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伯夷論賞析

伯夷論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1 09:30:39

1. 詩經.採薇(節選)的意思

釋義: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飢真勞累。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原詩(節選):

《採薇(節選)》先秦:佚名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我心悲傷,莫知我哀!

簡介:

《採薇》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於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

周代北方的獫狁(即後來的匈奴)已十分強悍,經常入侵中原,給當時北方人民生活帶來不少災難。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獫狁的記載。


(1)伯夷論賞析擴展閱讀:

這是一個普通的戍邊士卒的哀嘆,他將自己的青春獻給邊關,為了抵抗獫狁,他和戰友們連連征戰,風餐露宿,沒有修整,沒有閑暇的功夫回家,直到老了,才能夠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回想他的戰斗生涯,心情感慨萬端,一種濃烈的生命意識融入詩句,一種家國情懷和思鄉擔憂牽掛和對無休無止的戰爭的痛恨與無奈油然而生。

多少春夏秋冬,物換星移,多少次,野豌豆苗從萌芽到長葉到葉子變老,到結出野豌豆,野豌豆又掉在地上,長出新的野豌豆苗。他們也老了,邊關的風沙吹老了他們的臉龐,歲月剝奪了他們的青春。薇年年都有新生,而他們的青春卻一去不復返,還有,和他一同戍邊的將士,有多少長眠在邊關。

其實,戍邊戰士的感情是很復雜的,他們思念故鄉,想念故鄉的親人,回家是他們迫切的願望,他們為漫長的戍邊生涯痛苦,但不變的卻是士卒對故鄉的懷念之情。

2. 魯迅的採薇的賞析

歷史上的叔齊和伯夷是商代小國孤竹國的公子,他們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後決定不吃周朝的糧食,於是餓死在首陽山上。魯迅小說,採薇中的主人公叔齊和伯夷很明顯是以他們為原型,不過魯迅把他們用在小說中不是取他們的骨氣,而是用他們的不知變通來諷刺世人。小說中叔齊和伯夷的不知變通表現在他們口中時時掛著的話是「不合先王之道」,因為他們認為周攻入商滅了紂王是改了文王的規矩便決定不吃周家的糧食而去山上採薇草吃薇,最後知道薇草也是周朝的,便也不吃,直至餓死。「咳蔌一止,萬籟寂然,秋末的夕陽,照著兩部白鬍子,都在閃閃的發亮。」渲染了一種慘淡而死寂的氣氛,「閃閃的發亮」的「白鬍子」象徵著古老的規矩,「萬籟寂然」象徵著人們對老規矩的順從不敢抗違。「強調大家都很敬老」實際上就是強調大家都死守老規矩,因為作者在小說中就說到了「這還是文王定下來的敬老的老規矩。」由於這樣,人們就慣於受老規矩的拘囿,從而形成一種思維定勢,什麼都按老規矩辦事,而不知根據事物和時代的發展變化而加以變通。按現代的話說就是不能與時俱進。我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原下說,不知說的對不對。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555589/

3. 《史記:伯夷列傳第一》賞析有嗎

《伯夷列傳》顧名思義,是以伯夷的故事為主題的,以孔子等人的言論為線索,用許由、務光等的事跡作陪襯,簡略地記敘伯夷、叔齊兄弟倆在父親死後都不繼承王位、勸阻周武王伐紂和不吃周王室的糧食、隱居首陽山、直至餓死等事跡。

初讀《伯夷列傳》,是有很多疑惑的。

其一,作為漢武帝「蹴罷百家,獨尊儒術」時期,孔子的言論、書籍是當時學術界的權威。本文中太史公沒有搖旗吶喊、高唱贊歌,而是拋出了疑問「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意思是」孔子依次論到古代的仁人聖人賢人,像吳太伯、伯夷一類人,都很詳細。我所聽到的許由、務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了,有關他們的文辭卻沒有稍稍看到一點點,是什麼原因呢?」太史公對孔子的「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提出了反問「由此觀之,怨邪?非邪?」「從伯夷、叔齊所作詩歌中,我們能感受到那種悲涼,他們真的沒有怨恨嗎?」

其二,對「天道」的懷疑。常言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文中說到伯夷、叔齊餓死收場,就連孔子最好的學生顏回由於食不果腹早早夭折,那「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的盜拓「竟以壽終」。難怪太史公會有這樣的疑惑了「余甚惑焉,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文章到了這里,作為史記列傳開篇之作,寫的不是歌功頌德,不是 「正能量」,而是舉出大量例證來說明「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荒謬。作者是想以質疑孔子,來質疑那個讓他受辱的時代?還是以質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來發泄心中的怨氣?
非也。本篇後半段,作者表露了他的「真心」。
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在《報任安書》中,太史公談到了自己的志向,「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那個時代,擁有如此宏大的志向,又有幾人可以言說呢?

賈誼說「貪財的人為財而死,有志功業的人為名獻身,熱衷權勢的人為權勢喪命,平民百姓為生存奮斗。」所以對於他人的不理解,對於時代的不理解,太史公並沒過自怨自艾,只是人各有志罷了。「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作者猶如冬天裡的松柏,淤泥中的白蓮,孤獨、脆弱卻堅韌著。

那作者對孔子又報以何態度呢?文中說到「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而行益顯。」意思是伯夷、叔齊、顏淵都是品德很高尚的人,但都是通過孔老夫子您的推介聲名才得以凸顯的啊。文章末尾還提到「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太史公的意思是,像我這樣的閭巷之人,想實現自己的志向,想聲名遠播,只能依附於像孔子這樣的青雲之士啊。雖然不知本句是太史公自謙說法,還是真心話,這已經表明了他對孔老夫子的態度了,是推崇而尊敬的。

太史公是以文明志,是通過「文刀」這把武器來實踐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敢於對自己推崇的學術權威提出質疑,也通過嚴謹的行文,表達了自己的歷史見解以及社會政治理想。通讀全文,我在想,該怎樣生活才能對得起自己的人生,我們的社會又是怎樣的社會,歷來的宣傳教育是不是就那樣真實可信呢?…

4. 伯夷頌賞析韓愈為什麼極力贊揚

本篇起首便提出「士」應具有「信道篤而自知明」這個觀點。接著用三個排比句「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於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至若於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己耳。」滔滔滾滾點明了只有「人非之而不惑」,才能算是「信道篤」,「自知明」。這組排比又層層遞進,由「一人非之」到「一國一州非之」,再到「舉世非之」,指出要做到篤道、明知,首先要不怕「非」,不怕別人,眾人,全世界的人的非難、指責。再用「若伯夷者,窮天地亘萬世而不顧者也。」一句收攏,將上文的一般所指歸到具體的人。

5. 伯夷列傳最後一段翻譯

原文:「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賈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誇者死權,眾庶馮生。」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岩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譯文:「君子感到痛心的是到死而名聲不被大家所稱頌。」賈誼說:「貪得無厭的人為追求錢財而不惜一死,胸懷大志的人為追求名節而不惜一死,作威作福的人為追求權勢而不惜一死,芸芸眾生只顧惜自己的生命。」「同是明燈,方能相互輝照;同是一類,方能相互親近。」「飛龍騰空而起,總有祥雲相隨;猛虎縱身一躍,總有狂風相隨;聖人一出現,萬物的本來面目便都被揭示得清清楚楚。」伯夷、叔齊雖然賢明,由於得到了孔子的贊揚,名聲才更加響亮;顏淵雖然好學,由於追隨孔子,品德的高尚才更加明顯。那些居住在深山洞穴之中的隱士們,他們出仕與退隱也都很注重原則,有一定的時機,而他們的名字(由於沒有聖人的表彰),就大都被埋沒了,不被人們所傳頌,真可悲啊!一個下層的平民,要想磨練品行,成名成家,如果不依靠德高望重的賢人,怎麼可能讓自己的名聲流傳於後世呢?

6. 高分賞尋《伯夷頌》的古文翻譯

伯夷頌
韓愈

士之特立獨行,適於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傑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於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於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窮天地,亘萬世,而不顧者也。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

當殷之亡,周之興,微子賢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聖也,從天下之賢士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齊者,乃獨以為不可。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繇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謂士者,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餘;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足。彼獨非聖人,而自是如此。夫聖人乃萬世之標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獨行,窮天地,亘萬世而不顧者也。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於後世矣。

譯文:

能夠被稱作「士」的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並且不隨波逐流,他們只是使自己的行為合乎「義」罷了。他們並不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行為是褒是貶,他們都是豪傑之士,因為深深信仰著心中的道所以對自己的認識就十分的清楚。有一派人物對自己的行為提出非議,卻還能夠堅持繼續這樣做下去不對自己的堅持產生懷疑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至於若有一個州的人一個國家的人對自己的行為提出非議還能夠堅持做下去不懷疑的人,大概天下就只有一人了;如果整個世界的人都對自己的行為提出非議還能夠堅持做下去不懷疑自己的人,恐怕千百年才能出一個了。而像伯夷這樣的人,是尋遍天地之間,縱橫歷史前後都找不出的不在意他人眼光的人了。日月都不足以來形容他的光明,泰山都不比不上它的高大,天地都無法容下他的寬廣啊。

當時殷商即將滅亡,周朝將要興起,微子是商朝的顯臣,也帶著祭器離商朝而去了(祭器在那個時代對於國家政權是很重要的東西)。周武王,周公旦都是聖賢之人,他們禮賢下士,率領著眾諸侯國去進攻商朝,這樣的行為都沒聽說有誰有微詞的,而這叔齊和伯夷兩個人卻獨獨認為不可。結果最後殷商被滅亡,周朝成為天下大宗,他們兩人竟以食用周朝的糧食為恥,最後活活餓死也不顧。從這一點來說,他們兩人難道是有什麼想要得到的東西才做出這種把自己活活餓死的事情嗎?這只是他們堅持內心裡的道義所以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行為意義所在罷了。

如今這些所謂的「士」,只要一有人稱贊他們,他們就覺得自己品德很高尚了;只要一有人批評他們,他們就認為自己有不足的地方。【而伯夷他確實不是聖人,但他堅持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正確的。】「聖人」這一稱呼是萬世為人的標准,所以我認為:像伯夷這樣的人,只是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並且不會隨波逐流的人,是尋遍天地之間,縱橫歷史前後都找不出的不在意他人眼光的人而已。雖然即使沒有伯夷和叔齊這兩個人,後世的那些亂臣賊子也是一個接一個的冒出來了。

打方括弧的一句話不確定翻譯的對不對。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