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鶴賞析

鶴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0 13:46:19

⑴ 對竹思鶴的賞析(急)

<對竹思鶴>
瘦玉蕭蕭伊水頭,風宜清夜露宜秋.更教仙驥旁邊立,盡是人間第一流.
【賞析】
天聖九年(1031)至明道二年(1033),錢惟演任河南府(今河南洛陽)知府,詩當作於此間。
贊美瘦竹、仙鶴是第一流雅物。陳衍《宋詩精華錄》評此詩:「有身份,是第一流人語。」就詩論詩,則所見極是,然質諸錢氏為人之實際,不啻霄壤。元好問《論詩三十首》有雲:「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有慨於此類乎。

這是一首詠竹詩,實際上是表達了詩人的一種情趣
詩以水襯竹,並置於風清露白的秋夜,烘托出竹的瘦勁之骨、蕭蕭之韻,並配以想像中的白鶴。詩人嚮往的是一種孤高不群、清雅脫俗的情趣。
意思是:遠邊的雲慢慢的飄著在那清水之上,輕風許來夜露慢慢的滴下,我和自己心愛的仙鶴在一邊站力,也許這就是人間第一流的美事。。

宋代錢惟演的「瘦雲蕭蕭伊水頭,風宜清夜露宜秋。更教仙驥旁邊立,盡是人間第一流。」(《對竹思鶴》)表面上是嚮往一種浮雲野鶴般的清高脫俗生活,而有些詩評家知人論世,指出此詩「骨子裡卻是一種牢騷之詞。」乃真知灼見,一語見的。另一位宋代詩人王禹偁,一生酷愛竹,寫了不少詠竹詩。尤其在他淳化二年間因受誣陷遭貶商州後,寫下的「誰種蕭蕭數百竿?伴吟偏稱作閑官。不隨夭艷爭春色,獨守孤貞待歲寒。」(《官舍竹》)是詩人面對清冷的郡齋,難捱的時光,遷客內心酸楚的流露。而後來的「衣上惹來看不竹,竹邊聽處立多時。」(《喜雪貽仲咸》)和「夢斷閑窗酒半醺,月華薄薄雪紛紛。莫言官散無拘束,一夜披衣見此君。」(《雪夜看竹》),是面對起伏人生的自我寬解。

⑵ 漫畫賞析題:一隻鶴和一隻雞平起平坐

初一就有這么難的題啊
1.從褒揚角度分析,贊美了......
我國青少年的聰明才智
2.從貶斥角度理解,批評了......
中國的教育制度
3.聯系生活實際,給我的啟迪是.....
遇見這樣的題 不用做

⑶ 池鶴的詩詞鑒賞

這是一隻被囚的鶴,它的品格和儀表與眾不同(鶴立雞群),不會像鸕鶿那樣侍奉權貴,也不會像鸚鵡那樣討好別人。鶴的鳴聲美。漢以後,詩文中常以「鳴鶴」或「鶴鳴」喻君子。
當時詩人被貶江州司馬,開始「吏隱」,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閑適、傷感的詩漸多 。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群雞里有風標。」這句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詞鶴立雞群。在高高的竹籠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雞群還凸顯著自己的風度和節操。
「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此句,從表面上看,是丹頂鶴害怕低下頭,頭上象徵高貴的標志丹砂落下,曬翅的時候擔憂白色的毛色變得不好看。從意義上理解,應該還有一層:低下頭,不僅僅擔憂高貴的標志不再,還因為低頭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氣度相悖;「曬翅常疑白雪消」,這里的白雪不僅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種聖潔的清白。由此,一個清高孤傲,而又不願意對世俗妥協的丹頂鶴形象便脫穎而出。
「轉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轉眼四望,覺得鸕鶿毛色污濁,徒有其表而又善於學舌的鸚鵡太嬌弱,這兩者不僅形象氣質欠佳,而且善於侍奉討好主人,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見,更不要說具備一副錚錚的傲骨了。
「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雲水遙」。沒有知音的欣賞,沒有主人的青睞,只是在囚籠里長唳,惆悵的望向遠方,那遙不可及的雲水之鄉才是夢想的天堂。丹頂鶴所思的,不僅僅是寶貴的自由,還有知音的賞識,和對自己理想抱負不能實現的苦悶,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氣質才華,將來能鶴唳雲端,展翅沖天。

⑷ 池鶴賞析

池鶴

池中此鶴鶴中稀,恐是遼東老令威。
帶雪松枝翹膝脛,放花菱片綴毛衣。
低回且向林間宿,奮迅終須天外飛。
若問故巢知處在,主人相戀未能歸。

⑸ 分析鶴的文化內涵,並且舉一句古詩加以賞析。

鶴是長壽的象徵,因此有仙鶴的稱呼。中國傳統文化道教的先人多數是以仙鶴或者內神鹿為座驥。容鶴,性情雅緻,形態美麗,素以喙、頸、腿「三長」著稱,直立時可達一米多高,看起來仙風道骨,被稱為「一品鳥」。除此之外,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它跟仙、道、人的精神品格有著密切的關系。 鶴,雌雄相隨,步行規矩,情篤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故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風的白鶴,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賢達之士,把修身潔行而有時譽的人稱為「鶴鳴之士」。鶴為長壽仙禽,經說:鶴壽無量;後世常以「鶴壽」、「鶴齡」、「鶴算」作為祝壽之詞。中國人稱健壽者長壽白叟,又呼「鶴發童顏」,就連惦念離世老人都冠以「駕鶴西遊」美意。

我本海上鶴,偶逢江南客。——白居易《代鶴》
盤空野鶴忽然下, 背翳見媒心不疑。——陸龜蒙《鶴媒歌》
主人一去池水絕,池鶴散飛不相別。——王建《別鶴曲》

⑹ 對竹思鶴的作品鑒賞

竹為樹中君子,鶴稱禽中高士。南朝謝庄《竹贊》說「貞而不介,弱而不虧」;鮑照《舞鶴賦》則稱鶴「鍾浮曠之藻質,抱清迥之明心。」「對竹思鶴」這一詩題本身,就先透露了作者的命意所在。對竹,是實景;思鶴,是虛擬。詩的構思,在歷代眾多的詠竹、詠鶴詩中又是蹊徑獨辟,自具一格。
「清」字,是全詩的立意所在。前二句,詩人「對竹」於洛陽伊水之濱,水竹相映,境界清而可見。這並非是首創,南朝齊時虞羲的《江邊竹》詩已有先例,而唐人詩中更不乏其例,如白居易《畫竹歌》說:「野塘水邊欹岸側,森森兩叢十五莖。」可見不僅詩人,畫師亦早已取此為景。然而錢氏連著「瘦」、「蕭蕭」、「風」、「露」、「清夜」、「秋」諸語,卻又顯示了西昆派詩人善於錘煉的藝術造詣。清伊東流,又正值風輕露白的清秋之夜。這清迥的背景,更襯托出叢竹的瘦勁之骨,簫蕭之韻。兩個「立」字韻味悠長。這蕭蕭瘦玉,只宜於清秋之夜,野水之濱,一種孤高不群的意態,頓時從兩個「宜」字中傳出。「宜」與「不宜」,又是詩人的主觀感受,所以作者的情趣又從兩個「宜」字中隱然可見。三句「更教」二字正就兩個「宜」字接過,由「對竹」而到「思鶴」。鶴為「羽族之宗長,仙人之騏驥」(《相鶴經》),《詩經》也說「鶴鳴九皋,聲聞於天」。以仙鶴配野竹,韻趣相通。
「盡是人間第一流」,是全詩的結穴。瘦竹、清風、涼露,仙驥,都是第一流的雅物。在這塵世,只有第一流的雅士才能欣賞這清超脫俗的第一流雅境。對這一點,陳衍在《宋詩精華錄》中評此詩命意含蓄而貼切,評論中肯。不過,他忘了知人論世,忘了說明錢惟演是否夠得上「第一流人」。
這首《對竹思鶴》,表面上是寫浮雲野鶴,清高脫俗,骨子裡卻是一種牢騷。他這只「鶴」是忘不了玉墀丹陛的。所謂的「第一流」,實有所不稱。因此《對竹思鶴》作為詩來說頗有佳處,但卻經不起深究。 陳衍《宋詩精華錄》:「有身分,是第一流人語。」

⑺ 保山文化檔案:治學名家廖鶴對聯賞析

金雞村曾經是不韋縣、永昌郡的治所所在地,是保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早在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開疆拓土,經略西南夷區,在滇設置益州郡後,在哀牢國的腹地今保山壩金雞村設置了不韋縣。《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孝武時通博南山,渡滄水(今瀾滄江),溪(瓦窯河),置嶲唐,不韋二縣,徒南越相呂嘉子孫宗族於實之,因名不韋,以彰其先人惡……」遷來的呂氏家族人口眾多,隨之而來的有辦理文墨的幕客、家塾老師,辦理家政的財物人員及百工等,帶來了高層文化和先進技術……當時已有家塾,來培養教授呂氏家族子弟。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呂氏家族,對永昌(保山)的文化傳播,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隨後又遷徙大批漢族進入了不韋縣,促使了漢文化與邊地文化的融合。
《後漢書·西南夷列傳》記載:「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遣子(扈)栗率種人內屬……合為永昌郡」,治所設於嶲唐。東漢章帝建初二年(77)治所從嶲唐遷到了不韋縣。因此金雞村歷來都重視文化教育,歷史上曾經出了呂凱等一批名人。
廖鶴(1840-1920),字鳴九,別號鴛鴦主人,四川省成都人。1398年隨永昌府厘金總辦到保山任文書司爺,因慕保山氣候宜人,民風淳樸,遂留居保山城,後被四川旅保同鄉迎居川主宮(四川旅保山同鄉會長),設館教學。他才識卓越,治學有方。光緒三十一年(1905),金雞村人慕廖鶴之名,多次顧其居,聘請他到村執教,他遂在金雞設館辦學,循循善誘,言傳身教,講解精闢,所教學生歷屆鄉試,多能錄取。廢科舉,興新學後,他鼓勵其門生到省內外求新知識,外出深造達20餘人,以後成名者甚多。如張鴻翼、蘭馥、孟葆初、張笏、史成柱、張南賓等,都是在不同事業上有所建樹的人物。其著述《匡時約言》、《大幹圖說》、《匡學指南》及詩詞歌賦等文稿,可惜已散失無存。民國9年(1920)廖鶴病逝於金雞村,享年80歲,村人及門生將他禮葬於村東之營盤山,並建祠勒石,以彰其功。
金雞村後的卧牛寺正殿內留有廖鳴九名師遺作對聯一副:
孔曰成人,佛曰無人,老曰至人,人人皆可造其極;
儒雲格物,釋雲無物,老雲有物,物物莫不通無微。
上聯中的「無人」:就是沒有人才、沒有人、沒人在的意思。「至人」:古時具有很高的道德修養,超脫世俗,順應自然而長壽的人。釋意為道德修養極高的人。人們都知道孔子被尊稱為「聖人」,其實老子也有尊稱,即為「至人」。道家指超凡脫俗,達到無我境界的人;思想或道德修養最高超的人。「其極」:頂點,最高的境界。上聯大意是:孔子說世上有人才,佛說沒有人才,老子說有很高道德修養的人,實際上人人都可以通過學習培養成道德修養最高的人。
下聯中「格物」:由自己一格物,意為探究事物的道理糾正人的行為,格物為儒家認識論方法論的重要問題。「無物」:動詞,沒有東西,沒有內容都是空的。「有物」:有東西,有內容不是空。「無微」:沒有一個細小的地方不考慮周到。下聯大意是:儒家說探究事物的道理糾正人的行為,佛家說任何事物都是空的,道家說任何事物都有都無,萬事萬物沒有哪個是不通過對細小地方開始研究後才得出結果的。
此聯對仗工整,富含哲理,耐人尋味。把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優點都表現出來:人人都可以通過學習教育是可以成才的,世上萬事萬物沒有哪個是不通過對細小地方開始研究後才得出結果的。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對後世也是一種啟示。
是這個不

⑻ 賞析「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

「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為《紅樓夢》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雲聯詩中的詩句。此句為湘雲出。

本句取意於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詩:「蟬聲集古寺,鳥影度寒塘。」及蘇軾《後赤壁賦》「適有孤鶴,橫江東來」一段。

以「鶴影」隱湘雲將來孤居形景恰好,作者曾描寫她長得「鶴勢螂形」。且本句意境清奇,以一個渡字寫出了鶴的飄逸以及環境的冷清。實為難得之巧句。所以黛玉才會只想出下句,連出題都忘了。


(8)鶴賞析擴展閱讀:

紅樓夢

《紅樓夢》,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又名《石頭記》《金玉緣》。此書分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兩種版本系統,程本為程偉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為脂硯齋在不同時期抄評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紅樓夢》新版通行本前80回據脂本匯校,後40回據程本匯校,署名「曹雪芹著,無名氏續,程偉元、高鶚整理」。作者尚有較大爭議。

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府的家庭瑣事、閨閣閑情為脈絡,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故事為主線,刻畫了以賈寶玉和金陵十二釵為中心的正邪兩賦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劇美。通過家族悲劇、女兒悲劇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劇,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機。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作品,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說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體情理,按跡循蹤,擺脫舊套,新鮮別致,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特殊筆法更是令後世讀者腦洞大開,揣測之說久而遂多。圍繞《紅樓夢》的品讀研究形成了一門顯學——紅學。

⑼ 詩經中 小雅•鶴嗚 的原文和賞析

鶴鳴
鶴鳴於九皋⑴,聲聞於野。魚潛在淵,或在於渚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萚⑶。他山之石,可以為錯⑷。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魚在於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榖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
編輯本段
注釋譯文

【注釋】
⑴九皋:皋,本意是家畜或動物交配的意思。因為公畜爬到母畜身上,高出一大截,所以引申為高處之意。九高,指九天之高的意思。⑵渚:水中小洲,此處當指水灘。
⑶萚(tuò):酸棗一類的灌木。一說「萚」乃枯落的枝葉。
⑷錯:礪石,可以打磨玉器。
⑸榖(gǔ):樹木名,即楮樹,其樹皮可作造紙原料。
【譯文】
幽幽沼澤仙鶴鳴,聲傳四野真亮清。深深淵潭游魚潛,有時浮到渚邊停。在那園中真快樂,檀樹高高有濃蔭,下面惡木葉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來磨玉英。
幽幽沼澤仙鶴唳,聲傳天邊很整齊。淺淺渚灘游魚浮,有時潛入淵潭嬉。在那園中真快樂,檀樹高高枝葉密,下面楮樹矮又細。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來琢玉器。[1]
編輯本段
作品鑒賞

此詩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後兩章共用了四個比喻,語言也相似,只是押韻不同。關於詩的主題,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毛詩序》認為是「誨(周)宣王也」,鄭箋補充說:「誨,教也,教宣王求賢人之未仕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舉例證明魯詩、齊詩、韓詩都與毛詩觀點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詩集傳》則說:「此詩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陳善納誨之辭也。」認為這是一篇意在勸人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詩經譯注》祖毛、鄭舊說而加以發展,說:「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發招致人才為國所用的主張的詩,亦可稱為『招隱詩』。」這種說法較易為今人所理解。
先談朱熹的說法。他分析第一章說:「蓋鶴鳴於九皋,而聲聞於野,言誠之不可揜(掩)也;魚潛在淵,而或在於渚,言理之無定在也;園有樹檀,而其下維萚,言愛當知其惡也;他山之石,而可以為錯,言憎當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理,其庶幾乎?」他將詩中四個比喻,概括為四種思想:即誠、理、愛、憎。並認為從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說法看起來很辯證,都是用發展的變化的觀點分析問題,而且兼顧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然而他卻是用程朱理學來說詩,這一點從他對第二章的解釋中看得更加清楚。
《詩集傳》釋第二章結句引程子曰:「玉之溫潤,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厲,天下之至惡也。然兩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後玉之為器,得以成焉。猶君子之與小人處也,橫逆侵加,然後修省畏避,動心忍性,增益預防,而義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說詩與朱子說詩,如出一轍,皆為引申之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頭,可以用來磨製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為喻。然而是否為詩的本義呢,似乎很難說。
再談今人程俊英關於此詩的解釋。程先生在《詩經譯注》中說:「詩中以鶴比隱居的賢人。」「詩人以魚在淵在渚,比賢人隱居或出仕。」「園,花園。隱喻國家。」「樹檀,檀樹,比賢人。」「萚,枯落的枝葉,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別國的賢人。」「毛傳:『榖,惡木也。』喻小人。」她從「招隱詩」這一主題出發,將詩中所有比喻都一一與人事掛鉤,雖不無牽強附會,倒也自成一說。
其實,就詩論詩,不妨認為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詩。在廣袤的荒野里,詩人聽到鶴鳴之聲,震動四野,高入雲霄;然後看到游魚一會兒潛入深淵,一會兒又躍上灘頭。再向前看,只見一座園林,長著高大的檀樹,檀樹之下,堆著一層枯枝敗葉。園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詩人因而想到這山上的石頭,可以取作磨礪玉器的工具。詩中從聽覺寫到視覺,寫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條意脈貫串全篇,結構十分完整,從而形成一幅遠古詩人漫遊荒野的圖畫。這幅圖畫中有色有聲,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滿了詩意,讀之不免令人產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讀詩,讀者便會受到詩的藝術感染,產生無窮興趣。若刻意求深,強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測之感。

⑽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賞析。

賞析:

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那凌雲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

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幅畫面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注腳。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展現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這樣的詩,沒有什麼悲涼的氣息,詩人隨著自己的「詩情」,和想像馳騁於碧空之上。

如果說,上句側重寫秋的「形美」,那麼這句則突出秋的「神韻」,使「秋日勝春朝」的觀點表現得更鮮明,更有力度。看到這一壯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盪澎湃的詩情勃發出來,也像白鶴凌空一樣,直沖雲霄了。字里行間作者那樂觀的情懷,昂揚的鬥志國安呼之欲出。

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不僅僅表現出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原詩:

《秋詞》唐代: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釋義: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飛起,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10)鶴賞析擴展閱讀:

公元805年(永貞元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失敗被貶。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做事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雲亦雲。《秋詞二首》就是被貶朗州時這種心情下寫的。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里,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熏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