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北島迷途
㈠ 北島的''迷途"的理解
「你」指尋找的對象--美好的東西,是確定的,但這美好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則又是不確定的,是指友誼?愛情?理想?美?還是指人?物?事業?都無法確定,但似乎又都包容於其中,這無疑又擴展了詩歌的容量,也為讀者的欣賞留下空間。
㈡ 「迷途」(北島)點評,要快極限(一天)
《迷途》以本我為中心,揭示了對現實的迷茫和無奈。這首詩雖然詩人內心復雜,思想迷亂,但仍然能看到詩人渴望寧靜,純真的內心。詩裡面:「鴿子、森林、藍灰色的湖泊」都是童話一樣的世界,作品的主題表現對現實的迷茫,希望得到解脫和尋找出路。「一顆迷途的蒲公英」這種幼小與內心在迷途中產生的單薄有機結合,加深了讀者心理感受,在非現實的理想狀態下「藍灰色的湖泊」中,看到的仍然是「微微搖晃的倒影」,說明詩人在對現實的不平靜與理想中寧靜的渴望形成了一種對比,在視覺上是一幅畫。在詩中「微微搖晃」「深不可測」正是作者本人,那種對現實的憂慮和深不可測的眼神,也無法看清方向,理想依然是遙遠的。在此,作者內心的疑問由現實向虛似中的倒影發出,詩人的詩與內心的表白,與真實的個性相結合,在視覺上與內心的感受上形成沖擊。有些讀者認為詩人的詩難懂,晦澀,但我們看到詩人不是在刻意地追求隱晦,而是發自內心的表白和渴望,這正是詩人的性格。
㈢ (理解賞析)北島的一首詩《界限》
首先看一段文字:
我把自己躺平在一塊巨岩上
然後從胸口掏出
大把大把的藍
塗抹天空
——洛夫
上面這段文字是台灣詩人洛夫在《背向大海》里的詩句,在這里我為什麼引用?主要就是這段話或許能幫助樓主理解為什麼【我在流動】。這里並不是我在流動,而是我跟著河水在流動,或者說我的影子在流動。
引用上面一段文字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要提到一個名詞【超現實手法】,洛夫是一個慣用超現實手法的詩人。而在一篇極具分量的對北島詩作的負面評論中。就對北島意象的運用持質疑態度,認為這已經變成了超現實的想法了。——《江弱水:孤獨的舞者。沒有背景與音樂——從歐陽江河序談北島詩》
先不管評論方式是否得當,單從某些方面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這首詩歌就是沒有聲音,只有空間跟影像。
北島做為朦朧詩的代表人物,其詩歌相對來說是比較隱晦的。讀懂這種詩需要一種解碼器。比如《迷途》中「鴿子」就是代表希望,理解這種詩歌最簡單的方式是抓【詩眼】,這首的詩眼是【對岸】。
好吧,我真的是准備認真給你寫賞析的,可是我查了一下這邊這個回答已經說得差不多了:http://..com/link?url=6XoxvQ8--qjTuJUa
如果這樣還幫你到你的話麻煩追問,哪兒不明白都能夠追問。我盡力給你解答!
同時我看到你連續提問了兩個北島的詩和一個顧城的。等我有空幫你解答吧。
請相信我關注的領域,可參考我的回答記錄!
㈣ 北島迷茫的詩,我想讀到北島有關迷茫方面的詩歌
北島《迷途》詩欣賞
北島,原名趙振開,1949年8月2日生於北京.祖籍浙江湖州,中國當代詩人,為朦朧詩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曾當過編輯,後在歐美多國擔任教職及駐校作家,80年代移居美國,曾獲瑞典筆會文學獎、美國西部筆會中心自由寫作獎、獲古根海姆獎學金.被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榮譽院士.
1970年開始寫作,1978年與芒克等人創辦《今天》.出版的詩集有:《陌生的海灘》(1978年)、《北島詩選》(1986年)、《在天涯》(1993年)、《午夜歌手》(1995年)、《零度以上的風景線》(1996年)、《開鎖》(1999年),其他作品有:《波動》及英譯本(1984年)、《歸來的陌生人》(1987年)、《藍房子》(1999年).北島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出版.
北島的詩歌創作開始於十年動亂後期,「反映了從迷惘到覺醒的一代青年的心聲,十年動亂的荒誕現實」造成了詩人獨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靜和深刻的思辨性,代表作有「太陽城札記」和「紅帆船」等.「清醒的思辨與直覺思維產生的隱喻、象徵意象相結合,是北島詩顯著的藝術特徵,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論式警句,造成了北島詩獨有的振聾發聵的藝術力量.」
《迷途》以本我為中心,揭示了對現實的迷茫和無奈.這首詩雖然詩人內心復雜,思想迷亂,但仍然能看到詩人渴望寧靜,純真的內心.詩裡面:「鴿子、森林、藍灰色的湖泊」都是童話一樣的世界,作品的主題表現對現實的迷茫,希望得到解脫和尋找出路.「一顆迷途的蒲公英」這種幼小與內心在迷途中產生的單薄有機結合,加深了讀者心理感受,在非現實的理想狀態下「藍灰色的湖泊」中,看到的仍然是「微微搖晃的倒影」,說明詩人在對現實的不平靜與理想中寧靜的渴望形成了一種對比,在視覺上是一幅畫.在詩中「微微搖晃」「深不可測」正是作者本人,那種對現實的憂慮和深不可測的眼神,也無法看清方向,理想依然是遙遠的.在此,作者內心的疑問由現實向虛似中的倒影發出,詩人的詩與內心的表白,與真實的個性相結合,在視覺上與內心的感受上形成沖擊.有些讀者認為詩人的詩難懂,晦澀,但我們看到詩人不是在刻意地追求隱晦,而是發自內心的表白和渴望,這正是詩人的性格.
當今的網路詩提倡晦澀,刻意追求朦朧,違背自已的個性去追求屬於他人的高度,這種方向是錯的.詩有品,有性.寫詩只有根據自我的個性去發展,學習他人的經驗而又不失自我,不刻意地去追隨,就是一段成熟的發展過程.任何學習,借鑒只有在完善自我發揮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充分體現.
詩境不一,詩性不一.詩人應該一步一個腳印地挖掘自我,不斷學習,才會進步.詩是自由的,自然的,高雅的,人性的自然暢露也是生命的共同感悟.只有敢剖析自我,面對現實,摒棄低俗,才能與他人共享你的精神世界.
附:
【迷途】
沿著鴿子的哨音
我尋找著你
高高的森林擋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顆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藍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搖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測的眼睛
賞析北島《和弦》
這首詩主題是和弦,利用四個不同的場景來發出和弦之聲,詩人仍然在追求著理想的世界,那種純凈.四段的後兩句重復著「孤零零的,海很遙遠」,不難看出詩人內心在嚮往那片海.在詩人的一生中,可以想像追求著內心的海,海的自由,遼闊,而自已是一座孤島,希望自已的世界,在海洋的懷抱里,享受大自然的恩澤.
在第一段中,是一段童話一樣的世界,如夢如幻.「小湖」在詩里可以聯想眼睛,內心,世界.作者喜歡湖,藍色的,充分自由的,內心的世界;第二段是一種動態的現實,在街上看到的景;第三段在身邊的景,幾個男孩「撥動著吉他吟唱」這種和弦是一種沉思「煙頭忽明忽暗」,但「海仍很遙遠」.我就象「野貓孤零零的」.最後一段,詩人就象所有的男人一樣,把對大自然的愛,象心愛的女人一樣相結合,這種柔美如「波浪悄悄涌來」,「匯成柔和的曲線」.但仍是一個「夢孤零零的」「海很遙遠」.
整體詩表面柔和,有色調和境象,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嚮往和心底發出的和弦聲,這四段是一個大世界,這個世界從來就不缺少美,但是很遙遠.這與我們現在的現實很一至,大家都嚮往內心的純美,享有自由自在的生活,誰不願意在海邊無憂地生活,這是大家的和弦和內心.
附:
【和弦】
樹林和我
緊緊圍住了小湖
手伸進水裡
攪亂雨燕深沉的睡眠
風孤零零的
海很遙遠
我走到街上
喧囂被擋在紅燈後面
影子扇形般打開
腳印歪歪斜斜
安全島孤零零的
海很遙遠
一扇藍色的窗戶亮了
樓下,幾個男孩
撥動著吉他吟唱
煙頭忽明忽暗
野貓孤零零的
海很遙遠
沙灘上,你睡著了
風停在你的嘴邊
波浪悄悄涌來
匯成柔和的曲線
夢孤零零的
海很遙遠
㈤ 求北島的《迷途》全詩
沿著鴿子的哨音
我尋找著你
高高的森林擋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藍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搖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測的眼睛
㈥ 迷途的<<迷途>> 北島
沿著鴿子的哨音
我尋找著你
高高的森林擋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藍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搖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測的眼睛 「鴿子的哨音」常規應是光明和美好的召喚,而且也的確導致了詩中「我」的「尋找」。但它指引的卻是「擋住了天空」的森林中的小路以及隨後的「迷途」,光明與幽暗在矛盾中共存。這一矛盾現象又重現在尋找的結果中,「藍灰色的湖泊」、「微微搖晃的倒影」、「深不可測」都充滿了虛幻色彩,似乎正合「迷途」中不真實與錯誤的暗示;但第二人稱直呼的「你」,以及那雙「眼睛」,無疑是真實的,至少對詩人的心理期待而言是如此。這種亦真亦幻、光暗閃爍的色彩正源自對意象中多意性的展示。詩作者有明顯的懷疑與自省意識,從而更強化了詩歌涵義的曖昧。這首詩中,詩人顯然在置疑常規的尋找—克服障礙—找到模式,而是自覺接受了「迷途」,正是在這一次「理性」的放棄與自我意識的故意沉睡中,尋找的目標出現了。但詩人並不能無條件地相信這個目標,因為它只是水中的「倒影」,只是一雙寓意無窮而又空洞的「眼睛」。這「眼睛」,也許是進一步迷途的誘惑,但也是對於下一次尋找的召喚,一如詩歌開首處「鴿子的哨音」。
我們受詩人的召喚走上征途,但目標並不明確,一如那雙眼睛,只能閃爍在森林深處幽暗的湖泊中。但尋找的過程是充滿意味的,它在時刻的迷途、轉向和頓悟中摸索前進,於矛盾和迷惑中尋得個人的理解。因此,這首詩又恍似一篇閱讀的寓言,提醒著我們詩歌閱讀中的微妙之處。
㈦ 北島的《迷途》賞析
初看《迷途》,一種深深的觸動油然而生,我不懂,為何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元,在北島的組合下會有如此的效果。回頭尋覓北島在其中注入的靈魂,我找到了「綠葉與鮮花」的足跡。
《迷途》中的意象,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物,可在北島的巧妙安排下,卻產生了並不普通的境界。「沿著鴿子的哨音,我尋找著你。」鴿子是家喻戶曉的,但在這里用的是鴿子的特殊身份——信使,因而產生了奇妙的效果。我尋找著你,是追隨著鴿子的「哨音」,這溢滿了相思之切。但鴿子畢竟是動物,這消息是否確切,是否是帶給詩人的,都是不確定的,這就給詩人的尋找蒙上了一種或隱或現的神奇色彩,前途有著希望可又充滿迷茫。開門見山,詩人含蓄地體現了主題「迷途」二字。「森林」的出現,連「天空」都給擋住了,它的高與的大,讓人頓覺「山窮水復疑無路」,很形象地表達了中途跋涉的艱難。九牛二虎,竭盡所能,為的是不一定能找得到的你。這也許並不明智,但其中勇往直前的堅定,深深地感動著我,這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嗎?
本來鴿子就是一個很不可靠的信使,可詩人接下來的向導竟然是「迷途的蒲公英」。蒲公英本來就是隨風而飛,毫無自己的意志選擇,更何況在詩人眼中還是迷途的。這更增添了詩人對能達到目標的渺茫和不自信。蒲公英把詩人帶向了湖泊,沒有說明沒有交代,但這一意象的出現,卻讓人明白已到了終點。詩人找到你了嗎?沒說。可湖泊是「藍灰色」的,讓人感受到了詩人的幾乎瀕臨崩潰的心,這巨大的失望,彷彿是置身於一片灰濛蒙的空闊境界中,累得快要到下了身邊卻沒有可以依靠的東西的無助與失落。到這里,詩人把「迷途」這一主題經過三步推上了顛峰,讓人想到了寒窗苦讀十幾年,換來的卻是名落孫山的痛苦。
後來詩人筆鋒一轉,把我們從絕望的懸崖推上了成功的領獎台。想不到在這看似無望的湖泊,詩人找到瞭望眼欲穿的「你」,終於工夫不負有心人。在這里「倒影」是不可缺少的一員,「微微搖晃的倒影」使詩人先不見你而突然發現「你」,顯得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而且,詩人發現的是「你」「深不可測的眼睛」而不是整一個的「你」,這既含蓄地表明詩人已功德圓滿,而又進一步為之前的不發現增強了合理性。好詩!
㈧ 北島 迷途 寫作背景
七十年代末直至八十年代中,中國詩壇出現了一股名之為「朦朧詩」的風潮,習慣了新中國政治詩歌樣式的讀者多用此來指責這一批作者的晦澀難懂,因為他們在一首詩中找不到一個簡潔明了的「中心思想」,也看不到曾經熟知的昂仰氣派。在閱讀「朦朧詩」的過程中,讀者遭遇的一片「象徵的森林」,眾多意象枝繁葉茂地伸展著,昏暗了原本應該筆直寬闊的道路,讀者在「小路上」時刻面臨「迷途」的威脅,又隨時有著柳暗花明的驚喜。這種閱讀經驗打擊了當時人的期待視野,但似乎更切合詩歌本身的要求。北島是「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這首《迷途》不僅完整地體現了朦朧詩的特徵,而且由於內容的關系,它幾乎也成了我們閱讀詩歌的一個寓言。
「朦朧詩」之所以朦朧,主要在於兩方面的原因。其一,這批詩人重新發現了詩歌意象的繁復性和多意性,用形象思維的跳躍、逆轉和矛盾共存修正了以往詩歌的單意性和線性思維模式。如在這首詩中,「鴿子的哨音」常規應是光明和美好的召喚,而且也的確導致了詩中「我」的「尋找」。但它指引的卻是 「擋住了天空」的森林中的小路以及隨後的「迷途」,光明與幽暗在矛盾中共存。這一矛盾現象又重現在尋找的結果中,「藍灰色的湖泊」、「微微搖晃的倒影」、 「深不可測」都充滿了虛幻色彩,似乎正合「迷途」中不真實與錯誤的暗示;但第二人稱直呼的「你」,以及那雙「眼睛」,無疑是真實的,至少對詩人的心理期待而言是如此。這種亦真亦幻、光暗閃爍的色彩正源自對意象中多意性的展示。第二個原因是,詩作者有明顯的懷疑與自省意識,從而更強化了詩歌涵義的曖昧。這首詩中,詩人顯然在置疑常規的尋找—克服障礙—找到模式,而是自覺接受了「迷途」,正是在這一次「理性」的放棄與自我意識的故意沉睡中,尋找的目標出現了。但詩人並不能無條件地相信這個目標,因為它只是水中的「倒影」,只是一雙寓意無窮而又空洞的「眼睛」。這「眼睛」,也許是進一步迷途的誘惑,但也是對於下一次尋找的召喚,一如詩歌開首處「鴿子的哨音」。
從某種意義上說,閱讀也是一次尋找。我們受詩人的召喚走上征途,但目標並不明確,一如那雙眼睛,只能閃爍在森林深處幽暗的湖泊中。但尋找的過程是充滿意味的,它在時刻的迷途、轉向和頓悟中摸索前進,於矛盾和迷惑中尋得個人的理解。因此,這首詩又恍似一篇閱讀的寓言,提醒著我們詩歌閱讀中的微妙之處。
㈨ 北島迷途的象徵意
「鴿子的哨音」常規應是光明和美好的召喚,而且也的確導致了詩中「我」的「尋找」。但它指引的卻是「擋住了天空」的森林中的小路以及隨後的「迷途」,光明與幽暗在矛盾中共存。這一矛盾現象又重現在尋找的結果中,「藍灰色的湖泊」、「微微搖晃的倒影」、「深不可測」都充滿了虛幻色彩,似乎正合「迷途」中不真實與錯誤的暗示;但第二人稱直呼的「你」,以及那雙「眼睛」,無疑是真實的,至少對詩人的心理期待而言是如此。這種亦真亦幻、光暗閃爍的色彩正源自對意象中多意性的展示。詩作者有明顯的懷疑與自省意識,從而更強化了詩歌涵義的曖昧。這首詩中,詩人顯然在置疑常規的尋找—克服障礙—找到模式,而是自覺接受了「迷途」,正是在這一次「理性」的放棄與自我意識的故意沉睡中,尋找的目標出現了。但詩人並不能無條件地相信這個目標,因為它只是水中的「倒影」,只是一雙寓意無窮而又空洞的「眼睛」。這「眼睛」,也許是進一步迷途的誘惑,但也是對於下一次尋找的召喚,一如詩歌開首處「鴿子的哨音」。
我們受詩人的召喚走上征途,但目標並不明確,一如那雙眼睛,只能閃爍在森林深處幽暗的湖泊中。但尋找的過程是充滿意味的,它在時刻的迷途、轉向和頓悟中摸索前進,於矛盾和迷惑中尋得個人的理解。因此,這首詩又恍似一篇閱讀的寓言,提醒著我們詩歌閱讀中的微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