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賞析登金陵鳳凰台

賞析登金陵鳳凰台

發布時間: 2021-03-16 21:21:46

㈠ 登金陵鳳凰台的賞析

背景
李白年輕時第一次來到黃鶴樓,站在樓上看長江遠景,心潮澎湃,即刻詩性大發。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心頭」。盡管如此,李白始終沒有忘記這件事,也沒有忘記《黃鶴樓》這首詩。後來,李白登金陵鳳凰台時,用崔顥這首詩的韻律寫下了《登金陵鳳凰台》。
【賞析】
金陵為六朝古都。詩人登上鳳凰台,觀賞壯美的長江,憑吊歷史、感慨當今,所有的人都會成為匆匆的歷史過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恆不變的。全詩將歷史與現實、自然的景與個人的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一氣呵成,抒發了有志難酬的感慨。

首聯開頭兩句引用鳳凰台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復,音節流轉明快,自然飄逸。
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徵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台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一個「 自 」字,道出了多少歷史興亡的喟嘆。這里的「鳳凰」,一語雙關,既點明了鳳凰台的由來,又有人世的滄桑蘊含其中。韻致高逸,寄慨遙深。
頷聯承上,以「吳宮」、「晉代」一聯,概指了鳳凰台作為六朝故都所見證的歷史興亡。就「鳳去台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
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是何等的榮耀。如今他們的孤冢卻散落在荒煙蔓草之中。
這一聯語言平緩而對仗精工,浸透了無限的凄涼。
頸聯,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
「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
「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二水中分白鷺洲」。
這兩句詩氣勢磅礴,對仗精工,佳句天成。
尾聯
詩詞里常以浮雲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
浮雲蔽白日是指姦邪之小人,圍繞於君王四周,
向君王進讒言陷害賢臣,使忠臣沒有機會向皇帝進諫言。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長安不見」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

㈡ 從旅遊角度鑒賞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譯文
古老的鳳凰台曾有鳳凰翔集遨遊;鳳去台空唯有長江流水日日依舊。
東吳時代的宮苑雜草埋沒了幽徑;晉代的名門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聳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一派支流。
只因為浮雲能夠遮蔽光輝的白日;登高不見長安城怎麼不使人發愁?[2]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該詩雖屬詠古跡,然而字里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點明了鳳去台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三、四句就「鳳凰台」進一步發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流也進入墳墓,灰飛煙滅。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最後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實,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
該詩與崔顥《登黃鶴樓》相較,可謂「工力悉敵」。其中二聯,雖是感事寫景,意義比之崔詩中二聯深刻得多。結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但李白的詩就氣魄而言,卻遠不及崔顥的詩宏偉。[3]
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台」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徵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台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台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陸游《入蜀記》雲:「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二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台》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該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㈢ 高中語文賞析《登金陵鳳凰台》

李白的詩創作,多激昂慷慨之歌,少悲凄愁怨之曲,大起大落,大開大闔,恣肆汪洋,瀟灑奔放,富於極為濃郁的浪漫色彩與獨特的藝術風格。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對李白詩歌的藝術風格,杜甫作如是說。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對李白詩歌的藝術風格,皮日休作如是說。 「如張樂於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槧人所可擬議」。對李白詩歌的藝術風格,陳師道亦作如是說。 在對李白詩歌藝術風格的眾多探討里,或許以嚴羽的概括最為准確恰當,他命之曰飄逸。嚴羽還特意在《滄浪詩話》中以「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標舉李杜詩學不同的藝術風格。而所謂飄逸者,誠如袁行霈先生所詮釋的那樣:「如春煙,如秋溟,如天外之鵬飛,如海上之浪翻,無拘無束,舒捲自如,才情豪邁,無跡可求」。 具有飄逸風格的李白,由於性格上不受拘束,藝術上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自雕飾」的審美,因此,很少寫格律謹嚴的律詩。然而,天才畢竟是天才,盡管李白很少寫作律詩,但他的《登金陵鳳凰台》卻膾炙人口,並且還被尊為七律中的極品。 這首詩寫於唐玄宗天寶年間,為李白奉命「賜金還山」、南遊金陵時所作。全詩以登臨鳳凰台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攄志言情,用以表達深沉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 開頭兩句李白以鳳凰台的傳說起筆落墨,用以表達對時空變幻的感慨。「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暢順;雖然十四個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但絲毫不使人嫌其重復,更沒有常見詠史詩的那種刻板、生硬的毛病。鳳凰台為地點,在舊金陵城之西南。據《江南通志》載:「鳳凰台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起台於山,謂之鳳凰山,里曰鳳凰里」。李白用「鳳凰台」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登臨抒懷,而是別有機杼。從遠古時代開始,鳳凰便一直被認為有祥瑞的意義,並且與社會的發展有關:美好的時代,鳳凰鳥則從天而降,一片天籟之聲。因此,鳳凰鳥的出現,多半顯示著稱頌的意義。然而李白在這里首先點出鳳凰,卻恰恰相反:他所抒發則是由繁華易逝,聖時難在,惟有山水長存所生發出的無限感慨。引來鳳凰的元嘉時代已經永遠的過去了,繁華的六朝也已經永遠的過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長江之水與巍峨的鳳凰之山依舊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從「鳳去台空」的變化時空入手,繼續深入開掘其中的啟示意義。「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吳大帝,風流倜儻的六朝人物,以及眾多的統治者,他們都已經被埋入墳墓,成為歷史的陳跡;就連那巍峨的宮殿如今也已經荒蕪破敗,一片斷壁殘垣。煊赫與繁華究竟留給歷史什麼可以值得紀念的東西呢?這里含蘊著李白獨特的歷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臨濠得天和」與「功高不受賞,長揖歸故園」的高士、哲人,獲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時,李白敢於藐視封建秩序,打破傳統偶像的精神束縛,以至於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所以,李白對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沒有絲毫惋惜。那麼,當他把歷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時候,蔑視的態度是顯而易見。花草蓬勃,天地依舊,一切都按照規律變化發展著。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千古的興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接下二句表現出李白沒有讓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當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懷。三山亦為地點,舊說在金陵西南的江邊。據《景定建康志》載:「其山積石森郁,濱於大江,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號三山」。又據陸游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台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恰好箋注說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隱若現的景象描寫。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鷺洲」,橫亘於金陵西長江里,竟把長江分割成為兩半。於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闊,賦予人以強健的氣勢,寬廣的胸懷,也把人從歷史的遐想中拉回現實,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恆無限。 李白雖然具有超脫塵俗的理想願望,但他的心卻始終關切著現實政治與社會生活,於是當他對歷史與自然進行親切的光顧之後,又把自己的眼睛轉向現實政治。他極目遠眺,試圖從六朝的帝都放眼到當時的權力中心,

㈣ 求李白寫的《登金陵鳳凰台》的解釋與賞析

詩詞名:登金陵鳳凰台 作者:李白 朝代:唐 體裁:七律 類型:
--------------------------------------------------------------------------------

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注釋】:
這首詩的大意是:
「鳳凰台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里遊憩,而今鳳凰鳥已京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台,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停。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中,化為一抔黃土。我站在台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天上的浮雲隨風飄盪,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我們在李白〈鸚鵡洲〉詩提到,李白讀了崔顥的〈黃鶴樓〉詩後,寫了〈鸚鵡洲〉詩,想與崔顥一較長短。寫完後,李白自己讀了覺得比不上崔顥,便在黃鶴樓上題下一首打油詩:「一拳擊碎黃鶴樓,兩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上頭。」擲筆而去。因為詩人看見美麗的風景,總忍不住要寫首詩歌頌一番,李白自然也不例外,於是寫了〈鸚鵡洲〉詩,自覺果然比不上,回家之後,越想越不甘心,於是又寫〈登金陵鳳凰台〉詩,才覺滿意。
由於白的作品發表於崔顥之後,兩首詩又都樣是押平聲尤韻的七言律詩,所以後人更認為李白有意與崔顥一比高下,因而有前面所舉那首打油詩的傳說。
事實上根據日本人森大來的考證認為,那首打油詩不是李白作的,李白寫〈登金陵鳳凰台〉也是因為感慨時事而作,無意與崔顥爭勝。
唐代安祿山之亂,迫使唐玄宗遷蜀避難,太子即位於靈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李白年輕時豪情萬丈,希望能替國家做一番大事,但始終不曾得到皇帝重用。安史之亂,眼見大唐江山,遭胡兵蹂躪,李白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於是他寫此詩時首句用:「鳳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引出全詩,因為傳說中,鳳凰鳥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現,因此古代都以鳳凰鳥的出現做為祥瑞的象徵。李白眼看安祿山危害唐室,想念昔時鳳凰鳥憩息鳳凰台的傳說,而今鳳凰鳥不再來,只有江水依舊向東流。
金陵為三國時孫權建都之地,晉朝永嘉之亂,晉室南渡之後也建都於鳳凰台所在地金陵城的東南,李白在台上想像當年吳宮的繁華景象,以及晉代那些達官貴人曾有過的風光事跡,如今都隱於幽徑,成為古丘。一個朝代弱了、亡了,馬上有另一個朝代興起,唐代太平盛世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也成了過去,安史之亂起,唐室岌岌可危,怎不令李白憂心?站在台上,看到遠處的三山及白鷺洲,而長安城呢?李白最後一句:「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在詩詞里常以浮雲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雲蔽白日是指姦邪之小人,圍繞於君王四周,向君王進讒言陷害賢臣,使忠臣沒有機會向皇帝進諫言。下句「長安不見使人愁」,指李白感嘆自己被放逐,眼見天上浮雲杳杳,不見長安,憂愁自己再也沒有機會到長安,或者說,安史之亂,玄宗遷西蜀,太子即位靈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復,為長安城憂傷。
這個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說新語》,相傳晉明帝小時候坐在晉元帝膝上,元帝問他,長安遠還是太陽遠,明帝答說長安近太陽遠,因為聽說有人從長安來,沒聽說有人從太陽來,元帝為他的聰明高興,第二天便當著群臣面前再問明帝同樣的問題,沒想到明帝卻答說,太陽近,長安遠,因為抬起頭來見得到太陽,卻見不到長安。
晉代原都長安,永嘉大亂之後南渡,晉元帝時改都金陵。與唐代因為安使之亂而迫使太子即位於靈武的情況很類似,因此李白詩末二句「浮雲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寵幸楊貴妃、楊國忠,茺廢朝政,而導致安史之亂,長安淪入胡人手中。李白寫這首詩純粹是由懷古而引發懷君之思,加以感傷自己因遭小人讒言所害而被貶謫,登上鳳凰台,望不見長安,一時觸景傷情而寫下這首詩,並沒有與崔顥爭勝之意,兩人爭勝之說全是後人附會的。
而前面所舉打油詩的由來,是因李白被流放夜郎,中途又赦回,路過江夏,曾寫過一首〈江夏贈韋南陵冰〉詩說:「我且為君捶誶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赤壁爭雄如夢里,且須歌舞寬離憂。」李白因心情憂愁郁悶,故意寫這種豪快語,以解心中不平之氣。後來又寫一首〈醉後答了十八〉詩,以對應捶碎黃鶴樓詩說:「黃鶴高樓已捶碎,黃鶴仙人無所依。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為自己前首詩的狂放自我解嘲,本來只是文人的游戲文章,沒想到唐末五代時有位禪僧經過黃鶴樓,便摘取李白這兩首詩的句子寫成這首:「一拳擊碎黃鶴樓,兩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打油詩,旁邊有一同來遊玩的僧人也題了一句:「有意氣時消意氣,不風流處轉風流。」另外一位僧人又加一句:「酒逢知己,藝壓當行。」而使得後人誤以為李白作〈登金陵鳳凰台〉詩是與崔顥的〈黃鶴樓〉詩爭意氣、爭長短,並留下這首有趣的打油詩。事實上全是後人穿鑿附會的。

㈤ 從化用典故的角度賞析《登金陵鳳凰台》李白的

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有版本為「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1)選自《李白詩選》,鳳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太平寰宇記》卷九十江南東道江寧縣:"鳳凰山,在縣北一里,周回連三井岡,迤邐至死馬澗。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此山,狀如孔雀,文彩五色,音聲諧和,眾鳥群集。仍置鳳凰台里,起台於山,號為鳳凰山。"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一:"金陵鳳凰台,在城之東南,四顧江山,下窺井邑,古題詠唯謫仙為絕唱"(又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
2)吳宮:三國時吳國建都金陵,故稱。晉代:東晉亦建都於金陵。衣冠:指豪門貴族。丘:墳墓。
3)三山半落青天外:從鳳凰台上望過去,覺得三山距離遙遠,不能盡收眼底。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長江邊,因三峰並列、南北相連而得名。陸游《入蜀記》卷一:"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台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里"。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雲遮住。 4)二水:又做一水。二水說認為「白鷺洲為長江中小洲,在金陵水西門外,因常有白鷺聚歇得名。秦淮河經金陵,西入長江,因自鷺洲中分為二」;一水說認為「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一支"。趙昌平的《唐詩三百首全解》和陶今雁的《唐詩三百首詳注(2009年第六版)》均作「二水中分白鷺洲」。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
5)浮雲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攔賢臣。浮雲,陸賈《新語·慎微篇》:"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6)金陵,今天的江蘇省南京市,金陵為南京古稱,是江蘇省省轄市,簡稱寧,是江蘇省省會。
7)白鷺洲,白鷺洲位於南京城東南隅,後為白鷺洲公園,是南京城南地區最大的公園。
8)晉代衣冠,吳宮花草和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十朝勝會」。
譯文
古老的鳳凰台曾有鳳凰翔集遨遊,鳳去台空唯有長江流水日日依舊。
東吳時代的宮苑雜草埋沒了幽徑,晉代的名門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聳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一派支流。
只因為浮雲能夠遮蔽光輝的白日,登高不見長安城怎麼不使人發愁?

鑒賞:
該詩雖屬詠古跡,然而字里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點明了鳳去台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三、四句就「鳳凰台」進一步發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流也進入墳墓,灰飛煙滅。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最後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實,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 該詩與崔顥《登黃鶴樓》相較,可謂「工力悉敵」。其中二聯,雖是感事寫景,意義比之崔詩中二聯深刻得多。結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但李白的詩就氣魄而言,卻遠不及崔顥的詩宏偉。[3] 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覺得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優美。「鳳凰台」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徵著王朝的興盛;而「如今」鳳去台空,就連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台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陸游《入蜀記》雲:「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二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台》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該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㈥ 登金陵鳳凰台鑒賞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鳳凰台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里遊憩,而今鳳凰鳥已京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台,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停。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中,化為一抔黃土。我站在台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天上的浮雲隨風飄盪,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應該就是登高的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在詩詞里常以浮雲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雲蔽白日是指姦邪之小人,圍繞於君王四周,向君王進讒言陷害賢臣,使忠臣沒有機會向皇帝進諫言。下句「長安不見使人愁」,指李白感嘆自己被放逐,眼見天上浮雲杳杳,不見長安,憂愁自己再也沒有機會到長安,或者說,安史之亂,玄宗遷西蜀,太子即位靈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復,為長安城憂傷。

㈦ 登金陵鳳凰台 賞析

作品原文

登金陵鳳凰台
——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作品鑒賞

該詩雖屬詠懷古跡,然而字里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點明了鳳去台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三、四句就「鳳凰台」進一步發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流也進入墳墓,灰飛煙滅。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最後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實,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 該詩與崔顥《登黃鶴樓》相較,可謂「工力悉敵」。其中二聯,雖是感事寫景,意義比之崔詩中二聯深刻得多。結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但李白的詩就氣魄而言,卻遠不及崔顥的詩宏偉。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