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賞析
1. 狂人日記賞析
《狂人日記》最初發表於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號,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魯迅語)而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這篇小說受到俄國小說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說的影響。
這是一篇白話日記體小說,包括小序和正文兩個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紹寫作的背景和緣起;正文共有13則白話寫就的「瘋子」的日記。小說的主人公是日記的「作者」——狂人。
狂人,從作品的敘述來看他確實是個瘋子,他有種種瘋子的病症:
狂人總是時時害怕著,提防著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體寫出了他的狂態:(1)變態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視、撫摩都看作是吃人行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個人,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將別人善意的「笑」理解為暗藏殺機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離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軌道。(2)混亂的邏輯。狂人在這種變態的心理下,正常的邏輯必然會被打破,這就造成了邏輯的混亂。「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三十多年不見月光,從生活邏輯來說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與「趙家的狗」沒有必然的聯系,那狗看「我」兩眼更是與「我」不相干,但狂人卻將他和「那狗」與「我怕」與「月光」的不見都聯系了起來,組成一個三段論。這種將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論的不成立。(3)虛幻的幻覺。狂人即瘋子,是生活在幻覺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趙貴翁有什麼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麼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
2. 狂人日記原文及逐句解析
記得有抄一次,我們班襲的一位同學正在搽玻璃,突然從操場上飛來一個足球,正打中那位同學搽的玻璃,玻璃頓時碎了,從窗框上掉了下來,而那位同學沒有來的及躲開被玻璃給劃傷了,胳膊上頓時鮮血淋漓,那位同學的臉上露出了恐懼和疼痛的表情。同學們看到這一幕情景紛紛給嚇壞了,有一位同學顯得十分鎮定,看到這幕情景立刻向辦公室跑去,
3. 狂人日記的賞析
魯迅在發表《狂人日記》之前,不但寫了《文化偏至論》、《魔羅詩力說》等文學論文,翻譯了許多「域外」的進步小說,還創作了文言小說《懷舊》,其主要思想都在於喚起人們的覺醒。然而,作為一個先進的知識分子,聲音雖然激進,但畢竟缺少呼應,不能造成一個運動。而《新青年》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首先發難後,雖然也一時有些寂寞,但大家一起鼓動,終於形成了一股勢力,其影響就震撼人心了。 沈雁冰曾在《讀<吶喊>》一文中這樣回憶當時的情形:「那時《新青年》方在提倡『文學革命』,方在無情地猛攻中國的傳統思想,在一般社會看來,那一百多頁的一本《新青年》幾乎是無句不狂,有字皆狂的,所以可怪的《狂人日記》夾在裡面,便也不見得怎樣怪,而曾未能邀國粹家之一斥。前無古人的文藝作品《狂人日記》於是遂悄悄地閃了過去,不曾在『文壇』上掀起了顯著的風波」。與後來郁達夫的《沉淪》、汪靜之的《惠的風》等作品相比,《狂人日記》確實「不曾在『文壇』上掀起了顯著的風波」,沒有因此而展開一場文藝論戰;但是,《狂人日記》在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開拓現代小說的道路特別是在批判封建禮教的流毒方面,其影響仍然是巨大而深遠的。所以,魯迅的成功,又在於他對我們民族和社會的深刻認識。 《狂人日記》的主題十分明確,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他還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許壽裳的信中說道:「《狂人日記》實為拙作……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閱《通鑒》,」乃司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種發見,關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由此可見,作品小序中所謂「今撮錄一篇,以供醫家研究」等語,完全可以理解為作者有意摹傳統筆記小說作法而寫的反語,也可以理解為作者所說的「醫家」有更深廣的含義,並非狹義的「醫生」、「大夫」。 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狂人雖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徵,諸如「今天全沒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層意蘊卻是有意識地指向幾千年的歷史和當時社會上的「吃人」現象從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戶來說吃心肝的事」;從「易牙蒸了他兒子,給桀紂吃」,到徐錫林(即徐錫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內容雖然帶有狂人的非邏輯心理特徵,但始終圍繞著「吃人」,圍繞著中國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不斷發生的有史可查和無史記載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現象,其意圖是顯而易見的。 《狂人日記》在表現其主題時,也表現出鮮明的啟蒙主義的思想特徵。魯迅對中國國民心中的「看客」心態最為深惡痛絕,他的「棄醫從文」的重大抉擇便直接由於這個因素。而顧在五四運動前後寫的所有雜文和小說,都是以啟蒙主義為總的思想特徵的。 《狂人日記》的創作,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種復雜的情緒,也必然地體現了他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狂人日記》的啟蒙主義思想特徵,主要表現在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將來的堅定信念和熱烈希望。作者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禮教就是吃人,仁義道德是禮教虛偽的面具,這就是魯迅對封建道德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和認識的結果,也是這篇作品最輝煌的成就。 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觀察了他周圍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為此感到不解和憤怒:「還是歷來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還寫道:「我詛咒吃人的人,先從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頭;要勸轉吃人的人,也先從他下手。」「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作用!你們也會吃盡。」在作品的最後一日記里,作者深切地希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並具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不僅表現了徹底批判封建禮教的勇氣,而且還表現了魯迅「憂憤深廣」的人道主義情懷,表現了他以文藝創作來改造社會和人生的總體精神。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狂人日記》的意義,確實遠遠超出了文學的領域。 作品的主人公雖然是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卻並不是要寫下層勞動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個精神病人的「紀實文學」,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露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象徵性的形象。「歷史上多少反抗舊傳統的、離經叛道的人,曾經被視為瘋子,如孫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瘋子」。從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瘋子;站在革命的立場看去他是先知先覺。同一個人、同一個思想卻在社會上有截然對立的兩種看法和評價,這也是變革時代的社會矛盾的反映。魯迅塑造這具有狂與不狂兩重性的形象,就是對社會矛盾的一種揭示。這也是狂人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義」。掌握狂人形象的關鍵,就在於對狂人是真狂還是假狂的理解。 魯迅曾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一文中說過:當時「大約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學知識」。從作品中狂人的言行來看,他的確是一個「迫害狂」患者,具有恐懼、多疑、知覺障礙和邏輯思維不健全等特徵,屬於精神病學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如作品所寫:「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又怕我看見,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像這樣的以為人人都要害他、要吃他的心理,在作品中處處可見。如果只看到這一方面,那就很容易認為狂人是真狂了。其實狂人的評議和心理有許多錯亂和偏執的地方,卻又表現出清醒的認識、深刻的思想和發言人的洞察力。在這方面,最為突出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他從寫滿「仁義道德」幾字的歷史字縫里所發現的吃人的本質。這段話揭開了幾千年中國封建禮教的面紗,揭露了封建禮教在精神上對人民的殘害,揭示了封建制奴役壓迫人民的罪惡。幾千年來,敢於站出來說出這個本質的人難道不就是被世人看作是「狂人」的人嗎? 作品開頭,有這樣一段話:「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作者按照一個迫害狂患者的思維特徵來寫人物的語言,其邏輯雖然常常很不清晰,但是,其含義卻是相當豐富而且深刻的。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敢於向傳統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和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徵形象。 如果我們很好地解決了狂人形象是真狂還是假狂的問題,那麼,對狂人形象所具有的「狂與不狂」的兩重性就容易掌握了。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於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徵,更重要的一方面卻是他對傳統和世俗的反抗;狂人的「不狂」,則在於他「超前」的思想認識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並且被歷史所證明是正確的,只是他說出了當時的人們不敢說或者是還沒有說出的駭人聽聞的話。我們說《狂人日記》是魯迅全部創作的「總序言」,除了思想主題方面的因素外,還包含著它在魯迅小說藝術上的開拓意義。魯迅小說正是從這里開始,就一直既借鑒外國小說的長處,又繼承傳統小說的優點,從而創造出一種現代小說的新的民族形式。 《狂人日記》一發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別」而引起了許多關注新文學的人們的注意。而它的特別,主要就在於它採用的是中國傳統小說從來沒有過的「日記體」形式。此外,作者口中所帶有的「淡淡的象徵主義色彩」和新形成的具有獨特個性的「寓熱於冷」的風格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所以,茅盾說:當時「還沒有第二個同樣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樣成功的第二篇創作小說」。 在中國,以前沒有日記體小說,只有筆記體和章回體小說。筆記體是「采風式」的,章回體是「說書式」的,它們在都採用第三人稱,而日記體則全部採用第一人稱,整篇作品幾乎都是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表白。魯迅的《狂人日記》不但從題目上,而且從整體形式上都借鑒了俄國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說。魯迅在借鑒果戈理小說的同時,不僅在思想內容方面表現得更為「憂憤深廣」,把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禮教,很好地表現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識,而且在藝術手法方面,並沒有因此而完全拋棄本國的小說傳統,在以自我表白為主要特徵的日記體小說中,仍然能很好地運用白描手法,極簡明地通過語言和行為刻畫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此外,作者對白話的運用,也達到了非常嫻熟的程度。比如「早上,我靜坐了一會。陳老五送進飯來,一碗菜,一碗蒸魚,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張著嘴,同那一夥想吃人的人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便把它兜肚連腸的吐出。」從這短短的幾十個字里,就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夫,其中有心理、有動作、有細節,用的都是標準的白話,自然朴實,卻又處處生動形象,充滿意趣。作品中還有一些警句式的詞句,如「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他們會吃人,就未必不會吃我。」「獅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等等,其概括的力度和含義的深度,都絕不亞於文言文。魯迅正是他高超的語言功力,在借鑒外國小說形式的同時,很成功地與傳統小說的優點結合在一起,深刻地表現了本民族的思想和生活,才創造出了「日記體」這樣一種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 從創作方法上看,《狂人日記》主要採用的還是現實主義的方法。這表現在作品重視典型環境的描寫、重視細節的真實性、重視人物性格的統一性等方面。我們在閱讀中時,如果把狂人的「錯覺」加以矯正,就可以發現,無論是路人對他的態度,還是何先生對他的診斷,都是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生活現象。而「從盤古開辟天地以後,一直吃到易牙的兒子;從易牙的兒子,一直吃到徐錫林」,甚至於「去年城裡釘了犯人,還有一個生癆病的人,用饅頭蘸著血舐」(這個細節後來被作者用於他的另一篇小說《葯》之中),確實是「從來如此」。 《狂人日記》的現實主義精神,最重要的是念念不忘對封建道德的批判、對愚昧國民的同性和鞭撻。在作品中,除了現實主義的方法外,象徵主義也時常可見。無論是「很好的月光」,還是「趙家的狗」;無論是狼子村的炒吃心肝,還是李時珍寫的人肉可以煎吃,都既可以看作是現實主義的刻畫,也可以看作是象徵主義的結合。狂人的精神病狀的描寫是逼真的,而他的幾乎所有語言又都是帶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的。他的形象本身的象徵意義則更為突出。 茅盾曾在1923年這樣寫道「這奇文冷雋的句子,挺峭的文調,對照著那儲蓄半吐的意義,和淡淡的象徵主義色彩,便構成了異樣的風格,使人一見就感著不言而喻的悲哀和愉快。」魯迅從《狂人日記》開始就形成了一種「異樣的風格」,即作品雖然一開篇就使人籠罩在陰冷的恐懼之中,雖然處處使人感到毛骨悚然,但是,作品中狂人昂揚的鬥志,卻不能不使人振奮,不能不使人覺得作者在冷峻的文字中還流淌著熱烈的感情,還寄託著熱切的希望。概而言之,是魯迅小說「異樣的風格」就是寓熱於冷。 《狂人日記》將徹底的反封建精神與嶄新而完美的藝術形式相結合,深刻地體現了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的實績,對其也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4. 《狂人日記》10句賞析有哪些
《狂人日記》10句賞析:
1、《狂人日記》是一部展示意識過程的一部小說,簡單說,《狂人日記》是一部意識性小說。
2、在《狂人日記》中,假如從一個「迫害狂」患者的角度來看,魯迅對其所作的能充分表現這一患者的特徵規定是極少的,「我」無名無姓,沒有病因解釋,沒有病史說明,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也有極寬的范圍。
3、另一方面,魯迅又極為精細傳神地把握「迫害狂」這類患者的共同特徵。實際上,「我」只是一個承載物。
4、一方面,「我」承載著狂人所共有的病狀,以達到小說所要求的藝術真實的要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的病狀在某一層次上與作家所要表述的東西相吻合。
5、由於藝術選擇加上藝術家的藝術表述能力,魯迅的《狂人日記》一方面極為真實地描述了「迫害狂」的征狀言行。
6、另一方面又極為巧妙地昭示小說並不是要表現「迫害狂」的征狀,而是要表述狂人所承載的合乎狂人身份其實是作者自己的東西。
7、經過這樣一番梳理,《狂人日記》這一部小說可以說是一部以狂人所承載的「多疑」和封建理論並依據這一意識的某種特徵展開的小說。
8、《狂人日記》的主題,據魯迅說,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魯迅以其長期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深刻觀察,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封建主義吃人!
9、魯迅曾說,《狂人日記》「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
10、的確,《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
5. 狂人日記句子賞析
《狂人日記》的主題十分明確,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他還曾在年8月20日致許壽棠的信中說道:「《狂人日記》實為拙作……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閱《通鑒》,」乃司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種發見,關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由此可見,作品小序中所謂「今撮錄一篇,以供醫家研究」等語,完全可以理解為作者有意摹傳統筆記小說作法而寫的反語,也可以理解為作者所說的「醫家」有更深廣的含義,並非狹義的「醫生」、「大夫」。
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狂人雖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徵,諸如「今天全沒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層意蘊卻是有意識地指向幾千年的歷史和當時社會上的「吃人」現象從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戶來說吃心肝的事」;從「易牙蒸了他兒子,給桀紂吃」,到徐錫林(即徐錫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內容雖然帶有狂人的非邏輯心理特徵,但始終圍繞著「吃人」,圍繞著中國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不斷發生的有史可查和無史記載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現象,其意圖是顯而易見的。
《狂人日記》在表現其主題時,也表現出鮮明的啟蒙主義的思想特徵。魯迅對中國國民性中的「看客」心態最為深惡痛絕,他的「棄醫從文」的重大抉擇便直接由於這個因素。而顧在五四運動前後寫的所有雜文和小說,都是以啟蒙主義為總的思想特徵的。
《狂人日記》的創作,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種復雜的情緒,也必然地體現了他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狂人日記》的啟蒙主義思想特徵,主要表現在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將來的堅定信念和熱烈希望。作者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禮教就是吃人,仁義道德是禮教虛偽的面具,這就是魯迅對封建道德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和認識的結果,也是這篇作品最輝煌的成就。
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觀察了他周圍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為此感到不解和憤怒:「還是歷來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還寫道:「我詛咒吃人的人,先從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頭;要勸轉吃人的人,也先從他下手。」「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作用!你們也會吃盡。」在作品的最後一日記里,作者深切地希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並具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不僅表現了徹底批判封建禮教的勇氣,而且還表現了魯迅「憂憤深廣」的人道主義情懷,表現了他以文藝創作來改造社會和人生的總體精神。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狂人日記》的意義,確實遠遠超出了文學的領域。
作品的主人公雖然是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症的「狂人」
6. 狂人日記佳句賞析1500字
(1)「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表現了狂人懷疑傳統,研究一切得啟蒙者的思想特點。(2)「獅子似的凶
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對「吃人者」本質的認識。(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葉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的歷史的「字縫里」,看出了「吃
人」兩個字,是他對封建禮教的實質所作的歷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實,則是這一歷史和結論的旁證。雖然狂人把「把脈」理解為「揣一揣肥
瘠」是混亂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夠「易子而食」,現實中狼子村能夠吃人,為什麼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誕的邏輯中自有邏輯的合理性。(4)狂人
「踹」了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是對於吃人社會的「經典」「戒律」的蔑視和斗爭。通過「古久」和「陳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義,將矛頭直接指向了保守
的傳統文化。(5)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對未來社會的幻想和規劃。(6)「我也未必沒有吃過妹子的肉」。這是對自我的估價和反思,也是對自己
前途的絕望。充滿了自我懺悔的精神。(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為建立新的社會而進行的實踐性探索。現實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
純潔的,沒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個美妙的未來,就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趕緊救救孩子。
總之,作品通過狂人的形
象,尖銳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
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7. 魯迅的狂人日記的賞析
《狂人日記》賞析
《狂人日記》中的主人公狂人,是作為現代小說史上第一個反叛者出現
的,其中不無魯迅自身的戰斗光澤「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籍那在寂
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悼於前驅」,狂人首先是猛士,他在反封建的斗爭中,
充滿著「義勇和正氣」,其力量來源於對封建制度的深刻認識。二十年代,是
思想啟蒙的時代,同時也是思想意識開始萌芽的時代,當時對於這萌芽後的含
苞欲放,還需進行一場血與肉的搏鬥,狂人這樣做了,「從來如此,便對么」?
覺醒者的狂人發出了這樣的詰問,正是對幾千年封建文化及其代表勢力的懷疑
與否定。狂人執著勇猛,看穿一切「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
斜斜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的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
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都是『吃人』!」用「吃人」兩個字作
了簡明直接的概括和深入骨髓的揭露和批判。他對舊制度的這種縱橫睥睨,通
貫歷史的深刻剖析,相當徹底地揭穿了封建制度與封建禮教的反動本質。《狂
人日記》的價值在於以「狂人」特有的心理躁動深刻地揭示出覺醒者向封建文
化的宣戰,亦即「表現的深刻」。狂人雖然已經覺醒了,對於覺醒後該怎樣,
他卻認識很朦朧,但他那種反封建的勇猛與執著精神和堅定的信念無疑為知識
分子作了表率作用,是值得他們學習的,這也正是魯迅的目的所在。
8. 狂人日記八九段解析
《狂人日記》最初發表於1918年5月《新青年》第卷第5號,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魯迅語)而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這篇小說受到俄國小說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說的影響.
這是一篇白話日記體小說,包括小序和正文兩個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紹寫作的背景和緣起;正文共有13則白話寫就的「瘋子」的日記.小說的主人公是日記的「作者」——狂人.
狂人,從作品的敘述來看他確實是個瘋子,他有種種瘋子的病症:
狂人總是時時害怕著,提防著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體寫出了他的狂態:(1)變態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視、撫摩都看作是吃人行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個人,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將別人善意的「笑」理解為暗藏殺機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離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軌道.(2)混亂的邏輯.狂人在這種變態的心理下,正常的邏輯必然會被打破,這就造成了邏輯的混亂.「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三十多年不見月光,從生活邏輯來說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與「趙家的狗」沒有必然的聯系,那狗看「我」兩眼更是與「我」不相干,但狂人卻將他和「那狗」與「我怕」與「月光」的不見都聯系了起來,組成一個三段論.這種將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論的不成立.(3)虛幻的幻覺.狂人即瘋子,是生活在幻覺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趙貴翁有什麼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麼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
但通過象徵和暗示,從作品字里行間所傳達出的信息中,我們可以發現,狂人實際上是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反封建禮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啟蒙者.
這可以從他的思想和行動的種種表現看出來:(1)「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表現了狂人懷疑傳統,研究一切得啟蒙者的思想特點.(2)「獅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對「吃人者」本質的認識.(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葉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的歷史的「字縫里」,看出了「吃人」兩個字,是他對封建禮教的實質所作的歷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實,則是這一歷史和結論的旁證.雖然狂人把「把脈」理解為「揣一揣肥瘠」是混亂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夠「易子而食」,現實中狼子村能夠吃人,為什麼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誕的邏輯中自有邏輯的合理性.(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是對於吃人社會的「經典」「戒律」的蔑視和斗爭.通過「古久」和「陳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義,將矛頭直接指向了保守的傳統文化.(5)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對未來社會的幻想和規劃.(6)「我也未必沒有吃過妹子的肉」.這是對自我的估價和反思,也是對自己前途的絕望.充滿了自我懺悔的精神.(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為建立新的社會而進行的實踐性探索.現實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純潔的,沒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個美妙的未來,就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趕緊救救孩子.
-
總之,作品通過狂人的形象,尖銳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小說在藝術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魯迅所說的「格式的特別」.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借實行虛,以虛證實.小說選取狂人作為主角是個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勢力陳陳相因地壓在人們頭上的那個社會里,一切都已經習慣了,一切都視為當然.魯迅有意通過「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過他在精神錯亂時寫下的譫語,從某些「人吃人」的具體事實,進一步揭示了精神領域內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質,從而對封建是社會的歷史現象作出了驚心動魄的概括.
(2)獨特的心理描寫.變態的心理,混亂的邏輯和虛妄的幻覺.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寫和刻畫.狂人見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種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狀態;狂人由女人罵小孩推導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導出大哥、母親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這是典型的邏輯上的混亂.
(3)採用了一些諸如象徵、暗示、變態心理描繪等現代主義手段.第一節:「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比喻黑暗的長久;第二節「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國幾千年不變的傳統文明.而第六節「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象徵整個封建社會的黑暗與凶險.讀者通過作品中的這些關鍵性的詞句所包含的象徵、比喻、暗示的意義,通過聯想可以體會到作品的實質內容.作者既把狂人寫得完全象一個狂人,而作為體現作者意圖得藝術手段,他使讀者的理解完全超越於這個手段,不僅構思頗見新意,而且結合得又天衣無縫,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除此之外,作品還採用了對照的手法.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寫成的,它簡潔、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話寫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內涵.這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充分顯示了白話文學的表現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襯了狂人日記的思維的混亂和混沌.
《狂人日記》既是現代主義的又是現實主義的.它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性,直指中國封建主義文化的核心,同時對現實社會中的黑暗又進行了毫不猶豫的揭露.同時,它又不是採用了傳統的寫實的手法,而是運用大量的具有現代特徵的諸如暗示、影射,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手法來表現狂人的心理內面,甚至的中國文化的無意識.因此,這是一部典型的現代主義的作品.
《狂人日記》在中國《狂人日記》賞析2009-01-28 19:02狂人日記》是魯迅的小說代表作之一.
《狂人日記》最初發表於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號,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魯迅語)而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這篇小說受到俄國小說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說的影響.
這是一篇白話日記體小說,包括小序和正文兩個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紹寫作的背景和緣起;正文共有13則白話寫就的「瘋子」的日記.小說的主人公是日記的「作者」——狂人.
狂人,從作品的敘述來看他確實是個瘋子,他有種種瘋子的病症:
狂人總是時時害怕著,提防著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體寫出了他的狂態:(1)變態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視、撫摩都看作是吃人行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個人,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將別人善意的「笑」理解為暗藏殺機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離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軌道.(2)混亂的邏輯.狂人在這種變態的心理下,正常的邏輯必然會被打破,這就造成了邏輯的混亂.「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三十多年不見月光,從生活邏輯來說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與「趙家的狗」沒有必然的聯系,那狗看「我」兩眼更是與「我」不相干,但狂人卻將他和「那狗」與「我怕」與「月光」的不見都聯系了起來,組成一個三段論.這種將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論的不成立.(3)虛幻的幻覺.狂人即瘋子,是生活在幻覺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趙貴翁有什麼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麼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
但通過象徵和暗示,從作品字里行間所傳達出的信息中,我們可以發現,狂人實際上是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反封建禮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啟蒙者.
這可以從他的思想和行動的種種表現看出來:(1)「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表現了狂人懷疑傳統,研究一切得啟蒙者的思想特點.(2)「獅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對「吃人者」本質的認識.(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葉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的歷史的「字縫里」,看出了「吃人」兩個字,是他對封建禮教的實質所作的歷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實,則是這一歷史和結論的旁證.雖然狂人把「把脈」理解為「揣一揣肥瘠」是混亂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夠「易子而食」,現實中狼子村能夠吃人,為什麼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誕的邏輯中自有邏輯的合理性.(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是對於吃人社會的「經典」「戒律」的蔑視和斗爭.通過「古久」和「陳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義,將矛頭直接指向了保守的傳統文化.(5)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對未來社會的幻想和規劃.(6)「我也未必沒有吃過妹子的肉」.這是對自我的估價和反思,也是對自己前途的絕望.充滿了自我懺悔的精神.(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為建立新的社會而進行的實踐性探索.現實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純潔的,沒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個美妙的未來,就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趕緊救救孩子.
總之,作品通過狂人的形象,尖銳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小說在藝術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魯迅所說的「格式的特別」.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借實行虛,以虛證實.小說選取狂人作為主角是個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勢力陳陳相因地壓在人們頭上的那個社會里,一切都已經習慣了,一切都視為當然.魯迅有意通過「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過他在精神錯亂時寫下的譫語,從某些「人吃人」的具體事實,進一步揭示了精神領域內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質,從而對封建是社會的歷史現象作出了驚心動魄的概括.
(2)獨特的心理描寫.變態的心理,混亂的邏輯和虛妄的幻覺.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寫和刻畫.狂人見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種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狀態;狂人由女人罵小孩推導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導出大哥、母親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這是典型的邏輯上的混亂.
(3)採用了一些諸如象徵、暗示、變態心理描繪等現代主義手段.第一節:「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比喻黑暗的長久;第二節「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國幾千年不變的傳統文明.而第六節「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象徵整個封建社會的黑暗與凶險.讀者通過作品中的這些關鍵性的詞句所包含的象徵、比喻、暗示的意義,通過聯想可以體會到作品的實質內容.作者既把狂人寫得完全象一個狂人,而作為體現作者意圖得藝術手段,他使讀者的理解完全超越於這個手段,不僅構思頗見新意,而且結合得又天衣無縫,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除此之外,作品還採用了對照的手法.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寫成的,它簡潔、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話寫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內涵.這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充分顯示了白話文學的表現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襯了狂人日記的思維的混亂和混沌.
《狂人日記》既是現代主義的又是現實主義的.它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性,直指中國封建主義文化的核心,同時對現實社會中的黑暗又進行了毫不猶豫的揭露.同時,它又不是採用了傳統的寫實的手法,而是運用大量的具有現代特徵的諸如暗示、影射,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手法來表現狂人的心理內面,甚至的中國文化的無意識.因此,這是一部典型的現代主義的作品.
《狂人日記》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作為現代第一篇白話小說,它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文學)創作的基礎;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國現代啟蒙主義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思想史.
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作為現代第一篇白話小說,它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文學)創作的基礎;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國現代啟蒙主義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思想史.
9. 魯迅《狂人日記》的解析
魯迅給了狂人「狂與不狂」兩重性的深厚形象,應該是對社會矛盾的一種揭示。夏濟安先生曾說過,魯迅沒有對主體真理信仰的自信,他並不認為真理絕對的掌握在自己手裡,也就是對主體產生懷疑,「看到妖怪已經附在自己身上」這正是對魯迅這種心態的形象描述。《狂人日記》發表前的北京生活時期被林語堂成為第一個「蟄伏期」這恰恰是最重要的時期,他還沒有開始文學生活,一直在醞釀著他郁悶的沉默,最後通過文字爆發。《狂人日記》中,狂人發現「我也吃過人」這一意識上,竹內好先生稱此成為「罪的自覺」,魯迅在自己的身上看見了妖魔,雖然是驚鴻一瞥,但是他也感覺到了自己靈魂的毒氣。 其價值在於以「狂人」特有的心理躁動深刻地揭示出覺醒者向封建文化的宣戰,亦即「表現的深刻」「狂人」中的主人公後期,也知道了自己不但是『被人吃』的『被害者』而且也未必是無意中、『不知道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的『加害者』。也許《狂人日記》真正令人驚悚的不是魯迅對「吃人」的洞察,甚至不是小說結尾「救救孩子」的吶喊,而是狂人無比震驚的「我也吃過人」的發現,一種關於自身罪過的覺醒。 對自己與舊時代的無法割裂的深層的維系,使得魯迅在無數的的質疑之後,把尖銳的矛頭指向了自己,自戕的勇氣還是多疑的悲哀呢?
文學批評上許多人人為魯迅世故、多疑、刻薄,他的陰暗、冷酷、狠毒、憤怒、憎恨,罵人沒有節制,不講寬容寬恕,被拿來剖析,於是有些人得出了魯迅心理病態、人格卑污的結論。蘇雪林對魯迅的認識最為特別,關於魯迅的性格,她說:「這位作家的性格是那麼地陰賊,巉刻,多疑,善妒,氣量褊狹,復仇心強烈堅韌,處處都到了令人可怕的地步。」魯迅自己也說自己「太易於猜疑,太易於憤怒」。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社會上對於他的性格的批評並不是沒有依據,說他多疑、尖刻就像說他的作品冷峻荒寒一樣並不是無稽之談,問題是如何理解他的這些特徵。錢理群認為魯迅的這些心理特徵,恰好體現了一個藝術家的思維方式。這樣的方式,從字里行間讀出來,從宏觀的時代背景中讀出來。我不否認他那種冷冷的,漠不關心的筆調,可是從容的筆,卻是傳達了他那最耿直,最憤慨,最激昂,而同情心到了悲憫,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情。魯迅雖然多疑,但是心腸是好的,熱乎乎的,是一個再良善不過的人了。從他的疑惑中,讀出了自省,和平,人道主義,這才是魯迅更內在的一面。
10. 『狂人日記』經典段落
想起來,我從頂上直冷到腳跟。他們會吃人,就未必不會吃我。你看那女人「咬你幾口」的話,和一夥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戶的話,明明是暗號。我看出他話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們的牙齒,全是白厲厲的排著,這就是吃人的傢伙。
常常晝夜顛倒的我,每到凌晨都會有一種感覺:自己是這座城市裡唯一還醒著的人,那種心情堪比貓頭鷹倒掛在深夜的森林裡,孤獨地盯著外面的一片漆黑,想著大家都已經各自在床上做夢。那些夢里拒絕我的參與,而醒著的世界也都沒為我亮著燈。
照我自己想,雖然不是惡人,自從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難說了。他們似乎別有心思,我全猜不出。況且他們一翻臉,便說人是惡人。我還記得大哥教我做論,無論怎樣好人,翻他幾句,他便打上幾個圈;原諒壞人幾句,他便說「翻天妙手,與眾不同」。我那裡猜得到他們的心思,究竟怎樣;況且是要吃的時候。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來,滿本上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
獅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我看出他話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們的牙齒,全是白厲厲的排著,這就是吃人的傢伙。
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詛咒吃人的人,先從他起頭;要勸轉吃人的人,也先從他下手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著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覷。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晚上總是睡不著。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