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夜賞析

夜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0 23:31:14

1. 楓橋夜泊 賞析

楓橋夜泊
賞析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了這位懷著旅悉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題為「夜泊」實際只寫了「夜半」時分的景象和感受。詩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連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樹上的棲鳥由於月落前後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得發出幾聲啼鳴。月落霜凝的幽靜環境中,人對夜涼更加敏銳。詩中的「霜滿天」並不全是自然景觀的描繪,它融入了詩人的感受:夜裡侵肌入骨的寒意,使詩我感到茫茫夜氣時彌漫著滿天霜華。在此句中「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是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一個先後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受過程,同時又將一切和諧地融進了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由此可見詩人運思的細密。
「江楓漁火對愁眠」描繪了楓橋夜泊的特徵和遊子的感受。「江楓」一詞所沉積的感情給人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點點漁火在昏暗迷濛霧氣茫茫的江面上特別引人注目。「江楓」「漁火」一靜一動,一明一暗,一近一遠,可見詩人在景物的搭配組合上頗為用心。「對愁眠」里有孤寂的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在心裡的縷縷輕愁;也隱含著詩人對旅途幽美景物的新奇感受。其中的「對」字有「伴」的意蘊卻不象「伴」字那麼外露。但我們似乎能從中感覺到舟中的旅人與舟外的景物之間一種無言的交融。詩的前幅布景密度較大,短短十四個字就寫了六種景象,而後兩句就只寫了一件事:卧聞山寺鍾聲。由此可見,這寒山寺的夜半鍾聲是詩人在夜泊楓橋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受。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孑客雖然已盡顯了楓橋夜泊和特徵,但還不
足於盡傳它的神韻。「夜半鍾聲」不僅襯托出了夜的靜謐,且揭示了夜的清寥。此刻詩人卧聽疏幽的鍾聲時那種難以言表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楓橋的詩意美,是因為有了楓橋西一里處的寒山寺這所古剎,它使這里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詩人之所以用一句詩來點明鍾聲的出處,看來是因為寒山寺的夜半鍾聲使「楓橋夜泊和神韻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現,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

2. 南方的夜賞析

名稱: 溪居
作者: 柳宗元
簡介
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貞元年間進士及第,復中博學弘辭,授集賢院正字。調藍田尉,遷監察御史里行。順宗即位,任禮部員外郎,參預政治革新。不久憲宗繼位,廢新政,打擊革新派,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後召還長安,復出為柳州刺史。病逝於柳州。他與韓愈發起古文運動,為一代古文大家,世稱「韓柳」。其詩常於自然景物之中寄託幽思,纖穠而歸於淡泊,簡古而含有深味,自成一格。
主題
主題詞或關鍵詞: 唐詩
欄目關鍵詞: 唐詩三百首
類別: 五言古詩
體裁: 詩
年代: 中唐 內容介紹
原文
溪居
柳宗元
久為簪組累,幸此南夷謫①。
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②。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③。
注釋
[注釋]
①簪組:古代官吏的服飾,此指官職。累:約束,束縛。南夷: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謫:被降職或
調往邊遠地區。當時作者被貶為永州司馬。
②夜榜:夜裡行船。榜:本指搖船用具。
③楚天:永州原屬楚地。
賞析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被貶永州後作的。表面上自我排遣,也自得其樂,實際上曲折地表達被貶謫的幽憤。作者壯志難酬,苦悶之情就悄然隱入字里行間。
【賞析】:

元和五年(810),柳宗元在零陵西南遊覽時,發現了曾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愛其風景秀麗,便遷居是地,並改名為愚溪。

這首詩寫他遷居愚溪後的生活。詩的大意是說:我久為做官所羈累,幸好有機會貶謫到這南方少數民族地區中來,解除了我的無窮煩惱。閑居無事,便與農田菜圃為鄰,有時就彷彿是個山林隱逸之士。清晨,踏著露水去耕地除草;有時盪起小舟,去遊山玩水,直到天黑才歸來。獨往獨來,碰不到別人,仰望碧空藍天,放聲歌唱。

這首詩表面上似乎寫溪居生活的閑適,然而字里行間隱含著孤獨的憂憤。如開首二句,詩意突兀,耐人尋味。貶官本是不如意的事,詩人卻以反意著筆,說什麼久為做官所「累」,而為這次貶竄南荒為「幸」,實際上是含著痛苦的笑。「閑依」、「偶似」相對,也有強調閑適的意味,「閑依」包含著投閑置散的無聊,「偶似」說明他並不真正具有隱士的淡泊、閑適,「來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但畢竟也太孤獨了。這里也透露出詩人是強作閑適。這首詩的韻味也就在這些地方。沈德潛說,「愚溪諸詠,處連蹇困厄之境,發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間言外,時或遇之。」(《唐詩別裁》卷四)這段議論是很

3. 餘光中中元夜賞析

餘光中,原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於南京。在四川讀中學,曾在廈門大學外文系讀了半年,1950年到台灣,進入台灣大學外文系,1952年畢業。先後任編譯官及教職。1958年到美國進修,參加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第二年獲得藝術碩士學位,回台灣教書,先後任教於師范大學、政治大學,期間二度赴美任多家大學客座教席。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到香港任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1958年回台灣,在高雄中山大學任教授及講座教授,有六年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餘光中活躍於文學界,經常演講,擔任文學獎評審,也多次獲得文學獎,包括吳三連獎、中國時報、國家文藝獎、金鼎獎。多年來參與中華民國筆會之工作,並擔任會長。多次應邀到中國大陸演講、訪問。其著、譯共計四十多種。餘光中詩文雙璧,是極具特色和影響力的作家。他是學院詩人,一生追求詩藝的提升。早在1967年,餘光中在《五陵少年》的自序中,就宣稱自己是「藝術的多妻主義者」。「藝術的多妻主義者」可理解為「藝術的多美主義者」。在長達五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他以近一千首詩,為「多妻多美」的信念下了完美的演繹。

《中元夜》表現了餘光中從李賀一類詩歌中攫取怪誕意象,抒發人生復雜喟嘆的高超詩藝。表現了人生求索不息,寂寥無奈的綿綿恨意,透露出了時代和社會的悲劇感受。全詩既是古典的,又是現代的,詩美的質地呈現出現代的多元復調,有著強烈的力求使古典藝術經驗完成現代的轉換的創作自覺。

月夜,在中國古典文學里,大多數時候是沉浸在朦朧美麗之中的,是鄉情、親情、愛情的圓滿的象徵。在古代騷人墨客的眼裡,夜色中高懸於藍色蒼穹深處的月亮是獲得想像的神奇之源,他們賦予她種種美麗不凡的稱謂,表達對她的傾慕與嚮往,玉蟾、桂宮、圓魄、麝月、天鏡、玉盤、冰輪、玉

4. 海濱仲夏夜賞析

古人說:「景語皆情語。」
趙麗宏在《為你打開一扇門》中說:「一個時代的優版秀文學作品,權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是這個時代的心聲。」
峻青的這篇《海濱仲夏夜》應該是這兩句話最形象的詮釋。
「田禾」、「勞動」、「豐收」、「愉快歡樂」,是「仲夏夜」的主角、主色調。作者行文時期的時代特徵、文學潮流都濃縮其中。
「燃燒」的「晚霞」、「大」而「亮」的「啟明星」、與「星斗相互輝映」的「燈光」、「燦爛的滿月」則是「仲夏夜」的配角、背景色。這些「景語」和諧生動地詮釋著「我」心裡的「興奮和愉快」。
有不少新潮批評家認為,這樣的文章主觀色彩太濃,以至於讓人產生虛假的感覺,但是我寧願相信,這樣的文章,反映的是那個時代里的人們真實的心聲,至少也該是他們內心真誠的希冀吧。

5. 巴金 寒夜賞析

作品分析:

主題:《寒夜》是一部沉思的文學,也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悲劇傑作。小說有別於《激流》《憩園》,並不是寫大家庭在時代轉換中的崩潰,而是著重描寫小家庭在社會磨難中的破毀,描寫的是一個由自由戀愛組成的知識分子家庭如何在現實的重壓下破裂的辛酸故事,圍繞著一個善良、忠厚的小公務員的生離死別、家破人亡的悲劇,揭示了舊中國善良正直的知識分子的命運,暴露了抗戰後期國統區的黑暗現實,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國民黨統治中心重慶人民群眾悲慘的生活圖畫,為受壓迫、受侮辱的小人物呼出了憤懣和不平。

人物形象:《寒夜》的突出特色,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三個具有較高典型意義的悲劇形象:

小說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樹生都是受過大學教育的現代知識分子,有著共同的「教育救國」的理想,也曾編織過許多美麗的幻想。這種平凡的追求曾給他們以無限的希望,但在社會現實的壓力下,理想破滅了,青春消逝了,余留下來的只是生活的悲哀、和人性的扭曲。

汪文宣是一個在舊社會中受生活的重壓、精神飽受折磨的軟弱的知識分子形象,具有雙重性格:一方面,冷酷的世道、艱辛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把他扭曲成了一個異常懦弱的人,既無力應付沉重的生活,也無法解開兩個愛他的女人的矛盾。

汪文宣本是上海某教育大學教育系畢業生,抗戰爆發粉碎了他的理想,為保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和一點薪水,他小心翼翼,唯唯諾諾。在家裡,又處於婆媳爭執的夾縫中無法排解。他老好到卑微的性格成為妻子離開的一種原因,最後貧病交加而死,冷酷的社會現實和家庭糾紛結合起來,成為其不可抵抗的沉重壓力;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汪文宣仍然不失其善良正直的品質,不滿於當時的黑暗現實,同情比自己更不幸的人,熱愛自己的妻子、母親和孩子,常常為不能使他們幸福快樂而自愧自責。

愛與恨,理想與現實,理智與情感、生存與死亡……種種矛盾交織著、沖突著,郁積在汪文宣的心中,使他不能自拔,最終在宣布日本投降,歡慶抗戰勝利的日子裡孤寂地死去。

6. 記承天寺夜遊賞析

本文寥寥數筆,攝取一生活片斷,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行文自然,宛如行雲流水,無絲毫刻意為文的痕跡。文章雖短,卻具非凡藝術魅力,同時也揭示極其深刻之人生真理,算得小品文中的極品。但世人對文章每多誤解(蓋有餘秋雨這樣的故意誤讀,見資料),即權威編定之教科書及教參亦不能例外。

「烏台詩案」後,蘇軾以軟禁犯人的身份到黃州,他杜門深居,參禪禮佛,盪滌心靈的塵垢;融入自然,欣賞天地之大美。一個新我終於破繭而出。他深深地感到士人以「道」抗「勢」的荒謬。他感嘆「我生天地間,一蟻寄大磨。區區欲右行,不救風輪左。」「譬之於蟻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蟻右去,磨疾而蟻遲,故不得不隨磨以左回焉。」

解脫自由的生活,精神上的變化,反映到詩文上,即以儒家入世精神自勵,關注社會民生而變為超曠放達。曠達不是逃避生活,而是直面生活後對生活的一種審美化消解。蘇軾黃州後期之精神境界實已上升至審美境界,觀其後來起而復用之後,實已「不吝情去留」,在官則為民辦事,小人當道則馬上上書請去,既自被貶惠州,亦自瞭然不痛。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敘事。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裡,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於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
第二層寫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像: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盪,於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氣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第三層便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緻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7. 鄭愁予的港夜賞析

港夜

鄭愁予

遠處來的錨響如斷源續的鍾聲
雲像小魚浮進那柔動的圓渾……
小小的波濤帶著成熟的佣懶
輕貼上船舷,那樣地膩,與軟
渡口的石階落向憂邃
這港,靜的像被母親的手撫睡
燈光在水面拉成金的塔樓
小舟的影,像鷹一樣,像風一樣穿過……

8. 南方的夜賞析

馮至《「南方的夜」》賞析
《「南方的夜」》是馮至《北游及其它》詩集中第三輯《暮春的花園》中的一首,大約寫於1929年6月到8月之間。值得注意的是,同樣作為《暮春的花園》中的詩,《月下歡歌》、《暮春的花園》、《「南方的夜」》這三首詩都是詩人在認識姚可琨之後寫出的風格與前期截然不同的愛情詩。如果把這三首詩放在一起來看則正像是一部愛情敘事曲。《月下歡歌》是詩人在突然捕捉到愛情的對象時的狂喜。在靜靜的元月之夜,他暢想著美好的愛情的火苗燃成燎原之勢,心裡被熱烈的希望激動著,情不自禁的他感謝「無邊的月色」、感謝「博大的上帝」、感謝「父親同母親」甚至感謝「中華的民族」孕育出「在同一個民族裡邊生長」的愛人,「宇宙的一切」 都成為詩人感謝的對象。《暮春的花園》是詩人對愛的追求進入到第二個階段的心聲。此時詩人不僅僅要抒發個人的熱烈情感,而是要與所愛的人交流和共鳴。反復出現的「你願意嗎」是詩人忐忑的詢問,更是詩人內心強烈的呼喚。呼喚愛人的回應,期盼雙雙走進愛的花園。而《「南方的夜」 》則是詩人最大膽袒露自己的感情,熱情的對愛人抒發心中的情熱,渴望與愛人共同陶醉於愛情的濃郁的情味里。整首詩歌完全改變了詩人一貫的自卑、害羞的心態,也不再只沉醉於初識愛情的狂喜和忐忑的征詢,而是狂熱而堅定地要抓住這一份美好的感覺。正因於此,《「南方的夜」》在這一輯中佔有獨特的地位和審美特徵。
首先從詩的內容上來看,詩歌營造了這樣一個溫柔美麗的畫面:繁星閃爍映照碧綠的湖面,一對戀人依偎著坐在北國夏夜的湖濱,輕輕的交談著。北國的初夏之夜,雖然已經不再是狂風肆虐,奇寒刺骨,但多少還是給人以陰涼的感覺。這樣的環境和氣氛使女主人公自然覺得「大熊星總像是寒帶的白熊」白果松「樹上的積雪還沒有消融」。而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詩人感受到的卻是「夜的蘆葦蒸發著濃郁的情熱」,燕子掠過的湖面星影歡快的舞蹈。同樣的景色在不同的人心中卻產生不同的感覺,反應出兩個人不同的心境,而境由心生,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深意。於是,雖然對方所感受到的是「秋天般的沉寂」,詩人仍舊要用南方歸來的燕子做信使要喚醒她心中「凄冷」的印象。詩人還試圖用自己的感受感染女主人公的心思,反復出現的「你也嗅一嗅吧」 ,「」請你看一看吧「,「請你聽一聽吧」 急切而真誠的表現出詩人的熱望。實際上這種渴望並不只是試圖驅散她心中的「秋冬般的平寂」而是帶有明顯的象徵意味。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詩人描繪的散發著濃郁的情熱的「南方的夜」只是存在於詩人的想像中,這種對「南方的夜間的陶醉」是詩人對愛情的陶醉,是沉浸在愛情熱烈的情熱里。但是這種陶醉在對方身上沒有得到相同程度的共鳴,對方仍舊居身現實覺得「全身都覺得凄冷」。這一熱一冷很貼切地表現了在戀愛中的男女對愛情的感受不同步的矛盾,於是,詩人便用熱烈的氣味、景象、聲音急迫地想使愛人進入與自己相同的精神境界。這讓我們想起穆旦的《詩八首》中「你底眼睛看見這一場火災,/你看不見我,雖然我為你點燃;」 為愛情點燃的火焰在女方看來是可怕的火災,女性在對愛情感受和接受的滯後性在這兩首詩中有了驚人的一致。不過,《「南方的夜」 》中詩人並沒有因此而煩惱產生「我們相隔如重山」的無奈感慨 而是托從南方歸來的燕子之口反復向她述說、描繪「南方的夜」的絢麗景色,努力將自己的愛情之火溫暖身邊 「胸中總是秋冬般的平寂」的愛人。最後,詩人又用寂寞的花要火一般開放來大膽表露自己的心曲,表明自己感情的堅定,同時也是對姑娘的進一步激勵。希望愛人能夠和自己一樣火一般綻放愛情之花。
其次,《暮春的花園》中這三首詩與馮至同一本詩集中第一輯《無花果》中愛情詩的基調頗有不同。《無花果》寫於1926年秋至1927年夏,也就是詩人去哈爾濱之前所作,內容也是書寫愛和相思⑵。但是整輯的氣氛都是沉鬱而壓抑的,充滿了愛情的苦悶和傷感、迷茫。而《暮春的花園》中詩歌則一掃沉重悲哀,寂寞陰暗的情緒而代之以熱情的歌頌和快樂的期待。尤其是《「南方的夜」》更描繪出詩人堅定地准備迎接愛情的光熱將之溫暖愛人的心窩的信心和勇氣。而詩人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強烈的對愛情的嚮往與期待並大膽的表露在詩中與詩人此時的生活經歷是息息相關的。1929年2月14日馮至第一次在楊晦家中與姚可昆相識,根據姚可琨的回憶:1929年1月21日馮至在副刊上發表了一首譯詩,是法國詩人Arvers寫的一首十四行詩,寫作者愛慕一個女人卻從不表示隱隱地擔受相思之苦;2月28日 ,副刊上又出現了他的《月下歡歌》;5月里有《暮春的花園》;而《「南方的夜」》就是馮至與姚相約在北海公園湖邊散步時構思後寫成的⑴。現實生活中的愛情滋潤著馮至敏感的神經,他不再悲哀於愛情的有花無果,而是要讓寂寞了二十年的愛情之花「在靜夜裡火一般地開放」了。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南方的夜」》是馮至陷入愛中所作的比較突出表現了對愛情的光明的追求和勇敢的面對的幾首詩之一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