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山賞析

山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2 18:44:40

A. 此心安處是吾山賞析

原句應為「此心安處是吾鄉」,意思為「這顆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出自宋代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原詞】
定風波(1)·南海歸贈王定國(2)侍人寓娘(3)
宋代:蘇軾
常羨人間琢玉郎(4),天應乞與點酥娘(5)。盡道(6)清歌傳皓齒(7),風起,雪飛炎海(8)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9)梅香。試問(10)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11)。
【參考譯文】
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豐神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稱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使世界變得清涼。
你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了,笑容依舊,笑顏里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注釋】
(1) 定風波:詞牌名。一作「定風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瓊枝」。雙調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韻,二仄韻,下片六句四仄韻,二平韻。
(2) 王定國:王鞏,作者友人。
(3) 寓娘:王鞏的歌妓。
(4) 玉郎:是女子對丈夫或情人的愛稱,泛指男子青年。
(5) 點酥娘:謂膚如凝脂般光潔細膩的美女。
(6) 盡道: 一作「自作」。
(7) 皓齒:雪白的牙齒。
(8) 炎海:喻酷熱。
(9) 嶺:指大庾嶺,溝通嶺南嶺北咽喉要道。
(10) 試問:試著提出問題,試探性地問。
(11) 此心安處是吾鄉:這顆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賞析】
這首詞中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心相統一的美好品性,通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上片總寫柔奴的外在美,開篇「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描繪柔奴的天生麗質、晶瑩俊秀,使讀者對她的外貌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真切而又寓於質感的印象。第三句「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令人感到如同風起雪飛,使炎暑之地一變而為清涼之鄉,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變憂郁苦悶、浮躁不寧而為超然曠放、恬靜安詳。蘇詞橫放傑出,往往馳騁想像,構成奇美的境界,這里對「清歌」的誇張描寫,表現了柔奴歌聲獨特的藝術效果。「詩言志,歌詠言」,「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班固《漢書·藝文志》),美好超曠的歌聲發自於美好超曠的心靈。這是贊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頌其廣博的胸襟,筆調空靈蘊藉,給人一種曠遠清麗的美感。
下片通過寫柔奴的北歸,刻畫其內在美。換頭承上啟下,先勾勒她的神態容貌:「萬里歸來年愈少。」嶺南艱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飴,心情舒暢,歸來後容光煥發,更顯年輕。「年愈少」多少帶有誇張的成分,洋溢著詞人贊美歷險若夷的女性的熱情。「微笑」二字,寫出了柔奴在歸來後的歡欣中透露出的度過艱難歲月的自豪感。「笑時猶帶嶺梅香」,表現出濃郁的詩情,既寫出了她北歸時經過大庾嶺的情況,又以斗霜傲雪的嶺梅喻人,贊美柔奴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為下邊她的答話作了鋪墊。最後寫到詞人和她的問答。先以否定語氣提問:「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陡轉,使答語「此心安處是吾鄉」更顯鏗鏘有力,警策雋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別》中有「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種桃杏》中有「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語,蘇軾的這句詞,受白詩的啟發,但又明顯地帶有王鞏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著詞人的個性特徵,完全是蘇東坡式的警語。它歌頌柔奴隨緣自適的曠達與樂觀,同時也寄寓著作者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
這首詞不僅刻畫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藝,而且著重歌頌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潔人品。柔中帶剛,情理交融,空靈清曠,細膩柔婉,是這首詞的風格所在。
【創作背景】
元豐六年(1083)王鞏北歸,出柔奴(12)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也有學者認為這首詞作於元豐八年(1085)十二月。蘇軾元豐七年(1084)三月由黃州量移汝州,十二月到京,與王鞏會宴,即席創作此詞。
註:(12) 柔奴:即寓娘。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B. 一明分日月 五嶽各丘山賞析

這不是詩詞,是一首對聯。
上聯:一明分日月。
下聯:五嶽各丘山。
該聯內對仗工整,上下聯名詞、動詞容、形容詞、副詞相對,『一明』對『五嶽』,『日月』對『丘山』,『分』對『各』。同時平仄嚴整。可稱一首巧對。
同時該聯又是拆合字對聯,暗藏機巧:「明」,分開即是「日月」二字;「岳」,則「丘山」組成。
從聯面意思看,也毫不牽強。
「明」即日月之光。甲骨文以「日、月」發光表示明亮。小篆從月囧(jiǒng),從月,取月之光;從囧,取窗牖之明亮。明,詞義「明亮」,如「是在天者莫明於日月。」——《荀子·天論》
,可見,明亮的。
岳,為山嶽,山嶽乃由丘陵、山峰等組成。

C. 雨過山村賞析

雨中有一兩戶人家傳來雞鳴,
小溪兩邊長滿翠竹,鄉村的小路越過小版溪,木板橋歪歪斜權斜。
村裡的媳婦和婆婆相互呼喚去浸洗蠶子,
庭院中的梔子花閑著無人欣賞。
寫法
詩的前兩句寫雨中幾聲雞鳴,一兩家農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橋,淡淡幾筆,便勾畫出一幅優美靜溫的山村風景。
第三句轉而寫農事,「婦姑相喚」,透著親切,可以想見家庭鄰里關系的和睦;夏日雨中,仍要「浴蠶去」,則可知農事的繁忙。婦姑浴蠶去了,雨中的山村,唯有桅子花悠然無事地獨自
「閑」在庭院里。一個「閑」字,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靜氣氛。全詩處處扣住山村景象,從景寫到人,從人寫到境;農事的繁忙,山村的神韻,皆蘊於一個「閑」字之中。它是全篇之「眼」,著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作者寫雨過山村所見情景,富有詩情畫意,又充滿勞動生活的氣息。

D. 望天門山賞析300字

這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但這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隨著詩人行舟,山斷江開,東流水回,青山相對迎出,孤帆日邊駛來,景色由遠及近再及遠地展開。詩中用了六個動詞「斷、開、流、回、出、來」,山水景物呈現出躍躍欲出的動態,描繪了天門山一帶的雄奇闊遠。一、二句寫出了天門山水雄奇險峻不可阻遏的氣勢,給人驚心動魄之感;三、四句寫足也寫活了渾闊茫遠的水勢。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兩句寫詩人遠眺天門山夾江對峙,江水穿過天門山,水勢湍急、激盪迴旋的壯麗景象。第一句緊扣題目,總寫天門山,著重寫出浩盪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於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在作者筆下,楚江彷彿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第二句寫天門山下的江水,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於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迴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寫長江江面的遠景,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並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由於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豪邁、奔放、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自我形象。

E. 求古琴曲高山賞析

琴之韻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多聽聽古琴曲,自然而然能聽出自己的感覺。

F. 四十年來家國 三千里地山河賞析語言特色

首先是語言的豪壯美。這兩句以高度概括的語言,從時空兩個方面,將南唐的歷專史和疆域屬完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這本身就具有一股豪邁之氣,豪壯之美。
其次是語言的對稱美。數詞對數詞,名詞對名詞,空間對時間,在「山河」對「家國」聯內對的同時,又有「河」對「山」與「國」對「家」這兩個句內對,這就使它成為完美的工對,這種工對美使這12個字及由它們組成的詞、句、聯為之熠熠生輝。
再次是語言的音韻美。音韻美首先表現在平仄上,它的出句為「仄仄平平平仄」,對句為「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也幾乎完全相對。此一聯句中還有四二句式,吟讀至「來」和「地」時,應當略一停頓。又「河」押「歌」韻,「三千」二字又是響亮的字詞,如此等等相為表裡,並且在此基礎上產生聯想,一幅南唐王國美麗畫卷「江山千里圖」如呈目前。造成此詞一開頭就具金聲玉振,美不勝收的效果。

G. 賞析「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賞析:

「潮來平兩岸闊」自,「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這一句,寫得恢弘闊大,下一句「風正一帆懸」,便愈見精采。「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

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這一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這句詩的妙處,還在於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姜齋詩話》卷上。

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裡行船,老要轉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的。如果在三峽行船,即使風順而風和,卻依然波翻浪涌,這樣的小景也是難得出現的。詩句妙在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來了。

(7)山賞析擴展閱讀:

作品原文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H. 張大千山水賞析

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張大千山水畫最為出名,工筆畫最為精細,一樹一花一葉都不能馬虎,在張大千山水花中,從險峻突兀的山石、狀若虯龍的奇松、蒼皮嶙峋的枝幹、勃勃生機的松枝等等都表現的非常好。

I. 魯山山行賞析400字。。。。。

賞析
這首詩運用豐富的意象,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斑斕多姿的山景圖:深秋時節,霜降臨空,詩人在魯山中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人,詩人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著千姿百態的山峰和山間的種種景象。彷彿從雲外傳來的一聲雞鳴,告訴詩人有人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
這是一首五律,但不為格律所縛,寫得新穎自然,曲盡山行情景。
山路崎嘔,對於貪圖安逸,怯於攀登的人來說,「山行」不可能有什麼樂趣。山野荒寂,對於酷愛繁華,留戀都市的人來說,「山行」也不會有什麼美感和詩意。此詩一開頭就將這一類情況一掃而空,興致勃勃地說:「適與野情愜」——恰恰跟作者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對此作了說明:「千山高復低。」按時間順序,兩句為倒裝。一倒裝,既突出了愛山的情趣,又顯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復低」,這當然是「山行」所見。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心滿意足的心情。「適與野情愜」,則是 「山行」所感。首聯只點「山」而「行」在其中。
頷聯進一步寫「山行」。「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復低」;「好峰」之「好」則包含了詩人的美感,又與「適與野情愜」契合。說「好峰隨處改」,見得人在「千山」中繼續行走,也繼續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換形,不斷變換美好的姿態。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單是點題。「徑」而曰「幽」,「行」而曰「獨」,正合了詩人的「野情」。著一「迷」字,不僅傳「幽」、「獨」之神,而且以小景見大景,進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復低」的境界。山徑幽深,容易「迷」;獨行無伴,容易「迷」;「千山高復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見野景之幽與野情之濃。
頸聯「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互文見意,寫「山行」所見的動景。「霜落」則「林空」,既點時,又寫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會「升樹」,林中之「鹿」也要「飲溪」;但樹葉茂密,遮斷視線,「山行」者很難看見「熊升樹」與「鹿飲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寫出「霜落」、「林空」與「熊升樹」、「鹿飲溪」之間的因果關系,正是為了表現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飽含著「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樹」,「林空」而「鹿飲溪」,很是閑適,野趣盎然。
全詩以「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收尾,餘味無窮。杜牧的「白雲生處有人家」,是看見了人家。王維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是看不見人家,才詢問樵夫。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處,只見「熊升樹」、「鹿飲溪」,沒有人家;望遠方,只見白雲浮動,也不見人家;於是自己問自己:「人家在何許」呢?恰在這時,雲外傳來一聲雞叫,彷彿是有意回答詩人的提問:「這里有人家哩,快來休息吧!」兩句詩,寫「山行」者望雲聞雞的神態及其喜悅心情,都躍然可見、宛然可想。

魯山山行
作者: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譯文
清晨,連綿起伏的魯山,千峰競秀,忽高忽低,蔚為壯觀,正好迎合了我愛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一路上,奇峰峻嶺在眼前不斷地變換,沉醉於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覽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麼地方。
太陽高升,霜雪融落,山林顯得愈加寂靜空盪,笨熊正在緩慢地爬著大樹,鹿兒正在悠閑地喝著小溪的潺潺流水。
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見炊煙,我心中不禁疑問,山裡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這時,忽聽得遠處雲霧繚繞的山間傳來一聲雞鳴。

作者簡介
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後,於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並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