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文學作品賞析

文學作品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0 18:42:09

Ⅰ 文學作品賞析10篇每篇400字左右 趕著要

文學作品賞析10篇

1 《簡愛》是一本具有多年歷史的文學著作。至今已152年的歷史了。它的成功在於它詳細的內容,精彩的片段。在譯序中,它還詳細地介紹了《簡愛》的作者一些背景故事

從中我了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許多事。她出生在一個年經濟困頓、多災多難的家庭;居住在一個遠離塵器的窮鄉僻壤;生活在革命勢頭正健,國家由農民向工業國過渡,新興資產階級日益壯大的時代,這些都給她的小說創作上打上了可見的烙印。《簡愛》這本小說,主要通過簡.愛與羅切斯特之間一波三折的愛情故事,塑造了一個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卻始終堅持維護獨立人格、追求個性自由、主張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頭的堅強女性。
簡.愛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並沒有絕望,她並沒有自我摧毀,並沒有在侮辱中沉淪.所帶來的種種不幸的一切,相反,換回的卻是簡.愛的無限信心,卻是簡.愛的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種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

2《羊脂球》
小說以羊脂球這樣一個被侮辱、被損害的妓女形象為代表,歌頌了法國人民敢於反抗普魯土侵略者的凜然正氣,以及他們維護民族利益的愛國情操和善良熱情,樂於助人的高尚品德。它以羊脂球被同車旅伴推入火坑的丑惡事件為中心,揭露了法國統治階級的代表——商人、貴族、廠長兼參議員、修女及民主黨人等上流社會的各種角色——在強敵壓境、國家危急的嚴重時刻,首先考慮的不是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尊嚴,而是個人的安危和金錢上的得失。當生命財產受到威脅的時候,他們採取的是不折不扣的保命哲學,口裡還堂而皇之地說什麼「遇到最強大的人是永遠不應抵抗的」。盡管他們懂得,敵人的無理要求,是對法國和法國人民的羞辱與侵害,他們表面上顯出一副怒不可遏的架勢,然而實際上,在民族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這些「愛護名譽」的權威人士沒有片刻猶豫,立即倒向敵人一邊,雙手把羊脂球奉獻給敵人去蹂躪。尤其令人憤慨的是兩個所謂代表上帝的修女也為虎作倀。至於嘴裡哼著《馬賽曲》、抵抗高調唱得震天響的民主黨人高尼岱,不費吹灰之力就收到了「坐享其成,暗中獲利」的好處。這一些鮮明而生動地表現了那些雙手插在口袋裡弄得錢幣叮當響的體面人物和社會上的各種反動勢力沆瀣一氣、狼狽為好的醜行,具有極大的概括意義。

3.《茶花女》
年輕貌美的瑪格麗特是巴黎最著名的妓女,因酷愛茶花,人稱「茶花女」。她與並不富有的阿爾芒相愛,並拒絕了其他所有的追求者,也就意味著她拒絕了錢財來源。瑪格麗特身患肺結核,阿爾芒帶她到鄉下療養,享受甜蜜生活,也因此耽誤了探望父親的時間。於是,阿爾芒的父親來巴黎找他,獲知了兒子現在的狀況。他讓阿爾芒去巴黎等他,自己卻來到鄉下以身份地位財力為由要求瑪格麗特離開阿爾芒,瑪格麗特傷心欲絕,但還是同意了。阿爾芒回到鄉下,發現瑪格麗特已經回到了巴黎,又開始紙醉金迷的墮落生活,比以前更甚。不明就裡的阿爾芒展開了瘋狂的報復,他找了一個漂亮的妓女作情婦,隨時刺激瑪格麗特。瑪格麗特忍受不了,離開巴黎又病重住院,很快處於彌留狀態。她把事情的真相寫在了日記里,交給了自己的朋友,求她轉交給阿爾芒。直到死去,阿爾芒也沒能來看她。直到聽說瑪格麗特死去,來到她的遺物拍賣會現場,即作品開頭的部分
感觸:一個嬌媚放浪的女子與一個矜持嬌貴的女子相比,我會毫不憂郁地選擇第二者。在當今這個時代,女人們放棄自己的地位,自己的尊嚴,卑躬屈膝地用自己的肉體來得到物慾的滿足。但是當我看到《茶花女》時,我的心為之震撼,我沒想到一個妓女需要用錢來澆灌的生活,會讓人覺得如此的高貴。
瑪格麗特的生活,我不直該用什麼來詞語來形容。或放盪,或精彩,或悲慘,或深刻……這種濃濃的,令我揮灑不去的印象,促使著我寫下個人對《茶花女》的理解。我們不應該再用世俗的眼光,去衡量一個如此高貴的妓女。她的身份是許多公爵夫人所恥笑的;是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有一點點權利的人都可以蹂躪的;是我們在談笑時嗤之以鼻的;是……大概「妓女」這個字眼,充斥著大家的排擠、偏見。
瑪格麗特無疑是一個值得令人追憶的妓女。為了奢侈的生活,她不惜犧牲自己的愛情;為了純潔的愛情,她不惜犧牲自己的生活;為了毫不相乾的另一位女子,她不惜犧牲自己的愛情。她的一生,正如書中所說,「她的生命已經不屬於她自己的了。」她都在為著別人而活。為著別人而活,本身高貴的人,我們就稱之為「無私」;本身低賤的人,我們就叫作是「狗」。命運給予人們的,總是如此的不公平。
瑪格麗特沒有干凈的身體,卻有一顆干凈的心靈;許多讓我們認為是「值得尊敬」的有身份的人,有著干凈的身體,卻缺少一顆干凈的心靈。上帝有時會睡覺,但是又不能不關照著人間,於是上帝就如貓頭鷹一般睜隻眼,閉隻眼。而瑪格麗特,正巧是上帝閉著的那隻眼中的一個不幸的妓女。
一直到死,她都無法得到片刻的自由,片刻的安寧。她的心靈、生命就如一碗沒有端平的雞湯,雖然很珍貴,卻始終還是要灑出來;就如一葉孤單的小舟,不、飄盪在渺無人煙的海域上,找不到能讓她休息的港灣。
4.《霧都孤兒》
這是一部十分著名的小說,作者狄更斯,是英國的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
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叫奧里弗的孤兒,他的童年是在濟貧院里度過的。後來,他被送到一個棺材鋪里當學徒。因不堪忍受老闆娘的壓迫,他向倫敦逃去。路上,他遇上了一個外號機靈鬼的人,把他騙進了賊窩,在兩次偷盜中,他都遇到了好人,把他留在家裡撫養,但又一次次的被抓回去。終於,由於南西變好,告訴了他們偶然聽到的一個秘密,說奧里弗的同父異母哥哥為了財產,要殺他,於是逮捕了賊窩的人,但出於同情,奧里弗放過了它的哥哥。奧里弗的災難終於結束了,他被他第一次偷的那位老紳士收為義子。奧里弗才知道,他偷的兩次,被偷的竟然是他父親的好友和他的親姨媽。
整部小說曲折驚險,讓人不僅為奧里弗的身世嘆息,為壞人說憤怒,被善良人所感動,為奧里弗最後的幸福生活而高興。而我最喜愛的人物,是在兩次奧里弗陷入危難時,沒有計較他偷了東西,而是十分同情他,並幫助了他的兩個人。因為他們的善良,奧里弗才得救,也因為他們的善良,才使世界上少了一個受苦的孩子,是將來少了一個賊,多了一個好人。如果世間的人都想他們一樣的話,我想,世上便不會有受苦的人,不會有那麼多的孤兒。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只有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而我也為其中的南西所感動,她是賊窩得一分子,但她沒有被賊窩染黑了心,她知道悔改,知道去憐憫一個孤兒。但她也是被那個善良的人所感動了,可見如果多一個善良人,也許可以多感化一個在賊窩里的一刻還有一點點人性的心。但是,我也為南西所悲哀,她最後的結局十分慘,她被打死了,而打死她的人,確是她一直不捨得離開的人。南西曾有許多機會逃離那個骯臟的世界,但她放棄了,就是捨不得最後那個打死她的人。
奧里弗,南西,善良的紳士和小姐,賊窩里的人以及《霧都孤兒》中的所有人,都使我知道了許多東西。《霧都孤兒》,一本好書。
5.《紅與黑》
說《紅與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了,為什麼在這風雲變幻的200年中小說仍可以經久不衰?原因在於小說不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於連·索黑爾這個極富時代色彩,又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而且通過主人公的經歷,展示了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廣闊的時代畫卷,觸及到當時許多尖銳的社會問題。小說主人公於連的經歷和遭遇反應了當時廣大小資產階級青年的普遍命運。於連生性聰穎、高傲、熱情、堅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侶貴族當政、門閥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因出生平民而備受歧視。這種受壓迫的地位使他滋長了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啟蒙思想和拿破崙的影響,培養了他的反搞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崙那樣靠個人才智建立功勛,飛黃騰達。但是在復辟時期,拿破崙式的晉身之道已被貴族階層堵死了。
就在這樣的岩石底下,一株小樹彎彎曲曲地生長。於連為了博取大家用賞識,明知毫無價值,卻還把拉丁文的《新約全書》背得滾瓜爛熟。他那驚人的背誦能力讓他跨進了維立葉爾市長家,當起家庭教師來。在那段時期,他與德.瑞那夫人發生了曖昧關系,大部分是為了反抗和報復貴族階級對他的凌辱。但是,紙醉金迷、利慾熏心的上流社會也腐蝕了於連的靈魂,助長了他向上爬的慾望和野心。
於連進入陰森恐怖的神學院後,親眼目睹了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丑惡內幕,於是他便耍起了兩面派手法,這種表裡不一的行為居然得到院長的表睞和寵幸。神學院的生活進一步扭曲了於連的性格,強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虛偽的作風。於連給木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後雖然還不時流露出平民階級的思想意識,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瑪特爾小姐後,於連的「平民階級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復辟王朝的忠實走卒。正當於連一步步走向他所嚮往的「光明」時,因槍擊德·瑞那夫人而徹底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斷頭台。
作為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紅與黑》並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著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6.《嘉莉妹妹》

18歲的嘉羅琳(嘉莉)離開自己的父母,到芝加哥找姐姐,想謀求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雖然之前曾經去過姐姐家一次,但畢竟對城市生活非常陌生。在火車上,被推銷員德魯埃認識,互相交換了在芝加哥的地址。

到達姐姐家後,找工作並非非常的順利,曾經在一個每周收入只有四塊半的鞋店工作,但是,在給姐姐交完每周四塊錢的食宿費後,只有五角錢的使用空間,而這些,並沒有阻擋住對城市燈紅酒綠生活的嚮往,富人生活的誘惑始終在吸引著她,但是,出路在哪裡呢?

由於工作的辛苦,淋雨病到後,這唯一的工作也就沒有了。姐夫無法得到應得的食宿費補貼家用,讓嘉羅琳產生回老家的念頭。推銷員德魯埃在找到嘉莉後,了解她的情況,願意資助她,又鼓起了她繼續待在城市的念頭。嘉莉給姐姐留了一張紙條後,就和德魯埃一起在租住一個公寓里。

從此以後,嘉莉就在德魯埃的影響下,開始去適應城市生活,去看演出、吃飯等,此時的她,認為有錢的日子真舒服,也感到非常的幸福。這是她到芝加哥之後第一次感到幸福,特別是透過陽台的窗戶,看到路邊走過的,曾和她在鞋店工作類似的女工時,她非常滿足目前的物質生活。

通過德魯埃,嘉莉也認識了酒店經理赫斯特伍德。相對對城市生活不太陌生的嘉莉發現,赫斯特伍德其實比德魯埃更風趣幽默,更善解人意。其實要知道,他們兩人的區別,主要是由於工作的不同,塑造的人物性格也就不同,而這些,嘉莉她不知道。

在德魯埃外出工作時,她發現自己和赫斯特伍德非常談的來,頻頻的約會,心中會時不時地想起赫斯特伍德。但是,這種變化被德魯埃發現後,告訴她,赫斯特伍德是有妻子和孩子的,嘉莉發覺自己受到了欺騙,准備疏遠赫斯特伍德。

赫斯特伍德是有妻子和孩子,但是追逐物質享受和交際的妻子,沒有和丈夫有過多的交流,赫斯特伍德和妻子的生活沒有激情。嘉莉的純潔讓他心動,可是自己的資產都在妻子名下,錢的問題讓赫斯特伍德非常尷尬。

為了和心動的人在一起,為了不受到妻子的諷刺挖苦,逃。赫斯特伍德一心想和嘉莉遠離這個讓他痛苦和煩悶的家,讓嘉莉離開德魯埃和自己在一起。一天營業結束後,赫斯特伍德拿了酒店的營業款,當夜找到嘉莉,欺騙她德魯埃受傷把她拉上了開往蒙特里爾的火車。
雖然離開了芝加哥,但是,偵探的到來還是讓赫斯特伍德交出了大部分公款,同時,為了避免遇到昔日的熟人,他們到達紐約。
紐約的生活水平,讓赫斯特伍德認為必須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否則的話,留下的錢無法長久滿足嘉莉日常的開銷,畢竟嘉莉沒有太多城市工作的經驗,生活的壓力目前不應該讓她有。

赫斯特伍德把留下錢的一大部分與別人合夥開了一個酒店,他負責經營。工作忙碌的他,漸漸沒有時間陪在嘉莉身邊,嘉莉打發時間,認識了新來的鄰居萬斯先生和夫人。他們三人會到百老匯吃飯、看演出。嘉莉意識到,在百老匯大街上遊玩的人,才是真正的有錢人,他們不是單單地來遊玩,是來擺闊的,讓嘉莉非常羨慕。

可是,赫斯特伍德合夥的生意受騙了,兩人的生活開始拮據起來,經常為一些瑣碎的事發生爭吵。接連半年多的時間,逐漸年老的赫斯特伍德也沒有找到工作,也喪失了繼續工作的熱情。無奈之下,嘉莉想起在芝加哥時,自己曾有過一次登台演出的經歷,當時是幫助德魯埃給別人許下的諾言,挽回了德魯埃的面子。

工夫不負有心人,嘉莉從合唱歌舞隊開始了她的舞台生涯。由於她熱情的投入,迅速地得到經理的認可和提拔。在開始的一段時間里,她還用自己的錢照顧赫斯特伍德,但是她發現,赫斯特伍德沾染上賭博的毛病,讓她惱火。在給赫斯特伍德留下一部分錢後,和一個女同伴在外邊單獨租了一個住處。

嘉莉的演出工作,一直比較順利,慢慢地,她也成了百老匯出名的女演員。離開嘉莉的赫斯特伍德,最後也死去了。出名後的嘉莉,車馬有了,豪華的住處也有了,銀行的存款也有了,請她吃飯、玩的朋友也非常多,但是她覺得自己並不幸福,她會一個人靜靜地坐在躺椅上,看著窗外,她覺得,物質生活滿足的她,非常孤單。

故事到這就講完了。享受物質生活的嘉莉為什麼不幸福呢?任何一個在城市生活的人,都想過富裕的生活,希望自己有房、有車、有存款,為什麼得到這些條件的嘉莉不幸福呢?其實,她剛到芝加哥的時候,在火車上,她也是對目前的生活非常執著的嚮往,真正得到的今天,卻不幸福,感到孤單?為什麼?到底生活最終的目標應該是什麼,才能讓人真正感到幸福呢?
其實追求高標准、高品位的生活,永遠都不會錯。物質生活的追求需要,但不是目的,人應該過有意義的生活,有真正推心置腹的朋友,有一個和睦溫馨的家,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7.《雙城記》
雙城記》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與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的交織體。全書充溢著撲朔迷離的色彩,正映照了當代的時代氣息。它用一連串引人入勝的故事作為杠架,細致地描寫了法國大革命的前因後果,成就和錯誤,而主人公西德尼.卡爾頓、露西.曼內特和查爾斯.達爾內之間的真摯的情感成為亮麗的一筆。

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有性格都十分鮮明,在每個人的身上蘊含著一種單純的情感。曼內特是個深愛女兒的父親,在歷經磨難後仍然寬容地將心愛的女兒嫁給仇人的兒子。露西是溫柔善良的典型的賢妻良母,為了可能讓丈夫看到自己一眼,每天下午風雨無阻地到大牆對面站兩個小時。達爾內正直、豁達,是個在當時社會少有的貴族,他為了自己"神聖的目標"和真摯的愛情,放棄了爵位與財產;為了搭救老管家而隻身回到險象環生的法國。小說中還有一個人物,也就是那個有點令人憎惡的泰雷茲.德發日了。但是她也是極其悲劇意味的人,失去親人的悲慘經歷使她從一開始就苦大仇深,在她看來,活著的意義就是在革命勝利到來之時為死去的親人報仇,可是等到革命勝利時,她許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復仇卻失去了對象,她的憤怒之深是可以想像的,然而為了發泄積憤卻拿侯爵兄弟的兒子及其家人抵罪,她走上了一條與那些偽貴族同樣殘忍的道路,於是她的種種行為使她一步步失去了讀者同情與諒解。而小說的戲劇性在於,泰雷斯因為手槍走火而結束了她那咄咄逼人的生命,也許這才是她最佳的結局。

他愛上了露西,卻不願去追求,他內心的善良使他擔心自己"難免使她痛苦,悲哀和侮辱,拖著她一起墮落。"他的愛是無私的,奉獻的,他滿足於偶爾看看自己朝思暮想的人兒,他羨慕達爾內,他恨他,但在痛苦情緒糾纏中,他依舊帶著誠摯的祝福,願他們永遠幸福,因為"愛常常比恨更為強有力得多"。這個表面上懶散,放縱,好貪杯的"無用之徒",內心卻是個極崇高,極純潔的人。最後,他向露西表達了愛情,那段話是我一直鉻記在心的,每次讀起,都不免心中感到酸楚,如果他能多給自己一點兒信心,或許這個悲劇也不會如此的傷人。"我希望你知道你是我靈魂的最後的夢。我是在墮落的生活中見到了你和你的父親,還有你所經營的這個甜蜜的家,才恢復了我心中自以為早已死灰的往日的夢想。我也因此才感到比任何時候都要凄涼可憐。自從我見到你以後,我才為一種原以為不會再譴責我的悔恨所苦惱。我聽到我以為早已永遠沉默的往日的聲音在悄悄地催我上進。我曾有過許多沒有成形的想法:重新奮起,改弦更張,擺脫懶散放縱的習慣,把放棄了的斗爭進行下去可那隻是個夢,整個兒是個夢,一個沒有結果的夢,醒來時還躺在原來的地方,不過我仍希望你知道你曾喚起過我這樣的夢。"
8.《飄》
我覺得《飄》的最大魅力在於深刻描述了男女之間因為情感的錯位而產生的一種扣人心弦、揪心抓狂式的感受。每每男女主人公一而再再而三地錯過彼此的那種情景出現就特別想罵他們傻,其中最令人心裡堵著的地方就是小說的結尾,一方幡然醒悟,而另一方卻去意已決。也許每個看到這里的人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要懂得珍惜真正愛你的人。而這恰恰最能夠直抵自己對待情感的態度和狀況。每一個人都渴望愛情,你愛著一個人,你是多麼的希望他/她懂得珍惜,對不對?另外一個人在愛著你,他/她同樣也希望你懂得珍惜,難道不是嗎?如果你和對方的愛出現了錯位,那麼作為第一種情形,你會向他/她推薦,看一下《飄》,甚至還特別想把最後那個章節翻給他/她看:珍惜我吧,再不珍惜,我可要走了哦
如果是第二種情形,他/她就會向你推薦,看一下《Gone with the wind》,而且也是多麼想把最後那個章節翻給你看。因此,在我看來,天底下的愛情就可以歸結為N個錯位的情愛交流,只有真正找到彼此相愛的人的時候,才能夠使得雙方的位置准確而且才能奏出美妙的愛情之歌。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彼此相愛的人、真正值得廝守一生的人呢?並不是所有你愛的人,也並不是所有愛你的人都值得真正的珍惜並與之結合。愛斯佳麗的人何其多啊?但是真正值得她依靠和相守的卻只有瑞特一個,但她卻不那麼懂得珍惜,而斯佳麗一直愛著的、眷戀著的那個阿希里卻並不適合她。於是,我們遇到幾乎人人都會有的困境:面對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我們該怎麼選擇呢?
有這么一句話:聰明的女人會嫁給愛她的男人,而愚蠢的女人才會嫁給她愛的男人。在理論上,這是非常經典的判斷。而事實,在戀愛里,沒有誰是聰明的,其實全都是傻瓜。在愛情里,只有運氣好的傻瓜和運氣糟糕的笨蛋而已。一個傻瓜愛上了一個笨蛋,卻居然發現這個笨蛋也是愛著自己,這簡直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對——笨蛋配傻瓜,當然他們是幸福的。
而在《飄》里,像瑞特這樣在愛情上表現得極端聰明游刃有餘的成熟男人,換一個角度看,他其實是個大笨蛋(斯佳麗就更不用說了),為了這么一個女人真心付出但是一直都沒有能獲得她內心多年來像對待阿希里一樣的愛。但是面對愛情,我們還能說什麼呢?愛情的奧秘,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每個人,只要你用心經營,同樣會有一曲自己的愛情之歌,希望它少些哀怨和憂愁,多一些歡樂與幸福。
恢弘悲壯的南北戰爭都只是成了愛情故事的大背景而已,其中令人盪氣回腸、哀怨曲折的愛情啊~並不會隨著老南方的遠去而GONE WITH THE WIND~
9.《復活》
當我第一次看到「復活」這個書名時,我心裡就產生了疑問:誰,怎樣就復活了?然而當我把這本沉甸甸的大書從書架上拿下來時,我知道了答案就在這一片片的白紙黑字里,只有用心去讀,才能體會到作者叫它「復活」的用意。
看完了書,合上書頁後,聶赫留朵夫成了一個思考的對象。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他。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家中的女僕卡秋莎產生了愛情,但沒有過多的表露。當他做了幾年的軍官回來後,原本善良的他變成了一頭野獸,他玷污了卡秋莎,給了她一筆錢後就拋棄了她。在一次法庭審理案件時,聶赫留朵夫作為陪審員,目睹了審理馬斯洛娃(卡秋莎)毒死人命案的經過,當馬斯洛娃的眼睛掃過他時,他心裡極度恐慌,並產生了自己無法控制的悔恨情緒。隨後的幾天里經過思想的斗爭,決定「救助」馬斯洛娃,及其他一些受苦的人並與馬斯洛娃一同流放到西伯利亞。
讀罷這本《復活》,我的感覺就是聶赫留朵夫能洗心革面,便會他原來的自己實在是非常不容易。早先他只是一個善良的貴族青年,過著屬於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生活,與卡秋莎也只是單純的喜愛。但是周遭的人不但不認可他,反而覺得他很好笑,使他逐漸不信任自己的善良。經過三年的軍旅生活,他更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一點,並決定做「跟大家一樣的人」。這使他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利益主義者」,迷戀酒色,享樂成癖。他把女人當作玩樂的工具,於是便在回來後誘奸了那個曾經單純可愛的卡秋莎。但是在法庭上的相遇為他敲響了警鍾。他不敢直視馬斯洛娃那雙斜睨的眼睛。他感覺是自己曾經的舉動迫使卡秋莎墮落成現在的馬斯洛娃,一個妓女,囚犯。於是經過多日的思想斗爭,他找回了自己的本色,他要去「救助」馬斯洛娃,並要徹底拯救她,與她結婚。這就是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這讓他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它有許多被污染的地方需要清理。然而,我認為聶赫留朵夫能做到這一點的確是很不容易,這也是給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在周遭可以說是十分惡劣的環境中,他墮落了。可他能被與馬斯洛娃的重逢所震撼,並決定重新做人,這說明了他的本質還是善良的。他重新開始記日記,「同自己談話」,「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聖潔的自己談話」,這是他人生的轉變。試想,在一個人人都享樂的貴族環境中,一個公爵,只因一個妓女、囚犯的一個眼神就改變了自己,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然而聶赫留朵夫卻做到了,而且是在那個妓女、囚犯近乎於玩弄的態度下做到的。這不得不讓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10.《九三年》
西穆爾登對於郭文的感情如同高山流水,無邊無際同樣深深的打動了我.當他知道郭文放走了人犯時:臉色蒼白的像是一具死屍.他動也不動,好像一個受了雷擊的人.他彷彿是停止了呼吸,一大滴汗珠在他額上出現. 在決定是否判郭文為死刑時:他的臉色不再是蒼白色,也不是青灰色的了,了的臉色是泥土色.即使再場的人都是裹著屍布的死人,也不會比當時更靜寂.還有一段:一個注視自己嬰兒的母親,也不會比他此時的目光更慈祥,更無法形容……..然後他跪下來,輕輕地拿起郭文的手,把自己的嘴唇湊上去………西穆爾登深沉的心沒有什麼湧出來,他只能夠喊一句:郭文!這種深情讓我怎能不為之動容?讓我怎能不為之落淚?我的感情溶入風雲變幻的歲月里匯成一股不可名狀的感情猛烈的沖擊著我的心!

郭文沉思時有大段大段的說理,而此時的我絲毫不覺得煩躁!那些語言勢如破竹,汪洋辟捭。雖是說理卻字字句句流露出了千情萬感.看到後面我竟然如同在看懸念小說,急切的想再看下去.故事情節並無懸念卻能這樣的吸引我,因為___情!我急節的想要看到西穆爾登將如何面對郭文?他將會有怎樣痛苦的表現?我雖早知道孩子被救了,卻仍舊想知道孩子是怎樣被救的?為幾個孩子深深的擔憂,以情引人竟能有這樣的效果,真不愧是雨果!真不愧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Ⅱ 如何鑒賞文學作品

藝術鑒賞並非少數人的專利,列夫·托爾斯泰在《藝術論》中說:「藝術能在任何專人屬身上產生作用,不管他的文明程度和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不管他處在某種進化的階段上。」文學也不是只有少數的優秀者才能鑒賞,但讀者應該有一定的鑒賞基礎,並在此基礎上逐漸提高。為了提高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必須打好文學作品鑒賞的基礎,克服文學鑒賞中的心理誤區,必須在實踐中培養文學鑒賞能力,先在引導下做一些鑒賞訓練,然後發揮主體作用,在積極的鑒賞實踐活動中,使自己的鑒賞能力越來越強。首先要多看書,這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要多看名著,名著之所以稱之為名著,是有其內在道理的,看多了,你就會體會到的,當然不是所有的名著你都會喜歡,不同的階段,你會產生不同的愛好,所以盡管挑你喜歡的看,名著何其多啊,千萬別勉強自己~其次是要多看書評,尤其是對你來說心有戚戚的書,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和欣賞角度不同,你會發現,某些你沒有想到的感想,而在別人的評論中有了一種啟發,慢慢的你就會形成自己的思想和鑒賞力了~

Ⅲ 應該從哪些角度去賞析一部文學作品

首先你可以了解一下它的創作背景,還有作者寫這部作品的時候,懷著怎樣的心情,還有這篇故事裡面想要表達的情感,都是可以賞析它的角度。

Ⅳ 文學作品怎麼分析

從以下五個方面分析。

1、從原著創作時代背景來分析時代意義。

正確評價文學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價值,重要的一點是離不開時代背景的探究。

2、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

王國維是用心理學來研究《紅樓夢》又有重大建樹的。西方心理學家認為,人格有共同特質、個性特質、表面特質、根源特質、內外傾特質、精神質、神經質等類型。此外人格還分為雙重人格、多重人格等。

3、從哲學和科學的發展看文學創作思潮的變遷。

在西方文學史上,文學創作思想深受哲學思潮和科學發展的影響。無論是古羅馬希臘時期、歐洲的文化啟蒙運動,還是「二戰」以來的文學,哲學對文學的滲透影響是巨大的。

4、從同類作品或相似作品比較加深理解。

從同類題材作品或某些相似題材的作品進行比較,從中可以加深對原著的理解。

5、從體制看文學創作題材的重心有別。

歐洲最早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19世紀其作品的內容重在批判資本主義的金錢帶來的罪惡、人慾橫流的社會、社會的不公及人情的冷漠。

(4)文學作品賞析擴展閱讀:

文學作品的形象思維創作過程決定了文學作品與科學家們的運用邏輯思維創作的學科著作有著根本的區別,其區別可從以下五方面認識:

1.從內容來說

它們雖然都是客觀事物的反映, 但學科著作採取了「對世界的科學的掌握方式」,材料翔實、准確無誤,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過、結果必須真實,事物的外形、大小、性質、特徵、用途、必須准確,所舉的數字、圖表、例子必須可靠, 一切都有具有客觀的實在性。

而文學作品則採取了「對世界的藝術的掌握方式」,它依據生活而又經過虛構,從不拘泥於真人真事,人物不專用一個模特兒而是雜取多人、合而為一,事件不全用事實而是採取一端、加以生發,環境不只是依託一地一處而是根據需要加以組合、創造,一切都具有主觀情理性。

2.從形式來說

它們雖說運用的媒介都是語言,但學科著作的語言貴在條理清晰;而文學作品語言貴在文質彬彬。

3.從作者來說

它們都是思維的成果,但學科著作主要用的是邏輯思維,以客觀事實、統計數字、邏輯的判斷和推理說話;而文學作品主要用的是形象思維,以生動感人的形象描繪說話。

4.從讀者來說

它們都有認知價值,但學科著作訴諸讀者以事實與理智,鑒賞者側重於科學真實和實用功能的評價;而文學作品訴諸讀者以感情和想像,鑒賞者側重於藝術真實和審美創造的判斷。

5.從功能來說

它們都有社會價值,但學科著作主要是傳遞信息的工具,重在實用;而文學作品則重於社會教化,重於審美。

文學作品與其它著作的區別,在於它不以傳遞特定的具體知識為目的, 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不可能獲得科學技術專門知識或具體的科學實驗、生產與工作方法; 如果某種著作的主旨為傳達特定的具體知識,那麼盡管它具有優美的文學價值,如司馬遷的《史記》,也不屬於文學范疇。

Ⅳ 如何賞析文學作品(基本方法)

一、宏觀把握:包括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要義、了解文章作者的寫作回背景、探究貫穿文章答的線索(明線、暗線)
二、微觀入手:包括重點段落、詞句的賞析,可以從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切入。
一般表達方式包括比喻、擬人、排比、對偶、頂真、引用等
表現手法包括記敘、抒情、描寫、說明、議論等

Ⅵ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賞析

周作人《烏蓬船》 一、作家簡介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紹興人,魯迅之弟,現代著名作家,翻譯家。他比魯迅年少四歲,早年也和魯迅一樣東渡日本留學。他稟賦聰穎,精通日語,又通英語和希臘語,中國的古書也看了很多,以至被人譽為「博識」。一九一一年回國以後,他也和許多人一樣深惡黑暗的社會現實,「五四」文學革命時,他就曾舉起人道主義文學的旗幟,為新文化運動推波助瀾;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他更在輓聯上奮筆直書:「所謂革命政府與帝國主義原是一樣東西!」但是,就在這積極入世的姿態背後,卻還隱伏著另一種情感,那就是對於社會進步的悲觀看法。他曾說:「昔者巴枯寧有言,『歷史唯一的用處是警戒人不要再那麼樣』,我則反其曰,『歷史的唯一的用處是告訴人又要這么樣了!』」在寫於一九三三年的《知堂文集序》里,他更說自己「常有故鬼重來之懼」。這使人想起魯迅,他也同樣痛感到封建歷史的沉重因襲,也曾多次以宋末、明初的黑暗世道來例比現實。但在魯迅,失望越深,反越煽旺了「絕望的抗爭」的沖動;而在周作人,博識和敏感加在一起,卻蒸發出一股銷蝕鬥志的冷氣。倘說魯迅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周作人卻可以說是知其不可為就不為。在愚民專制的國度里,清醒當然是一件難得的好事,但如果被這清醒澆滅了熱情,那就反而成了壞事。周作人似乎正是這樣,年歲越長,閱歷越深,他就越少有激動的時刻。既然不相信有身外的目標可以追尋,他就只能以調整主觀態度來穩定自己;既然無需急急地趕向前方,那就乾脆放慢腳步,隨意遊逛消閑吧。一九二三年十一月,他在《雨天的書》的序言中寫道:「我近來作文極慕平淡自然的景地」,雖然「生在中國這個時代,實在難望能夠從容鎮靜地做出平和沖淡的文章來」,他卻仍然祈望自己的心境不要再粗糙下去,很懷念那種「田園詩的境界」。在寫這段話的時候,他似乎還在田園詩和道德文章之間猶豫不定,一面追求平和的情趣,一面也禁不住要發出《關於三月十八日的死者》那樣的怒叫。但到寫於一九三五年春天的《關於寫文章》里,他卻明確宣布了自己的選擇:「我想寫好文章第一須得不積極。不管他們衛道衛文的事,只看看天,想想人的命運,再來亂談,或者可以好一點,寫得出一兩篇比較可以給人看的文章。」倘按照這個標准,《烏篷船》大概就是屬於這樣的文章。 二、作品分析 有許多散文一下子就能夠吸引住我們。因為它們那飽含深情的辭句和激動人心的內容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就像把你拉到一道壯闊的大瀑前面,不由得你不動心。但也還有另一種散文,它本身並沒有塗著鮮艷的色彩來驚撼我們,但在它那些貌似平常的辭句後面,卻往往流動著一種特別的情趣,宛若濃蔭下的一條暗溪,悄悄地滋潤我們的心田。周作人的《烏篷船》似乎就屬於這一類,倘在嘈雜的車廂里一目十行,你很可能覺得它淡而無味;但如果在靜夜的台燈下從容品味,你或許卻會在掩卷之後浮出會心的一笑。 (一)情緒內涵 1、寫出不慌不忙,娓娓道來的從容心境,用輕描淡寫掩蓋思鄉感情。 《烏篷船》是周作人早期散文中很為人所稱贊的一篇。初讀有瑣細和平淡之感。說它瑣細,《烏篷船》里記敘烏篷船的用途、種類、結構、外形,幾乎是絮絮地談,狀物唯恐其不細,繪貌唯恐其不周。那些工匠式的介紹特別是那幾句對船頭的描述:「船頭著眉目,狀如老虎,但仍在微笑,頗滑稽而不可怕。」分明流露出了對家鄉風物的親近感情。盡管作者的語氣很平靜,我們卻不難揣想他那副津津樂道的表情。那些似乎漠然而處的形容句更都一個個活動了起來:跨上腳劃的小船,「彷彿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時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這感受多麼真切,我們彷彿也坐在左右搖晃的小劃子里,迎著岸邊的泥土和小草靠過去了。 《烏篷船》用的是簡體文字,是為外鄉朋友子榮君介紹家鄉風物而寫的,記敘中的瑣細,微微沁出一種人情味的溫暖。 2、表現作家內心情緒的閑適、自如,完全放鬆的態度。 作家正是用一種灑脫的筆調、平淡的語言,渲染出一種物我兩相會的情境。說它平淡,《烏篷船》在細細介紹船本身後,轉而向收信人建議一種乘烏篷船的態度。作家的意見是:以為船速度是緩慢的,乘客坐在船上,「應該是有山的態度」。我們在閱讀過程中期待作家把船行水上的見聞盡情地寫上幾段美文,但讀下去,卻很平淡:四周的景物,無非是「隨處可見的山,岸旁的烏桕,河邊的紅蓼和白蘋,漁舍,各式各樣的橋。」僅此而已。沒有辭藻裝飾,而行船夜景,也只有這么的一句:「夜間睡在艙中,聽水櫓聲,來往船隻的招呼聲,以及鄉間的犬吠雞鳴,也都很有意思。」而泊船看廟戲,則只說「在船上行動有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酒,我覺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樂法。」然後引申到對「布業會館」里上海的貓兒戲的譏評。真是平淡得可以!但,假若你再細細玩味,就又會發現這種平淡是作家有意識的一種平淡。 3、明顯地表現出一種特殊的人生態度。 看上去他是在歷數沿河的景緻,從岸旁的烏桕、紅蓼和白蘋,到稍遠處時時可見的山,各式各樣迎面而來的橋,都記得那樣清楚;看上去他是在講述夜航的趣味,從舷下的水聲櫓聲,到岸上的犬吠雞鳴,描繪得那樣生動;看上去他是在悵嘆舊俗的衰亡,從廟戲如何有趣直說到那些新建的「海式」劇場多麼粗俗,好惡又是那樣分明!可實際上,這一切都不是他要說的主要的話。他並不僅僅要告訴我們他家鄉有哪些風物,他更要讓我們知道應該怎樣去領略這些風物。他一開頭就告誡說:「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電車的那樣性急,……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們那裡的里程是很短的,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來回總要預備一天。」這豈不太慢了嗎?可作者說,正是要這樣慢:「你坐在船上,應該是游山的態度,……睏倦的時候睡在艙中拿出隨筆來看,或者沖一碗清茶喝喝。」寫到雇船看廟戲時,他更明白說:「在船上行動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覺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樂法。」原來,作者筆下的那些山、水、樹、橋,都是要用這樣慢悠悠的態度才能欣賞的,重要的不是田園景緻,而是抱著閑適的心情去親近它們。不是匆匆忙忙,更不是步履沉重;不是愁容滿面,更不是怒氣沖沖;心平氣和,悠閑自在,不驚不乍,隨遇而安——這似乎就是《烏篷船》作者偏嗜的處世態度。 (二)美感特徵 對於浮躁時代里的芸芸眾生來說,領略周文,能喚起一種鄉土情結,升騰起一種淡淡的心境。 周作人的選材極平凡瑣碎,一經過他的筆墨點染,就透露出某種人生滋味,有特別的情趣。盡管那種情趣可能未免落寞、頹廢,適合所謂「中年心態」。周作人的小品常將口語、文言和歐化語雜糅調和,產生一種澀味與簡單味,很耐人咀嚼。他的閑話體散文有些類似明人小品,又有外國隨筆那種坦誠自然的筆調有時還有日本俳句的筆墨情味,周作人顯然都有所借鑒,又融入自己的性情加以創造,形成平和沖淡、舒徐自如的敘談風格。人們常用「閑適」來概括周作人的散文風格,期間蘊涵著豐富的審美內容,一方面是淡而且深的寂寞之苦,另一方面又別有一種淡淡的喜悅,可以說是「苦中作樂」,憂患中有灑脫,也就是周作人所說的「凡人的悲哀」。

Ⅶ 如何鑒賞文學作品

關於文學作品的鑒賞,三言兩語實難說清。
這要區別是抱何種態度鑒賞。
我個人的理解,如果只是簡單評判一篇作品的優劣,方法也很簡單,你就看它的文采、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趣味性、布局謀篇、形象塑造和表現技巧。如果是小說,一要看它整個故事布局,情節是否引人入勝,人物是否形象鮮明,這兩點是最主要的,如果情節曲折人物鮮活,即便文采差一些也不失為好小說。如果是散文,記敘、抒情、議論的鑒賞又各不相同。記敘文重在記敘清楚事體明白,抒情文重在感情濃郁文采斐然,議論文重在無事也能說出三分理。都做到這些就是好文章,反之就失之平淡。詩歌因其表現形式的特殊性,鑒賞起來復雜些,要看平仄運用是否合理、遣詞用字是否精當、表現技巧是否高超等等。不管古體詩現代詩,不講究平仄就缺乏抑揚頓挫的韻致。好的詩歌必定朗朗上口,有一定情緒上的感染力。
如果從文學賞析的角度去鑒賞作品,那就比較復雜,而且不同類型的作品鑒賞之法各不相同。文學性的作品鑒賞不只是個人賞析,通常是要寫出來給別人看的,讀一篇文章,讀完後做到心中有譜容易,要做到筆下有言比較難。簡單說來,大致要注意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選取你平時喜歡並且反復閱讀研磨過的作品作為鑒賞對象。
第二,了解作品創作的背景。須弄清作品出自何人何時,從背景上去理解作品內容,了解背景才能知人論文,否則就是無端猜測,難免牽強附會。
第三,整體分析,局部欣賞。先對作品作出整體分析和評價,布局謀篇有何特點,核心意思是什麼,在故事構想、人物塑造、寫作技巧、語言特色上有何特性,讓人有一個通觀的了解,然後一章一章(或一段一段、一句一句)來作局部分析賞析,盡量突出分析作品的技巧運用、語言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
第四,在賞析過程中盡量捕捉和突出作品的特性,盡量去分析其有何與眾不同。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本俠有一些文學作品賞析文章在網上傳播,網路一下,結合我今天的回答看我對作品的鑒賞,或許能讓閣下的求問有所收獲。

Ⅷ 文學作品賞析

《受戒》賞析
2004年11月12日

本文敘述者意欲向讀者敘述的是一種獨特的生存環境中奇異的人情風俗及其人群的生活方式。首先,故事的行為「空間」——「這個地方的地名有點怪,叫庵趙庄」。「庵趙庄」這一符碼,指稱著兩重涵義:莊上大都姓趙,莊上有一個庵。庄以族為名,是中國傳統社會注重血緣聚居的一種反映;庄以庵名,則可見這座小小的菩提庵對莊上人家的重要性。「出和尚」便是這個地方的一大特色。

和尚象徵著佛教,象徵著信仰。「出家」當和尚意味著接受某些特定的「禁止」、契約規束。正是這些「禁止」、契約規定了和尚是不同於常人的、是「非常人」。在一般讀者的眼裡,和尚正是「不同的人」,是異己的「他者」。但本文向讀者敘述的、明子家鄉的和尚則幾無「他者化」的特徵,和尚的生活幾與常人無別。一個人出家當和尚,接受的「禁止」規約還沒有獲得的「自由」多。當和尚可以有很多好處:一是可以吃現成飯,哪個廟都管飯;一是可以攢錢,由和尚還俗娶媳婦是很容易的。有許多人出家當和尚好像正是出於這些「現實」的考慮,而幾無信仰方面的需求。明子正是這樣的。而要當上和尚卻不容易,必須得是面如朗月,聲如鍾磬,還要聰明記性好。

在這一處地方,和尚與常人最大的不同處,只是和尚必須燒戒,需要做法事,而做法事卻是要收錢的。人們對佛教的信仰似乎也就止於放焰口。宗教與信仰已經充分地融進當地的民俗風情、傳統道德倫理資源構成的文化整合體中去。換句話說,佛教已被本土化、具體化為「當地」的宗教。信仰變成了當地人獨特的信仰,和尚也是當地人特有的。在這一層面上看,小說本文表述的深厚內涵正是這種外來的宗教資源在與中國本土文化發生碰撞時、對抗以後的一種結果:宗教被接受,但是被消解式地接受,即被「本土化」,被本土文化所扭曲變形、整合吸收。

印度的佛教被本土化以後,形成了中國的佛教。中國佛教又分南、北二宗。北宗恪守教義,謹行教規,主張通過苦行修煉徹悟「佛性」,尋求超脫。南宗教派則認為人人心中皆存佛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通向「徹悟」、「佛」的道路上,人人是平等的。這一教派並不苛求形式上的清心禁慾,苦行修練,而著重於精神靈魂上的啟蒙、頓悟。這種教義的盛行,與南方市民經濟的普遍繁榮有著必然的聯系。經濟的發達引導的是生活上的享受需要,引導的是世俗化的生活方式。佛教為了贏得信仰,贏得信眾,不得不向這些世俗的需求妥協,甚至刻意迎合這些世俗的需要。在明子的家鄉,佛教的「代言人」和尚除了念經、做法事,著僧衣、剃光頭受燒戒之外,似乎並無嚴厲的教義約束。

這一群貌似擺脫塵俗、超然世外的和尚居然同「俗人」一樣地生活,這是令讀者驚奇的。誰的家裡兄弟多,就派一個出去當和尚。當和尚也要通過關系,也有幫。在這片區域,和尚被視為同箍桶的、彈棉花的、花匠、婊子一樣,是一種職業,一種生存方式,物質的而非精神信仰的生存方式。和尚們一樣地娶妻養子,打牌賭博,唱山歌小調,一樣地殺豬吃肉。他們吃肉也不瞞人,殺豬就在寺廟的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樣,只是宰殺之前要很莊重地念一道「往生咒」,為殺生搜尋一些經典依據而已。在庵里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人提起。即使是在從事很神聖的宗教法事,如放焰口時,和尚們也像玩雜耍似的。年輕的和尚則趁機出風頭,引得大姑娘小媳婦跟著私奔失蹤。

「禁止」規約的淡化或隱匿,使這一群本應尋求靈魂超脫的和尚,也同樣依戀著世俗化的生活,他們一面浸淫於經驗的、體驗的世界中,過著「俗人」的生活,享受著人性、人情煥發出來的歡樂與愉悅,一面追求著超驗的宗教理想,皈依於一種執著的信仰。恰似身在淤泥之中而求自潔其身,這些和尚試圖尋求生活享受與超越追求的統一,現實與來世的統一。正如廢名的那首詩《海》所抒寫的:海,在每一個人的心裡。每一個人(包括和尚)都可以通過自己的途徑接近或達到「大徹大悟」——佛自身。明子與所有已經成為和尚的男子一樣,並不刻意壓抑自己本性的發展,恰恰相反,他正是順從著人性的自然成長,追隨著人性要求的召喚,在世俗/脫俗(超俗)的渾融一體中,不斷地成長著。敘述者想向隱含讀者暗示的正是這樣一條道路:從世俗中逃遁、解脫未必要脫離現實,遠隔塵世。塵世之中自然的人生、透明的人性是可以與天、與大自然、與佛相通的。人性的自然舒展、慾望的適當滿足乃是獲取宗教超脫的條件與補充。

相當有趣的是敘述者對於「荸薺庵」這個名稱的解釋。這個庵本來叫菩提庵,是富於佛教意味的,但「俗人」們把它叫訛了,叫成了荸薺庵。這一訛稱很具隱喻涵義,它代表著一種民間化的、世俗化的「闡釋」(對佛教的解讀)。庵里的和尚也接受了這種「俗稱」。

這實際上是對於自己宗教信仰的一種有意的「省略」或「忘懷」。

庵本來是住尼姑的,「和尚廟」「尼姑庵」是俗人約定俗成的想法,可是荸薺庵住的卻是和尚。這一看似荒謬的事實說明這里的和尚對於名份、形式是看輕的。而當地的人們,也對此習以為常,這正好印證了和尚的俗人化與宗教的世俗化。這些敘事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讀者閱讀期待中和尚與佛教的神秘性與神聖性。

本文的主題是明子到善因寺去燒戒疤。受戒是出家當和尚的一種正式儀式,是一種很莊重的「典禮」。這一庄嚴的儀式在小英子看來無異於活受罪,無異於一種不人道的行為:「好好的頭皮上燒八個洞,那不疼死啦?」然而小明子對這種儀式卻不能不接受,盡管它確實違背了自然的人性,但是「受了戒,就可以到處雲游,逢寺掛搭」,而不受戒只能是野和尚,小明子的心裡已經能夠理解受戒這一形式對於和尚的必要性。和尚雖幾與常人無異,但和尚之所以是和尚,因為他必須會做法事,而他首先必須接受燒戒。但這對純真少年看來,受戒並不是痛苦,它只是領取一張和尚的合格文憑而已,它只是「出家」「當和尚」的「入門儀式」。受戒這一抽象、空洞的能指符號是沒有所指內容的。

外表庄嚴的善因寺是「禁止喧嘩」的,到了這里誰也不敢大聲咳嗽。和尚們都在吃粥,竟然不出一點聲,但是小英子卻不顧這些「禁止」,大聲沖著正在吃粥的明子打招呼,然後大搖大擺地走了。由此可見,盡管有禁令,有規約,但它們是寬松的,是可以被打破的。打破「禁止」並不會受到懲罰,也不會造成損害。所有被接受的規約乃是自然形成、順乎人性的。它們對於「破壞者」不是懲罰,而是採取一種兼容的、接納的姿態。正如荸薺庵山門上的那一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顏一笑笑世間可笑之事」。所意謂的「當地」的佛教信仰的基本的內涵就在於此。——「出家」是自願的,超脫是人人皆能行之有效的。佛性自然,人人心中皆有佛在,這是一種本土化的宗教信條,就像荸薺庵另一副對聯所透露的玄機:「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

小英子這一少女代表的是與和尚對立的「俗人」的代碼,從她身上可以看到俗人對於宗教皈依的巨大解構力量。小英子保存著最為自然的本性——透明的性情,由這一帶清秀山水培養起來的水一般的陰柔性情。她有著本乎自然的慾望,純真的情愛。在她身上,似乎找不到焦慮或受壓抑的陰影。她的焦慮與慾望被掩藏或裝飾了起來,恰如那一片密密的蘆葦盪子。小英子生存的空間是桃源式的環境。這一片空間里的人,與自然是充分混溶的。他們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忌諱」的約束。小英子初次見到明子,就很自然地把半個蓮蓬扔給他吃,以後就熟如一家人,明子也老往小英子家裡跑。小英子的母親斥責明子時,徑直叫他「兒子」,後來乾脆把他認作了干兒子。明子幫著小英子姐妹畫綉花,幫著做田裡的農活,一起踩水,一起采荸薺……「男女授受不親」的秩序被徹底打破了,少男少女在一種親密無間的關系裡滋養起了一種最自然的相互依戀的情感。明子在善因寺受完戒,小英子駕船去接他。她不讓明子將來去當方丈,也不要他當沙彌尾,明子都答應了。小英子接著更是毫無顧忌地提出自己要給他做老婆,已當上和尚的明子眼睛睜得鼓鼓的,答應了。在這里,性愛被表述為一種如水一般流淌的、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本文自始至終渲染的這種古樸淳厚的民風得到了升華與深化。「受戒」與「情愛」這兩個看似對立的命題在這里奇特地統一起來了。

作者汪曾祺在本文結束後署明:一九八0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這一簡單的「注腳」實際上為讀者提供了一篇「次本文」。「次本文」也可以稱為「第二本文」,是與「正式本文」(「正文」)平行存在的、對其進行「解構」說明的另一本文。正如《狂人日記》序言(以文言寫成)對於「正文」(以白話寫成)是一個「次本文」一樣,汪曾祺在「正文」之後的這一說明,實際上「解構」了本文所提供的可能解釋或表述。這一「次本文」意味著:本文所表述的可能只是一場夢覺,只是真實作者心目中的一種「理想境界」(一個「理想國」),它或許存在過,但已經永逝不復返了。1980年的作者在「當下」藉助語言構築的這一「話語空間」實際上只是一種情感的操練,試圖「復活過去」、「重返舊時光」的一次想像性的努力。「次本文」也可能說明了真實作者跟當年居住在密西西比河畔的馬克·吐溫夢想成為一名水手一樣,夢想追尋一種理想意境中的人們的生活。然而,夢既無從尋覓,唯有訴諸語言的想像才可能是真實的,於是《受戒》這一文本的產生,其全部用意似乎都在於圓滿作者的那一個夢。

Ⅸ 賞析文怎麼寫

主要思路:選取一些自己喜歡的語句通過修辭方法、這些詞句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版用、你喜歡這權個詞的原因等方面,結合文章、詩詞的寫作背景,寫寫你的感想。
網上的文章都是交差式的,如果用心去寫,寫得會很快,質量也很好,也許還會有些成就感,釋然的感覺

Ⅹ 如何賞析文學作品(基本方法)

一、宏觀把握:包括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要義、了解文章作者的寫作背景、專探究貫穿文屬章的線索(明線、暗線)
二、微觀入手:包括重點段落、詞句的賞析,可以從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切入。
一般表達方式包括比喻、擬人、排比、對偶、頂真、引用等
表現手法包括記敘、抒情、描寫、說明、議論等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