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富山居圖賞析

富山居圖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0 15:48:20

1. 富春山居圖 賞析

《富春山居圖》描寫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展卷觀覽,人隨景移,引人入勝。樹叢林間,或漁人垂釣,或一人獨坐茅草亭中,倚靠欄桿,看水中鴨群浮沉游戲。天長地久,彷彿時間靜止,物我兩忘。近景坡岸水色,峰巒岡阜, 陂陀沙渚,遠山隱約,徐徐展開,但覺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曠神怡。

《富春山居圖》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隨意宛然天成。長披麻皴枯濕渾成,功力深厚,灑脫而頗有靈氣。全 圖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罩染一層幾近透明的墨色,並用稍深墨色染出遠山及江邊沙漬、波影,以濃墨點苔、點葉,醒目自然。整個畫面林巒渾秀,草木華滋,充滿了隱者悠遊林泉,蕭散淡泊的詩意,散發出濃郁的江南文人氣息。元畫靜謐蕭散的特殊面貌和中國山水畫的又一次變法賴此得以完成,元畫的抒情性也全見於此卷。

(1)富山居圖賞析擴展閱讀

《富春山居圖》對後世特別是浙派畫家傳統的影響深遠。浙江畫家在執守浙派傳統的基礎上,積極調整和更新自己的藝術觀、審美觀和人生觀,在吸收《富春山居圖》為代表的繪畫藝術營養之中創新傳統,發展傳統,畫出浙派筆墨的時代新貌。他們把《富春山居圖》等中國畫特有的筆墨與宣紙的效果發揮到了極致。

「筆墨之於中國畫,等於靈魂之於軀體。黃賓虹、陸儼少等浙派大師骨子裡仍然是《富春山居圖》山水畫的一種變體。」瑰麗中有了剛健、大虛中有了大實的藝術布局,其本身就在浙派山水的本義之中。

2. 富春山居圖(黃公望)鑒賞

《富春山居圖》元代畫家黃公望作。分前後兩段。原畫主要是描寫浙江富春江帶的版山水景色。所權畫富春江兩岸峰巒樹木,似初秋景色,幾十個峰,一峰一狀;幾十棵樹,一樹一態,雄秀蒼莽,變化多端。茂林村舍,漁舟小橋,亭台飛泉,令人目不暇接,豐富而自然。畫法有董(源)、巨(然)的溫筆披麻皴,也有干筆皴擦,用筆簡練,使水墨發揮了極大作用。對以後水墨山水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3. 從作者 畫面表現內容 繪畫新風格角度賞析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

《賞國畫》站在子明君將的角度它就是一張國畫的笑話,站在黃公望,的角度欣賞現在有關,所謂個別的專家和畫家就像是看到了清朝當年的和府幫,站在乾隆的角度,乾隆會說只有和府的人才會反否狠

4. 賞析富春山居圖的創作背景,表現內容,藝術手法和文化價值

富春山居圖鑒賞

一、背景介紹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為好友無用師所繪的
作品,創作於
1347
年至
1350
年,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山
和水的布臵疏密有致,墨色濃淡干濕並用,用墨秀潤淡雅,
但氣度不凡、極富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後世贊譽為
「畫中之蘭亭」


此畫作非一氣呵成,黃公望在題跋提到這幅畫從至正
7
年一直畫到至正
10
年,他會隨身帶著依興致添加筆墨,反
復畫了好幾年,使其前段和後段不盡相同。

明朝末年,
《富春山居圖》原為董其昌收藏,後幾經輾
轉流離,傳至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對其痴迷到決定死
前焚圖殉葬,是其侄子火中取畫,才救下了這幅絕世佳品。
但畫卷從此成殘卷,焚成兩截。前段較小,因畫中正好有一
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為「剩山圖」
,流落民間;後段
畫幅較長,現通稱為「無用師卷」
,後被清廷收藏。

1933
年,為避日軍戰火浩劫,
「無用師卷」隨故宮重要
文物南遷,
15
年輾轉過四川、貴州、南京等多地,最終被運
至台灣,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而「剩山圖」也在幾經流沛後,於
1956
年走進浙江省
博物館,成為該館半個世紀以來的「鎮館之寶」


二、藝術價值

首先,中國繪畫史上有兩大高峰,一個是宋代,一個是
元代。元代是中國傳統文人畫的一個成熟期,以《富春山居
圖》為代表的傳統人文畫對後代明清山水畫主流影響非常大;
另一方面,元代黃公望本身成就很大,
《富春山居圖》是他
最經典的代表畫作,同時其在歷史上留存下來的作品並不多,
後世有藝術家將此畫同王羲之的《蘭亭序》相提並論,因此
這件作品無論是它本身的藝術價值,還是歷史珍稀程度,都
是十分巨大的;此外,這件作品引起許多人關注,還在於它
所描繪的場景,有讓人產生一種可居可游的感覺。

其次,在歷史價值方面,
《富春山居圖》是填補古代歷
史空白的極好史料。
元朝重武輕文文人不受重視,
隱居南方,
黃公望是其中之一人,他經常與倪雲林、王叔明、吳仲圭、
曹知白等大文人相聚,合作山水畫,所以《富春山居圖》的
創作其實是元朝社會士人文化群體、愛好藝術時代精神、名


紳個人風格等歷史背景的綜合反映。

最後,在藝術價值上,通過《富春山居圖》可以看到元
代蒙古文化對中原文化尤其是南方文化影響不大,南方士人
如黃公望仍繼承著宋代傳統本位文化,詩、文、書、畫創作
仍然是他們的情趣。
《富春山居圖》婉委地表達了元代文人
畫家自甘隱逸、寓興和平的心情,這就是《富春山居圖》藝
術價值所在。

三、表現內容
該圖卷長達兩丈,描繪了富春桐廬山水,江水平靜,峰巒起伏,點綴叢林亭舍,疏密相間,吸收了董巨披麻皴而更加簡括,顯示了深厚的筆墨功力。

清初畫家惲壽平在贊賞此圖時說:
「凡數十峰,
一峰一狀,
數百樹一樹一態,
雄秀蒼茫,變化極矣。
」這幅作品在元代山水畫中確是一幅從真山真水中提煉概
括出來的傑作。歷代文人都珍視這幅畫。據記載,此圖在明清兩代,曾為許多人
收藏。明代成化年間為蘇州著名畫家沈周收藏,萬曆年間轉歸松江董其昌名下,
後又為宜興吳正志所有。
吳正志傳給他的兒子吳洪裕,
吳洪裕愛若至寶,
寢食與
共,臨死前竟將此圖投入火中,
「殉以為葬」幸而他的侄子吳子文從爐火中搶救
出來,但前面已經燒去了一些。吳家把第一節燒剩的部分裁割下來,從此,這一
圖卷就分成了長短兩段。

《富春山居圖》為紙本水墨畫,寬
33
厘米,長
636.9
厘米,是元代畫壇宗
師、
「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晚年的傑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
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謂空前絕後,歷代莫及。黃公望,字
子久,號一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
入獄,飽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
出名時,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

黃公望晚年久居富春江一帶,
他經常身背行囊,
內置筆墨畫具,
但見好景便
一一繪下,積累了大量豐富的山水素材。元至正七年(公元
1348
年)
,黃公望開
始創作這卷山水畫名作,
通過長時間精巧的構思和數年埋頭作畫,
最終完成了這
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
。這幅畫長六米多,黃公望花
了三四年時間才得以完成。
《富春山居圖》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
秋的秀麗景色,峰巒起伏,林木蕭疏,淺水平灘,坡石沙洲。山石迴旋輾轉,叢
林散布於山下江畔,村落掩映在山谷林間。亭台漁舟、草木樹石。小橋飛泉,景
隨人遷,
令人目不暇接。
布局疏密有致,
變幻無窮,
以清潤的筆墨、
簡遠的意境,
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
達到了
「山川渾厚,
草木華滋」
的境界,
好一派江南瑰麗的秋天景緻。

黃公望用一種蒼勁干練的筆墨技巧,
秀麗簡遠的筆風將富春江畔的景色書寫
的酣暢淋漓。
他的用墨富於變化而不雜亂,
用筆隨景物而變化。
畫山用干筆擦出
大披麻皴,畫樹石用濃墨點染。筆勢瀟灑秀潤,墨色透明凝重。用淡墨畫山石,
用濃墨點橫苔,
高山採用縱向的披麻皴,
平川點上橫卧的點子、
線條,
點線相間,
濃淡交錯,
形成獨特的筆墨節奏感。
在濃墨潤澤的樹林對比之下,
山巒顯得白玉
般明凈疏朗,
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的筆墨意趣,
體現出線條與筆墨的審美價值,

譽為山水畫之典範。

黃公望在作這幅畫時極注意層次感,
前山後山的關系,
改變了傳統屏風似的
排列,
而是由近而遠地自然消失。
他並不誇張虛境和實境的對比,
而是在虛實之
間用微妙的過渡層次加以渲染。
畫中的樹木盡管未作細致的刻畫,
但不同樹木的
質感和空間對比都表現得極為充分,
連作為點綴的草亭人物,
也都描繪得生動嚴
謹,比例合度。畫面僅用水墨渲染,但深淺濃淡搭配的極為合理,不用的水墨在
宣紙上轉化為無窮的「色彩,使畫面空白具有真實的空間感,給人以揮灑奔放,

一氣呵成的深刻印象。
若明若暗的墨色,
經過這位大師的巧妙處理,
超越了隨類
賦彩的傳統觀念,
自然地籠罩在景物之上,
化為一種明媚的氛圍,
令人產生親切
之感,充分反映了黃公望對客觀外界和主觀感受的高度尊重。

畫家在畫中追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深遠意境,又注重繪畫本身的筆
墨意趣。
在畫家看來,
繪畫之美並不僅僅在描繪自然景色,
更重要的是筆墨本身
所體現的美,所傳達出的畫家的主官感受、氣勢和意趣。

通過對這幅
《富春山居圖》
的鑒賞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
通過對
美術作品的鑒賞不僅可以學到美育知識,
更可以培養創造美的能力。
對我們的性
格,感情,認識,人生觀,思想觀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培養我們的積極
性、主動性,使藝術素養、人文修養得到提高。

更具一般的說,
美術鑒賞的意義在於使作品完成它的創作使命。
沒有欣賞或鑒賞
的作品,
即不與觀眾見面的作品是不會產生任何社會作用的,
美術作品只有通過
鑒賞才能產生作用。
美術鑒賞的過程是觀者積極思考,
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及掌
握的知識,
對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達到完善的過程。
具體作品面對不同的觀者
將產生不同的效應,
但美術作品存在的共同效應是主要的。
美術欣賞是為提高人
們的文化素養與審美素質,以促進社會發展為目的。

首先美術鑒賞可以幫助我們開闊眼界,
擴大知識領域。
人類生活的世界是極
其廣闊的,生活內容無比豐富,但對每個兒人來講,不管他如何見多識廣,也不
可能體驗到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藉助於古今中外許多優秀的美術作品,
卻可以使我們形象的接觸到許多人生與經歷遠遠不能涉及的廣闊領域。
以中國的
美術作品為例,上下五千年,許多繪畫,雕塑,工藝和各種建築藝術,都可以幫
助我們開闊眼界,
使我們從中了解到許許多多從書本上和個人經歷所無法得到的
生動而豐富的知識。
外國美術作品,
更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廣闊的世界。
所以通過
對古今中外美術作品的欣賞,
可以幫助人們周遊世界,
漫步歷史,
極大的擴展知
識領域。

其次,美術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美術欣賞活動的特點,
首先表現在它是一種感覺和理解,
感情與認識相統一的精神活動。
因此,
欣賞者
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而提高認識、
接受教育。
如我國原始社會的彩陶和商周的
青銅藝術,
以及他們許多巧奪天工、
光彩奪目的工藝品,
使人深深地認識到我們
祖國歷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輝煌,
從而增強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
在欣賞
的過程中,通過比較鑒別,也可以使我們認識到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
審美的批判過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過程。

第三,美術鑒賞是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馬克思說:
「藝術對象
創造出動的藝術和能夠欣賞藝術的大眾」
。這就是說,按照美的原則創造出來的
作品,
反過來又會對人們起審美的教育作用,
從而提高人們鑒賞藝術的能力。

種鑒賞藝術的能力的積累,
就是人的藝術素養能力提高的過程。
藝術作品看的愈
多的人,
就愈能鑒別和欣賞藝術。
我國古代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劉勰說
的「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多欣賞一些古今中
外優秀的美術作品,
多對日常生活中的美術作品進行審美分析,
是提高人們藝術
素養和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

我們在欣賞這些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會被其中真實而生動的形象所打動,
喚起
我們優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我們會得到心靈的凈化,
情感的陶冶,
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質和道德情操,
從而改善人
的情感狀態,
影響人行為。
同時也得到視覺的愉悅和享受,
擴大我們的知識領域,
開闊了我們的視野。

通過對《富春山居圖》的鑒賞使我了解了中國另一方面的優秀傳統文化,
了解中國傳統的優秀思想和人生價值觀,
它拓寬了我的知識面,
對培養我們的認
識世界的能力
,
審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以及未來的人生發展
,
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義。

5. 富春山居圖簡介 300字

《富春山居圖》原畫畫在六張紙上,六張紙接裱而成一副約七百公分的長卷。而黃公望並沒有一定按著每一張紙的大小長寬構思結構,而是任憑個人的自由創作悠然於山水之間,可遠觀可近看。這種瀏覽、移動、重疊的視點,或廣角深遠,或推近特寫,瀏覽過程中,視覺觀看的方式極其自由無拘,角度也非常千變萬化。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畫家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1350年繪制完成,後幾經易手,並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並用,極富於變化。富春山居圖所畫內容約80%在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為富陽的景色。

(5)富山居圖賞析擴展閱讀:

山水畫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的風光,而是畫家的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是畫家人生追求的體現。《富春山居圖》畫的是一個漫長的江水,在一千年的歷史里,流過淺灘、激流、高峰。

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覺,到後面一段,出現了秋天的景,樹葉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華落盡的感覺。

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張畫,是一個哲學,一個生命態度的東西,使創作者能夠把積壓了九十年的亡國痛轉成另外一個東西,豁達,擺脫異族統治的痛苦,還原到山水裡,不管朝代的興亡,只是回來做自己,做一個簡單自己。

當時張士誠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作者八十幾歲,行於富春江上的時候,也覺得朝代的興亡,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能不能有「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也就有畫中的漁、樵、讀書人的形象,隱居於山林而忘於江湖。

《富春山居圖》描寫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展卷觀覽,人隨景移,引人入勝。樹叢林間,或漁人垂釣,或一人獨坐茅草亭中,倚靠欄桿,看水中鴨群浮沉游戲。天長地久,彷彿時間靜止,物我兩忘。近景坡岸水色,峰巒岡阜, 陂陀沙渚,遠山隱約,徐徐展開,但覺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曠神怡。

有時江面遼遠開闊,渺滄海之一粟;有時逼近岸邊,可以細看松林間垂釣漁人閑逸安靜。山腳水波,風起雲涌,一舟獨釣江上,令人心曠神怡。接著是數十個山巒連綿起伏, 群峰競秀,最後則高峰突起,遠岫渺茫。

山間點綴村 舍、茅亭,林木蔥郁,疏密有致,近樹沉雄,遠樹含煙, 水中則有漁舟垂釣,山水布置疏密得當,層次分明。

6. 富村山居圖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

《富春山居圖》殘卷之一。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該畫於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膾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傳乃黃公望畫作之冠。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入獄,飽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出名時,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載,終於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此畫卷為六接的紙本,即是由六張紙連成的畫卷.黃公望(字子久)為元代最負盛名的畫師,在畫史上的影響頗大。他在《山水訣》中,明確提到模寫。他說:「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於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當屬《富春山居圖》。為了創作《富春山居圖》,他在「領略江山釣灘之勝」時,「袖攜紙筆,凡遇景物,輟即模記」。此畫成於至正七年(1347年),此時子久年近八旬,畫中所題文字表明,他為完成此畫而潛心觀察、揣摩費時三四年。張庚在《圖畫精意識》中記載了董其昌對此畫的贊譽,「子久畫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韻超逸,體備眾法,脫化渾融,不落畦徑。」

7. 用感悟式鑒賞富春山居圖

元代山水畫家黃公望(1269—1354),本姓陸,名堅,常熟(今屬江蘇)人。父母早亡,被永嘉(今浙江溫州)黃氏收養,故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等。黃公望生平事跡,資料很少,只知道他中年在官衙當過小吏,後因平章張?的案件牽連,坐了幾年牢。出獄後,他看破紅塵,加入道教全真教,並以賣卜為生,大約活動於江浙一帶,常常游歷深山大川,以詩酒書畫自娛。據他在一則題跋中自述:少年時代就開始學畫,並受到畫家趙孟頫的教導(跋趙書《千字文》)。後來主要學**五代畫家董源的畫法,並且他在雲游四方時隨身攜帶「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遇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記之」(黃公望《寫山水訣》)。由於勤學苦練,終於在七十歲以後自成一家,可謂大器晚成。
黃公望的山水畫主要描繪江南秀麗的山川景色,作畫是「得之於心,而形於畫」,落筆喜歡用草籀的書寫方法,筆意非常蒼簡、雄逸。作品有水墨和淺絳(在水墨山水的基礎上,再局部敷染淡淡的赭石)兩種不同風貌。據說淺絳山水是他的創造。他的畫在當時就受到很高的評價,而他本人在明代被評為「元四家」之冠,而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尊崇。他的畫風影響明、清二代畫家,特別是清代山水有人認為是「家家一峰、人**痴」。如果從畫家師承上看,確實也是如此。

8. 求 富春山居圖 具體的技法賞析,不要一些大而空的話

董、巨的濕筆披麻皴(cun),不是溫筆,筆者應該是不小心寫錯了。

9. 張擇端《富春山居圖》鑒賞文章

張擇端是《清明上河圖》作者。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專膾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傳屬乃黃公望畫作之冠。紙本,水墨。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該畫於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縱31.8厘米,橫51.4厘米,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後來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10. 求文檔: 簡析《富春山居圖》的藝術特點

簡析: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藝術特點

元代山水畫家黃公望(1269—1354),本姓陸,名堅,常熟(今屬江蘇)人。父母早亡,被永嘉(今浙江溫州)黃氏收養,故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等。《富春山居圖》是他的代表作,是畫家晚年居住在浙西富春江,為友人謝無用道士(畫上題字稱「無用禪師」)而作。這幅畫大約在元至正七年(1347),畫家七十九歲高齡開始創作,他在題記中說「三、四載未得完備」,究竟何時完成,已不可考。這幅《富春山居圖》在明清時代受到畫家極高的贊譽,許多畫家(如沈周、王翠等)都有臨仿之作。明代後期鑒賞家、畫家董其昌對它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在跋文中連稱「吾師乎,吾師乎!」。其藝術特點概括如下。

1、得之於心,而形於畫
《富春山居圖》作者以清秀淡雅的筆墨,描繪初秋時節浙江富春江一帶的山川景色,同時抒發出畫家寧靜淡泊的情懷。黃公望作是「得之於心,而形於畫」。而且他的創作思想已超越北宋山水畫家對「真趣」的追求,主張「作畫只是個理字最要緊」(見《寫山水訣》)。所以《富春山居圖》是否是富春山水的實景描繪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心中對山水之理的把握。因此,這幅畫雖然作者以其熟悉的富春江景色為母題,但採用一種即興、自由的方式流露出感情,顯然畫上山水不是實景的再現,而是畫家心靈和自然合一的形態,意在表達出一種超然脫俗的精神。

2、韻律和諧,疏密得體
現存《富春山居圖》開卷表現江邊景色,接著描繪起伏連綿的山巒,然後是廣闊的江水,最後高峰突起,在江水茫茫中結束全圖。整個畫面景物安排得非常和諧自然,而且富有一定的節奏。在構圖上畫家吸取南、北宋山水畫的構圖經驗,重視大片空白,同時注意近、中、遠景的處理(如開頭一段樹木、坡石、遠山,遠近疏?密安排得錯落有致),但構圖比南宋山水朴實自然,不像南宋山水畫家那樣突出近最,捨去中景,直接畫出遠景的結構靈巧,然而比北宋畫家那種莊重嚴謹的全景式構圖,顯得輕松隨意。畫上表現最精彩的是中段起伏的連山:首先是一座高山,好像近在眼前,連山間的村舍都歷歷在目;接著一座座山巒漸漸向遠處推去,最後看到坡腳一層層地向上、向左方延伸,構成了孤線的律動彷彿眾山由近至遠在轉動,而茫茫的江水始終是那麼平靜。山水相連,巧妙結合,顯示出大自然的節奏與和諧。

3、筆法靈逸,墨韻生動
《富春山居圖》藝術特色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筆墨技巧。元代畫家趙孟頫以干筆替代宋人的濕筆皴法,但從他現存的作品看,描繪山峰技法還不太生動。如果說《鵲華秋色圖》中的山峰還受到實景的限制,那麼從他的《水村圖》等畫來看筆法雖然簡潔概括,但不如《富春山居圖》抒寫自由,筆墨精妙。《富春山居圖》以單純樸素的筆墨,表現出豐富的藝術內涵。正如清代畫家惲南田所說:「凡數十峰,一峰一狀、數百樹,一樹一態,雄秀蒼茫,變化極矣」(《甌香館畫跋》)。從畫法上具體說,這幅畫山石用干筆披麻皴,並在山的脈絡上加上墨點,描繪出山巒的層次和質感。近樹用干筆勾皴點畫,姿態極其優美,尤其松樹,松針不用傳統的放射形細線表示,而以干筆濃墨點繪,既概括又生動。遠樹叢林多用橫筆「大混點」為之。在濃重的樹葉、苔點和淡墨遠山的對比之下,山巒顯得非常明潔,給人以秋高氣爽之感。畫家用筆如寫行草,中鋒、側鋒、尖筆、禿筆夾雜混用,筆法輕松灑脫,洋溢著一種豪邁飄逸的氣質,筆墨線條呈現出濃厚的抒情意趣,因此《富春山居圖》成為元代寫意畫風的典範之作。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