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散文髻賞析
⑴ 試分析琦君散文中"髻"這一意象的內涵
一個人想要幸福,就不能太聰明,
也不能太傻,這種介於聰明與傻之間的狀
態叫智慧。人,太聰明了讓人防備;太傻了
讓人擺弄!人呀;你做的再好,也有人對
你指指點點;你做的再對,也有人對你說長道短!
⑵ 琦君《髻》全文
母親年輕的時候,一把青絲梳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白天盤成了一個螺絲似的尖髻兒,高高地翹起在後腦,晚上就放下來掛在背後。我睡覺時挨著母親的肩膀,手指頭繞著她的長發梢玩兒,雙妹牌生發油的香氣混著油垢味直薰我的鼻子。
有點兒難聞,卻有一份母親陪伴著我的安全感,我就呼呼地睡著了。每年的七月初七,母親才痛痛快快地洗一次頭。鄉下人的規矩,平常日子可不能洗頭。
如洗了頭,臟水流到陰間,閻王要把它儲存起來,等你死以後去喝,只有七月初七洗的頭,臟水才流向東海去。所以一到七月七,家家戶戶的女人都要有一大半天披頭散發。有的女人披著頭發美得跟葡萄仙子一樣,有的卻像醜八怪。
比如我的五叔婆吧,她既矮小又干癟,頭發掉了一大半,卻用墨炭劃出一個四四方方的額角,又把樹皮似的頭頂全抹黑了。洗過頭以後,墨炭全沒有了,亮著半個光禿禿的頭頂,只剩後腦勺一小撮頭發,飄在背上,在廚房裡搖來晃去幫我母親做飯,我連看都不敢沖她看一眼。
可是母親烏油油的柔發卻像一匹緞子似的垂在肩頭,微風吹來,一綹綹的短發不時拂著她白嫩的面頰。她眯起眼睛,用手背攏一下,一會兒又飄過來了。
她是近視眼,眯縫眼兒的時候格外的俏麗。我心裡在想,如果爸爸在家,看見媽媽這一頭烏亮的好發,一定會上街買一對亮晶晶的水鑽發夾給她,要她戴上。
媽媽一定是戴上了一會兒就不好意思地摘下來。那麼這一對水鑽夾子,不久就會變成我扮新娘的「頭面」了。
(2)琦君散文髻賞析擴展閱讀
《髻》以女性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體察力,巧妙地選取了發髻這個少女青春美麗的象徵物,回憶了母親和姨娘從韶華俏麗,到漸漸衰老,終而歿世的人生歷程,寄託了對故鄉和童年生活的深切懷念,從而感嘆歲月的銷蝕、青春的難駐的人生的易逝。
作者的短短的篇幅里,傾注了豐富復雜的情感:從與生俱來的對母親的愛,到同為女性的對母親幽怨之情的理解和同情,對姨娘的同情與憐憫。
最後至於對自身、對人世的愛憎貪痴之情的慨嘆。這份情感綿密纖細,沒有大悲大痛,卻又無孔不入,只是它並不粘執小氣,而是環環遞進,步步深入,又層層超越,顯現了女性所特有的寬厚和同情。
藝術特色
在文章的結構上,作者從年幼時的記憶寫起,將幾十年的滄滄桑桑凝聚在兩個女人的發髻變遷中,看似隨意道來,其實獨具匠心。文章情感真切、綿密、委婉,敘述簡潔,描寫精微,文字優美典雅,是一篇優美精緻的憶舊抒情散文。
⑶ 琦君《髻》中髻的象徵意義
古代女子年齡不同和出嫁前後所梳的發髻不同,發髻變換代表女子年齡身份變換.
⑷ 琦君的《髻》閱讀問題這篇文章的母親是怎樣的人,從文
琦君的散文《髻》解讀發表日期:2007年11月5日出處: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作者:青海師范人學中文系王玲玲已經有5526位讀者讀過此文摘要:琦君的散文《髻》,筆調清麗婉約、凄美哀怨。個人的際遇,獨到的性情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⑸ 琦君的《髻》閱讀問題
琦君的散文《髻》解讀
發表日期:2007年11月5日 出處: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 作者:青海師范人學中文系 王玲玲 已經有5526位讀者讀過此文
摘要:琦君的散文《髻》,筆調清麗婉約、凄美哀怨。個人的際遇,獨到的性情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是形成她這種文風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髻:懷舊:藝境
中圖分類號:I207.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7- 0117(2002)06- 0053- 02
讀琦君的憶舊散文,給人一種凄迷而幽怨的美感。美的令人憂傷,美的令人無法釋懷。正如她自己所說:「淡淡的哀愁,像輕煙似的,縈繞著,也散開了。那不象徵虛無縹緲,更不象徵幻滅,卻給我一種踏踏實實的、永恆的美的感受」。
琦君.原名潘希珍.台灣散文學.生於1917年.浙江永嘉人.1949年去台灣. 1969年在美國定居。文學創作的主要成就是散文.已出版散文集《煙愁》、《溪邊瑣語》、《琦君小品》等十餘部。她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但寫的最為動人的是懷鄉思親之作。《髻》便是其中的代表作。文章巧妙地選擇了發髻這個女子青春美麗的象徵物為視角.回憶了母親與姨娘兩個女人以韶華俏麗到年老色衰.終而歿世的人生歷程.令人感同身受.讀來凄愴悲涼.潸然淚下。
文章開篇點題.由回憶母親年輕時的發髻寫起.打開記憶的閘門.一幅幅承載女性人生情感的多彩畫卷展示在讀者面前。我們分明感受到人生歷程中的兩種境遇沖撞心扉:愛情與美麗帶來的歡悅明朗.衰老與孤獨帶來的凄涼傷感。兩段人生的寫照.兩種境遇的感觀.使人如歷其境。
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我.便痴迷於對母親如雲的長發的玩賞之中。天真無邪的童心一定明了.母親之所以快樂幸福.引以為自矜的定是那如瀑的「美得跟葡萄仙子一樣」的秀發。
每年的七月初七,是鄉下婦女的洗頭日。「女為悅己者容」,洗過頭發的母親,烏油油的柔發像一匹緞子似的垂在肩頭,進進出出,忙忙碌碌,心中流瀉著掩飾不住的欣喜與歡樂,媚人的笑容掛在眉眼之間,因為這一天是父親久客而歸的好日子,母親寂寞的心中一定在急切地盼父親的歸來。父親張終於來了,不是獨自,而是雙雙,帶給我一位姨娘,一個比母親更美麗更年輕的女人。女兒的眼眸,最能捕捉到母親情緒上的細微變化。從此,母親的世界漸漸黯淡下去,「一把小小的黃楊木梳子,再也理不清母親心中的愁緒了。」
那是一段怎樣的日子啊!母親與姨娘坐在廊沿下,背對背彼此不交一語的梳頭情景,深深地觸動著我做為女性所特有的、與生俱來的對母親的同情與憐憫的情懷。母親最大的哀痛莫過於在父親眼裡心中的失寵。一個女人一旦失去愛人的關注與眷顧,如花的容顏就會漸漸枯萎。每每聽到廊盡頭傳來父親與姨娘的陣陣笑語聲,就更加刺痛了母親敏感而柔弱的心。「母親的臉容反而不如以前在鄉下忙來忙去那麼豐潤艷麗了」,母親就是在這樣鬱郁寡歡的落寞中垂垂老去。
我長大後,離家在外求學,父母先後去世。定居台灣後,我惟一的親人便是姨娘。多少年過去了,我望著衣著簡朴、臉容哀戚、紅顏已逝的姨娘:這就是使母親悒鬱一生的女人。然而母親早已不恨她了,我的內心深處也產生了一種與她相依為命的情愫。又是多少年過去了.姨娘也已作古.我流眄照鏡.早也不年輕了。人生啊.什麼是可以留住的?什麼又是永恆的?愛恨痴貪.一切都如煙雲過眼.渺不可追。
琦君1949年從大陸移居台灣. 1969年又僑居美國.面對流寓無定.世路茫茫.那種失落感、滄桑感和漂泊感.化為她文學作品中剪不斷理還亂的憶舊與懷鄉。文中每一幅飽含愛恨情仇的圖景.都以作者回憶的筆端漸次繪出.這正與天涯漂泊的遊子的內心渴念相諧相契。台灣當代散文從1945年光復到60年代前後.鄉土文學、海處遊子文學相繼涌現.背離生於斯長於斯歌哭哀樂於斯的熟稔的山水、人事、習俗.以溫馨的回憶為題材.談自然、談情感、談人生.不離親情人倫之美.強烈地抒發了對故土、親人、往事的追憶。台灣都市化的迅速發展.社會物質的極大豐富.人們對物慾的追求使得自然質朴、真摯坦城的人性美在人際的緊張和冷漠中悄然消失.關注心靈的作家便求助於回憶的安慰.枝枝蔓蔓延展很多的情感觸角里.總有一根最主要的情感線.那就是離鄉越久纏綿越緊的思親之情弦。
在《玉爐香,紅燭淚——溫庭綺》一文中,琦君說:「詞中多用名物,重重疊疊地烘托出一種氣氛」。在《髻》一文中,作者依賴象徵青春與美麗的女子的發髻這一「名物」,或著意凸現,或隨意點染出人生易逝,紅顏易老的凄婉無奈的藝術境界。正如台灣學者夏志清所說:「琦君的小品散文晶瑩清澈、典雅雋永.其風格和李後主、李清照的詞屬於同一傳統。那種婉約清麗、詩意翩躚、凄美幽怨的軌跡清晰可尋。藝術境界上追求自然天成.平淡樸素中見出膏腴醇厚。
每位創作主體都有自己看重的美學品格.琦君就對真與自然情有獨鍾。她在許多方面與「五四」時期的冰心相似.多半寫童年記憶.母女之情等.堪稱以真善美的視角寫童年故家的聖手。在她筆下.童年不是一般意義上人類個體生存史上的童蒙期.而是「驀然回首.不復存在的心靈伊甸園」。她是將兒童聖潔的心靈.對童年的一次回憶.當成是滌濾心靈的一次巡禮。琦君絕少採用直抒胸臆的粗糙手法.而注重突出濃郁的個性色彩.結構上採取閑話家常的方式.筆致細膩柔婉.善於精心篩選出典型的生活細節.擅長捕捉人物心理活動的微妙之處.尤能抓住見出人性深度的心理活動。
《髻》一文的結構,就是作者從年幼時的記憶寫起,將幾十年的滄滄桑桑凝聚在兩個女人的發髻的變遷中,看似隨意道來,其實獨具匠心,字里行間蘊藉著含蓄之美和深湛的感思。這份感思綿密纖細,沒有大悲大痛,卻又無孔不入,只是它並不粘執小氣,而是環環遞進,步步深入,又層層超越,娓娓道來,如絮家常,顯現出女性特有的寬厚和同情,不失為一篇清麗永(按:原文如此)的散文佳作。
⑹ 簡述琦君的《髻》所抒發的感情以及「髻」的象徵意義。急
《髻》以女性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體察力,巧妙地選取了發髻這個少女青春美麗的象徵物,回憶了母親和姨娘從韶華俏麗,到漸漸衰老,終而歿世的人生歷程,寄託了對故鄉和童年生活的深切懷念,從而感嘆歲月的銷蝕、青春的難駐的人生的易逝。
作者的短短的篇幅里,傾注了豐富復雜的情感:從與生俱來的對母親的愛,到同為女性的對母親幽怨之情的理解和同情,對姨娘的同情與憐憫,最後至於對自身、對人世的愛憎貪痴之情的慨嘆。
這份情感綿密纖細,沒有大悲大痛,卻又無孔不入,只是它並不粘執小氣,而是環環遞進,步步深入,又層層超越,顯現了女性所特有的寬厚和同情。
⑺ 琦君髻文章
母親年輕的時候,一把青絲梳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白天盤成了一個螺絲似的尖髻兒,高高地翹起在後腦,晚上就放下來掛在背後。我睡覺時挨著母親的肩膀,手指頭繞著她的長發梢玩兒,雙妹牌生發油的香氣混著油垢味直薰我的鼻子。有點兒難聞,卻有一份母親陪伴著我的安全感,我就呼呼地睡著了。
每年的七月初七,母親才痛痛快快地洗一次頭。鄉下人的規矩,平常日子可不能洗頭。如洗了頭,臟水流到陰間,閻王要把它儲存起來,等你死以後去喝,只有七月初七洗的頭,臟水才流向東海去。所以一到七月七,家家戶戶的女人都要有一大半天披頭散發。有的女人披著頭發美得跟葡萄仙子一樣,有的卻像醜八怪。比如我的五叔婆吧,她既矮小又干癟,頭發掉了一大半,卻用墨炭劃出一個四四方方的額角,又把樹皮似的頭頂全抹黑了。洗過頭以後,墨炭全沒有了,亮著半個光禿禿的頭頂,只剩後腦勺一小撮頭發,飄在背上,在廚房裡搖來晃去幫我母親做飯,我連看都不敢沖她看一眼。可是母親烏油油的柔發卻像一匹緞子似的垂在肩頭,微風吹來,一綹綹的短發不時拂著她白嫩的面頰。她眯起眼睛,用手背攏一下,一會兒又飄過來了。她是近視眼,眯縫眼兒的時候格外的俏麗。我心裡在想,如果爸爸在家,看見媽媽這一頭烏亮的好發,一定會上街買一對亮晶晶的水鑽發夾給她,要她戴上。媽媽一定是戴上了一會兒就不好意思地摘下來。那麼這一對水鑽夾子,不久就會變成我扮新娘的「頭面」了。
父親不久回來了,沒有買水鑽發夾,卻帶回一位姨娘。她的皮膚好細好白,一頭如雲的柔鬢比母親的還要烏,還要亮。
兩鬢像蟬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後面,挽一個大大的橫愛司髻,像一隻大蝙蝠撲蓋著她後半個頭。她送母親一對翡翠耳環。母親只把它收在抽屜里從來不戴,也不讓我玩,我想大概是她捨不得戴吧。
我們全家搬到杭州以後,母親不必忙廚房,而且許多時候,父親要她出來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絲髻兒實在不像樣,所以父親一定要她改梳一個式樣。母親就請她的朋友張伯母給她梳了個鮑魚頭。在當時,鮑魚頭是老太太梳的,母親才過三十歲,卻要打扮成老太太,姨娘看了只是抿嘴兒笑,父親就直皺眉頭。我悄悄地問她:「媽,你為什麼不也梳個橫愛司髻,戴上姨娘送你的翡翠耳環呢?」母親沉著臉說:「你媽是鄉下人,那兒配梳那種摩登的頭,戴那講究的耳環呢?」
姨娘洗頭從不揀七月初七。一個月里都洗好多次頭。洗完後,一個丫頭在旁邊用一把粉紅色大羽毛扇輕輕地扇著,輕柔的發絲飄散開來,飄得人起一股軟綿綿的感覺。父親坐在紫檀木棍床上,端著水煙筒噗噗地抽著,不時偏過頭來看她,眼神里全是笑。姨娘抹上三花牌發油,香風四溢,然後坐正身子,對著鏡子盤上一個油光閃亮的愛司髻,我站在邊上都看呆了。姨娘遞給我一瓶三花牌發油,叫我拿給母親,母親卻把它高高擱在櫥背上,說:「這種新式的頭油,我聞了就泛胃。」
母親不能常常麻煩張伯母,自己梳出來的鮑魚頭緊綳綳的,跟原先的螺絲髻相差有限,別說父親,連我看了都不順眼。那時姨娘已請了個包梳頭劉嫂。劉嫂頭上插一根大紅簽子,一雙大腳鴨子,托著個又矮又胖的身體,走起路來氣喘呼呼的。她每天早上十點鍾來,給姨娘梳各式各樣的頭,什麼鳳凰髻、羽扇髻、同心髻、燕尾髻,常常換樣子,襯托著姨娘細潔的肌膚,裊裊婷婷的水蛇腰兒,越發引得父親笑眯了眼。劉嫂勸母親說:「大太太,你也梳個時髦點的式樣嘛。」
母親搖搖頭,響也不響,她噘起厚嘴唇走了。母親不久也由張伯母介紹了一個包梳頭陳嫂。她年紀比劉嫂大,一張黃黃的大扁臉,嘴裡兩顆閃亮的金牙老露在外面,一看就是個愛說話的女人。她一邊梳一邊嘰哩呱啦地從趙老太爺的大少奶奶,說到李參謀長的三姨太,母親像個悶葫蘆似的一句也不搭腔,我卻聽得津津有味。有時劉嫂與陳嫂一起來了,母親和姨娘就在廊前背對著背同時梳頭。只聽姨娘和劉嫂有說有笑,這邊母親只是閉目養神。陳嫂越梳越沒勁兒,不久就辭工不來了,我還清清楚楚地聽見她對劉嫂說:「這么老古董的鄉下太太,梳什麼包梳頭呢?」我都氣哭了,可是不敢告訴母親。
從那以後,我就墊著矮凳替母親梳頭,梳那最簡單的鮑魚頭。我點起腳尖,從鏡子里望著母親。她的臉容已不像在鄉下廚房裡忙來忙去時那麼豐潤亮麗了,她的眼睛停在鏡子里,望著自己出神,不再是眯縫眼兒的笑了。我手中捏著母親的頭發,一綹綹地梳理,可是我已懂得,一把小小黃楊木梳,再也理不清母親心中的愁緒。因為在走廊的那一邊,不時飄來父親和姨娘琅琅的笑語聲。
我長大出外讀書以後,寒暑假回家,偶然給母親梳頭,頭發捏在手心,總覺得愈來愈少。想起幼年時,每年七月初七看母親烏亮的柔發飄在兩肩,她臉上快樂的神情,心裡不禁一陣陣酸楚。母親見我回來,愁苦的臉上卻不時展開笑容。無論如何,母女相依的時光總是最最幸福的。
在上海求學時,母親來信說她患了風濕病,手膀抬不起來,連最簡單的縲絲髻兒都盤不成樣,只好把稀稀疏疏的幾根短發剪去了。我捧著信,坐在寄宿舍窗口凄淡的月光里,寂寞地掉著眼淚。深秋的夜風吹來,我有點冷,披上母親為我織的軟軟的毛衣,渾身又暖和起來。可是母親老了,我卻不能隨侍在她身邊,她剪去了稀疏的短發,又何嘗剪去滿懷的愁緒呢!
不久,姨娘因事來上海,帶來母親的照片。三年不見,母親已白發如銀。我獃獃地凝視著照片,滿腔心事,卻無法向眼前的姨娘傾訴。她似乎很體諒我思母之情,絮絮叨叨地和我談著母親的近況。說母親心臟不太好,又有風濕病。所以體力已不大如前。我低頭默默地聽著,想想她就是使我母親一生鬱郁不樂的人,可是我已經一點都不恨她了。因為自從父親去世以後,母親和姨娘反而成了患難相依的伴侶,母親早已不恨她了。我再仔細看看她,她穿著灰布棉袍,鬢邊戴著一朵白花,頸後垂著的再不是當年多彩多姿的鳳凰髻或同心髻,而是一條簡簡單單的香蕉卷,她臉上脂粉不施,顯得十分哀戚,我對她不禁起了無限憐憫。因為她不像我母親是個自甘淡泊的女性,她隨著父親享受了近二十多年的富貴榮華,一朝失去了依傍,她的空虛落寞之感,將更甚於我母親吧。
來台灣以後,姨娘已成了我唯一的親人,我們住在一起有好幾年。在日式房屋的長廊里,我看她坐在玻璃窗邊梳頭,她不時用拳頭捶著肩膀說:「手酸得很,真是老了。」老了,她也老了。當年如雲的青絲,如今也漸漸落去,只剩了一小把,且已夾有絲絲白發。想起在杭州時,她和母親背對著背梳頭,彼此不交一語的仇視日子,轉眼都成過去。人世間,什麼是愛,什麼是恨呢?母親已去世多年,垂垂老去的姨娘,亦終歸走向同一個渺茫不可知的方向,她現在的光陰,比誰都寂寞啊。
我怔怔地望著她,想起她美麗的橫愛司髻,我說:「讓我來替你梳個新的式樣吧。」她愀然一笑說:「我還要那樣時髦干什麼,那是你們年輕人的事了。」
我能長久年輕嗎?她說這話,一轉眼又是十多年了。我也早已不年輕了。對於人世的愛、憎、貪、痴,已木然無動於衷。母親去我日遠,姨娘的骨灰也已寄存在寂寞的寺院中。
這個世界,究竟有什麼是永久的,又有什麼是值得認真的呢?
⑻ 急用 請問是誰可以提供我關於琦君-《髻》這篇散文的摘要寫作謝謝
季節瘦了清寒,就在一夜之間,榆梅的葉子變黃了,風一動,便撲嗽嗽落了下來,此時,思緒若風,念如葉飛。花謝了還會開,對么?是那無法割捨的念,讓我的文字沾滿了清寒,不停抽打善感的靈魂,然後,再用菩提樹的年輪,串成纏綿的念珠,默數著落花的聲音。
一直都是一個安恬的女子,因了前世今生那份美麗的遇見,時常也會多愁善感,感嘆秋風的薄涼,感悟秋雨的纏綿,感慨大雁的南歸。喜歡獨處,喜歡文字給予我心的慰藉。安妮寶貝說:「當一個女子在看天空的時候,她並不想尋找什麼,她只是寂寞」。十月的天空氤氳了一個夢的期許,心底那個溫潤而隱秘的角落,藏著一枚落紅的憂傷,還有一朵雲霞的美麗。
⑼ 琦君散文好句好段賞析 要賞析,大概10段左右,格式: 具體的琦君散文中某段文字+對該段的賞析
更多時候,平凡的堅守,
簡單的懂得,都總是比那些毫無邊
際的喜歡和愛來得比較實在。在平凡的位置,無人的角落
⑽ 請問是誰可以提供我關於琦君-《髻》這篇散文的評論
要的是評論喔 樓上的 - -||
這是一篇感悟類的文章,通過閱讀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提升認識是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的必然經歷。文章從一個細小情節,聯想到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並得到感悟。漂亮媽媽,每一個小孩子在心中都會真誠地希望自己母親是最漂亮的。當看到眼前並不漂亮的母親曾經非常漂亮年輕,於是進而聯想到普天下的母親都是這樣的經歷。這是此文最為可貴的,推己論人,從而獲得思想和情感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