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青銅器及賞析

青銅器及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1 20:24:53

A. 青銅器虎紋有什麼鑒賞意義

虎紋花土 最早有關虎的文物
在中國,虎乃百獸之王,時常被我國古代人民奉為「專山神」。虎是中華屬民族原始先民的圖騰崇拜物,博物院陳列部研究所副所長胡衛民介紹說,這次的展品中,最早有關虎的文物來自於殷墟出土的虎紋花土。從整體上來看,這件文物只有一個長約1米左右的虎形輪廓,紅色的漆覆在上面勾勒出一個虎形。最初,它是被刻在木板上,隨著時間的流逝,木板逐漸腐爛,從而上面的漆印落在了泥土上面,形成了這件漆器。從這件物品上可以反映出早在商朝時期,中國人就已經開始尊老虎為神,將之膜拜。

B. 大家談談對青銅器的賞析吧!

這周我美術課才學了青銅器.真是巧呀!你要的都在這里:
http://www.pep.com.cn/images/200410/pic_149234.jpg
http://www.pep.com.cn/images/200410/pic_149235.jpg
http://www.pep.com.cn/images/200410/pic_149236.jpg
http://www.pep.com.cn/images/200410/pic_149237.jpg

C. 鑒賞青銅器一般從哪幾個方面分析

偽造青銅器主要是為了牟利,而仿造青銅器則是出於對古代文化的尊重與愛好,或是出於復古以宣揚傳統禮教之目的,所以仿古與偽造二者製作的目的與性質均不同,由此在器物上也表現出某些不同的特點,有必要加以區別。唐代以來各個時期仿古作偽的情況大致可概括為四句話:唐宋為仿,元明是變,清代在改,民國是騙。現將其基本方法概述如下從重量辨青銅器的真偽

一般說來商前期器輕而薄,商後期器體重質厚,西周器渾厚銘多,春秋戰國之器比商前期輕薄精細,漢代器重拙粗矮。而宋以後的偽器絕大多數要比真器重、壓手。因為宋以後的偽器埋入土中的時間不如漢以前銅器埋藏時間久遠,受外界腐蝕程度也小,合金成分不一樣,胎質的輕重也不同。總之,偽器比真器重。
故宮藏有一件民國時期偽造的商爵,高24.7了厘米、寬17.8厘米、重1.12公斤。爵是京西六郎庄夏錫忠捐獻給故宮幾千件器物中的一件。夏錫忠在南河沿路西有一「局眼」(不是鋪面,是住宅可兼營業),當時家裡很富,銅、錫等古玩都買,也都賣。但他不懂眼,買賣東西都看行家。青銅器看「同益恆」字型大小買什麼,他就買什麼;瓷器則看孫流洲。殊不知行家買真貨,而他有時買的卻是假的,此爵就屬這種情況。從外表看此爵很漂亮,是熟坑器,無地無銹,造型逼真。但行家拿起來一掂量,就發現壓手、過重;再細審腹部,獸面紋是偽刻的,鋬內腹側的銘文亦是偽刻的,並且走刀的痕跡,此爵無疑可斷為偽器。
從重量上去鑒定青銅器的真偽,其要訣就是偽器比真器重。

辨別熟坑青銅器的真偽
因為「熟坑」是傳世青銅器的表面特徵製作的。真是傳世青銅器的外表上也要打蠟,把表面的銹層、地子全覆蓋在蠟層的下面。鑒別熟坑銅器的真偽,首先要看足、口沿處露銅的部位,有紅地子層的是真器,再將熟坑青銅器外面的蠟層擦掉,用氨水反復擦拭,再將硝酸滴上幾滴,如果能看到露銅色的是仿器,如不露銅地子是真器。熟坑青銅器因為沒有經過氧化腐蝕,所以銹層很淺,沒有層次,紅銹也不自然,對於熟坑青銅器要特別留神,多進行比較,就容易掌握辨別的方法。 宋代製作假地子的用鹽鹵砂,作假銹是用木漆調色或加松石末塗上的。這樣做出來的銹層,層次很少,用開水一澆,作假銹的銹層就容易脫落,即使不脫落,也會因為熱水的原因,發生顏色變淺的現象。

青銅器銘文辨偽
商周青銅器銘文的鑄造,是另外做一塊銘文范,鑲嵌入主體內范中。有的銘文范嵌得很平整,周圍沒有明顯的痕跡。也有嵌得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蕞器組的銘文皆是如此。商周青銅器在鑄造長篇銘文時,有的還要劃好線條或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銘文橫行直行都比較規整,范土的銘文是陽線條,而鑄成的銘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覺,同時在字口內具有磨砂玻璃那樣均勻的無光感,字體筆畫的轉折處,呈非常自然的圓勢,而從事在陶范上刻銘文的技工,技術很高超,書寫也很流利。

春秋戰國青銅器上出現整篇刻上去的銘文,但原刻的文字是當青銅器脫范不久科的,因古時無鋼刀,就用小輪子在銅器上琢磨出來的,所以字體比較光潔,只有琢磨痕,而無刀痕。宋代以後很多在沒有銘文的青銅器上作偽銘紋,作偽銘紋是用刀刻的,一筆要刻上好幾刀,往往會留下刀刃的痕跡。

宋代以來,金石家的研究重點是文字,當作歷史文獻對待的青銅器銘文,所以當時有銘文的青銅器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那時收藏家們對青銅器的搜集,往往偏重在銘文方面,宋代仿製的青銅器也大部分帶有銘文。
鑒定銘文真偽,除仔細觀察原銘文附近有無改鑿.改刻以至字體不一,表面高低不平,補上偽銹等痕跡外,還可以從銘文的鑄造方法來鑒定。後刻的銘文,有的是有所本,字體比較拘謹、呆板,字口內有或隱或顯的刀鑿痕。而用翻砂法鑄造的青銅器,泥料顆粒比較粗,銘文筆畫的表面與細膩的范土鑄造不同。

科學鑒定通常是指利用現代化的儀器進行的元素分析、放射性元素的年代測定等,再就是系統知識的綜合判斷,俗稱「眼學」。

其實「眼學」也是科學的組成部分,因為考古學本身就是被列入科學行為的范疇的,而依據考古發掘的標本、標准器形成的類型學、器形學、圖案學等也都屬於科學研究的領域,所以,「眼學」是運用了大量系統知識的經驗之談。例如:對於青銅器上銘文的鑒定常常成為對於有爭議器物的強有力的證據,特別是數十字以上的長銘,今人很難編出可考卻未見著述而又文意通暢的上古銘文,很難刻寫出古意燦然、毫無造作且不出錯誤的古文字,這絕不是儀器可以解決的。又如:早期范鑄法的錯范痕跡和分隔內外范的墊痕與偽造的痕跡,目前的儀器還無法判斷,但專家、有經驗的文物工作者和收藏家只要藉助肉眼或放大鏡就可以判斷。所以,積累經驗、掌握青銅器的一般性特徵和內在規律性的東西,是收藏活動必不可少的。

在收藏活動中,有大量的詞彙來自傳統,並沒有科學的界定。或者說,一些名詞的法律界定是明確的,卻並非科學和傳統的界定,因此,在公私收藏領域習慣上沿用了許多的術語和俗語。譬如:「出土文物」的一般性概念為從古代遺址、墓葬、窖藏、塔基、石窟寺,包括水底和沉船等的被發掘、打撈、發現及被盜掘出的古代文物,是相對於流傳於世的瓷器、字畫、傢具、文玩等「傳世文物」而言的。所以,不論什麼時間出土的,皆可稱為出土文物。但是,法律中對於「倒買倒賣出土文物」的界定,則是對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新出土」的文物而言。民國以前的「出土文物」即視同「傳世文物」了。

收藏圈裡對於出土文物出土時間和出土地點及其相關土壤環境的說法則更顯生動,流行的評定語稱「生」或「熟」,以及「坑」。

「生」或者「生坑」,是指新出土與早些年出土,但保持了出土時的本來面貌,沒有經過出土後的進一步處理,沒有受到生活中油垢等污染和長期直接用手把玩形成的表層變化,銹色和土沁色燦然的器物。

「熟」或者「熟坑」剛好相反,譬如明清時期出土,甚至宋代及宋代以前出土,經過了「傳世」的經歷,器物表面已經表現出自然的「熟」、「老」。特別是清代中期,藏家喜歡將青銅器除銹、擦光、上臘,加之常年把玩,就形成了「黑漆古」。

國外個別公私機構曾經有過一種極端的行為,號稱「恢復這些器物的本來面貌——其當年曾經被使用時的面貌」。於是,將古代青銅器上的銹統統除掉了。這非常不科學。因為,青銅器上的銹色是歲月的痕跡,是人類上古文明傳承的歷史烙印,會增加其文化的含量和歷史的重量感。同時,這種綠銹一般是指銅器的氧化層,而氧化銅比銅本身還要穩定,除掉了「銹」反而會不利於青銅器的保護。因此,普遍流行的原狀保護法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更加科學。只有對於起腐蝕作用的「有害銹」必須盡快做局部的清除、保養。另外需要提及的是,近世工藝仿品的「生坑」效果大多是廣告色合膠噴塗上去的,有些加工細膩的仿品色彩非常逼真,但開水澆上去之後水即變綠、變藍和紅。如前所述,自然銹色是氧化銅,比青銅本身更穩定,絕不可能溶於水。這幾年高仿品的工藝水平改進了,可總有破綻可尋就是了。

俗語中的「水坑」、「臟坑」、「發坑」和「半發坑」則不僅是說器物呈現的表面特徵,還特指出土地相應的土壤環境以及器物呈現的品質特徵。

「水坑」器的出土地點多為湖南、湖北以及浙江,通常表現為色彩鮮亮、表面大多光潤如鏡。或綠得湛然,或黑得油亮,就像剛剛從水裡撈出來的。因此,常與「水坑」器伴隨出現的俗語還有「綠漆古」和「黑漆古」。

嚴格意義上講,「綠漆古」是銅器綠銹生成之後,由於水文地質條件變化或者墓葬、窖藏常年浸水,器物表面的浮銹自然脫落,卻因年代久遠,綠色牢牢地浸染在器物表層上形成的,好像罩了層薄薄的綠漆,故俗稱「綠漆古」。

「黑漆古」的道理與「綠漆古,,相似,主要似取決於當地水質和土壤的酸鹼度等,有器物長期傳世形成的自然「包漿」,也有青銅器本身合金成分差異造成的原因。一般來說,器物出土時即黑亮如墨,表面幾乎沒有綠銹者,多為春秋、戰國、兩漢時期,而且戰國、西漢的情況更加普遍,其中約90%屬於戰國時期鑄造的。紅、藍色銹斑大多也出現晚期青銅器上,尤以漢代突出,當為青銅中雜入鐵等成分造成的。這種情況商周時期絕對不會發生。近年「綠漆古」和「黑漆古」的偽晶亦有銅胎外用樹脂材料做成的,紋飾非常精美,但樹脂材料的導熱性與青銅相差很大,只有上手就會感覺出來。

「棗皮紅」是指有些青銅器綠銹下呈現的暗紅色,琉璃廠習語稱之「棗皮紅」。還有許多形容各種器物色彩特徵的類似形象習語,例如章料術語中的「蝦青」、「雞血」,瓷器中的「翠毛兒藍」、「豇豆紅」等等。

「包漿」是指沒有浮銹,器物表面卻通體呈現一層均勻、柔亮的氧化層的特殊現象,有時也用於泛指器物表面「生」「熟」情況與呈色情況。所以,可以用於出土器,也可對傳世品而言。「包漿」通常是鑒別青銅器的重要依據,當然也就會有人故意做上去,而且可以做到神似。例如新鑄的銅香爐,經過不同的混合液體浸泡,然後烘烤,會出現各種呈色的「包漿」。反復浸泡、焙燒之後,甚至會出現非常美麗的厚厚「包漿」。這在近些年蘇州仿「宣德爐」上被廣泛應用。

「水銀浸」亦稱「水銀古」,也是一種青銅器的自然「包漿」現象,有局部的,也有通體銀白的,多見於銅鏡。主要為戰國到漢代時期製品,其中又以戰國為多見,大多出土與中原地區。近年以河南仿為最高境界,幾可亂真。

「泛金」與「水銀浸」的情況相仿,並非器物鑄造之時鍍了水銀或者黃金,而是青銅器在特定的土壤環境中形成的特殊氧化層,舊時也稱「返金」或者「返銅」。這種現象通常只出現在剛剛鑄造完成尚沒有使用過就人土的青銅器上,而且幾乎全部出土於河南安陽附近的商代地層中,陝西只存在個例,其他地區從未見到類似情況的報道。所以,非典型安陽類型的「泛金」器,大可直指其假。

「臟坑」器的出土地點在北方一些地區,表現在銅器表面銹色斑駁而雜亂,並伴有大量「有害銹」,甚至使得器物嚴重受損。

「發坑」和「半發坑」則指出土物不僅表面,而且質地本身都受到嚴重侵蝕,呈現出一種類似發酵、發泡狀的疏鬆、漲裂。大部出現這種墳起、鼓泡、漲裂現象的俗稱「發坑」,部分或局部出現的古玩行里習稱「半發坑」。

文物的自身品質與收藏價值重要的外在條件之一就是「品相」,是文物行里人對於文物自身質地與完殘情況綜合評價的習語。以金屬鑄幣為例,「祖錢」或「雕母」的品質註定優於脫胎而成的「母錢」;「部頒樣錢」或「進呈樣錢」的品質註定優於「初爐錢」,「初爐錢」則優於一般流通幣。所以,在這里「晶相」是一級高過一級的。

但是,除了自身品質之外,保存狀況的優劣也是決定「品相」好壞的評判標准。也就是說,鑄造精美的普通流通幣保存如新,「品相」自然是絕好的;「雕母」若損傷嚴重,也會被斥為「品相」不好。

D. 鑒賞青銅器一般從哪幾個方面分析

青銅器辨偽指的就是辨識一件件具體的傳世品青銅器的真偽,即它們是真的古代青銅器,還是後世為牟利而製作的偽品。這是對傳世品青銅器進行鑒定收藏首先需要做的研究工作,這是因為傳世品與考古發掘品不同,傳世品中混雜有大量的偽品。
為了進行辨偽,首先就要了解偽作青銅器的歷史和偽器的基本情況。
自宋代金石學產生以來,古代青銅器成為研究與鑒賞的重要文物,公私競相收集入藏,遂使青銅器具有了較高的經濟價值。因此,從宋代開始就有人製作偽品以牟取暴利。根據前輩青銅器專家容庚先生等的研究,從宋代迄今千餘年來偽作青銅器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宋元明時期。宋代的偽器已見於宋代的青銅器著錄書中。例如薛尚功《歷代鍾鼎彝器款識法帖》卷16著錄的封比干墓銅盤就是偽器。明代偽造情況,如高濂《論新鑄偽造》(《遵生八牋》14?5)所雲:「近日山東、陝西、河南、金陵等處偽造鼎彝壺觚尊瓶之類,式皆法古,分寸不遺,而花紋款識悉從古器上翻砂,亦不甚差。但以古器相形,則迥然別矣。雖雲摩弄取滑,而入手自粗,雖妝點美觀,而器質自惡。」
第二階段,清初至嘉慶時期。由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統治者的提倡,金石學有了新的發展,作偽也興盛起來。此時主要是仿照宋代青銅器圖錄作偽。據容庚先生研究,乾隆皇帝命臣下編纂的著錄皇室藏器的《西清古鑒》、《西清續鑒甲編》、《西清續鑒乙編》、《寧壽鑒古》四書中,共收錄有銘文的青銅器1176件(有銘文的銅鏡不包括在內),其中偽器317件,可疑者137件,共計490件,占總數的41%強。
第三階段,道光至清末。一方面由於金石學者重視銘文,另一方面作偽器費力而易辨,因此,此時作偽者大多轉而在真器上摹刻偽銘以牟利。這種作偽風氣始於西安,以號稱「鳳眼張」的張二銘最為有名。
第四階段,民國初期。由於政治腐敗,軍閥混戰,不僅各地盜墓之風大盛,而且作偽之風更熾。北京、蘇州、西安等地更是作偽的中心,有許多作偽的高手。此時由於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的傳入,作偽者運用新技術作偽,使作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例如用拓本照相製版及化學葯品腐蝕方法作偽銘,就比過去鏨刻的偽銘要逼真得多。例如《善齋禮器錄》8?6師麻孝叔簠,其銘文就是仿吳大瀓所收藏的真的師麻孝叔簠的銘文用化學腐蝕法製成,頗為近似。非仔細辨識,不能識其偽。
同時,由於外國人重視藝術價值,喜好新奇的器形和紋飾,致使偽作新奇器形、紋飾興盛起來。例如蘇州作偽高手周梅古偽作的車馬獵紋方口圓壺(見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圖版205,1958年版),十分新奇,蒙蔽了許多人。
從作偽的歷史可以總結出偽器的基本情況如下:
一、全器皆偽。例如著名的晉侯平戎盤(見S.W.Bushell著,戴岳譯《中國美術》,商務印書館,1923年版),約為乾隆年間偽作,原藏北京怡王府,1870年流入英國,現藏於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腹外上飾乳丁紋,下飾獸面紋,雙耳不倫不類,圈足系焊接,偽作明顯。盤內有偽銘23行547字,是已知偽器中銘文最長的。內容雜取《尚書》及《左傳》,字體雜仿《散氏盤》及《石鼓文》,刻工拙劣,一望而知其偽。
二、器物的一部分為偽作。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父乙觶,器身為真器,但作偽者在其口部加上一個流,並在腹上部加上一個銴,成為一件古代並不存在的帶流帶銴的觶(見程長新等《銅器辨偽淺說》,文物出版社1991年)。
三、拼湊真器殘片作成偽器。例如《西清古鑒》6?11著錄的蟠夔紋鼎11,系用銅甗的上半部下加三足而成,似是而非。
四、器真銘偽。這又包括兩種情況:
1、銘文全偽。或用刀具鏨刻而成,或用化學葯品腐蝕而成。內容或仿某一真器銘,或拼湊,或隨意杜撰。例如楚公鍾(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20),系吳中蘇某在無銘的真鍾上,仿宋代薛尚功《歷代鍾鼎彝器款識法帖》6?15著錄的楚公鍾偽刻,騙了羅振玉。羅獲此鍾後,取鍾銘中「楚雨」2字,命其樓為「楚雨樓」,貽為笑柄。
2、在真銘外,加刻偽銘。例如現藏於江蘇鎮江金山寺的遂啟諆鼎。道光末年陝西出土,僅有「遂啟諆作叔寶尊彝」9字銘文。後經張二銘在其前後加刻偽銘124字,使銘文增至133字。並以三百金售給葉志詵,葉作歌紀事,和者30餘人,成《遂鼎圖題詠》一書。後經鮑康辨其偽,葉不懌,遂送給金山寺。
五、器真而花紋偽。即在真的素麵或花紋較少的器物上偽刻花紋。例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方鼎,原為素麵,作偽者在其腹部偽刻鳥紋及蟬紋。又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商代獸面紋壺,作偽者在花紋中偽嵌綠松石(陳佩芬《青銅器辨偽》,《上海博物館集刊》3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如上所述自宋代偽作青銅器出現以後,辨偽也就開始了。自宋迄今,辨偽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應予重視和批判地繼承並予以發展。
宋人趙希鵠在《古鍾鼎彝器辨》(《洞天清祿集》,《美術叢書》第9集第4冊)中指出:「三代古銅並無腥氣,惟新出土尚帶土氣,久則否。若偽作者,熱摩手心以擦之,銅腥觸鼻可畏。」清代學者陳介祺辨偽有很高的水平。他在致王懿榮的信中談到:「偽刻必有斧鑿之痕,以銅絲刷去之,則又有刷痕,而字鋒又失。……鑄字刻字必可辨,鑄字佳者,每上狹而下寬。」(《簠齋尺牘》4?6)榮庚《商周彝器通考》及榮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二書中都有專門章節論述辨偽問題,對歷史上的辨偽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
20世紀20年代中國開始了科學的田野考古發掘研究工作,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開始發掘安陽殷墟,首次出土了經科學考古發掘得到的古代青銅器。新中國建立以後,田野考古工作有了飛速發展,出土了大批的古代青銅器,使青銅器辨偽有了可靠的標尺。同時由於過去從事修復或作偽的老師傅轉入文物、博物館部門工作,坦誠地介紹了過去作偽的方法及內部情況,對辨偽水平的提高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青銅器辨偽的基本方法是比較法和綜合分析法。即將需要辨偽的器物首先分別從銅質和銹色、鑄造工藝、器形、紋飾、銘文諸方面與已知真器逐一進行對比,並參考偽器的各種情況作為反面資料進行考察,從而對該器各個方面的真偽情況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後再綜合上述各個方面的認識進行整體的分析。這樣從局部到整體、再從整體到局部反復認真考察幾次,最後得出結論。
具體講,首先從銅質、銹色上辨偽。古代銅器一般是青銅,而偽器有用黃銅者。尤其是古代青銅器已經數千年的腐蝕,銅質已糟朽,其重量比同樣大小的偽器要輕得多。這也就是古玩行常說的偽器「手頭沉」。如上海博物館藏的西周史頌簋重9350克,而偽史頌簋重達12420克,比真器重約三分之一。
古代青銅器表面的真銹是經數千年自然形成的,有綠、藍、灰、黑等多種顏色,深沉緻密,有金屬光澤,風格古樸,分布自然,給人以美感。而偽銹或用酸類快速腐蝕而成,色淡而浮薄;或用酒精調和漆片、顏料作成塗上,色調灰暗呆滯,沒有層次感和金屬光澤,並且質地疏鬆,一摳就掉,或用酒精一擦就掉。例如圖五偽青銅人面之偽銹。
其次,從鑄造工藝辨偽。古代青銅器主要是用范鑄法鑄造而成,因此器表往往遺留有凸起的范線及鑄瘤。並且器表光潔,細部花紋稜角細膩圓滑。而偽作青銅器多用翻砂法,表面粗糙,有砂眼、縮孔等鑄造缺陷。並且仿照真器翻制的偽器,一般較真器壁厚,紋飾、銘文模糊,顯得很蠢,沒有精神。
第三,從器形上辨偽。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器形是有一定之規的。偽器的器形,或模擬器,但往往形似而神不似;或憑空臆造,作成新奇的器形以嘩眾取寵。因此,遇到新奇的器形務必十分小心。
第四,從紋飾上辨偽。古代青銅器的紋飾自然而生動,風格古樸而有神韻。偽紋有的是由真器上翻制,但模糊、肥胖而沒精神;有的系鏨刻,不僅破壞了器表,而且遺留有刀痕。偽紋不僅呆板、軟散,而且布局往往不合理,尤其到了邊角之處交待不清。總之,古代青銅器紋飾的種類以及每種紋飾的結構和布局是有一定之規的,凡不符合規律者,則可能是偽作。圖六偽銅罍的紋飾就十分呆板。
第五,從銘文上辨偽。真銘的特點是自然流暢,生動有神,古樸有力。鑄銘的字口是口小底大,邊角渾圓,呈形。偽銘結構鬆散或拘謹,乃至錯誤,呆板軟弱。偽刻者字口是口大底小,呈狀,並有刀痕。腐蝕法作成的偽銘,肥胖臃腫,字口深淺不一。古代銘文的字體結構以及內容皆有一定之規,凡遇與常例不合者,則應與真銘逐句、逐字、逐筆對照,自可辨偽。又凡銘文所在部位或行款不合常規者,也可能為偽作。
第六,從器形、紋飾、銘文三者之間的關系來辨偽。真器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一致的,而偽器三者之間必有矛盾,認真分析,必能找出破綻。例如《善齋禮器錄》2?64著錄的「中義父」鼎,直耳,柱足,口沿下飾獸面紋一道,其器形與紋飾屬於商末周初。而其銘文卻屬於西周晚期,顯系偽銘。按真的中義父鼎,著錄於《貞松堂吉金圖》上22,器形為蹄足,口沿下飾重環紋一道,器形與紋飾皆屬於西周晚期,其銘文亦屬於西周晚期,三者是一致的。
此外,在辨偽工作中,詳細了解器物的出土情況與流傳經歷也是十分重要的,往往能為辨偽提供重要的線索。
最後,在辨偽工作中還必須正確區分偽品與仿製品。偽品乃是制假者為牟利而製作的假文物。而仿製品則是後代官府或私人為了禮儀活動等的需要而仿照夏商周青銅器製作的銅器,例如宋徽宗時仿製的大晟鍾,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而且是對古人的仿效與仰慕。仿品與作偽是有著根本區別的。

E. 青銅器鑒賞與收藏的編輯推薦

俗語雲:「亂世藏黃金,盛世收古玩。」極言古玩文物收藏與世道亂治關系之版深也。當今社會權,萬方樂奏,國泰民安,經濟繁榮,文化發展,乃和諧之盛世也。故收藏之事,水漲船高,於世人已成熱門之舉。本叢書分門別類,擷取精華,計有:古籍、古傢具、古陶瓷、古錢幣、書畫、玉器、青銅器、郵票八種,除講解收藏知識、鑒賞歷代精品外,還教以鑒別真偽之法、介紹收藏市場前景等等,使初涉收藏之門者能從中獲益匪淺。

F. 求一篇關於青銅器鑒賞的論文,1500-2000字左右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發明,它是紅銅和錫、鉛的合金,也是金屬治鑄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銅發明後,立刻盛行起來,從此人類歷史也就進入新的階段-青銅時代。 中國使用銅的歷史年代久遠。大約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並開始使用銅。1973年陝西臨潼姜寨遺址曾出土一件半圓型殘銅片,經鑒定為黃銅。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銅刀,這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的證明。相對西亞、南亞及北非於距今約6500年前先後進入青銅時代而言,中國青銅時代的到來較晚,但卻不能否認它是獨立起源的,因為中國存在一個銅器與石器並用時代,年代距今約為5500~4500年。中國在此基礎上發明青銅合金,與世界青銅器發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國青銅器是由境外傳播而來之說。 「國之大事,在祀及戎」。對於中國先秦中原各國而言,最大的事情莫過於祭祀和對外戰爭。作為代表當時最先進的金屬治煉、鑄造技術的青銅,也主要用在祭祀禮儀和戰爭上。夏、商、周三代所發現的青銅器,其功能(用)均為禮儀用具和武器以及圍繞二者的附屬用具,這一點與世界各國青銅器有區別,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青銅器文化體系。 一般把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時期和轉變期。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也就是中國傳統體系的青銅器文化時代;轉變時期指戰國末期-秦漢時期,青銅器已逐步被鐵器取代,不僅數量上大減,而且也由原來禮樂兵器及使用在禮儀祭祀,戰爭活動等等重要場合變成日常用具,其相應的器別種類、構造特徵、裝飾藝術也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龍山時代,相當於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紀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製品。從現有的材料來看,形成期的銅器有以下特點: 1、紅銅與青銅器並存,並出現黃銅。甘肅省東鄉林家遺址,出土一件范鑄的青銅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遺址發現兩件帶孔紅銅牌飾;河南省登封王城崗龍山城內出土一件含錫7%的青銅容器殘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內出土一件完整銅鈴,系紅銅;山東膠縣三里河遺址出土兩件黃銅錐;山東省棲霞楊家圈出土黃銅殘片。發現銅質製品數量最多的是甘肅、青海、寧夏一帶的齊家文化,有好幾處墓地出土刀、錐、鑽、環和銅境,有些是青銅,有些是紅銅。製作技術方面,有的是鍛打的,有的是用范鑄造的,比較先進。 2、青銅器品種較少,多屬於日常工具和生活類,如刀、錐、鑽、環、銅鏡、裝飾品等。但是應當承認當時人們已能夠製造容器。此外,在龍山文化中常見紅色或黃色陶鬶,且流口,腹襠部常有模仿的金屬柳釘,如果認為這時的銅鬶容器與夏商銅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樣的話,當時的青銅器已經在或開始轉向禮器了。 3、一般小遺址也出土銅製品,一般居民也擁青銅製品。此外,這個時期的青銅製品多朴實無飾,就是有紋飾的銅鏡也僅為星條紋、三角紋等等的幾何文飾,絕無三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樂器也主要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禮器是古代繁文縟節的禮儀中使用的,或陳於廟堂,或用於宴飲、盥洗,還有一些是專門做殉葬的明器。青銅禮器帶有一定的神聖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場合使用的。所有青銅器中,禮器數量最多,製作也最精美。禮樂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禮器種類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類。這一時期的青銅器裝飾最為精美,文飾種類也較多。 青銅器最常見花紋之一,是饕餮紋,也叫獸面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東龍山文化繼承了這種紋飾。饕餮紋,本身就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呂氏春秋·先識》篇內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這種獸面紋稱之為饕餮紋。饕餮紋在二里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還有像鳥、像鳳、像人的。西周時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色彩逐漸減退。龍和鳳,仍然是許多青銅器花紋的母題。可以說許多圖案化的花紋,實際是從龍蛇、鳳鳥兩大類紋飾衍變而來的。 蟬紋,是商代、西周常見的花紋,到了春秋,還有變形的蟬紋。春秋時代,螭龍紋盛行,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把其他花紋差不多都擠掉了。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另一個突出特徵是製作工藝的精巧絕倫,顯示出古代匠師們巧奪天工的創造才能。用陶質的復合范澆鑄製作青銅器的和范法,在中國古代得到充分的發展。陶范的選料塑模翻范,花紋刻制均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非常成熟。隨後發展出來毋需分鑄的失蠟法工藝技術,無疑是青銅鑄造工藝的一大進步。 在青銅器上加以鑲嵌以增加美觀,這種技術很早就出現了。鑲嵌的材料,第一種是綠松石,這種綠色的寶石,至今仍應用在首飾上。第二種是玉,有玉援戈,玉葉的矛,玉刃的斧鉞等。第三種隕鐵,如鐵刃銅鉞,鐵援銅刃,經鑒定,鐵刃均為碩鐵。第四種是嵌紅銅,用紅銅來組成獸形花紋。春秋戰國時也有用金、銀來鑲嵌裝飾的青銅器。 東周時代,冶鑄技術發展較高,出現了製造青銅器的技術總結性文獻《考工記》。書中對製作鍾鼎、斧斤、弋戟等各種器物所用青銅中銅錫的比例作了詳細的規定。由於戰爭頻繁,兵器鑄造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吳、越的寶劍,異常鋒利,名聞天下,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鑄劍的匠師,如干將,歐治子等人。有的寶劍雖已在地下埋藏兩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開成疊的紙張。越王勾踐劍等一些劍,其表面經過一定的化學處理,形成防銹的菱形、鱗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紋,異常華麗。 中國青銅器還有一特點,就是迄今為止沒有發現過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銅器用人的面形作為裝飾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鉞等,但這些人面都不是什麼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體形象,如人形的燈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體作為器物的一部分,如鍾架有佩劍人形舉手托住橫梁,銅盤下有幾個人形器足之類,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從的裝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立體像、人頭像,大小均超過正常人,均長耳突目,高鼻闊口,富於神秘色彩,應是神話人物。 商周青銅器中數以萬計的銅器留有銘文,這些文字,現在一般叫金文。對於歷史學者而言起著證史、補史的作用。 中國青銅器的銘文,文字以鑄成者為多。凹入的字樣,稱為陰文,少數文字凸起,稱陽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說銘文都是鑄成的,只有極個別用鋒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開始出現完全是刻成的銘文。戰國中期,大多數銘文已經是刻制的,連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漢墓的三件極為典重的禮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異常圓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古人認為青銅器極其牢固,銘文可以傳流不朽,因此要長期流傳的事項必須鑄在青銅物之上。因此,銘文已成為今天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材料。 三、轉變時期; 轉變時期一般指戰國末年至秦漢末年這一時期。經過幾百年的兼並戰爭及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以郡縣製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權性質的封建社會最終建立,傳統的禮儀制度已徹底瓦解,鐵製品已廣泛使用。社會各領域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青銅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體到某些青銅器,精美的作品還是不少的。如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掘獲的兩乘銅車馬。第一乘駕四馬,車上有棚,御者為坐狀。這兩乘車馬均為青銅器鑄件構成,大小與實際合乎比例,極其精巧。車馬上還有不少金銀飾件,通體施以彩繪。第二乘馬,長3.17、高1.06米,可以說是迄今發掘到的形制巨大、結構又最復雜的青銅器。 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從而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於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佔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一般均有各種銘文。自此以後,青銅器除了銅鏡外,可以說不再有什麼發展了,因而本網對中國古代銅器發展的研究,至隋唐為止。 追問: 復制別人的 這個我剛看過 鄙視這類團隊 回答: 我只是代表我 不代表團隊啊·········· 追問: 額 這話我喜歡 採納了

G. 青銅器鑒賞

從器形之間看,由於西周時期的青銅器製作方法同夏、商時期一樣,沒有太大的變化,都是陶范製作,且一器一范,手工製作,這樣就不能鑄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時期也是沒有完全相同的青銅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偽器,或二者皆偽。
從紋飾之間看,由於同夏、商時代一樣為陶范鑄成,一范一器,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紋飾或刻痕的青銅器,除了個別用單范鑄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紋飾,不過這樣的紋飾在西周時期很少見。
從銅鐵合鑄上看,近年來的考古發現新材料證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這類銅鐵合鑄器所使用的鐵都是隕鐵,那麼究竟什麼時候出現人工冶鐵?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時間推定問題,因為,只要這個時間鉚定了,我們才可以知道從商代晚期到什麼時候屬於隕鐵和銅材料結合成器存在的時間?而什麼時候又是人工冶鐵和銅結合器存在的時間。1990年,河南三門峽西周晚期虢國貴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莖銅芯柄鐵劍,為銅鐵合鑄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鐵,被稱之為「中華第一劍」,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由此我們可以推定,中國歷史上銅和隕鐵合鑄的時代是從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而人工冶鐵與銅合鑄成器的時代至遲在西周晚期技術上已經成熟。
從鑄范種類上看,西周時期除了陶范法冶鑄外,也還延續了夏商時期用石范鑄造青銅器小件和不復雜器物的傳統。由於石范法只能製造一些簡單的工具和武器類青銅器,所以到西周時期石范鑄造青銅器的方法,基本上沒有得到發展,在西周時期絕大多數青銅器的鑄造還是採用陶范法鑄造,只有極少數的青銅器是用石范鑄法鑄造,我們在鑒定這一類石范法鑄造的青銅器時,就要和陶范法鑄造青銅器的鑒定要點區分開來,如石范法鑄造的青銅器,存在著器形和紋飾之間相同的現象。
從其它看,西周時期青銅器在以下幾個方面和夏代青銅器的特徵相似,如,在聽聲音上和青銅器的銹蝕上、以及青銅器的重量上,其辨偽的方法基本相同。

H. 青銅器的鑒賞方法並舉實例說明

青銅器因其獨有的藝術和文化含量,在收藏圈被認為是一種高檔的收藏品。隨著人們對青銅器認知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青銅器,有了市場,作假者便乘虛而入,防偽就顯得尤其重要。

青銅,是指紅銅與其他化學元素的合金,如銅與錫的合金為錫青銅,銅與鉛的合金為鉛合金,中國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古稱「金」或者「吉金」。在人類技術發展的階段中,使用青銅兵器和工具的時代,被稱為青銅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可能沒有想到,在青銅器時代已經成為歷史的今天,青銅器又成為眾多收藏者的把玩之物,而形形色色的贗品青銅器也充斥著大小古玩市場,讓收藏者防不勝防。

想辨偽,首先就要了解作假者都是採用什麼方法作偽的。目前青銅器作偽主要有四種方法:

鑲嵌法。將新做的青銅器用酸作舊,再用老銹鑲嵌在銅器上,這種方式「打眼」就打在有人光考慮老銹,不看器型。如此上當,實在是可惜。鑲嵌老銹一般都選在口沿、紋飾、耳朵等容易看到的部位,老銹是從老青銅器上刮下再貼到新器上去的。這種作舊的鑒別方法是不要光看老銹,要整體上去鑒別器物真偽。

後刻花法。一件老的器物,上面沒有紋飾,後來刻上,雕刻細致入微。這種器物的鑒別方法是看凹槽里有沒有包漿和銹色,如果是新刻的,凹槽里的包漿肯定被破壞。另外,什麼時期的紋飾應該有什麼時期的器型,如漢代的素鼎,如果刻上戰國時期的紋飾,肯定是張冠李戴。

殘器成整器。在市場上,器型古怪的東西一定要注意,有可能就是一些殘器拼湊在一起的。比如,用甗下半部分做成一個鼎;用盆子改成簋等。這種作偽的方法在市場上見的最多,因此在碰到奇特器型的東西時,買家一定要小心。

新胎貼老皮。做成一個新器物,用老皮根據真正器物的花紋刻出來,刻出和老青銅器一樣的東西貼到新器上去,做的大部分是高浮雕作品。這種器物就要看胎里銹色和外皮銹色是否一樣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