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文言文及賞析

文言文及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1 21:47:14

1. 托物言志的古文及賞析

古詩賞析之託物言志詩
詩,指的是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採用象徵、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於某種具體事物的一類詩歌。那麼,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詩,應該具有什麼特點呢?
首先,既然是詠物詩,當然要能逼真地寫出所詠之物的特徵,並能深入其里,攝出事物的神韻、品格來,即要做到「神似」。如南宋故臣鄭思肖的《畫菊》:
花開不並百花從,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菊花獨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虛榮,不屑與「百花」為伍。它堅持節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窮。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種神韻,而菊花同時又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相對應的「百花」則是影射那些屈節仕元的故宋臣屬。
詩三四兩句化用朱淑貞「寧可抱頭枝上老,不隨黃葉舞西風」的詩句,精心刻畫了菊花寧帶著清香枯死枝頭,決不向北風屈服飄零落地的頑強精神,絕好地體現其耿耿忠心、錚錚鐵骨,及「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風亮節。這里的「北風」一語雙關,字面上指大自然凜冽呼嘯的北風,實際上隱喻來自北方的元朝統治者。他們雖憑借強大的武力滅亡了南宋,但去無法征服像詩人這樣的孤臣義士。詩人以詠菊為題,運用擬人手法詠菊寫人,通過贊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其次,在欣賞詠物詩時,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
如下面這首明人於謙17歲時寫的《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
詩的首句寫石灰的來之不易,鏗鏘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錘百煉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了石灰臨難不懼、處變不驚的不凡氣度,從中也寄寓了少年於謙不畏艱險的性格。第三句詩人再次以擬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現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願獻身的美德。同樣,從中也展示了詩人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英雄情懷。詩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間」是前三句的收結與歸宿,是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樣,關鍵在於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志向,這也是詩人的志向和理想。我們可以說,作者句句寫石灰,正是句句寫自己。
再者,要注意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詠之物與詩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淺程度。
如黃巢落第後所作的《菊花》: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作者親切地稱「菊花」為「我花」,顯然把它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徵。那麼,與之相對應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
詩的三、四兩句極寫菊花盛開的壯麗情景,「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整個長安城,都開滿了帶著黃金盔甲的菊花,它們散發出陣陣濃郁香氣,直沖雲天,浸透全城。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國,也是菊花的盛大節日。思想的深刻,想像的奇特、設喻的新穎、辭採的壯麗、意境的闊大,都可謂前無古人。正因為這樣,作者筆下的菊花也就一變過去那種幽獨淡雅的靜態美,顯示出一種豪邁粗獷、充滿戰斗氣息的動態美。它既非「孤標」,也不止「叢菊」,而是花開滿城,占盡秋光,散發出陣陣濃郁的戰斗芳香,所以用「香陣」來形容。因此這首詩,無論意境、形象、語言、手法都有「奇」的特點,使人於詩作中讀出抒情詩人的高大形象,精神為之一振,耳目為之一新。

2. 文言文《孟子.滕文公下》翻譯及賞析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起怒來, 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孟子說:「這個怎麼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 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 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裡,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 至於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確 的位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 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我 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這 樣才叫做大丈夫!」 

【賞析】 

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能夠左右諸侯,挑起國與國之間的戰 爭,「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漢大丈夫. 
孟子則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 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不過是小人、女人,奉 行的是「委婦之道」,哪裡談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說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過言「禮」來說明女子嫁 時母親的囑咐,由此得出「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里值得 我們注意的是,古人認為,妻道如臣道。臣對於君,當然也應該 順從,但順從的原則是以正義為標准,如果君行不義,臣就應該 勸諫。妻子對丈夫也是這樣,妻子固然應當)順從丈夫,但是,夫 君有過,妻也就當勸說補正。簡言之,應該是「和而不同」。只有 太監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問是非,以一味順從為原則,實際 上,也就是沒有了任何原則。 
可見,「妾婦之道」還不能一般性地理解為婦人之道,而實實 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銳的,對公孫衍、張儀之流可以說是 深惡痛絕了。 
遺憾的是,雖然孟子對這種「以順為正」的妾婦之道已如此 痛恨,但兩千多年來,這樣的「妾婦」卻一直生生不已,層出不 窮。時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護,「妾婦」難存,但「妾婦 說」卻未必不存,甚或還在大行其道哩。 怎麼辦呢? 
孟子的辦法是針鋒相對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這就是他 那流傳千古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樣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 還是回到儒學所一貫倡導的仁義禮智上去了。這樣做了以後,再 抱以「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立身處世態度,也就 是孔子所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或孟子在 另外的地方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盡心 上》那就能夠成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關於「大丈夫」的這段名言,句句閃耀著思想和人格力 量的光輝,在歷史上曾鼓勵了不少志士仁人,成為他們不畏強暴, 堅持正義的座右銘。 
直到今天,當我們讀這段書的時候,似乎仍然可以聽到他那 金聲玉振的聲音。

3. 山水文言文段落及賞析

1.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本文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

賞析
文章開始,作者從人們對山水的態度入手:古往今來,沒有人不贊美青山綠水的,特別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麗、清秀絕塵,是如此的典雅、飄逸。接著描寫了山水、石壁、叢林、翠竹和早晨、黃昏的景象,融情於景,表達作者對山水的贊美之情。最後,作者發出慨嘆:從謝靈運後,又有誰能欣賞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還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曉霧夕陽、猿鳥錦鱗,有比喻、誇張、擬人,有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說不完的無限情趣、道不完的生機盎然,使人覺得似人間仙境一般。這在魏晉六朝「詩尚玄理,文工駢體」的文風中,可謂一枝獨秀。讀來凡心皆無,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可根據需要截取一部分或一段

2.
後赤壁賦(山水描寫部分) 蘇軾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讒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賞析
該選段純粹寫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聲"四句,卻寫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濺流緩而石出有聲的初冬獨特夜景,從而誘發了主客棄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興,這里,作者不吝筆墨地寫出了赤壁夜遊的意境,安謐清幽、山川寒寂、奇異驚險的景物更令人心胸開闊、境界高遠。而那"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的場景又不能不使他產生凄清之情、憂懼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寫到這里,又突起神來之筆,寫了一隻孤鶴的"橫江東來"'、"戛然長鳴"後擦舟西去,於是,已經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憫,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瀾,還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筆。

3.石鍾山記(描寫山水部分) 蘇軾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欬且笑於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鍾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獻子之歌鍾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賞析
先交代探訪石鍾山的時間地點同游者,然後寫絕壁下的情景:看見的是「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聽到的是「雲霄間」鶻鳥的「磔磔」的驚叫聲,以及「山谷中」鸛鶴像老人邊咳邊笑的怪叫聲。描繪出一幅陰森可怖冷清凄厲的石鍾山夜景,有遠有近,有高有低,有動有靜,有形有聲,十分逼真,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段描寫著力渲染陰森可怖的環境氣氛,烘托出親身探訪的不易,為下文批評「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伏筆。
轉而寫作者在「心動欲還」的時候,忽然「大聲發於水上,噌如鍾鼓不絕」,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卻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發現「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查明了發出「噌」之聲的原因。但事情並未到此為止,下面又起波瀾。作者在「舟回至兩山間」的時候,發現入港處有「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與風聲相吞吐,有窾坎鏜之聲」。作者對兩處聲音的考察,極為細致深入,處處印證了首段的酈說:「微波入焉」和「與風水相吞吐」,分別照應「微風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淡澎湃而為此也」和「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分別照應「水石相激」;「噌如鍾鼓不絕」和「窾坎鏜之聲」,分別照應「聲如洪鍾」。這就不僅證實了酈說,而且以詳補「簡」,為末段嘆酈說之「簡」作好鋪墊。

4. 賞析文言文的句子

運用擬人手法,把XX寫活了,生動形象得寫出了XX

5. 情景交融的古詩文及賞析誰知道古詩文的賞析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岳:此指東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3.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鬱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即山東地區.
4.造化:天地,大自然.鍾: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5.陰陽:這里指山北山南.割:劃分.這句是說,泰山橫天蔽日,山南向陽,天色明亮;山北背陰,天色晦暗.同一時刻卻是兩個世界.
6.決:張大.眥:眼眶.決眥形容極目遠視的樣子.入歸鳥;目光追隨歸鳥.
7.會當:一定要.凌:登上.
寫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這是杜甫現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約作於開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齊趙時,詩人當時是二十五歲.這是一首氣勢宏大的寫景詩,展示巍峨秀麗的泰山景觀.詩中洋溢著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和青年時代胸懷大志,積極進取,樂觀自信的精神.前人於此詩評贊頗多,"齊魯青未了"一句,眾口稱道,劉辰翁稱此"五字雄蓋一世";郭浚曰:"他人游泰山記,千言不了,被老杜數語說盡"(上二人語均見《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唐詩別裁》雲:"五字已盡太山."此詩最後兩句也頗得佳評,浦起龍《讀杜心解》雲:"末聯則以將來之凌眺,剔現在之遙觀,是透過一層收也……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
杜甫一生寫過三首《望岳》.雖然題目一樣,但是描寫對象、背景、旨趣、體裁、風格各有不同.三首詩分別寫於杜甫二十五歲、四十七歲和五十八歲時,把它們並讀比較,可從中略窺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際遇和胸懷.詠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詠華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時期失意彷徨、動極思靜的人生;詠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時期內斂安命、與人為善的人生.
泰山名氣很大,文化內涵很深,歷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臨游覽,留下了眾多賦詩題詞.但自從杜甫《望岳》詩面世後,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詩石刻共有四處,摘其詩句者更有多處,此詩的知名度可見一斑.
賞析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岳暮,並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齊魯青未了」了是經過一番揣摩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齊魯大地,只見一片青綠蒼翠,一望無際.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大自然似乎對泰山情有獨鍾,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邊亮,一邊暗,就好像一邊是黃昏,一邊是晨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細望泰山,山間雲氣生發,層層疊疊,令人心胸激盪起伏.詩人睜大了眼睛,極盡舒展目力,追羨那飛入山間的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由望山而聯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遠望近觀,再到決意登山
這是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體詩,盡管全詩為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間兩聯對仗,但句中平仄聲調未按規定順序演排,各句之間也不粘綴,所以歷代選本都歸入「五言古詩」.這首詩的結構,清代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一分析得極好:「詩用四層寫意.首聯遠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勢,三聯細望之景,末聯極望之情.上六實敘,下二虛摹.」

6. 如何翻譯及賞析注釋文言文《秦時婦人》

釋義如下:

唐朝開元年間,代州都督因為五台山客僧多,恐怕妖偽之事發生,就下令把沒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趕走。客僧害怕被驅逐,大多暫時逃避到山谷中去。有個叫法朗的和尚,逃進雁門山深處。雁門山深澗當中有個石洞,能容納人出進。法朗就多帶干糧,想要住在這座山裡,於是他就尋找洞口進去了。走了幾百步之後,那裡漸漸空闊了。到了平地,踏過流水,渡過到另一岸,那裡太陽、月亮都很明亮。又走了二里,到一個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著草葉,但容顏端莊秀麗。她看見和尚,害怕而又驚訝,就問和尚說:"你是什麼人?"和尚說:"我是人啊!"女人笑著說:"難道有這樣形骸的人嗎?"和尚說:"我奉事佛,佛必須貶降形骸,所以這樣。"她又順便問:"佛是干什麼的?"法朗就詳

細地說給她聽。女人們互相看了看,笑著說:"他的話很有道理。"又問:"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給她們講解《金剛經》。她們聽了再三再四稱贊叫好。法朗就問她們:"這個地方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女人說:"我們本來是秦時人,隨著蒙恬修築長城。蒙恬多使用婦女,我們忍受不了那樣的折磨,就逃避到這里。當初吃草根,得以不死。來到這里也不知道年歲,也沒有再到人間。"於是她們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養活他。草根澀,根本不能吃。法朗在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暫時告辭出去,到人間去尋找糧食。等到他到了代州,准備好糧食再去時,卻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個地方在哪兒了。

7. 古代古詩文原文及500字賞析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山水名篇,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於詩情畫意之中寄託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啊!又由於這里人跡罕到,「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於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麼清幽明凈的自然美啊!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稱贊兩位賢隱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著力。象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的歡歌笑語,那是一些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追求過安靜純朴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青松、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朴,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發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8. 古文名句賞析及解釋

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詩句意思:將來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縱目四望,方能看出群山是那麼的低矮渺小。

理解賞析:「會當」是「一定要」的意思。這兩句是詩人望岳所產生的意願,抒發了詩人定登絕頂的豪情,是奮發有為的象徵。既表現了詩人豪邁不羈的審美情懷,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那種匡時濟世、建功立業的氣概和抱負。

2、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詩句意思:沉舟旁邊,有千帆爭先競發;病樹前頭,有萬木競相爭春。

理解賞析:詩人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悵,卻又相當達觀,反而勸慰朋友(白居易)不必為他憂傷。對世事的變化和仕宦的升沉,表現出豁達的襟懷。這兩句詩的形象比喻遠遠超出了詩人的主觀意圖,借自然景物的變化表達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和向前看的樂觀精神,蘊涵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哲理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詩句意思:自古以來,每當秋天到來,人們就為那寂寞孤獨的日子而感到悲傷,我說秋天的日子遠遠好於春天的日子。

理解賞析:這兩句詩以議論發端,警策有力。詩人針對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的實質,強調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還要好,進而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

4、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

詩句意思:假如東風沒有給周瑜方便,那春光明媚的銅雀台里早就鎖住大喬和小喬了。

理解賞析:這兩句是議論,強調周瑜取勝是靠天時地利之便,暗含機遇造英雄的哲理。

5、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

詩句意思:這相思之情正如春蠶的絲(情思)悠悠無盡,只有到了死才能完結;這思念之淚正像蠟燭的殘脂一點點地燃燒、消失,只有到它化為灰燼後,思念之淚才會流干。

理解賞析:這兩句詩巧妙地把自己的相思和情思,通過新穎恰當的比喻,把生動感人的形象描繪出來,表現了別後思念之深和對愛情無比堅貞的態度。蘊涵執著追求的哲理。

6、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詩句意思:不怕浮雲遮蔽了視線,實在是因為自己處在最高層。

理解賞析:這兩句詩是全詩的重心,議論精彩,富於哲理。「浮雲」是「邪臣蔽賢」的象徵;「身在最高層」隱喻自己德才卓絕,不怕人毀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立志改革的理想和抱負。

這兩句詩闡明了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喻指掌握了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觀察社會,處理問題時就能高瞻遠矚,信心百倍,排除阻力,克服困難,把事業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7、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蘇軾《浣溪沙》)

詩句意思:誰說人生沒有再次年輕的時候?門前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去。

理解賞析:詞人就溪水西流抒發感慨,發表議論。用溪水西流證明人生也有返老還童的可能。表現了詞人被貶後壯志不衰、樂觀向上的情懷,蘊涵事在人為的哲理。

8、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詩句意思:在那山水連綿重疊的地方,真讓人懷疑路已走到盡頭了,無法前行;沒想到那柳色深深、花色紅艷的地方又出現了一座村莊。

理解賞析:這兩句詩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如果鍥而不舍繼續前行,就會發現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天地。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此消彼長的道理。

9. 古文《狼》翻譯及賞析

一、原文

一屠暮行,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遺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無計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極力吹移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張不得合。遂負之以歸。
非屠,烏能作此謀也!

二、譯文

有一個屠夫,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緊緊地追趕著。路旁有個農民留下的田間休息處,他就跑進去躲藏在裡面。狼從苫房的草簾中伸進兩只爪子。於是屠夫急忙捉住狼爪,不讓它離開,但是沒有辦法可以殺死它。只有一把不滿一寸長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豬的方法往裡吹氣。

(屠夫)用力吹了一陣兒,覺得狼不怎麼動了,才用繩子把狼腿捆起來。出去一看,只見狼渾身膨脹,就像一頭牛。四條腿直挺挺地不能彎曲,張著嘴也無法閉上。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
(如果)不是屠夫,誰有這個辦法呢?

三、賞析

這篇文章著重表現狼的爪牙銳利,但最終卻落得個被殺死的下場,作者藉此肯定屠戶殺狼的正義行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

蒲松齡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惡貪官污吏的作家,在《聊齋志異》另一篇故事《夢狼》中,把貪官寫成牙齒尖利的老虎,把衙役寫成吃人血肉的狼;它們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慘象。作者「竊嘆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夢狼》),認為他們「可誅」「可恨」(《王大》)。

《狼三則》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質,兇狠狡詐的特性,表現了對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縮,只能勇敢機智地把它們殺死的主題思想。本則所寫屠戶遇狼,始而遷就退讓,幾乎被吃,繼而奮起殺狼,使自己轉危為安的生動曲折過程,更是突出了這一主題。

《狼三則》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說是對《夢狼》的補充,實際上寄寓了作者鞭撻貪官污吏的思想。如此,對付現實生活中階級敵人也必須如此。要敢於斗爭,又要善於斗爭,以奪取勝利。

(9)文言文及賞析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蒲松齡 (清代文學家)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

蒲松齡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

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郭沫若曾這樣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10. 秦時婦人文言文翻譯及賞析注釋

1 譯文:唐朝開元年間,代州都督因為五台山客僧多,恐怕妖偽之事發生,就下令把沒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趕走。客僧害怕被驅逐,大多暫時逃避到山谷中去。有個叫法朗的和尚,逃進雁門山深處。雁門山深澗當中有個石洞,能容納人出進。法朗就多帶干糧,想要住在這座山裡,於是他就尋找洞口進去了。走了幾百步之後,那裡漸漸空闊了。到了平地,踏過流水,渡過到另一岸,那裡太陽、月亮都很明亮。又走了二里,到一個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著草葉,但容顏端莊秀麗。她看見和尚,害怕而又驚訝,就問和尚說:"你是什麼人?"和尚說:"我是人啊!"女人笑著說:"難道有這樣形骸的人嗎?"和尚說:"我奉事佛,佛必須貶降形骸,所以這樣。"她又順便問:"佛是干什麼的?"

法朗就詳細地說給她聽。女人們互相看了看,笑著說:"他的話很有道理。"又問:"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給她們講解《金剛經》。她們聽了再三再四稱贊叫好。法朗就問她們:"這個地方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女人說:"我們本來是秦時人,隨著蒙恬修築長城。蒙恬多使用婦女,我們忍受不了那樣的折磨,就逃避到這里。當初吃草根,得以不死。來到這里也不知道年歲,也沒有再到人間。"於是她們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養活他。草根澀,根本不能吃。法朗在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暫時告辭出去,到人間去尋找糧食。等到他到了代州,准備好糧食再去時,卻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個地方在哪兒了。

2 賞析:如桃花源中一般遠離戰亂、和平美好的生活,是每一個時代的理想,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事那麼難以實現,宋朝編者清醒地在故事結尾告訴讀者,故事裡美好的地方實際上是找不到的。通過秦時夫人對生活的認識,告訴人們一定要珍惜平常而美好的生活。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