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少年游慢賞析

少年游慢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3-16 19:34:45

1. 少年游·長安古道馬遲遲的作品鑒賞

一般人論及柳永詞者,往往多著重於他在長調慢詞方面的拓展,其實他在小令方面的成就,也是極可注意的。葉嘉瑩在《論柳永詞》一文中,曾經談到柳詞在意境方面的拓展,以為唐五代小令中所敘寫的「大多不過是閨閣園亭傷離怨別的一種『春女善懷』的情意」,而柳詞中一些「自抒情意的佳作」,則寫出了「一種『秋士易感』的哀傷」。這種特色,在他的一些長調的佳作,如《八聲甘州》《曲玉管》《雪梅香》諸詞中,都曾經有很明白的表現。然而柳詞之拓展,卻實在不僅限於其長調慢詞而已,就是他的短小的令詞,在內容意境方面也同樣有一些可注意的開拓。就如這一首《少年游》小詞,就是柳永將其「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寫入了令詞的一篇代表作。
柳永之所以往往懷有一種「失志」的悲哀,蓋由於其一方面既因家世之影響,而曾經懷有用世之志意,而另一方面則又因天性之稟賦而愛好浪漫的生活。當他早年落第之時,雖然還可以藉著「淺斟低唱」來加以排遣,而當他年華老去之後,則對於冶遊之事既已失去了當年的意興,於是遂在志意的落空之後,又增加了一種感情也失去了寄託之所的悲慨。而最能傳達出他的雙重悲慨的便是這首《少年游》小詞。
這首小詞,與柳永的一些慢詞一樣,所寫的也是秋天的景色,然而在情調與聲音方面,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在這首小詞中,柳永既失去了那一份高遠飛揚的意興,也消逝了那一份迷戀眷念的感情,全詞所彌漫的只是一片低沉蕭瑟的色調和聲音。從這種表現來判斷,這首詞很可能是柳永的晚期之作。開端的「長安」可以有寫實與托喻兩重含義。先就寫實而言,則柳永確曾到過陝西的長安,他曾寫有另一首《少年游》,有「參差煙樹灞陵橋」之句,足可為證。再就托喻言,「長安」原為中國歷史上著名古都,前代詩人往往以「長安」借指為首都所在之地,而長安道上來往的車馬,便也往往被借指為對於名利祿位的爭逐。不過柳永此詞在「馬」字之下接上「遲遲」兩字,這便與前面的「長安道」所可能引起的爭逐的聯想,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反襯。至於在「道」字上著以一「古」字,則又可以使人聯想及在此長安道上的車馬之賓士,原是自古而然,因而遂又可產生無限滄桑之感。總之,「長安古道馬遲遲」一句意蘊深遠,既表現了詞人對爭逐之事早已灰心淡薄,也表現了一種對今古滄桑的若有深慨的思致。
下面的「高柳亂蟬嘶」一句,有的本子或作「亂蟬棲」,但蟬之為體甚小,蟬之棲樹決不同於鴉之棲樹之明顯可見,而蟬之特色則在於善於嘶鳴,故私意以為當作「亂蟬嘶」為是。而且秋蟬之嘶鳴更獨具一種凄涼之致。《古詩十九首》雲「秋蟬鳴樹間」,曹植《贈白馬王彪》去「寒蟬鳴我側」,便都表現有一種時節變易、蕭瑟驚秋的哀感。柳永則更在蟬嘶之上,還加上了一個「亂」字,如此便不僅表現了蟬聲的繚亂眾多,也表現了被蟬嘶而引起哀感的詞人心情的繚亂紛紜。至於「高柳」二字,則一則表示了蟬嘶所在之地,再則又以「高」字表現了「柳」之零落蕭疏,是其低垂的濃枝密葉已凋零,所以乃彌見其樹之「高」也。
下面的「夕陽鳥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三句,寫詞人在秋日郊野所見之蕭瑟凄涼的景象,「夕陽鳥外」一句,也有的本子作「島外」,非是。長安道上不可能有「島」。至於作「鳥外」,則足可以表現郊原之寥闊無垠。昔杜牧有詩雲「長空澹澹孤鳥沒」,飛鳥之隱沒在長空之外,而夕陽之隱沒更在飛鳥之外,故曰「夕陽鳥外」也。值此日暮之時,郊原上寒風四起,故又曰「秋風原上」,此景此情,讀之如在眼前。然則在此情景之中,此一失志落拓之詞人,難有所歸往之處。故繼之乃曰「目斷四天垂」,則天之蒼蒼,野之茫茫,詞人乃雙目望斷而終無一可供投止之所矣。以上前半闋是詞人自寫其當時之飄零落拓,望斷念絕,全自外界之景象著筆,而感慨極深。
下闋,開始寫對於過去的追思,則一切希望與歡樂也已經不可復得。首先「歸雲一去無蹤跡」一句,便已經是對一切消逝不可復返之事物的一種象喻。蓋天下之事物其變化無常一逝不返者,實以「雲」之形象最為明顯。故陶淵明《詠貧士》第一首便曾以「雲」為象喻,而有「暖暖空中滅,何時見余暉」之言,白居易《花非花》詞,亦有「去似朝雲無覓處」之語,而柳永此句「歸雲一去無蹤跡」七字,所表現的長逝不返的形象,也有同樣的效果。不過其所託喻的主旨則各有不同。關於陶淵明與白居易的象喻,此處不暇詳論。至於柳永詞此句之喻托,則其口氣實與下句之「何處是前期」直接貫注。所謂「前期」者,可以有兩種提示:一則是指舊日之志意心期,一則可以指舊日的歡愛約期。總之」期」字乃是一種願望和期待,對於柳永而言,他可以說正是一個在兩種期待和願望上,都已經同樣落空了的不幸人物。
於是下面三句乃直寫自己當時的寂寥落寞,曰「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早年失意之時的「幸有意中人,堪尋訪」的狎玩之意興,既已經冷落荒疏,而當日與他在一起歌酒流連的「狂朋怪侶」也都已老大凋零。志意無成,年華一往,於是便只剩下了「不似少年時」的悲哀與嘆息。這一句的「少年時」三字,很多本子都作「去年時」。本來「去年時』三字也未嘗不好,蓋人當老去之時,其意興與健康之衰損,往往會不免有一年不乃一年之感。故此句如作「去年時」,其悲慨亦復極深。不過,如果就此詞前面之「歸雲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諸句來看,則其所追懷眷念的,似乎原當是多年以前的往事,如此則承以「不似少年時」,便似乎更為氣脈貫注,也更富於傷今感昔的慨嘆。
柳永這首《少年游》詞,前闋全從景象寫起,而悲慨盡在言外;後闋則以「歸雲」為喻象,寫一切期望之落空,最後三句以悲嘆自己之落拓無成作結。全詞情景相生,虛實互應,是一首極能表現柳永一生之悲劇而藝術造詣又極高的好詞。總之,柳永以一個稟賦有浪漫之天性及譜寫俗曲之才能的青年人,而生活於當日之士族的家庭環境及社會傳統中,本來就已經註定了是一個充滿矛盾不被接納的悲劇人物,而他自己由後天所養成的用世之意,與他自己先天所稟賦的浪漫的性格和才能,也彼此互相沖突。他的早年時,雖然還可以將失意之悲,借歌酒風流以自遣,但是歌酒風流卻畢竟只是一種麻醉,而並非可以長久依恃之物,於是年齡老大之後,遂終於落得了志意與感情全部落空的下場。昔葉夢得《避署錄話》卷記下柳永以譜寫歌詞而終生不遇之故事,曾慨然論之曰:「永亦善他文辭,而偶先以是得名,始悔為己累,……而終不能救。擇術不可不慎。」柳永的悲劇是值得後人同情,也值得後人反省的。

2. 少年游周邦彥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朝雲漠漠散輕絲,樓閣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門外燕飛遲而今麗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似當時,小樓沖雨,幽恨兩人知。

賞析北宋初期的詞是《花間》與《尊前》的繼續。《花間》、《尊前》式的小令,至晏幾道已臻絕詣。柳永、張先在傳統的小令之外,又創造了許多長詞慢調。柳永新歌,風靡海內,連名滿天下的蘇軾也甚是羨慕「柳七郎風味」(《與鮮於子駿書》)。但其美中不足之處,乃未能輸景於情,情景交融,使得萬象皆活,致使其所選情景均並列單頁畫幅。究其緣故,蓋因情景二者之間無「事」可以聯系。這是柳詞創作的一大缺陷。周邦彥「集大成」,其關鍵處就在於,能在抒情寫景之際,滲入一個第三因素,即述事。因此,周詞創作便補救了柳詞之不足。讀這首小令,必須首先明確這一點。

這首令詞寫兩個故事,中間只用「而今麗日明金屋」一句話中「而今」二字聯系起來,使前後兩個故事─亦即兩種境界形成鮮明對照,進而重溫第一個故事,產生無窮韻味。

上片所寫乍看好像是記眼前之事,實則完全是追憶過去,追憶以前的戀愛故事。「朝雲漠漠散輕絲,樓閣淡春姿」。這是當時的活動環境:在一個逼仄的小樓上,漠漠朝雲,輕輕細雨,雖然是在春天,但春天的景色並不濃艷,他們就在這樣的環境中相會。「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門外燕飛遲。」三句說雲低雨密,雨越下越大,大雨把花柳打得一片憔悴,連燕子都因為拖著一身濕毛,飛得十分吃力。這是門外所見景色。「泣」與「啼」,使客觀物景染上主觀情感色彩,「遲」,也是一種主觀設想。門外所見這般景色,對門內主人公之會晤,起了一定的烘托作用。但此時,故事尚未說完。故事的要點還要等到下片的末三句才說出來,那就是:兩人在如此難堪的情況下會晤,又因為某種緣故,不得不分離。「小樓沖雨,幽恨兩人知。」「小樓」應接「樓閣」,那是兩人會晤的處所,「雨」照應上片的「泣」、「啼」、「重」、「遲」,點明當時,兩人就是沖著春雨,踏著滿街泥濘相別離的,而且點明,因為懷恨而別,在他們眼中,門外的花柳才如泣如啼,雙飛的燕子也才那麼艱難地飛行。這是第一個故事。

下片由「而今」二字轉說當前,這是第二個故事,說他們現在已正式同居:金屋藏嬌。但這個故事只用十個字來記述:「麗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這十個字,既正面說現在的故事,謂風和日麗,桃花明艷,他們在這樣一個美好的環境中生活在一起;同時,這十個字,又兼作比較之用,由眼前的景象聯想以前,並進行一番比較。「不似當時」,這是比較的結果,指出眼前無憂無慮在一起反倒不如當時那種緊張、凄苦、懷恨而別、彼此相思的情景來得意味深長。

3. 少年游 柳永 翻譯及相關問題

少年游

柳永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棲。夕陽島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

歸雲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去年時。

【注釋】:
這首小詞以深秋的長安為背景,觸目傷懷,抒發了詞人「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和離愁別恨。全詞不事雕琢,採用白描手法,營造出一種低沉蕭瑟而又沖淡清麗的意境。
開端的「長安」可以有寫實與托喻兩重含義。就寫實而言,柳永確曾到過陝西的長安,在另一首《少年游 》中,他寫過「參差煙樹灞陵橋」之類的句子
再就托喻言,「長安」原為中國歷史上著名古都,詩人往往以「 長安 」借指為首都所在之地,而長安道上來往的車馬,便也往往被借指為對於名利祿位的爭逐。柳永此詞在「馬」字之下接上「遲遲」兩字,這便與前面的「長安道」所可能引起的爭逐的聯想,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反襯。至於在「道」字上著以一「古」字,則又可以使人聯想及在此長安道上的車馬之賓士,原是自古而然 ,因而遂又可產生無限滄桑之感 。總之,「長安古道馬遲遲」一句意蘊深遠,既表現了詞人對爭逐之事早已心灰意冷,也表現了一種對今古滄桑的深沉感慨。
「高柳亂蟬嘶」一句,寫秋蟬之嘶鳴更獨具有一種凄涼之致,也表現有一種時節變易、蕭瑟驚秋的哀感。柳永在「蟬嘶」之上,還加了一個「亂」字,如此便不僅表現了蟬聲的繚亂眾多,也表現了被蟬嘶而引起哀感的詞人之心情的繚亂紛紜。至於「高柳」二字,則一則表示了蟬嘶所在之地,再則又以「高」字表現了「柳」之零落蕭疏,是其低垂的濃枝密葉已凋零,所以乃彌見樹之「高」也。這一句給人的總體感受是凄涼蕭索。
「夕陽鳥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三句,寫詞人在秋日效野所見之蕭瑟凄涼的景象 ,「 夕陽鳥外」一句足可以表現郊原之寥闊無垠。飛鳥隱沒在長空之外,而夕陽隱沒則更在飛鳥之外,所以說「夕陽鳥外 」。值此日暮之時 ,郊原上寒風四起,故又曰「秋風原上 」,此景此情之中,一失志落拓之詞人,又將何所歸何處呢 ?「目斷四天垂」,只見天蒼蒼,野茫茫,雙目望斷而終無一歸處。上闋是詞人自寫今日之飄零落拓,望斷念絕,自外界之景象著筆,感慨極深。
下闋,開始寫對於過去的追思,感慨一切希望與歡樂已復得。「歸雲一去無蹤跡」一句,是對一切消逝不可復返之事物的一種象喻。柳詞此句之喻托,則其口氣實與下句之「 何處是前期 」直接貫注。所謂「前期」者,指的是舊日之志意心期和舊日的歡愛約期。對於柳永而言,這兩種期待和願望,都已經同樣落空了。下面三句乃直寫自己今日的寂寥落寞,「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早年失意之時的「幸有意中人,堪尋訪」的狎玩之意興,既已經冷落荒疏,而當日與他在一起歌酒流連的「狂朋怪侶」也都已老大凋零。志意無成,年華一往,於是便只剩下了「不似少年時」的悲哀和嘆息。這一句「少年時」氣脈貫注,富於傷今感昔的慨嘆,嘆的是所追懷眷念的往事已無跡可循。以「歸雲」為喻象,寫一切期望之落空,最後三句以悲嘆自己之落拓無成作結。全詞情景相生 ,虛實互應,是一首藝術造詣極高的好詞,也是柳永悲劇性人生的縮影。作為一個稟賦有浪漫之天性及譜寫俗曲之才能的青年人,命中註定了是一個充滿矛盾不被接納的悲劇人物。這首詞不僅形象地描繪出高柳亂蟬、夕陽秋原的凄涼之景,而且更寄寓著作者濃重的離愁別恨和沉痛的身世之感。通篇採用白描手法,語言樸素,意境淡遠。不論從思想上還是從藝術上,此詞都對宋詞的發展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4. 魏晨的少年游 歌詞賞析

朱門半掩誰家庭院
我騎白馬路過門前
只聞見
一曲琵琶點破回 艷陽天
待字閨中誰家小姐答
琴聲幽幽撥我心弦
盼相見
日日在她門前 放紙鳶
不過茫茫人海
偶然的遇見
誰知踏破所有鐵鞋
只在一瞬間
註定淪陷你眉間
佳人---少年
前世種下的糾結
姻緣--紅線
邀你人世共並肩
夕陽下我拉著你一起望著天
慢慢的靜靜地度過舊舊的時間
真的好想讓你永遠留在我的身邊
數著蝴蝶在花叢中飛舞翩翩
今生與你相遇 前世柔情繼續
你的身影為何消失得這樣了無音訊
曾經為你寫滿那封相思的信
再也不會變成我心裡那道憂傷的印
待字閨中誰家小姐
琴聲幽幽撥我心弦
盼相見
日日在她門前 放紙鳶
不過茫茫人海
偶然的遇見
踏破所有鐵鞋
只在一瞬間
註定淪陷你眉間
佳人--少年
前世種下的糾結
邀你人世共並肩
佳人--少年
前世種下的糾結
姻緣--紅線
邀你人世共並肩

5. 求有關端午節的幾首古詩的翻譯和賞析

浣溪沙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①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②。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③。

① 元豐五年(1082)三月謫居黃州期間作。《東坡志林》卷一載:「(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
聾,遂往求療。……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蘄水,今湖北浠水縣,在黃州東。蘭溪,出箬
竹山,溪兩側多生蘭草,故名。
② 蕭蕭,同瀟瀟,雨聲。子規,杜鵑的別名。
③ 休將,不要。白發,指老年。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緻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凄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於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雲:「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迴流時所生發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並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後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喜遷鶯 (宋·黃裳)
(1)梅霖:梅雨。這三句意謂,梅雨剛剛停歇,正是深紅色的石榴花爭開的時節。寫時令之美。
(2)角黍:粽子,因以蘆葉裹成角狀,故名。晉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香蒲:草名,可供食用。金玉:極言其精緻、珍貴。玳筵:以玳瑁裝飾坐具的宴席。這幾句寫宴會之盛。
(3)鬥巧:比賽技巧。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玉腕:雪白的手腕,指代女子。彩絲雙結:把彩絲連結在手腕上。《荊楚歲時記》:「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兩句意謂青年男女用五彩絲纏了手臂在一起鬥草游戲。
(4)艤彩舫:把綵船停靠在岸邊,艤船攏岸。兩兩:一雙雙,一對對。
(5)喧雷:喧響聲如雷。方徹:才完結。
(6)高揭:高高掀起,指日暮仍有人觀競渡。
(7)鉤:形容新月如鉤。

此詞上片先寫端午自然風光,接著鋪述種種風俗:嘗角黍、品香蒲、戲鬥草、結綵絲,而競龍舟是其中最盛大的習俗。全詞有點有面,有敘有議,聲與色齊作,景與情交融。音節瀏亮,造語清圓,色澤艷麗,感情歡快,彷彿一幅太賓士世的端午風俗畫。

陸游——《漁家傲·寄仲高》

【年代】:宋
【作者】:陸游——《漁家傲·寄仲高》
【內容】

東望山陰何處是?

往來一萬三千里。

寫得家書空滿紙。

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

行遍涯真老矣。

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

【鑒賞】:

陸升之,字仲高,山陰人,與陸游同曾祖,比陸游大十二歲,有「詞翰俱妙」的才名,和陸游感情好。

陸游十六歲時赴臨安應試,他正好與陸游同行。紹興二十年(1150),陸升之任諸王宮大小學教授,阿附秦檜,以告發秦檜政敵李光作私史事(升之為李光侄婿),擢大宗正丞。據韋居安《梅磵詩話》記載,陸游有《送仲高兄宮學秩滿赴行在》詩以諷之,詩雲:「兄去游東閣,才堪直北扉。莫憂持晚,姑記乞身歸。

道義無今古,功名有是非。臨分出苦語,不敢計從違。「指責他的行為有背於道義,要取得功名富貴,就不應不擇手段,以致為輿論所非議,因此陸游勸他及早抽身。仲高見到陸游的詩就很不高興。其後陸游入朝,仲高亦照抄此詩送行,只改」兄「字為」弟「字。兩人的思想分岐,是因對秦檜態度不同而起。紹興二十五年秦檜死後,其黨羽遭受貶逐,仲高因此也遠徙雷州達七年。孝宗隆興元年(1163),陸游罷樞密院編修官,還家待缺,而仲高自已雷州貶歸山陰。

是時兩人相遇,對床夜話。由於時間的推移和情勢的改變,彼此之間的隔閡也已消除。陸游應仲高之請作《復齋記》,歷述其生平出處本末,提到擢升大宗正丞那一段,說在他人可以稱得上是個美差,仲高升,任此職卻是不幸。在大節上,陸游仍不苟且,但口氣卻委婉多了;還稱道仲高經此波折,能「落其浮華,以返本根」,要向仲高學習。陸游入蜀後,乾道八年在閬中曾收到仲高寫給他的信,有詩記其事。據《山陰陸氏族譜》,仲高死於淳熙元年(1174)六月,次年春陸游在成都始得訊,遂作《聞仲高從兄訃》詩。

這一首《寄仲高》的詞,當是淳熙二年以前在蜀所作,只述兄遞久別之情,不再提及往事,已感無須再說了。

上片起二句:「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蜀中與故鄉山陰距離之遠,為後文寫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發端。「寫得家書空滿紙」和「流清淚」二句,是為著寫思家之情的深切。「空滿紙」,情難盡:「流清淚」,情難抑,作者的傷感,深深地感染著讀者。作者道不盡的酸楚,豈是「家書」能表述清楚的。「書回已是明年事」句,緊接寫信的事,自嘆徒勞;又呼應起二句,更加傷感。一封家信的回復,竟要等待到來年,這種情境極為難堪,而表達卻極新穎。

前人詩詞,少見這樣寫。這一句是全詞意境最佳的創新之句。這種句,不可多得,也不能強求,須從實境實感中自然得來。陸游心境如此,感觸自心中油然而發,正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下片起二句,從思家轉到思念仲高。「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巧妙地借「寄語」流水來表達懷人之情。紅橋,在山陰縣西七里迎恩門外,當是兩人共出入之地,詞由橋寫到水,又由水引出扁舟;事實上是倒過來想乘扁舟沿流水而到紅橋。詞題是寄仲高,不是懷仲高,故不專寫懷念仲高專寫懷念高,只這二句,而「兄弟」一呼,已是情義滿溢了。

況寄言只憑設想,相尋了無定期,用筆不多,而酸楚之情卻更深一層了。陸游離開南鄭宣撫使司幕府後,經三泉、益昌、劍門、武連、綿州、羅江、廣漢等地至成都;又以成都為中心,輾轉往來於蜀州、嘉州、榮州等地在奔波中年華漸逝,已年屆五十,故接下去有「行遍天涯真老矣」之句。這一句從歸鄉未得,轉到萬里飄泊、年華老大之慨。再接下去二句:「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典故用自杜牧《題禪院》詩:「觥船一棹百分空,十歲青春不負公,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颺落花風。」陸游早年即以經濟自負,又以縱飲自豪,同於杜牧;如今老大無成,幾絲白發,坐對茶煙,也同於杜牧。身世之感相同,自然容易引起共鳴,信手拈用其詩,如同已出,不見用典的痕跡。這三句,是向仲高告訴自己的生活現狀,看似消沉,實際則不然。因為對消沉而有感慨,便是不安於消沉、不甘於消沉的一種表現。

這首詞從寄語親人表達思鄉、懷人及自身作客飄零的情狀,語有新意,情亦纏綿,在陸游的詞中是筆調較為凄婉之作。它的結尾看似有些消沉,而實際並不消沉,化憤激不平與熱烈為閑適與凄婉,又是陸詩與陸詞的常見意境。

6. 尋柳永《觀海潮》的鑒賞分析

這首詞一反柳永慣常的風格,以大開大闔、波瀾起伏的筆法,濃墨重彩地鋪敘展現了杭州的繁榮、壯麗景象,可謂「承平氣象,形容曲盡」(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這首詞,慢聲長調和所抒之情起伏相應,音律協調,情致婉轉,是柳永的一首傳世佳作。

開頭三句,入手擒題,以博大的氣勢籠罩全篇。

首先點出杭州位置的重要、歷史的悠久,揭示出所詠主題。三吳,舊指吳興、吳郡、會稽。錢塘,即杭州。此處稱「三吳都會」,極言其為東南一帶、三吳地區的重要都市,字字鏗鏘有力。其中「形勝」、「繁華」四字,為點睛之筆。自「煙柳」以下,便從各個方面描寫杭州之形勝與繁華。「煙柳畫橋」,寫街巷河橋的美麗:「內簾翠幕」,寫居民住宅的雅緻。

「參差十萬人家」一句,轉弱調為強音,表現出整個都市戶口的繁庶。「參差」為大約之義。「雲樹」三句,由市內說到郊外,只見錢塘江堤上,行行樹木,遠遠望去,鬱郁蒼蒼,猶如雲霧一般。一個「繞」字,寫出長堤迤邐曲折的態勢。「怒濤」二句,寫錢塘江水的澎湃與浩盪。「天塹」,原意為天然的深溝,這里移來形容錢塘江。錢塘江八月觀潮,歷來稱為盛舉。描寫錢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筆。

「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璣」和「羅綺」兩個細節,便把市場的繁榮、市民的殷富反映出來。珠璣、羅綺,又皆婦女服用之物,並暗示杭城聲色之盛。「競豪奢」三個字明寫肆間商品琳琅滿目,暗寫商人比誇爭耀,反映了杭州這個繁華都市窮奢極欲的一面。

下片重點描寫西湖,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將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疊山,是指靈隱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疊疊的山嶺。

湖山之美,詞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寫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這兩種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這里以工整的一聯,描寫了不同季節的兩種花。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這兩句確實寫得高度凝煉,它把西湖以至整個杭州最美的特徵概括出來,具有撼動人心的藝術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對仗也很工穩,情韻亦自悠揚。「泛夜」「弄情」,互文見義,說明不論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盪漾著優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聲。

「泛」字,表示那是湖中的船上,「嬉嬉釣叟蓮娃」,是說吹羌笛的漁翁,唱菱歌的采蓮姑娘都很快樂。「嬉嬉」二字,則將他們的歡樂神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繪,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國泰民安的游樂圖卷。「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是這首詞的結束語。

鳳池是皇帝禁錮的宮殿。 在魏晉時期,中書省就在宮禁附近,因為它被命名鳳池。 「好景」這個詞將如上所寫的和沒寫的統統盡述。 這意味著,在政府官員和貴族被召回的那一天,他們會把一張好照片畫成一本圖畫書,然後把它提供給朝廷,說這里有一個如此仙境的世界。 憑借貴族的本能贊賞,西湖的美麗被揭示出來。

(6)少年游慢賞析擴展閱讀:

原文及譯文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譯文: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風景優美,是三吳的都會。這里自古以來就十分繁華。如煙的柳樹、彩繪的橋梁,擋風的簾子、翠綠的帳幕,樓閣高高低低,大約有十萬戶人家。

高聳入雲的大樹環繞著錢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捲起霜雪一樣白的浪花,寬廣的江面一望無涯。市場上陳列著琳琅滿目的珠玉珍寶,家家戶戶都存滿了綾羅綢緞,爭相比奢華。

里湖、外湖與重重疊疊的山嶺非常清秀美麗。秋天桂花飄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歡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劃船采菱唱歌,釣魚的老翁、采蓮的姑娘都嬉笑顏開。

千名騎兵簇擁著巡察歸來的長官。在微醺中聽著簫鼓管弦,吟詩作詞,贊賞著美麗的水色山光。他日把這美好的景緻描繪出來,回京陞官時向朝中的人們誇耀。

7.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賞析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賞析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賞析一】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賞析二】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兩句,如何理解頗有爭議。蓋推以事理邏輯:既然是「濃睡不消殘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風驟」,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其實對這兩句詞,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簡單事理去體會理解的,因為詞人的本意實不在此,而是通過這兩句詞表達無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詩詞都言及風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詩:「明朝風起花應盡,夜惜衰紅把火看。」馮延巳《長相思》詞:「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周邦彥《少年游》詞:「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花在風雨中零落,這層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說「濃睡不消殘酒」也是寫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過只要多讀些前人寫的惜花詩詞,也就不難體會了。杜甫《三絕句》詩:「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韋庄《又玄集》卷下錄鮑征君(文姬)《惜花吟》詩:「枝上花,花下人,可憐顏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盡此花下飲,莫待春風總吹卻。」這些詩句正可用來作為「濃睡不消殘酒」的注腳。易安在其詠紅梅的《玉樓春》詞中所雲:「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亦可視為對「濃睡」一句的自注。這句詞的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後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餘醉。《漱玉詞》中曾多處寫到飲酒,可見易安居士是善飲的。善飲尚且酒醉而致濃睡,一夜濃睡之後酒力還未全消,這就不是一般的過量了。我們只要思索一下詞人為什麼要寫「濃睡不消殘酒」這句詞,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這句詞的立意而言,與上引杜甫和鮑文姬的詩句都是同一機杼,並無二致。但易安的高處正在於不落窠臼,獨辟蹊徑。一旦領悟了潛藏在「濃睡不消殘酒」背後的這層「惜花」之意,那麼對以下數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後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於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彥《少年游》:「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便顯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蠟了。「試問」的結果如何呢?——「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捲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後,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於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後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風驟」之後,「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象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餘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後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後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象徵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嗎?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此語甚新。」《草堂詩余別錄》評:「結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看來皆非虛譽。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蓼園詞選》雲:「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可謂的評。

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賞析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賞析一】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賞析二】

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中題為「酒興」。

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遊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游於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開朗、活潑,好奇、爭強要勝的少女的天性。於是有爭渡之舉。當輕舟穿行於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

這首詞楊金本《草堂詩余》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誤作呂洞賓詞。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范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曾慥的《樂府雅詞》都把它作李清照詞,應當是可信的。

8. 給我10宋詞和他們的賞析,賞析要簡短

1、昭君怨

鄭域

道是花來春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籬茅舍,富貴玉堂瓊榭。兩地不同栽,一般開。

這是一篇不同凡響的詠梅佳作。上片詠梅、惜梅。前兩句詠嘆梅花的出類拔俗。它不同凡花,雖春未到卻獨自沖寒而開;它潔白似雪,但冰雪卻不具備它那醉人的幽香。後兩句婉惜梅花的孤獨寂寞。它雖傲姿凌霜,暗香襲人,卻獨處僻鄉,無人欣賞。

下片贊梅。把梅栽在「竹籬茅舍」也罷,把梅栽在「玉堂瓊榭」也罷,它都不改初衷:「兩地不同栽,一般開。」此詞不僅描繪了梅花的外貌,而且揭示了梅花的品格,並以此暗示了作者本人雖懷才不遇卻不肯放棄操守而隨波逐流的情懷。在寫法上,盡管通篇無一「梅」字,卻使人感到筆筆都在寫梅;盡管筆筆都在寫梅,卻又使人處處都聯想到作者。構思巧妙,富於比興,堪稱詠梅佳作。
2、解連環

姜夔

玉鞭重倚,卻沉吟未上,又縈離思。為大喬、能撥春風,小喬妙移箏,雁啼秋水。柳怯雲松,更何必、十分梳洗。道郎攜羽扇,那日隔簾,半面曾記。西窗夜涼雨霽,嘆幽歡未足,何事輕棄?問後約、空指薔薇,算如此溪山,甚時重至。水驛燈昏,又見在、曲屏近底。念唯有、夜來皓月,照伊自睡。

合肥舊事白石銘記一世。合肥多柳,與女子別在梅花時節,故白石詩詞寫梅柳每與此別的感傷回憶有關。白石未與合肥女子結為夫婦,遺憾終生。蕭德藻把侄女嫁白石,他在去結婚時所懷念卻仍是合肥女子。此女因何有這么大的魔力?僅從白石的氣質與深情似難完滿解釋,有些神秘。

此詞編年在紹熙二年(1191),時白石三十七歲,是年春夏曾兩度赴合肥,然此時女子似已人去樓空,以後白石遂無合肥蹤跡。因之此詞算告別合肥詞。

「玉鞭重倚」,「鞭」或作「鞍」,是「騎馬倚斜橋」(韋庄)句意。韋騎馬倚橋,姜倚馬於橋,都有所望,韋見「滿樓紅袖招」,姜見人去樓空。舊地重遊,當年景象能不揪心而來?「大喬小喬」或說指意中人姊妹行。張奕樞刻本「喬」作「橋」,與隱括韋詞語意並下文「雁啼秋水」關合,說附近環境都受女子音樂感染。白石初識合肥女子時,其人似在橋邊樓上彈唱,江淮水鄉,附近橋梁也許不止一座。橋意通連,暗示遇合。若說意中人為二人,似有些不近情理,於白石尤不合。大概從歇拍「羽扇」周郎聯想而來。白石是位音樂家,也許有「顧曲周郎」意,但「鶴氅如煙羽扇風」,(《自題畫象》)白石喜此仙家相。合肥女子妙解音樂,通翰墨有文采(「舊情唯有絳都詞」——《鷓鴣天》),長得當然很美(「閱人多矣,誰得似、長亭樹」——《長亭怨慢》),才、藝、色都是「知音」的條件,但怕還不是「妙體本心次骨」(陳亮)的條件。「柳怯雲松」以下兩韻,追憶初遇情事,有聲有色,形象逼人,可見深情。

姜詞高潮,往往在歇拍、換頭處,此詞歇拍引用女子以身相許定情時語言,說隔簾初次見面時就產生不平常的好感。初讀平平,痴情語其實正是高潮部分。上片追憶遇合。

下片用一系列冷色調形象,調動幻覺、想像來描寫慘別。「西窗夜涼雨霽,嘆幽歡未足,何事輕棄?」這是人去樓空時孤館深夜不寐的悵惘。「問後約、空指薔薇」,回憶最後一次會面時情景,女方似已知道無緣再見——將適富人?遠遷?或其它種種不利於布衣白石的變故?但她很克制,不願說出真相刺激白石。白石問何時再見,她已傷心得不能回答,「空指薔薇」,一個清空的無意識動作。與女子訣別在梅花時節,薔薇尚未蘇生,「空指薔薇」,「指空薔薇——枯枝」也,預告戀情將萎如此花。「算如此溪山,甚時重至。」眼前薔薇復甦繁盛,指空薔薇之人卻已杳不可尋。「算如此溪山」五字奇,路遠耶?女子去北方淪陷區耶?總之再見之難與「如此溪山」密切關連。「水驛燈昏,又見在、曲屏近底。」水驛不寐,輾轉反側,神思恍惚,出現幻象:曲屏近處又見在、伊人倩影。一個「又」字,可見精神恍惚已是常事。白石瘦弱,氣貌若不勝衣,刻骨相思使其身心幾乎分崩離析。「念唯有、夜來皓月,照伊自睡。」伊人似憂郁獨居狀況。出於估計也出於想像。整個回憶明明為一人。

全詞處處形象思維,感情真摯細膩,凈化非常,風格哀感頑艷。靈感十分活躍。
3、點絳唇

姜夔

丁未冬過吳松作(吳松即蘇州河)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這首揉合情景、自抒胸臆的懷古小詞是淳熙十四年(1187)雁南飛的殘秋道經吳松至蘇州時所作。「燕雁」即北雁,象詞人一樣「太湖西畔隨雲去。」上片第二韻為傳唱千古體現白石獨特風格的名句,其貌其神清苦的數峰聚首商量黃昏降雨,物擬人,人擬物,活畫窮愁而頗自得,是詞人——自我完成者形象,內蘊極豐富。自然與詩人渾然為一,動態寥闊的自然景觀體現了詩人的風骨和精神。下片點懷古,家住蘇州甫里的唐代高士詩人陸龜蒙(天隨子),思想與一生浪跡天涯的鴻爪頗似白石,姜一世甚推崇之,今臨其地,能不念及?雲霧繚繞「商略黃昏雨」的數峰中,陸、姜當各占其一。

「自然」、「道」、「清空」、「清虛」並非子虛烏有的虛無。老莊美學認為藝術美的本質即道的本體,非五官能感知的認識實體。本體應說是在實體基礎上所獲得,它雖「無為無形」,卻又「有情有信」,無處不在。對美的本質的這種認識必然規定創造和鑒賞,所以強調「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以虛靜寂寞為最高境界。姜白石「自然高妙」的創新,正走的是老莊美學的這條路子,這首小詞清空中的充實豐富即一例。
4、踏莎行

自東沔來,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夢而作。

姜夔

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別後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遠。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小題指出本詞寫作時間是孝宗淳熙十四年正月初一,地點是在金陵附近的江上舟中。詞雖短小,但卻寫得紆回曲折,含蓄而多不盡之意。上片寫夢境,但不先說破,卻著力刻畫伊人形象(鶯鶯、燕燕本為女子名,這兒即指伊人),且輕盈、嬌軟形容她的體態、舉止和談吐,真使人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之感。接著點出上面兩句乃是寫夢中人,作者是在夢中(華胥國)和她相會。「夜長」兩句補敘夢中情,兩人互訴情懷的口吻宛然在目:她在埋怨薄情郎怎能想像她長夜懷念之苦,他則有感於相思情意比春天來得還快。這是交織著歡樂與痛苦的場面。

下片是夢醒以後。先寫睹物思人,隨即借用富於浪漫情調的倩女離魂故事,設想伊人亦如倩女一般,其離魂亦不遠千里來與自己夢中相會、黯然歸去的凄涼況味,藉此展開新的境界。這種寫法,做到了白石自己所說的「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善之善也」

5、鷓鴣天

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

姜夔

京洛風流絕代人,因何風絮落溪津?籠鞋淺出鴉頭襪,知是凌波縹緲身。紅乍笑,綠長嚬,與誰同度可憐春?鴛鴦獨宿何曾慣,化作西樓一縷雲。

這首詞作於1189年三十四歲時。秋天的吳興苕溪渡口,風絮般飄落一位風塵女子——京洛風流絕代人。閃電一般,也在渡口的白石心頭一震,覺得此女甚美。對方似有所覺察,白石視線垂落,看到她籠鞋頭露出的鴉頭襪——前端丫狀如今日本式襪子。好感移情,這襪子給白石留下深刻印象,七八年後作《慶宮春》還曾提及。可憐可貴的痴情。白石《鷓鴣天》多懷念一位合肥女子,與合肥女似曾有些交往,與苕溪渡口這位京洛女子,不曾交一語,「所見」而已。

整首詞把這位京洛女子寫得超凡脫俗,溪津風絮簡直成了曹子建筆下的洛水女神,鴉頭襪凌波縹緲。下片更多詞人想像成份,女子乍笑長嚬(嚬同顰,皺眉),可見流落江南境遇不佳,「誰為同度可憐春」,誰是伊的保護人?孤零零的伊,該不會「化作西樓一縷雲」而飄逝?雪泥鴻爪的邂逅相遇,白石竟感發出那麼多的生命的真誠,薄倖者恐無法理解。一腔赤誠只自知,只有詞創作時才會傾吐這藏在潛意識里的酸辛情愫。

這詞中可能含有一點非分之想,但也屬閑雲野鶴式的一點尊重、理解和珍愛。與市井輕薄氣不可同日而語。

6、唐多令

安遠樓小集,侑觴歌板之姬黃其姓者,乞詞於龍洲道人,為賦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劉雲非、石民贍、周嘉仲、陳孟參、孟容,時八月五日也。

劉過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這是一首名作,後人譽為「小令中之工品。」工在哪裡?此寫秋日重登二十年前舊游地武昌南樓,所見所思,纏綿凄愴。在表層山水風光樂酒留連的安適下面,可以感到作者心情沉重的失落,令人酸辛。暢達流利而熟練的文辭描寫,和諧工整而圓滑的韻律,都好似在這酒酣耳熱縱情聲色的場面中不得不掛在臉上的笑容,——有些板滯不太自然的笑容。

這淡淡而深深的哀愁,如滿汀洲的蘆葉,如帶淺流的寒沙,不可勝數莫可排遣。面對大江東去黃鵠斷磯竟無豪情可抒!表中郎謂,「大抵物真則貴,真則我面不能同君面,而況古人之面貌乎?」讀此《唐多令》應該補充一句:「真則我面不能同我面」,初讀誰相信這是大聲鏜鞳的豪放詞人劉過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唐多令》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地寫出又一個具有個性獨創性的劉改之,此小令之「工」,首在這新境界的創造上。

7、蝶戀花

別范南伯

楊炎正

離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剗地東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為君愁絕聽鳴櫓。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尋春,依舊當年路。後夜獨憐回首處。亂山遮隔無重數。

夜雨對床,是兄弟、摯友之間,久別重逢,或即將離別時常有的親密情景。如白居易《招張司業宿》詩:「能來同宿否,聽雨對床眠。」蘇軾《東府雨中別子由》詩:「對床空悠悠,夜雨今蕭瑟。」便是這種情景的意境再現。「離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剗地東流去。」這里把「夜雨對床」的情感又增添了新的內容,不但寫出了夜雨燈前的意境,而且從夜雨聯想到春江水漲,又從春江水漲聯想到明朝行舟就要趁著水漲解纜而去。想到這里又未免報怨這春雨促成了離恨,摯友就要隨著東流的江水乘船離去了。不待明朝江上送別,今宵夜雨已使人覺得愁情滿懷。以上是通過開頭三句寫出離別前夕的惜別心情。「弱柳系船都不住。為君愁絕聽鳴櫓。」這二句卻是預寫江上送別的留戀感情:江岸上柔軟的柳枝更增添了依依惜別之情;縱然惜別還是不能把好友留住,就象這弱柳不能把行舟系住一樣。接下去筆鋒一轉,替好友寫惜別。「為君愁絕聽鳴櫓。」這一句寫得千回百轉,回腸盪氣,把真摯的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為君愁絕」就是替你愁極的意思。這是轉過一層去寫那就要登舟離去的好友別後的心境。此去水程,一路上聽著聲聲柔櫓(「鳴櫓」即鳴櫓,指搖櫓時發出的吱呦聲),漸行漸遠,會更加感到離別之苦,一定是愁不自勝的。詞的上片從別前夜雨對床寫起,已覺傷情;次寫江上送別欲留不住;再寫想像中的朋友一路之上的愁情,更加細膩入微。如此層層敘出,一層比一層摯婉,一層比一層感人。那真摯的友誼就象潺潺的溪水一樣,從內心深處自然地流淌出來了。

詞轉下片「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尋春,依舊當年路。」這是在話別時又回憶起當年的南徐舊事。南徐即南徐州。東晉南渡僑置南徐州於京口,後遂稱京口(今江蘇鎮江)為南徐。芳草渡大概是當時京口冶遊之地。趙嘏詩:「馬嘶芳草渡,門掩百花塘。」詩中種種意象頗能喚起這一類的聯想。特別是「想得尋春,依舊當年路」這一句中的「尋春」二字是暗指狎妓,那麼「芳草渡」自然是群妓聚居的地方了。詞人與范南伯當年同游南徐,在這里曾留下他們放盪不羈的青年時代的足跡。作者在《滿江紅》詞中,也曾寫過「麴塵香霧,西湖南陌」這些類似的回憶。作者青年時代的此種狂放行徑,從另一側面,卻能反映出他那不拘小節的豪放氣概,所以不能把這句詞的含意理解得過於拘滯。這里不過是借「芳草渡」當年狎妓,來回顧南徐舊事而已。「後夜獨憐回首處。亂山遮隔無重數。」江上執手話別之後,摯友就要登舟離去了。當行舟轉過遮斷視線的叢山時,他頻頻回首不忍離別,抑回首之處也正是自己日後孤獨地回憶今日離別的傷情之地。但那重重無情的高山還是會把視線遮斷,「亂山只礙離人目」,從今以後再也望不見好友的身影了。詞的下片從執手話別中敘出往日舊事與別後的相思,表現手法非常巧妙。作者打破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分界,把萬千思緒展現在同一空間之內,如此集中地表現出離別時的復雜心理,著實令人贊嘆不已

8、菩薩蠻

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辛棄疾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拍手笑山鷗,一身都是愁。

開篇即用擬人手法,說「青山」想和「高人」說話,「聯翩戰馬來無數」,是說「青山」心情迫切,象千軍萬馬一樣接連不斷地向人跑來。山頭的雲霧飛跑,看去似乎是山在跑,稼軒造句,堪稱奇絕。「細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這兩句說,山間雲霧在徘徊,(人)盼望降雨卻始終沒有盼來。這里描寫山間煙雲滾滾,山雨欲來的情景,但雨沒有盼到,他不免失望。這里顯然是借「青山」、「煙雨」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詞人壯志未酬,盼望與志同道合的「高人」共商國事,希望抗戰高潮到來……這一切最終並未實現,他不免悵然若有所失。

下片緊承上片,集中寫「愁」。

「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這兩句大意說,人們都說頭發是因為憂愁而變白的。可以想見,詞人因憂愁國事,此時頭發可能白了不少,雖然他這一年不過三十五歲。「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結尾兩句,詼諧有趣,而寓意頗深。他看到那滿山雪白的沙鷗,由白發象徵「愁」,想到沙鷗「一身都是愁」,乃至拍手嘲笑,這或者有「以五十步笑百步」之嫌。事實上當抗戰低潮之際,有些人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完全絕望,而辛棄疾對敵斗爭的信心始終並未泯滅,這就難怪他嘲笑那「一身都是愁」的沙鷗了。

本詞設喻巧妙,想像奇特,寫「青山」、「煙雨」有雄奇的色彩和奔騰的氣勢。作者深沉的思想、胸中的抱負和憤懣,都在寫景中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

9、漢宮春

立春日

辛棄疾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余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閑。閑時又來鏡里,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古稱「立春」春氣始而建立,黃河中下游地區土壤逐漸解凍。《歲時風土記》:「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綵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於家人之頭,或綴於花枝之下。」南朝·陳·徐陵《雜曲》:「立春歷日自當新,正月春幡底須故」。開篇用典,妥貼自然,不露痕跡,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裊裊」形容其搖曳,化靜為動,若微風吹拂,更見春意盎然。但一接意緒凄迷:「無端風雨,未肯收盡余寒」。手法頗似李清照《永遇樂》:「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都非只指自然界的天時變化。如今已立春,去年秋日南來的燕子正往北風,或許它們今夜會夢宿西園吧。「西園」,原指供皇帝游獵的場所,因其地處京城西郊,故稱西園。《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園八校尉」。北宋都城汴京西門外,有瓊林苑,亦稱西園,此應指後者。從「年時燕子」句看,此詞大約作於辛棄疾南歸後不久。寄情於燕,令人尋味不盡。「黃柑薦酒」,黃柑釀制的臘酒。「青韭堆盤」,把韭菜等裝到五辛盤里。據《本草綱目·菜部》稱:「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號五辛盤」。故蘇軾《立春日小集戲李端叔》詩去:「辛盤得青韭,臘酒是黃柑」。「渾未辦」(還未辦、全然未辦),情境大異,如此良辰,其情緒之悵悵,浮漾紙面了。

下片繼寫「春已歸來」。試看:東風著意,她吹得梅花微綻,清香四溢;柳吐金絲,柔條婀娜;似乎一點兒閑空都沒有。可是偏於此前冠以「卻笑」二字,既淡出了「薰梅染柳」,春情畫意,又可見實中有虛,虛中有幻,在此「立春日」,不過是美麗的想像而已。緊接一轉說東風還會忙裡偷閑:「又來鏡里,轉換朱顏」。頓挫盤郁,至此始托出真情:「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戰國策·齊策》六:「秦始皇(一作昭王)嘗使使者遺君王後玉連環,曰:『齊多知,而解此環不』?君王後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後引椎椎破之,謝秦使曰:『謹以解矣』。」此以清愁綿綿如連環不斷,無人可解,極言愁之多且深。最後一語破的:這愁是怕見花開花落,更是最怕去年由塞北來的大雁卻已先我而北還!那麼,這愁便也「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10、好事近

七月十三日夜登萬花川穀望月作

楊萬里

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穀。不是誠齋無月,隔一林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絕,看十五十六。

詞前小序點明全詞的中心是「望月」,同時點明時間是「七月十三日夜」,地點是「萬花川穀」。

「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穀。」「誠齋」,是楊萬里書房的名字,「萬花川穀」是離「誠齋」不遠的一個花圃的名字。開篇兩句,明白如話,說皎潔的月光尚未照進他的書房,卻照到了「萬花山谷」。作者用「未到」和「先到」巧設懸念,引人遐想。讀完這兩句,人們自然地要問:既然「誠齋」與「萬花川穀」相去不遠,何以月光照到了「萬花川穀」,作者的書房裡不見月光呢?緊接著兩句「不是誠齋無月,隔一林修竹。」使懸念頓解,也說明了作者為什麼要離開誠齋跑到萬花川穀去賞月。原來,在他的書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與「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實則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試想,竹子如果不是長得鬱郁蔥蔥,修長挺拔,怎麼會把月光「隔」斷?寥寥十一字,既解開了「月未到誠齋」的疑竇,也說明了書房處於竹林深處,環境幽雅僻靜。《宋史》記載,楊萬里在任永州零陵縣丞時,曾三次去拜訪謫居永州的張浚不得見面,後來「……以書談始相見,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萬里服其教終身,乃名讀書之室曰『誠齋』。」這樣,就可以想見楊萬里名為「誠齋」的書房是費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設置和安排的。

上片通過對照描寫,用「未到」和「先到」點明,此時誠齋仍處在朦朧暗影之中,而「萬花川穀」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寫「萬花川穀」的月色。「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兩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寫景,這兩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動地描繪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潔的月夜景色。「才」字與「已」字相呼應,使人想到作者在「十三」的夜裡欣賞到這樣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盡管現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瑩光潔,令人陶醉,但「十三夜」畢竟不能算是欣賞月色的最佳時刻。那麼,何時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陰歷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圓,是觀賞月光最好的日子。這樣,詞的結尾兩句,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個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絕,看十五十六。」「未是」二字壓倒前句描寫的美妙如玉,剔透晶瑩的境界,推出一個「秋光奇絕」的新天地,指出即將來臨的十五十六才是賞月的最佳時刻。尾二句筆墨看似平淡,卻表現出一個不同凡響的藝術境界,說明作者對未來、對美有著強烈的憧憬和追求。

9.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 賞析

賞析:這兩句是為人傳誦的名句,被稱為「古今俊語」。「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門帳飲無緒」遙相呼應,使人將酒醒後的情景同前面送別時的情景自然地聯系起來。妙在詞人不寫情而寫景,寓情於景中。他不直接說自己酒醒之後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飄流的孤舟中所見所感的三種物象:岸邊的楊柳,黎明時的冷風,空中的殘月,心中那種凄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現出來了。

(9)少年游慢賞析擴展閱讀

一、出處

雨霖鈴·寒蟬凄切

【宋代】【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二、譯文

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凄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三、作者簡介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庄,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

10. 少年游 柳永 詩詞鑒賞

(一)《少年游·長安古道馬遲遲》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夕陽島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
歸雲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去年時。

注釋
①少年游:欽定詞譜。又名《玉蠟梅枝》、《小闌干》。
②馬遲遲:馬行緩慢的樣子。
③鳥:又作島,指河流中的洲島。
④原上:樂游原上,在長安西南。
⑤目斷:極目望到盡頭。四天垂:天的四周夜幕降臨。
⑥歸雲:飄逝的雲彩。這里比喻往昔經歷而現在不可復返的一切。
⑦前期:以前的期約。既可指往日的志願心期又可指舊日的歡樂約期。
⑧狎興:游樂的興致。狎:親昵而輕佻。
⑨酒徒:酒友。蕭索:零散,稀少,冷落,寂寞。
⑩少年時:又作去年時。
譯文
在蒼茫的長安古道上,我騎著一匹瘦馬緩緩地行走著。古道旁邊高大的柳樹上許多知了在那狂亂地嘶叫著,聲音讓人難受。夕陽在寥闊無垠的郊原之外,而秋風吹在這曠野荒原上。我放眼向四處望去,沒有人煙,只有曠闊的天空籠罩大地。往事如雲煙,一去後便再無蹤跡,不知何時,能再回到從前的好時光。如今尋歡作樂的興致已經衰減,那些酒友也各自分開去,再也不像去年時那樣縱情歡樂。

作品鑒賞

一般人論及柳永詞者,往往多著重於他在長調慢詞方面的拓展,其實他在小令方面的成就,也是極可注意的。葉嘉瑩在《論柳永詞》一文中,曾經談到柳詞在意境方面的拓展,以為唐五代小令中所敘寫的「大多不過是閨閣園亭傷離怨別的一種『春女善懷』的情意」,而柳詞中一些「自抒情意的佳作」,則寫出了「一種『秋士易感』的哀傷」。這種特色,在他的一些長調的佳作,如《八聲甘州》、《曲玉管》、《雪梅香》諸詞中,都曾經有很明白的表現。然而柳詞之拓展,卻實在不僅限於其長調慢詞而已,就是他的短小的令詞,在內容意境方面也同樣有一些可注意的開拓。就如這一首《少年游》小詞,就是柳永將其「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寫入了令詞的一篇代表作。
柳永之所以往往懷有一種「失志」的悲哀,蓋由於其一方面既因家世之影響,而曾經懷有用世之志意,而另一方面則又因天性之稟賦而愛好浪漫的生活。當他早年落第之時,雖然還可以藉著「淺斟低唱」來加以排遣,而當他年華老去之後,則對於冶遊之事既已失去了當年的意興,於是遂在志意的落空之後,又增加了一種感情也失去了寄託之所的悲慨。而最能傳達出他的雙重悲慨的便是這首《少年游》小詞。
這首小詞,與柳永的一些慢詞一樣,所寫的也是秋天的景色,然而在情調與聲音方面,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在這首小詞中,柳永既失去了那一份高遠飛揚的意興,也消逝了那一份迷戀眷念的感情,全詞所彌漫的只是一片低沉蕭瑟的色調和聲音。從這種表現來判斷,這首詞很可能是柳永的晚期之作。開端的「長安」可以有寫實與托喻兩重含義。先就寫實而言,則柳永確曾到過陝西的長安,他曾寫有另一首《少年游》,有「參差煙樹灞陵橋」之句,足可為證。再就托喻言,「長安」原為中國歷史上著名古都,前代詩人往往以「長安」借指為首都所在之地,而長安道上來往的車馬,便也往往被借指為對於名利祿位的爭逐。不過柳永此詞在「馬」字之下接上「遲遲」兩字,這便與前面的「長安道」所可能引起的爭逐的聯想,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反襯。至於在「道」字上著以一「古」字,則又可以使人聯想及在此長安道上的車馬之賓士,原是自古而然,因而遂又可產生無限滄桑之感。總之,「長安古道馬遲遲」一句意蘊深遠,既表現了詞人對爭逐之事早已灰心淡薄,也表現了一種對今古滄桑的若有深慨的思致。
下面的「高柳亂蟬嘶」一句,有的本子或作「亂蟬棲」,但蟬之為體甚小,蟬之棲樹決不同於鴉之棲樹之明顯可見,而蟬之特色則在於善於嘶鳴,故私意以為當作「亂蟬嘶」為是。而且秋蟬之嘶鳴更獨具一種凄涼之致。《古詩十九首》雲「秋蟬鳴樹間」,曹植《贈白馬王彪》去「寒蟬鳴我側」,便都表現有一種時節變易、蕭瑟驚秋的哀感。柳永則更在蟬嘶之上,還加上了一個「亂」字,如此便不僅表現了蟬聲的繚亂眾多,也表現了被蟬嘶而引起哀感的詞人心情的繚亂紛紜。至於「高柳」二字,則一則表示了蟬嘶所在之地,再則又以「高」字表現了「柳」之零落蕭疏,是其低垂的濃枝密葉已凋零,所以乃彌見其樹之「高」也。
下面的「夕陽鳥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三句,寫詞人在秋日郊野所見之蕭瑟凄涼的景象,「夕陽鳥外」一句,也有的本子作「島外」,非是。蓋長安道上安得有「島」乎?至於作「鳥外」,則足可以表現郊原之寥闊無垠。昔杜牧有詩雲「長空澹澹孤鳥沒」,飛鳥之隱沒在長空之外,而夕陽之隱沒更在飛鳥之外,故曰「夕陽鳥外」也。值此日暮之時,郊原上寒風四起,故又曰「秋風原上」,此景此情,讀之如在目前。然則在此情景之中,此一失志落拓之詞人,又將何所歸往乎?故繼之乃曰「目斷四天垂」,則天之蒼蒼,野之茫茫,詞人乃雙目望斷而終無一可供投止之所矣。以上前半闋是詞人自寫其當時之飄零落拓,望斷念絕,全自外界之景象著筆,而感慨極深。
下闋,開始寫對於過去的追思,則一切希望與歡樂也已經不可復得。首先「歸雲一去無蹤跡」一句,便已經是對一切消逝不可復返之事物的一種象喻。蓋天下之事物其變化無常一逝不返者,實以「雲」之形象最為明顯。故陶淵明《詠貧士》第一首便曾以「雲」為象喻,而有「暖暖空中滅,何時見余暉」之言,白居易《花非花》詞,亦有「去似朝雲無覓處」之語,而柳永此句「歸雲一去無蹤跡」七字,所表現的長逝不返的形象,也有同樣的效果。不過其所託喻的主旨則各有不同。關於陶淵明與白居易的象喻,此處不暇詳論。至於柳永詞此句之喻托,則其口氣實與下句之「何處是前期」直接貫注。所謂「前期」者,可以有兩種提示:一則是指舊日之志意心期,一則可以指舊日的歡愛約期。總之」期」字乃是一種願望和期待,對於柳永而言,他可以說正是一個在兩種期待和願望上,都已經同樣落空了的不幸人物。
於是下面三句乃直寫自己當時的寂寥落寞,曰「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早年失意之時的「幸有意中人,堪尋訪」的狎玩之意興,既已經冷落荒疏,而當日與他在一起歌酒流連的「狂朋怪侶」也都已老大凋零。志意無成,年華一往,於是便只剩下了「不似少年時」的悲哀與嘆息。這一句的「少年時」三字,很多本子都作「去年時」。本來「去年時』三字也未嘗不好,蓋人當老去之時,,其意興與健康之衰損,往往會不免有一年不乃一年之感。故此句如作「去年時」,其悲慨亦復極深。不過,如果就此詞前面之「歸雲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諸句來看,則其所追懷眷念的,似乎原當是多年以前的往事,如此則承以「不似少年時」,便似乎更為氣脈貫注,也更富於傷今感昔的慨嘆。
柳永這首《少年游》詞,前闋全從景象寫起,而悲慨盡在言外;後闋則以「歸雲」為喻象,寫一切期望之落空,最後三句以悲嘆自己之落拓無成作結。全詞情景相生,虛實互應,是一首極能表現柳永一生之悲劇而藝術造詣又極高的好詞。總之,柳永以一個稟賦有浪漫之天性及譜寫俗曲之才能的青年人,而生活於當日之士族的家庭環境及社會傳統中,本來就已經註定了是一個充滿矛盾不被接納的悲劇人物,而他自己由後天所養成的用世之意,與他自己先天所稟賦的浪漫的性格和才能,也彼此互相沖突。他的早年時,雖然還可以將失意之悲,借歌酒風流以自遣,但是歌酒風流卻畢竟只是一種麻醉,而並非可以長久依恃之物,於是年齡老大之後,遂終於落得了志意與感情全部落空的下場。昔葉夢得《避署錄話》卷記下柳永以譜寫歌詞而終生不遇之故事,曾慨然論之曰:「永亦善他文辭,而偶先以是得名,始悔為己累,……而終不能救。擇術不可不慎。」柳永的悲劇是值得後人同情,也值得後人反省的。
(二)《少年游·參差煙樹灞陵橋》

參差煙樹灞陵橋①,風物②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③。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④。一曲陽關⑤,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⑥。

作品注釋

①灞陵橋:在長安東(今陝西西安)。古人送客至此,折楊柳枝贈別。
②風物:風光和景物。
③楚宮腰:以楚腰喻柳。楚靈王好細腰,後人故謂細腰為楚腰。
④蘅皋:長滿杜蘅的水邊陸地。蘅即杜蘅。
⑤陽關:王維之詩《渭城曲》翻入樂內《陽關三曲》,為古人送別之曲。
⑥蘭橈:橈即船槳,蘭橈指代船。

作品賞析

這是柳永漫遊長安時所作的一首懷古傷今之詞。上片寫詞人乘舟離別長安時之所見。「參差」二句,點明所詠對象,以引起傷別之情。回首遙望長安、灞橋一帶,參差的柳樹籠罩在迷的煙霧里。風光和景物還和漢、唐時代一樣。詞人觸景生情,思接百代。「衰楊」三句,進一步寫灞橋風物的滄桑之變,既「古」且「衰」的楊柳,幾經攀折,那婀娜多姿的細腰早已憔悴不堪了。時值霜秋,沒有暖意融融的春風,楊柳已經不堪忍受,況復「幾經攀折」,唯有憔悴而已矣!擬人化修辭手法的運用,不僅形象生動,而且也增強了表達效果。上片通過描繪眼中景、心中事、事中情的頓挫,寫出了詞人傷別中的懷古,及懷古心中的傷今。
下片寫離長安時置身舟中的感觸。「夕陽」句,點明離別之時正值暮秋的傍晚,一抹淡淡的夕陽,映照著古城煙柳。連用三個形容詞「閑」、「淡」、「老」,集中描寫「夕陽」的凋殘,「秋光」更是「老」而不振,清冷孤寂的環境,令人頹喪、悵惱的景物與詞人自己愁怨的心情交織在一起,使他愈增離恨。「離思」句,極寫離思之多、之密,如長滿杜蘅的郊野。然後以「陽關曲」和「斷腸聲」相呼應,烘托出清越蒼涼的氣氛。結句「獨自憑蘭橈」,以詞人獨自倚在畫船船舷上的畫面為全篇畫上句號,透露出一種孤寂難耐的情懷。
本詞緊扣富有深意的景物,以繁華興起,又陡轉蕭瑟,有詠古之思和歷史變遷之嘆,但未觸及歷史事實,不加議論,只是通過描寫富有韻味的景物和抒發離情別緒來突出感情的波瀾起伏,虛實互應,情景相生,筆力遒勁,境界高遠。
開篇總攬灞橋全景「參差煙樹灞陵橋」一句,直接點明所詠對象,暮色蒼茫中,楊柳如煙;柳色明暗處,霸橋橫卧。灞橋是別離的象徵,眼前凄迷的灞橋暮景,更易牽動羈泊異鄉的情懷。灞橋不僅目睹人世間的離鸞別鶴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滄桑、升沉變替的見證。「風物盡前朝」一句,緊承首句又拓展詞意,使現實的旅思羈愁與歷史的興亡之感交織,把空間的迷茫感與時間的悠遠感融為一體,貌似冷靜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與沉鬱的情懷。「哀楊古柳」三句從折柳送別著想,專寫離愁。作者想像年去歲來,多少離人此折柳贈別,楊柳屢經攀折,纖細輕柔的柳條竟至「憔悴」!此詞寫衰楊古柳,憔悴衰敗,已不勝攀折。以哀景映襯哀情,借傷柳以傷別,加倍突出人間別離之頻繁,別恨之深重。
自「夕陽閑淡秋光老」一句始,詞境愈加凄清又無限延伸。面對灞橋,已令人頓生離思,偏又時當秋日黃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陽殘照,給本已蕭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層慘淡的色彩,也給作者本已凄楚的心靈再籠罩一層黯淡的陰影。想到光陰易逝,遊子飄零,離思愁緒綿延不盡,終於溢滿蘅皋了。「離思滿蘅皋」,是用誇張的比喻形容離愁之多,無所不在。
「一曲《陽關》」兩句,轉而從聽覺角度寫離愁。作者目瞻神馳,正離思索懷,身邊忽又響起《陽關》曲,將作者思緒帶回別前的離席。眼前又進行一場深情的餞別,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嘗別離之苦,舊恨加上新愁,已極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傳統的離別之地,情形加倍難堪,耳聞《陽關》促別,自然使人肝腸寸斷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聞,無不關合離情紛至沓來。詞末以「獨自憑蘭橈」陡然收煞。「獨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難舍的別衷、孤身飄零的苦況,盡含其中。
這首詞運用了回環斷續的藝術手法,藉助灞橋、古柳、夕陽、陽關等寓意深遠的意象,不加絲毫議論,只通過憑吊前朝風物,就抒發無限的感慨,做到了「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
作者簡介

柳永
(約987-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景庄,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宋仁宗朝景祐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柳屯田。為人放盪不羈,終身潦倒。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與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風婉約,詞作甚豐,創作慢詞獨多,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詞人。發展了鋪敘手法,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詞作流傳極廣,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生平亦有詩作,惜傳世不多。有《樂章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