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板頭曲賞析

板頭曲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0 14:30:20

1. 高山流水賞析論文

1. 《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2. http://www.51zheng.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256 3. 高山流水賞析 [原創] 做為古箏曲,高山流水為代表曲目。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個版本,一個是山東箏派,一個是浙江箏派,還有一個就是河南箏派。 之所以是三個版本,是因為曲調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齊魯大板」的山東箏派:演奏時,大指使用頻繁,剛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連「托」演奏的下花指為多;而 左手的吟揉按滑則剛柔並蓄,鏗鏘,深沉,其演奏風格純朴古雅。 「中州古調」(或稱「鄭衛之音」)的河南箏派[/b]:河南箏在演奏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右手從靠近琴碼的地方開始,流動的彈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時,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顫,音樂表現很富有戲劇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箏中,把這一技巧稱為「游搖」。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彈弦時略退少許,迎音迅速滑上,敏越無跡)、小顫(顫音細密緊促)、滑顫(邊沿邊顫)、大顫(顫幅闊大,動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演奏風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無論曲情的歡快與哀傷,均不著意追求清麗淡雅、纖巧秀美的風格,而以渾厚淳樸見長,以深沉內在慷慨激昂為其特色。在傅玄《箏賦.序》中對河南箏曲的評價是「曲高和寡,妙技難工」。 「武林逸韻」的浙江箏派[/b]:演奏特點有「大指搖」、「快四點」、「夾彈」、「提弦」等技法,並借鑒、學習、融匯了琵琶、三弦、揚琴乃至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 浙江箏中「搖指」的運用是以大指作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弓的演奏。嚴格來說,這是在其他流派的傳統箏曲中所沒有的,因為在其他流派所稱的「搖指」或「輪指」實際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箏的「搖指』則顯示了它自身的特點而有別於其他流派。 但浙江箏派的高山流水曲調優美。在最開始,右手跨三個八度同時表現山的庄嚴和水的清亮。曲中部右手如水般流暢,左手在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聳立其間。後半部用花指不斷劃奏出流水沖擊高山的湍急。最後用泛音結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 《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風格也完全不同。 樂曲賞析 《流水》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抒發了志在流水,智者樂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樂曲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息心靜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復,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雲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著連續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並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者巧妙的結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見清刊本《琴學叢書·流水》之後記,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區連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後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琴學叢交·流水》後記) 第八段:變化再現了前面如歌的旋律,並加入了新音樂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著熱情。段末流水之聲復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富於激情。段末再次出現第四段中的種子材料,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八、九兩段屬古琴曲結構中的「復起」部分。 尾聲情越的泛音,使人們沉浸於「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 《流水》一曲被錄入美國「航天者」號太空船上攜帶的一張鍍金唱片上,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2. 高山流水作品賞析

有一本書叫《錦瑟無端五十弦》(傾藍紫著)里邊欣賞的不錯,感興趣可以看一下。另外,找來一些內容,希望能幫到你; 高山流水最早流行於浙江南部一帶,後來成了在民間廣泛傳播的優秀箏曲。此曲運用了獨特的表現手法:如前半部分運用了有兩個高音的相隔兩個八度大撮,表現出高山雄渾、深沉、肅穆、高潔的神韻。而後半部分運用一連串帶有八度跳進的十六分音符和帶按滑不同力度的歷音括奏,形象地表現了潺潺流水和巍巍高山相映成趣的意境。幾個清澈透明的泛音,令人想起了山泉丁冬水花輕濺的景象。全曲氣勢宏大,意境深邃,卻又表現出秀麗、柔美的江南情調。 本篇文章來源於『中國古曲網 』原文鏈接:<a href=" http://music.guqu.net/guzheng/50.html" target="_blank"> http://music.guqu.net/guzheng/50.html</a> 浙江箏 浙江箏,即武林箏,又稱杭箏,流行於浙江、江蘇一帶。據傳在東晉時箏已傳入建康(南京)了,至唐,則更多見諸於詩詞文字。 傳統的浙江箏只有十五弦,身長1.1米左右,面板、背板為桐木,箏尾稍向下傾斜,調弦定音為五聲音階5 6123 5 612 3 56123;放在桌上坐勢(或立勢)彈奏。演奏時右手大指、食指、中指各戴牛角(或玳瑁)製成的甲片,現在則有所改變,箏的共鳴箱的長度增至1.65米左右。後岳山改為S型,弦數增至為21根(音域擴展成四個八度,音程由D—d3);弦的質地由絲弦改為鋼絲外纏尼龍絲的粗細不同的系列箏弦。彈奏時戴的甲片由皮套固定改為膠布固定。甲片多用玳瑁製成。演奏特點有「大指搖」、「快四點」、「夾彈」、「提弦」等技法,並借鑒、學習、融匯了琵琶、三弦、揚琴乃至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 浙江箏中「搖指」的運用是以大指作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弓的演奏。嚴格來說,這是在其他流派的傳統箏曲中所沒有的,因為在其他流派所稱的「搖指」或「輪指」實際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箏的「搖指』則顯示了它自身的特點而有別於其他流派。我們可以明顯地從《將軍令》和《月兒高》這兩首浙江箏曲中看到,前者以「搖指」模擬了號角聲聲的長嘯;後者則以「搖指」表現了連綿不斷的歌聲。 浙江箏曲和過去流行的一種說唱音樂「杭州灘簧」有深厚的血緣關系。杭州灘簧有慢板、快板和烈板三種基本唱腔,箏作為伴奏樂器在其中加花伴奏,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點』」演奏手法,從技巧的角度來看,在其他流派的箏樂中也有所採用,但不像浙江箏用得突出,明顯的形成了一種演奏上的特點,並有了專稱。「四點』」手法在浙江箏中的運用經常給人以活潑明快的感覺,在現代創作的一些箏曲中,也常採用這一手法。 浙江箏曲和江南絲竹有著密切的聯系,曲目有許多是相同的。江南絲竹明朗、細膩、綺麗、幽雅,在浙江箏曲中,像《雲慶》、《四合如意》等比較多的保留了江南絲竹音樂早期的形態,有清香的泥土氣息,「四點』」手法的運用也不少,它以明朗的音色和輕快的節奏,速寫了一幅幅江南水鄉的民俗畫。 浙江箏曲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些優秀的傳統古曲,樂曲以移植琵琶曲為多。如《月兒高》、《將軍令》、《海青拿天鵝》等等,「凡十三套,無一不能」。這些樂曲所表現的題材范圍比較廣,演奏手法和技巧也比較豐富,像雙手抓箏的技巧,在1814年榮齋所編的《弦索十三套》中,已記錄了雙手抓箏的手法,浙江箏名家王巽之先生和前輩蔣蔭樁先生,在二十年代使用了這一手法; 浙江箏以「弦索十三套曲」和「江南絲竹』、「杭灘」為源,故曲目的板數已突破了六十八板的體系。樂曲也由單一的樂思發展到復雜的樂曲結構。在演奏風格上,一般節律都比較明快、流暢秀麗。同時,又由於浙江箏所表現的題材內容比較廣,手法比較豐富,因而在風格表現上並未完全單一化。像《高山流水》一曲,各地流傳很廣,而最早流傳於浙江一帶,是浙江箏人在傳授時的重要曲目。《高山流水》一曲是首繪景寫意的作品,音韻鏗鏘古樸。借景抒情,可以和俞伯牙與鍾子期結為知音的故事相聯系。 浙江箏曲《高山流水》和古琴曲《高山流水》在曲調上毫無共同之處,只是同名異曲而已。在其他流派的箏曲中,如河南《南陽板頭曲》有稱之為《高山流水》的;山東的《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有稱《四段曲》、《四段錦》的,亦有稱《高山流水》的。 僅供參考。

3. 如何賞析古琴《高山流水》東方音樂的美感是什麼

高山流水賞析 [原創]

做為古箏曲,高山流水為代表曲目。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個版本,一個是山東箏派,一個是浙江箏派,還有一個就是河南箏派。

之所以是三個版本,是因為曲調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齊魯大板」的山東箏派:演奏時,大指使用頻繁,剛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連「托」演奏的下花指為多;而 左手的吟揉按滑則剛柔並蓄,鏗鏘,深沉,其演奏風格純朴古雅。

「中州古調」(或稱「鄭衛之音」)的河南箏派[/b]:河南箏在演奏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右手從靠近琴碼的地方開始,流動的彈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時,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顫,音樂表現很富有戲劇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箏中,把這一技巧稱為「游搖」。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彈弦時略退少許,迎音迅速滑上,敏越無跡)、小顫(顫音細密緊促)、滑顫(邊沿邊顫)、大顫(顫幅闊大,動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演奏風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無論曲情的歡快與哀傷,均不著意追求清麗淡雅、纖巧秀美的風格,而以渾厚淳樸見長,以深沉內在慷慨激昂為其特色。在傅玄《箏賦.序》中對河南箏曲的評價是「曲高和寡,妙技難工」。

「武林逸韻」的浙江箏派[/b]:演奏特點有「大指搖」、「快四點」、「夾彈」、「提弦」等技法,並借鑒、學習、融匯了琵琶、三弦、揚琴乃至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 浙江箏中「搖指」的運用是以大指作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弓的演奏。嚴格來說,這是在其他流派的傳統箏曲中所沒有的,因為在其他流派所稱的「搖指」或「輪指」實際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箏的「搖指』則顯示了它自身的特點而有別於其他流派。

但浙江箏派的高山流水曲調優美。在最開始,右手跨三個八度同時表現山的庄嚴和水的清亮。曲中部右手如水般流暢,左手在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聳立其間。後半部用花指不斷劃奏出流水沖擊高山的湍急。最後用泛音結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

《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風格也完全不同。

樂曲賞析

《流水》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抒發了志在流水,智者樂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樂曲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息心靜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復,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雲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著連續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並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者巧妙的結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見清刊本《琴學叢書·流水》之後記,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區連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後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琴學叢交·流水》後記)
第八段:變化再現了前面如歌的旋律,並加入了新音樂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著熱情。段末流水之聲復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富於激情。段末再次出現第四段中的種子材料,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八、九兩段屬古琴曲結構中的「復起」部分。
尾聲情越的泛音,使人們沉浸於「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
《流水》一曲被錄入美國「航天者」號太空船上攜帶的一張鍍金唱片上,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4. 古箏曲《高山流水》賞析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息心靜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復,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雲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著連續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並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者巧妙的結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

第七段:在高音區連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後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

第八段:變化再現了前面如歌的旋律,並加入了新音樂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著熱情。段末流水之聲復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富於激情。段末再次出現第四段中的種子材料,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八、九兩段屬古琴曲結構中的「復起」部分。

尾聲情越的泛音,使人們沉浸於「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

(4)板頭曲賞析擴展閱讀:

相關景點

一、高山流水亭

泰山經石峪有一座高山流水亭,傳說是伯牙撫琴的地方。此地風景恰切得詮釋了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大神韻。概因此附會於伯牙與鍾子期知音的故事。

二、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位於武漢市漢陽區龜山西麓,月湖東畔,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鍾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

幾年以後,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後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築台以紀念。

古琴台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涵豐富,是武漢的著名音樂文化古跡,也是湖北省、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文物其一。

5. 高山流水賞析論文要求有摘要關鍵字字數3000左右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後在晉國當大夫,在一次回鄉途經漢水,鼓琴時遇到鍾子期,結為兄弟,並約定來年中秋再見,不料,第二年,伯牙赴約時,子期已病故。伯牙於墳前祭拜後,摔琴以謝子期知音之情。據《琴操》、《樂府解題》記載:著名琴家成連先生是伯牙的老師,伯牙跟成連學了三年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某天,成連對伯牙說:「我能教你彈琴而不能教你移情,我有一位叫萬子春老師,住在東海的蓬萊山上,他善於彈琴也善於移情,我們一起去拜訪他。」伯牙當然樂意,於是他們就一起去東海。可伯牙到了東海,並未見到萬子春,只看見洶涌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移我情矣!」於是創作了《水仙操》。

摘錄關於高山流水的典故如下: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據《列子》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哉?」

「高山流水」曲同樣也是出自於這個典故,伯牙可以稱作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古琴家,而鍾子期則可被稱作最早的音樂鑒賞家。現在我們聽到的琴曲《高山流水》是清末的版本,它是後人根據鍾子期與伯牙的故事寫的,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風格也完全不同。

6. 中國民族器樂曲賞析

獨奏音樂
「歌誦之興,其自生民始」「鈞天九奏,葛天八閱」。中國民間器樂文化的歷史之久遠,之絢麗多姿;地方風味之濃郁、之獨特,在獨奏方面,反映的最為鮮明,舉凡民族樂器的吹彈拉打,各地都有民間藝人的精彩表演。在少數民族集中的地區,往往以具有鮮明少數民族樂器特色及其特定的演奏組合方式而著稱,在四川、湖南等地的蘆笙曲、直簫曲;新疆的熱瓦甫、都他而彈唱;西藏、青海等地的鷹骨笛吹奏等。在中原和東北、西北,有歷史悠久、蘊涵深厚、風味淳樸的民間嗩吶獨奏音樂;東南地區有文明遐邇的廣東漢樂箏曲、閩南箏曲等。

合奏音樂
合奏音樂中,以鼓吹樂、吹打樂、鑼鼓樂、絲竹樂等最為繁盛。

「笛簫引仙來,嗩吶催鬼去。」生活中充滿喜與樂,悲與苦,讓一種音樂形式伴隨著自己的生活釀出足夠暢快的滋味來,莫過於鼓吹(吹打)樂。它是以嗩吶、管子、笛子等為主奏樂器,輔之以打擊樂的合奏樣式。

鼓吹樂在我國民間與樂器文化中,流傳最為廣泛,歷史傳承最為悠久,結合禮俗傳統最為密切,人文價值和音樂藝術價值最為豐厚。迄今為止,全國各地尤其是廣大農村的節日喜慶活動,民間婚喪儀式中,甚至小兒滿月、老人壽誕、建屋上樑,往往都有吹鼓樂班參與其中。

吹打樂在北方的山西省等地,是與鼓吹樂並列的樂種,其特點是吹打並重。在南方,其基本特徵及功用與北方鼓吹樂大致相同。

「琴瑟擊鼓,以御田祖 ,以祁甘雨,以介我稷,以鼓我士如。」鑼鼓樂在中國各地,如鼓吹樂一樣,歷史久遠,豐富多彩,也是節俗喜慶活動不可缺少的一種民間藝術,是溶入人民群眾生活極為深廣的器樂類別。山西的絳州鑼鼓、青海的社火鑼鼓、浙江的舟山鑼鼓、湖南的土家族打溜子、廣東的潮州大鑼鼓等等,充滿地方特色和人文情趣。在樂曲的結構方式上、在節奏的豐富多彩方面、在樂曲的深厚意蘊方面,有著難以估量的人文和藝術價值。

「絲竹發歌聲,假器揚清音。」全國各地大都有絲竹樂或弦索樂流傳,他們無不特色鮮明,韻味雋永。在北方有山西、內蒙古的二人一牌子曲、北京有弦索十三套、山東有碰八板、河南有板頭曲;在江南,演奏和欣賞絲竹樂,如廣東音樂、江南絲竹、福建南音等,更是人們音樂生活中休閑的一種獨特方式。

宮廷音樂
《易經·豫卦》「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中國有史以來,「先王」作樂以歌功頌德,歷朝歷代無不如此,故中國之宮廷音樂是一種博大精深、極富歷史內涵的民族音樂文化。自北魏設立樂戶籍制度以後,宮廷音樂的樂人,大抵來自民間樂戶,明清尤其如是,這就是說,宮廷也是民間音樂發展與傳揚之地,宮廷音樂也是民間音樂生存發華之所在。《北京卷》、《河北卷》、《內蒙古卷》,均收有一部分宮廷音樂內容。

祭祀音樂
屈原的《九歌·東皇太一》、《九歌·東君》中均描寫了民間祭祀神時的歌舞鼓樂場面。長久以來,人們通過一定的儀式把本民族(氏族)的人文文化與情感貫穿於其中,使之呈現出一種先民音樂文化天人合一的神秘性、震撼性。《內蒙古卷》、《黑龍江卷》等收有薩滿祭祀音樂,反映出北方的蒙古族、達翰而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等人民中的祭祀音樂文化特色;《湖南卷》《貴州卷》等,也收有一些地方型的祭祀、法事儀式樂,反映出當地人們傳統的人神交流和禮祭亡靈的風俗等;《山東卷》《北京卷》、《湖南卷》對祭孔音樂做了收錄。

宗教音樂
中國的佛教、道教、伊斯蘭教音樂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本集成對這三種宗教音樂作了充分的輯錄,全國各地的佛教、道教、伊斯蘭教音樂的基本面貌,均可從中閱覽。

7. 速求一篇關於古典音樂的賞析論文(任取一首)!

《本尼溫托·切里尼
從震撼的序曲表演到皆大歡喜的最後一幕,科林·戴維斯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的《本尼溫托·切里尼》是一個幾乎純粹的快樂。

科林·戴維斯藝術生涯的諸多高峰都與柏遼茲的音樂有關。柏遼茲的很多作品,直到現在還被不公平地忽視。

作曲家的3部完整歌劇,與《特洛亞人》、《比阿特麗斯和本尼迪克》相比,《切里尼》可能是知名度最小。作品的最後一幕,雕刻家切里尼鑄造的金像要漂浮在爐子上面,這對於最富有的歌劇公司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另外,該劇的演出需要大量的獨唱歌手。

《切里尼》劇中的精彩段落很多,包括泰雷薩的詠嘆調,三重唱、第一幕的最後場景,以及第二幕的最後場景。戴維斯和倫敦交響樂團使用原始的巴黎演出腳本,並保留了對白,來實現柏遼茲將作品最終寫成一部滑稽劇的意願。這是一個完全適合樂譜快樂特徵的想法,而不是突出其高貴。

演員陣容非常強大,最耀眼的明星無疑是Laura Claycomb扮演的泰雷薩——切里尼的情人。在開頭的詠嘆調中她大膽地使用花腔女高音的技巧,特別讓人敬佩,同時她輕松地表現了17歲少女的活潑的一面。Gregory Kunde扮演的切里尼在開場階段有些緊張,但是他逐漸調動了音調的力量,生動地描繪這個角色的狂妄自大。Peter Coleman-Wright扮演的Fieramosca非常優雅,John Relyea的羅馬教皇氣勢威嚴,讓人難忘。

3位科文特花園的青年藝術家為該劇增色不少,Andrew Kennedy扮演的Francesco有很強的沖擊力,Jacques Imbrailo的彭佩奧顯示出非常高的水準。Andrew Foster-Williams和Isabelle Cals分別扮演的Bernardino和Ascanio,他們的表演配合默契,形成一對精彩的搭檔。

當然,整個演出還是指揮家和樂隊占據統治地位。戴維斯對柏遼茲藝術特性的理解通過活潑演奏的序曲體現出來,銅管和弦樂特別得出色,第一幕的最後場景震耳欲聾的聲浪,再次證明倫敦交響樂團是世界最出色的樂隊之一。結構的平衡,作曲家原譜的忠實再現,以及樂手間自發的互相傾聽,可能是倫敦交響樂團保持高水準的三大法寶。

新的《切里尼》唱片對於那些已經了解和喜歡這個作品的人是必須擁有的,同時沒有聆聽過它的人會發現很容易加入前者的行列,特別是在如此便宜的售價面前。

8. 求高山流水(古箏曲)賞析

有一本書叫《錦瑟無端五十弦》(傾藍紫著)
里邊欣賞的不錯,感興趣可以看一下。
另外,找來一些內容,希望能幫到你;

高山流水最早流行於浙江南部一帶,後來成了在民間廣泛傳播的優秀箏曲。此曲運用了獨特的表現手法:如前半部分運用了有兩個高音的相隔兩個八度大撮,表現出高山雄渾、深沉、肅穆、高潔的神韻。而後半部分運用一連串帶有八度跳進的十六分音符和帶按滑不同力度的歷音括奏,形象地表現了潺潺流水和巍巍高山相映成趣的意境。幾個清澈透明的泛音,令人想起了山泉丁冬水花輕濺的景象。全曲氣勢宏大,意境深邃,卻又表現出秀麗、柔美的江南情調。

本篇文章來源於『中國古曲網 』原文鏈接:http://music.guqu.net/guzheng/50.html

浙江箏
浙江箏,即武林箏,又稱杭箏,流行於浙江、江蘇一帶。據傳在東晉時箏已傳入建康(南京)了,至唐,則更多見諸於詩詞文字。

傳統的浙江箏只有十五弦,身長1.1米左右,面板、背板為桐木,箏尾稍向下傾斜,調弦定音為五聲音階5 6123 5 612 3 56123;放在桌上坐勢(或立勢)彈奏。演奏時右手大指、食指、中指各戴牛角(或玳瑁)製成的甲片,現在則有所改變,箏的共鳴箱的長度增至1.65米左右。後岳山改為S型,弦數增至為21根(音域擴展成四個八度,音程由D—d3);弦的質地由絲弦改為鋼絲外纏尼龍絲的粗細不同的系列箏弦。彈奏時戴的甲片由皮套固定改為膠布固定。甲片多用玳瑁製成。演奏特點有「大指搖」、「快四點」、「夾彈」、「提弦」等技法,並借鑒、學習、融匯了琵琶、三弦、揚琴乃至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

浙江箏中「搖指」的運用是以大指作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弓的演奏。嚴格來說,這是在其他流派的傳統箏曲中所沒有的,因為在其他流派所稱的「搖指」或「輪指」實際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箏的「搖指』則顯示了它自身的特點而有別於其他流派。我們可以明顯地從《將軍令》和《月兒高》這兩首浙江箏曲中看到,前者以「搖指」模擬了號角聲聲的長嘯;後者則以「搖指」表現了連綿不斷的歌聲。

浙江箏曲和過去流行的一種說唱音樂「杭州灘簧」有深厚的血緣關系。杭州灘簧有慢板、快板和烈板三種基本唱腔,箏作為伴奏樂器在其中加花伴奏,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點』」演奏手法,從技巧的角度來看,在其他流派的箏樂中也有所採用,但不像浙江箏用得突出,明顯的形成了一種演奏上的特點,並有了專稱。「四點』」手法在浙江箏中的運用經常給人以活潑明快的感覺,在現代創作的一些箏曲中,也常採用這一手法。

浙江箏曲和江南絲竹有著密切的聯系,曲目有許多是相同的。江南絲竹明朗、細膩、綺麗、幽雅,在浙江箏曲中,像《雲慶》、《四合如意》等比較多的保留了江南絲竹音樂早期的形態,有清香的泥土氣息,「四點』」手法的運用也不少,它以明朗的音色和輕快的節奏,速寫了一幅幅江南水鄉的民俗畫。

浙江箏曲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些優秀的傳統古曲,樂曲以移植琵琶曲為多。如《月兒高》、《將軍令》、《海青拿天鵝》等等,「凡十三套,無一不能」。這些樂曲所表現的題材范圍比較廣,演奏手法和技巧也比較豐富,像雙手抓箏的技巧,在1814年榮齋所編的《弦索十三套》中,已記錄了雙手抓箏的手法,浙江箏名家王巽之先生和前輩蔣蔭樁先生,在二十年代使用了這一手法; 浙江箏以「弦索十三套曲」和「江南絲竹』、「杭灘」為源,故曲目的板數已突破了六十八板的體系。樂曲也由單一的樂思發展到復雜的樂曲結構。在演奏風格上,一般節律都比較明快、流暢秀麗。同時,又由於浙江箏所表現的題材內容比較廣,手法比較豐富,因而在風格表現上並未完全單一化。像《高山流水》一曲,各地流傳很廣,而最早流傳於浙江一帶,是浙江箏人在傳授時的重要曲目。《高山流水》一曲是首繪景寫意的作品,音韻鏗鏘古樸。借景抒情,可以和俞伯牙與鍾子期結為知音的故事相聯系。

浙江箏曲《高山流水》和古琴曲《高山流水》在曲調上毫無共同之處,只是同名異曲而已。在其他流派的箏曲中,如河南《南陽板頭曲》有稱之為《高山流水》的;山東的《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有稱《四段曲》、《四段錦》的,亦有稱《高山流水》的。

僅供參考。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