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勵志的名言
1、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出自《戰國策·秦策》羽毛不豐滿的鳥,不能夠在萬里長空高高飛翔。這句話告誡人們必須刻苦磨煉自己,掌握一套過硬的本領,才能大有作為。
2、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出自《史記·陳涉世家》。鴻鵠:天鵝。小小的燕雀哪裡知道鴻鵠一飛沖天的志向!這句話比喻平凡的人哪裡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句中以「燕雀」比喻見識短淺的人,以「鴻鵠」比喻有遠大的志向的人。
3、人無善志,雖勇必傷。
出自《淮南子·主術訓》。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志向,即使很勇敢,也必會受到挫折而失敗。這句話說明人不能胸無大志而單靠匹夫之勇。
4、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出自《雜詩》。回憶少年時代,滿懷豪情壯志,想要超越四海,就像鳥兒一般,能夠揮動翅膀,凌空高飛。這兩句話表達了一種不甘沉淪的壯志。
5、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
出自《韓非子·喻老》。立志的困難,不在於勝過別人,在於勝過自己。這句話是說,有時候戰勝自己,比勝過別人更加困難,這需要有堅定的志向。
6、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出自《後漢書·馬援傳》。大丈夫應該這樣立志,處境越是艱難,意志就越要堅定;年紀越老,志氣應該越大。這句話告訴我們,大丈夫不要怕困難和挫折,不要擔心年齡太大,越困難,越年老,應該更有干勁。
7、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出自《擬行路難》。大丈夫生在世上能有多少時間,怎能像垂著翅膀、小步行走的鳥一樣呢?這句話意在說明大丈夫在世應奮發有為,不應當垂頭喪氣、意志消沉。
8、人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邪
出自《世說新語·自新》。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擔憂好名聲不能傳揚呢?這句話是兩晉時期陸雲用來開導周處的話,說明了立志的重要性。
9、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出自《後漢書·陳蕃傳》。一個有志向的人生活在世上,應該以治理天下為己任,難道能只打掃一間屋子嗎?這句話道出了人要有遠大的志向和抱負,不應該忙於各種瑣碎小事。
10、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
出自《後漢書·虞詡傳》。立志不應貪求容易實現的目標,做事不迴避艱難。這句話強調以正確態度對待困難,告誡人們要有不怕吃苦的勇氣和敢於實現的精神。
② 古代勵志名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經典古語勵志名言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2、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3、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4、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5、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6、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羅大經《鶴林玉露》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8、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9、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歐陽修
10、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後漢書》
11、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12、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1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14、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
15、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16、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孔子
17、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明·顧炎武
18、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
19、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20、千經萬典,孝悌為先。——《增廣賢文》
2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22、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23、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晉·陶淵明
24、學無止境。——荀子
25、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孔子
26、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羅大京
27、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28、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蓋棺。——陸游《病起》
29、信仰是偉大的情感,一種創造力量。——高爾基
30、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魏徵
31、欲安其家,必先安於國。——武則天
3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33、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34、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子
3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3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37、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渙《登顴雀樓》
38、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39、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孔子
40、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
③ 古人勵志名言名句
古人勵志名言名句匯總如下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劉備語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於師。—《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
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4.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④ 名言詩句 古代 勵志
1、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
2、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陸游)
3、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4、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6、不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
7、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8、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
9、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10、發奮忘食,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論語)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1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12、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13、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1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15、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
16、讀書百遍,(經典語錄 www.lz13.cn)其義自現。(三國志)
17、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18、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板橋)
1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20、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廣賢文》)
21、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古詩詩話)
22、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2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24、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2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⑤ 古人勵志名言
1、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2、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3、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後漢書
4、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
5、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傳》
6、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孔子
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8、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彭端叔
9、有志者事竟成。
10、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11、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鮑照
12、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13、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水滸傳》
14、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魯迅
15、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16、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
17、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18、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增廣賢文》
19、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禮記
20、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
21、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苟子》
2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
2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
25、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2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27、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列傳》
28、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29、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30、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31、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32、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
⑥ 古代勵志的人物名言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2.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班超傳
5.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宋·蘇軾·題西林壁
6.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明·王冕·墨梅
7.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卜居
8.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謝朓餞別校書叔雲
9.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唐·杜甫·蜀相
10.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宋·陸游·書憤
1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
12.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唐·李白·送友人
13.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
1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15.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唐·杜甫·春望
16.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孟子
17.安不忘危,盛必慮衰。——《漢書》
18.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19.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李白
20.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1.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短歌行》
22.百年光陰,如駒過隙。——選自《增廣賢文》
2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25.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元·高明·琵琶記
26.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荀子·勸學
27.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杜甫
28.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警世賢文·勤奮篇》
29.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國·曹植·七步詩
30.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31.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唐·白居易·琵琶行
32.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宋·蘇軾
3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⑦ 古今勵志的名言警句
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礪,才能練就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響。——泰戈爾
2、你以為挑起生活的擔子是勇氣,其實去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才更需要勇氣。——薩姆門德斯
3、沒有目的,就做不成任何事情;目的渺小,就做不成任何大事——狄德羅
4、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馬克思
5、未曾失敗的人恐怕也未曾成功過——佚名
6、在這個並非盡善盡美的世界上,勤奮會得到報償,而游手好閑則要受到懲罰——毛姆
7、有些夢想,縱使永遠也沒辦法實現,縱使光是連說出來都很奢侈。但如果沒有說出來溫暖自己一下,就無法獲得前進的動力。——九把刀
8、只要朝著一個方向努力,一切都會變得得心應手。——勃朗寧
⑧ 古代名言警句 勵志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劉備語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於師。—《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
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4.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18.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20.不遷怒,不貳過。—《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不該乾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堅持不幹,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22.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2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
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2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譯:君子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26.三思而後行。—《論語》
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復的考慮後才去做。
27.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28.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31.知恥近乎勇。—《中庸》
譯:知道什麼是可恥的行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現。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譯:以為自己的錯誤比別人的小,缺點比別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34.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
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聖人。
3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
36.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37.良葯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孔子家語》
譯:好的葯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明代諺語
譯: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39.千經萬典,孝悌為先。—《增廣賢文》
譯: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40.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
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4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譯:只學習卻不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疲倦而沒有收獲。
4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應當說不知道,不弄虛作假,這才是明智的行為。
43.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譯: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於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鬆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44.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譯:用心思考,用眼仔細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讀書。
4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譯:努力學習卻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厭倦。
46.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渙《登顴雀樓》
譯:想看到更遠更廣闊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層樓。想學到更多更深的知識,你就要比原來更努力。
48.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警世通言》
譯:盡管你是一個強者,可是一定還有比你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誇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譯: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50.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勸學》
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為時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林逋《省心錄》
譯:知道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學習就是聰明的人,不好問又驕傲自滿的人是可恥的。
52.學不可以已。—《荀子》
譯: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
譯:學過的知識,在適當的時候去復習它,使自己對知識又有了新的認識,這不是令人感到快樂的事嗎?
5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譯:學了新的知識又常常溫習已學過的知識,不斷地學習,溫習,學問和修養一定會很快得到提高,這樣的人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5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
譯:讀書讀得多,寫起文章來就會筆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樣。
5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譯:年輕時不努力學習,年老了只能後悔、嘆息。
5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譯:讀書必須反復多次地讀,這樣才能明白書中所講的意思。
58.學而不化,非學也。—宋·楊萬里
譯:學習知識但不能靈活運用,不能稱為學習。
59.好學而不貳。—《左傳》
譯:愛好學習但不三心二意。
60.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秦伯》
譯:學習知識時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尚書》
譯:人如果不學習,就像面對牆壁站著,什麼東西也看不見。
62、知而好問,然後能才。—《荀子》
譯:聰明的人還一定得勤學好問才能成才。
63、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晉·葛洪
譯:學問的淵博在於學習時不知道厭倦,而學習不知厭倦在於有堅定的目標。
64.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黃睎
譯:學習知識不能從中明白一些道理,這和不學習沒什麼區別;學到了道理卻不能運用,這仍等於沒有學到道理。
65.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宋·蘇軾
譯:廣泛閱讀,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記住;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材料,到需要用時便可以很自如恰當地選擇運用。
66.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宋·陸九淵
譯:做任何事情,開始一定要認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絲一毫,結果會發現相差很遠。
6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晉·陶淵明
譯:美好的青春年華過去了就不會再來,一天不可能有兩個早晨,要珍惜時光啊!)
68、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譯:文章講的內容或題材都很好,可表達不適當,那麼欣賞的人就不會很多,難以傳播千古。
69.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顧炎武
譯:學習時不要在淵博浩翰的知識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為學到一點點知識而驕傲自滿。
70.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譯:勤奮好學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現。
71.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陳廷焯
譯:知識總是在運用時才讓人感到太不夠了,許多事情如果不親身經歷過就不知道它有多難。
72、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早成材。—《省世格言》
譯:飛得慢的鳥兒提早起飛就會比別的鳥兒早飛入樹林,不夠聰明的人只要勤奮努力,就可以比別人早成材。
7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增廣賢文》
譯:勤奮是登上知識高峰的一條捷徑,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遨遊。
74.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增廣賢文》
譯:學習要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就像逆水行駛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後退。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知識是無限的。
76.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明·顧炎武
譯:國家的興旺、衰敗,每一個人都負有很大的責任。
77.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譯: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煉,使人更堅強。相反,時常滿足於享受,會使人不求上進而逐漸落後。
7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譯:雖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從沒忘掉憂國憂民的責任。
79.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譯:自古以來,誰都難免會死的,那就把一片愛國的赤膽忠心留在史冊上吧!
80.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譯:為國家分憂時,比別人先,比別人急;享受幸福,快樂時,卻讓別人先,自己居後。
81.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唐·岑參《關人赴安西》
譯:從小就想著報效祖國,而不是想著要封侯當官。)
82.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明·呂坤《呻吟語·卷上》
譯:對國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險也不躲避。
83.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語
譯:祖國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黃金還要寶貴,是絕不能讓給外人的。
84.欲安其家,必先安於國。—武則天
譯:如果想建立個人幸福的小家,必須先讓國定安定,繁榮起來。
8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曹植《白馬篇》
譯:在國家有危難的時候要敢於挺身而出,把死當作回家一樣。
86.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顧憲成
譯:風聲、雨聲、琅琅讀書聲,都進入我們的耳朵,所以,作為一個讀書人,家事、國事,天下的事情,各種事情都應該關心,不能只是死讀書。
87.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譯:活著的時候要做英雄,死後也要當英雄。
88.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晏子春秋》
譯:對於國家有利的事就要熱心地去做,對國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惡它,遠離它。
89.讀書本意在元元。—宋·陸游
譯:讀書的目的應該是掌握了知識後為社會和大眾服務,而不是為了自己的陞官發財。
90.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譯:歷史上許多忠臣義士,在國家有難時,他們的節操就顯現出來,一個個名垂史冊。
91.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
譯: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麼為他們感到心痛啊!他們生我育我,花費了多少辛勤的勞動啊!
92.報國之心,死而後已。—宋·蘇軾
譯:報效祖國的志向到死都不會變。
93.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三國·曹植《求自誠表》
譯:憂慮國家大事忘記小家庭,為拯救國家危難而捐軀獻身,這都是忠臣的志向。
94.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漢·陳蕃語
譯:有志氣的人活在世上,應當敢於跟各種不利於國家的行為作斗爭,哪能只滿足於處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譯:君子之間的交往,像水一樣的平淡、純凈,這樣的友誼才會持久;往小人之間的交像甜酒一樣的又濃又稠,但不會長久。
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譯:尊敬、愛戴別人的長輩,要像尊敬、愛戴自己長輩一樣;愛護別人的兒女,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
97.見侮而不鬥,辱也。—《公孫龍子》
譯:當正義遭到侮辱、欺凌卻不挺身而出,是一種恥辱的表現。
98.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後漢書》
譯:人們都認為只有獲取別人的東西才是收獲,卻不知道給予別人也是一種收獲。
99.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漢·司馬遷《史記》
譯:人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為了人民正義的事業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鴻毛還輕。
100.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⑨ 古代勵志名言名句
古代勵志名言警句 100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劉備語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於師。—《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
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4.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18.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20.不遷怒,不貳過。—《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不該乾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堅持不幹,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22.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2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
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2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譯:君子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26.三思而後行。—《論語》
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復的考慮後才去做。
27.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28.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31.知恥近乎勇。—《中庸》
譯:知道什麼是可恥的行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現。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譯:以為自己的錯誤比別人的小,缺點比別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34.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
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聖人。
3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
36.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37.良葯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孔子家語》
譯:好的葯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明代諺語
譯: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39.千經萬典,孝悌為先。—《增廣賢文》
譯: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40.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
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4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譯:只學習卻不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疲倦而沒有收獲。
4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應當說不知道,不弄虛作假,這才是明智的行為。
43.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譯: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於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鬆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44.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譯:用心思考,用眼仔細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讀書。
4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譯:努力學習卻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厭倦。
46.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渙《登顴雀樓》
譯:想看到更遠更廣闊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層樓。想學到更多更深的知識,你就要比原來更努力。
48.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警世通言》
譯:盡管你是一個強者,可是一定還有比你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誇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譯: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50.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勸學》
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為時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林逋《省心錄》
譯:知道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學習就是聰明的人,不好問又驕傲自滿的人是可恥的。
52.學不可以已。—《荀子》
譯: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
譯:學過的知識,在適當的時候去復習它,使自己對知識又有了新的認識,這不是令人感到快樂的事嗎?
5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譯:學了新的知識又常常溫習已學過的知識,不斷地學習,溫習,學問和修養一定會很快得到提高,這樣的人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5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
譯:讀書讀得多,寫起文章來就會筆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樣。
5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譯:年輕時不努力學習,年老了只能後悔、嘆息。
5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譯:讀書必須反復多次地讀,這樣才能明白書中所講的意思。
58.學而不化,非學也。—宋·楊萬里
譯:學習知識但不能靈活運用,不能稱為學習。
59.好學而不貳。—《左傳》
譯:愛好學習但不三心二意。
60.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論語·秦伯》
譯:學習知識時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尚書》
譯:人如果不學習,就像面對牆壁站著,什麼東西也看不見。
62、知而好問,然後能才。—《荀子》
譯:聰明的人還一定得勤學好問才能成才。
63、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晉·葛洪
譯:學問的淵博在於學習時不知道厭倦,而學習不知厭倦在於有堅定的目標。
64.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黃睎
譯:學習知識不能從中明白一些道理,這和不學習沒什麼區別;學到了道理卻不能運用,這仍等於沒有學到道理。
65.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宋·蘇軾
譯:廣泛閱讀,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記住;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材料,到需要用時便可以很自如恰當地選擇運用。
66.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宋·陸九淵
譯:做任何事情,開始一定要認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絲一毫,結果會發現相差很遠。
6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晉·陶淵明
譯:美好的青春年華過去了就不會再來,一天不可能有兩個早晨,要珍惜時光啊!)
68、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譯:文章講的內容或題材都很好,可表達不適當,那麼欣賞的人就不會很多,難以傳播千古。
69.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顧炎武
譯:學習時不要在淵博浩翰的知識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為學到一點點知識而驕傲自滿。
70.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譯:勤奮好學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現。
71.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陳廷焯
譯:知識總是在運用時才讓人感到太不夠了,許多事情如果不親身經歷過就不知道它有多難。
72、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早成材。—《省世格言》
譯:飛得慢的鳥兒提早起飛就會比別的鳥兒早飛入樹林,不夠聰明的人只要勤奮努力,就可以比別人早成材。
7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增廣賢文》
譯:勤奮是登上知識高峰的一條捷徑,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遨遊。
74.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增廣賢文》
譯:學習要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就像逆水行駛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後退。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知識是無限的。
76.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明·顧炎武
譯:國家的興旺、衰敗,每一個人都負有很大的責任。
77.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譯: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煉,使人更堅強。相反,時常滿足於享受,會使人不求上進而逐漸落後。
7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譯:雖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從沒忘掉憂國憂民的責任。
79.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譯:自古以來,誰都難免會死的,那就把一片愛國的赤膽忠心留在史冊上吧!
80.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譯:為國家分憂時,比別人先,比別人急;享受幸福,快樂時,卻讓別人先,自己居後。
81.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唐·岑參《關人赴安西》
譯:從小就想著報效祖國,而不是想著要封侯當官。)
82.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明·呂坤《呻吟語·卷上》
譯:對國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險也不躲避。
83.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語
譯:祖國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黃金還要寶貴,是絕不能讓給外人的。
84.欲安其家,必先安於國。—武則天
譯:如果想建立個人幸福的小家,必須先讓國定安定,繁榮起來。
8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曹植《白馬篇》
譯:在國家有危難的時候要敢於挺身而出,把死當作回家一樣。
86.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顧憲成
譯:風聲、雨聲、琅琅讀書聲,都進入我們的耳朵,所以,作為一個讀書人,家事、國事,天下的事情,各種事情都應該關心,不能只是死讀書。
87.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譯:活著的時候要做英雄,死後也要當英雄。
88.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晏子春秋》
譯:對於國家有利的事就要熱心地去做,對國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惡它,遠離它。
89.讀書本意在元元。—宋·陸游
譯:讀書的目的應該是掌握了知識後為社會和大眾服務,而不是為了自己的陞官發財。
90.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譯:歷史上許多忠臣義士,在國家有難時,他們的節操就顯現出來,一個個名垂史冊。
91.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
譯: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麼為他們感到心痛啊!他們生我育我,花費了多少辛勤的勞動啊!
92.報國之心,死而後已。—宋·蘇軾
譯:報效祖國的志向到死都不會變。
93.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三國·曹植《求自誠表》
譯:憂慮國家大事忘記小家庭,為拯救國家危難而捐軀獻身,這都是忠臣的志向。
94.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漢·陳蕃語
譯:有志氣的人活在世上,應當敢於跟各種不利於國家的行為作斗爭,哪能只滿足於處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譯:君子之間的交往,像水一樣的平淡、純凈,這樣的友誼才會持久;往小人之間的交像甜酒一樣的又濃又稠,但不會長久。
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譯:尊敬、愛戴別人的長輩,要像尊敬、愛戴自己長輩一樣;愛護別人的兒女,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
97.見侮而不鬥,辱也。—《公孫龍子》
譯:當正義遭到侮辱、欺凌卻不挺身而出,是一種恥辱的表現。
98.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後漢書》
譯:人們都認為只有獲取別人的東西才是收獲,卻不知道給予別人也是一種收獲。
99.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漢·司馬遷《史記》
譯:人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為了人民正義的事業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鴻毛還輕。
100.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譯: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小烏鴉有銜食喂母鴉的情義,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順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