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古詩賞析文

古詩賞析文

發布時間: 2020-12-21 17:58:28

❶ 高中古詩賞析

說句誰都不愛聽但就是真理的話:多讀。實際在賞析這個東西沒有捷徑可言,它沒有固回定的格答式可參考,因為詩歌寫的不是形式而是作者的內心所感。
進行詩歌賞析首先要弄清楚其時代背景。因為每首古詩文它的出現不是平白無故的,是作者自己的所見所感,比如說杜甫的《收薊北》,描述的就是杜甫聽到唐軍大捷後的一種感受。
另外一個就是作者本人的性格特點和人生際遇。不同的作者其風格不一樣,人生經歷、寫作的方法和意圖也有很大的區別。比如說盛唐時候的詩歌和晚唐時候的就很大區別,比如說一帆風順和顛倒流離的,比如說做官的和一般書生。
高中的時間可能很緊張,但是希望你能夠多讀、多看,古詩文的學習和積累不只是為了應付高考,其實際意義還有很多。我就見過一個大學生為了做生意跑業務而苦學老夫子的文章的,很有造詣。

❷ 古詩詞原文及賞析

關雎

(14214人評分) 8.6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鑒賞:

《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裡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詩經》的時代是對貴族的泛稱,而且這位「君子」家備琴瑟鍾鼓之樂,那是要有相當的地位的。以前常把這詩解釋為「民間情歌」,恐怕不對頭,它所描繪的應該是貴族階層的生活。另外,說它是情愛詩當然不錯,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愛情詩。這原來是一首婚禮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贊美新娘、祝頌婚姻美好的。《詩經·國風》中的很多歌謠,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娛樂功能,又兼有禮儀上的實用性,只是有些詩原來派什麼用處後人不清楚了,就僅當作普通的歌曲來看待。把《關雎》當作婚禮上的歌來看,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鍾鼓樂之」,也是喜氣洋洋的,很合適的,


當然這首詩本身,還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態出現的。之所以如此,大抵與在一般婚姻關系中男方是主動的一方有關。就是在現代,一個姑娘看上個小伙,也總要等他先開口,古人更是如此。娶個新娘回來,誇她是個美麗又賢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說自己曾經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討新娘的歡喜。然後在一片琴瑟鍾鼓之樂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滿的婚姻就從這里開了頭。即使單從詩的情緒結構來說,從見關雎而思淑女,到結成琴瑟之好,中間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來不易的東西,才特別可貴,特別讓人高興。

❸ 古代古詩文原文及500字賞析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山水名篇,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於詩情畫意之中寄託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啊!又由於這里人跡罕到,「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於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麼清幽明凈的自然美啊!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稱贊兩位賢隱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著力。象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的歡歌笑語,那是一些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追求過安靜純朴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青松、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朴,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發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❹ 古詩文賞析1500字

《歸園田居》五首·陶淵明(賞析)
《歸園田居》五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於五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盪,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
有的論者很樂於稱道淵明胸中的"無一點黏著",其實,"黏著"還是有的.即以淵明辭官之際寫下的《歸去來兮辭》而論,不也還有"奚惆悵而獨悲"之句嗎 就是說,他心中總還難免有一絲惆悵之感的.真正純凈的靈魂不會是與生俱來的(盡管詩人一再宣稱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而是在不斷地濾除思想雜質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澄澈的.
正如一個人不願觸及心中的隱痛那樣,詩人在《歸園田居》中也很不願意提及剛剛從其中拔脫的污穢官場."誤落塵網中",就很有點引咎自責的遺憾意味.而"一去三十年",是指自己從29歲"投耒去學仕",到41歲"我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里小幾折腰"而辭去彭澤縣令這宦海沉浮的十三年.然而,今天畢竟如願以償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釋然了.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其中洋溢著一種故園依舊,"吾愛吾廬"的一往深情."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檐後榆柳樹影婆娑,濃陰匝地,習習清風平息了詩人心中的焦慮.眼前桃李花榮實繁,弄姿堂前,喚起詩人心中多少歡欣.詩人在同無知的草木交流著感情.極目遠眺,炊煙融入暮靄,側耳諦聽,依稀聽得犬吠雞鳴.眼前堆案盈幾的文牘案卷不見了,代之以心愛的"清琴""異書".嵇康把"人間多事,堆案盈幾","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與山巨源絕交書》)視為不堪為官的理由.詩人在這里,也似在有意無意之間地用了"塵雜"這個字眼.他告訴我們,從前苦於應對"塵網"的一切,都沒有,也不會再有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確有點兒"虛室"之感;但虛中有實,他重新開始了完全由自己來安排,支配的生活.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久"與"三十年"相映,"樊籠"與"塵網"相映,"自然"與"性"相映,而以一"返"字點明了"魂兮歸來"的樂趣.是的,官場消蝕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節",而今天,苦盡甘來,詩人終於得到了欣慰的補償.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我看這兩句都應該倒過來理解:"為了罕見人事,我才來到野外,為著免於酬酢,我才住進了僻巷".須知,這不是客觀的敘述,而是主觀的選擇啊.詩人從官場退居到"野外",從"野外"退處到"窮巷","白日掩荊扉",又冥坐室中,"對酒絕塵想".層層防範,躲避塵世唯恐不遠,屏絕交遊唯恐不及,屏棄俗慮唯恐不盡.詩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 不,詩人彷彿要有意消除人們這種錯覺,而為我們展開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他雖無"三徑"之設,卻自有同道頻繁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他們共有一個心愛的話題.
鄉間的生活是簡朴甚至貧困的,清靜甚至寂寞的.但是,也正是這樣的環境,使人們獲得了共同的語言,培育起一種朴質真摯的感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移居》)詩人不惜一身清苦,兒輩"幼而飢寒"(《與子儼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這種天地間的真情.
新的生活要從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恥辱開始.也許是官身束縛,體質有所下降的緣故,也許是久別田園,農藝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這里流露出來的是一種自慚,自勉之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僅從時間上看,也可見詩人決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穢",也是清除心中的雜念.除去了雜草,心中也就寬慰了一些,見出我還是那個"性本愛丘山"的我,還是那個樂於為農,也能夠為農的我.荷鋤夜歸,心情傲然,舉頭仰望,皓月當空,詩人很像一個凱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這辛苦的勞作使他獲得了心靈的極大滿足.
詩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實際是一首詩的前後兩個部分.詩人懷著意滿志得,甚至是帶點炫耀的心情造訪故友.子侄與俱,笑語不斷,披榛尋徑,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憶時歲月,向他們傾訴心曲,同他們暢飲幾杯……然而,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的殘破景象,聽到的是故友"死沒無復余"的噩耗.一向通達的詩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的深沉哀傷之中.
所以,第五首寫歸來,"悵恨獨策還",雖仍有子侄跟隨,詩人卻不願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獨"行;"崎嶇歷榛曲",一任小徑上的灌木叢牽掣他的衣衫.詩人"悵恨"什麼呢 惆悵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惱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離官場,多同故友相聚些時日,不就實際上最大限度地推遲了這一悲劇的降臨
那麼,詩人又是如何從這種悵恨的心情中解脫出來的呢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也許是因為訪友不得的余哀,也許是因為旅途的困頓勞乏,詩人在溪澗邊坐下來小憩片刻.這溪水清澈見底,直視無礙;濯足水中,頓時,一股涼意流遍全身,也使他從紛繁的思緒中清醒過來.他彷彿又從悲哀的幻夢中回到了現實中來.我不是到底歸來了么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歸去來兮辭》)人生固然短暫,我不是還有所余無多的寶貴時日 昔人固已凋零,我不是還有許多"披草共來往"的友人
從"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來看,詩人顯然已經抹去了籠罩心頭的不快的陰雲.酒以陳為美,而"新熟酒"一詞,一是說明家無余財,二也在點明詩人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這不禁使我想起詩人所著《晉故征西大將軍孟府君傳》一文中那段有趣的對答:
"(桓)溫嘗問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爾.'"
如果我們此刻問淵明:"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想來他也定會回答我們"但不得酒中趣爾".是啊,這"酒中趣"太豐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詩人一天的疲勞;它排解了訪友不得的余哀;它使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詩人重又樂觀起來,達觀起來;它也加深了詩人同鄰曲的理解和感情.主客俱歡,頻頻舉觴;暮色降臨,詩人胡亂燃起荊柴,學一個"秉燭夜遊".滿屋煙火之氣不僅不使人感到窮酸,反而平添了熱烈親切的氣氛.什麼人生如寄之悲,什麼故舊凋零之嘆,一霎時都悄悄地消融在這人生真諦的通達領悟之中了.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新的一天開始了,而剛剛開始的新生活不也正如這旭日一般燦爛 這兩句是全詩傳神的點睛,是樂章的主旋律,是生活的最強音.
通觀五首,官場污穢,而終獲補償的欣慰;生活貧困,卻有親朋的摯情;農事辛苦,而得心靈的滿足;人生短暫,乃有人生真諦的徹悟.真個是"何陋之有" 這樣,詩人就把整個隱居生活,不,整個人生的樂趣,包容到他渾涵汪洋的詩情中去了.這是一種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種深刻的揭示.正是在這種同污穢現實截然對立的意義上,《歸園田居》達到了完美和諧的藝術意境,開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詩人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他的心中也不是消弭了一切矛盾的靜穆世界.詩人的可貴之處在於,在與世族社會相對立的理想田園世界中,他終於發現了自己人格的尊嚴,朋友的摯情,無地位尊卑,無貧富懸殊差別的人際關系,無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人生理想.這是陶詩思想意義的集中反映,也是陶詩平實,質朴,清新,自然風格的源泉.
他描繪的是常景.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犬吠雞鳴,這些在高貴的世族文人看來,也許是難登大雅的,詩人卻發現了蘊含其中的朴質,和諧,充滿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
他抒發的是真情.他不是以鑒賞者那種搜奇獵異,見異思遷,短暫浮泛的感情去玩賞,而是以一種鄉土之思去體察,去頌贊.所以,他的感情執著,渾厚,廣闊,專注.周圍的一切都是他生活中無言的伴侶,啟動他心靈深處的共鳴.
他闡釋的是至理.他理解到的,就是他付諸實施的.他耿直,不孤介;他隨和,不趨俗.他從不炫耀,也無須掩飾.辭官場不慕清高,本"性"難易也;樂躬耕為的使心"願無違";避交遊只圖棄"絕塵想";悲人生,因為他留戀這短暫,充實的生活."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五柳先生傳》)我寫我心,僅此足矣.
他揀選的是"易"字.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枯燥的數字一經他化入詩中,就被賦予無限活潑的生命力.一般地說,計數不確是鄉里人的一種習慣;特殊地說,它不也正表現出詩人辭官以後那心境的散適澹泊
"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遠村隱約迷茫,而詩人久久地佇立凝望,不正見出那心理上的切近 炊煙裊裊,天宇蒼茫,這同詩人大解脫之後那種寬敞的心境是多麼和諧.王維也很企慕這種意境,《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詩雲:"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惜乎刻意的觀察終不及淵明無意中的感受,斟酌的字眼兒也有遜於淵明用字的渾朴天然.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詞因景設,意隨詞轉,暗暗傳出心境的微妙變化,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足當"行雲流水"之譽.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這一"招"多麼傳神!足不出戶,隔牆一呼,而知鄰曲必不見怪,招之即來.相形之下,反覺"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庄》)之為繁縟了.
他如: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之喻,何等靈動貼切.
至若"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諸句,風韻天然,如謠似諺,幾與口語無異.
劉勰《文心雕龍·練字》雲:"自晉來用字,率從簡易,時並習易,人誰取難."但真正練易字而臻於化境者,其唯淵明乎!
常景,真情,至理,易字,這就是淵明的藝術情趣,這就是淵明一生的藝術寫照。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這是杜甫絕句中最有情韻、最富含蘊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卻包含著豐富的時代生活內容。如果詩人當年圍繞安史之亂的前前後後寫一部回憶錄,是不妨用它來題卷的。

李龜年是開元時期「特承顧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龜年,是在「開口詠鳳凰」的少年時期,正值所謂「開元全盛日」。當時王公貴族普遍愛好文藝,杜甫即因才華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書監崔滌的延接,得以在他們的府邸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而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既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也往往是特定時代的標志和象徵。在杜甫心目中,李龜年正是和鼎盛的開元時代、也和自己充滿浪漫情調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緊緊聯結在一起的。幾十年之後,他們又在江南重逢。這時,遭受了八年動亂的唐王朝業已從繁榮昌盛的頂峰跌落下來,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輾轉漂泊到潭州,「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極為凄涼;李龜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勝景,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明皇雜錄》)。這種會見,自然很容易觸發杜甫胸中本就郁積著的無限滄桑之感。「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詩人雖然是在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流露的卻是對「開元全盛日」的深情懷念。這兩句下語似乎很輕,含蘊的感情卻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彷彿信口道出,但在當事者心目中,這兩個文藝名流經常雅集之處,無疑是鼎盛的開元時期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淵藪,它們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對「全盛日」的美好回憶。當年出入其間,接觸李龜年這樣的藝術明星,是「尋常」而不難「幾度」的,現在回想起來,簡直是不可企及的夢境了。這里所蘊含的天上人間之隔的感慨,是要結合下兩句才能品味出來的。兩句詩在迭唱和詠嘆中,流露了對開元全盛日的無限眷戀,好像是要拉長回味的時間似的。

夢一樣的回憶,畢竟改變不了眼前的現實。「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風景秀麗的江南,在承平時代,原是詩人們所嚮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間,所面對的竟是滿眼凋零的「落花時節」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藝人。「落花時節」,象是即景書事,又象是別有寓托,寄興在有意無意之間。熟悉時代和杜甫身世的讀者會從這四個字上頭聯想起世運的衰頹、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衰病漂泊,卻又絲毫不覺得詩人在刻意設喻,這種寫法顯得特別渾成無跡。加上兩句當中「正是」和「又」這兩個虛詞一轉一跌,更在字里行間寓藏著無限感慨。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亂離時世和沉淪身世的有力反襯。一位老歌唱家與一位老詩人在飄流顛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風光,點綴著兩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時代滄桑的一幅典型畫圖。它無情地證實「開元全盛日」已經成為歷史陳跡,一場翻天復地的大動亂,使杜甫和李龜年這些經歷過盛世的人,淪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無疑是很深的,但詩人寫到「落花時節又逢君」,卻黯然而收,在無言中包孕著深沉的慨嘆,痛定思痛的悲哀。這樣「剛開頭卻又煞了尾」,連一句也不願多說,真是顯得蘊藉之極。沈德潛評此詩:「含意未申,有案未斷」。這「未申」之意對於有著類似經歷的當事者李龜年,自不難領會;對於後世善於知人論世的讀者,也不難把握。象《長生殿。彈詞》中李龜年所唱的:「當時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凄涼滿眼對江山」等等,盡管反復唱嘆,意思並不比杜詩更多,倒很象是劇作家從杜詩中抽繹出來似的。

四句詩,從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聞」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聞」、「逢」之間,聯結著四十年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盡管詩中沒有一筆正面涉及時世身世,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讀者卻不難感受到給唐代社會物質財富和文化繁榮帶來浩劫的那場大動亂的阻影,以及它給人們造成的巨大災難和心靈創傷。確實可以說「世運之治亂,華年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孫洙評)。正象舊戲舞台上不用布景,觀眾通過演員的歌唱表演,可以想像出極廣闊的空間背景和事件過程;又象小說里往往通過一個人的命運,反映一個時代一樣。這首詩的成功創作似乎可以告訴我們:在具有高度藝術概括力和豐富生活體驗的大詩人那裡,絕句這樣短小的體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而在表現如此豐富的內容時,又能達到怎樣一種舉重若輕、渾然無跡的藝術境界。

杜牧——《清明》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著寫行人這時湧上心頭的一個想法:往哪裡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里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我們看《小放牛》這出戲,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一指,說:「您順著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面」,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只將「畫面」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不,不如說是包括了「音樂」。讀者欣賞了那一指路的優美「畫面」,同時也就隱隱聽到了答話的「音樂」。

「遙」,字面意義是遠。然而這里不可拘守此義。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簾—「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紅樓夢》里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里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注腳。「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裡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的聞訊而喜,怎樣的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的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的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付與讀者的想像,為讀者開拓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像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一個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詩人獨自登上了謝公樓。嵐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凈!憑高俯瞰,這「江城」簡直是在畫圖中似的。開頭兩句,詩人把他登覽時所見景色概括地寫了出來,總攝全篇,一下子就把讀者深深吸引住,一同進入詩的意境中去了。嚴羽《滄浪詩話》雲:「太白發句,謂之開門見山。」指的就是這種表現手法。

中間四句是具體的描寫。這四句詩里所塑造的藝術形象,都是從上面的一個「望」字生發出來的。從結構的關系來說,上兩句寫「江城如畫」,下兩句寫「山晚晴空」;四句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而又是有層次的。「兩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嶧山,在宣城的東北與句溪相會,繞城合流,所以說「夾」。因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靜地流著,波面上泛出晶瑩的光。用「明鏡」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雙橋」指橫跨溪水的上、下兩橋。上橋叫做鳳凰橋,在城的東南泰和門外;下橋叫做濟川橋,在城東陽德門外,都是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的建築。這兩條長長的大橋架在溪上,倒影水中,從高樓上遠遠望去,縹青的溪水,鮮紅的夕陽,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映出無限奇異的璀燦色彩。這哪裡是橋呢?簡直是天上兩道彩虹,而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鏡」之中去了。讀了這兩句,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詩人另一名作《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者同樣是用比擬的手法來塑造形象,同樣用一個「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聯系起來;然而同中有異,異曲同工:一個是以銀河比擬瀑布的飛流,一個是用彩虹寫夕陽明滅的波光中雙橋的倒影;一個著重在描繪其奔騰直下的氣勢,一個著重在顯示其瑰麗變幻的色彩,兩者所給予人們的美感也不一樣,而詩人想像的豐富奇妙,筆致的活潑空靈,則同樣使人驚嘆。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靜寂的,山岡一帶的叢林里冒出人家一縷縷的炊煙,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黃,呈現出一片蒼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漸老的時候了。

我們不難想像,當時詩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視野里,他的觀察是深刻的,細致的;而他的描寫又是毫不粘滯的。他站得高,望得遠,抓住了一剎那間的感受,用極端凝煉的形象語言,在隨意點染中勾勒出一個深秋的輪廓,深深地透漏出季節和環境的氣氛。他不僅寫出秋景,而且寫出了秋意。如果我們細心領會一下,就會發現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筆是絲絲入扣的。

這結尾兩句,從表面看來很簡單,只不過和開頭二句一呼一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是在「北樓上」;這北樓是謝朓所建的,從登臨到懷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順便說一句懷念古人的話罷了。這里值得注意是「誰念」兩個字。「懷謝公」的「懷」,是李白自指,「誰念」的「念」,是指別人。兩句的意思,是慨嘆自己「臨風懷謝公」的心情沒有誰能夠理解。這就不是一般的懷古了。

李白在長安為權貴所排擠、棄官而去之後,政治上一直處於失意之中,過著飄盪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鬱和感傷,特別當搖落秋風的時節,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像的。宣城是他舊游之地,現在他又重來這里。一到宣城,他就會懷念到謝朓,這不僅因為謝朓在宣城遺留下象疊嶂樓這樣的名勝古跡,更重要的是因為謝朓對宣城有著和自己相同的情感。當李白獨自在謝朓樓上臨風眺望的時候,面對著謝朓所吟賞的山川,緬懷他平素所仰慕的這位前代詩人,雖然古今世隔,然而他們的精神卻是遙遙相接的。這種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悶彷徨的孤獨之感;正因為政治上受到壓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當時復雜的情懷,又有誰能夠理解呢?

❺ 古詩文賞析

《游山西村》詩人在語調極其自然親切的詩句中向人們展示了農村自然風景之美、農民淳樸善良之美,並把自己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於其中。

原詩:

《游山西村》宋代: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釋義:

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渾濁不醇厚,豐收的年景農家待客菜餚非常豐盛。

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忽然柳綠花艷間又出現一個山村。

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布衣素冠,淳樸的古代風俗依舊保留。

今後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5)古詩賞析文擴展閱讀:

此詩作於公元1167年(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當時陸游正罷官閑居在家。然而他並不心灰意冷。他在農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並將這種感受傾注到自己的詩歌創作里。此詩即在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市)所作。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描寫豐收年景,農民熱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描繪山村風光,被後世用來形容已陷入絕境,忽又出現轉機。

既寫出山西村山環水繞,花團錦簇,春光無限,另一方面它又富於哲理,表現了人生變化發展的某種規律性,令人回味無窮。表現了詩人與眾不同的思維與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蘊涵著無限的希望。

詩人描述了山水縈繞的迷路感覺與移步換形又見新景象的喜悅之情;人們可以從中領悟到蘊含的生活哲理——不論前路多麼難行難辨,只要堅定信念,勇於開拓,人生就能「絕處逢生」(出現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新境界)。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既寫出春社歡快,又表達民風的淳樸可愛。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寫出詩人乘月閑游,夜訪村民。

❻ 古詩文的賞析方法

要品讀詩詞,抓住「詩眼」,「題眼」是關鍵。
2、評價古詩詞,要學會知人論世,從整體上版把握詩權詞的基調和主旨,是鑒賞古詩詞的根本.
3、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
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誇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
4、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

❼ 古詩賞析文怎麼寫

這首詩描來繪了一幅春天源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覺曉」,第一字就點明季節,寫春眠的香甜。「不覺」是朦朦朧朧不知不覺。在這溫暖的春夜中,詩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臨窗,才甜夢初醒。此句流露出詩人愛春的喜悅心情。次句「處處聞啼鳥」寫春景,春天早晨的鳥語。「處處」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鳥噪枝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聞啼鳥」即「聞鳥啼」,古詩為了押韻,詞序作了適當的調整。這兩句是說:春天來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覺天已大亮。一覺醒來,只聽見處處有鳥兒在歌唱。第三、四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人追憶昨晚的瀟瀟春雨,然後聯想到春花被風吹雨打、落紅遍地的景象。詩人把愛春和惜春的情感寄託在對落花的嘆息上。惜春也是愛春,喜悅是全詩的基調。

本詩寫春景,不是寫所見,而是寫所聞及所想。詩人把自己的聽覺感受寫出來,然後由讀者體味、再現詩人描繪的意境。構思巧妙,很有情趣。

❽ 古詩文解釋 賞析

對酒(閑愁如飛雪)
對酒 宋/陸游

閑愁如飛雪,入酒即消融。

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

流鶯有情亦念我,柳邊盡日啼春風。

長安不到十四載,酒徒住往成衰翁。

九環寶帶光照地,不如留君雙頰紅。

【注釋】

1、閑愁:閑暇的憂愁。

2、流鶯:鳴聲園轉的鶯(即黃鶯)。

3、酒徒:嗜酒者。

4、往往:常常。

5、衰翁:衰弱的老者。

【譯文】

閑來的憂愁像飛雪一樣,落入酒杯中就自然消融。美麗的花朵像故人一樣,一陣歡笑酒杯就自然而空。婉轉的黃鶯似乎有情地眷戀我,從早到晚鳴叫在柳樹邊的春風中。居住長安還不到四十年,嗜酒者常常變成了老翁。縱然有權貴的寶帶光芒照大地,還不如挽留您痛飲個雙頰緋紅!

【鑒賞】

這一首詩作於淳熙三年(1176)春,陸游任四川安撫制置使范成大的幕僚時。首寫其為消愁而飲酒,是飲酒之因;再寫其飲酒之好處,復寫其功名富貴之不足炫耀,及時行樂乃為當務。本詩乃飲酒時一時興會之作,其中飽含作者雄心壯志未能實現的牢騷和不滿,讀者當於字里行間領悟其言外之旨,方不失作者之真正用心。

「閑愁如飛雪,入酒即消融」開頭兩句寫愁與酒的關系:閑愁就如飛雪,入酒就能消融,是說酒能解愁化愁。「酒能銷愁」是詩人們不知道說過多少遍的話了,而陸游卻藉助於「飛雪」進入熱酒即被消融作為比喻,便顯得新奇而與眾不同。以愁比雪,文不多見;飛雪入酒,事亦少有;通過「雪」把「愁」與「酒」連結起來,便有神思飛來之感。

「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寫完愁與酒的關系,詩人又寫「花」與酒的關系:漂亮的「花」就如故人,只要對著你一笑,你的杯中之酒就會一飲而盡。對著「好花」可助酒興,說來還覺平常,把「花」比為「故人」便馬上使人備感它的助飲力之大,因為對著好友自然容易敞懷暢飲;通過「故人」,把「好花」與「空杯」連結起來,便有力量備增之感。這兩個比喻的運用,新鮮、貼切而又曲折,表現了詩人極豐富的想像力,它使詩帶上了一種新奇而又真切動人的情態。

「流鶯有情亦念我,柳邊盡日啼春風」這兩句為第二層,補足上文,意在說明自然景物使人「對酒」想飲之意,實際是再寫飲酒,並為下層作過渡:飛來飛去的黃鶯似乎也時時念想著我,它們整天在柳樹邊上對著春風歌唱——— 「流鶯有情」,故方才在「柳邊」的「春風」中啼叫,這兩句承接上文「好花」,顯示出一幅花紅柳綠、風暖鶯歌的大好春光。因為春光愈好,便愈動人酒興,故寫景實是再圍繞「對酒」這一主題。這一層寫景細膩、秀麗,筆調又有變化。

「長安不到十四載,酒徒住往成衰翁」這兩句主寫人事,再寫「對酒」想飲之故。長安,指代南宋的首都臨安。自隆興元年(1163)陸游三十九歲時被免去樞密院編修官離開臨安,到寫詩之時,已歷十四年了,故說「長安不到十四載」。第二句不懷念首都的權貴,而只懷念失意縱飲的「酒徒」,則詩人眼中人物的輕重可知。

這些「酒徒」,當然也包括了作者眾多的「故人」。詩人身離首都,「酒徒」、「故人」轉眼成為「衰翁」,這「衰翁」之嘆,自然包括自己。「酒徒」中也不乏壯志難酬、辜負好身手的人,他們無緣無故成為「衰翁」,顯然包含著朝廷不用人才、浪費人才的意思。這句話表面無關緊要,但內涵深刻。

「九環寶帶光照地,不如留君雙頰紅」如果說以上兩句在閑淡中出以深沉的感慨,這兩句就在感慨的基礎上發出激昂的抗議之聲了。「九環寶帶」,語出《北史·李德林傳》,言隋文帝以李德林等修律令有功,賜他們九環帶。《唐書·輿服志》載:隋代貴臣多用九環帶,並唐太宗也曾用過。「光照地」,用唐敬宗時臣下進貢夜明犀,制為寶帶,「光照百步」的典故———「九環帶」、「光照地」,表明的意象是貴族身份的光輝顯耀,但作者語氣一轉,突結以「不如留君雙頰紅」——— 言外之意是說,這些貴族的身份,富貴榮華的象徵,不值一錢,遠不如飲酒那樣痛快淋漓,因為「飲酒」,留得雙頰緋紅,色彩絢麗,足以奪「九環寶帶」之光,可使「衰翁」顯示壯心不老!兩相照應,後者更富力量,又饒神韻。

陸游寫飲酒的詩篇很多,有側重寫因感慨世事而痛飲的,如《飲酒》、《池上醉歌》等;有側重因憤激於報國壯志難酬而痛飲的,如《長歌行》、《夏夜大醉醒後有感》、《樓上醉書》等;有想借酒挽回壯志的,如《歲晚書懷》之「夢移鄉國近,酒挽壯心回」。本詩則側重蔑視權貴而痛飲。開頭奇突豪放,中間細致優美,結尾以壯氣表沉痛,筆調靈活多變,而以豪壯為基調。清范大士《歷代詩發》據此評該詩:「始終極頌酒德,亦是放翁寄託之詞」,認為其詩「起有奇氣」。可謂抓住了其中的要害。

❾ 怎樣賞析古詩文

我認為是這樣的(我自己就是這樣寫)
1.可以先將整首詩完整地翻譯下來
2.把每句的描寫內容及所表思想寫下來
3.對古詩中個別字進行煉字(所謂煉字,就是將古詩中個別用地特別准確的,特別能反映主旨的,或特別生動形象地揭示思想意境的具體地賞析出來)
4.聯系以上你所做的,疏通整首詩的成功之處以及值得借鑒的地方
5.結合親身經歷談談你賞析完整首詩的感受以及獲得的啟示

這就是我賞析古詩的方法,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啦~!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像: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說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像,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像,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里,我們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❿ 古詩文鑒賞中各種作用

詩歌來鑒賞解題技巧(八型)源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並准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