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社戲31賞析

社戲31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1 19:13:15

㈠ 社戲 魯迅 賞析 快點

賞析:

魯迅的這篇《社戲》大體可以分為這么幾部分:在北京的兩次看戲的經歷;童年時在外祖母家的生活,以及對看社戲的期待;期待落空,卻又峰迴路轉;去看社戲的路上的情景;看社戲的過程;看社戲回家的路上,吃羅漢豆;尾聲。

這篇文章名為《社戲》,但卻以再北京兩次看戲的經歷開頭,這是用了個抑揚的手法。抑揚的手法在文學中經常被用到,且常常發生顯著的效果,抑揚或者對同一事物的先抑後揚,或著對兩個相似事物的一抑一揚,如果使用的好可以使相對比的兩者的性質更加顯明。

魯迅在《故鄉》這篇文章中用的也是同樣的手法,成年後閏土的一聲「老爺」,頓時將童年閏土天真、淳樸的小英雄的形象一下子消滅。

有一點值得注意,魯迅在講述北京看戲的經歷時候,把兩次看戲的經歷均詳細的描寫出來,一般而言,文章最是忌諱重復,同一篇文章中的兩件相同或者相似的事件,往往著重描寫其中一件,而把另一件輕輕帶過。

若果把兩件相似的事件以同樣筆墨細致描寫,那其中體現的情態一定是相關聯而又不同的。魯迅在北京看戲的兩次經歷,第一次是在一個不知道」什麼園「,是以」興致勃勃「的心情去的,結果被裡面的擁擠與嘈雜弄的大失所望。

而第二次則是」第一舞台「,唱戲的也都是名角,但結果是同樣的擁擠、嘈雜,周圍的人是」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的看客,然後就是漫長的無聊的等待名角出場,更高級的舞台,更差的體驗,這其中表現的是失望情緒的加深的,到此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這一夜,就是我對於中國戲告了別的一夜「。在這樣的情況下,魯迅筆鋒一轉,寫」我確記得在野外看過很好的好戲「的時候,就使讀者產生了一種好奇與期待,也即雖然還未寫到社戲,讀者已經在呼喚著社戲,只要後面的描寫滿足了讀者的這種期待,文章必然產生很好的效果。

文章的第十一段以後寫童年在外祖母家消夏以及看社戲的經歷,文章雖名為」社戲「,但是讀後會發現真正看社戲的過程,在這部分中僅佔五分之一,更多的筆墨用在與小夥伴們平日的游戲,看社戲的路上以及回來的時候吃羅漢豆等場景上。

這就看出,這篇文章雖名為」社戲「,但關注點卻不在戲上,其抑揚手法點運用,所抑與所揚的也並不是兩種不同的戲,小時候的社戲並不必然比北京的名角們唱的戲更精彩。所對比的實際上是小時候夥伴們的天真、淳樸,以及他們之間天然親密情感與長大了的他去看戲的時候的人的情態。

(1)社戲31賞析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1、構思巧妙,結構嚴謹。這篇小說以看戲為線索,從「我」在北京看中國戲的感受寫起,接著追憶了少年時在農村看社戲的愉快,最後又從回憶回到了現實。

中間過渡自然,上下銜接緊密。小說雖然沒有什麼驚一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復雜的結構,但是由於作者對情節的安排,起伏有致,情趣盎然。

2、圍繞中心取捨材料。題目是《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並不多,作者用不少筆墨在開頭寫「我」到外祖母家的其他生活以及看社戲遇到的困難,在結尾又寫了六一公公送羅漢豆的事,這樣寫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中心思想。

作者所懷戀的不是社戲本身,而是在看社戲過程中與農家孩子結下的誠摯友誼和農村的自由生活。「社戲」作為一條線索,在文中起著貫穿故事情節的作用。

㈡ 社戲的賞析

  1. 作者採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面寫得簡潔干凈,生動傳神

  2. 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3. 作者還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化靜為動,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

作品簡析:

魯迅把《社戲》描寫的重點放在了去趙庄沿途的經歷和偷「羅漢豆」的場景上,魯迅用散文化的筆調把河兩岸的景色描繪的寧靜優美,把戲台比作是「仙山樓閣」這使文章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和對比。從這里看對於「我」來說看戲其實是讓我欣喜的一件事兒。

  • 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呢?那是因為先前「我」看的兩次戲是宣傳封建禮教的舊戲,但周圍的人依然看的津津有味,這當然會引起「我」的反感和不愉快,這里的戲完全就是封建統治者為維護自身的統治的宣傳工具罷了。

  • 而童年記憶的戲「我」是把他作為民族文化藝術瑰寶的一部分來審視的,他服務於民間群眾,且融入於最底層普通的群眾中,因此它在「我」的心中是「好戲」。

    作品背景:

    《社戲》寫於1922年,文中提到在北京看戲是「倒數上去二十年中」的事。

    那時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當時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例如剛剛經過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以及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戰爭……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專制主義的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 對此,魯迅先生非常興奮,熱情地歡迎和支持,但是此後接連發生了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他說「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頹唐得很了。」終於使他認識到,經過辛亥革命,中國的社會現狀「招牌雖換,貨色照舊」,沒有什麼改變。

㈢ 魯迅社戲精彩片段賞析

「看戲」亦精彩——賞析《社戲》中的「看社戲」
作者:「菲妖」 出自:守 望 飛 翔
《社戲》是一篇充滿生活情趣的美文,作品通過記敘「我」在平橋村夜航到趙庄看社戲的一段經歷,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的形象,孩子們的天真率直、活潑可愛得到了盡情的展現,讀後不禁令人會心一笑。
月下出航,魯迅先生運用白描手法,勾畫了一幅江南水鄉的美麗圖畫;深夜歸航,又運用比喻描寫行船的情景,極富有童話色彩。在如詩如畫的景色中,孩子們的自由天性充分得到彰顯,我以為是真正達到了「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對此,各種分析作品中,已有很多的精彩點評,我不再贅言。我翻閱了很多資料,發現對「觀看社戲」這個片段的評析都很簡略,甚至一筆帶過。如江蘇教育出版社的《語文教學參考書》對這部分的分析真的就很「簡」,只有這樣的一句話:作者寫看戲的情況,把角色的出場表演同孩子們的反應(語言、動作、心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寫得波瀾起伏,情景交融。是的,粗略地讀去,許多人會以為「看社戲」這一部分的描寫,作者似乎並沒有像以上兩部分內容那樣作細致逼真的描繪,以致於以為只是平淡的敘述,推動情節的發展,甚至理解為是對下文的「深夜歸航偷豆」作一個鋪墊,在兩個高潮之間作一個低回,形成行文的波瀾。難道這部分內容真的只是一個陪襯嗎?我不以為然。細細讀來,慢慢玩味,「觀看社戲」這一部分的內容也是妙趣橫生的呢。下面就是我淺陋的理解,與大家交流,以求教於大方。
從社戲的內容來看,並不精彩:老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輪番出場,「我」想看的沒看到——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的鐵頭老生「卻又並不翻筋斗」,最願意看的蛇精、跳老虎「等了許多時都不見」;「我」看到的多是不感興趣的——小旦「咿咿呀呀的唱」,小生卻「很老」,老旦「是我最怕的東西」,偏偏「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來唱,在「我」看到他「將手一抬」,以為他「就要站起來的時候」下場去的時候,又「仍舊」唱;當晚「算得最好的一折」就是「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台柱子上」被鞭打了。並不精彩的社戲內容,在作者筆下原汁原味地一一道來,要知道,這都是以一個孩子的眼睛來看的,非常鮮明地反映著孩子的喜好:喜打鬥、愛熱鬧,要的就是兩個字「好玩」!對自己的想法一點也不加掩飾,這就是孩子的率真和坦白。
從孩子們的反應來看,社戲本身對他們的吸引力也是很小的:「疲倦了」,只想喝豆漿來提神;「多打呵欠了」、「只管自己談話」,戲台上的表演已經不能收在眼裡;雙喜他們「破口喃喃的罵」,終於 「熬不住了」,在罵聲中回轉船頭,離開趙庄而去。這就是孩子,心裡怎麼想,嘴上就怎麼說,沒有任何顧忌,沒有半點虛偽,就這樣在戲還沒有結束的時候揚長而去。雖然嘴上罵著,一旦離去,情緒絲毫不受影響,如同老時一樣開心、歡快。你能不為孩子純凈的心地而深深打動嗎?
所以,我以為,高明就在於社戲本身並不精彩,而魯迅先生卻能出神入化地把「看社戲」的過程寫精彩。同樣還是運用了白描手法,把角色的表演、孩子的心理緊密結合在一起,把整個看社戲的過程寫得妙趣橫生。如文中這樣的一句話:「我不喝水,支撐著仍然看,也說不出見了些什麼,只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沒有什麼高低。」我清楚地記得,學生們讀到這一句的時候沒有不笑的,我也是。為什麼?為孩子的真實而幼稚的心理,更為魯迅先生簡潔而傳神的文字:其實,此時的迅哥兒上眼皮和下眼皮已經開始打架,戲子的臉自然變得朦朧,似乎成了一個平面圖形,再也看不出哪是眼、哪是鼻、哪是嘴了,這樣的臉還能算是臉嗎?當然令讀者忍俊不禁,這樣毫不雕琢、渾然天成的語言怎不叫人拍案叫絕?再如寫老旦「後來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不料他卻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舊唱」,一個「竟」字,一個「不料」,把孩子對老旦的不喜歡、一心希望他早點下去的心理生動地傳達給讀者,讓人不禁為孩子的率直、坦誠甚至粗野(破口喃喃的罵)發出理解的一笑。
所以說,社戲本身不精彩,不代表「看社戲」的內容不精彩,這是兩碼事。綜上所述,我覺得「看社戲」這一部分的內容雖然沒有誘人的色彩,沒有豐富的聽覺形象,沒有江南水鄉特有的清新,但是同樣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這群孩子天真無暇、質朴坦誠的性格以及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畫面得到了生動的表現,有力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題,值得好好咀嚼、細細品味。

㈣ 社戲31、32、33自然段的句子賞析

這3段是什麼句子?月夜行船?船頭看戲?還是夜半歸航?初中的課文,早不記得了,請樓主提示一下

㈤ 社戲11,12,13自然段賞析

賞析:

景物描寫,細致逼真。碧綠的豆麥天地,水氣中朦朧的月色,淡黑的內連山,星點的漁火,孩子們的談笑容聲,潺潺的流水聲。宛轉悠揚的笛聲,豆麥和水草發出的清香,等等,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景物描寫是這篇作品具有魅力的因素之一。

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江南水鄉特色。把社戲置於這樣的場景之下,使它自然帶有北京城裡的京戲不可能具有的神韻風致。

(5)社戲31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十月革命給正在沉思,探索的魯迅以強烈的震動,使魯迅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愛國運動暴發,使魯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奮,於是用筆起來無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質,發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鐵屋子」的號召。

魯迅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敵人接連投去匕首和機槍,表現了鮮明的革命者的立場。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表了小說《社戲》。

㈥ 社戲的賞析

主題思想

這篇小說所著重表現的是「我」對都會和農村兩種生活情景、兩種人情人際關系的不同感受。

通過「我」在京都看京戲柵在農村看社戲兩種情景、兩種感受的對比,表達了「我」對熱誡友好、平等和諧的人情人際關系的嚮往。

藝術特色

⑴構思巧妙,結構嚴謹。這篇小說以看戲為線索,從「我」在北京看中國戲的感受寫起,接著追憶了少年時在農村看社戲的愉快,最後又從回憶回到了現實。中間過渡自然,上下銜接緊密。小說雖然沒有什麼驚一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復雜的結構,但是由於作者對情節的安排,起伏有致,情趣盎然。

⑵圍繞中心取捨材料。題目是《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並不多,作者用不少筆墨在開頭寫「我」到外祖母家的其他生活以及看社戲遇到的困難,在結尾又寫了六一公公送羅漢豆的事,這樣寫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中心思想。作者所懷戀的不是社戲本身,而是在看社戲過程中與農家孩子結下的誠摯友誼和農村的自由生活。「社戲」作為一條線索,在文中起著貫穿故事情節的作用。

⑶景物描寫,細致逼真。碧綠的豆麥天地,水氣中朦朧的月色,淡黑的連山,星點的漁火,孩子們的談笑聲,潺潺的流水聲。宛轉悠揚的笛聲,豆麥和水草發出的清香,等等,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景物描寫是這篇作品具有魅力的因素之一。

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江南水鄉特色。把社戲置於這樣的場景之下,使它自然帶有北京城裡的京戲不可能具有的神韻風致。

⑷語言生動簡練,富於表現力。「我」未能去趙庄看戲時「急得要哭」,「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台下買豆漿喝」,這簡練而又具體的語言真切地寫出「我」想看社戲的急切心情。而在找到船可以去看戲時,「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這一句誇張的話,生動地寫出「我」如願以償的喜悅。

⑸用筆的濃淡疏密,即詳略問題,也是這篇小說最值得揣摩的地方之一。作者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包括看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後歸航,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而對於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後的餘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明。詳略之間,又並非簡單化地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著略寫,略寫又不是作籠統地交代。

⑹對比強烈,寓意深刻。《社戲》在表現手法上,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第一部分寫「我」在北京看京戲,那荊具般的長凳,胖紳士的白眼,「冬冬哩哩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盪」,使「我」感到「不適於生存」。看過戲之後,決心和它「告別」,在精神上也就「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在偏僻的小村莊和農民孩子一道看社戲,那「宛轉、悠揚的橫笛聲,使「我」「白失起來」,那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的戲台,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看過戲之後,雖然是「遠哉遙遙」了,然而卻一直念念不忘。因此,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北京看京戲和在農村看社戲,看戲時所接觸的人物、環境、感受,就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照。

(6)社戲31賞析擴展閱讀:

《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同年12月《小說月刊》第13卷12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篇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

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社戲》寫於1922年10月。作品寫到在北京看戲的時候,說那是「倒數上去二十年中」的事。從作品發表時算起,倒數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

當時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如剛剛經過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1898年的戊戌變法,1900年的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戰爭……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者正在「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和帝國主義勾結起來,加緊奴役和盤剝中國人民。魯迅於1902年懷著救國救民的思想,留學於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後任教於杭州、紹興。

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專制主義的清王朝,於1912年1日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對此,魯迅非常興奮,熱情地歡迎和支持,並應當時教育總長蔡元培的邀請,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員,後隨教育部遷北京。

此後接連發生了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他說「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頹唐得很了。」終於使他認識到,經過辛亥革命,中國的社會現狀「招牌雖換,貨色照舊」,沒有什麼改變。

十月革命給正在沉思,探索的魯迅以強烈的震動,使他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愛國運動暴發,使魯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奮,於是用筆起來無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質,發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鐵屋子」的號召。

他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敵人接連投去匕首和機槍,表現了鮮明的革命者的立場。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表了小說《社戲》。

㈦ 社戲句子賞析

《社戲》是魯迅的文章,很高興為您賞析裡面的句子。

(1)總之,是完回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答去了,戲已經開場了,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台下沒豆漿喝。

這個心理描寫特別生動,「似乎」表明迅哥兒甚至通過想像到了那個地方去,可以看見他十分想去看戲又看不成的沮喪。

(2)在這遲疑之中,雙喜可又看出底細來了,便又大聲的說道,「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

這里可以看出雙喜非常聰明有考量,這些語言描寫從外界條件、內在條件和極端條件三種情況都說得清清楚楚,讓大人無法反駁,真的很聰明。

(3)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用比喻來寫景色,原本靜止的群山像會動一樣往後跑,這么快的形勢下,我還覺得慢,可以看出我內心想看社戲的急切心情了。

(4)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

還是比喻,船像魚兒一樣靈活,不正是因為小孩子技藝高超嗎?而且這自由歡快的魚兒似乎也映襯了孩子們的心情。

㈧ 魯迅《社戲》全文賞析

一、整體把握 《社戲》全文原有前後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後一部分,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在成人後回憶往事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著一種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夥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夥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為突出: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能拿主意,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後又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說明他善於為他人著想。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採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面寫得簡潔干凈,生動傳神。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化靜為動,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 二、問題研究 1.作者為什麼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 民風淳樸的鄉村,對一個在封建家庭中生長、受各種規矩束縛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快樂自由的天堂。作者作為客人,「在這里」「得到優待」,釣到蝦「照例是歸我吃」,小夥伴們對「我」無微不至地體貼照顧,「看社戲」一節這種友愛和照顧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陳腐無用的經書,而且也沒有那麼多規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對於自幼就壓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這樣的自由是一種多麼寶貴的享受;而且在農村可以親近大自然,「掘蚯蚓」「釣蝦」「放牛」,相對於城鎮宅院中「我」那種受束縛的生活而言,無疑是新鮮有趣極具魅力的了。 2.六一公公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後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誇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他的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至於他誇「我」「讀過書」「將來一定要中狀元」之類的話,只不過像今日誇某個孩子聰明,將來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學一樣。也有觀點認為六一公公雖是個好人,但是有農民的局限。他誇「我」的話,表明他意識深處受封建禮教的影響,這在當時也是難免的。 練習說明 一、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二、夏夜行船、月夜歸航在寫景敘事上都非常精彩。夏夜行船通過哪些所見所聞所感來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歸航中「我」的心情與去看戲時有什麼不同?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所見: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漸望見依稀的趙庄,……還有幾點火,…… 所聞: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月下歸航寫了眾小夥伴去「偷」羅漢豆的趣事。去時「我」的心情很急迫,總「以為船慢」,而此時「我」和小夥伴們偷豆吃豆,心情無比歡暢。 三、揣摩下列詞語,回答括弧中的問題。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輕松」和「舒展」表現了「我」什麼樣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山為什麼說「踴躍」?) 3.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回望」表現了「我」怎樣的心情?「罩」表現了怎樣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為什麼還要「感激」?) 此題意在讓學生品味語言的深層含義。 1.「輕松」和「舒展」與前文因看不成戲而沮喪形成鮮明對比,表現「我」歡喜輕快的心情。 2.以動詞「踴躍」寫山,把靜物寫活了。這個詞的含義與現在不一樣,作者在這里是創造性地賦予了這個詞以新的含義。 3.「回望」兩字,表現「我」依依的心情。「罩」通過視覺表現戲台如夢如幻的情景,與來時呼應。 4.因為城裡讀過書的「我」對他的豆子的誇獎。表現了六一公公淳樸厚道的性格。 四、△有人認為本文直接寫社戲的內容太少,而寫社戲以外的內容太多,因此建議把標題改為「平橋村一夜」之類的題目。你同意這一看法嗎?為什麼?如果大家對此有興趣,不妨開一次小組會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此題意在讓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見解回答。 教學建議 一、這篇文章主要是回憶美好的童年往事,教學時要以此為重點。有觀點認為這篇文章有批判封建禮教、抨擊黑暗社會的內容,這種看法有些偏頗,教學時應避免。 二、有些問題,如小夥伴們「偷」豆,六一公公的「感激」,依現在的道德觀衡量,學生可能不理解,教學時要適當引導和講解。 三、可以學習本文為契機,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開展語文活動。

㈨ 社戲中的好句賞析

《社戲》是魯迅的一篇詩化小說,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社戲》精彩句子賞析,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社戲》精彩句子賞析
魯迅作品《社戲》在結構上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寫「我」在北京看過的兩次戲,一次是在北京的戲院,戲院里嘈雜、擁擠、混亂的環境讓「我」非常的厭惡。另一次是募集水捐,因為捐款的方式是買戲票,因此機緣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戲,但卻遭遇尷尬,沒有看完便離了場,兩次看戲給「我」的感覺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主要寫了「我」在趙庄看戲的感受和經歷,魯迅在寫這部分的文字中飽含著深情,表現了魯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深刻眷念。雖然主題是《社戲》但魯迅並沒有把描繪的重點放在社戲的本身,在文中的描繪也只有輕描淡寫的幾句罷了,但魯迅卻把「社戲」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和感情表達的線索,同樣是看戲趙庄童年時看戲的心情同現在看戲的心情完全是不一樣的。
魯迅把《社戲》描寫的重點放在了去趙庄沿途的經歷和偷「羅漢豆」的場景上,魯迅用散文化的筆調把河兩岸的景色描繪的寧靜優美,把戲台比作是「仙山樓閣」這使文章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和對比。從這里看對於「我」來說看戲其實是讓我欣喜的一件事兒,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呢?那是因為先前「我」看的兩次戲是宣傳封建禮教的舊戲,但周圍的人依然看的津津有味,這當然會引起「我」的反感和不愉快,這里的戲完全就是封建統治者為維護自身的統治的宣傳工具罷了。而童年記憶的戲「我」是把他作為民族文化藝術瑰寶的一部分來審視的,他服務於民間群眾,且融入於最底層普通的群眾中,因此它在「我」的心中是「好戲」。
《社戲》留給讀者深刻印象的人物莫過於雙喜和阿發的塑造,雙喜聰明、有主機。具有很強的領導才能因為他的幫助「我」才能去看社戲。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雙喜的熱心和淳樸。在看戲時他的品評都是孩子氣的天真、活潑可愛,他沒有受到世俗的污染,也沒有受到封建禮教的毒害,他在這里盡情的釋放著自己的天性,坦誠的對別人,不像城裡的孩子那樣會拘束著自己。阿發的形象由偷「羅漢豆」這一場景得到了表現,在夥伴問偷誰家的「羅漢豆」時,他上岸「往來的摸了一回」便決定偷自家的,因為自家的「羅漢豆」長的大的多,從這一細節我們可以看出,阿發的真誠無私。阿發和雙喜身上所具有的性格是魯迅在文章中高度贊揚的。
在《社戲》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在描寫小夥伴們時,文字所透漏出的溫純與喜悅,魯迅認為只有這些人們身上所具有的優秀品質得以發揚光大時,我們的民族、我們的社會才會真正的有希望。

㈩ 魯迅 《社戲》的賞析

《社戲》精彩片斷賞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社戲》是一篇充滿生活情趣的美文,作品通過記敘「我」在平橋村夜航到趙庄看社戲的一段經歷,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的可愛形象,再現了自由快樂的農村生活圖景。
月下出航,魯迅先生運用白描手法,勾畫了一幅江南水鄉的美麗圖畫;深夜歸航,又以生動比喻描繪行船的情景,極富童話色彩。在如詩如畫的景色中,孩子們的自由天性充分得到彰顯,對此,不再贅言。我翻閱了很多資料,發現對「觀看社戲」這個片段的評析都很簡略。如江蘇教育出版社的《語文教學參考書》中只有這樣一句話:作者寫看戲的情況,把角色的出場表演同孩子們的反應(語言、動作、心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寫得波瀾起伏,情景交融。是的,粗略地讀去,許多人會以為「看社戲」段落,作者似乎沒有像以上兩部分內容那樣,作細致逼真的描繪,以至於以為只是平淡的敘述,推動情節的發展,甚至只是為下文的「深夜歸航偷豆」作一個鋪墊,形成行文的波瀾。難道這部分內容真的只是一個陪襯嗎?筆者不以為然。
從社戲的內容來看,的確不精彩:想看的沒看到——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的鐵頭老生「卻又並不翻筋斗」,最願意看的蛇精、跳老虎「等了許多時都不見」;看到的多是不感興趣的——小旦「咿咿呀呀的唱」,老旦「是我最怕的東西」,偏偏「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來唱;當晚「算得最好的一折」就是「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台柱子上」被鞭打了。並不精彩的社戲內容,在作者筆下原汁原味地一一道來,要知道,這都是以一個孩子的眼睛來看的,非常鮮明地反映著孩子的喜好:喜打鬥、愛熱鬧,要的就是「好玩」兩個字!對自己的想法一點也不加掩飾,這就是孩子的率真和坦白!
從孩子們的反應來看,社戲對他們的吸引力也是很小的:「疲倦了」,只想喝豆漿提神;「多打呵欠了」「只管自己談話」,台上的表演已不入眼;雙喜他們「破口喃喃的罵」,終於「熬不住」,在罵聲中回轉船頭。這就是孩子,心裡怎麼想,嘴上就怎麼說,沒有任何顧忌,沒有一絲虛偽,終於在戲還沒有結束就揚長而去。雖然嘴上罵著,可一旦離去,情緒照樣不受影響,如來時一樣開心歡快。這就是孩子的單純和透明!
所以,我以為,高明就在於社戲本身並不精彩,而魯迅先生卻能出神入化地把「看社戲」的過程寫精彩。同樣還是運用白描手法,把角色的表演、孩子的心理緊密結合在一起,把整個看社戲的過程寫得妙趣橫生。如文中這樣的一句話:「我不喝水,支撐著仍然看,也說不出見了些什麼,只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沒有什麼高低。」學生們讀到這一句時沒有不笑的。為什麼?為孩子真實而幼稚的心理,更為魯迅先生毫不雕琢、簡潔傳神的文字。再如寫老旦「後來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不料他卻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舊唱」,一個「競」字,一個「不料」,把孩子對老且的不喜歡表露無遺,讓人不禁為孩子的率直、坦誠甚至粗野發出理解的一笑。
綜上所述可見,「看社戲」的內容雖然沒有誘人的色彩和豐富的聽覺形象,但同樣精彩紛呈,尤其是這群孩子天真質朴的性格得到了生動表現,有力地突出了作品主題,值得細細品味。
如何使本片段的教學與其內容相得益彰,同樣精彩呢?我的設計是:首先讓學生從總體上把握內容,明確是從哪兩個方面寫的。學生很快討論得出,是從演員和觀眾兩方面進行描寫的。接著引出下面一問:寫了哪些角色,觀眾對他們的表演反應如何?不急於回答,投影出思考題:
根據上聯,結合課文內容,請對出下聯,看誰對得最好!
上聯是:老旦出台,掃興。
設計這一問題的目的很清楚,既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閱讀情況,又訓練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前半句是角色方面,後半句是觀眾方面),還很巧妙地進行了語言表達的訓練(本單元的誦讀欣賞安排的是對聯賞析),更重要的是這種形式對於初一的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也極富有趣味性,能夠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我設計的答案是:小丑登場,開心。上下聯結合起來,概括了當晚社戲中兩個最值得一提的角色的表演:前者為「最怕」,後者為「最好」,相映成趣,對仗也很工整。學生們先是小組內討論,你一言,我一語,相互指點,共同推敲。然後是全班交流,每組推選一名代表發言,答案可謂五花八門,有「小生上場,疲倦」「小生登場,想睡」「小丑被打,好笑」「小丑上台,高興」「小旦咿呀,沒勁」「老生打仗,失望」等。有的學生別出心裁,把沒有看到的表演也概括出來了,如「鐵頭(老生)不翻(筋斗),沒趣」「蛇精未見,難過」。當然,在學生回答時,還要求他們說出依據,並傾聽其他同學的點評,這就必然要聯系課文的具體內容和自己的獨特體驗,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再走出文本,達到對文本的有效解讀。
這一片段的教學實踐告訴我,語文教師課前應深入鑽研教材,准確理解作者意旨,並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行為,才能呈現出一種嶄新的、充滿活力的、凸現語文魅力的課堂!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