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片段賞析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1935年10月
【譯詩】
紅軍豈畏懼遠征的艱辛,
千山萬水化區區小事不足道來。
五座大山蜿蜒盪起細小的波浪,
高峻的烏蒙山也如腳下流動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著溫暖的懸崖,
大渡河上橫跨了寒冷的鐵索橋。
最是歡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軍將士過了此處都笑逐顏開。
【賞析】
長征如此偉大復雜的題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濃縮了它的景觀,其中包括了多少驚險,多少曲折,多少悲壯,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詩人就長征的題材寫過《憶秦娥·婁山關》、《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這些詩都是寫一景一地,並以此來表達心情,著重在於側寫。而這首《長征》,從題目就可看出,是寫整個長征的經過與感受,詩人從正面挺身而出,運酣暢之筆朝四面八方抒寫,景緻轉換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擔當了二萬五千里,擔當了一個龐大的包羅萬象的主題。
如今「長征」這個詞語已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頻頻使用的一個詞語(含有豐富的引伸意義),它是毛主席畢身提倡的一個主題——繼續革命的主題。那就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要不停步,要前進,前進,更前進。即便在鄧小平時代改革開放的草創時期,就曾提出出自「長征」的一個口號:黨中央號召全國人民,尤其是全國青年爭當「新長征的突擊手」,它的意義是重大的。猶如詩人毛澤東在奪取江山後也說過類似的話,萬里長征只邁開了第一步,同志們任重而道遠。打了江山還要建設江山,這些都真正形同長征。而且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長征也比喻一個人應一生奮斗,自強不息,沖鋒不止,直到生命的盡頭。再推而廣之於全人類,任何一個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場長征嗎?由此可以想見這個詞語的幅射面,及博大豐富的意義了。在我們中國更是如此,不僅有「新長征的突擊手」,還有任何新的領導人出來都要提出新時期及新時期的任務,而新時期就意味著新長征,新長征就是指新奮斗。
我在此僅舉一真實的例子,說明「長征」在我們生活中所形成的一個新的文化語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慶的一個好朋友李光來往密切,據他說,他的父親是楊尚昆過世的夫人李伯釗的哥哥。因此楊尚昆來重慶時(當時他任國家主席),李光作為親威拜見了長輩。當他對我談起此事時,他說(形象是堅定傲氣的):「他們(指楊尚昆及老一輩革命家)是老紅軍,經歷過二萬五千里長征。而我們(指他自己)都正在經歷新長征,靠自己在新時期闖出一條路來。」的確李光當時正轟轟烈烈地開辦公司,同時也是一個抒情的吉它手和藝術歌曲的熱愛者,他對美有一種感受和嚮往,當他想把這種感受與嚮往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時候,不禁脫口說出了「我是新長征的突擊手」。
讓我們再慢一點進入《七律·長征》這首詩具體的美境吧,讓我們重溫一遍詩人自己對長征之美的解釋:「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么?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么?沒有,從來沒有的。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麼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的。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引自毛澤東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
2. 毛澤東七律《長征》賞析
賞析: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首聯開門見山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首聯是全詩的總領。「不怕」二字是全句之眼,也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閑」強化、重申了「不怕」。
「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萬水千山」則概寫了「難」的內涵。這一聯如高山墜石,滾滾而下,牽動著全篇,也籠罩著全詩。「只等閑」舉重若輕,顯示了詩人舉重若輕的統帥風度。「只」加強了堅定的語氣,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它對紅軍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強調,表現了紅軍在刀劍叢中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無往不勝的鐵軍風貌。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二聯是寫山,也是寫紅軍對山的征服。五嶺、烏蒙本是客觀的存在物,但當它進入詩人的視野,也就成了審美的對象。所以它不再是單純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對象。
「逶迤」、「磅礴」極言山之高大綿亘,這是詩人心中的山,極大和極小正是詩人對山的感知,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則愈顯紅軍長征之難;愈小則愈現紅軍之不怕,突出了紅軍對困難的蔑視。通過兩組極大與極小的對立關系,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的英雄氣概。
從藝術手法上說,這是誇張和對比。寫山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動靜結合,明暗結合,反襯對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三聯是寫水,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金沙江寬闊而湍急,蔣介石夢想利用這一天險圍殲紅軍於川、滇、黔邊境。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
如果說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略戰術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戰斗,那麼強渡大渡河則是紅軍表現最勇敢、最頑強的一次戰斗。大渡河的險惡也不亞於金沙江,且有敵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敵人還拆掉河上瀘定橋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鐵索。
但是英勇的紅軍硬是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闖過了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企圖使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陰謀。所以這兩句所寫的戰斗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五嶺」「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概,這兩句則是通過寫景來記事,通過記事來表現紅軍的英雄事跡。
本聯中的「暖」和「寒」這一對反義詞,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感情穴位。「暖」字溫馨喜悅,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歡快;「寒」字冷峻嚴酷,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後的回味。兩個形容詞是精神的巨變,又是感情的裂變,含不盡之意於其中,顯無窮之趣於其外,搖曳多姿,起伏跌宕,張馳有致。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度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而現在,紅軍又翻岷山,進陝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一籌。「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突現。
(2)長征片段賞析擴展閱讀
白話譯文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政府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七律·長征》寫於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3. 七律長征賞析 非摘抄,100字內
七律
【長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鑒賞】萬里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偉大壯舉,《七律.長征》是詩歌創作史上不朽的傑作。
56個字,負載著長征路上的千種艱難險阻,飽含這中國共產黨的萬般豪情壯志。它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燦爛明珠。無論對革命史而言,抑或對詩歌史而論,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首聯開門見山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閑」強化、重申了「不怕」;「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萬水千山」則概寫了「難」的內外蘊涵。這一聯如高山墜石,滾滾而下,牽動著全篇,也籠罩著全詩。「只等閑」舉重若輕,顯示了詩人視自然之敵若梯米,玩社會之敵於鼓掌的統帥風度。「只」加強了堅定的語氣,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它對紅軍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強調,表現了紅軍在刀劍叢中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無往不勝的鐵軍風貌。收聯是全詩的總領,以下三聯則緊扣首聯展開。
從首聯開始,全詩就展開了兩條思維線,構造了兩個時空域,一個是客觀的、現實的:「遠征難」,有「萬水千山」之多之險;一個是主觀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閑」。這樣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反襯,熔鑄了全詩浩大的物理空間和壯闊的心理空間,奠定了全詩雄渾博大的基調。
頷聯、頸聯四句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對困難的戰勝,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詩人按照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理名稱,它們都是著名的天險,高度地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在毛澤東詩詞中,有很多直書地理名稱,且大多是用來表示行軍的路線。例如『清平樂.蔣桂戰爭』「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蝶戀花.從汀洲向長沙』有「百萬工農齊努力,席捲江西直搗湘和鄂」等等。這些都是工農紅軍軍事活動的真實記錄。那麼,由此可看出毛澤東詩詞是怎樣與中國革命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與其他詩詞相比,以地名入詩的作法在本篇更為集中,所顯示的空間距離也更大。尤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舉的四句詞,要強調的是紅軍行軍速度迅猛,氣勢不可阻擋,紅軍在畫面中具有強烈的動感;而在本詞中詩人則是圍繞「紅軍不怕遠征難」這個中心思想展開,強調紅軍對困難的蔑視,是紅軍指戰員內心世界的呈現,所以描寫紅軍是隱態的,借山水來反襯紅軍的壯舉。「騰」、「走」兩個動詞使山化靜為動,是紅軍精神的外顯。一般說來,以地名入詩很難,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現敗筆。但毛澤東卻運用得很成功,這不僅是他具備挫萬物於筆端的詩才,更具備吐磅礴於寸心的詩情,同時也反映出毛澤東對祖國語言文字錘煉的功底。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是寫山,也是寫紅軍對山的征服。五嶺、烏蒙本是客觀的存在物,但當它進入詩人的視野,也就成了審美的對象。所以它不再是單純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對象。「逶迤」、「磅礴」極言山之高大綿亘,這是紅軍也是詩人心中的山,極大和極小正是詩人對山的感知,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則愈顯紅軍長征之難;愈則愈縣紅軍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紅軍對困難的蔑視。通過兩組極大於極小的對立關系,詩人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的英雄氣慨。從藝術手法上說,這是誇張和對比。寫山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動靜結合,明暗結合,反襯對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聯是寫水,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金沙江寬闊而湍急,蔣介石夢想利用這一天險圍殲紅軍於川、滇、黔邊境。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如果說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略戰術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戰斗,那麼強渡大渡河則是紅軍表現最勇敢、最頑強的一次戰斗。大渡河的險惡也不亞於金沙江,且有敵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敵人還拆掉河上瀘定橋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鐵索。但是英勇的紅軍硬是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闖過了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企圖使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陰謀。所以這兩句所寫的戰斗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五嶺」「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慨,這兩句則是通過寫景來記事,通過記事來表現紅軍的英雄事跡。
頸聯中的「暖」和「寒」這一對反義詞,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感情穴位。「暖」字溫馨喜悅,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歡快;「寒」字冷峻嚴酷,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後的回味。兩個形容詞是精神的巨變,又是感情的裂變,含不盡之意於其中,顯無窮之趣於其外,搖曳多姿,起伏跌宕,張馳有致。
足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度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現在,紅軍又翻岷山,進陝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一愁4 。「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
4. 毛澤東《七律長征》的賞析
《七律·長征》賞析: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斗歷程,熱情洋溢地贊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表達了詩人心裡喜悅和滿腹豪情,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七律·長征》是主席毛澤東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原文是: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白話文釋義: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4)長征片段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1934年10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陝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1935年10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
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首聯開門見山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閑」強化、重申了「不怕」;「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
頷聯、頸聯四句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對困難的戰勝,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詩人按照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理名稱,高度地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與其他詩詞相比以地名入詩的作法在該篇更為集中,所顯示的空間距離也更大。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是寫山,卻將其戲稱為「泥丸」這也是寫紅軍萬里遠征,勇敢無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氣擬物的手法。前兩句是全詩的總綱,由三、四句開始是分述,也是對前兩句的具體描寫。
「金沙浪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聯是寫水,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這兩句所寫的戰斗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五嶺」「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概。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
5. 七律長征賞析
《七律長征》賞析:
首聯: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以豪縱的語勢,概括地寫出紅軍在長征中的英勇無畏、樂觀豪邁、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等閑」是「尋常、平常」之意,顯示了詩人視自然之敵若梯米,玩社會之敵於股掌的統帥風度。「只」加強了堅定的語氣,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不怕」、「等閑」構成了全詩的主旋律。
「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閑」強化、重申了「不怕」;「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萬水千山」則概寫了「難」的內外蘊涵。這一聯如高山墜石,滾滾而下,牽動著全篇,也籠罩著全詩。對紅軍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強調,表現了紅軍在刀劍叢中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無往不勝的鐵軍風貌。首聯是全詩的總領,以下三聯則緊扣首聯展開。
頷聯: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一聯是寫山,也是寫紅軍對山的征服。從紅軍的視覺寫出,將五嶺、烏蒙這兩大高峻、廣袤的山脈化小,一如粼粼細浪,一如滾動泥丸,正因其小,則反襯出紅軍形象的高大與萬難不懼的精神。五嶺、烏蒙本是客觀的存在物,但當它進入詩人的視野,也就成了審美的對象。所以它不再是單純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對象。
「逶迤」、「磅礴」極言山之高大綿亘,這是紅軍也是詩人心中的山,極大和極小正是詩人對山的感知,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則愈顯紅軍長征之難;愈小則愈顯紅軍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紅軍對困難的蔑視。通過兩組極大與極小的對立關系,詩人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的英雄氣概。從藝術手法上說,這是誇張和反襯。明是寫山,暗寫紅軍,動靜結合,明暗結合,反襯對比,十分巧妙。
頸聯: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一聯是寫水,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金沙江寬闊而湍急,蔣介石夢想利用這一天險圍殲紅軍於川、滇、黔邊境。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如果說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略戰術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戰斗,那麼強渡大渡河則是紅軍表現最勇敢、最頑強的一次戰斗。
大渡河的險惡也不亞於金沙江,且有敵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敵人還拆掉河上瀘定橋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鐵索。但是英勇的紅軍硬是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闖過了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企圖使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陰謀。所以這兩句所寫的戰斗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
「五嶺」「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慨,這兩句則是通過寫景來記事,通過記事來表現紅軍的英雄事跡。
尾聯: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直抒紅軍征服大雪山之後的歡樂心情。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度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而現在,紅軍又翻岷山,進陝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一籌。「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凸現。
這是一首革命英雄主義的宏偉樂章,是對紅軍長征勝利的最為輝煌的美學總結。
(5)長征片段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政府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七律·長征》寫於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6. 摘抄關於長征精彩片段(不少於八段)
最初計劃
紅軍的最初計劃是從南線突破國民黨軍的封鎖,到達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
由於當時臨時中央的領導者,在指揮中央紅軍實行戰略轉移和突圍的時候,犯了退卻中的逃跑主義錯誤,且將各種儀器均隨軍攜帶,導致行軍隊伍緩慢。紅軍雖然英勇作戰,連續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但是自己也損失慘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時,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由出發時的10萬餘人已經銳減至3萬餘人。而且這時國民黨已判斷紅軍將沿湘桂邊境北上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戰略意圖,調集重兵,企圖把中央紅軍一網打盡。在這革命的危急關頭,在毛澤東等人的力爭之下,中央紅軍改變了原先的戰略計劃,決定爭取主動,向敵人防禦薄弱的貴州前進。12月,紅軍在佔領通道城後,立即 進入貴州東部,一舉攻克黎平,強渡烏江,把國民黨的追剿軍甩在烏江以東和以南地區,於1935年1月7日佔領黔北重鎮遵義城。
改變政策
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之後,紅軍像重新獲得了生命,他們重整旗鼓,振奮精神,在中央軍委的指揮下,展開了機動靈活的運動戰。他們轉戰貴州、四川、雲南邊界地區,四渡赤水,迂迴曲折穿插於敵人重兵之間,殲滅大量敵人。隨後,南渡烏江,佯攻貴陽,分兵黔東,誘出滇軍來援。這時,紅軍出其不意地向雲南疾進,在昆明附近虛晃一槍,隨即於5月初搶渡金沙江。至此,中央紅軍擺脫了優勢敵軍的追堵攔截,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劃,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之後,由於執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紅軍得到彝族人民的支援,順利通過大涼山地區。1935年5月下旬,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人跡罕至的夾金山,在6月14日與先期到達懋功的紅軍第四軍會師。
1935年兩軍會師後,擺在黨和紅軍面前的首要任務是正確制定統一的紅軍發展的戰略方針6月26日召開兩河口會議。會議決定,紅軍應集中主力向北進攻,以創造川陝甘蘇區。7月上旬,紅軍連續翻越夢筆山、打鼓山等大雪山,到達四川松潘地區的毛兒蓋。8月上旬,中央決定紅一、四方面軍混合編隊,組成左、右路軍經草地北
袁鵬飛作品長征中的主席
上。8月下旬,中共中央隨右路軍跨過草地,先後抵達阿壩和巴西地區。9月,在中央的一再催促下,張國燾才率領左路軍抵達阿壩地區。之後,他拒絕執行中央北上方針,並要挾中央和右路軍南下,甚至企圖危害中央。中央發覺後,為貫徹北上方針,避免紅軍內部可能發生的沖突,決定率右路軍中的紅一、三軍和軍委縱隊迅速轉移,脫離險境,單獨北上,並攻佔天險臘子口。10月間,張國燾在卓木碉另立偽中央後,率領紅四方面軍南下,分裂黨和紅軍。黨中央和毛澤東等同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進行了嚴肅的斗爭,決定以陝北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於10月19日抵達陝甘根據地的吳起鎮。紅四方面軍南下後,遭到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圍攻襲擊,被迫退往西康的甘孜一帶,並於1936年7月2日,在此與紅二、六軍團會師。在朱德、賀龍、劉伯承的斗爭和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要求下,張國燾被迫取消偽中央,同意與紅二方面軍(紅二、六軍團於會師後改稱紅二方面軍)繼續北上。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同紅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至此,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7. 王樹增的《長征》好段,好句賞析或點評
黑夜沉沉,朦朧的黎明前時分,
遙望遼闊而古老的亞細亞莽原上,
一條覺醒的金光四射的巨龍在躍動、躍動,
這就是那條威力與希望化身的神龍
他們是些善良的,志氣高、理想遠大的人,
交不起租稅走投無路的農家子弟,
逃自死亡線上的學徒、鐵路工、燒瓷工,
飛出牢籠的鳥兒——丫環、童養媳,
有教養的將軍,帶槍的學者、詩人……
就這樣匯成一支浩盪的中國鐵流,
就這樣一雙草鞋一根土槍,踏上夢想的征程
賞析:
歷史的紅色旅程結束了,未來的紅色旅程卻剛剛開始,革命先烈用血肉和氣魄豎起
了一座萬世矚目的豐碑,英雄們的斗爭精神也將靠我們這些後世子孫去延伸,我們
只有從發奮學習,做一個正直、勤勉的人,才能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
任。
偉大的長征精神,我們不能忘記這種精神,要時刻牢記這種精神,更要繼承偉大的長征精神並將其發揚光大!我們要將長征精神
作為我們的精神支柱,取得我們個人的長征的勝利,取得一個又一個新的征程的勝利
8. 七律 長征賞析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首聯開門見山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
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閑」強化、重申了「不怕」;「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萬水千山」則概寫了「難」的內外蘊涵。這一聯如高山墜石,滾滾而下,牽動著全篇,也籠罩著全詩。
只等閑,舉重若輕,顯示了詩人視自然之敵若梯米,玩社會之敵於股掌的統帥風度。「只」加強了堅定的語氣,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它對紅軍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強調,表現了紅軍在刀劍叢中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無往不勝的鐵軍風貌。
首聯是全詩的總領,以下三聯則緊扣首聯展開。從首聯開始,全詩就展開了兩條思維線,構造了兩個時空域,一個是客觀的、現實的:「遠征難」,有「萬水千山」之多之險;一個是主觀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閑」。
這樣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反襯,熔鑄了全詩浩大的物理空間和壯闊的心理空間,奠定了全詩雄渾博大的基調。
(8)長征片段賞析擴展閱讀: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⑿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譯文: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9. 王樹增長征精彩語句及賞析。在線等,很急。謝謝!
1、公元一000年至公元二000年間,中國的三個事件被世界認為具有巨大影響,並入選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第三個事件:一九三四年,長征。
可以肯定的是,來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們,在評選一千年間影響了人類歷史進程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時,他們在意識形態上與中國共產黨人並無共同之處,他們也不是從中國共產黨黨史和中國紅色武裝的軍史角度來看待長征的。
賞析——這是中國國內的戰爭,毫無爭議被世界認為具有重大影響的事件!
2、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不畏艱難險阻的遠征。長征跨越了中國十五個省份,轉戰地域面積的總和比許多歐洲國家的國土面積都大。長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脈,其中的五座位於世界屋脊之上且終年積雪。長征渡過了三十多條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洶涌險峻的峽谷大江。長征走過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廣袤濕地,那片人煙罕至的濕地的面積幾乎和法國的國土面積相等。而更重要的是,在總里程超過兩萬五千里的長征途中,中國工農紅軍始終在數十倍於己的敵人的追擊、堵截與合圍中,遭遇的戰斗在四百場以上,平均三天就發生一次激烈的大戰。除了在少數地區短暫停留之外,在飢餓、寒冷、傷病和死亡的威脅下,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中不但要與重兵「圍剿」的敵人作戰,還需要平均每天急行軍五十公里以上。
賞析:縱觀世界上的共產黨 政 權,凡是經歷了艱難與困苦,在烈火與戰斗中取得政權的國家權力的黨,都能在任何艱苦中屹立不倒,無論是冷戰還是蘇聯解體,都不能使這些國家受到影響。
3、長征屬於人類歷史上這樣一種事件:即使經過了漫長的歲月,依舊被世人追尋不已。數十年來,不斷有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人出現在中國工農紅軍曾經走過的這條漫長征途上。在人類物質與精神的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世人何以要忍受疲憊、勞頓和生存條件的匱乏,行走在這條蜿蜒於崇山峻嶺和急流險灘的路途上?在地球的另一端,曾出任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布熱津斯基於一九八一年秋天宣布,他要來中國進行一次「沿著長征路線」的跋涉。他來了,帶著他的全家走上了一九三四年中國工農紅軍走過的路。當這位西方政治家走到大渡河渡口的懸崖邊時,他被這條湍急的河流和兩岸險峻的崖壁震驚了,他被三萬多中國工農紅軍在十幾萬國民黨軍的追堵中渡過這條大河的壯舉震驚了。布熱津斯基後來說:「對嶄露頭角的新中國而言,長征的意義絕不只是一部無可匹敵的英雄主義史詩,它的意義要深刻得多。它是國家統一精神的提示,它也是克服落後東西的必要因素。」——長征是突破了國度、階級和政治界線的人類精神的豐碑。無論是哪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人,無論持有何種意識形態,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給予人類的精神財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滅的信念。
長征是信念不朽的象徵。
賞析:希望中國人永遠銘記!長征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財富,是全人類大偉大精神財富!
10. 長征的主要內容和詞句賞析
長征,指中國工抄農紅軍主力從襲長江以南各革命根據地向陝甘革命根據地會合的戰略轉移。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十五軍和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分別開始長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六軍團也離開根據地開始長征。1936年6月,第二、六軍團組成第二方面軍。同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合,結束了長征。其中紅一方面軍長征歷時兩年,轉戰十一個省,最遠行程約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