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登岳陽樓賞析

登岳陽樓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2 01:31:07

Ⅰ 登岳陽樓頷聯賞析

頷聯兩句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吳楚,為春秋二國名,大致上吳國在湖東,楚國在湖西,洞庭像是把兩隔開。坼,裂開,隔開。乾坤,此處指日月。
這兩句是說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個地飄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個字,就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特別逼真地描畫出來了。
頷聯二句,極度誇張地寫出登樓所見。坼吳楚而浮乾坤,這是形容樓前浩渺無垠的洞庭湖的水勢。吳楚,指春秋戰國時吳楚兩國的舊地。大致說來,吳國在洞庭湖東面,楚國在湖西及湖南一帶,所以詩人說吳楚之地好象被這個大湖分為兩半。「乾坤」,指天地,包括日月。這一句說,洞庭湖太闊大了,天地日月都象是在其中漂浮著,不論白天還是夜晚。這樣來描寫洞庭湖,有人以為過於誇大,「於事理未當」,象是寫大海而不是寫湖(見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實則此評未免拘泥。須知詩歌不同於科學論文,是容許使用誇張來充分表現視覺{或聽覺)形象,以暢快宣洩作者的意興與情緒的。如果不懂得文學的性質,要按學究的尺度來較真,那麼連海洋也不能說是「乾坤日夜浮」,因為海洋縱然比湖大,也畢竟只是「乾坤」中之一物啊!更何況,老杜大筆揮灑,雖因眼前洋洋大觀引起,也有文學誇張的先例可援,《水經注·湘水》不是明明說過:洞庭「湖水廣圓五百餘里,日月若出沒於其中」嗎!

Ⅱ 蕭德藻 《登岳陽樓》 賞析

登岳陽樓 宋 蕭德藻

不作蒼茫去,真成浪盪游。

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

得句鷺飛版處,權看山天盡頭。

猶嫌未奇絕,更上岳陽樓。

【注釋】

①蒼茫,形容洞庭湖的景色。②浪盪游,毫無意思的放浪江湖之游。③夜郎客,詩人曾在靠近古夜郎國的峽州任職。④柁,指代船。

【簡析】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傳說這是李白登黃鶴樓時留下的。不管此話真假,卻說明了一個道理:在題有名詩的勝地,千萬不要亂題詩。實在想題詩,也要避開原有名篇的格局。所以蕭德藻雖與杜甫同題,卻寫登臨前所見所感,最後採用了王之渙的《登鸛鵲樓》篇末點題法來題寫岳陽樓。這樣寫算是比較聰明的,否則,非出大洋相不可。

首聯和「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差不多。頷聯寫詩人的行蹤。頸聯「得句鷺飛處」頗有詩味,與下句動靜結合得妙,很有情趣,雖無「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氣勢,也算詩中較好的一聯。尾聯化用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雖然不能別創新境,也做不到更深刻,更尖銳,更集中凝煉,更激動人心,卻也換了一種說法,有些新趣。

Ⅲ 杜甫—登岳陽樓賞析

賞析:

此詩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為盛唐五律第一。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在詩中互為表裡。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鬱,卻不壓抑。反映了其關心民生疾苦的風格。

首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

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底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雲夢!

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

「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敘如此落寞,於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尾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

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出自:《登岳陽樓》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原文:

登岳陽樓

唐代: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譯文: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以前的日子就聽說洞庭湖波瀾壯闊,今日如願終於登上岳陽樓。

浩瀚的湖水把吳楚兩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

北方邊關戰事又起,我倚著欄桿遠望淚流滿面。

(3)登岳陽樓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大歷三年(768年),當時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來到岳州(今屬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贊。

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於是在岳陽寫下《登岳陽樓》、《泊岳陽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解讀:

過去就聽說洞庭湖水勢浩瀚,名揚海內,現在我登上湖邊的岳陽樓,俯仰江山。首聯借「昔」、「今」二字展開思路,拉開時間的帷幕,為全詩浩大的氣勢奠定了基礎。

杜甫少時就有壯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東游吳越,後北游齊趙。岳陽樓是千古名勝,詩人早有盡興一游的夙願,無奈戰亂頻仍,身世漂盪,難以如願。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飽眼福。

只見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分割於東南;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盪著大地長天。頷聯寫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意境闊大,景色宏偉奇麗。

「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於景,隱含自己長期飄泊無歸的感情。宋代劉辰翁說,此聯「氣壓百代,為五言雄渾之絕」。「吳楚」,春秋時代的吳國和楚國。

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區古屬楚地;今江蘇、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區古屬吳國。「坼」,分裂。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親朋故舊竟無一字寄給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隻小小的舟船上。頸聯寫詩人年老多病,以舟為家,遠離親友,流落在外,其凄涼之境、哀痛之心、憤怨之情。

不言自明。「老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全家人住在一條小船上,四處漂泊。此時,他身體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聰,還患有慢性肺病。

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馬亂、戰火紛飛;憑倚窗軒,胸懷家國,我不禁涕淚交流。詩人在尾聯中把個人命運和國家前途聯系在一起,意境深遠,余韻無窮。

「戎馬」,兵馬,這里借指戰爭。大歷三年(768)秋,吐蕃侵擾靈武,京師戒嚴;朝廷又命郭子儀率兵五萬至奉天,以備吐蕃。

Ⅳ 《登岳陽樓》與《與夏十二登岳陽樓》的對比賞析

登岳陽樓:

此詩是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是觸景感懷之作。開頭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二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三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末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寫景雖只二句,卻顯技巧精湛,抒情雖暗淡落寞,卻吞吐自然,毫不費力。全詩對仗工整用韻謹嚴,前後映襯,渾然一體。

頭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雲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於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局限於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系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世身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整首詩,詩人將自己隱在樓、川、雁、山等景觀後,讓樓去觀覽,川去迂迴,讓雁牽愁心飛去,山銜好月走來。天地萬象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載體了。 首聯描寫岳陽樓四周的宏麗景色。登上岳陽樓,無邊景色盡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遠方,洞庭湖面浩盪開闊,汪洋無際。這是從樓的高處俯瞰周圍的遠景。站得高,望得遠,「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這一「盡」一「迥」一「開」的渺遠遼闊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詩人立足點之高。這是一種旁敲側擊的襯托手法,不正面寫樓高而樓高已自見。 頷聯中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像被賦予了生命,你看,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彷彿是君山銜來了團圓美好之月。「山銜好月來」一句,想像新穎,有獨創性,著一「銜」字而境界全出,寫得詭譎縱逸,詼諧風趣。 頸聯寫詩人在岳陽樓上住宿,飲酒,彷彿在天上雲間一般。這里又用襯托手法寫樓高,誇張地形容其高聳入雲的狀態,這似乎是醉眼朦朧中的幻景。 尾聯收筆寫得氣韻生動,蘊藏著濃厚的生活情趣。樓高風急,高處不勝寒。醉後涼風四起,著筆仍在寫樓高。涼風習習吹人,衣袖翩翩飄舞,儀表何等瀟灑自如,情調何等舒展流暢,態度又何其超脫豁達,豪情逸志,溢於言表。 整首詩運用陪襯、烘托和誇張的手法,沒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寫樓高,句句從俯視縱觀岳陽樓周圍景物的渺遠、開闊、高聳等情狀落筆,卻無處不顯出樓高,不露斧鑿痕跡,可謂自然渾成,巧奪天工。

1.「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穎。(意思對即可)
2.第三聯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雲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像神奇,在雲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抒發作者遇難呈祥、豁然開朗、得意忘形的心情。
3.詩人筆下的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是「高」。情感是歡樂喜悅,超脫豁達。
4.「詩眼」分別「引」「銜」。「引」形象地寫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帶走的情境;「銜」形象地寫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來,與詩人共享歡樂的情境。

Ⅳ 登岳陽樓賞析120字

賞析
作品內容和感情兩方面大跨度的跳躍。從內容方面說,開篇一聯寫的是詩人登樓的過程,其中蘊含了「昔」與「今」的時間跳躍過程。頷聯中,詩人由上聯的寫自己推進到寫洞庭湖,這里有一個從小到大的跨度。在寫景中,又由吳、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間跳躍。到了頸聯,詩人又轉回自身的描寫,前後聯之間有一個從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聯,詩人又從個人身世遭際的描寫擴展到國事的描寫,上下聯又是一個從小到大的跨越。在寫國事時,又有一個從國難的跳躍到詩人感情抒發的過程。這就構成了縱橫開闊,跳躍性強的特點。從詩人的感情發展脈絡上說,首聯蘊含喜悅,頷聯帶有雄壯,頸聯轉為凄苦,尾聯變為悲傷。詩人的感情隨著詩篇的進展,顯示出不斷變化,跳躍性強的藝術特點。

《登岳陽樓》是唐代詩人杜甫於大歷三年(768年)創作的一首五律。這首詩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詩人在作品中描繪了岳陽樓的壯觀景象,反映了詩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全詩表現了杜甫得償多年夙願,即登樓賞美景,同時仍牽掛著國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登岳陽樓
作者: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譯文
早早就聞知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終於登上了岳陽樓觀看。
吳楚被大部分為東南兩地,浩盪的水波吞吐晝夜不息。
親朋好友個個都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彷彿一葉孤舟。
北邊的關山戰火不曾停息,我扶窗遠眺不禁涕淚交流。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Ⅵ 登岳陽樓杜甫名句賞析

《登岳陽樓》中的名句」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賞析如下:

從詩人來說,從洞庭湖向長安望去,隔著一道道關,一座座山,而戰火就在北面燃燒。具體指的是當時吐蕃入侵,威脅長安,戰爭不息,國家不得安寧。

「憑軒涕泗流」是說杜甫倚靠岳陽樓的窗戶,向北眺望,雖然隔著道道關山,他看不到長安,也看不到戰火,但在他心中卻呈現出吐蕃入侵,長安危急,人民遭難的情景,於是他就禁不住傷心的老淚縱橫了。這兩句是兩個景象:一個是西北長安附近的戰火,一個是岳陽樓上倚窗眺望的老詩人。

兩者構成了一幅畫,前者是詩人心中想到的,後者是詩人自身實景。長安與岳陽樓相距千里,但在詩人心中卻沒有這個距離。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長安。孤舟雖小卻裝著整個天下。衰老多病的軀體中,仍然跳動著—顆憂國憂民的志誠之心。同時「戎馬關山北」一句,明確寫出了詩人在登岳陽樓時心中想的是國家的不安寧。

這就更可以說明了第二聯絕非僅僅是寫景。第三聯也決不只是寫自己的孤苦無依。「憑軒涕泗流」 一句中,則凝聚著詩人對國家時局、自己孤苦處境比照後,感到無可奈何,感到萬分壓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顯示出杜甫晚年時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無可奈何。

全詩如下: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譯文如下:

從前只聽說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像在湖面日夜盪漾漂浮。

沒有得到親朋故舊一字音信,年老體弱之身只剩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欄遙望胸懷家國淚水橫流。

(6)登岳陽樓賞析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

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創作背景

唐代宗大歷二年(767),杜甫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葯維持生命。大歷三年(768),杜甫離開夔州(今重慶奉節)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來到岳陽(今屬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贊;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於是在岳陽寫下《登岳陽樓》。

Ⅶ 陳與義登岳陽樓其一的賞析

登岳陽樓
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里,老木蒼波無限悲。

【注釋】

①羈心,羈旅之心,即客心。②永晝,整天。③擾擾,紛亂動盪的樣子。④悠悠,形容憂思不盡。⑤夕霽,傍晚的晴暉。

【簡析】

大自然的各種景緻,表現在詩人的作品中時,往往隨著詩人的心情變化而變化。同是春雨,杜甫和許多詩人感到「喜」,而陳與義卻感到「驚」。前兩聯用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詩意,而不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意境,所以,一場春雨過後,看不到杜甫「花重錦官城」的美景,而看到辛棄疾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落花無數」,和自己眼前的「雨濕高城」。聽不到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而聽到杜甫「恨別鳥驚心」。一個「孤」字,把為避兵亂的詩人孤獨凄涼的心境傳出,似乎有秦觀「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砌成此恨無重數」的意境。而「蛛絲」又和辛棄疾「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非絮」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只是陳與義寫得更含蓄些。

譯文可以去這里看:

http://www.tenyensoft.com/scwk/ss/cyy_dyyl.htm

首聯「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寫景,一」東」一」西」形象生動的說明了岳陽樓的地理位置., 「簾旌不動夕陽遲」由遠及近,從」 簾旌」到」夕陽」,描繪出了一幅靜謐而慘淡的的夕陽入山圖.面對這樣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詩人不由悲從心來.

頷聯中,」 登臨吳書蜀橫分地」從歷史角度介紹了岳陽樓,此句仿杜詩中」吳楚東南」 意境雄偉, 讓人想起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懷古傷今,怎能不讓人」 徙倚」在山水之間.在這樣美麗的岳陽樓畔,詩人卻提不起半點觀賞山水的雅興,僅」徙倚」二字,便把詩人那滿腔愁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頸聯從杜甫」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脫胎而來,而又未生搬硬套,」萬里」」三年」說明了詩人逃難時遙遠的路途以及具體的時間,恰當的表現了自己背井離鄉,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聯情景相生,」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自己的」白頭」相映襯,且暗示了當時政治局勢的嚴峻,」老木滄波」既指眼前實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這樣的蒼涼氣韻,與杜詩中」無邊落木瀟瀟下」,」艱難苦恨繁霜鬢」相同.同樣的國破家亡,天涯淪落,此時此刻,杜甫成了詩人患難中的知己,因此,詩中自然有了杜詩中雄闊慷慨的風格

Ⅷ 陳與義登岳陽樓第二首的賞析

《陳與義登岳陽樓》第二首的賞析:

《陳與義登岳陽樓》第二首寫景和歸途。詩人登上岳陽樓,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這就描繪了多種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構成了洞庭湖獨有的美景。

表面上「晴不風」三字略顯俗套,但這正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相同韻味,不加修飾,只是寫的是湖水之壯美,這更顯手法獨特。

第二聯寫人亦寫景,而且再次點明時間是傍晚時分。第三聯起,開始寫詩人的歸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將詩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見白草稀稀,向南望則見楓葉紅紅,這一聯的描寫將整首詩推向高潮,對仗工整,別有韻味。

最後兩句就是寫詩人只顧觀景,寫著的詩到了江陵還未完,這就從側面襯託了長江洞庭之間風光之好。整首詩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樣,是「憂」的,因為兩首詩記述的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隱藏了,這首詩實際上表達了北宋國亡後,作者只能觀景排憂之情。

《登岳陽樓二首》是南宋詩人陳與義創作的組詩,《陳與義登岳陽樓》其二原文:

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

樓頭客子杪秋後,日落君山元氣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遊聊得看丹楓。

翰林物色分留少,詩到巴陵還未工。

譯文:平湖映著天空的影子,晴空萬里,波瀾不驚,夕陽下小舟悠悠遊過,大雁在空中飛來飛去。岳陽樓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往北邊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邊可以看到紅色的楓葉。一路欣賞景色,結果到了巴陵還沒有寫出來詩。

(8)登岳陽樓賞析擴展閱讀: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開封,北宋滅亡。當時,陳與義被貶在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做監酒稅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難民行列中,南奔襄漢,顛沛湖湘,流離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岳陽樓,與朋友悲傷國事,借酒消愁,寫下了數首詩歌以記其事,其中就有這兩首《登岳陽樓》。

Ⅸ 登岳陽樓賞析簡短的 杜甫寫的

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局限於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回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答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系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世身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