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水龍吟賞析

水龍吟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0 19:22:07

① 蘇軾的《水龍吟》及賞析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作者: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賞析:

這首詞是蘇軾婉約詞中的經典之作。詞家一-向以詠物為難,張炎《詞源》曰:「詩難於詠物,詞為尤難。

體認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全在結句,斯為絕妙。」

章質夫的柳花詞已經以其摹寫物態的精妙成為一時傳誦的名作。步韻填詞,從形式到內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約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經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的情況下,和韻要超越原唱實屬不易。

蘇軾卻舉重若輕,不僅寫出了楊花的形、神,而且採用擬人的藝術手法,把詠物與寫人巧妙地結合起來;將物性與人情毫無痕跡地融在一起, 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即物即人,兩不能別」。

全詞寫得聲韻諧婉,情調幽怨纏綿。反映了蘇詞婉約的-面。此詞- -出,贊譽不絕,名聲很快超過章的原作,成為詠物詞史上「壓倒古今」的名作。

大凡詩詞,「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

因此,只做到形神兼備還不夠,必須做到「有境界」。觀章質夫的「原唱」,雖然描寫細膩生動、氣質神韻不凡、「瀟灑喜人」,但終歸是「織綉功夫」,「喜人」並不感人,因而較之「和詞」在「境界」上就大為遜色。

蘇東坡的「和詞」「先乎情」,「以性靈語詠物,以沉著之筆達出」,不僅寫了楊花的形、神,而且寫景「言情」,在楊花里傾注了自己的深摯情感,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達到了高超的藝術境界,從而獲得了永恆的藝術生命。

(1)水龍吟賞析擴展閱讀:

1、譯文: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無人憐惜任憑衰零墜地。把它拋離在家鄉路旁,細細思量彷彿又是無情,實際上則飽含深情。受傷柔腸婉曲嬌眼迷離,想要開放卻又緊緊閉上。矇混隨風把心上人尋覓,卻又被黃鶯兒無情叫起。

不恨這種花兒飄飛落盡,只是抱怨憤恨那個西園、滿地落紅枯萎難再重綴。清晨雨後何處落花遺蹤?飄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塵土,一份墜入流水了無蹤影。細看來那全不是楊花啊,是那離人晶瑩的眼淚啊。

2、創作背景:

這首詠物詞約作於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時為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謫居黃州的第二年。章楶,是蘇軾的同僚和好友。

蘇軾的這一首是次韻之作。依照別人詞的原韻,作詞答和,連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韻」或「步韻」。

蘇軾在一封給章質夫的信中說:「《柳花》詞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詞。本不敢繼作,又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雲,亦告以不示人也。」

有人認為這首詞作於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時蘇軾與章楶同在京城,交往頻繁。但信中提到章質夫「正柳花飛時」出任巡按,則與元豐四年(1081年)四月章出為荊湖北路提點刑獄的經歷及季節特徵相吻合。故定為元豐四年更為妥當。

② 章質夫的水龍吟賞析

賞析:

「似花還似非花」,蘇軾開篇即顯非凡。這一句既是詠物,又是言情。楊花雖然名為花,與百花一樣開於春季,又隨春去,但又沒有花的形態和芳香,很難讓人把它當成一種花來看待。

所以蘇軾說它是花又不是花,這樣的著筆點不但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楊花的特性,還飽含著詞人對楊花的判斷,因而具有了一定的人情味。後一句「也無人惜從教墜」的人情味就更濃厚了。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說:「此句可作全詞評語,蓋不離不即也。」

「墜」是楊花飄落之形態,但與百花凋謝不同,任楊花怎樣飄落都無人憐惜,這正是它的「非花」所致。然而仔細品味,我們可以淡淡地感受到詞人言語間對楊花的縷縷情意。「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一句承接上句的楊花墜落,將楊花飄落說成是離開家園。

將離枝說成是「拋家」,已讓楊花帶上了人的感情色彩,「無情有思」也就順理成章。楊花的離去是為無情,而它的「傍路」又寫出了它的依依不捨之狀。正如杜甫《白絲行》所言:「落絮游絲亦有情。」

接著,蘇軾又運用了他豐富的想像力,將飄零的楊花比成一位風姿卓越、受盡離愁的思婦。她柔腸寸斷,因春困未去,她的眼睛欲開還閉,因朦朧而更帶情。她在夢中隨風而去,尋找自己的情郎,在快要尋到之時,忽然又被窗外的春鶯喚醒。

在這里,蘇軾為楊花找到了靈魂,化作一位為情所擾的美婦人,她做著惱人的春夢,一路尋夫。此處借用唐人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花人合一,將楊花的離愁與憂怨表現得極為傳神。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詞人不是遺憾楊花飛盡,只可惜西園中紅花已謝,再難連綴。蘇軾筆鋒一轉,將傷楊花轉為了傷春。從另一個層面而言,「不恨」是為「有恨」,詞人傷感春逝,而楊花凋落正意味著春色已逝。

詞人看似無情,實則關心著楊花的命運。「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楊花飛盡,詞人似乎再無可寫,但蘇軾更進一步,寫楊花的最終命運:一場晨雨,花蹤何處?卻是粉身碎骨,一池浮萍。

詞人追根究底,可見其對楊花之痴情。而當詞人看到那滿池的浮萍,其對春天逝去的感傷就更為深刻了。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蘇軾竟然想到要三分春色,並把逝去的春天兩分歸於塵土,一分歸於流水。這樣的想像何其妙哉!蘇軾對這樣的寫法也頗為自得,在《臨江仙》中就有「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花》中也有「不如留取,十分春態,付與明年」這樣的句子

在此詞中,對於楊花而言,確實是兩分塵土,一分流水,此處與前面楊花「傍路」、「一池」相呼應,有理有據,令人信服。「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寫到此處,詞人故技重施,又將楊花比人。從這個比喻的相似度上來看,楊花與眼淚又十分形象。

楊花墜落,飛散天涯,而思婦的眼淚也如飄零的楊花一樣紛紛而下。此情此景,實在令人動容。難怪張炎在《詞源》中評價此詞「後段愈出愈奇。」

蘇軾的這首《水龍吟》正如開篇那句「似花還似非花」,無惜中有人惜,無情中有情,無思中有思,不恨中又有恨。

這樣,整首詞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使得虛實相間,句句相承,實在妙趣橫生。而此期間纏綿在整首詞中的幽怨與春恨更得以暈染,隨著那空靈飛動的楊花落在讀者的心間。

(2)水龍吟賞析擴展閱讀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宋代: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譯文:楊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沒有人憐惜,任由它飄墜。離開了樹枝,飄盪在路旁,細細思量彷彿又是,無情,實際上則飽含深情。它被愁思縈繞,傷了百折柔腸,困頓朦朧的嬌眼,剛要睜開又想閉。

正像那思婦夢中行萬里,本想尋夫去處,卻又被黃鶯啼聲驚喚起。不恨這種花兒飄飛落盡,只是抱怨憤恨那個西園,滿地落紅枯萎難再重綴。

早晨一陣風雨,楊花蹤跡何處尋?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滿園春色分三成,兩成變塵土,一成隨流水。仔細看來,那全不是楊花啊,點點全是分離人的淚。

此詞詠楊柳,上闋主要寫楊花(柳絮)飄忽不定的際遇和不即不離的神態;下闋與上闋相呼應,主要是寫柳絮的歸宿,感情色彩更加濃厚。

全詞不僅寫出了楊花的形神,而且採用擬人的藝術手法,把詠物與寫人巧妙地結合起來,將物性與人情毫無痕跡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寫得聲韻諧婉,情調幽怨纏綿,反映了蘇詞婉約的一面。

③ 呂同老的《水龍吟》賞析

水龍吟

呂同老

冰肌不污天真,曉來玉立瑤池裡。亭亭翠蓋,盈盈素靨,時妝凈洗。太液翻波,霓裳舞罷,斷魂流水。甚依然舊日,濃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喚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奩半掩,明璫亂墜。月影凄迷,露華零落,小闌誰倚?共芳盟猶有,雙棲雪鷺,夜寒驚起。

這是一首詠物詞,吟詠的對象是白蓮。

詞的上片可分為四層來理解。第一層,「冰肌不污天真,曉來玉立瑤池裡。」著眼於白蓮的風韻,點明賞蓮的具體環境和時間。「冰肌」首先點破「白」字,「天真」是生來具有的自然天性,這是指白蓮的純潔無瑕。「曉」是具體時間,「玉立」,亭亭的樣子,形容極其標致輕盈苗條。「瑤池」,是古代傳說中昆侖山的池名,西王母的居所,這里形容白蓮花生長的池塘廣大浩淼。全句的意思是冰雪一樣的肌體表現著白蓮純真無瑕的天性,在清爽明麗的清晨,亭亭玉立在廣淼的池塘里。

第二層,「亭亭翠蓋,盈盈素靨,時妝凈洗。」這是對白蓮的個體描寫。「亭亭」是聳立的樣子,曹丕《雜詩》:「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盈盈」,儀態佼美的樣子,《古詩十九首》:「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是說白蓮高聳挺立的綠色葉子,如同標致的傘蓋,白凈美麗的面龐,顯露在潔凈時髦的服飾中。由前一層的總體形象,推出了近景,對其單株進行靜態描寫。

第三層,「太液翻波,霓裳舞罷,斷魂流水。」「太」是極大的樣子,太液指蓮塘的水;「霓裳舞」是唐代的宮廷音樂。相傳是唐玄宗李隆基吸取了楊敬述所獻《婆羅門曲》所制,宋代著名詞人姜白石在其殘曲上注有工尺譜,此舞的音樂、舞蹈、服飾都極力描寫仙境和仙女的形象。這里是以此比喻蓮葉在風中的舞姿和氣韻。「斷魂」在這里作銷魂解,情意極其深長的樣子。韋庄《春怨》:「自有春愁正斷魂,不堪芳草思王孫。」林逋《山園小梅》中更有「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欲知合斷魂」的名句。這一層是寫白蓮的動態,蓮塘之中微波盪漾,荷葉興致勃勃地舞了一曲霓裳羽衣曲,脈脈的流水搖曳護衛著白蓮花,一往情深。同前面的靜態描寫形成鮮明的互補關系。

第四層,感情上來了一個突轉,「甚依然舊日,濃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蓮花同往年一樣,依然香氣馥郁,面色嬌柔,煥發著青春的熱烈,但觀荷的人卻遠非當年,已經憔悴不堪了。顯然有怨花之意。這個結句寫得極妙,無理而有情。花開花謝,本不能從人心願,但詞人卻想讓它同人一樣盛衰,純屬無理,但仔細推敲,希望青春長在,感嘆人生易老的美好感情卻打動著每一個人,詞人可謂有情之人,極無理處也正是極有情處。

詞的下片主要寫詞人對白蓮的依戀之情。「欲喚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這是緊承上片歇拍的意思,憔悴無法抵抗,何不駕舟遠游?然而又恐回首之時,「冰奩半掩,明璫亂墜。」「奩」是古時婦女存放化妝品首飾的器具,有圓形、多邊形等形狀,這里借指白蓮的花形。「璫」是古時婦女的耳飾,形狀各異,這里比喻白蓮的花瓣。也就是說,唯恐遠游歸來時白蓮花謝瓣落,一片狼藉。寫法上襲用了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技巧,進一步表現了對白蓮的依戀之情。

「月影凄迷,露華零落,小闌誰倚?」這里繼續深化詞人的依戀之情。不但捨不得長期遠游離開白蓮,而且白天陪伴不足,還害怕夜晚月冷露寒,白蓮無人作伴,寂寞難耐,詞人仍舊痴情地依偎在小柵欄邊,陪伴膩友,顯然已把白蓮擬人化了。「小闌誰倚」,看起來有詢問的意思,其實正是肯定的回答,還是那位面目憔悴的痴情人。對白蓮的描寫角度,也由上片的「曉」轉到了「夜」,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意境的取向也由明麗而暗淡,由風姿綽約而凄迷冷落,籠上了一層冷色調。

結句「共芳盟猶有,雙棲雪鷺,夜寒驚起」,意在強調,陪伴白蓮的除了詞人再無他人。雪鷺就是白鷺,形體高大瘦削,頸足細長,善涉水覓食。這種形象同憔悴而高潔的詞人形象是一種映襯關系。雪鷺雖雙棲,卻驚起飛走,因此留下來的唯獨詞人而已,而驚起的原因是夜寒,這同白天的情況反差極大而突然。從詞的感情轉換和孤寂意境來看,作者似有寄託,潔身自好,追求人格完善,不同流合污是可以想見的。寫法上動靜結合,明暗相錯,多角度的細致刻畫同首筆寫意作到了較好的一致。特別是結句,意境深幽冷寂,以動寫靜,給讀者以思索的廣闊空間,可以體會到詞人有言難明的內心苦衷。

④ 辛棄疾《水龍吟》300字的賞析

水龍吟 辛棄疾賞析

這首詞起句突兀,立意遼遠。雖然說氣勢上稍遜東坡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但境界的闊大、胸襟的磊落卻是一樣的。它彷彿令你拔地凌空、極目游騁。仰則天高,俯則水遠。天高水遠,無邊無垠。象這樣的壯觀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難得有心領略,而鷦鷯偃鼠之輩則消受不起。范開曾在《稼軒詞序》中論道:「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他的見解是比較本質地點出了辛詞的藝術特色。

南宋時代,民族的矛盾沖突貫穿始終,是激烈而緊張的。盡管辛棄疾出生在金朝統治之下的北方,但他自小受到祖父影響,心繫南宋,懷有愛國之情,立志推翻異族壓迫,實現祖國統一。為此,他很早就投身到抗金斗爭中去。年二十一歲時,便聚義民二千餘眾參加耿京隊伍,矛頭指向金政權。後來事變,他又能獨帶五十餘騎,於五萬敵軍之中,孤膽擒縛叛徒張安國。辛棄疾平生自詡有濟世報國之才,而他的過人膽識,雄偉的志向又使他不甘平庸一生。因此反映到藝術創作中,他的詞寫來便豪邁奔放。不過,同是做為豪放派的詞人,蘇東坡似乎參透了人生、生死成敗無計於心,所以他的詞達觀瀟灑、不乏恢諧。而辛棄疾則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執著於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詞中時時流露出壯志未酬的沉鬱、悲憤和愁苦。於是我們看到,當辛棄疾的筆從第一句的水天一色的遼遠之處稍微近縮了一下的時候,那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牽動了他久蓄的閑愁。

閑愁萬種,萬種閑愁都映襯在落日余暉的夕照里,應合著離群孤雁的哀鳴,使得飄無定所的辛棄疾,此刻感到了從未有的凄清和冷寂,自從他南歸宋朝,就一腔熱血,伺機報效國家,建立功業。然而在政治上,他並沒有得到施展才華的機遇。非但沒有人來與他共論北伐大計,相反卻橫遭朝中權貴們的猜忌,始終難酬壯志。顧此,他摘下佩刀,默視良久,拍欄長嘆。意謂此刀不正如我,本來它是用來殺敵建功的,而今置閑,何時是了?孤獨的他,找不到理解的知音。

在上片,辛棄疾登高望遠,觸景生情,情隨景遷,由遠及近,層層推進,將自己的遠大抱負和壯志難酬的苦恨委曲地抒發出來。到了下片,作者進一步闡明自己的人生信念是堅定不可動搖的,盡管一時不算得志,但是決不消沉退縮。

他說,不要提什麼鱸魚切得細才味美,你看,秋風已盡,張翰還鄉了嗎?據《晉書》講,張翰在任齊王冏大司馬東曹掾時,因懼怕成為上層權力斗爭的犧牲品,同時又生性自適,便借著秋風起,聲言自己思念家鄉的菰菜、蒓羹、鱸魚膾而辭歸故里。這里,辛棄疾是借張翰來自比的,不過卻是反用其意。他表明自己很難忘懷時事、棄官還鄉。

辛棄疾一方面反對逃避現實斗爭的歸隱生活,同時也更鄙視置國家危亡於腦後,只知貪戀爵祿的享樂行為。他十分贊賞劉備對於許氾的譏諷。《三國志》里講,當許氾向劉備述說陳登對於自己的拜見不但不置一言,還讓他睡在床下時,劉備說道:你是有國士之名的,而今天下大亂,帝王失所,陳登希望你能憂國忘家,有救世的主張。可你卻向他求田問舍、言無可采。這正是陳登最忌諱的,所以他與你也就沒有什麼話好說。如果是換上了我,那就不僅僅是讓你睡床下,我睡床上,而是要讓你睡地下,我睡百尺高樓上了。劉備天下為懷,斥責許氾,辭氣激揚,辛棄疾稱之為「劉郎才氣」,亦以自比。他認為,在他的英雄氣概面前,那些求田問舍、謀取私利的朝士權臣們是無地自容的。

然而,心志的表白並不能解脫心靈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辛棄疾此時感到自己好象當年東晉北伐的桓溫,看到了十年前琅邪栽種的柳樹已經十圍,不禁流淚慨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光陰無情,年復一年,時間就在風雨憂愁,國勢飄搖中流逝,而自己的濟民救國之志尚難遂願,好不痛惜。他太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郁結,然而又有誰能來給與他慰藉:這後片的最後一句與前片的最後一句正緊相呼應。在感情上,它更深一層地抒發出辛棄疾功業未就、有志難酬的苦悶與悲恨。

⑤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作品鑒賞

這首詞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闋開頭以無際楚天與滾滾長江作背景,境界闊大,觸發了家國之恨和鄉關之思。「落日樓頭」以下,表現詞人如離群孤雁、像棄置的寶刀難抑胸中郁悶。下闋用三個典故對於四位歷史人物進行褒貶,從而表白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嘆惜流年如水,壯志成灰。最後流下英雄熱淚。
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開頭兩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景色。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遙遠天際,天水交融氣象闊大,筆力遒勁。「楚天」的「楚」地,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這里戰國時曾屬楚國。「水隨天去」的「水」,指浩浩盪盪奔流不息的長江。「千里清秋」和「秋無際」,顯出闊達氣勢同時寫出江南秋季的特點。南方常年多雨,只有秋季,天高氣爽,才可能極目遠望,看見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的壯觀景色。
下面「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遙岑」即遠山。舉目遠眺,那一層層、一疊疊的遠山,有的很像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頭上螺旋形的發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皮日休《縹緲峰》詩:「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韓愈《送桂州嚴大夫》詩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語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雖見壯美的遠山,但愁卻有增無減,彷彿是遠山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詞篇因此而生動。至於愁恨為何,又何因而至,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合登臨時地情景,可以意會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卻力不得伸。以上種種,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遠山之獻供,一寫內心的擔負,而總束在此片結句「登臨意」三字內。開頭兩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一切都在推進中深化、升華。「落日樓頭」六句意思說,夕陽快要西沉,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對遠在北方的故鄉的思念。這里「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為「江南遊子」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冶集團根本無北上收失地之意,對於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採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了。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吳鉤」是吳地所造的鉤形刀)。杜甫《後出塞》詩中就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卻閑置身旁,只作賞玩,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第二個動作「欄桿拍遍」。據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吁唏獨語,或以手拍欄桿。曾經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桿拍」。欄桿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抑鬱苦悶之氣,借拍打欄桿來發泄。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出來。另外,「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除了典型的動作描寫外,還由於採用了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的思想感情寓於平淡的筆墨之中,內涵深厚,耐人尋味。「無人會、登臨意」,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
後幾句一句句感情漸濃,達情更切,至最後「無人會」得一盡情抒發,可說「盡致」了。這種感情的感染力極強。
上片寫景抒情,下片則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層意思:「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關於晉朝張翰典故,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不必說他這個漂泊江南的遊子了。然而他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他想回到故鄉,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也是用了一個典故。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 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都有思鄉之情。作者自知身為遊子,但國勢如此,和他一樣的又何止一人。作者於此是說:很懷念家鄉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當是收復河山之時。作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歸未?」一詞可知,於是自然引出下一層。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表明了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於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願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這里,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層意思:「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倩,是請求,「紅巾翠袖」,是少女的裝束,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詞。在宋代,一般游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義近而相呼應。
全詞通過寫景和聯想抒寫了作者恢復中原國土,統一祖國的抱負和願望無法實現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難酬、報國無門、抑鬱悲憤的苦悶心情,極大地表現了詞人誠摯無私的愛國情懷。 黃梨庄:「辛稼軒當弱宋末造,負管、樂之才,不能盡展其用,一腔忠憤,無處發泄;觀其與陳同父抵掌談論,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鬱無聊之氣,一寄之於其詞。」
譚獻《譚評詞辯》:「裂竹之聲,何嘗不潛氣內轉。」
《辛棄疾詞選》:「這是稼軒早期詞中最負盛名的一篇,藝術上也漸趨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壯中見悲,力主沉鬱頓挫。上片以山水起勢,雄渾而不失清麗。『獻愁供恨』用倒卷之筆,迫近題旨。以下七個短句,一氣呵成。落日斷鴻,把看吳鉤,拍遍欄桿,在闊大蒼涼的背景上,凸現出一個孤寂的愛國者的形象。下片抒懷,寫其壯志難酬之悲。不用直筆,連用三個故實,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縮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嘆手腕出之。結尾處嘆無人喚取紅巾『搵英雄淚』,遙應上片『無人會,登臨意』,抒慷慨嗚咽之情,也別具深婉之致。」

⑥ 賞析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中遊子這一意象的內涵

首先我們一覽全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辛棄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此詞是辛稼軒率眾起義抗金之後渡江南來,被解除武裝,當地方簽判時創作的。時以宋高宗為首的南宋政府偏安江南遊宴玩樂,置國家危亡於不顧。而辛棄疾多次上書進諫終不得重用,悲憤無奈,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積怨積累在胸中,更何況年事漸高,恐無為而終的心情促使他登高以抒悲憤之詞。「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賞心亭里,舉目遠望,江南一帶,千里清秋,蒼茫凄涼。江水暗隨天際流,無止無盡,這多像我的愁憤心情啊。放眼望去,遠山也與我共獻憤懣,共抒愁苦,縱然如玉簪如螺髻又怎樣呢?我,一個遠在異鄉的遊子,在這夕陽西下的賞心亭里,聽著離群鴻雁聲聲悲鳴,一時千愁百恨湧上心頭。我低下頭,看著手裡這把佩劍,我除了含淚不住地拍欄桿還能怎樣呢?有人知道我嗎?有人知道我登上樓亭,望著這一片危在旦夕的江山心裡在想些什麼呢?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作者激憤拍打欄桿的動作和內心激越情感表現出來的神情。一個「遍」字形象傳神地描寫了這個場景。所以,1,借景抒情。2-3,描寫了秋天,水天和遠山一色、一望不際(恰似作者無邊的愁緒),夕陽,離群鴻雁,一個失意(不得志)的人(作者)。用一個滿目凄涼的景色來襯托作者憂國憂民卻得不到重用,內心無限失落的心境。「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下片第一句用典。西晉張季鷹在洛陽做官,秋風吹來,想起家鄉的菰菜羹,鱸魚膾便辭官歸鄉。而作者卻說,別說鱸魚是不是正好精細肉肥味鮮,盡管西風又起,季鷹是否應該回來了呢?天下大亂,你許汜卻求田問舍,置國家生死於不顧,你有臉去見劉備嗎?作者用「休說」二字打頭,表明我是不會去學他們的,雖然我居江湖之遠,還是憂國憂民盤有朝一日被起用報國的。以此表達作者堅決之心。但接著一句,「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唉,只可惜時光匆匆流逝,我終年憂愁國民,樹木都會變老,更何況血肉之軀的我呢?4,西晉張季鷹,劉備,桓公。此典故本出自《世說新語言語》桓公北征:「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稼軒取之精妙,先是無奈時光匆匆,接著筆鋒一轉,取桓公典故也是點到為止,讓讀者讀來即聯想到他心中所要表達的情感,立見作者泫然淚流的情景。詞人的心思通過這一句與讀者達成了共鳴,也稱共通感,形成了交流。最後一句,「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與上片「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既是一種照應,也是一種反復,目的是再一次抒發詞人心中無人知曉,紅顏難覓,知己難求的悲痛心情。自稱英雄,確實壯志難酬,而用法也非常巧妙,嘴上說讓人給我取來紅巾翠袖拭淚,實則表達無人理解胸中之痛也!

⑦ 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全詩及賞析

全篇: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宋代: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內獻愁供恨,玉簪螺髻容。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欄桿
一作:闌干)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闋開頭以無際楚天與滾滾長江作背景,境界闊大,觸發了家國之恨和鄉關之思。「落日樓頭」以下,表現詞人如離群孤雁、像棄置的寶刀難抑胸中郁悶。下闋用三個典故對於四位歷史人物進行褒貶,從而表白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嘆惜流年如水,壯志成灰。最後流下英雄熱淚。
創作背景:
辛棄疾從二十三歲南歸,一直不受重視,二十六歲上《美芹十論》,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採納。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棄疾將任東安撫司參議官。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閑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賞心亭,極目遠望祖國的山川風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滿懷壯志而老大無成,於是寫下一首《水龍吟》詞。一說此詞於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1170年)辛棄疾在建康任通判時所作。

⑧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賞析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蘇東坡貶謫黃州時,其好友章質夫曾寫《水龍吟》一首,內容是詠楊花的。因為該詞寫的形神兼備、筆觸細膩、輕靈生動,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因而受到當時文人的推崇贊譽,盛傳一時。蘇東坡也很喜歡章質夫的《水龍吟》,並和了這首《水龍吟 .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寄給章質夫,還特意告訴他不要給別人看。章質夫慧眼識珠,贊賞不已,也顧不得蘇東坡的特意相告,趕快送給他人欣賞,才使得這首千古絕唱得以傳世。
這首詞的上闋主要寫楊花的飄忽不定的際遇和不即不離的神態。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開頭一韻,非同反響,道出了楊花的性質和際遇。「似花還似非花」:楊花即柳絮。看著柳絮像花又畢竟不是花。藝術手法上顯得很「抽象」,但仔細品味琢磨,這「抽象」超出了具體形象,一語道出了柳絮的性質。這一句與歐陽修的「環滁皆山也」可謂異曲同工。一般來講,藝術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蘇東坡卻「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獨運,以「抽象」寫出了非同反響的藝術效果。因此,在藝術描寫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無人惜從教墜」,則言其際遇之苦,沒有人憐惜這像花又畢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墜落,隨風而去。「無人惜」是詩人言其飄零無著、不被人愛憐的際遇,也正說明了唯獨詩人惜之。一個「惜」字,實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這一韻承接上一韻中的「墜」字展開,賦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拋家傍路」說楊花的飄忽無著,仔細思量,那柳絮墜離枝頭,「拋家」而去,不是很無情嗎?可是柳絮「傍路」飄零,卻又依依難舍,戀「家」之情躍然紙上。真是「道是無情卻有情」!「有思」言其不忍離別的愁思和痛苦。其實,這是詩人的想像,「思量」是「惜」的進一步的深入,使楊花飄忽不定的形態具有了人的情感。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這一韻承接上一韻的「有思」,採用擬人的手法,以極其細膩獨到的筆致,盡寫柳絮飄忽迷離的神態,讓人柔腸百轉,思緒萬千,嘆為觀止。從上闋「無情有思」開始,詩人便展開想像的羽翼,把楊花比喻為一個思親少婦,將「有思」具體化、形象化,活脫脫地展示出她的完整形象。這里,「有思」成為思親少婦的「愁思」。因「愁思」而「縈損柔腸」,因「愁」而「柔」,因「柔」而「損」;「愁思」煎熬則「困」,「困」則「嬌眼」「欲開還閉」。思親少婦的情態被詩人描寫、刻畫地極其細膩,從而把柳絮隨風而墜、時起時落、飄忽迷離、勾魂攝魄的形態,生動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真乃神來之筆。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少婦「有思」,「有思」的情態也描摹出來。那麼少婦為何而思?上闋的最後一韻作了回答:她在思念遠方的夫婿。這一韻化用了「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過遼西」的詩意。「夢隨風萬里」既寫少婦之夢,又關合柳絮飄忽迷離,輕盈若夢。愁中入夢,夢里與遠在萬里的君郎相逢,卻被鶯兒的啼聲驚醒,怎不讓人愁更愁,簡直讓人惱恨了!
縱觀上闋是以人狀物,雖然是在詠柳絮,卻叫人難分詩人是在寫柳絮還是寫思婦。柳絮與思婦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不禁令我想起了莊子做過的一個夢:「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詞的下闋與上闋相呼應主要是寫柳絮的歸宿,感情色彩更加濃厚。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在上闋「惜」和「愁」的情緒基礎上,詩人下闕的頭一韻直抒胸膩,「愁」化作「恨」,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層次上寫柳絮「也無人教墜」的際遇。這一韻應和上闋首韻「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表面上看,因為柳絮像花又畢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應該「恨」的是西園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塵」,春去無奈,最可憐惜。然而,細細斟酌,「落紅難綴」更反襯出柳絮的「無人惜」的遭際,詩人用這種手法進一步寫出了對柳絮獨「惜」的情愫。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拂曉的一場春雨過後,那隨風飄舞、「拋家傍路」卻「無人惜」的柳絮上哪兒去了呢,為何無蹤無影,盪然無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滿池細碎的浮萍,詩人驀然清醒——原來那沸沸揚揚,滿天的飛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這里,「遺蹤何在」是問題,「一池萍碎」是結果,而「曉來雨過」是柳絮化為浮萍的客觀條件。柳絮化為了浮萍,用現在的科學觀點來看,是不可能的。但詩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憑空消逝的傷感卻得到慰藉。何況柳絮墜落,化為浮萍也是當時的「公認」。「遺蹤何在」一句寫得極好,把詩人對春雨過後,柳絮消失後的心理情態盡寫出來,又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實屬難得。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這一韻從柳絮的「遺蹤」盪然無存生發,以簡潔洗練的句子寫出了春光易逝的傷感。雖然花落無情,好景不長,然而春去有「歸」:一部分歸為塵土,一部分歸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無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復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隨著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復返了。「惜」柳絮,進而「惜」春光,詩人的情感袒露無遺。「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別出心裁。把光景分為若干份並不是蘇東坡的創造。詩人寫這首詞之前,許多騷人墨客寫下了不少類似的句子,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無賴是揚州。」、「三分春色兩分愁,更一分風雨。」等都是經典名句。但是我們仔細玩味,推敲比較,卻不難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蘇東坡的語意蘊藉、含蓄、巧妙。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這最後一韻,是具有歸結性的震撼全篇的點睛之筆。那沸沸揚揚,飄忽迷離的柳絮在詩人的眼裡竟然「點點是離人淚」!這一韻照應了上闋「思婦」「愁思」的描寫,比喻新奇脫俗,想像大膽誇張,感情深摯飽滿,筆墨酣暢淋漓,蘊意回味無窮,真是妙筆神功!
前人對蘇東坡的這首「和詞」與章質夫的「原唱」孰優孰劣,曾有過爭執。歸納起來,觀點有三。一說「原唱」優於「和詞」,「曲盡楊花妙處」;二說「和詞」優於「原唱」,「幽怨纏綿,直是言情,非復賦物」;三說「原唱」與「和詞」均為絕唱,「不容妄為軒輊」。究竟如何?我們不要先妄下結論,還是先來看看章質夫的「原唱」。詞曰: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楊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游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青衣,雪沾瓊綴。綉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黏輕粉,魚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盪,有盈盈淚。」
面對一件藝術珍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觀點,不同的審美觀點獲得不同的審美享受,這是正常的。但是當兩件同類藝術珍品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就有了一個審美價值比較問題,「不容妄為軒輊」是不成立的,必然有個孰優孰劣的評價和選擇問題,非此即彼。前面說過,章質夫的這首《水龍吟》形神兼備,筆觸細膩,輕靈生動,是一篇難得的佳作。然而,只要與蘇東坡的這首「和詞」加以比較,章質夫的「原唱」就相形見絀了。
大凡詩詞,「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因此,只做到形神兼備還不夠,必須做到「有境界」。觀章質夫的「原唱」,雖然描寫細膩生動、氣質神韻不凡、「瀟灑喜人」,但終歸是「織綉功夫」,「喜人」並不感人,因而較之「和詞」在「境界」上就大為遜色。蘇東坡的「和詞」「先乎情」,「以性靈語詠物,以沉著之筆達出」,不僅寫了楊花的形、神,而且寫景「言情」,在楊花里傾注了自己的深摯情感,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達到了高超的藝術境界,從而獲得了永恆的藝術生命。這是章質夫的「原唱」望塵莫及的。
「和詞」勝於「原唱」,也突出表現在藝術構思上。「原唱」在總體上沒有跳出詠物寫景的園囿,而「和詞」卻別有洞天,採用擬人的藝術手法,把詠物與寫人有機地、巧妙地結合起來,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一個完整的思婦形象,寫柳絮的際遇,綰合著思婦的際遇,情景交融,物我一體。這也是「原唱」無法相比的。
在語言藝術特色上,「原唱」雖然精巧靈動,但也不過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令人驚奇和感動的好句子不多。詩詞無好句如登山無勝景,終歸有些缺憾。而「和詞」的語言卻新穎別致,舒放自如,並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還似非花」、「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點點是離人淚」等,都是可圈可點、令人稱頌的佳句。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東坡楊花詞,和韻而似元唱;章質夫詞,元唱而似和韻。」步韻填詞,從形式到內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約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的情況下,「和韻」要超越「原唱」實屬不易。但蘇東坡卻舉重若輕,以其卓越的藝術才華,寫出了這首「和韻而似元唱」的傑作,真可謂曠世奇才。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蘇東坡婉約詞中的經典之作。我們不僅從中領略了豪放派詩人的婉約風格的一面,體驗到詩人感情豐富的內心世界,而且這首詞獨具的藝術魅力,給予了我們不盡的審美享受。

⑨ 水龍吟300字賞析

水龍吟 辛棄疾賞析

這首詞起句突兀,立意遼遠。雖然說氣勢上稍遜東坡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但境界的闊大、胸襟的磊落卻是一樣的。它彷彿令你拔地凌空、極目游騁。仰則天高,俯則水遠。天高水遠,無邊無垠。象這樣的壯觀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難得有心領略,而鷦鷯偃鼠之輩則消受不起。范開曾在《稼軒詞序》中論道:「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他的見解是比較本質地點出了辛詞的藝術特色。

南宋時代,民族的矛盾沖突貫穿始終,是激烈而緊張的。盡管辛棄疾出生在金朝統治之下的北方,但他自小受到祖父影響,心繫南宋,懷有愛國之情,立志推翻異族壓迫,實現祖國統一。為此,他很早就投身到抗金斗爭中去。年二十一歲時,便聚義民二千餘眾參加耿京隊伍,矛頭指向金政權。後來事變,他又能獨帶五十餘騎,於五萬敵軍之中,孤膽擒縛叛徒張安國。辛棄疾平生自詡有濟世報國之才,而他的過人膽識,雄偉的志向又使他不甘平庸一生。因此反映到藝術創作中,他的詞寫來便豪邁奔放。不過,同是做為豪放派的詞人,蘇東坡似乎參透了人生、生死成敗無計於心,所以他的詞達觀瀟灑、不乏恢諧。而辛棄疾則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執著於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詞中時時流露出壯志未酬的沉鬱、悲憤和愁苦。於是我們看到,當辛棄疾的筆從第一句的水天一色的遼遠之處稍微近縮了一下的時候,那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牽動了他久蓄的閑愁。

閑愁萬種,萬種閑愁都映襯在落日余暉的夕照里,應合著離群孤雁的哀鳴,使得飄無定所的辛棄疾,此刻感到了從未有的凄清和冷寂,自從他南歸宋朝,就一腔熱血,伺機報效國家,建立功業。然而在政治上,他並沒有得到施展才華的機遇。非但沒有人來與他共論北伐大計,相反卻橫遭朝中權貴們的猜忌,始終難酬壯志。顧此,他摘下佩刀,默視良久,拍欄長嘆。意謂此刀不正如我,本來它是用來殺敵建功的,而今置閑,何時是了?孤獨的他,找不到理解的知音。

在上片,辛棄疾登高望遠,觸景生情,情隨景遷,由遠及近,層層推進,將自己的遠大抱負和壯志難酬的苦恨委曲地抒發出來。到了下片,作者進一步闡明自己的人生信念是堅定不可動搖的,盡管一時不算得志,但是決不消沉退縮。

他說,不要提什麼鱸魚切得細才味美,你看,秋風已盡,張翰還鄉了嗎?據《晉書》講,張翰在任齊王冏大司馬東曹掾時,因懼怕成為上層權力斗爭的犧牲品,同時又生性自適,便借著秋風起,聲言自己思念家鄉的菰菜、蒓羹、鱸魚膾而辭歸故里。這里,辛棄疾是借張翰來自比的,不過卻是反用其意。他表明自己很難忘懷時事、棄官還鄉。

辛棄疾一方面反對逃避現實斗爭的歸隱生活,同時也更鄙視置國家危亡於腦後,只知貪戀爵祿的享樂行為。他十分贊賞劉備對於許氾的譏諷。《三國志》里講,當許氾向劉備述說陳登對於自己的拜見不但不置一言,還讓他睡在床下時,劉備說道:你是有國士之名的,而今天下大亂,帝王失所,陳登希望你能憂國忘家,有救世的主張。可你卻向他求田問舍、言無可采。這正是陳登最忌諱的,所以他與你也就沒有什麼話好說。如果是換上了我,那就不僅僅是讓你睡床下,我睡床上,而是要讓你睡地下,我睡百尺高樓上了。劉備天下為懷,斥責許氾,辭氣激揚,辛棄疾稱之為「劉郎才氣」,亦以自比。他認為,在他的英雄氣概面前,那些求田問舍、謀取私利的朝士權臣們是無地自容的。

然而,心志的表白並不能解脫心靈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辛棄疾此時感到自己好象當年東晉北伐的桓溫,看到了十年前琅邪栽種的柳樹已經十圍,不禁流淚慨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光陰無情,年復一年,時間就在風雨憂愁,國勢飄搖中流逝,而自己的濟民救國之志尚難遂願,好不痛惜。他太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郁結,然而又有誰能來給與他慰藉:這後片的最後一句與前片的最後一句正緊相呼應。在感情上,它更深一層地抒發出辛棄疾功業未就、有志難酬的苦悶與悲恨

賞析
蘇軾的《水龍吟》賞析
蘇東坡貶謫黃州時,其好友章質夫曾寫《水龍吟》一首,內容是詠楊花的。因為該詞寫的形神兼備、筆觸細膩、輕靈生動,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因而受到當時文人的推崇贊譽,盛傳一時。蘇東坡也很喜歡章質夫的《水龍吟》,並和了這首《水龍吟 .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寄給章質夫,還特意告訴他不要給別人看。章質夫慧眼識珠,贊賞不已,也顧不得蘇東坡的特意相告,趕快送給他人欣賞,才使得這首千古絕唱得以傳世。

這首詞的上闋主要寫楊花的飄忽不定的際遇和不即不離的神態。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開頭一韻,非同反響,道出了楊花的性質和際遇。「似花還似非花」:楊花即柳絮。看著柳絮像花又畢竟不是花。藝術手法上顯得很「抽象」,但仔細品味琢磨,這「抽象」超出了具體形象,一語道出了柳絮的性質。這一句與歐陽修的「環滁皆山也」可謂異曲同工。一般來講,藝術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蘇東坡卻「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獨運,以「抽象」寫出了非同反響的藝術效果。因此,在藝術描寫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無人惜從教墜」,則言其際遇之苦,沒有人憐惜這像花又畢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墜落,隨風而去。「無人惜」是詩人言其飄零無著、不被人愛憐的際遇,也正說明了唯獨詩人惜之。一個「惜」字,實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也不知道你說的誰的水龍吟,~~~】

《聲聲慢》是宋代女詩人李清照的一首膾炙人口、極具藝術特色的的作品。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是在中國古代三千年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詩人。作為女性,她更可稱得上是古往今來才情最為卓著、個性最為鮮明的傑出女性的典型代表。
我們知道,詞一般分為婉約與豪放兩大流派。而婉約,歷來被認為是詞的正宗。李清照繼承了傳統的婉約詞風,卻又獨樹一幟。在李清照之前,婉約詞人多以男性寫艷情幽懷,李清照則是以女性本位寫自我愛情悲歡和親歷的家國巨變而獲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她用女性特有的審美眼光表現女性豐富、細膩的情感世界的婉約詞,清新婉麗,完全有別於一些男性詞人矯揉造作的假託閨情之作。
李清照的詞作中,寫歡喜快樂的寥寥無幾,而寫人生悲苦的篇目較多,也最為感人,這是與她特殊的人生經歷和時代遭際分不開的。李清照出身於一個頗有文化教養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濃厚的文學藝術空氣的熏陶,詩文書畫樣樣了得。她18歲時嫁給太學生趙明誠。趙明誠博學好古,喜愛收藏金石書畫。李清照精於詩詞,亦鍾情文物典籍。婚後夫妻二人情投意合,且志趣高雅,不僅在詩詞創作上互相唱和,而且共同研究整理金石書畫。所以李清照的前半生一直生活在翰墨書香之中,她生活的全部內容就是寫詩填詞、屬文著書,與丈夫切磋才藝,茶餘飯後彈琴下棋、寫字作畫、吟風弄月。這時期李清照的詞多寫閨情相思,充滿怡然自得的樂趣,風格是清新婉麗。
然而,靖康之變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也改變了她的命運。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政權攻陷了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入據中原,從此半壁江山陷於敵手,宋朝統治者束手無策,倉皇南逃。李清照夫婦也相繼避難南渡。這其間,他們夫婦心血凝成的圖書文物一部分在南下中途被盜,一部分被亂兵一把火燒毀殆盡。他們花費半生精力嘔心瀝血積攢的金石字畫轉瞬間盪然無存,而更為不幸的是, 南渡第三年, 丈夫就在南京逝世, 這年李清照46歲。這樣一來,她連續遭受國破家亡夫死的重大打擊,身心倍受多重摧殘。從此以後,晚年的李清照孤身一人,獨處異鄉,嘗盡了背井離鄉之苦和國破家亡之悲。
人生中遭受的一系列巨大打擊使李清照也一改前期的詞風,在後期的詞中傾訴的是切膚的家國之痛,濃厚的思鄉之情,詞風轉為沉哀凄苦。而《聲聲慢》則是這種深愁慘痛的最真實寫照。

《永遇樂》賞析
這首詞是辛稼軒的名作,明代的楊升庵(慎)甚至譽為稼軒詞中第一首(見《詞品》)。但也有人嫌其運用典故太多,不像其他作品之流利自然(宋·岳珂,清·譚獻)。這一評論,不能說不對。用典太多,無論作詩作詞,都不是高的格調。用典拙劣的作家,尤其顯得是「掉書袋」,令讀者生厭。不過,辛稼軒這首詞是懷古之作,既曰「懷古」,當然懷念的是歷史人物、歷史事跡。一提到這些人物,這些事跡,就是典故。辛稼軒於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任鎮江知府時,來到北固山上的北固亭游覽(京口即鎮江),對此江山勝地,聯繫到自己有恢復中原的壯志、和當時南宋偏安小朝廷的危殆的形勢,不由得想起歷史上幾個英雄人物。他們的雄心壯志,他們所處的時代和政治環境,都和自己一樣。可是,他們的壯志未曾實現,事業沒有成功,非但生命已經長逝,連一點遺跡都渺不可尋。由此情懷,想到自己也已老了(稼軒此年66歲),是否還能做出一些事業來呢?以上是表現在這首詞中間的思想過程。因此,這許多典故也就免不掉了。
現在我們從詞句中看作者如何表現其思想。上片第一句「千古江山」,「千古」是時代感,「江山」是現實感。作者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想到古時曾經統治過這片江山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國時的吳大帝孫權(字仲謀)。孫權是個有雄心壯志,要統一中國的人物。可是現在呢,像孫權那樣的英雄人物也無處尋覓了。(「無覓處」三字分開來用。)非但人無覓處,連他當年的「舞榭歌台」,這些反映他的風流遺事的建築物,也都被「雨打風吹」,杳無蹤跡了。接著,作者又想到了劉裕。
劉裕,小名寄奴。他在東晉安帝義熙五年及十二年,曾兩次率晉軍北伐,先後滅掉南燕、後秦,收復洛陽、長安,幾乎可以克復中原,可惜後來他野心篡奪晉帝政權,建立自己的宋代政權,放棄了進取中原的計劃,以致淮北各地,得而復失。作者想到劉裕早期的功勛,也非常欽佩,所以說「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可是現在劉裕的遺跡也找不到了。只見「斜陽草樹」之中,尋常百姓的里巷,當地的老輩相傳說,這里便是劉裕當年住過的地方。因為劉裕生長在京口,也是從這里起兵北伐的。
以上是詞的上片,懷念兩個英雄人物的盛衰。接下去,下片便懷念到又一次北伐失敗的歷史事實。宋文帝劉義隆元嘉二十七年(450)命王玄謨率師北伐。當時北方的統治者是鮮卑族的北魏太武帝拓拔燾(小名佛狸)。王玄謨草率出兵,沒有周詳的部署,結果大敗而回。所以作者說:元嘉時的北伐,真是冒失出兵,妄想像漢代的霍去病一樣,北伐單於,一直打到狼居胥山,封祭山神,凱旋迴師。可是,王玄謨的戰績卻只落得倉皇地逃回京口。此詞中「倉皇北顧」四字,許多注釋本都把「北顧」講作「向北張望追來的敵人」,似乎未達作者之意。「北顧」是流亡到江南的士大夫常用的一個含有政治意義的語詞,有「北望中原,企圖恢復」之意,故宋文帝在元嘉八年兵敗時賦詩雲:「北顧涕交流」。後來梁武帝登北固亭,索性把亭名改為北顧亭,以寓收復中原之志。辛稼軒此詞是北固亭懷古,因而用了雙關的意義。我以為「倉皇北顧」應解釋為倉皇敗退到北固山下,從此只能「北顧」而已。
接下去,忽然來一句「四十三年」,立刻聯繫到自己,又聯繫到當時抗金的形勢,從懷古一轉而為傷今,筆路可謂雄健。辛稼軒於宋高宗紹興三十三年(1162)來到南方,參加抗金戰爭,到開禧元年登北固亭時,正是四十三年。這時他遙望對江的揚州,還記得四十三年前從北歸南的一路戰斗情況。所以說「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在這四十三年間,辛稼軒壯志未酬,南宋小朝廷也始終未能振作。收復中原,徒成虛願。於是辛稼軒有了不堪回首之感。這一感慨,因望見「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而愈加強烈。原來北魏太武帝在擊敗王玄謨的軍隊之後,一直追到京口對江的瓜步山(今江蘇六合東南)在山上建立了行宮。這個行宮到後世便被當地老百姓誤傳為狒狸祠,以為是一座福祐人民的神廟,春秋祭祀,有「神鴉社鼓」的熱鬧。時代已沖洗掉民族恥辱的意義,這就使辛稼軒愈加悲痛,深恐再過幾十年,南宋小朝廷也即將在歷史上消失。
詞的最後三句,歸結到自己。戰國時趙國的名將廉頗,年紀雖老,精神還很壯健,還能大嚼米飯和豬肉。辛稼軒以廉頗比喻自己,自以為雖然老了,還能參加抗金戰斗。可是,誰來打聽廉頗還能不能吃飯呢?這意思是說,有誰能起用我去帶兵抗金,收復中原呢?
辛稼軒作此詞時,正是宰相韓侂胄打算北伐的時候。韓侂胄是宋寧宗親信的人,他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在憂心國事的士大夫中間取得盛望。辛稼軒作此詞的上一年,即寧宗嘉泰四年(1204)正月,韓侂胄已決定對金用兵,希望打一次勝仗,收復一塊失地,以增加他的政治資本。同時,他追封岳飛,起用辛稼軒,在抗金派的朝野人士中取得好感。辛稼軒此時的心理狀態是很復雜的。他知道韓侂胄的北伐,也是「元嘉草草」的魯莽行動,但這一舉動的意義,卻是符合於他的夙願的。他這些思想上的矛盾,都表現在這首詞中。最後三句,也可以認為他有點感激韓侂胄之意。不過,由於韓侂胄這一輕舉妄動,在開禧二年,就招來了金兵大舉入侵,又造成一次「倉皇北顧」的形勢,寧宗皇帝在敵人的威脅下,只好歸罪於韓侂胄,殺之以謝罪。後世詞人,對這最後三句,也就不敢說辛稼軒當時有感激韓侂胄之意了。(施蟄存)

醉花陰300字賞析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是李清照前期的懷人之作。李婚後不久,丈夫趙明誠便「 負笈遠游」,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這年,時屆重九,人逢佳節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這兩句藉助室內外秋天的景物描寫,表現了詞人白日孤獨寂寞的愁懷。「永晝」指漫長的白天,「永」字便可見詞人內心的無聊愁苦。「瑞腦」,香料名,又叫龍腦香。「金獸」,銅制的獸形熏香爐。這兩句的意思是:從清晨稀薄的霧氣到傍晚濃厚的雲層,這漫長的白晝,陰沉沉的天氣真使人愁悶。那雕著獸形的銅香爐里,龍腦香已漸漸燒完了,可心中的愁思為何總縷縷不絕呢?可見,這兩句雖為景語,卻句句含情,構成一種凄清慘淡的氛圍,有力地襯托出思婦百無聊賴的閑愁。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這三句寫出了詞人在重陽佳節孤眠獨寢、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玉枕」,瓷枕。「紗廚」,即碧紗廚,以木架罩以綠色輕紗,內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節倍思親」,今日里「佳節又重陽」,詞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遠方的丈夫呢?一個「又」字,便充滿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況,玉枕、紗廚往昔是與丈夫與共的,可如今自己卻孤眠獨寢,觸景生情,自然是柔腸寸斷心欲碎了。顯然,這里的「涼」不只是肌膚所感之涼意,更是心靈所感之凄涼。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這兩句寫出了詞人在重陽節傍晚於東籬下菊圃前把酒獨酌的情景,襯托出詞人無語獨酌的離愁別緒。「東籬」,是菊圃的代稱,語出陶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飲酒時衣袖揮動,帶來的香氣充盈衣袖。重陽佳節,把酒賞菊,本來極富情趣,然而丈夫遠游,詞人孤寂冷清,離愁別恨湧上心頭,即便「借酒銷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賞這「暗香浮動」的菊花呢?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直抒胸臆,寫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銷魂」極喻相思愁絕之情。「簾卷西風」即「西風卷簾」,暗含凄冷之意。這三句工穩精當,是作者藝術匠心之所在。先以「銷魂」點神傷,再以「西風」點凄景,最後落筆結出一個「瘦」字。在這里,詞人巧妙地將思婦與菊花相比,展現出兩個迭印的鏡頭:一邊是蕭瑟的秋風搖撼著羸弱的瘦菊,一邊是思婦布滿愁雲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創設出了一種凄苦絕倫的境界。
全詞開篇點「愁」,結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結果。貫穿全詞的愁緒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體現。可以說,全篇畫龍,結句點睛,「龍」畫得巧,「睛」點得妙,巧妙結合,相映成輝,創設出了「情深深,愁濃 濃」 的情境。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