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賈生課文賞析

賈生課文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3-16 07:12:35

『壹』 賈誼論的作品原文

賈誼論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1,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2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3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4,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觀賈生之論5,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6,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仲尼聖人,歷試於天下,苟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齊,三宿而後出晝7,猶曰:「王其庶幾召我。」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孫丑8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後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夫絳侯9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10,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11?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12,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游浸漬13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後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14!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15,紆郁16憤悶,趯然17有遠舉之志。其後以自傷哭泣,至於夭絕18。是亦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19。是故非聰明睿智20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古今稱苻堅21得王猛22於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23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24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25,不能復振。而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26哉!

『貳』 賈誼的《過秦論》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後人如何評價這篇文章

《過秦論》一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
《過秦論》是一篇史論,其主旨在於分析"秦之過"。上篇通過對秦國興盛歷史的回顧,指出秦國變法圖強而得天下,"仁義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則具體地論述了秦統一之後的種種過失。中篇指出秦統一天下,結束了多年的戰亂,本來處在很好的形勢中,但秦始皇沒有制定出正確的政策,反而焚書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時,仍不能改正原先的過失,終致國家傾覆。《過秦論》的下篇後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諸侯並起,豪俊相立"的時候,如果子嬰能改變原來錯誤的政策,"閉關據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後"安土息民",徐圖發展,甚至可以重新恢復國家的統一。但遺憾的是,秦朝鉗口閉言的一貫政策,導致上下"雍閉",子嬰孤立無親,終於不免滅亡的命運。
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其目的是提供給漢文帝作為改革政治的借鑒。

『叄』 賈生古詩帶拼音

《賈生》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一首借古諷今的詠史詩。

全文: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xuān shì qiú xián fǎng zhú chén , jiǎ shēng cái diào gèng wú lún 。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lián yè bàn xū qián xí ,bú wèn cāng shēng wèn guǐ shén 。

翻譯:

漢文帝求賢,宣示召見被貶臣子。賈誼才能,確實高明無人能及。只是空談半夜,令人扼腕嘆息。文帝盡問鬼神之事,隻字不提國事民生。

(3)賈生課文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寫作年代,有兩種說法。其一為馮浩在《玉溪生詩集箋注》中所言此詩為李商隱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鄭亞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時所作。因李商隱時為一郡之長,故須主奉祭祀大事,於是借題發揮,創作了本詩。

另一說為楊柳提出,認為此詩當於大中二年三、四月間李商隱離開桂林北上後滯留荊巴時期所作。

此詩意在借賈誼的遭遇,抒寫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其著眼點不在個人的窮通得失,而在於指出封建統治者不能真正重視人才,使其在政治上發揮作用。

詩中選取漢文帝宣室召見賈誼,夜半傾談的情節,寫文帝不能識賢、任賢;「不問蒼生問鬼神」則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葯求仙,荒於政事,不顧民生的昏庸特性。

此詩寓慨於諷,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對賈誼懷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備受排擠、壯志難酬的感傷。

『肆』 滿江紅 的原文賞析

原文:

滿江紅·寫懷

宋代:岳飛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譯文:

我怒發沖冠,靠在欄桿處,一場急驟而來的雨剛剛停歇。抬頭望眼,向著天空大聲呼叫,豪壯的胸懷激動劇烈,三十年功績名位成了塵土,征戰千里只有浮雲明月。莫虛度年華,白了少年頭,獨自悔恨悲悲切切!

靖康年的恥辱,尚未洗去。作為臣子的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只想駕御戰車,踏破賀蘭山敵人的營壘。壯士們打仗餓了就吃匈奴的肉,談笑渴了就飲匈奴的血。我要重新,收復舊日國家的疆土,再回京闕向皇帝報捷。

賞析:

上片寫作者悲憤中原重陷敵手,痛惜前功盡棄的局面,也表達自己繼續努力,爭取壯年立功的心願。開頭五句「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起勢突兀,破空而來。胸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燒,不可阻遏。

這時,一陣急雨剛剛停止,詞人站在樓台高處,正憑欄遠望。他看到那已經收復卻又失掉的國土,想到了重陷水火之中的百姓,不由得「怒發沖冠」,「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怒發沖冠」是藝術誇張,是說由於異常憤怒,以致頭發豎起,把帽子也頂起來了。

「怒發沖冠」,表現出如此強烈的憤怒的感情並不是偶然的,這是作者的理想與現實發生尖銳激烈的矛盾的結果。「壯懷激烈」!嘯是蹙口發出的叫聲。「壯懷」,奮發圖強的志向。他面對投降派的不抵抗政策,真是氣憤填膺,「怒發沖冠」。

岳飛之怒,是金兵侵擾中原,燒殺虜掠的罪行所激起的雷霆之怒;岳飛之嘯,是無路請纓,報國無門的忠憤之嘯;岳飛之懷,是殺敵為國的宏大理想和豪壯襟懷。這幾句一氣貫注,為我們生動地描繪了一位忠臣義士和憂國憂民的英雄形象。

接著四句激勵自己,不要輕易虛度這壯年光陰,爭取早日完成抗金大業。「三十功名塵於土」,是對過去的反省。表現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努力抗戰的思想。三十歲左右正當壯年,古人認為這時應當有所作為,可是,岳飛悔恨自己功名還與塵土一樣,沒有什麼成就。

「三十」是約數,當時岳飛三十二歲。「功名」,即前面說到的攻克襄陽六郡以後建節晉升之事。宋朝以「三十之節」為殊榮。然而,岳飛夢寐以求的並不是建節封侯,身受殊榮,而是渡過黃河,收復國土,完成抗金救國的神聖事業。

正如他自己所說「誓將直節報君仇」,「不問登壇萬戶侯」,對功名感到不過象塵土一樣,微不足道。「八千里路雲和月」,是說不分陰晴,轉戰南北,在為收復中原而戰斗。是對未來的瞻望。「八千」是約數,極言沙場征戰行程之遠。

「雲和月」是特意寫出,是說出師北伐是十分艱苦的,任重道遠,尚須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才能「北逾沙漠,喋血虜廷」(《五嶽祠盟記》),贏得最後抗金的勝利,上一句寫視功名為塵土,這一句寫殺敵任重道遠,個人為輕,國家為重,生動地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熱忱。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意思相同,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精神。這對當時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的斗爭,顯然起到了鼓舞鬥志的作用。與主張議和,偏安江南,苟延殘喘的投降派,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等閑」,作隨便解釋。「空悲切」,即白白的痛苦。「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既是岳飛的自勉之辭,也是對抗金將士的鼓勵和鞭策。詞的下片運轉筆端,抒寫詞人對於民族敵人的深仇大恨,統一祖國的殷切願望,忠於朝廷即忠於祖國的赤誠之心。

「靖康」是宋欽宗趙桓的年號。「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突出全詩中心,由於沒有雪「靖康」之恥,岳飛發出了心中的恨何時才能消除(「臣子恨,何時滅」)的感慨。這也是他要「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原因。又把「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具體化了。

從「駕長車」到「笑談渴飲匈奴血」都以誇張的手法表達了對兇殘敵人的憤恨之情,同時表現了英勇的信心和無畏的樂觀精神。「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以此收尾,把收復山河的宏願,把艱苦的征戰,以一種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來。

既表達要勝利的信心,也說了對朝庭和皇帝的忠誠。岳飛在這里不直接說凱旋、勝利等,而用了「收拾舊山河」,顯得有詩意又形象。這首詞代表了岳飛「精忠報國」的英雄之志,表現出一種浩然正氣、英雄氣質,表現了報國立功的信心和樂觀主義精神。

詞里句中無不透出雄壯之氣,充分表現作者憂國報國的壯志胸懷。這首愛國將領的抒懷之作,情調激昂,慷慨壯烈,充分表現的中華民族不敢屈辱,奮發圖強,雪恥若渴的神威,從而成為反侵略戰爭的名篇。

(4)賈生課文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詞的創作背景,有多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岳飛第一次北伐,即岳飛30歲出頭時所作。第二種說法:公元1136年(紹興六年)。紹興六年,岳飛第二次出師北伐岳飛很快發現自己是孤軍深入,既無援兵,又無糧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

此次北伐,岳飛壯志未酬,鎮守鄂州時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第三種說法:《滿江紅》創作的具體時間應該是在岳飛入獄前不久。

『伍』 漢代賈誼的文章最著名的一篇是

秦孝公(1)據崤函(2)之固,擁雍州(3)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4),有席捲天下(5),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6)之心。當是時也,商君(7)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8)而斗諸侯(9)。於是秦人拱手(10)而取西河(11)之外。
孝公既沒(12),惠文、武、昭襄(13)蒙故業,因(14)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15)之地,北收要害之郡(16)。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17)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18)天下之士,合從(19)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20)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21)從離(22)衡,兼(23)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24)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shào)滑、樓緩、翟(zhái)景、蘇厲、樂(yùe)毅(25)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26)之倫制(27)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28)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qūn)巡而不敢進(29)。秦無亡矢遺鏃(zú)(30)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31),追亡逐北,伏屍百萬(32),流血漂櫓(3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國(34)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35)之餘烈,振長策而御(36)宇內,吞二周(37)而亡諸侯,履至尊(38)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39)四海。南取百越(40)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41),委命下吏(42)。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43),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44)之道,焚百家之言(45),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46),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dí)(47),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48)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49),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50)。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51)之固,金城(52)千里,子孫帝王(53)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54)。然陳涉瓮牖(yǒu)繩樞(55)之子,氓(méng)隸(56)之人,而遷徙之徒(57)也;才能不及中人(58),非有仲尼、墨翟〔dí〕之賢,陶朱、猗(yī)頓之富;躡足行伍(59)之間,而倔起阡陌(60)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61)。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62)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yōu)棘矜(qín)(63),非銛(xiān)於鉤戟長鎩(64)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65)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ó)長絜(xié)(66)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67)之勢,序八州(68)而朝同列(69),百有(70)余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nàn)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1]

『陸』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原文及翻譯

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原文:

屈原者,名平,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王甚任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汩羅以死。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翻譯:

屈原,名字叫平,擔任楚懷王的左徒。(他)知識廣博,記憶力很強,明了國家治亂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職位相等,想爭得楚王對他的寵愛,便心裡嫉妒屈原的賢能。

楚懷王派屈原制定國家的法令,屈原編寫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見了,就想要走草稿,屈原不給。(上官大夫)於是讒毀他說:「君王讓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沒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誇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聽了很生氣,因而疏遠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分辨是非,諂媚國君的人遮蔽了楚懷王的明見,邪惡的小人危害公正無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讒臣所容,所以憂愁深思,就創作了《離騷》。「離騷」,就是遭遇憂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處境困難時,總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給以援助),所以勞累疲倦時,沒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內心悲傷時,沒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使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盡忠心用盡智慧,侍奉他的國君,小人離間他們,可以說處於困境啊。誠信卻被懷疑,盡忠卻被誹謗,能沒有怨憤嗎?屈原作《離騷》,是從怨憤引起的啊。

這時秦昭王和楚國通婚,要同懷王會見。懷王打算去,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楚王去:「為什麼要斷絕和秦國的友好關系呢?」懷王最終去了。進入武關後,秦國的伏兵截斷了歸楚的後路,扣留懷王求得割讓土地。懷王很生氣,不答應。他逃跑到趙國,趙國不敢接納他。

他又回到秦國,最終死在了秦國,屍體被運回楚國埋葬。懷王的大兒子頃襄王繼位做國君,用他的弟弟子蘭做令尹。楚國人全抱怨子蘭,因為他勸說懷王去秦國卻未回;屈原也痛恨他,雖然(自己)被流放,仍然眷戀楚國,關心懷王,不忘祖國而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夠有一天能覺悟,楚國壞的習俗有一天能改變。

他關心君王振興國家,想把楚國從衰弱的局勢中挽救過,在一篇作品(《離騷》)里再三表達這種意願。然而終於無濟於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令尹子蘭聽說了屈原憤恨他的話後,很生氣,馬上派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詆毀屈原,頃襄王聽了很生氣,又把屈原放逐出去。

屈原走到江邊,披散著頭發沿著水邊邊走邊吟唱,臉色憔悴,形體和容貌都像乾枯的樹木一樣。一個漁翁看見就問他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到這里?」屈原說:「全世界混濁卻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卻只有我一人清醒,(我)因此被放逐。」

漁翁說:「聰明賢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順隨世俗的變化。全世上都混濁,為什麼不順著潮流推波助瀾?眾人都醉了,為什麼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為什麼要保持高尚的節操志向,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用手彈去冠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塵土。

一個人,誰又能用清凈潔白的身體,去受臟物的污染呢?(我)寧願跳入水中,葬身魚腹,又怎能用高尚純結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塵垢呢?」於是寫下了《懷沙》賦,便抱著石頭,自己跳到汨羅江死了。

屈原死了以後,楚國(還)有宋玉、唐勒、景差這些人,都愛好文學並且憑借擅長寫賦受到人們稱贊;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辭,(卻)始終沒有人敢於直諫。從這以後,楚國一天比一天縮小,幾十年後,最終被秦國滅國。

(6)賈生課文賞析擴展閱讀: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主要寫的是屈原、賈誼兩個人的傳記,他們雖然不是同時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處。他們都是才高氣盛,又都是因忠被貶,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學上又都成就卓著。所以,司馬遷才把他們同列於一篇。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作者筆端飽含感情,行文幽抑哀惋。而司馬遷自己也同樣是才高氣盛,因忠而遭受不幸,所以他表面上寫屈原、賈誼,實際上也在寫他自己。

『柒』 李商隱的《無題》原文及賞析

一、原文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二、賞析

首聯是極度相思而發出的深沉感嘆,在聚散兩依依中突出別離的苦痛。「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

頷聯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詩人以象徵的手法寫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愛情追求。「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於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

「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彷彿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

頸聯從詩人體貼關切的角度推測想像出對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寫出了年輕女子"曉妝對鏡,撫鬢自傷"的形象,從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憂愁。

尾聯想像愈具體,思念愈深切,便愈會燃起會面的渴望,這就是其內容。既然會面無望,於是只好請使者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拓展資料

三、譯文

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更是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豐盛如雲的鬢發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情人。

四、作者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捌』 賈誼的《過奏論》的文言文翻譯

秦孝公占據餚山,函谷關那樣險固的地方(關隘),擁有雍州一帶那樣遼闊的地方,(秦國的)國君臣子牢固據守來(窺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樣捲起,象用布包一樣)有並吞天下,佔領海內,控制全國的意圖,吞並八方的野心。在這時,商鞅輔佐秦孝公,在國內建立法律制度,致力於耕種紡織,修造防守進攻的武器,對外實行連橫,來使諸侯各國相鬥。於是秦國人毫不費力地取得了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繼承現任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了漢中,向西攻佔了巴、蜀,向東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據了重大的城邑.六國的諸侯都很害怕,於是結合聯盟商討削弱秦國的辦法,不惜珍貴的財寶以及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有本領的人,採用合縱策略締結盟約,相互援助,結為一體.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公子,都賢明聰慧而又寬宏厚道、愛惜人民,尊敬賢才而又重視士人,他們約為合縱之盟,以離間秦國的連橫之策,聚合了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等國的民眾.於是,六國中有才能的人,如寧越、徐尚、蘇秦、杜赫等人為他們謀劃;齊明、周最、陳軫 、召滑、樓緩、翟景、蘇歷、樂一等人宣傳他們的合縱抗秦的主張;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繆、田忌、廉頗、趙奢等人統帥他們的軍隊.他們曾以十倍於秦國的土地,以百萬甲士的軍隊,攻打函谷關而進擊秦國.秦人打開函谷關迎擊敵軍,然而,九國的軍隊猶豫、徘徊而不敢前進.秦人沒有破費一支箭稈失去一支箭,可是天下的諸侯已經疲憊不堪了.於是合縱離散,盟約失敗,六國諸侯們爭著割讓土地去賄賂秦國.秦國也就有了足夠的力量從他們這一弊端入手制服他們,追擊逃走的敗兵,殺得敗軍橫屍百萬,流的血水竟能浮起矛盾來;秦國趁著有利的條件,宰割諸侯的國家,占著諸侯的山河.強大一些的國家請求接受歸順,弱小一些的國家則前去朝拜稱臣.延續到孝文王、庄襄王,他們在位的時間很短.國家沒有發生什麼戰爭. 等到秦始皇即位,他發揚了六代君王遺留的事業,揮鞭用武力來征服各國終於吞並了東周、西周並且滅亡了諸侯各國,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刑具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撼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他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領只得低著頭、用繩子捆住脖子表示投降,把自己的生命交給獄吏掌握.於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築長城並固守邊境,把匈奴趕退七百餘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侵擾,六國的遺民再也不敢拿起弓箭來復仇.於是,秦始皇廢除了先王的治國之道,焚毀了諸子百家的著作,用這種辦法來愚化百姓;毀掉著名的城池,殺掉了許多有志之士;收繳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陽城裡,並加以銷毀了,鑄成了十二尊銅人,用這種辦法來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後,依仗華山為城牆,憑借黃河作為護城河,占居高達萬丈的華山,又佔有深不見底的黃河,把它作為固守的據點,又派優秀的將領拿著強勁的弓弩守衛著戰略要地,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銳的士卒,盤問來往行人.天下已經平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為關中的險固地勢,像是千里長的城垣,正是子孫稱帝稱王萬代的基業. 秦始皇死後,他餘存的威力還震懾著遠方.然而,陳涉不過是一個用破瓮做窗子、用繩子系著戶樞的貧窮人家子弟,是當過雇農供人役使的人,而且是被征發戍邊的人;他的才能還趕不上一般水平的人,既沒有孔子、墨子那樣的賢能,有沒有陶朱、猗噸那樣的富有;投身在軍隊之中,突起在田野之間,率領疲弊的士卒,指揮著數百名部眾,轉過身來就進攻秦王朝;砍下樹木作為兵器,舉起竹竿作為旗幟,天下人祥雲一樣匯集在他們身邊,像山中回聲般立即應和,背著糧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隨著他.此後,餚山以東的六國豪傑於是一起起來,終於推翻了秦朝. 況且那秦朝的天下並沒有變小變弱,雍州土地之廣,餚山與函谷關的險固自然與以前相同.陳涉的社會地位不比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的國君更尊貴;他們一夥人的農具木棍不比兵器更鋒利;他們那些戍邊的部隊,並不比九國的軍隊強大;他的深謀遠慮、行****兵的戰術,並不比九國的謀士高明.然而成功與失敗卻發生了變化,功業恰恰呈現出相反的情況.假使拿餚山以東的各個國家與陳涉的軍隊比較長短,較量一下權勢,衡量一下軍力,簡直不能相提並論.但是,秦國卻憑靠當初一塊小小的地盤,獲得了天子的權勢,統轄了天下的八州,迫使原來同列的六個諸侯國前來朝聘,以有一百多年了;然後又以天下為一家私有,以餚函作為宮牆;一個普通百姓帶頭起義,卻是秦朝宗廟被毀壞,皇帝自己也是在人家手上,被天下人嘲笑,是什麼原因呢?這是由於不施仁義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的緣故. 相關資料: 一、通假字 1、外連衡而斗諸侯。「連衡」通「連橫」,是一種離間六國,使它們各自同秦國聯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 2、合從締交。「合從」通「縱」,聯合六國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3、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4、嬴糧而景從。「景」通「影」。 5、百有餘年矣。「有」通「又」。 二、一詞多義 固 ①秦孝公據餚函之固(險要的地勢) ②君臣固守以窺周室(牢固地) ③以為固(堅固的屏障) ④自以為關中之固(堅固的屏障) 因 ①因遺策(沿襲) ②因利乘便(趁著) ③因河為池(就著) 北 ①追亡逐北(V作n,潰敗的軍隊) ②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n作狀,在北面) 延 ①秦人開關延敵(請進) ②延及孝文王(延續) 制 ①趙奢之倫制其兵(統帥) ②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制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控制) 以 ①君臣固守以窺周室(連,用來) ②嘗以十倍之地(介,憑借) ③以弱天下之民(連,用來) ④然秦以區區之地(介,憑借) 兵 ①趙奢之朋制其兵 (軍隊) ②收天下之兵(兵器) ③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兵器) 亡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失去) ②追亡逐北(v作n,逃兵) ③吞二周而亡諸侯(使v,使……滅亡) ④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使v,使……滅亡) 三、古今異義 ①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山東」:崤山以東。 ②然後以六合為家。「然後」:這樣以後。 四、詞類活用 一使動 1、外連衡而斗諸侯(使……爭斗) 2、會盟而謀弱秦(使……弱) 3、約從離衡(使……離) 4、流血漂櫓(使……漂) 5、分裂河山(使……分裂) 6、吞二周而亡諸侯(使……滅亡) 7、卻匈奴七百餘里(使……退卻) 8、以愚黔首(使……愚昧無知) 9、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10、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使……滅亡) 11、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見) 二adj.→n. 1、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勢) 三adj.→v.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縮小)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減弱) 四n.→v. 1、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2、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稱帝稱王) 3、瓮牖繩樞之子(用破瓮當作) 4、瓮牖繩樞之子(用草繩系) 五n.→狀 1、有席捲天下(像卷席子一樣) 2、包舉宇內(像打包一樣) 3、囊括四海之意(像裝口袋一樣) 4、內立法度(對內) 5、外連衡而斗諸侯(對外) 6、南取漢中(向南) 7、西舉巴蜀(向西) 8、東割膏腴之地(向東) 9、南取百越之地(向南) 10、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在北面) 1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向南) 12、天下雲集響應(像雲一樣) 13、天下雲集響應(像回聲一樣) 14、贏糧而景從(像影子一樣)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2、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3、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二被動句 1、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2、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三定語後置 1、鑄以為金人十二 2、金城千里 四賓語前置 1、自若也 2、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五狀語後置 1、秦有餘力而制其弊 2、餘威震於殊俗 3、躡足行伍之間 4、而倔起阡陌之中 5、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 6、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7、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六介詞省略 1、秦有餘力而制其弊 2、威振四海 3、委命下吏 4、聚之咸陽 5、躡足行伍之間 6、而倔起阡陌之中 七賓語省略 1、以為桂林、象郡 2、鑄以為金人十二 3、以為固 八主語省略 1、於是廢先王之道 六、難句翻譯 1、外連衡而斗諸侯 對外用連橫的策略使諸侯自相鬥爭 2、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採用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援助,成為一體。 3、約從離衡 相定合從,使連橫的策略離散。 4、秦有餘力而制其弊 秦國有多餘的力量,趁他們睏乏而制服他們。 5、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發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像舉起馬鞭一樣用武力來統治各國 6、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登上皇帝的寶座控制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 7、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願意服從投降,百越之君把自己的生命交給秦的下級官吏。 8、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 然而陳涉是以破翁作窗戶,以草繩系門的人。 9、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 但是成功失敗卻有不同,功業恰恰相反。 10、序八州而朝同列 招致八州來歸,而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 11、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一個陳涉起義,整個國家都毀滅了 12、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不施行仁義,那麼攻和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 七、課文理解、賞析以及文學常識 《過秦論》中「過」,推究、指責……的過錯。 賈誼,西漢傑出的政論家、辭賦家。世稱賈生,賈長沙,賈太傅。散文《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辭賦《吊屈原賦》。本文選自《新書》。 本文中心:「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本文借史諷喻,委婉地勸告漢文帝以秦亡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轍。 寫作特點:1、用敘事來說理2、運用對比手法來表現文章主旨。(縱向對比:秦朝與秦國對比;橫向對比:秦國和六國;陳涉和秦國;陳涉和六國)3、語言上明顯帶有賦的特點,句式整齊,氣勢恢宏,錯落有致。4、大量運用了修辭手法(排比、對偶、誇張),使文章顯得活潑自

『玖』 賈誼寫過哪些文章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名。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