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曾侯乙尊盤賞析

曾侯乙尊盤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2 18:07:41

⑴ 曾侯乙尊盤的文物造型

曾侯乙尊通高33.1厘米,口徑25厘米,重約9公斤;曾侯乙盤通高24厘米,口徑57.6厘米,重約19.2公斤。全套器物通高42厘米,口徑58厘米,重約30公斤。曾侯乙尊盤裝飾紛繁復雜,銅尊上是用34個部件,經過56處鑄接、焊接而連成一體,尊體上裝飾著28條蟠龍和32條蟠螭,頸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終」7字銘文。銅盤盤體上共裝飾了56條蟠龍和48條蟠螭,盤內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終」7字銘文。
尊盤通體用陶范渾鑄而成,尊足等附件為另行鑄造,然後用鉛錫合金與尊體焊在一起。尊頸附飾是由繁復而有序的鏤空紋樣構成,屬於熔模鑄件。
其出土時尊置於盤上拆開來是兩件器物,極其別致。尊敞口,呈喇叭狀,寬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飾玲瓏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紋,形似朵朵雲彩上下疊置。尊頸部飾蕉葉形蟠虺紋,蕉葉向上舒展,與頸頂微微外張的弧線相搭配,和諧又統一。在尊頸與腹之間加飾四條圓雕豹形伏獸,軀體由透雕的蟠螭紋構成,獸沿尊頸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長舌垂卷如鉤。尊腹、高足皆飾細密的蟠虺紋,其上加飾高浮雕虯龍四條,層次豐富,主次分明。盤直壁平底,四龍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隻方耳,皆飾蟠虺紋,與尊口風格相同。四耳下各有兩條扁形鏤空夔龍,龍首下垂。四龍之間各有一圓雕式蟠龍,首伏於口沿,與盤腹蟠虺紋相互呼應,從而突破了滿飾蟠螭紋常有的滯塞、僵硬感。尊和盤上均有銘文顯示,其為曾侯乙生前用器,故專家們將其命名為曾侯乙尊和曾侯乙盤,合稱曾侯乙尊盤。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復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 左圖為「盤」右圖為「尊」尊盤圖片資料:

⑵ 曾侯乙是哪個歷史時期的

中國戰國初期曾(隨)國國君乙的墓葬。位於湖北隨州市擂鼓墩。葬於公元前433年或稍後。1978 年發掘。墓坑開鑿於紅礫岩中,為多邊形豎穴墓。南北 16.5 米,東西 21米。內置木槨,槨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為夯土。槨內分作東、中、北、西四室。東室置曾侯乙木棺,雙重,外棺有青銅框架,內棺外面彩繪門窗及守衛的神獸武士。中室放置隨葬的禮樂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車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歲左右;殉葬者為13~25歲的女性。

墓中共出土隨葬品萬件以上。其中曾侯乙編鍾一套65件,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鍾。青銅禮器主要有鑊鼎2件、升鼎9件、飼鼎9件、簋8件、簠 4 件、大尊缶 1對、聯座壺1對、冰鑒1對、尊盤1套2件及盥缶 4 件等。其中尊盤系用先進的失蠟法鑄造,表現出戰國時期青銅冶鑄業所達到的高水平。墓中還出土了編磬、鼓、瑟、笙、排簫等大量樂器,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出土的一件漆木衣箱蓋上,繪有包括青龍、白虎、北斗圖形及二十八宿名稱的天文圖像,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創立二十八宿體系的國家之一。墓中還出土金盞、金杯、金帶鉤及長達48厘米的十六節龍鳳玉掛飾,是曾侯乙生前奢侈生活的具體寫照。許多青銅器上有「曾侯乙乍

⑶ 曾侯乙尊盤的介紹

曾侯乙尊盤,戰國早期。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版擂鼓墩曾侯乙權墓中出土,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尊高33.1厘米,口寬62厘米,盤高24厘米,寬57.6厘米,深12厘米。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復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

⑷ 曾侯乙尊盤大概值多少錢

無價之寶,國家一級文物,倒賣違法,無法估價

⑸ 曾侯乙墓出土了哪些文物

曾侯乙墓為我國古代戰國初期曾國國君乙的墓葬。墓坑開鑿於紅礫岩中,為多邊形豎穴墓,內置木槨,槨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為夯土。

曾侯乙墓墓葬坑和陪葬坑的形制,集中體現了戰國初期殯葬制度的變化,在我國殯葬文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曾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為多邊形岩坑豎穴木槨墓。無墓道,也無台階,呈南北向。

整個槨室由底板、牆板、蓋板共171根巨型長方木鋪墊壘迭而成,使用成材楠木達500立方米。曾侯乙青銅架楠木彩繪主棺重達7000千克,槨內分作為東、中、北、西4室。

曾侯乙墓棺由內棺和外棺組成。外棺是由青銅框架構成,框架由青銅澆鑄而成,經過精確的隼接,主要起支撐作用。這些框架設計合理,製作精緻。

內棺外面飾有彩繪門窗及守衛的神獸武士。

在東西南北的方位中,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因而古人認為東為貴,於是,墓主居最大的東室。

中室放置隨葬的禮樂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車馬器等;西室置殉人共13個,各配木棺,均為13歲至25歲的女性。

棺室上部及周圍填有厚厚的木炭,是用來防潮的。木炭之上蓋有一層半米厚的梓木方材,梓木上填有十多米厚的青膏泥黃褐土,這種土具有很強的密封作用。褐土上面密密排列著分別重達數噸的石條,叫做封頂石。再往上是厚厚的堆土層。

曾侯乙墓有陪葬坑共5處,位於曾侯乙墓西13米處,呈南北向排列。

坑內共有器物500多件,主要為陶器和銅器兩大類。陶器類均為生活用具,有罐、盤、缽、盆等;銅器類主要為戰車構件和生產生活工具等。

通過考證,5處陪葬坑均為人工挖成,排列有序,屬於一個整體。整排坑中軸線為北微偏東,方向與曾侯乙墓偏向相同。坑中器物排列、組合也是經過特意安排的。

一號坑屬於儲存戰車的車庫及修理戰車用的工具庫,其他4處除五號坑被嚴重擾亂未見殉葬品外,剩餘3處殉葬品均為陶器,器物中盛儲的可能是供祭的食品。

5處陪葬坑的下葬年代應為戰國早期,即與曾侯乙墓同時代。

我國古代各時期的墓葬形制都不同,舊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出現了這種墓葬;至新石器時代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豎穴土坑墓;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木棺和木槨。

至商朝出現了墓道;西周出現了用鼎制度;春秋末年出現了高大墳丘、陵園;戰國時期,地上形成了一套陵園設施,包括陪葬坑、陪葬墓等,地下多重棺槨也繼續發展;在兩周時期,形成了以多重棺槨和用鼎來規范墓主的等級制度,也就是喪葬的等級制度。

戰國晚期,在洛陽一帶出現了空心磚墓,這是一種新的墓葬形制。由於這個時期封建制剛剛建立,奴隸制殘余還普遍存在,禮樂制度和宗法觀念還在各地不同程度的起作用。

特別是在喪葬制度方面,奴隸制度的殘余還相當嚴重,如殉人的現象還沒有絕跡,墓地還不能自由買賣。因此,曾侯乙墓有21人殉葬,在當時也就不足為奇了。

隨著封建勢力的不斷增強,在用鼎制度方面已沖破了周禮所謂的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的規定,此時的諸侯王也開始用起了九鼎。曾侯乙墓的「九鼎八簋」就是一個明證。

戰國墓地往往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很少有打破族群關系的。墓地中貴族大墓和身份比較低的小墓相混雜的現象也比較常見,這顯然是按血緣關系實行族葬的結果。

曾侯乙墓中有大量精美的青銅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還有為數不少的金器、玉器和漆木竹器以及竹簡等。

青銅禮器主要有鑊鼎兩件、升鼎9件、飼鼎9件、簋8件、簠4件、大尊缶一對、聯座壺一對、冰鑒一對、尊盤一套兩件及盥缶4件等。

青銅器中還有一件被定名為「鹿鶴」的,造型別致,引人注目。它是一隻體態修長的仙鶴,頭上長著兩只鹿角,似乎在引吭高歌,展翅欲飛。

同時,墓中還有編磬、鼓、瑟、笙、排簫等大量樂器。而在一件漆木衣箱蓋上,繪有包括青龍、白虎、北斗圖形及二十八宿名稱的天文圖像。

另外非常珍貴的是金盞、金杯、金帶鉤及長達0.48米的16節龍鳳玉掛飾。

曾侯乙墓的漆器有200多件,是楚墓中年代最早也是最為精彩的,其品類之全,器型之大,風格之古樸,體現了楚文化的神韻。

曾侯乙墓的竹簡也是我國最早的竹簡,共240枚,共6696字。

當然,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這個古墓中那規模巨大、保存完好的古代打擊樂器曾侯乙編鍾,這套編鍾為青銅鑄造,共65件,包括楚惠王送的禮品鎛,重2500多千克,設計精巧,造型壯觀。

雖然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但編鍾的音質還是很好,它的發現令世界震驚,被譽為「世界奇觀中獨一無二的珍寶」、「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跡」。

曾侯乙尊盤是由尊與盤兩件器物組成的一套酒器,尊是盛酒器,盤是盛水器。尊置於盤中,是用來冰酒或者溫酒的。

曾侯乙墓的青銅器代表著我國青銅器時代巔峰時期的技藝,而這件銅尊更是精品中的極品,堪稱典範。該尊盤內共飾有84條龍和80條蟠螭。

尊的敞口,呈喇叭狀,寬厚的外沿向外翻折,上飾玲瓏剔透的有著透空的花紋,外表形狀好像朵朵雲彩在上下交疊著。尊頸部飾蕉葉形蟠虺紋,蕉葉向上舒展,與頸頂微微外張的弧線相搭配,和諧又統一。

在尊的頸與腹之間,裝飾著4條圓雕豹形狀的伏獸,軀體由蟠螭紋構成,獸沿著尊頸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長舌垂卷如鉤。

尊腹、高足皆飾細密的紋路,其上加飾高浮雕虯龍4條,整體看來層次豐富,主次分明。盤直壁平底,四龍形蹄足口沿上附有4隻方耳,都裝飾著蟠紋,與尊口風格基本相同。

在四耳的下方各有兩條扁形鏤空的龍,龍首下垂。4龍之間各有圓形雕式的蟠龍,首伏在尊口的邊沿,與盤腹蟠紋互相輝映,從而突破了裝飾蟠螭紋常有的過於豐滿的僵硬感。

尤為重要的是,尊盤口沿上的鏤空蟠螭紋裝飾是用失蠟法鑄造而成。鏤空蟠螭紋裝飾分高低兩層,內外兩圈,每圈有16個花紋,每個花紋由形態不一的4對變形蟠螭組成。

表層紋飾互不關聯,彼此獨立,全靠內層銅梗支撐,而內層的銅梗又分層聯結,構成一個整體,達到了玲瓏剔透、層次分明的藝術效果。

盤內底的銘文有打磨痕跡,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終」字樣。說明此器是曾侯乙從先君曾侯那裡繼承下來的。

尊和盤在口的邊緣的製作的手法也已經十分的精細,用紋飾來進行單獨的鑄造、加工並且焊接,組成幾大組帶有小紋飾的單元,再經過銅的焊接在內層托架的頂端。

曾侯乙尊盤的零部件數有上百件,其組裝數量和復雜程度至今還令人驚嘆不已。

曾侯乙墓中共有兩套精美的銅鑒缶,形制紋飾相同。鑒缶是古代用來冰酒或溫酒的器具。鑒缶由方鑒和方缶組成,缶在鑒中。

曾侯乙墓鑒和缶均飾以變形蟠螭紋、勾連紋和蕉葉紋等,並且都有「曾侯乙作持用終」的銘文。

鑒的圈座附四獸形足,四角,四邊有一個攀伏的龍形耳,方形和曲尺形的附加裝飾鏤空,方蓋面中空,以容納方尊、缶頸,蓋飾變形蟠龍紋、浮雕盤龍紋和溝連紋,鑒口沿、頸部、腹部及圈足分別飾以蟠龍紋和蕉葉紋。

鑒與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塊,冬天則貯存溫水,尊缶內盛酒,這樣就可以喝到冬暖夏涼的酒。

在先秦墓葬中,很少發現金器,而在曾侯乙墓東室內卻發現了金盞、漏匕、金杯、金鎮、金帶鉤共9件,還有大量用於裝飾的金箔。

盞是用於飲食的器具,金盞略呈半球形,弧腹,圓底,直口,盞體上有對稱環形耳;下有三足,呈倒置鳳首形;配有圓蓋,蓋面微鼓,頂部中心有環狀鈕,以四柱與蓋面相連。

這件金盞帶蓋,盞內還有一把勺子,金盞全器飾有蟠螭紋、綯紋、雷紋、渦雲紋等,那把金勺子一端鏤空成變異的龍紋,所以又被稱作金漏匕,非常精美。

金盞造型端莊,形體厚重,尺寸雖不甚大,但極具體量感;紋飾精緻規整,以帶狀二方連續的形式表現出極強的秩序感,富有規律。整體看來頗有商周青銅器的風韻。

我國古代把鶴、鹿看做是神鳥、瑞獸,是溝通人、鬼、神的媒介。曾侯乙墓的銅鹿角立鶴為鹿、鶴合體,放置在東室主棺的東邊,可能意在引領墓主人靈魂升天,或祈求神靈佑護。

作品採用了楚藝術中常用的誇張變形的手法,生長在鳳頭的一對對稱的鹿角呈圓弧形從兩側向中間合攏,完全改變了鹿角的自然形態,立鳳伸出的長頸讓人感到似乎有些比例失調。然而正是這些誇張變形,把一個神奇的巨鳥表現了出來。

整個作品突出了線條的造型功能,弧形的鹿角,長長的鳳頸,拱起的鳳背以及立鳳那雙有力的翅膀、雙腿、雙爪都由流暢的線條構成。弧線與直線的穿插運動,使整個作品具有了一種音樂的旋律美。

整個器物由鶴身、鶴腿、鹿角、兩翅、座板共8個部分組裝而成。座板都是單獨鑄造,可自由拆卸,然後採用子母榫扣接的方式連成整體,造型非常別致。

鶴引頸昂首佇立,鉤形長嘴,兩翼展開作輕拍狀,拱背,垂尾,兩長腿粗壯有力,下各有3爪立於長方形座板上。

鶴頭左右兩側的鹿角向上呈圓弧狀,並分出數支分杈。鶴頭、頸與鹿角上飾渦雲紋、三角雲紋和圓圈紋;腹背飾斜寬道的羽毛狀紋中夾以勾連三角紋和凸形脊紋;翅上鑄浮雕的蟠螭紋和小圓圈紋;座板上鑄勾連雲紋、蟠螭紋、鳳紋等。鶴的頭、頸與鹿角均錯金裝飾,背脊和雙翅的周邊鑲嵌著綠松石。

鶴嘴右側有銘文7個字:「曾侯乙作持用終。」鹿角立鶴在我國只發現了這么一件,堪為國之重寶。

自然界沒有非禽非獸、也禽也獸的動物,顯然銅鹿角立鶴是墓主人為自己特製的。將鹿、鶴鑄接在一起是有深刻寓意的,古人寓鹿表示吉祥,鶴則象徵長壽。

曾侯乙是戰國早期的曾國國君,墓中隨葬品十分豐富。在堆放車馬器、兵器、皮甲等物的北室中,發現了一批竹簡。

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簡是我國最早的竹簡,共約240枚。大部分完整或基本完整,殘斷的簡有些能夠拼接,經整理後,全部有字的簡,包括一枚只有方塊形段落號的簡,共編了215號。

從簡上殘存的編繩痕跡看,這批簡原來是用上下兩道繩編組起來的。繩痕上下的兩個字,間距較大,可見是先編後寫的。由於編繩早已朽斷,並且有些簡已經嚴重殘損,各簡原來的編次難以完全恢復。

曾侯乙墓竹簡記載車名是最多的,共記載有40多種。簡文記載了用於葬儀的車、馬和為它們配備的車馬器、兵器、甲胄等物的種類和數量,還往往標明某車為何人所御,某車、某馬為何人所贈。

簡文所記贈車者中有王、太子、令尹、魯陽公、陽城君等人。魯陽、陽城等都是楚邑,王、太子、令尹無疑也是楚國的。

曾侯墓竹簡所記的車馬和兵器,數量相當多。據現存的幾個統計車數的簡文,他人所贈之車共26乘,自備之車共43乘,總共69乘。在其他簡文里還可以看到少量不能歸入這個總數的車子。

許多車子所駕的馬和所載的兵器,簡文里沒有統計數字。據有關簡文初步統計,馬超過200匹,20件,包括50個左右戈頭,戈為40餘件,其他兵器尚未統計。

從《周禮》等書有關的記載來看,簡文所記的車馬大概多數不會用來從葬。但是像曾侯這樣身份的人,很可能有一定數量的遣車馬埋在墓外的車馬坑裡。

隨葬的木製用具主要在東室與中室,少量在北室及西室。有箱,包括衣箱、食具箱、酒具箱等,另外還有案、幾、盒、杯、豆等。其中有不少工藝水平很高的器物。

5件衣箱都在東室,箱內物品已朽爛。器身為長方形,箱蓋隆起,蓋與身的四角均有把手。箱外以黑漆為地,繪紅彩花紋;內輔紅漆或黑漆。

其中一件箱蓋上陰刻「紫錦之衣」的字樣。並繪有扶桑樹、太陽、鳥、獸、蛇和人持弓射鳥的形象。一個角上還有漆書20個字。另有一件衣箱蓋上,圍繞北斗標有二十八宿的名稱位置,旁邊畫有青龍、白虎圖像。這是我國關於二十八宿全部名稱最早的文字記載。

兩件食具箱都位於中室。長方形,蓋、底同大。蓋、底兩旁均釘銅扣,大概是便於拴繩攜帶。

器表裡均塗黑漆。一件內裝銅鼎兩件,銅盒兩件,銅盒置於銅鼎的三足之間;一件內裝四環鈕銅罐一件,銅勺一件,木盒籠格三層,方形高筒盒一個,竹災一件。

中室還有一件酒具箱。長方盒形,外探黑漆,內讀紅漆。箱內裝漆耳懷16件,圓木盒一件,小方盒4件,木勺兩件,竹企兩件。

中室的一件幾由3塊木板撤掉接成。豎立兩塊木板為幾足,平嵌一塊木板做幾面。立板內側有很糟、根眼,平板兩端有掉頭。全身黑漆為地,加簡單的朱漆圖案。

兩件桶均置於北室。有一件保存較好,分蓋與身兩部分,身為一整木橫鑿雕成,即將一截整木鑿成圓形,再將內部潛空。底平,邊緣下留三矮足,上部留下子口承蓋,蓋隆起。

全身內塗朱漆,外塗黑漆,身部上中陰刻3組圖案。當中一組主要為三角幾何紋,上下兩組及蓋為變異的雲雷紋。

16件豆分別在東室與中室。分有蓋與無蓋兩種。無蓋豆又有高、矮兩種。東室所出4件蓋豆較為精緻。

其中一件,口橢圓形,胎較厚,蓋隆起,盤較淺。豆盤兩側,附加兩方形大耳,豆柄上粗下細,座大底平。盤、耳、柄、座是分別做成的,保存較好。

蓋頂及耳上仿銅浮雕盤龍紋,襯以鮮艷的彩繪。豆滿身以黑漆為地,用朱繪變形鳳紋、棱形紋、網格紋等,少數地方加描金黃色。

竹製的用具主要有竹席、竹笥、竹筒等,都已朽殘。在停蓋頂上,中室的停底板上和棺內以及有的器物上,都有「人」字形紋的竹席。

竹笥在東室和中室,有的內裝瑟碼。東室有一件小竹笥,蓋已殘破,器身長方形,用細菌編做「人」字形紋,在口部、肩部用寬蔑加固,出土時,內裝木梳一把,小銅帶鉤一件,小圓木棒3根。

曾侯乙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長0.2米,寬0.12米,高0.16米。形如一鴛鴦,頸下有一圓形榫頭,嵌入器身頸部的卯孔內,使頭可以自由旋轉。

器身肥碩,由兩半膠合而成,內部挖空,背上有一長方形孔,承一長方形浮雕夔龍蓋。翅膀微上翹,尾部平伸,足做蜷曲狀。

全身以黑漆為地,施以艷麗的鱗紋、鋸齒紋、菱格紋等。器腹右側繪擊鼓圖,以獸為鼓座,上立建鼓,一旁繪一獸拿兩個鼓槌正擊鼓,另一旁繪一高大佩劍武士,正隨著鼓聲翩翩起舞。

器腹左側繪撞鍾圖,以兩鳥為立柱,立柱分上下兩層,上掛兩鍾,下懸二磬,旁有一似人似鳥的樂師,拿著撞鍾棒正在撞鍾。樂器所發出來的聲音不分地域、不分疆土、不分國界、不分古今,是人類最通行最充滿智慧的語言。

曾侯乙墓同樣的銅尊缶發現了兩件。

兩件大尊缶造型一樣,大小相近,花紋相同,分別重292千克和327.5千克。這是我國先秦酒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堪稱「酒器之王」。

大尊缶不僅是盛酒的器皿,更是2500多年前曾國實力的象徵。

尊缶為古代盛酒器,其造型起源與古代陶缶。這件大缶,不但擁有足以傲視同類的巨大體型,器物的紋飾也顯示了當時的時尚與新的裝飾技巧。

蓋面、器表由細密復雜的渦紋、重環紋、蟠螭紋、綯紋、雷紋、蕉葉紋、帶紋、蟠蛇紋等構成,其特點是花紋花式統一、線條整齊劃一,而且是一組一組構成的。這種繁復的花紋單純用人工雕刻或者制模是難以想像的。

印模法雖然在技術上能有效地提高器物的精確度,但也會導致裝飾紋樣刻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器物造型的藝術價值。而這件大尊擊的花紋卻富於變化,沒有太多刻板之感。

大尊缶裡面還殘留著歷經幾千年的酒液,可見缶的密封性之好。

曾侯乙墓除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漆木器等外,還有大量精美的玉器。由於墓下葬年代清楚,為公元前433年或更晚一點,因而這批玉器就具有明確的年代界標作用。加之這批玉器數量大,品類多,有的製作又特別講究,意義更非同一般。

墓中所出的玉器的種類繁多,按用途也可分為配飾、葬玉和其他三類。

配飾既是生前用於佩帶的玉飾,也可以用於隨葬,主要有璧、環、璜、塊、瓊、力調、掛飾、孤、劍及琢成環管狀或人形的串飾等。

葬玉是專用於隨葬的一種玉器,將玉石雕刻成小動物,多放置在死者的口中或其他部位,目的是為了屍體不腐。葬玉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九竅玉塞、玉枕、玄璧、鑲玉棺等。

玉器的琢制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勞作,需要經過選料、開料、造型、琢紋、拋光及鑽孔、樓空和難度較大的分雕連接等工藝才能做成。

此墓玉器在選擇材料上都做到了因材施藝,根據工料外形設計切台題材的器物,連殘損玉器和邊角余料也加以利用。同時,繼承發揚了傳統的巧用工料調色的工藝,將玉料上的瑕疵雜色巧妙地安排在物件的特殊部位,使之渾然一體。

曾侯乙墓共有玉佩24件,其中16件玉佩器形為單龍形。單龍玉佩中有五件谷紋卷龍形玉佩,分屬兩對和一個單件。

較大的一對谷紋卷龍形玉佩,玉料呈青黃色,兩件器形大同小異,龍體較窄,龍作俯首張口狀,獨角,軀體做迴旋狀。龍身伸出四足。龍體周邊雕弦紋斜線輪廓周線,兩面雕琢平面虺紋。

谷紋卷龍形玉佩中較小的那對玉佩右側的那枚,玉料呈黃白色,龍體較窄。此對小玉佩兩器大小基本相同。

不論是從藝術角度還是實用角度看,這些玉器都達到了既美觀又實用的效果,這些也是當時南方工藝美術品的典型代表。

這些玉器的造型設計、圖案布局、雕琢技巧等都顯示了戰國時期玉器工藝的高度成就。戰國時期堪稱是我國玉器最輝煌最發達的時代。曾侯乙墓的玉器造型構思巧妙獨特,紋飾多種多樣,雕琢豐富精巧。

歷來的所有玉器造型大多數是一坯一器,即用一塊玉料製作一件固定的玉器,但是,在曾侯乙墓中卻出現了多件由多塊玉料多層套雕編綴在一起的組合活動的玉器,如16節龍鳳飾、4節龍鳳佩,均能活動折卷,造型新穎,構思奇特。

16節龍鳳飾,青色,用5塊玉料分別雕出16節龍、鳳、璧、環形飾件,再用3個橢圓形活環及一根玉銷釘將其連接成一串,可以折卷。活環上均有榫頭和銅銷釘。

鏤空和浮雕龍蛇、鳳、鳥,身飾蠶紋,間雜弦紋、雲紋和繩紋等。是戰國玉器中環節較多、紋飾復雜的一件,堪稱玉雕之傑作。

墓中出土鏤空多節玉佩,這件玉組佩設計巧妙,工藝高超,風格統一,透雕、浮雕、線刻、活環等技術爐火純青。玉組佩始見於西周,至戰國趨於全盛,成為極具特色的玉器品類。多節玉佩正是戰國玉佩中環節最多,紋飾最繁的一件,代表了戰國早期的典型風格。

鏤空多節玉佩由5塊玉料分別琢制而成,共26節,分為5組,由3個帶金屬銷釘的鏤空橢圓玉活環及一根玉銷釘連綴,可拆可合。

每組內各玉片之間則經以玉套環相連。各部分均以鏤空、浮雕及線刻手法,飾龍蛇、鳳鳥紋,並以蠶紋、弦紋、雲紋、繩紋等作為輔助紋飾。其繁復的紋飾,還帶有明顯的春秋時期玉器裝飾的風格。

這件玉組佩玉質晶瑩潤澤,設計匠心獨運,裝飾玲瓏剔透,隱隱流露出戰國時代生機勃勃、浪漫自由的審美情趣,是一件在前代絕無僅有,在後世也不多見的稀世珍寶。

墓中還有一些立體圓雕玉器,大多數為動物的形狀,特別富有動態。生動活潑的動物,活靈活現,極具形態,從墓中出土的可以看出做工的細致精巧。

戰國玉器是我國玉雕史上的一個高峰,曾侯乙墓玉器是這個時期的重要代表之一。曾侯乙墓是曾國君主乙的墓葬,其年代當不晚於公元前473年,屬戰國早期。其所出大量玉器質美工精,展現了戰國時期玉雕發展的新面貌。

[旁註]

春秋我國歷史階段之一。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我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曾經編了一部記載當時魯國歷史的史書名叫《春秋》,而這部史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構成一個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體相當,所以後人就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基本上是東周的前半期。

戰國我國的戰國時代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歷史時期之一,其主體時間線處於東周末期。戰國時代是華夏歷史上分裂對抗最嚴重且最持久的時代之一,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時期涌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文化歷史典故

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圓口,雙耳。自商代開始出現,延續至戰國時期。

鶴在我國歷史上被公認為一等的文禽,它與生長在高山丘陵中的松樹毫無緣分。但是由於鶴壽命長達五六十年,人們常把它和松樹繪在一起,作為長壽的象徵。在我國古代的傳說中,仙鶴都是作為仙人的坐騎而出現的,可見仙鶴在國人心中的印象是相當有分量的。

令尹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官,其執掌一國之國柄,身處上位,以率下民,對內主持國事,對外主持戰爭,總攬軍政大權於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國貴族當中的賢能來擔任,且多為羋姓之族。

鳳鳳凰的簡稱。在遠古圖騰時代被視為神鳥而予崇拜,比喻有聖德之人。它是原始社會人們想像中的保護神,經過形象的逐漸完美演化而來,象徵美好與和平。也是古代傳說中的鳥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通稱鳳。是封建時代吉瑞的象徵,也是皇後的代稱。

蟠螭紋青銅器紋飾之一。圖案為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即螭。有的做二方連續排列,有的構成四方連續紋樣。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

綠松石又名綠寶石,松石,因其色、形似碧綠的松果而得名,是世界上稀有的貴寶石品種之一。

曾侯乙墓出土的駑

⑹ 《龍虎尊》《蓮鶴方壺》《曾侯乙尊·盤》在裝飾風格上有哪些變化

龍虎尊紋飾的主題是"虎口銜人"。關於這一主題,有人認為:在這里,"人"應是那些奴隸,"虎口銜人"反映奴隸社會的殘酷、恐怖。對於這種傳統的解釋,另外一些考古學家則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這應該是在表現一種巫術主題。青銅器在當時是十分重要的禮器,這樣的紋飾應是巫師作法的情景紀實。張開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兩界的象徵,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師,巫師在祭祀中通過老虎的幫助而表現出一種能夠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虎口銜人"這一圖案的含義究竟是什麼,我們還不能做出精確的解釋,但在當時一定是和某種神話和宗教信仰相聯系的,在祭祀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尊是商代青銅器中與四羊方尊齊名的珍品
壺上有冠蓋,器身長頸、垂腹、圈足。該壺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壺冠呈雙層盛開的蓮瓣形,中間平蓋上立一展翅欲飛之鶴;壺頸兩側用附壁回首之龍形怪獸為耳;器身滿飾蟠螭紋,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體小獸,圈足下有兩個側首吐舌的卷尾獸,傾其全力承托重器。其構思新穎,設計巧妙,融清新活潑和凝重神秘為一體,被譽為時代精神之象徵.壺是古代青銅酒具的一種,也是青銅禮器的重要種類之一,自商代就已有之,主要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詩經》中曾有"清酒百壺"的記載,所指的便是這類器物。其造型多種多樣,有方壺、扁壺、圓壺、瓠形壺等等,蓮鶴方壺就是東周時期的代表器物。
蓮鶴方壺主體部分為西周後期以來流行的方壺造型,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壺頸兩側用回首之龍形怪獸為耳,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體飛龍,圈足下有兩個側首吐舌的卷尾獸,似乎在傾其全力承托重器。構思新穎,設計巧妙。方壺通體滿飾蟠螭紋,這些蟠螭紋相互纏繞,不分主次,上下穿插,四面延展,似乎努力追求一種總體上的動態平衡。
壺上物像眾多,雜而不亂。神龍怪虎,神態各具。當然,方壺裝飾最為精彩的乃是蓋頂仰起盛開的雙層蓮瓣,以及佇立蓮瓣中央一隻立鶴。仙鶴亭亭玉立,雙翼舒展,引頸欲鳴,表現出的清新自由、輕松活潑的感覺,形神俱佳,栩栩如生,曾使多少人為之傾倒。因此蓮鶴方壺被專家們譽為「青銅時代的絕唱」,它說明鄭國的工業科技水平特別是青銅器鑄造工藝,在當時處於領先地位。
蓮鶴方壺構圖極為復雜,造型設計非常奇妙,鑄作技藝卓越精湛,堪稱春秋時期青銅藝術的典範之作。要鑄造如此復雜的青銅器,需要先進的鑄造工藝和高超的技巧。專家分析,器身上的龍與鶴系採用分鑄法鑄造。
蓮鶴方壺遍飾於器身上下的各種附加裝飾,不僅造成異常瑰麗的裝飾效果,而且反映了青銅器藝術在春秋時期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郭沫若先生指出:蓮鶴方壺的藝術風格已迥然有別於殷商、西周,在蓋頂蓮瓣中心立一張翅之鶴,全然超出了西周以上神秘凝重的氛圍,顯露出清新的氣息。郭沫若先生以極富文採的語言,稱道「此鶴突破上古時代之鴻蒙,正躊躊滿志,睥視一切,踐踏傳統於其腳下,而欲作更高更遠的飛翔。」可以看出,他這里所描述的,既是指蓮上之鶴,又是歸納了春秋時代青銅禮器之總的風格與趨向。當此之時,舊的禮制迅速崩潰,新的觀念正在形成。表現在青銅藝術上,也正在開創一代新風,所以郭沫若先生說蓮鶴方壺「乃時代精神之象徵」,標志著中國藝術風格的一個新的開端。
春秋戰國時期,意識形態領域空前活躍,人們個性張揚,崇尚浪漫情懷。東周青銅器作為這一時代風貌的「物化」反映,器形由厚重變得輕靈,造型由威嚴變得奇巧,手法由濃厚的神秘色彩而趨向寫實,裝飾紋樣也變得易於理解和更接近於生活。蓮鶴方壺的出現,是春秋時期時代精神的象徵。反映了一種新的生活觀念與藝術觀念,是活躍升騰的精神力量的形象體現/.
曾侯乙尊盤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復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
尊盤通體用陶范渾鑄而成,尊足等附件為另行鑄造,然後用鉛錫合金與尊體焊在一起。尊頸附飾是由繁復而有序的鏤空紋樣構成,屬於熔模鑄件。由此可知,早在公元前5世紀,失蠟鑄造法在中國已有很高的技藝。
尊是古代的一種盛酒器,盤則是水器,曾侯乙尊盤融尊盤於一體,出土時尊置於盤上拆開來是兩件器物,極其別致。尊敞口,呈喇叭狀,寬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飾玲瓏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紋,形似朵朵雲彩上下疊置。尊頸部飾蕉葉形蟠虺紋,蕉葉向上舒展,與頸頂微微外張的弧線相搭配,和諧又統一。在尊頸與腹之間加飾四條圓雕豹形伏獸,軀體由透雕的蟠螭紋構成,獸沿尊頸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長舌垂卷如鉤。尊腹、高足皆飾細密的蟠虺紋,其上加飾高浮雕虯龍四條,層次豐富,主次分明。盤直壁平底,四龍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隻方耳,皆飾蟠虺紋,與尊口風格相同。四耳下各有兩條扁形鏤空夔龍,龍首下垂。四龍之間各有一圓雕式蟠龍,首伏於口沿,與盤腹蟠虺紋相互呼應,從而突破了滿飾蟠螭紋常有的滯塞、僵硬感。
這件尊盤的驚人之處在於其鬼斧神工的透空裝飾。裝飾表層彼此獨立,互不相連,由內層銅梗支撐,內層銅梗又分層聯結,參差錯落,玲瓏剔透,令觀者凝神屏息,嘆為觀止。經專家鑒定,此系採用失蠟法鑄造,因為紋飾細密復雜,且附飾無鍛打和鑄接的痕跡。失蠟法又稱出蠟法、拔蠟法,基本方法是將蠟作成模,成型後用細泥槳反復澆淋,泥漿包住蠟模後再塗以耐火材料用火烘烤,做成鑄型。蠟熔流出,形成型腔,即可澆鑄銅汁成器。

⑺ 哪個博物館門口有仿製的超大曾侯乙尊盤

曾侯乙尊盤為來戰國早期祭祀用自品,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湖北博物館收藏的「曾侯乙尊盤」,不愧為國之重器。

1978年2月底,在隨縣城郊的一座小山包上,武漢空軍修理所在擴建廠房開山炸石的時候,不小心炸出一座大型古墓,於是當地文物局迅速派出勘測小組,由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兼考古隊隊長的譚維四帶隊趕到現場,經過專家們的鑽探發掘後,終於勘測出了這個古墓的真實背景——戰國時期的小諸侯國曾國國君的墓穴,俗稱曾侯乙墓,曾侯乙墓開啟後,專家們共出土了各類隨葬品15404件,其中包括大量的青銅器、漆木器、竹簡、曾候乙編鍾等龍鳳玉佩等諸多古董,其中最讓人為之側目的是一件叫做曾侯乙尊盤的古董。

沒看到有博物館門口有仿製的超大曾侯乙尊盤。

⑻ 曾侯乙尊盤的文物價值

尊是古代的一種盛酒器,盤則是水器,曾侯乙尊盤融尊盤於一體。這件尊盤的驚人內之處在於其鬼容斧神工的透空裝飾。裝飾表層彼此獨立,互不相連,由內層銅梗支撐,內層銅梗又分層聯結,參差錯落,玲瓏剔透,令觀者凝神屏息,嘆為觀止。
尊與盤精美細膩的鏤孔附飾,玲瓏剔透,精巧華麗。其鑄造上的高度技巧,有著鬼斧神工之妙。這一發現,證實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國早期,中國的失蠟法鑄造技術已經達到極高的水準。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