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中賞析
⑴ 鑒賞:《月夜舟中》戴復古
賞析:
這是一首七律抒情詩,全詩敘寫詩作者在深秋夜晚,乘舟途中的凄涼感觸,將月夜客舟在寂靜的碧波中孤獨行駛,泛舟的詩作者所見所聞,寫得極其深刻,以清新樸素的筆觸,展現出豐富深厚的內容。
全詩情隨景生,以景見情,情景交融,渾為一體,情飄逸而真摯、景情淡而優美,詩包容於物,物升華為詩。
起句:「滿船明月浸虛空」,以一句「滿船明月」,兩個形容詞相連,切入視角破題,彷彿一下子把讀者帶入了夜闌人靜的江面上,與詩作者共同泛舟的境地,由明月綠水連綴成意象,展現出一幅靜謐迷人的夜色江面美景。
而「明月」一詞,更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頻頻藉以抒情的意象,如李白的《靜夜思》中就用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牧的《泊秦淮》首聯也同樣用「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都是借月寫景抒情的詩句。
本詩首聯寫的是一輪明月,伴隨著點點繁星,在深秋夜晚的天空中,灑滿著柔和的光輝,照耀著在江面緩緩行駛的客舟,此時詩作者正坐在船中,觸景生情、來了靈感與詩興,大有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之感,頓然間,借景抒懷。
詩詞是抒情言志的藝術,選用什麼景物抒懷,則看詩人的敏銳目光與洞察能力,用「滿船明月浸虛空」作為起句,展現出作者不同凡響的剪裁能力與富於想像力。承句:「綠水無痕夜氣沖」。詩人不直接說明夜深人靜。
而是托辭說「綠水無痕」,形容江面水清浪靜,難道綠水真的沒有一點點的痕跡嗎?非也、綠水也許靜謐,但詩作者此時的內心是躁動的,有以靜襯動的意圖。寫境的詩,著重造境、以境寄情,「無痕」一詞為本詩渲染夜間江面蒼涼的氣氛。
作者有意藉助深夜江面風平浪靜的意境,流露出詩作者極度落寞的內心世界,然而作者並沒有正面點破,甚是撩撥讀者的心弦,讓讀者吟而思之,這正是詩的內涵之處。
頷聯:「詩思浮沉檣影里,夢魂搖曳櫓聲中」,詩思,詩興,詩的思路,「浮沉」隱現起伏。「檣影」,泛指帆影,「櫓聲」,搖槳的響聲。此時詩作者的靈感與詩的思路越來越清晰,詩人的思路隨著「檣影」浮沉起伏,借詩興嘆,所有的詩魂,都浮沉起伏在櫓聲中。
詩思既嚴慎周密,亦隱晦曲折,但「浮沉」一詞則表達作者的思路,卻也縹緲不定,暗示詩人多愁善感的一面,無心欣賞江面恬靜的夜景,把思緒都寄託於檣影里與櫓聲中,詩句顯得自然,手法嫻熟。
頸聯:「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碧潭」江中深而清之潭,「紅蓼風」,生長在水邊開紅花的蓼草,我想詩人不會是單純的寫景,他的「寫景」,是蘊藏有寓意的,不懂欣賞詩的人,以為詩人在純粹地寫景。
其實不然,詩是發抒作者感情的高雅藝術,故情藏於詩,景蘊藏情,便是詩魂的體現。用「冷落」與「悲鳴」兩個形容詞對仗,無疑是加深了夜闌人靜江面蒼涼的氣氛,這也正是造境的手法,同時更加流露出詩作者孤獨的寓意。
也是詩作者內心世界感情的流露,是本詩創意上的升華,彷彿「星辰」與「鴻雁」冷落的不是「碧潭水」,也非是「紅蓼風」,而是冷落自己本身的存在。頷聯與頸聯,在章法上有承轉詩意的作用,詩作者往往都把情景突出地表現於上述兩聯之中,本詩也不例外。
如果說情感的馳縱是抒情言志的需要,那麼借景物抒情,則是詩詞藝術審美的要素。詩不宜平鋪直敘,然而詩作者並沒有直敘自己被冷落,卻巧妙地隱匿了自己被冷落真正的內心世界,寫景抒情的詩,更宜於表達奔放縱逸的思想感情。
情是詩的靈魂,但作者非這樣作,而是把所有真實感情隱藏於意境中,讓讀者猜測。尾聯:「數點漁燈依古岸,斷橋垂露滴梧桐」。「數點漁燈」,江面上夜間無數漁船上的燈,已經夜泊靠岸,作者又以詩化的語言,把讀者的目光引向早已依岸的點點漁火,意象地表現。
夜已深,所泛客舟尚未到達埠頭。其文采橫溢、詩意飛揚,詩語空靈多變,物我相觸,展現手法多樣,突出了詩作者的情感有如奔流不息的江水,浮沉起伏,情韻之酣暢,充溢著抒情的流動美,這也許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吧。
結句「斷橋垂露滴梧桐」,「斷橋與垂露」這是繁雜事物中的一種抽象表現手法。「斷橋」泛指殘破的舊橋,「垂露」一詞意在表達夜已很深,露珠已垂落,深秋夜晚的露珠,總是在後半夜,方能灑落;意象鮮活生動。結句在律詩中稱之為「合句」,也就是說,是全首詩的「綜述」。
但詩作者在結句中並沒有「綜述」的措辭,而是繼續描摹夜深人靜、萬籟俱寂的凄涼景象,吟罷,似乎不守詩律,而詩人還無法全部抒發心中的落寞與孤獨心情,詩詞是詩人寄情的產物。
詩作者到底要賦予多少「意念」才能將心中的感觸展現得淋漓透徹呢?這首耐人尋味的抒情詩,給讀者留下了幾許的懸念,收筆顯得意猶未逮,興猶未盡的奇境,其思想性與藝術性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1)夜中賞析擴展閱讀:
南宋戴復古《月夜舟中》
滿船明月浸虛空,綠水無痕夜氣沖。
詩思浮沉檣影里,夢魂搖曳櫓聲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
數點漁燈依古岸,斷橋垂露滴梧桐。
譯文:
月夜,裝載著明月清光的船在水上飄浮,好像沉浸在虛空中一樣。平靜澄澈的江水,散發著秋夜逼人的寒氣。我的詩興在浮沉的帆影中起伏,夢魂恍惚在不定的櫓聲中動盪。
碧潭水中靜靜地映照出天上星辰,蓼草風聲伴隨著鴻雁悲鳴。古來停船靠岸的地方閃耀著幾點漁家燈火,梧桐葉上墜落下來的露珠滴在斷橋上。
戴復古(1167—?) 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詩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號石屏,漢族。天台黃岩(今屬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遊江湖,後歸家隱居,卒年八十餘。曾從陸游學詩,作品受晚唐詩風影響,兼具江西詩派風格。部分作品抒發愛國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現實意義。
⑵ 霽夜中,早有秋聲隨墮夜,都將涼意伴流螢,從感官描寫賞析這句話
該句詩翻譯為:只留下早就開始零落的秋葉,發出在親吻大地時的秋的琴韻,眼版前也似乎浮現出草權坡上的螢火蟲在涼意漸濃的夜空中劃出流動的光的跡。
秋聲是聽出來的,墮葉也是聽出來的,在夜裡,落葉不是肉眼觀察到的。這里用秋聲墮葉的聽覺動態和月夜飛螢的視覺動態交相輝映,來引動清秋逸興。
⑶ 梵高的《星月夜》作品賞析。
作品鑒賞:梵·高通過這幅畫作不是想用浩瀚的宇宙來反襯出人類的渺小,令人類生出畏懼之心,而是傳達出一種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天空中飛卷的星雲,好像在旋轉著跳舞,好像鮮花一樣怒放,那柔韌的枝條雖然力量微薄,卻無畏地抽向天空。而直上雲端的巨大柏樹,形如一團黑色的火舌,不屈地奮力伸展著枝葉。傳達出作者內心的苦悶和憂郁。也表現出人類的掙扎與奮斗。
這幅畫的色彩主要是藍和紫羅蘭,同時也有星星發光的黃色,深藍色的 基調,給人以沉重的感覺,加強了夜色的黑暗,前景中的柏樹用了深綠和棕色,意味著黑夜的籠罩。明亮的白色和黃色來畫星星及周圍的光暈,又給人一種溫暖光明的感覺。
梵·高運用濃厚並且短促的筆觸,交織成彎曲的旋轉線條,海浪般的圖形使畫面呈現出炫目的奇幻景象,畫中旋渦狀的天空與平靜的村落形成對比。在大面積冷色調的流動星雲中,一輪橙色的月亮散發出亮光,彷彿明燈般點亮了沉寂的夜宅,奇幻的色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整個畫面著色搭配協調。濃淡相宜,深淺適中,很好地配合了畫中的氛圍。
拓展資料:
作品簡介:《星月夜》(The Starry Night)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威廉·梵高於1889年在法國聖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創作的一幅油畫,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現藏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作者簡介:文森特·梵·高(1853-1890年),出生於荷蘭贊德特鎮一個新教牧師之家,24歲之前,曾在海牙、倫敦、巴黎等地的古匹爾畫店當店員。後來成為傳教士,在比利時西南部的博里納日礦區傳教,由於同情和支持窮苦礦工的要求而被解職,在度過了一段極度失望和貧困的生活後,他決定在藝術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脫。
⑷ 中秋夜的作品賞析
中秋夜 李嶠
圓魄1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2千里外,不有雨兼風3? 1.圓魄:回指中秋圓月答 。
2.安知:哪裡知道。
3.雨兼風:急風和暴雨 天上升起一輪明月,都說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月色。哪裡知道遠在千里之外,就沒有急風暴雨呢?
⑸ 求海子《夜》賞析 要非常詳細
本詩看似是一首情詩,其實情詩與否並不重要,只是我認為「門外黑夜的嘴唇」回中的另一半確是答海子最重要的知音,而詩中的「有水的村莊」也是海子和故人所戰斗,耕耘過的地方。如今斯人已去,留下的只有海子一個人的緬懷,這就是海子為他寫著詩歌的原因吧。從兩個的世界到孑然一身,這是人生最大的寂寞呀。
⑹ 求詠懷·夜中不能寐賞析
三國魏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阮籍所作。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憂思專是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屬產生,以琴聲來排泄心中的苦悶。這里以「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著意寫詩人的苦悶和憂思。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帳幔上,寫帶有幾分涼意的清風吹拂在詩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種凄清的氣氛。這似乎是在寫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詩人,清風吹拂的是詩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說寫景正是為了寫人。這樣寫,比直接寫人,更富有藝術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盡,意味無窮。
「孤鴻號野外,翔鳥鳴北林。」是繼續寫景。是寫孤鴻在野外哀號,而盤旋的飛鳥在北林上悲鳴。如果說,上兩句是寫詩人的所見,這兩句就是寫詩人的所聞。所見者清風、明月,所聞者鴻號、鳥鳴,皆以動寫靜,寫出寂靜凄清的環境,以映襯詩人孤獨苦悶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在月光下,清風徐來,詩人在徘徊,孤鴻、翔鳥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朧,夜色蒼茫,他(它)們見到什麼:一片茫茫的黑夜。表現了詩人的孤獨、失望、愁悶和痛苦的心情。
⑺ 春江花月夜中的春。賞析。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起首四句,就兩現春江、兩現明月、兩現潮、兩現海,交錯疊現的景觀立即把人帶進了一個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後一句,又為整篇描寫的江月埋下了伏筆。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我們看到,詩人在第二組是寫初月的朦朧,第三組是寫高月的皎潔,並發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面對這一輪江月深深地思考著,滿懷感慨和迷惘。也許後來大詩人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以及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詩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組的起句「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與劉希夷的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則如出一轍。張若虛感嘆江月長明而人生短促,劉希夷感慨風物依舊而人生易老,兩者之間何其相似!這里月的疊用、人的疊用以及江的疊用,有一種音節美、韻律美,斷而復續,飛絲相接,給人一種清峻雄奇之感。詩人創造的這種詩歌語言形式,後來發展成為散曲和民歌中的「頂針續麻體」,至今中國詩壇還留有它動人的影子。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最神奇的就是這白雲一片,悠悠來去,使萬丈溝壑一線飛渡,從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樓頭,一筆帶出離人怨婦的主題。有人對此詩的主題多有非議,殊不知幾千年中國歷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為生計而奔波,離人怨婦,正是社會底層的生活現實。而且愛情和相思,是人類文學永恆的主題,沒有哪一代人能避開,古今中外,真正避開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國「八大樣板戲」。樣板戲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個妻子一出場就遭土匪槍殺外,八部戲劇再沒有一對夫妻,也沒有一對情人。而如此一首詩、如此一輪明月,還有什麼題材比寫離人怨婦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相思情懷才配凄清如許的一輪江月,也惟有純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顯皎潔。這樣大開大合的過渡,手法巧妙如神來之筆,令人拍案叫絕。在這樣一個明月之夜,是誰家遊子飄盪在一葉扁舟之中,他家在何處?又是誰佇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樓頭思念她的遠方飄零者呢?僅用兩句,合寫離人怨婦,總領下文。然後派出八句描寫怨婦: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樓頭明月總在怨婦心頭眼底徘徊,照著早已懶用的妝台明鏡。月明之夜,離愁別緒更加縈懷,使人無法排遣。而那一輪明月偏又浸透簾瓏、照亮砧石,況且簾卷不去、手拂不開。此時遠行的人兒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矚望而無法相依相訴,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懷,說來他也無法聽到。我多想隨這籠天罩地的月光飛流到他身邊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鴻雁那樣高飛遠舉,也不能把這寂寞樓頭的相思明月帶給他,何況這春江里只有躍浪的魚兒激起幾個漩渦兒呢!寥寥數語,怨婦的離愁別恨已寫到極致。接著筆鋒一轉,又派出八句來寫遠方的遊子: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映月忽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昨夜忽夢落花飄零,春已半殘,可是寄身異地他鄉,回家的日子還遙遙無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趕往大海,好像要將春天帶走一樣。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覺已經西斜。斜月漸漸隱入海霧,這時北方南方、碣石瀟湘有多少遊子還在趕著回家,有多少離人怨婦還在遠隔千山萬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幾人在這輪明月下趕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著這野浦孤舟,思念著遠方的親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邊花樹點染得凄清如許,人間離情萬種都在那花樹上搖曳著、彌漫著。在這樣勾魂奪魄的意境里結束全篇,情筆生花,餘音繞梁。
我們在詩篇中看到江與月這兩個主題中的主題被反復拓展,不斷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樹這紛繁的形與景,和著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復雜的光與色,並通過與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一幅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詩人沒有局限於一輪江月,而是把一種復雜的人類情感貫穿始終。無論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潔還是斜月與落月的迷離纏綿,抑或樓頭月的徘徊、鏡中月的清影、簾內月的傾注、砧上月的流照,無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輪明月寫到如此清雅且奪人心魄的地步,就不僅僅是傳世之作、而應該是曠世之作了。自《詩經》至張若虛,其間一千幾百年,沒人把一輪江月寫得如此凄美多情。在詩歌的表現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齊梁聲律學,經過多年的醞釀發展,到了張若虛手裡,恍如金丹煉成突現奇光,語言聲律與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樣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詩歌發展還找不到前進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輪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詩國的燦爛。而張若虛之後,又是一千多年過去了,仍然無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這般淋漓盡致,歷盡滄桑變幻,詩篇不朽而江月依舊。
⑻ 《月夜舟中》的詩歌鑒賞
1、望月:它在許多詩人筆下都是思鄉、念親的標志,多傳達離愁別恨、寂寞思歸之情。例如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折柳:多傳達惜別懷遠、思鄉之情。杜牧《獨柳》:「含煙一株樹,拂地搖風久。佳人不忍折,悵望回纖手。」
3、長亭:多傳達離情別緒、思鄉懷遠、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是陸上的送別之所。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
4、流水: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5、聞笛:多傳達離別之苦、相思之情和內心的孤寂。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6、梧桐:梧桐則是凄涼悲傷的象徵。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涼寂寞的深宮里,形孤影單、卧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託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其他如「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
7、雲:遊子,飄泊,以浮雲比喻在外漂泊的遊子的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8、寒冬:比喻陷入困頓、社會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等。如「喜氣排寒冬,逼耳鳴睍睆。如今更誰恨,便可耕灞滻。」(韓愈《贈張籍》)
9、紅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源自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10、逐鹿:指群雄並起,爭奪天下。如「下國卧龍空誤主,中原逐鹿不因人」(溫庭筠
《過五丈原》)
11、烽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
《春望》)
12、哀鴻: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詩歌寫使臣行於四方,見流民如鴻雁飛集於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袁鳴之聲不絕。後來以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
13、巴歌:亦稱巴唱、巴謳、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謙詞。多和「陽春白雪」比照著來寫,表達自己的微不足道。
14、吳鉤:泛指寶刀、利劍。例如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通過看吳鉤,拍欄桿,表達了自己意欲報效祖國,建功立業,而又無人領會的失意情懷。
15:雙鯉:代指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詩雲:「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即以雙鯉借代遠方來信。
16、採薇:借指隱居生活。《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後來也表現堅守節操。
17、碧血:借指為正義事業所流的血。後來也用戶碧血」、「萇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竇娥冤》:「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冤情不淺……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18、折桂:比喻科舉及第。典出《晉書》:「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
19、懷桔:指孝順雙親。
20、擊楫:謂立志報效國家,收復失地。
21、詠絮:謂女子詠雪。指女子工於吟詠,有非凡的才華。後來「詠絮」即指詠雪,「詠絮才」即非凡才華。
22、柳營:指軍營。後也代稱紀律嚴明的軍營。細柳營:漢代周亞夫屯軍之地。王維《觀獵》「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23、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傳?成公九年》一楚人鍾儀囚於晉,仍然戴南冠.彈奏南國音樂,範文子稱贊這是君子之行:後來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懷有節操的囚徒生活。
24、菊花: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並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徵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里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
25、梅花: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願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26、杜鵑: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徵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子規鳥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像,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凄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凄清的景物,寄託了幽深的鄉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27、鷓鴣: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里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等,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一種鳥。
28、寒蟬: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寒蟬鳴我側」(三國人曹植《贈白馬王彪》)等詩句也表達這樣的情思。
29、鴛鴦:指恩愛的夫婦,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唐人盧照鄰《長安古意》)
30、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以雁寫思的還有「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唐人趙嘏《長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宋人戴復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鴻雁傳書的典故大家比較熟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如「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
31、浮雲:比喻在外漂泊的遊子,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32、丁香:指愁思或情結,如「
⑼ 記承天寺夜遊賞析
本文寥寥數筆,攝取一生活片斷,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行文自然,宛如行雲流水,無絲毫刻意為文的痕跡。文章雖短,卻具非凡藝術魅力,同時也揭示極其深刻之人生真理,算得小品文中的極品。但世人對文章每多誤解(蓋有餘秋雨這樣的故意誤讀,見資料),即權威編定之教科書及教參亦不能例外。
「烏台詩案」後,蘇軾以軟禁犯人的身份到黃州,他杜門深居,參禪禮佛,盪滌心靈的塵垢;融入自然,欣賞天地之大美。一個新我終於破繭而出。他深深地感到士人以「道」抗「勢」的荒謬。他感嘆「我生天地間,一蟻寄大磨。區區欲右行,不救風輪左。」「譬之於蟻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蟻右去,磨疾而蟻遲,故不得不隨磨以左回焉。」
解脫自由的生活,精神上的變化,反映到詩文上,即以儒家入世精神自勵,關注社會民生而變為超曠放達。曠達不是逃避生活,而是直面生活後對生活的一種審美化消解。蘇軾黃州後期之精神境界實已上升至審美境界,觀其後來起而復用之後,實已「不吝情去留」,在官則為民辦事,小人當道則馬上上書請去,既自被貶惠州,亦自瞭然不痛。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敘事。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裡,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於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
第二層寫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像: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盪,於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氣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第三層便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緻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⑽ 客中夜坐 賞析
客中夜坐(明·袁凱)
落葉蕭蕭淮水長
故園歸路更微茫
一聲新雁三更雨
何處行人專不斷腸
***
此詩屬文字淺顯,西竺且解其意如下:
秋風蕭瑟 落葉凋零
行客渡淮 前路茫茫
故園已渺 何時能歸
北雁南飛 鳴聲凄涼
夜來不眠 苦雨敲窗
對此景象 遊子斷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