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魯迅賞析

魯迅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2 15:44:35

㈠ 論他媽的 魯迅 賞析

國罵」之演變
「國罵」的產生可謂歷史悠久。但要討論「國罵」,則要從魯迅說起。
魯迅早在1925年就寫了《論「他媽的!》。第一次提出了中國人的罵人方式和國罵形成的原因。
魯迅說 「無論是誰,只要是在中國活,便總得常聽到「他媽的」或其相類似的口頭禪。我想這話的分布,大概就是跟著中國人的足跡之所至罷;使用的編數,怕也未必比客氣的「您好呀」會更少。假使以國人所說,牡丹是中國的「國花」,那麼,這就可以是中國的「國罵」了。」魯迅原意為國罵專一媽為限,決不牽涉餘人。後來稍游各地,方才領略國罵的普及和厲害「才始驚異國罵之博大而精微;上溯祖宗,旁連姊妹,下遞子孫,普及同性,真是「猶河漢而無極也」。而且,不特用於人,也以施之獸。」魯迅還說「他媽的,就是我要和你媽發生關系。」只是這種過於粗魯的罵法,大概連罵人的人也覺得不好意思,於是便發明了「掐頭去尾」法「終於改頭換面,從國罵上消去一個動詞和一個名詞,又改對稱為第三人稱,恐怕還是因為到底未曾拉車,因而也就不免有點貴族氣味之故」。
其實年歲少長一些的,稍稍打量過周圍的人便知,「他媽的」常常是國人自己在泄憤或對事情表示不滿時的口頭禪。已經是相當的「貴族氣味」。尚若兩個人之間發生口角或不愉快,到了吵架或動手、動刀之時,國罵是不改對稱的。「你媽的」「你姐姐的」「你姑姑的」「你奶奶的」和「你姥姥」會直接出口。就是逗弄孩童,在表示喜愛時也會說「你媽的小兔崽子快過來」。別說是吃驚、驚奇或嘆服一樣也會用國罵表示,就如同說親愛的一樣發乎情,至乎理。
也難怪這種風俗自古就有。有研究者說:孔子刪詩之前,《詩經》便有這樣的風格和相似的話語。有人分析:罵人的方式很多,也絕非只有中國人會罵,但似乎只有中國人這樣最會直接攻擊女人。日本人翻譯中國的國罵為「你的媽是我的母狗」,德文則譯作「我使用過你的媽」。可見,中國的國罵,遠遠走在了別國的前面。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那些,「他媽的」、「你姐姐的」言語漸漸少了。有些文化素養高、文明禮儀講究的家庭或者單位恐怕都消失了。這里邊怕是有魯迅先生的不少功勞。年輕的一代更不會輕易出口,但這並不是說,國罵比「您好呀」或「你吃了嗎」這樣的用語真少了、不見了。國罵隨著西方文明的進入,也在悄悄地發生著改變。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學習ENGLISH的熱潮,不知為何人們瞄準了西語的COOL,把COOL即清涼、爽快,轉譯為中文的「酷逼了」,「帥呆了」。大約覺得「酷逼了」,「帥呆了」比「他媽的」要文明的多,在心理上又不乏沿承了其要表述的意義。一時間竟成了年輕人常用的感嘆詞。走在大街小巷,你會常常聽到男孩子們,曲不離口,口不離曲的「酷逼了」、「帥呆了」的唱著。中國提倡男女平等後,尤其是毛澤東老人家把半天抬高到一定的位置,女孩子再不甘示弱,男人說的話,女人自然也說得,所以女孩子也跟著一起喊。
悄悄注意一下,近一兩年又發生了變化。也或許是後現代思潮,以及個性主義的影響,一起喊得時間長了,男性公民覺得不過癮。時代畢竟在前進,又不能退回到過去「他媽的」那個時代。經過了諸蕃思考,加上文化底蘊的深厚和源遠流長,終是找到了一個比「他媽的」的「更高雅」些、「更文明些」、比酷更過癮一些的詞—「尻」。「我尻」被舒舒服服地喊出來了。男人一變,女性公民也覺有失體面,或有失個性。不甘落後,又不能如男人那般大肆的吆喝,畢竟男女有別,加之幾千年的教女文化,於是「我刺兒了」,就這樣粉墨登場了。其實追究起來,「我尻」並不是現代化的產物。與「他媽的」甚至「他媽的」以前時期的國罵沒有什麼差別。與其相並列的詞彙多得數都數不過來,我就曾看到一本書里,是專門講究這個的。倒是女士們創造的「我刺兒了」詞彙還有些新鮮和創意,那大約是土洋結合的產物,更多地沾上了現代化、後現代化甚至個性主義的味道。
「我刺兒了」的出現,終是「他媽的」之國罵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分道揚鑣了

㈡ 《魯迅全集》句子賞析

我順復著剝落的高牆走路,踏著松的制灰土。另外有幾個人,各自走路。微風起來,
露在牆頭的高樹的枝條帶著還未乾枯的葉子在我頭上搖動。
微風起來,四面都是灰土。
一個孩子向我求乞,也穿著夾衣,也不見得悲戚,近於兒戲;我煩膩他這追著
哀呼。
我走路。另外有幾個人各自走路。微風起來,四面都是灰土。
一個孩子向我求乞,也穿著夾衣,也不見得悲戚,但是啞的,攤開手,裝著手
勢。
我就憎惡他這手勢。而且,他或者並不啞,這不過是一種求乞的法子。
我不布施,我無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給與煩膩,疑心,憎惡。
我順著倒敗的泥牆走路,斷磚疊在牆缺口,牆裡面沒有什麼。微風起來,送秋
寒穿透我的夾衣;四面都是灰土。
我想著我將用什麼方法求乞:發聲,用怎樣聲調?裝啞,用怎樣手勢?……
另外有幾個人各自走路。
我將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將得到自居於布施之上者的煩膩,疑心,
憎惡。
我將用無所為和沉默求乞!……
我至少將得到虛無。
微風起來,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幾個人各自走路。
灰土,灰土,……
……
灰土……

㈢ 對魯迅《故鄉》的賞析

《故鄉》是魯迅以農村生活為題材而創作的名篇之一,後來被收入《吶喊》。小說通過「我」回故鄉後的所見所聞的描寫,反映了舊社會人們精神世界的可悲變化。尤其是「我」和閏土之間隔了一層深深地溝壑,彼此再也走不到一起。

《故鄉》雖是一篇記述鄉情風光的文章,但其核心在於抒發悲情,抨擊當時「吃人」的現實,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3)魯迅賞析擴展閱讀

《故鄉》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描寫了故鄉的蕭條景象和作者見到故鄉的復雜心情,並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段)寫「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第二部分又分四層,第一層次(從「第二日清晨」到「收不起錢來」)寫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涼之中;還寫與母親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層次(從「你休息一兩天」到「我得去看看」)寫「我」回憶與少年閏土的友情。在這一層次中,作者首先介紹了當時「我」家與閏土家的情況:「我」家的家境不錯,「我」是一個少爺;

閏土家境雖然不算好,但也還算過得去,「頸上套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說明閏土的家境還可以,也可以看出當時帝國主義的勢力還沒有來得及滲透到中國的農村。接著作者寫到自己與閏土相交的幾件事,並且和閏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第三層次(從「母親站起身」到「出去了」)寫作者見到了「圓規」楊二嫂。楊二嫂本來被稱作「豆腐西施」,但現在在作者的眼中,她已經成了一個自私、刻薄、尖酸、愛佔小便宜的小市民的代表。「我」從她的外貌、語言、動作等方面刻畫了這樣一個人物。

第四層次(從「此後又有近處的本家和親戚來訪問我」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見到了中年閏土。

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懷著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但「我」並不因此消沉、悲觀,而是寄希望於未來和下一代。

第三部分又分兩層,第一層次(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竟也跑得這樣快」),寫「我」及家人乘船離開故鄉,其中插敘了楊二嫂的細節。第二層次(從「老屋離我愈遠了』』到全文結束),寫「我」坐在船上遠離故鄉時的感受。

㈣ 魯迅人物賞析。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回曾留學日本仙台答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㈤ 魯迅文章賞析

●雪
《雪》是魯迅散文詩集《野草》中的一篇, 但與《野草》中的大部分篇目不同,不是用奇倔的意象和象徵的語言表現作者的孤獨前行與反抗絕望,而是用較有華彩的語言對照「江南的雪」與「朔方的雪花」,在「江南的雪」中又有自然的雪景與人工的雪景的對照,直到篇末才寫到「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靈」,才隱約透露出《野草》那種「荷戟獨彷徨」的韻調。

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詩。《雪》是一首動人的詠雪詩,是一幅美妙多姿的雪景圖,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境界。它是魯迅《野草》集里的佳作,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每當誦讀它的時候,總覺得是一種強烈的美的享受。

這篇優美的散文,是魯迅1925年元月創作的。作者以生花的彩筆,描繪了「江南」和「朔方」迥然不同的雪景,表現了對明媚春天的無限嚮往,對美好事物的緬懷,以及對冷酷現實奮勇抗爭的精神。

當時,魯迅戰斗在帝國主義卵翼下的北洋軍閥盤踞的北京。在南方熱氣騰騰的大好革命形勢推動下,北方反帝反封建的烈火愈燒愈旺。盡管這時作者親身經歷了五四新文化統一戰線的分化,有時不免產生「兩間餘一卒,荷戟獨旁徨」的孤獨之感,但是他的主導精神卻是積極向上、奮勇前進的。正是在這種心境下,魯迅寫了這篇戰斗的、優美的借景抒情的散文。

藉助豐富的想像,作者首先描繪了一幅分外妖嬈的「江南雪景圖」。生動,美麗,洋溢著詩情畫意,耐人尋味。……

這篇散文,膾炙人口,感人肺腑,其主要原因是它充滿著詩意。所謂詩意,主要指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和優美的感情,美麗的想像和新穎的意境,精練而富於美感的語言,三者有機地結合,形成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不論對江南的雪、雪野,還是對天真爛漫的孩子們,也不論對明艷剔透的雪羅漢,還是對朔方的如粉、如沙的雪花,作者都是以飽蘸感情的筆觸,予以形象的描繪,借雪景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情,托形象來寄寓自己深刻的思想。正因為《雪》不是一幅單純的雪景畫,而是以革命的思想感情作為靈魂,表現了作者崇高的精神世界,所以才有感人心魄的藝術力量。試問,當你讀到朔方的雪花「蓬勃地奮飛」的動人描寫時,你不覺得有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在鼓舞著你嗎?好像我們也要沖風冒雪「升騰」起來,同作者一起戰勝那「凜冽的天宇」,去傾聽暖國的「青春的消息」。

《雪》中深刻的思想和真摯的感情,滲透在藉助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所創造的意境之中。作者描繪江南和朔方兩幅雪景圖,不是平板地一覽無餘地摹擬生活,而是張開想像的翅膀,由「朔方的雪花」聯想到「暖國的雨」,由「雨」聯想到「江南的雪」,由「雪」聯想到山茶、梅花盛開的「雪野」,由「雪野」聯想到孩子們塑雪羅漢的動人情景;即使描寫現實中的「朔方的雪花」,想像也「飛騰」起來,浮想聯翩,神遊宇宙。正由於作者的聯想力和想像力極其豐富,所以才創造了雄渾壯麗的意境,給讀者留下廣闊的聯想和想像的空間。通過讀者的聯想和想像的再創造,既可以擴大和豐富《雪》這篇散文的內容,也可以使人更強烈地感到美的享受和藝術的滿足。

《雪》的濃郁的詩意還有賴於優美的語言得以表現。魯迅抒情散文的語言,總是精粹簡潔,具有生活的鮮明色彩和動人的旋律。如作者寫江南的雪景,語言華美,文采風流,柔美之中又不乏健美;寫孩子們塑雪羅漢的語言,樸素形象,生活氣息很濃,雖然沒有特別華麗的詞藻或誇張的筆墨,但孩子們的鮮明個性、雪羅漢的幽默神態卻躍然紙上;寫北方雪景的語言,熱烈,瑰麗,抒發了作者面對冷酷現實的戰斗豪情。

總之,這篇散文,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托物言志,寓意深刻,做到了形式和內容、文字的美和思想感情的美的高度統一,每讀之,便覺得有一股浩然之氣,盪人心胸,開人眼界,促人振奮。
●社戲
社戲》全文原有前後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後一部分,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在成人後回憶往事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著一種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夥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夥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為突出: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能拿主意,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後又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說明他善於為他人著想。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採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面寫得簡潔干凈,生動傳神。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化靜為動,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

●藤野先生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直鼓舞著魯迅從事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下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了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影響了魯迅的一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對魯迅傾注了無私的愛。他平等公正、一絲不苟的為一個清國留學生改作業,連一根畫錯位置的血管也要當面替學生改過來;他關心學生的個體差異,聽說中國人敬鬼,擔心魯迅不肯上解剖課;他尊重學生,盡管替魯迅棄醫從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魯迅這位弱國子民的強國夢,臨別還贈與題寫了"惜別"二字的相片。這些對一個受盡了歧視和污辱的清國留學生是多麼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熱愛學生、理解學生,使藤野具有了強大的人格魅力,以至於影響學生的一生。

因此,作為教師,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教學上的師生互動,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學校人際關系中,居首位的是師生關系。美國羅傑斯的"人際關系"理論、前蘇聯的"合作教育學",都把師生關系提到辦學水平的高度來認識。良好的師生關系必須依靠深厚的師生情感來維系,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熱愛、學生對教師的敬佩和愛戴,是產生師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蔡雲芝先生與學生的關系就十分和諧,他愛學生,教學生唱歌跳舞,和學生打成一片,關心愛護弱勢學生,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學生"打抱不平",難怪學生做夢都想到他,幾十年以後仍然惦念著他。

在教師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諧的師生一旦建立,很容易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親其師然後樂其教。韓麥爾先生的愛國情緒感染了小佛朗士,他聽得特別認真,感覺"真奇怪,今天聽講我會都懂,他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在莎利文的愛心感召下,失聰又失明的海倫終於理解了抽象的"愛",突破了認識上由具體到抽象的瓶頸。

對學生而言,教師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響力,如果這種影響力是建立在教師身份所賦予的權力基礎之上的,那是不穩固的。而如果這種影響力是靠教師的人格魅力贏得的,那就相當持久而且強大了,這種影響甚至強大到足以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學生心田,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魯迅就是時時受著藤野先生的鞭策,幾十年過去了,仍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堅韌的斗爭著,為民族的覺醒和解放而奮斗。在魯迅的精神家園里,有藤野播下的種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現的教師形象以他們獨特的人格魅力影響著他們的學生,也啟發著我們當代教師:提高自身修養,增強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給學生以影響一生的精神食糧!

㈥ 魯迅<自嘲>賞析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其中「運交華蓋」是說生逢豺狼當道的黑暗社會,交了倒霉的壞運。「欲何求」、「未敢」都帶有反語的意味,是極大的憤激之詞,反襯出當時國民黨統治者的殘暴,形象地描畫和揭示了一個禁錮得像密封罐頭那樣的黑暗社會,概括了作者同當時國民黨的尖銳的矛盾沖突。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作者在「破帽"與「鬧市」, 「漏船」與「中流」這兩不相應且對立的事物中,巧妙地運用了一個「過」和一個「泛」,再一次形象地表現出作者臨危不懼、激流勇進的戰斗精神,襯托出革命戰士在險惡環境中是何等的英勇頑強、機智靈活。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是全詩的核心和精髓,集中地體現出作者無產階級的世界觀。這兩句詩,表達作者對人民的強烈的愛和對敵人的強烈的憎,表現了作者在敵人面前毫不妥協,為人民大眾鞠躬盡瘁的崇高品德。這句是全詩主題的集中體現,也是作者感情表達的最高潮。

「躲進個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其中「小摟」是作者居住的地方。「躲進」有暫時隱避下來的意思。 「躲"字,融合著巧與敢的雙重意味。前一句十分風趣地道出了作者當時戰斗環境的特點和善於斗爭的藝術,反映出作者自信、樂觀的心境和神情。後一句寫無所畏懼、韌戰到底的決心。

《自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的首聯寫當時作者所處的險惡處境;頷聯寫他堅持斗爭的行動;頸聯寫他堅持斗爭的內在動力,即強烈的愛和憎;第四聯寫他戰斗到底的決心。

原文如下: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譯文如下:

交了不好的運氣我又能怎麼辦呢?想擺脫卻被碰得頭破血流。

破帽遮臉穿過熱鬧的集市,像用漏船載酒駛於水中一樣危險。

橫眉怒對那些喪盡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願為老百姓做孺子牛。

堅守自己的志向和立場永不改變,不管外面的環境發生怎樣的變化。

(6)魯迅賞析擴展閱讀: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魯迅在北京時,曾被北洋軍閥政府免職通緝,受到一些文人的攻擊和陷害。三十年代初期魯迅在上海,又遭受當時國民黨統治者的種種威脅和迫害。當時國民黨統治者一面禁止書報,封閉書店,頒布惡出版法,通緝著作家,一面將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秘密處以死刑。

作者魯迅的處境十分險惡。據《魯迅日記》記載,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二日,郁達夫同王映霞於聚豐園宴請作者魯迅,魯迅結合7日前的談話有感而作,當時同席的還有柳亞子夫婦。

㈦ 魯迅 墓碣文 800字的賞析

文章寫的是一個夢,夢中的景象陰森、恐怖:頹廢的墳墓,苔蘚叢生,剝落漫滅的墓礍,胸腹俱破、中無心肝的死屍……讓人不寒而慄。

然而,如果說外界的慘景還能讓人勇敢面對的話,那麼,折磨人靈魂的「毒氣和鬼氣」則令人難以忍受。墓碣文便是這種痛苦心情的表白。

墓礍正面的幾段說墓中死者:他在狂熱浩歌中遭遇到透心的寒徹;在追求天堂般美好的希望中看到了地獄般的深淵;在現世的一切事物中看到了一無所有的虛無;最後,才在絕望中看到了希望之類。

墓中的死者經歷了分離掙扎與抉擇的痛苦人生!他在黑暗冷酷的現實社會中,由希望的吶喊狂舞到否定一切的虛無。然而,可貴的是他最終在虛無的絕望反抗中看到了希望。這是一個勇敢面對現實、堅韌不拔地苦苦求索著的蛻變歷程,是一個思想者的思想光輝。

然而,這光輝的思想的凝成是在不易。這個勇敢的求索者的每一次思想蛻變都經歷了異常艱巨而痛苦的自我解剖。這種自我解剖猶如毒蛇「自嚙」。

墓礍背面的文字表白了「自嚙」的痛苦和矛盾的思想: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創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

「抉心自食」就是自我解剖,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所咀嚼的「本味」是無論如何也說不出的,只能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了。因為在創痛劇烈時,無法去體會「本味」,而在痛苦之後,已是事過境遷,「本味」已不復存在。這是多麼令人悲哀的事啊!「……答我。否則,離開!……」自我解剖,思想蛻變的痛苦與矛盾思想有誰能回答得出呢!魯迅的奇特構思是讓墓中死者自己復活來說出答案:

「待我成塵時,你將看見我的微笑!」

這一充滿虛無思想的答案,不僅不能使我滿意,反而使我產生了一種比看見頹唐的墳墓、苔蘚叢生的墓礍、胸腹俱破的死屍更為恐懼的感覺,於是:「我疾走,不敢反顧,生怕看見他的追隨。」

「我」的逃走,表明了「我」與死屍所代表的虛無思想毅然決裂的態度。因此,可以說《墓碣文》是魯迅在精神最為痛苦絕望的時刻決意埋葬舊思想的一座墓碑,也是魯迅向著希望之光掙扎著繼續前進的轉折點。

魯迅說過,他不輕易在作品中露出自己的血肉;但他又顯然渴望袒露自己,求得真正徹底的自我表達。作品用虛幻的夢境來描畫真實的、血淋淋的自我解剖,以及借用模糊漫滅似掩還露,似斷還連地表達意緒,很好地在現了魯迅復雜的痛苦和深刻的矛盾。

㈧ 關於魯迅《秋夜》的賞析及評論

文章描寫的是秋夜裡一些有特徵、有象徵意義的事物,景物描寫背後貫穿的是深沉含蓄的情感線索;在行文上,則以「我」的視點游動為轉移。本文寫秋夜的景物,看似很散,難以把握,但由於有感情的線索,散亂的景物就有機地組成一體了。

第一段點明棗樹,第二段便描寫棗樹上面的夜空;第二段末說夜空將繁霜灑在野花草上,便有了第三段對小粉紅花的描寫。寫夜遊的惡鳥是從室外向室內的過度。先寫回到室內旋亮燈火,於是有了撲燈的小青蟲;寫小青蟲,便有了「敬奠」之情。這種過渡轉接,自然、暢達而緊湊。

這是一篇含蓄雋永的散文,通過描寫肅殺、寒冷的秋夜中的景物,表現了作者當時孤獨、苦悶、激憤的心境,體現了作者與惡勢力進行不妥協斗爭的精神

全文還描寫了時隱時現、貫穿全篇的「我」。這是一個線索人物,一個孤獨而憤懣的探索者的形象。從表面看,處處寫景,卻處處有「我」,處處在描寫「我」眼中的景,表達「我」的觀感。

在「我」的眼裡,棗樹是他印象最深的景物,「一株是棗,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感覺如此單調,隱約反映他內心的孤獨;夜的天空陰冷、陰險、陰毒,同時又虛張聲勢,色厲內荏。

在「我」的眼裡,小粉紅花在死亡臨近的時刻,還「瑟縮地做夢」,「我」對她的同情與憐愛隱然可感;棗樹不顧自身的傷痛和危險,矢志不渝地與製造黑暗與寒冷的夜空搏鬥,並最終取得勝利,「我」對他懷有敬意,有人說它是作者人格的外化,乃「知音」之論;小青蟲追求光明,卻不慎自投燈火,「我」對它既憐憫、同情,又贊嘆。

(8)魯迅賞析擴展閱讀: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㈨ 魯迅先生的文章《葯》的賞析

魯迅先生的文章《葯》的賞析

《葯》寫主人公華老栓用自己的血汗專錢買蘸著革命者鮮血的屬饅頭給兒子治病而終於沒有治好的悲劇。控訴了封建制度的罪惡,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鎮壓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充分暴露統治者鎮壓革命的猙獰嘴臉。

贊揚了夏瑜(革命者)英勇無畏的精神,同時也寫了群眾的愚昧落後、精神麻木狀態的表現。提示了革命者:必須要喚起群眾,只有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中國才能得救,革命才能夠取得勝利。

作品以華老栓夫婦給兒子治病為明線,以革命者夏瑜被軍閥殺害為暗線,兩線交織,結構完整。

這篇文章被收錄在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

(9)魯迅賞析擴展閱讀:

《吶喊》集簡介:

小說集《吶喊》收錄了《狂人日記》、《孔乙己》、《葯》《阿Q正傳》《故鄉》等14篇小說,反映從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時期中國古老農村和市鎮的面貌。

它描繪了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時期的中國社會現實,總結了辛亥革命的歷史經驗教訓,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和虛偽,痛苦地解剖了中國沉默的國民靈魂,批判了國民的劣根性。

參考資料:網路——吶喊

㈩ 《一件小事》(魯迅)賞析

賞析《一件小事》

  • 《一件小事》是魯迅先生被生活中偶然經歷的事情所觸動,並被偶然遇見的車夫所感動,然後以此為原型而創作出的一篇小說。

  • 文章的情節並沒有什麼波瀾起伏,看起來甚至有點平淡無奇:拉車的車夫在路上為了攙扶一位被他無意中帶倒、並且自稱「摔壞了」但在僱主眼中卻是在「裝腔作勢」的老女人而不聽僱主的催促,然後又放棄了生意去幫助這位與自己不相識的老女人,最後主人公「我」深受感動,托警察將車費交與那名車夫。但是就在平淡的情節中透露著作者對車夫這類人的贊揚。

  • 《一件小事》語言並不華麗,語言風格也不似魯迅先生平時那般冷峻嘲諷,反而是屬於那種樸素無華的風格,敘述是也是以淡淡的語氣,甚至有點兒輕描淡寫的感覺,但是這並不影響作者感情的抒發。如:「我這時突然感到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後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而且他對於我,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於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看似平凡的幾筆,卻是直接抒發出了「我」同時也是魯迅先生自己對於車夫的敬佩。

  • 這篇小說中的環境描寫不多,但是都十分成功,如:「這是民國六年的冬天,大北風颳得正猛」、「不一會,北風小了,路上浮塵早已刮凈,剩下一條潔白的大道來,車夫也跑得更快」、「風全住了,路上還很靜。」,都是關於對「風」的刻畫,說明當時天很冷,路上幾乎沒有人,就算是撞了人不管不顧逃走也沒有關系,但是車夫並沒有逃避責任,反而放棄生意,攙扶老女人,擔當起責任。這些使得車夫的形象剎那間就偉大起來。環境的描寫塑造了一位靈魂形象高大的車夫,同時也抒發作者對於車夫的贊美。

  • 《一件小事》從主題上來說,是以作為僱主的「我」與車夫形成對比,並且以「我」的前後思想為變化對比對從而突出對於勤勞、善良、敢於負責任、正直無私的車夫的高大形象,表達了作者對於車夫這類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