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社戲賞析分段

社戲賞析分段

發布時間: 2020-12-21 08:18:44

Ⅰ 魯迅《社戲》分段,段意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社戲》全文原有前後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後一部分,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在成人後回憶往事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著一種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夥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夥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為突出: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能拿主意,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後又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說明他善於為他人著想。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採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面寫得簡潔干凈,生動傳神。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化靜為動,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 二、問題研究 1.作者為什麼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 民風淳樸的鄉村,對一個在封建家庭中生長、受各種規矩束縛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快樂自由的天堂。作者作為客人,「在這里」「得到優待」,釣到蝦「照例是歸我吃」,小夥伴們對「我」無微不至地體貼照顧,「看社戲」一節這種友愛和照顧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陳腐無用的經書,而且也沒有那麼多規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對於自幼就壓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這樣的自由是一種多麼寶貴的享受;而且在農村可以親近大自然,「掘蚯蚓」「釣蝦」「放牛」,相對於城鎮宅院中「我」那種受束縛的生活而言,無疑是新鮮有趣極具魅力的了。 2.六一公公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後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誇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他的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至於他誇「我」「讀過書」「將來一定要中狀元」之類的話,只不過像今日誇某個孩子聰明,將來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學一樣。也有觀點認為六一公公雖是個好人,但是有農民的局限。他誇「我」的話,表明他意識深處受封建禮教的影響,這在當時也是難免的。 練習說明 一、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二、夏夜行船、月夜歸航在寫景敘事上都非常精彩。夏夜行船通過哪些所見所聞所感來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歸航中「我」的心情與去看戲時有什麼不同?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所見: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漸望見依稀的趙庄,……還有幾點火,…… 所聞: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月下歸航寫了眾小夥伴去「偷」羅漢豆的趣事。去時「我」的心情很急迫,總「以為船慢」,而此時「我」和小夥伴們偷豆吃豆,心情無比歡暢。 三、揣摩下列詞語,回答括弧中的問題。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輕松」和「舒展」表現了「我」什麼樣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山為什麼說「踴躍」?) 3.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回望」表現了「我」怎樣的心情?「罩」表現了怎樣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為什麼還要「感激」?) 此題意在讓學生品味語言的深層含義。 1.「輕松」和「舒展」與前文因看不成戲而沮喪形成鮮明對比,表現「我」歡喜輕快的心情。 2.以動詞「踴躍」寫山,把靜物寫活了。這個詞的含義與現在不一樣,作者在這里是創造性地賦予了這個詞以新的含義。 3.「回望」兩字,表現「我」依依的心情。「罩」通過視覺表現戲台如夢如幻的情景,與來時呼應。 4.因為城裡讀過書的「我」對他的豆子的誇獎。表現了六一公公淳樸厚道的性格。 四、△有人認為本文直接寫社戲的內容太少,而寫社戲以外的內容太多,因此建議把標題改為「平橋村一夜」之類的題目。你同意這一看法嗎?為什麼?如果大家對此有興趣,不妨開一次小組會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此題意在讓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見解回答。 教學建議 一、這篇文章主要是回憶美好的童年往事,教學時要以此為重點。有觀點認為這篇文章有批判封建禮教、抨擊黑暗社會的內容,這種看法有些偏頗,教學時應避免。 二、有些問題,如小夥伴們「偷」豆,六一公公的「感激」,依現在的道德觀衡量,學生可能不理解,教學時要適當引導和講解。 三、可以學習本文為契機,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開展語文活動。

Ⅱ 社戲怎麼分段

《社戲》分段
第一部分(1-3):平橋村「在我是樂土」
第二部分(4-30):到趙庄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三部分(31-40):看社戲後深夜歸航

一、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二、夏夜行船、月夜歸航在寫景敘事上都非常精彩。夏夜行船通過哪些所見所聞所感來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歸航中「我」的心情與去看戲時有什麼不同?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所見: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漸望見依稀的趙庄,……還有幾點火,……
所聞: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月下歸航寫了眾小夥伴去「偷」羅漢豆的趣事。去時「我」的心情很急迫,總「以為船慢」,而此時「我」和小夥伴們偷豆吃豆,心情無比歡暢。
三、揣摩下列詞語,回答括弧中的問題。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輕松」和「舒展」表現了「我」什麼樣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山為什麼說「踴躍」?)
3.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回望」表現了「我」怎樣的心情?「罩」表現了怎樣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為什麼還要「感激」?)
1.「輕松」和「舒展」與前文因看不成戲而沮喪形成鮮明對比,表現「我」歡喜輕快的心情。
2.以動詞「踴躍」寫山,把靜物寫活了。這個詞的含義與現在不一樣,作者在這里是創造性地賦予了這個詞以新的含義。
3.「回望」兩字,表現「我」依依的心情。「罩」通過視覺表現戲台如夢如幻的情景,與來時呼應。
4.因為城裡讀過書的「我」對他的豆子的誇獎。表現了六一公公淳樸厚道的性格。

社戲》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

Ⅲ 魯迅《社戲》分段

魯迅《社戲》分段
(1-3)"我"隨祖母歸省與夥伴遊戲;

(4-13)看戲前我們月下行船;
(14-21)船頭看戲;
(22-30)月下歸航"偷"豆吃;
(31-40)戲後餘波及議論抒情.

Ⅳ 《社戲》分段段意

第一段:(1-3)回鄉消夏。寫「我」在平橋村受到小朋友的熱情接待,過著自由的生活。

第二段:(4-21)坐船看戲。寫「我」和小夥伴到趙庄看社戲的情景。

第三段:(22-30)偷吃蠶豆。寫看社戲後返回平橋村途中偷吃羅漢豆的經過。

第四段:(31-40)公公誇獎。寫第二天偷吃羅漢豆的事被揭穿,六一公公送豆的情景和「我」對看戲、吃豆的思念。

內容簡介:

《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同年12月《小說月刊》第13卷12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這篇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

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4)社戲賞析分段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社戲》寫於1922年10月。作品寫到在北京看戲的時候,說那是「倒數上去二十年中」的事。從作品發表時算起,倒數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

當時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如剛剛經過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1898年的戊戌變法,1900年的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戰爭……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者正在「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和帝國主義勾結起來,加緊奴役和盤剝中國人民。

魯迅於1902年懷著救國救民的思想,留學於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後任教於杭州、紹興。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專制主義的清王朝,於1912年1日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對此,魯迅非常興奮,熱情地歡迎和支持,並應當時教育總長蔡元培的邀請,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員,後隨教育部遷北京。此後接連發生了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他說「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頹唐得很了。」終於使他認識到,經過辛亥革命,中國的社會現狀「招牌雖換,貨色照舊」,沒有什麼改變。

十月革命給正在沉思,探索的魯迅以強烈的震動,使他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愛國運動暴發,使魯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奮,於是用筆起來無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質,發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鐵屋子」的號召。

他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敵人接連投去匕首和機槍,表現了鮮明的革命者的立場。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表了小說《社戲》。

人物背景:

「我」:是富裕人家的子弟,平常在城裡受著封建教育的束縛。與雙喜、阿發等相比,難免有一些缺點,只會死讀書,不會幹活,看不到戲就「急著要哭」;但「我」到底還是個孩子。心地無邪,對封建教育極為反感,以「免念詩書」為樂事,所以更加嚮往農村生活。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小領袖一般,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

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頭,「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他的親切體貼。

他敢於負責,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又表現了他體貼他人的好品質。

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的代表,六一公公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

後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誇了他一句,「竟然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

Ⅳ 社戲一文的正確分段、分層

從「時間」角度:
看戲前—看戲—看戲後
從「事情」角度:
隨母歸省—釣蝦放牛—戲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戲—歸航偷豆—六一送豆
從「原因」角度:懷念童年是因為有樂土—美景—趣事—夥伴

Ⅵ 《魯迅全集》的社戲的分段

第一部分(1-4):平橋村是我的樂土。

第二部分(5-23):到趙庄看社戲的全過程:月下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

第三部分(24-39):偷豆以及六一公公誇獎我。

第四部分(40):我回憶那夜的好戲和羅漢豆。

《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同年12月《小說月刊》第13卷12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篇小說所著重表現的是「我」對都會和農村兩種生活情景、兩種人情人際關系的不同感受。通過「我」在京都看京戲柵在農村看社戲兩種情景、兩種感受的對比,表達了「我」對熱誡友好、平等和諧的人情人際關系的嚮往。

(6)社戲賞析分段擴展閱讀:

社戲的主要人物介紹:

1、魯迅

魯迅是富裕人家的子弟,平常在城裡受著封建教育的束縛。與雙喜、阿發等相比,難免有一些缺點,只會死讀書,不會幹活,看不到戲就「急著要哭」;但「我」到底還是個孩子。心地無邪,對封建教育極為反感,以「免念詩書」為樂事,所以更加嚮往農村生活。

2、雙喜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小領袖一般,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

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頭,「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他的親切體貼;他敢於負責,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又表現了他體貼他人的好品質。

3、六一公公

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的代表,六一公公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後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誇了他一句,「竟然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

Ⅶ 《朝花夕拾-五猖會》的分段和段意

一、引入:

1、引導學生回憶魯迅寫童年生活的作品(如《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社戲》)

2、簡介魯迅與《朝花夕拾》。

關於作者:原名周樹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以來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和旗手。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人。他一生著作宏富,是中國現代小說,雜文的開山祖。成就也極可觀,對中國現代文學影響深遠。
《朝花夕拾》: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後記》,改名《朝花夕拾》,於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
初中學過《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略談。
關於「五猖會」 :農歷五月一日至中旬,是江浙一帶地區五猖廟會之日。屆時四鄉百姓雲集海陽燒香,祈求五猖神主驅鬼祛邪,消凶化吉。廟會遊行,「前引」錦旗開路,「執事」沿途管理雜役。青白黑紅黃綠藍各色旗子飄揚,十景擔、肅靜牌、萬民傘、紙扎豬馬牛羊偶像、牌樓跟上、接下是地方戲隊伍、雜耍隊伍。
此廟會起源於明初。朱元璋和陳友諒在皖南曾打過幾年攔鋸戰,軍士百姓死亡枕籍。朱做了皇帝後,下令江南百姓,村村建「尺五小廟」,陣亡士卒「五人為伍」,受百姓供奉。《明史》記皇家祭祀有「陣前陣後神祗五猖」之說。
如此世代相傳,便衍成香火極盛的五猖神廟會。

二、詞語: 吡吡(bi) 豪奢 姣(jiāo)長 美髯(rán) 臻臻(zhēn)至至 稱娖(chuò)

高蹺(qiāo) 篡(cuàn)改 考據癖(pǐ) 蹊(qī)蹺 忐忑(tǎntè) 肇(zhào)開

詞解: 吡吡: 象聲詞。 奇拔: 奇異。 姣長:美麗修長。 臻臻至至:齊備之意。

肇開:開始。 稱娖:行列整齊的樣子。 眼學:親自閱讀研習。 蹊蹺:奇怪;可疑。

忐忑:心神不定。

三、通讀全文,解決以下問題:
1、把不懂的字詞句或不懂的內容標記出來;
2、找找文中一共寫了幾次賽會,分別用小標題概括出來;
3、思考並和同桌討論作者的情感發展變化的脈絡。

四、課文研討:

(一)通讀全文,概括它的主旨。

——《五猖會》是《朝花夕拾》中的第4篇。它主要記述「我」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以及因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主旨)

(二)課文一共寫了幾次賽會,分別用五個字為它們各寫一個標題。

全文共寫了四次迎神賽會。課文相應的可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l、2):寫「童年看賽會」。這兩段主要寫孩子們盼望看迎神賽會,但看過後又失望的心態,以及每次看迎神賽會後留下的紀念品——「吹都都」。這里既寫出了孩子們的童心,又寫出了他們的童趣,非常生動形象,同時也為後文寫看東關五猖會做了鋪墊。

第二部分(3):寫「明代的賽會」。本段主要用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陶庵夢憶》中的「明人的賽會」與現實的賽會作比較,意在反襯現實賽會的簡單。其中,《陶庵夢憶》里記載的「紹興的祈雨賽會」,寫得具體、生動、有趣,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

第三部分(4):寫「親見的賽會」。這是本文中唯一的一次正面描寫迎神賽會。其實,就是在這一段中,真正正面敘寫迎神賽會的文字及標點,也不到140個。這一現象就非常值得我們注意。本段前面寫到的「賽會雖然不像現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談國事,為當局所禁止」等,是魯迅先生常用的雜文筆法,即使是寫往事,也不忘針砭時事。

第四部分(5—完):寫「東關五猖會」。這是全文的重點。

情感發展變化的脈絡:
盼望(失望)——羨慕(書上描繪的)——神往(參與) ——欣喜若狂——忐忑、索然無味

(三)比較幾次賽會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並說說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內容:同:都是寫賽會;異:側重點不同(見小標題)。

——形式:同:以記敘為主;異:手法有所不同。如第一次側重寫心態;第二次用了引用和比較寫場景;第三夾用了雜文筆法針砭時局;第四次詳寫,描寫了一段故事

(四)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點。可分為幾層?

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1層,從「要到東關看五猖會去了」到「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別論』了」,介紹五猖會的來由。第2層,從「因為東關離城遠,大清早大家就起來」到「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敘寫「我」去看五猖會前的情感變化的經歷。第3層,從「直到現在,別的完全忘卻」到結尾,寫「我」的感受和疑惑。

(五)「我」去看五猖會前的情感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 經歷了四個階段:

1、高興地「笑著跳著」催促。作為孩子,最愛的是熱鬧,因此,聽說要看迎神賽會,當然非常高興,因此總是嫌時間過得太慢,催促大家快搬東西。

2、「忐忑」、「擔心」地強記。「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充分展示了作者從高興到沮喪的極度失望的心情。失望,也就是對父親在孩子高興的時候讓其背書的這種教育方式的不解。

3、夢幻「鐵鉗」的幫助。在母親、工人、長媽媽默默的靜候中,作者急急誦讀的聲音發抖,彷彿深秋的蟋蟀,在夜色中嗚叫。在困境中,作者很自然地出現幻想,這幻想是「頭里要伸出許多鐵鉗將什麼『生於太荒』之流夾住」。終於,作者夢似的背完了。

4、熱鬧,但沒有什麼大意思。文章的最後通過對比:大家高興,而「我」卻覺得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含蓄地反映出了父親在孩子最高興的時候讓其背書對孩子心靈的傷害。 全段對父親沒有一句譴責的詞語,卻充分流露出了對長輩不能理解一位兒童真實心情的傷感與困惑。

五、比較閱讀(課後練習2)

魯迅寫童年生活的作品,除《五猖會》外,我們還學過《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社戲》,比較這些作品,說說它們之間在內容、選材、立意和語言風格等方面的異同,以及你從中得到的啟示。

參考:《阿長與(山海經)》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朝花夕拾》中的第二篇和第六篇,內容、立意、語言等與《五猖會》基本相同。

《風箏》(2004年收入人教版七年級)出自魯迅先生的另一部散文集《野草》,在內容、立意、語言等與《五猖會》有一定的區別。《風箏》的內容相對單一,但是寓意非常深刻,語言也相對深沉些。

《社戲》出自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小說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月夜行船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小說里景物描寫優美,心理描寫細膩,語言流暢自然,與《五猖會》有很大的不同。(語文軒原創作品)

Ⅷ 魯迅的《社戲》分段及段意。

分段及段意:

  • 第一部分(1-4):平橋村是我的樂土。

  • 第二部分(5-23):到趙庄看社戲的全過程回:月下行船答,船頭看戲,月下歸航。

  • 第三部分(24-39):偷豆以及六一公公誇獎我。

  • 第四部分(40):我回憶那夜的好戲和羅漢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