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畫作及賞析

畫作及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1 19:58:54

❶ 世界美術作品賞析

一、莫奈《印象·日出》。

這幅名畫是莫奈於1872年在勒阿弗爾港口畫的一幅寫生畫。他在同一地點還畫了一張《日落》, 在送往首屆印象派畫展時, 兩幅畫都沒有標題。一名新聞記者諷刺莫奈的畫是「對美與真實的否定, 只能給人一種印象」。莫奈於是就給這幅畫起了個題目——《日出·印象》。它作為一幅海景寫生畫, 整個畫面籠罩在稀薄的灰色調中, 筆觸畫得非常隨意、零亂, 展示了一種霧氣交融的景象。

日出時, 海上霧氣迷朦, 水中反射著天空和太陽的顏色。岸上景色隱隱約約, 模模糊糊看不清, 給人一種瞬間的感受。當時有個批評家,在文章中借用莫奈《印象。日出》一畫的標題,譏諷這個畫展的畫家是「印象派」。「印象派」最基本的一個特點,是由於他們吸收了當時一些科學家對於色彩的研究成果,通過自己的寫生實踐,發現了過去長期不被人們注意的一些色彩現象,從而在繪畫的色彩上引起了一個重大革新。

❷ 格爾尼卡的畫作賞析

1937年,西班牙的格爾尼卡小鎮為德國法西斯空軍夷為平地,他聞訊後極為憤慨,就為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畫了《格爾尼卡》這幅壁畫,對法西斯暴行表示強烈抗議。此畫結合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風格表現痛苦、受難和獸性:畫中右邊有一個婦女舉手從著火的屋上掉下來,另一個婦女沖向畫中心;左邊一個母親與一個死孩;地上有一個戰士的屍體,他一手握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著的鮮花;畫中央是一匹老馬,為一根由上而下的長矛刺殺,左邊有一頭舉首顧盼的站著的牛,牛頭與馬頭之間是一隻舉頭張喙的鳥;上邊右面有一從窗口斜伸進的手臂,手中掌著一盞燈,發出強光,照耀著這個血腥的場面。全畫用黑、白與灰色畫成。這幅畫描繪了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遭德軍飛機轟炸後的慘狀。
畫中的諸多圖像反映了畫家對於傳統繪畫因素的吸收。那個懷抱死去孩子的母親圖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聖母像傳統;手持油燈的女人,使人聯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個高舉雙手仰天驚呼的形象,與戈雅畫中愛國者就義的身姿不無相似之處;而那個張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則似乎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某些戰爭畫中的形象,有著姻親關系。由此可以看出,畢加索不僅是一位富於叛逆精神的大膽創新者,同時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傳統的藝術家。
乍看起來,這幅畫在形象的組織及構圖的安排上顯得十分隨意,我們甚至會覺得它有些雜亂。這似乎與轟炸時居民四散奔逃、驚恐萬狀的混亂氣氛相一致。然而,當我們細察此畫,卻發現在這長條形的畫面空間里,所有形體與圖像的安排,都是經過了精細的構思與推敲,而有著嚴整統一的秩序。雖然諸多形象皆富於動感,可是它們的組構形式卻明顯流露出某種古典意味。
我們看見,在畫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圖像互相交疊,構成了一個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軸,恰好將整幅長條形畫面均分為兩個正方形。而畫面左右兩端的圖像又是那樣地相互平衡。可以說,這種所謂金字塔式的構圖,與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的構圖,有著某種相似的特質。
另外,全畫從左至右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突出顯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強調受傷掙扎的馬,比喻了在戰斗中最無辜的百姓,其上方那盞耀眼的電燈看起來好似一隻驚恐、孤獨的眼睛;第三段,最顯眼的是那個舉著燈火從窗子里伸出頭來的「自由女神」在其之下,是一位婦女,她朝著自由女神走去,象徵著人們渴望和平和自由;而在第四段,那個躺在地上的男子,象徵著戰斗中不屈的戰士,他手那拿一支劍,最妙的是他劍上的小花,贊頌了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
畢加索以這種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一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誇張變形的形象,表現得統一有序,既刻畫出豐富多變的細節,又突出與強調了重點,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在這里,畢加索仍然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於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將領和士兵經常出入於巴黎的畢加索藝術館,爭相觀看畢加索的藝術。可是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藝術館的出口處,畢加索發給每個德國軍人一幅他的油畫《格爾尼卡》的復製品。 戰爭結束後,他以法國抵抗運動戰士的榮譽參加了戰後第一次美展,並於1944年加入法國共產黨。以後,他又參加保衛和平運動,為世界和平大會創作了宣傳畫《和平鴿》。畢伽索為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畢生的努力。

❸ 畫作賞析:

你這什麼話

朦朧之感

❹ 中山出遊圖的畫作賞析

在該圖中畫家以復水墨制代替設色法,利用干濕濃淡變化和簡約的線條組合,勾勒渲染了鍾馗與妹妹出行游樂的場景。圖中,馗妹身後懷抱貓的侍女可以說是一位過渡式人物,連綴了觀眾的整個視線,她回眸注視著的是一群有著生活表情、形態各異的小鬼們,這無疑是作者富於觀察生活的經驗體現。布局形式上,整個行進隊伍錯落有致,橫線豎線交錯安排,而對小鬼們肢體粗細的強調,使人有一種對青蛙的奇特聯想,在潛意識中感覺畫面具有跳躍感。
此畫很明顯的漫畫特徵給人一種宣洩之感。畫者自題其畫曰:「髯君家本住中山,駕言出遊安所適?謂為小獵無鷹犬,以為意行有家室,阿妹韶容見靚妝,五色胭脂最宜黑……」詩與畫充滿荒誕、詼諧的味道,可見他對當時社會的厭惡已經深入骨髓,憤恨燃盡即是無奈,文人無奈的極致就是深刻的嘲諷,這也就更進一步證實畫家是—個極富個性的人。另外他的現實生活也是如此,他在南宋滅亡之後,隱居不仕,生活十分窘迫,家中「坐無幾席」,每次俯伏榻上都以他兒子的背為案作畫。《中山出遊圖》正是這種情況下的產物。

❺ 油畫畫作應從哪些角度切入賞析

我們先以巴洛克繪畫與古典主義之區分來今日我們的話題。我們一般認為巴洛專克的對立面是屬古典,但隨著我研究深入,我發現這樣不準確,首先古典的內涵很廣,其次與其對比巴洛克和古典不如對比線性和和塗繪的繪畫更加明確。而事實上,古典的真正含義在我看來是平衡,假如說其中的一極是和諧與線性,另一極則是真實和塗繪,拉斐爾等人實際上更側重在和諧和真實之間結合。所以說我個人認為和魯本斯產生最鮮明反差的不是大維特不是拉斐爾,而是波提切利和弗朗切斯卡。

❻ 外國美術繪畫作品與賞析

畢加索、《格爾尼卡》

畢加索(1881~1973年)是當代西方最具創造性、影響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在世界藝術史上具有不朽的地位。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小鎮格爾尼卡遭到了德國法西斯空軍的狂轟濫炸,整個小鎮幾乎被夷為平地,死傷的平民更是不計其數。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於1937年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立體主義傑作。他用象徵性的藝術手法對1937年這一事件進行了控訴,有力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託,為193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的。

《格爾尼卡》對於現實的表現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加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圖像的象徵含義,稱公牛象徵強暴,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徵光明與希望在畫中,畢加索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

索菲亞藝術中心是由醫院改建成的現代藝術館。它因搜集了達利、畢加索、米羅等巨匠的畫作而聞名,此外還有代表超現實主義、唯美主義等畫派的近代藝術家作品,它們在世界美術館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堪稱那裡的鎮館之寶,這幅受巴黎世博會邀請所繪的力作,曾一度被放在紐約近代美術館,直到1981年,才依照畢加索的遺願回歸馬德里。

❼ 朝元圖的畫作賞析

永樂宮原在山西省永濟縣永樂鎮,相傳為道教祖師之一呂洞賓的故宅。唐時將其建為呂公祠,宋金改祠為觀。元中統二年毀於大火,後又在原址上新建了純陽萬壽宮,通稱萬壽宮。1959 年,因修建三門峽水利工程,全部建築和壁畫整體遷移到芮縣龍泉村五里廟附近。
永樂宮在元朝是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至今仍保留著元到明早期的道教壁畫800 余平方米,規模宏偉,精美壯麗,燦爛輝煌,是世界上罕見的藝術瑰寶。永樂宮遺留的宗教壁畫作品,是道教壁畫中最重要的作品群,集中反映了元壁畫藝術的高度成就,在美術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永樂宮各殿中,以三清殿和純陽殿的壁畫最為精彩。在純陽殿,以52幅壁畫演繹著呂洞賓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同時也折射著宋、元時代的社會生活。壁畫中官吏、平民、農夫、乞丐的服飾裝束,使用的器皿、設施,居住的亭台樓榭,出入的酒肆茶寮等都成為了極有價值的圖文資料。
三清殿為永樂宮的主殿,集中了永樂宮近一半的壁畫,《朝元圖》為其主要內容。「朝元」即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壁畫上有泰定二年(1325)及河南馬君祥、長男馬七待詔等題記,由此可見這幅圖的作者是名不見經傳的民間畫工。
畫面上共有人物 290個左右,以8個高3米的主像(南極、北極、東極、玉皇、勾陳、木公、後土、金母)為中心,其餘人物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以南牆的青龍、白虎星君為前導,分別畫出天帝、王母等28 位主神。圍繞主神,28宿、12宮辰等「天兵天將」在畫面上徐徐展開。畫中主像庄嚴肅穆,群像環立,形象豐滿圓潤,個個神采奕奕,無一雷同。他們之間有的對語,有的傾聽,有的沉思,有的注視,神情姿態彼此呼應,成為有機的整體。
整個畫面,氣勢不凡,場面浩大。但在這人物繁雜的場面中,作者又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近300 個「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禮儀中,營造了一種庄嚴的氣氛。
壁畫中人物服飾冠戴華麗輝煌,衣紋多用吳道子「蒓菜條」線條,用筆勁健而流暢,既含蓄又有力度,衣帶飛舞飄逸,有如滿牆風動,充分發揮了線條的高度表現力。用色方面,採用重彩勾填,色彩厚重而豐富,絢爛而協調,道具在背景上都富有裝飾性,在冠戴、衣襟、薰爐等處瀝粉貼金,絢爛奪目。我們來看一下在三清殿西壁中部下層的一幅奉寶玉女像,來體會一下這幅壁畫中用筆用色的妙處。奉寶玉女在金母元君的身後。玉女面相俊俏,雙目前視,嘴唇微閉,極具溫柔嫻雅的神韻。她頭戴花冠,上身穿廣袖衫,雙手端裝有龍旃的圓盤,儀態端莊。面部和衣紋的線描都疏密有致。土黃色的衣裙,綠色的飄帶,瀝粉貼金的發飾和龍旃,給人高貴富麗之感。總之,《朝元圖》是永樂壁畫中的精品。

❽ 賞析繪畫作品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1、美術來鑒賞

在美術鑒賞的基源礎上就能夠產生一定的「美術批評」,自己根據一定的標准,對美術作品或美術現象所做出的理論分析和價值判斷。

2、感悟鑒賞

感悟式鑒賞所要求的主要是從觀看者自身的經驗出發,充滿想像力和激情地去欣賞美術作品。在欣賞過程中,可以任由思維馳騁而不受限制。這種鑒賞方式比較適合於寫意性和表現性的藝術作品,因為這類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觀地記錄形象,而是通過主觀化的形象處理來表達藝術家的情感。

3、社會學鑒賞:

應該意識到美術這種文化現象不是存在於真空環境之中,而是有著特定社會階層和社會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創作目的以及社會背景對藝術家的影響。

4、比較式鑒賞

比較式鑒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但在比較式鑒賞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美術作品的好壞是可以通過比較來確定的;但在很多情況下,作品之間並不存在誰好誰壞的問題,僅僅是表現方式和風格上的不同而已。

❾ 繪畫作品賞析論文

《撐陽傘的女人》Femme a l'ombrelle
作者: 克勞德 莫奈 Claude Monet

印象派是19世紀中葉歐洲藝術從現實主義向現代主義過渡的重要階段,印象派畫家以創新的姿態登上法國畫壇,其鋒芒針對陳陳相因的古典畫派和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

以"光為畫面主角"的印象派最偉大的大師莫奈曾經畫過二幅《撐陽傘的女人》,一幅作於1875年,一幅畫於1886年。

首幅畫里的採用仰視的角度來表現畫面的人物,女人半側著身子,衣褶因為她的轉動也在旋轉,動態的呈現著這一微妙的動作,而平衡女子動作的是她手持的陽傘。
陽傘的灰綠色調與天空融合在一起把人物既與畫面結合又使人物跳出背靜那澄明的天空動感在人們眼前。畫面中的遠處的小男孩兒又拉深了畫面的層次感,不僅突出了撐陽傘的女人也把遠處的天空顯得更加高遠。
但,在印象派中"光才是畫面真正的主角"。在這幅畫中,採用原色並列、重疊和補色手法,形成新的繪畫語言。為了表現物體的動態變化和光色的斑斕絢麗、光怪陸離,畫家採用小筆觸和色調並列方法,有些顏色不再在調色板上調配,而是黃、藍並列,時而重疊,並把黃和綠、藍和橙色補互對比,使色彩在強烈視覺沖擊中產生新的和諧。
光與影正是依託於這兩個人物跳躍穿梭在人們眼簾中的。女人身後的天空如同水一般透明多變,彷彿一指就可以戳破。
陽光透過湛藍的天空灑到女人的衣裙上,正因為光影的作用,女人的上半身色調昏暗表明她處於傘的陰影之下。 微風揚起的裙袂上有莫奈最擅長捕捉的光與影——藍天的光彩、女子腳邊墨綠的草與淡黃的花朵的顏色。它們反襯在女子的裙子上,袖肘上。女子腳下順著微風傾斜的花草,彷彿可以聞到泥土與花草混合的清新氣味。
用模糊大塊的筆觸來描繪,是莫奈在繪畫技法上的一大特點。這也是印象派不注重所描繪的主題本身而注意光影的需要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在這幅畫中,我們尚且可以看出撐傘女人的外貌,但是她和她構成三角型起穩定畫面作用的兒子的面貌卻被簡化成了僅有兩個黑洞洞眼睛長相的人。
可是,也正因為這樣,我們不必糾纏在畫面的技法上而能把更多的心思花在畫面所傳遞的,清晨,母親和孩子散步的愜意及其中的微風,藍天那種恬靜美好當中。

所以印象派的勝利在於它不僅僅是開拓了一條奇路使人們耳目一新更在於它可以把畫家自身的感受記錄下來傳遞給他人。這種心靈上的震撼是其他流派所無法比擬的。
從中也可看出當時莫奈初期作品風格強調瞬間的感官色彩來搭建一座用色彩構成的絢麗的世界。突破當時束縛繪畫的古典主義,把繪畫從單純的照物寫實中解放出來,開拓了一條用眼睛捕捉"瞬間美好"的新的繪畫流派。

作於1886年的《撐陽傘的女人》和第一幅畫在構圖上相差不遠,人物在衣著上更是如出一轍。但,比起第一幅,人物處於更次要的位置,印象派很少畫人物,風景中的色彩變化才是莫奈的永恆主題。所以第二幅《撐陽傘的女人》足以看出莫奈及整個印象派的走向。

畫中大塊的墨綠和棕紅的,凝重的顏色。不再看見早期注意天空光影的糾纏和光影對人物的影響,換而之是大塊更大塊的顏色鋪成一幅畫甚至連人物本身都只是畫中顏色的一部分(上一幅中女人的尚可辨認的面目在這里徹底被簡略掉)。或者說我們可以感受到畫面里的風不再是清晨的微風而是夕陽落下的晚風,吹的人物身後的雲彩在大塊急速的運動,熾熱的陽光照在草上淹沒了女人的腳,女人上半身因為撐陽傘形成的陰影和下半身被陽光照耀彷彿要燃燒的裙子形成強烈的對比,加上飄揚的紗巾給人以視覺沖擊。
兩副幾乎同樣的以撐陽傘的女人為主題的作品,但是意境卻相差萬里。這就是印象派的核心所在——此時此刻的光和影。而光與影永遠在變,水中的浮光掠影,空中的色彩萬千,地上的花朵妖嬈。不變的是對影的捕捉對光的追隨。

這件作品是莫內早期的印象技法畫作。畫面正中偏右站著一位撐陽傘的女仕,而畫面偏左較遠處的就是她的兒子。這是一個晴天的早上,兩母子在草地上漫步。

整幅畫只用了簡單的藍、綠、棕等自然的色彩,給人一種寧靜舒適的感覺。畫中的女仕佔了畫面大部份的空間,成為畫的趣味中心。但左側的小兒子與陽傘和女仕也構成一個三角形,得到一個平衡的作用。

雖然此畫是莫內早期的作品,但也可見他已很好地捕捉光影和畫中的瞬間印象感覺。畫中女仕面部和上半身都用上較暗的色彩,表明是處於陽傘的陰影之下。而整個陽傘、面部、衣裙和草地上的陰影區,與女仕衣裙上向光一面的光影形成對比(小兒子方面也一樣),就如現實中看到的一樣。另外,女仕擺動的頭巾和長裙上的縐褶也加強了畫面的動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