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賞析石澗記

賞析石澗記

發布時間: 2020-12-22 17:15:49

❶ 從語言方面賞析小石潭記 速求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鋂潭記》《鈷鋂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這些作品,畫廊式地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水經注》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致.肖其貌,傳其神.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准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游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小石潭記》賞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游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這篇游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岩」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採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形」為「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裡,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獃獃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里,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並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最後一段,「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游記.它表現了作者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選自《古代散文鑒賞辭典》,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年版)《小石潭記》鑒賞(范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則.這篇散文寫的是一個不見經傳的小石潭.這個小石潭稱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麼勝景,只是一個無名小丘邊的小水潭.作者寫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證明了他沒有沾染上展覽美景的唯美主義的惡習.從這一選材的價值來看,對於我們當今游記寫作也頗有借鑒意義.小石潭雖然名不見經傳,但見到它還是費了一點小周折:先見竹叢,耳聞水聲,卻不見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顯現,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可稱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徑通幽確實景象不凡.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現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麼姿態奇特,「為坻,為嶼,為堪,為岩」,再加上古樹翠蔓的覆蓋,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彷彿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凈土.接著,筆鋒隨轉,由靜寫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也極為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自若地「然不動」.這是繼續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剎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後,便見潭中之魚「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魚,多麼富有人情味,這倒觸動了作者情懷.在此,這一「樂」字值得注意.作者由於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重,處在極度煩惱和壓抑之中.為何能「樂」?乃是因為離開了紛陳煩惱的官場這一是非之地,在這里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凈化和復歸.水之清,魚之樂,終於給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帶來了片刻的歡樂.清靜神樂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現實是嚴峻的.在這「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環境中,作者感到「其境過清不可久居」.樂畢竟是暫時的,而凄愴是永恆的.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凄涼的聯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凄」的大幅度滑坡.這一滑坡的表現也是立竿見影,覺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趕快離開,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這篇散文歷來被人們譽為精品.它所以能成為精品,歸納起來有這樣兩條:一是作者敢於選擇亂石堆中的無名小石潭作為游記的表現對象,可見作者有過人的藝術膽量;二是作者在寫小石潭的景物時能駕馭自如地融進自己的感情,景隨情遷,自然地形成一種凄情的藝術境界,這是作者高超的藝術智慧和藝術技能的表現.誠然,歸根結底還是一條,作者這樣一個人,巧遇這么一塊凈土,一拍即合,融為一體,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❷ 小石潭記句子賞析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像人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發出的聲音,(我)心裡很是高興。於是砍倒竹子,開出一條小路,往下走看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潭)用整塊石頭形成潭底,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小石礁、小島嶼、小石壘、小石岩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盪。 潭裡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託似的。陽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獃獃地(愣在那裡)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竄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猶如在同遊人相互逗樂。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彎曲,時隱時現。溪流兩岸的地形像犬牙似的互相交錯,也不知道溪流的源頭(在什麼地方)。 坐在潭邊,四面有竹子樹木環繞合抱著,寂靜空虛地沒有其他人,(那幽深悲涼的氛圍)令人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寂靜的使人感到憂傷,也幽深極了。因為它的環境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便離開了。 同我去遊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和我一同出行的,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名叫恕己,一個名叫奉壹。

❸ 小石潭記佳句賞析!!急啊!sos!

這篇游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勾人的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岩」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採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形」為「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裡,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獃獃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里,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並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後一段,《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游記。它表現了作者那種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

❹ 小石潭記對石賞析

自己看看再改改吧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鋂潭記》、《鈷鋂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這些作品,畫廊式地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水經注》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致。肖其貌,傳其神。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准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游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小石潭記》賞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游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這篇游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岩」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採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形」為「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裡,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獃獃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里,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並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最後一段,「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游記。它表現了作者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選自《古代散文鑒賞辭典》,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年版)《小石潭記》鑒賞(范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則。這篇散文寫的是一個不見經傳的小石潭。這個小石潭稱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麼勝景,只是一個無名小丘邊的小水潭。作者寫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證明了他沒有沾染上展覽美景的唯美主義的惡習。從這一選材的價值來看,對於我們當今游記寫作也頗有借鑒意義。小石潭雖然名不見經傳,但見到它還是費了一點小周折:先見竹叢,耳聞水聲,卻不見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顯現,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可稱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徑通幽確實景象不凡。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現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麼姿態奇特,「為坻,為嶼,為堪,為岩」,再加上古樹翠蔓的覆蓋,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彷彿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凈土。接著,筆鋒隨轉,由靜寫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也極為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自若地「然不動」。這是繼續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剎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後,便見潭中之魚「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魚,多麼富有人情味,這倒觸動了作者情懷。在此,這一「樂」字值得注意。作者由於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重,處在極度煩惱和壓抑之中。為何能「樂」?乃是因為離開了紛陳煩惱的官場這一是非之地,在這里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凈化和復歸。水之清,魚之樂,終於給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帶來了片刻的歡樂。清靜神樂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現實是嚴峻的。在這「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環境中,作者感到「其境過清不可久居」。樂畢竟是暫時的,而凄愴是永恆的。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凄涼的聯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凄」的大幅度滑坡。這一滑坡的表現也是立竿見影,覺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趕快離開,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這篇散文歷來被人們譽為精品。它所以能成為精品,歸納起來有這樣兩條:一是作者敢於選擇亂石堆中的無名小石潭作為游記的表現對象,可見作者有過人的藝術膽量;二是作者在寫小石潭的景物時能駕馭自如地融進自己的感情,景隨情遷,自然地形成一種凄情的藝術境界,這是作者高超的藝術智慧和藝術技能的表現。誠然,歸根結底還是一條,作者這樣一個人,巧遇這么一塊凈土,一拍即合,融為一體,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❺ 石澗記 原文 翻譯 賞析

原文:
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橋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為底,達於兩涯。若床若堂,若陳筳席,若限閫奧。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

揭跣而往,折竹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絡之流,觸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龍鱗之石,均蔭其上。

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意之日,輿石渠同。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後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後石渠。

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其間可樂者數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


譯文:


從石渠的橋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橋。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石頭有的像床,有的像門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擺滿菜餚,有的像用門檻隔開的內外屋,水流像紡織物的花紋,水泉咚響聲像是彈琴聲,赤腳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清出一塊可排十八九張交椅的空地。

交織的流水,激撞的水聲,皆在椅下;像翠鳥羽毛般的樹木,像魚龍麟甲般的石塊,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時候的人有誰曾在這里找到這種快樂的嗎?以後的人,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此嗎?到石澗的日子,與石渠相同。

從袁家渴來的人,先到石渠後到石澗;從百家瀨上山到這里的人,先到石澗後到石渠。石澗的源頭,在石城村的東南,路中間可以游覽的地方還有好幾個。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險峻,道路狹窄不能走到盡頭。

賞析:

《石澗記》在結構上也很有特色。首先是剪裁得體:詳處極盡石澗之奧妙,筆觸細膩,毫發不爽;略處行雲流水,天地一覽,如「其間可樂者數焉」「道狹不可窮也」等,無限風光,盡藏其中。其次,這篇游記的結尾不同凡響,收得十分高妙,妙就妙在結與不結之間。

「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前句猶是鋪揚開去,後句卻陡然合起。一方面,與開頭「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相照應,完整地表述了石澗之游的結束,可以乘興而歸了另一方面,「道狹不可窮也」埋藏著很多潛台詞,留下了想像的空間。

(5)賞析石澗記擴展閱讀:

《石澗記》為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一篇游記,為《永州八記》的第七篇。

文章著重寫石態水容,寫澗中石和樹的特色,描繪了石澗溪石的千姿百態,清流激湍,翠羽成蔭,景色美麗宜人,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鍾情山水的情懷,同時又書寫了胸中憤郁,對自己的遭遇表示嘆息和苦悶。

全文景由情生,於常景中寫出奇景;物我交融,主體和客體並重;並且剪裁得體,收結巧妙。

創作背景: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運動,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後,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壓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還鮮為人知。

柳宗元在這漫長的戴罪期間,便到處游覽,搜奇探勝,藉以開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之下的游歷結晶。《石澗記》是其中之一,與《袁家渴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作於同時,都作於元和七年(812年)十月。

名家點評:

1,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卷二三:點綴如明珠翠羽。

2,明·陸夢龍《柳子厚集選》卷三:淡掃愈佳。

3,清·儲欣《河東先生全集錄》卷四:有勝必窮,窮即瑋麗其辭而書之,造物尚有餘藏乎?道狹不可窮,吾疑造物者亦藉此作當關之守。

4,清·孫琮《山曉閣選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三:讀《袁家渴》一篇,已是窮幽選勝,自謂極盡洞天福地之奇觀矣……讀《石渠記》一篇,已是搜奇剔怪……天下之奇觀,有逾於此矣……不知永州果有此無限妙麗境界,抑是柳州胸中筆底眞有如此無限妙侶結撰……從古游地,未有如石澗之奇者;從古善遊人,亦未有如子厚之好奇者。

5,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三六:「道狹不可窮也」:李(光地)雲:可窮便非佳山水。

6,近代·王文濡《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五二:尺幅中有千里之觀,一結尤為雋妙。

❻ 誰知道《小石潭記》的解析AND意思(單字意思也算)還有賞析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lè)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岩。青樹翠蔓(màn),蒙絡搖綴(zhuì),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liáo)無人,凄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gōng )古,余弟宗玄。隸(lì)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
編輯本段注釋
1從:自,由 。 2.小丘:小山,在小石潭東面。 3.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鳴佩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環相碰發出的聲音。佩環:玉佩、玉環,都是系在腰帶上的玉制裝飾品。鳴:發出聲響。 7.樂: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8.伐竹取道,伐:砍伐。取:這里指開辟。 9下:(名詞作狀語)向下,往下。 10.見:看見。 11.水尤清冽:潭水格外清涼,清澈。尤:格外,特別。清冽 :清澈。洌:清涼。 12.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以為:把……當作(此句為倒裝句「以全石為底」)。以:用。為:作為 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近,靠近。 岸,岸邊. 14.卷石底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卷:彎曲。以:相當於連詞「而」,表承接。 15.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岩:成為坻、嶼、嵁、岩等各種不同的形狀。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岩石。岩:磐石。 16.青樹翠蔓(màn),蒙絡搖綴,參差(cēn cī)披拂: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連接,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17.可百許頭:大約有一百來條。可:大約 許:表示數目不確定,上下,左右,光景 18.皆若空游無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託也沒有。空:在空中 19.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徹:透過。 20.佁然不動:(魚影)靜止獃獃地一動不動。佁(yǐ)然,獃獃的樣子。 21.俶爾遠逝:又忽然向遠處游去了。俶(chù)爾,忽然。遠,遙遠,空間距離大。 22.往來翕(xī)忽:來來往往輕快敏捷。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翕:迅疾。 23.樂:逗樂。 24.潭西南而望:在潭上向西南望去 而,連詞,連接狀語和名詞,不譯,表修飾。西南,向西南。 25.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溪身)像蛇那樣蜿蜒彎曲,時隱時現。蛇:像蛇一樣 26.其岸勢犬牙差互:勢:形勢。(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牙一樣參差不齊。犬牙:像狗牙一樣。差:交錯。其:那。 27.不可知:不能夠知道。 28.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qiǎo chuàng)幽邃:四周被竹子樹木環繞合抱,寂靜寥落,空無一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寂寥:靜悄悄的。悄愴,憂傷的樣子。邃,深遠。凄:(使動用法)使……感到凄涼。寒:(使動用法)使……感到寒冷。 29.以其境過清:因為這里的環境過於凄清。以,因為。清:凄清。 30.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不可以長時間停留,於是記下小石潭的景象便離開了。 居:停留。之:代游小石潭這件事。而:表順承。去:離開。 31.吳武陵:信州(今重慶奉節一帶)人,唐憲宗元和初進士,因罪貶官永州,與作者友善。 32.同游者:共同遊玩的人。游:遊玩。者:……的人。 33.龔古:作者朋友。 34.宗玄:作者的堂弟 35.隸而從者:我帶著一同去的。 隸:附屬,隨從。而:表修飾。 從:跟隨,動詞。 36.二小生:兩個隨從。
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像人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發出的聲音,(我)心裡很是高興。於是砍倒竹子,開出一條小路,往下走看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涼。(潭)用整塊石頭形成潭底,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小石礁、小島嶼、小石壘、小石岩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盪。 潭裡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託似的。陽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獃獃地(愣在那裡)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竄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猶如在同遊人相互逗樂。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彎曲,時隱時現。溪流兩岸的地形像犬牙似的互相交錯,也不知道溪流的源頭(在什麼地方)。 坐在潭邊,四面有竹子樹木環繞合抱著,寂靜空虛地沒有其他人,(那幽深悲涼的氛圍)令人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寂靜的使人感到憂傷,也幽深極了。因為它的環境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便離開了。 同我去遊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和我一同出行的,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名叫恕己,一個名叫奉壹。

詞類活用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2、下見小潭。下:名詞作狀語,向下。 3、皆若空游無所依。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4、日光下徹。下:名詞作狀語,向下。 5、俶爾遠逝。遠:名詞作狀語,向遠處。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詞作狀語,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七星一樣。 蛇:名詞作狀語,像蛇(爬行)那樣。 8、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 9、凄神寒骨。凄: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作動詞,使…凄涼。 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鳴佩環。鳴:使動用法,使…發出聲音。 11、心樂之。樂:意動用法,形容詞作動詞,以…為樂。喜歡的意思。 12、近岸。近:形容詞作動詞,靠近。 13、隸而從者。隸:名詞作動詞,跟著。

特殊句式
倒裝句: 1、如鳴佩環(正確語序:如佩環鳴) 好像玉環玉佩相碰擊發出的聲音。 2、全石以為底(正確語序:以全石為底) 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確語序:石底卷以出) 石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 修辭手法: 1、聞水聲,如鳴佩環。(比喻) 聽到水聲,好像玉環玉佩相碰擊發出的聲音。 2、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擬人) 往來輕快敏捷的樣子,好像在與遊人相互嬉戲。 3、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兩岸的地勢像狗牙那樣參差不齊,不能知道它的源頭。 省略句: 1、乃記之而去。(省略主語「這番景緻」) 於是記下這番景緻便離開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語「小溪的岸邊」) 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前行那樣蜿蜒。

寫作特色
1、移步換景 作者在移動變換中帶領我們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在人們面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 2、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寫景物時,無不滲透著自己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充滿了生機,卻無人賞識。而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而遭遇相同,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地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1、本文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文中突出表現了「小石潭」的什麼特點?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麼? 本文是按游蹤的先後順序來寫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現了「小石潭」全石為底、潭水清澈、游魚活潑、源流曲折、環境凄清的特點。 本文按游蹤的順序來寫: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記錄同游者 發現小潭—「心樂之」(愉悅的心情) 觀魚時——「似與游者相樂」 (愉悅的心情) 觀魚後——「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抑鬱憂傷的心情) 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脫而又最終無法解脫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鬱心情。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樣描寫潭水清澈的? 通過描寫游魚、陽光、影子來側面寫出潭水的清澈 3、潭上有什麼景物? 竹林,水聲,奇石,青樹,翠蔓 4、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一切景語皆情語。」你能說出作者觀魚時是怎樣的心情?瀏覽最後又是怎樣的心情?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境?(一『樂』一『憂』怎麼解釋?) 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尋求短暫的快樂。他喜歡清脆悅耳的水聲,因而「心樂之」,觀魚時他覺得魚似與游者相樂,心情是愉悅的;但這種快樂畢竟是暫時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環境,不禁觸景傷懷,憂傷、凄涼的心境便會自然流露出來,心中無比悲痛。這從「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可以看出。 5、本文第一段描寫小石潭的概貌,採用了什麼手法;第二段寫潭水和游魚,則變換成什麼手法;第三段寫潭水來源及岸勢,多有什麼辭格? 第一段採用了移步換景的手法,第二段變換成動靜結合的寫法。辭格:比喻。第三段作者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感到難受,或許激起作者凄涼的聯想。強調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愴的心緒.。 6、文中寫水聲清脆悅耳的語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文中側面描寫水清澈透明的語句:① 全石以為底 ②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③皆若空游無所依 寫潭中游魚動靜相宜、靈活有趣的語句: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描寫溪流曲折悠遠的語句: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作者為什麼將這個無名小水潭命名為「小石潭」?(扣住作者貶居時的心境去品析,對照文章內容分析) 答:因為潭底都是石頭,而且文中寫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為底」,所以將這個水潭命名為小石潭。 8、本文主旨:本文描繪了小石潭的石,水,魚,樹,著意渲染了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氣氛,抒發了作者被貶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愴的心緒,貶居生活的孤凄悲涼。 9、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小石潭的水為什麼這么清澈? 因為有游魚的活動,周圍樹木的保護,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為底 10、小石潭記中表現喜的句子有。 心樂之 似與游者相樂 11、作者在描寫小潭源流時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寫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來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里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准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 12、請用自己的語言說說發現小石潭的經過?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然後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再尋到小潭。 13、請說說「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一句的妙處? 正面寫了游魚,側面寫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寫魚,對水隻字未提,但水清魚靜的優美畫面就展現在讀者面前了。 14、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形容,該如何理解? 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15.請從文中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並說明理由。 答:示例:句子:佁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 理由:這幾句描寫游魚,動靜結合,充分顯示出遊魚的情趣;也間接地表現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6.為了發展旅遊事業,當地擬開發小石潭景點,請你根據文章內容為該景點寫一則簡介。 示例:小石潭位於小丘西南面120步左右,這里石奇水清,游魚相戲,四周竹樹環抱,環境十分優美,是觀光旅遊、愉悅心情的好去處。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來過這里,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優美散文《小石潭記》。小石潭由此聞名遐邇。 17.選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寫十分精當,請結合作者的經歷談談你的理解。 這段景物描寫既寫出了小石潭環境凄清的特點,也暗示作者被貶之後凄苦悲涼的心境。 18.古詩詞中,有許多像本文一樣將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繪中的名句,請寫出你最喜歡的相連的兩句,並簡要賞析。 示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用「隨」「入」兩字將「山」、「江」、「平野」、「大荒」四個意象貫穿,抽繪出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抒發了詩人離家漸遠、鄉情漸濃的思鄉情。 19.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記,試說說作者觀魚和游覽結束時的不同心情。 觀魚和游覽結束時的不同心情,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而本文中,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調。作者借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他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暫時的歡快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又會流露出來。 20.第一段從哪幾個方面寫小石潭的特點? 四個方面:(1)水特別清澈;(2)以整塊的石頭為底;(3)潭岸岩石形狀各異;(4)岸邊綠樹翠蔓極其茂盛,秀麗多姿。 21.第二段作者寫潭水的什麼特點?用了什麼方法? 寫出了潭水清澈的特點。由魚若「空游無所依」,「影布石上」以及遊人清晰地看到魚在水中的活動襯托出來,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方法叫側面描寫。 22.潭西南的小溪有什麼特點? 曲曲折折,被兩岸的地勢和草木遮擋掩映,時隱時現。 23.從聽水聲「心樂之」,見游魚「似與游者相樂」到坐潭上而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變化? 聽到悅耳的水聲,看到美麗的小石潭,欣賞著美麗的魚兒,作者感到快樂,暫時忘掉了煩惱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靜又使他感到凄涼難耐。

❼ 石渠記 原文 翻譯 賞析

原文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鮮環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倏魚。又北曲行紆余,睨若無窮,然卒入於渴。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後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juān)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於是始窮也。

翻譯

從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見一個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橋。

有一眼泉水幽靜的流淌,它流淌時的聲音時大時小。

泉渠的寬度有時不足一尺,有時則有二尺寬,它的長度約有十步左右。

它的水流遇到一塊大的石頭,就漫過石頭。

跳過大石頭再往前走,就發現一個石泓,菖蒲覆蓋著它,碧綠的苔蘚環繞著石泓。

渠水又轉彎往西流,在岩石邊流入石隙里,最後像瀑布一樣的流入北邊的小潭中。

小潭方圓還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較深,有許多快速游動的魚。

渠水又往北迂迴繞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沒有窮盡,就這樣最終流入渴潭。

潭的一邊全是奇異的石頭、怪異的樹木、奇異的花草、美麗的箭頭草,人可以並列坐在那裡休息。

風吹動著山頂,像美麗動聽的音樂,在山崖和山谷間回盪。看它雖很寧靜,但聽起來卻很遼遠。

我跟隨柳州太守發現的它,撥開陰郁的密林和腐爛的朽木,開掘和疏通淤土和亂石,把朽木亂草堆積起來燒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滿。

可惜從來都沒有寫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記寫下來,留給匠人,刻寫在潭北面的石頭上,幫助以後喜好游歷的人能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從鷁渠到達大石。十月十九日,越過石頭發現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給遊人了。

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

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致

肖其貌,傳其神.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

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

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准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

拓展資料: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

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

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石渠記》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創作的一篇散文,上承《袁家渴記》,下啟《石澗記》

是《永州八記》的第六篇,記述了作者沿渠探幽,探奇制勝,拓寬胸懷

也藉以美景抒發了作者本人胸中的積郁之氣和懷才不遇的心情

❽ 跪求小石潭記賞析!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裡很是高興。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岩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獃獃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游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小石潭記》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游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游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勾人的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不平的岩石; 「岩」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採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形」為「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裡,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獃獃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里,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並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後一段,《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游記。它表現了作者那種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

❾ 《小石潭記》如何鑒賞

鑒賞

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准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游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小石潭記》賞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游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這篇游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游記。作者借寫小石潭的幽深寂靜和清麗之景色,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心情。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小石潭記》鑒賞(范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則。這篇散文寫的是一個不見經傳的小石潭。這個小石潭稱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麼勝景,只是一個無名小丘邊的小水潭。作者寫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證明了他沒有沾染上展覽美景的唯美主義的惡習。從這一選材的價值來看,對於我們當今游記寫作也頗有借鑒意義。小石潭雖然名不見經傳,但見到它還是費了一點小周折:先見竹叢,耳聞水聲,卻不見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顯現,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可稱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徑通幽確實景象不凡。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現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麼姿態奇特,「為坻、為嶼、為堪、為岩」,再加上古樹翠蔓的覆蓋,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彷彿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凈土。 接著,筆鋒隨轉,由靜寫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也極為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自若地「怡然不動」。這是繼續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剎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後,便見潭中之魚「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魚,多麼富有人情味,這倒觸動了作者情懷。在此,這一「樂」字值得注意。作者由於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重,處在極度煩惱和壓抑之中。為何能「樂」?乃是因為離開了紛陳煩惱的官場這一是非、爭斗之地,在這里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凈化和復歸。水之清,魚之樂,終於給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帶來了片刻的歡樂。清靜神樂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現實是嚴峻的。在這「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環境中,作者感到「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樂畢竟是暫時的,而凄愴是永恆的。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凄涼的聯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凄」的大幅度滑坡。這一滑坡的表現也是立竿見影,覺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趕快離開,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這篇散文歷來被人們譽為精品。它所以能成為精品,歸納起來有這樣兩條:一是作者敢於選擇亂石堆中的無名小石潭作為游記的表現對象,可見作者有過人的藝術膽量;二是作者在寫小石潭的景物時能駕馭自如地融進自己的感情,景隨情遷,自然地形成一種凄情的藝術境界,這是作者高超的藝術智慧和藝術技能的表現。誠然,歸根結底還是一條,作者這樣一個人,巧遇這么一塊凈土,一拍即合,融為一體,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記》觀魚時寫魚「似與游者相樂」,也折射了作者欣賞美景之初的愉悅的感情。而觀魚後坐潭上,感到風景「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也是作者抑鬱憂傷心情的反映。文章寫「樂」。
聽到「如鳴佩環」的流水聲就「心樂之」,看到「往來翕忽」的游魚便以為「似與游者相樂」。但好景不長,很快便感到這些「凄神寒骨」了,心裡覺得「其境過清」,就匆匆離開了。這一樂一憂,耐人尋味。這是由於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調,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流露出來。

寫作特色
1.移步換景
作者在移動變換中帶領我們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在人們面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
2.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寫景物時,無不滲透著自己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充滿了生機,卻無人賞識。而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地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3.情感濃重復雜
本文抒情上偏向於濃墨重彩,情感強烈,或撫今追昔,或傷時感懷,或心憂家國,或思親念舊,以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打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特點
一、本文寫景,按游覽觀察的順序,非常自然:循聲而入發現小石潭,環顧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圍環境,觀察了小石潭裡的游魚,遠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後寫離開小石潭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特徵,精細生動地描繪
寫小石潭,處處從「石」字落筆,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
從聽覺、視覺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繪。「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此文開筆就有聲有感。未見其潭,先聞其聲,游興被激發了。「水尤清洌」「青樹翠蔓」「日光下徹,影布石上」「明滅可見」,景物的色彩、光線的明暗變化真切而清麗。
寫景,動靜交錯。聲,是動態的,石,是靜態的,「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又是動態的,魚兒忽靜忽動,溪水若靜實動,這畫面給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寫景,情景交融,寓情於景。讀者領受著這畫卷的美又對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與同情。這就是藝術的感染力。
三、文筆簡練,前後照應,結構緊湊
寫潭,處處透出了潭水的清洌,有很高的透明度,寫環境氣氛又處處透出這里的寂寥、幽邃。前後照應渾然一體。全文不滿200字卻情畫意融為一體,所以說這篇記是柳宗元山水游記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山水游記中的精品。
四、側面描寫,烘托景色。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運用側面描寫,「皆若空游無所依」寫出小石潭水清澈見底、清洌可鑒的特點。

寫作手法
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的記述了作者出遊、游覽、返回的全過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一大特點。全文寂寥清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中還運用了移步換景,正側面描寫相結合,動靜結合的手法,生動傳神,窮為盡妙,意境幽深。

藝術手法
構思新巧,結構嚴謹。作者以游蹤為序,採用移步換形、依序寫景的手法組織材料。寫小石潭,先寫「聲」(水聲),後寫「形」(潭中景物),寫潭中景物又先寫「近觀」(水、石、樹、魚),後寫「遠望」(水源),最後概寫環境,引發感觸。這種構思既新穎,又自然,真是匠心獨具。文章按游覽順序,先寫發現小石潭,然後描寫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再寫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氣氛,最後記錄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記結構完整。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鬱心情。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抓住特徵,細致描繪。這篇游記描繪景物抓住特徵,既肖其貌,又傳其神,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如臨其境。例如寫潭西南邊的小溪,作者連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個比喻,把小溪的特徵形象地再現出來,非常真切。
此文的語言極為精美。如「皆若空游無所依」,既正面寫出遊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語言極為精練。「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用「如鳴佩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啟動讀者的興趣,然後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嵁,為岩」,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而「斗折蛇行」四個字,卻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靜態和動態,含義豐富而並不深奧。「明滅可見」,用光線的明暗來說明視線和溪身的交錯,說明水面的光亮。 「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動靜結合,尤能顯出魚的活潑。「似與遊人相樂」,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更把游魚的那種閑適、輕快、靈敏、活潑的神態寫得維妙維肖,語言簡潔而又豐富,細致而又生動,用短句產生節奏感,讀起來悅耳動聽,字里行間還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

寫作目的
作者按游覽順序組織材料,抓住景物特徵,用生動的語言借景抒發了作者謫居荒原之地的孤寂、凄苦憂傷的感情。
作者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的的特點,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從「斗折蛇行」看出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准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形象地描繪出了小溪的輪廓與外形。

賞析二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全文193字,用移步換景、特寫、變焦等手法,有形、有聲、有色地刻畫出小石潭的動態美,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記》第一段共四句話,寫作者如何發現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採用 「移步換景」的寫法,寫發現小石潭之經過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徵,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畫面感。第一二句著重描述了作者一行發現小石潭的經過。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未見其形,先聞其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的出現,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堪稱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潭。真乃是曲徑通幽,景象確實不凡。這潭完全是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麼姿態奇特,為坻,為嶼,為嵁,為岩。而「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彷彿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凈土。
第二段採用 「定點特寫」的方法,直接把鏡頭對准潭中的魚,描寫其動靜狀態,間接突現潭水的清澈透明,著重表現一種游賞的樂趣。以靜襯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很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自若地「怡然不動」。這是繼續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剎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後,便見潭中之魚「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魚觸動了作者情懷。在此,這一「樂」字值得注意。作者由於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是非斗之地,在這里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凈化和復歸。水之清,魚之樂,終於給作者帶來了片刻的歡樂。清靜神樂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變焦的手法,把鏡頭推向遠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寫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錯。作者嫻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先寫外景環境,後寫內心感受,寫得情景交融,構成一種特異的境界。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個「靜」字,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凄涼的聯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凄」的大幅度滑坡。這一滑坡的表現也是立者相樂」。但好景不長,很快便感到這些「凄神寒骨」了,心裡覺得「其境過清」,就匆匆離開了。這一樂一憂,耐人尋味。這是由於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調,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記》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察其微,狀其貌,傳其神。是一篇充滿了情畫意、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散文。

文章思路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 《鈷鉧潭記》 《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些作品並稱為《永州八記》。這些作品,畫廊式地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致。肖其貌,傳其神。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 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然而寄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可是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就又會流露出來。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愴的心緒。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巧用比喻寓情於景,。該篇為散文。散文可以敘事,寫景和狀物。其目的是抒發作者的情懷抱負,闡述作者的某些觀點。《小石潭記》則是《永州八記》中的經典名篇,寄情山水之意尤為明顯。
寫作者對小石潭總印象和感受。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並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