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寬溪山行旅圖賞析
❶ 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有什麼特點
范寬以山水畫著稱,習前人而自成一家。他注重寫生,深入自然山川,觀察不同自然氣候下山水的形態變化。《溪山行旅圖》以峻偉屹立的大山,一瀉千里的飛瀑,路邊淙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驢隊行旅,真實地反映了北方山川壯美,使人如身臨其境。顯示了畫家獨具雄健、豐厚的藝術特色。
❷ 范寬通過溪山行旅圖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和精神
這是美術課上老師說的,
表達了作者豁達開朗的心情,和堅韌不拔、堅不可摧的精神。表現出自然與生命的和諧相融。行旅隊體現出商人的勤勞。
希望你能滿意,把分給我!!!
❸ 溪山行旅圖的賞析
范寬以雄健、冷峻的筆力勾勒出山的輪廓和石紋的脈絡,濃厚的墨色描繪出秦隴山川峻拔雄闊、壯麗浩莽的氣概。這幅豎長的大幅作品,不僅層次豐富,墨色凝重、渾厚,而且極富美感,整個畫面氣勢逼人,使人猶如身臨其境一般。撲面而來的懸崖峭壁佔了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二。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頭仰看,山就在頭上。在如此雄偉壯闊的大自然面前,人顯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條小路,一隊商旅緩緩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給人一種動態的音樂感覺。馬隊鈴聲漸漸進入了畫面,山澗還有那潺潺溪水應和。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就是詩情畫意!詩意在一動一靜中慢慢顯示出來,彷彿聽得見馬隊的聲音從山麓那邊慢慢傳來,然後從眼前走過。
巍峨的山峰,蔥蘢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繪出雄偉的自然景色;山路間行商的小小馱隊又顯出了人世間生活的脈搏,自然與人世的生命活動處於和諧之中。
❹ 北宋畫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描繪了怎樣的場景
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件珍品。畫面上,堅實厚重的峰巒拔地而起,壁立千仞,巍峨摩天,迫人心目。山體刻畫有一種雕刻般的斧鑿之感,開後世斧劈皴之先河。山頂布滿密林,澗水滂沱,似乎可以聽見轟然作響,樹木密布如蓋,墨色濃重,凡此種種,都是范寬獨具的畫風特色。綜觀全軸,氣象雄偉非常,震撼人心。
❺ 有一道高一美術鑒賞題問范寬《溪山行旅圖》是高遠、深遠、平遠還是都不是選擇題 請各位智者給予答復,謝
「高遠」,並不是拘泥於字面的「居高望遠」。而是:「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也有一種說法叫作「蟲視」,倒有些故意把自己放在低處的意思,看什麼都是高大雄偉、氣勢磅礴,視平線也基本上處在畫面的下端,用來描摹崇山峻嶺再合適不過了。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就是運用高遠法的典型佳作。
「深遠」則是「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意思就是借給觀眾一雙千里眼,看得到萬水千山,丘丘壑壑都濃縮在畫面的尺寸之間。至於視平線則多處於畫作的上端,類似於現在說的「鳥瞰」。元代黃公望的《九峰雪霽圖》,一派群山莽莽、溪澗回轉的無限風光,無疑都是拜深遠法所賜。
「平遠」的視平線則處在畫面的中間或者是中部偏上的位置,即:「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元代倪瓚的作品多呈現出這樣的視覺效果,像他的《漁庄秋霽圖》,三段式構圖,表現出太湖的雲水朦朧,精緻悠閑的小景山水。平遠的優勢正在於能把南方山水的鍾靈神秀和雅逸平和,搬到畫面上來。
❻ 溪山行旅圖的藝術特徵和思想內容是什麼
范寬以雄健、冷峻的筆力勾勒出山的輪廓和石紋的脈絡,濃厚的墨色描繪出秦隴山川峻拔雄闊、壯麗浩莽的氣概。
這幅豎長的大幅作品,不僅層次豐富,墨色凝重、渾厚,而且極富美感,整個畫面氣勢逼人,使人猶如身臨其境一般。撲面而來的懸崖峭壁佔了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二。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頭仰看,山就在頭上。在如此雄偉壯闊的大自然面前,人顯得如此渺小。 巍峨的山峰,蔥蘢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繪出雄偉的自然景色;山路間行商的小小馱隊又顯出了人世間生活的脈搏,自然與人世的生命活動處於和諧之中,一隊商旅緩緩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給人一種動態的音樂感覺。馬隊鈴聲漸漸進入了畫面,山澗還有那潺潺溪水應和。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就是詩情畫意!詩意在一動一靜中慢慢顯示出來,彷彿聽得見馬隊的聲音從山麓那邊慢慢傳來,然後從眼前走過。
米芾對范寬 的繪畫風格曾作過這樣的描述:「范寬山水叢叢如恆岱,遠山多正面,折落有勢。山頂好作密林,水際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虛,水若有聲。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無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勢雖雄偉,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我們把這段話用來與本圖勘校,就會感到很是妥貼。所以歷來鑒藏家和美術史家們均堅信此圖為范寬真跡。近年對畫幅樹下草業間「范寬」二字款 的發現更證實了這點。
《溪山行旅圖》,好就好在靜止的畫面有一種動感,一幅空間藝術的繪畫卻有一種時間藝術的感覺。面對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繪畫,體味著畫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發出由衷的贊嘆。此畫單從構圖方面說,應屬於平易之境,但它卻產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筆墨的酣暢厚重。此圖經清內府收藏,《石渠實笈初編》著錄。
上頭的枚「御書之寶」方璽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顯的宋代特點。可見,這幅名畫曾經被收藏於北宋的皇宮。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宮里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其中也包括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第二枚御用方印, 「御書之寶」的印鑒,是乾隆皇帝專門用於收藏的印鑒。
希望能給你幫助, 謝謝
❼ 范寬通過溪山行旅圖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和精神 快
這是美術課上老師說的,
表達了作者豁達開朗的心情,和堅韌不拔、堅不可摧的精神.表現出自然與生命的和諧相融.行旅隊體現出商人的勤勞.
❽ 為什麼說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是一幅古代山水畫的典範
這幅畫在絹地上的山水立幅,以幾乎三分之二的巨大篇幅描寫一座巍峨高聳的遠山,它雖然位於遠處,卻如劈面而來。山頂上鬱郁蔥蔥的密林與體現山岩紋理的「雨點」,彼此映襯,加強了這座大山的凝重與雄渾,山間只落千仞的懸瀑與山下似雲若霧的一片空濛,相生相應,卻又突現了山勢的高遠。面對此景,「高山仰止」之情,難免油然而生。中近景只佔畫面的三分之一,中景是欺負的丘陵山岡、茂密的從樹、似隱若現的樓台與遠遠流來的泉水。近景但見幾塊巨石。在近中景之間,枝葉扶疏的老樹之下,商旅趕著負運貨物的驢隊正在緩步而前。目注此景,似乎可以聽到近處的蹄聲得得,稍遠的泉水淙淙,欣賞者的思路由山水而及於人事。在這富裕感染力的作品中,畫家把「山從人面起」般的令人驚愕的崇高感與商旅緩行山間的牧歌式的情調巧妙地結合起來,把雄壯無比的山川景色與人們的和平生活結合起來,使這一幅作品就成為了成熟期中國山水畫「大山大水」全景式構圖的傑出代表。
如果按焦點透視的法則來看,這幅畫的藝術處理是無法解釋的,不是近大遠小,而是近小遠大,不是平視,不是仰視,有不全是俯視。畫家似乎是坐著直升飛機由下而上地攝取景物,近景與中景在他的面前幾乎全是平視而略帶俯視的,就是遠景中那恍如當面矗立的堂堂高山,從山頂密林的走向和只畫團團樹冠而使枝幹掩映其下的手法來看,依然是略帶俯視的角度。正因為畫家不拘泥於近大遠小的法則,不受一個焦點的限制,敢於使焦點按立意需要而上下游動,所以有效地提高了藝術概括力,加強了藝術表現力,高度強化了自己的感受,尤其是那似近實遠的高山,給人留下了寓目難忘的印象。
從六朝以來,不少畫家都在描山摹水,也都在表達特定立意的同時探索著空間的表現,但對山水的認識多多少少還與老莊思想乃至「煙霞仙聖」相關,表現空間的手段主要也是「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的「平遠法」。自吳道子之後,特別是中晚唐五代以來,直面人生的山水畫家,才更自覺地從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繫上理解山水,把山水作為某些文人隱居的場所,進而作為民族世代生息斗爭的環境表現,為從整體上把握這個民族共存的「大物」與「活物」而努力探索,於是足以體現江山幽奧的「深遠法」出現了,接著又摸索出了「高遠法」、中國山水畫表現空間的獨特手法「三遠法」終於隨著內容的開拓而完成了。而這,正是《溪山行旅圖》得以出現的時代背景,范寬之所以成為史有定評的傑出山水畫家,也正是因為他以自己不同凡響的藝術創造體現了時代的認識和時代的藝術水平。
❾ 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賞析(或評論)
「溪山行旅圖」是范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占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
打開《溪山行旅圖》,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們眼簾的,還有不少收藏者的題款,而這些題款,就成了揭開名畫流傳千年的唯一線索。
這枚「御書之寶」方璽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顯的宋代特點。可見,這幅名畫曾經被收藏於北宋的皇宮。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宮里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其中也包括范寬的《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局部
繼續看畫,就會發現第二枚御用方印,這枚 「御書之寶」的印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