲,無悲亦難以為慈。這兩者,互為因果,常常相輔相成,每每聯袂而行。

很難想像到筆鋒銳利、慣於批判外界現實的龍應台,在《目送》這本書中,開始對親情作詳盡感受描述,也開始對生活作深度的體會與思考,轉向私密。如她對生命中兩件刻骨銘心事情的描寫。

在《目送》中,龍應台明顯地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說著生命中的悲歡離合。她娓娓述說,述說著親情的血濃於水,也述說著親情離去的無奈與錐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訴人們親人的重要與親情的珍貴。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永別。」 這或許就是龍應台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這些溫情的語言,如一劑醒腦益智的良葯,使我們深陷塵世羈絆的心靈,一次次得到解脫和自省。

構成《目送》濃墨重彩的華章的部分,也就是寫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體現的是一個「慈」字——不用奇怪,父母,是長輩,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過了一定年齡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輩,就是兒女們懷里濃濃的「慈」的最頻繁也最緊迫的承受者。

(7)目送賞析擴展閱讀

《目送》是作家龍應台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

龍應台,1952年2月13日生於中國台灣高雄大寮鄉眷村,現代作家、曾擔任「台灣文化部部長」。1974年畢業於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

1988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歐洲》。1998年,她的三部書《啊,上海男人》、《這個動盪的世界》、《故鄉異鄉》在上海相繼發行。1999年,龍應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2008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

2010年11月15日,龍應台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發廣泛關注。

Ⅷ 《目送》中的精彩片段賞析

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賞析:龍應台送自己的兒子華安,作為一個母親,對於親情,她有的只不過是不舍和眷戀。兒子從未遠離自己,這一去,不知何時回來,飽含了一個母親對兒子強烈的不舍。

2、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賞析:表現了作者作為母親,親盼兒子能夠回頭看自己一眼的急切心理,「一次都沒有」包含著失望,是從心底發出的感情。

3、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賞析:「深深、深深地凝望」表現了作者對自己父親離世的不舍,「希望最後一次的目送」是女兒希望父親走好的情感。

(8)目送賞析擴展閱讀: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構成《目送》濃墨重彩的華章的部分,也就是寫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體現的是一個「慈」字——不用奇怪,父母,是長輩,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過了一定年齡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輩,就是兒女們懷里濃濃的「慈」的最頻繁也最緊迫的承受者。

無論是《雨兒》所敘述的每天跟媽媽通一次電話、一遍遍給媽媽解釋自己就是她的雨(女)兒、到潮州看望媽媽就陪她睡陪她聊、女傭把媽媽帶上陽明山就帶媽媽去泡溫泉、給媽媽拍照,還是《明白》裡面記錄的那張紅色的、正的反的連蓋好幾個方方正正的章的「銀行證明」。

還是《散步》裡面寫到的徹夜不眠之後幫媽媽穿上最暖和的衣服、圍上圍巾後牽著媽媽的手進行的那場有犬吠聲相伴的凌晨散步,《走路》裡面所寫的歷盡艱難、最後以一句句爸爸熟悉的古詩作牽引,讓老爸終於從終日枯坐的沙發里站起了身子、邁開了如學步的幼兒一樣的艱難步伐。

這一切,都是龍應台這支中華的健筆、這位龍家的孝女,奉送給自己父母的濃濃的「慈」。

Ⅸ 目送中的愛情那篇的賞析

《目送》【賞析】
簡單地說,這是一篇有關親情的感悟文章。全文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母子,第二部分寫父女,作者敘事高度概括,極為簡潔。
本文的題目是「目送」,全文也是緊緊圍繞「目送」來展開敘述,從表面上看,這里的「目送」高度概括了這篇文章的內容:作者默默看著兒子和父親的每一次離去。進一步思考,這里的「目送」似乎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作者深愛著兒子,可隨著兒子的逐漸長大,卻越來越不依戀母親,作者只能無可奈何地看著他情感上的離去;作者深愛著父親,父親也愛自己,但歲月無情,作者只能無可奈何地看著父親越來越老,以至辭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兩部分的末尾(第9自然段和16自然段),用了完全相同的語言形式:「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首先,這一感悟性的文字是對前面敘述的自然總結與生發,兩段完全相同的文字前後呼應,使文章內容前後勾連,表達了作者作為母親和作為女兒的雙重痛苦,揭示了作者珍惜親情但又無法留住親情的無奈。這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恰當地反復,從而更充分地抒發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