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魯迅祝福賞析

魯迅祝福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3-15 15:39:50

① 魯迅 祝福人物分析

1魯四老爺
魯四老爺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頑固,堅決捍衛封建思想,內反對一切改革容和革命,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自私偽善,冷酷無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讓她生存信心徹底毀滅,是導致祥林嫂慘死的主要人物。
2、柳媽
柳媽是個吃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視為不貞的人加以奚落。出於善意,她想給祥林嫂尋求解脫的葯方,結果反而給祥林嫂造成難以支持的重壓,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慘的深淵之中。柳媽自身的被害與她不經意的害人,從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禮教的罪惡。
3、「我」
「我」並不是魯迅,而是魯迅虛構的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憎惡魯四老爺,同情祥林嫂,但又軟弱無能,無力給祥林嫂以幫助。在結構上,「我」起著線索作用,時祥林嫂悲劇的見證人。
4、四嬸
四嬸只是看祥林嫂能幹,把她當工具一樣使用,並沒有把她當人看

② 關於魯迅祝福的評價

眼神里透出的悲劇命運——《祝福》祥林嫂的眼睛描寫賞析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要寫出一個人精神面貌的變化過程,無疑,眼睛的刻畫是最重要的。魯迅先生也說:「要極儉省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她的眼睛。」《祝福》就可以說是這樣一個生動的明證。
《祝福》是魯迅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間小說合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它以一個淳樸善良的農村勞動婦女為主角,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反映出舊社會中千千萬萬勞動婦女共同的悲慘命運:肉體遭受壓榨、蹂躪,精神也受到摧殘和毒害。而文中作者對祥林嫂眼神的刻畫,也生動體現了祥林嫂性格的發展過程,鮮明地表現了她內心世界的深刻變化,從而印記著祥林嫂悲慘一生的足跡。
當祥林嫂第一次出現在魯鎮時,她是一個寡婦,做了魯四老爺家的傭工。「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但看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很像一個安分耐勞的人」。「順著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體現的是她吃苦耐勞的品質,展現的是她良好的身體狀態。「兩頰還是紅的」「順著眼」的新寡,雖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輕,盡管有初當傭工的膽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可這時的祥林嫂是從嚴厲的婆家逃出來的,在當時封建社會當中,無疑這只是她恐怖命運悲劇的開始。
可沒料到,婆婆索她被賣再嫁,後來第二次喪夫,又沒了孩子的依靠,她不得不再次到魯鎮幫工。此時的祥林嫂「她仍然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從這里可以看到,此時的她穿孝的衣著和頭飾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臉色和眼光: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這很明顯是今不如昔了。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擊接踵而來,經過了難得的抗爭後她還是回到了不幸的起點上。盡管她還是做了魯四老爺家的傭工,也還是「順著眼」,但「眼光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的刻畫,不正是她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慘重打擊,內心痛苦而又難以表達的外在表現嗎?不正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擊後痛苦心靈的寫照嗎?從她「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的「眼光」里,我們不難看出,這時她忍受的精神痛苦,比第一次出現在魯鎮時更為深重,她的悲劇命運進一步發展著。
後來當祥林嫂捐了門檻回來,「眼光也分外有神」。她心想,這下我可以和別人一樣平起平坐了,也能夠好好的辦「祝福」了,這生動的表現她自以為贖了罪孽後的歡快和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心情。可沒料到魯四老爺的一聲斷喝徹底擊碎了她的願望。於是她被趕出魯四老爺家的日子當然也就為期不遠了。於是當「我」在河邊遇見祥林嫂時,她已經不在魯四老爺家做傭工了也就不言而喻了。此時只見她「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無疑她已到了流落街頭,淪為乞丐的地步了。這表明她在無數次的嚴重打擊和折磨下,已陷入極度悲哀,內心痛苦已無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很明顯已失去對生活的希望。但後來當她向「我」發問時,「那沒有精採的眼睛突然發光了」。而這「發光」是在長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產生的對魂靈的懷疑而萌發的一絲希望,她希望死後能免除更大的苦痛與恐怖,這就從骨子裡體現了封建禮教觀念給她帶來的傷害,不但考慮現世,還要考慮來世,這樣祥林嫂的死也就必然,悲劇意味就更強烈了。從而讓人們感嘆:這是多麼可憐的人,又是多麼值得可嘆呀!寄寓了人們帶給她的無限同情與傷感。因此,這里的「畫眼睛」,更能給讀者一種心靈的震撼和深沉的悲哀。
總之,一個眼睛,別樣眼神,充分展示了祥林嫂從善良做人,勤快耐勞,到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從堅忍頑強,到麻木遲鈍,只求死後平安的悲苦命運的軌跡。它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鮮明地表現了人物的遭遇和內心世界的變化,形象地表現了祥林嫂被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一步步逼到絕境的過程,我們也就見微知著,從她的眼神變化中看到了舊制度一口一口地吞噬善良的勞動婦女,從而更加清醒認識到封建禮教人吃人的罪惡本質。真可謂是「一圈眼神細刻畫,寫盡人生悲苦命」啊!

相關文章:
·新年好——2007年元旦祝福語集萃(組圖)
·種類祝福簡訊
·幸與不幸——《祝福》的人生價值
·老師,我為您祝福
·《祝福》中體現的人性弱點
·無法解脫的負罪感和懼死情結——淺析《祝福》祥林..
·母親節簡訊祝福語
·還不是窮死的——《祝福》教學的切入方法
·傾聽也是一種同情——小說《祝福》《苦惱》比照閱..
·也是美好願望的體現——《祝福》結尾探討

相關資源:
·《祝福》ppt115 蘇教版
·傳遞拇指的祝福——編寫祝福簡訊ppt 人教版
·《祝福》ppt114 蘇教版
·《祝福》ppt113 人教版
·《祝福》ppt112 蘇教版
·《祝福》視頻課堂實錄1 人教版
·春節新年元旦祝福簡訊集萃 通用
·《祝福》ppt111 人教版
·《祝福》ppt110 人教版
·《祝福》ppt109 人教版

③ 誰有魯迅祝福的賞析

小說採用了插敘的方式展現出了魯迅的小說風格的多變性,按時間順序來講述祥林嫂的故事那不是魯迅的「愛好」,這也是小說作者拋棄選擇祥林嫂身邊人特別是衛老婆子作為敘述者的原因。

「我」這個角色做為敘述角度的合適點在於:有些故事,「我」是知道的;有些事要聽過來補充;有些事實直接發生在「我」的身上。這樣,文章就會呈現三個層面的內容:有直接發生的(如有無魂靈的對話);有所見的(如祥林嫂的外貌、在魯鎮生活的情況等);有是聽來的(如阿毛故事等)。

這樣的不同類型的故事組合自然會採用「現實與過去,真與虛」的方式,使文章展現出多變的敘述方式,讀起來富有跳躍感。

《祝福》是民國時期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該小說通過描述祥林嫂悲劇的一生,表現了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以及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

(3)魯迅祝福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20世紀20年代,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時期。魯迅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後,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徹底摧毀。

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他們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在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驅使下,1924年2月7日魯迅先生創作了這篇小說。

作品主題

《祝福》是魯迅小說代表作之一。《祝福》從不同角度表達出了封建社會對人們思想的約束和制約,導致了祥林嫂悲慘命運的出現。通過祥林嫂和富人們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用富人的生活熱鬧忙碌來烘托祥林嫂的悲慘和痛苦,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和思想。

④ 關於魯迅祝福的賞析!急~~~

眼神里透出的悲劇命運——《祝福》祥林嫂的眼睛描寫賞析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要寫出一個人精神面貌的變化過程,無疑,眼睛的刻畫是最重要的。魯迅先生也說:「要極儉省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她的眼睛。」《祝福》就可以說是這樣一個生動的明證。
《祝福》是魯迅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間小說合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它以一個淳樸善良的農村勞動婦女為主角,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反映出舊社會中千千萬萬勞動婦女共同的悲慘命運:肉體遭受壓榨、蹂躪,精神也受到摧殘和毒害。而文中作者對祥林嫂眼神的刻畫,也生動體現了祥林嫂性格的發展過程,鮮明地表現了她內心世界的深刻變化,從而印記著祥林嫂悲慘一生的足跡。
當祥林嫂第一次出現在魯鎮時,她是一個寡婦,做了魯四老爺家的傭工。「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但看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很像一個安分耐勞的人」。「順著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體現的是她吃苦耐勞的品質,展現的是她良好的身體狀態。「兩頰還是紅的」「順著眼」的新寡,雖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輕,盡管有初當傭工的膽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可這時的祥林嫂是從嚴厲的婆家逃出來的,在當時封建社會當中,無疑這只是她恐怖命運悲劇的開始。
可沒料到,婆婆索她被賣再嫁,後來第二次喪夫,又沒了孩子的依靠,她不得不再次到魯鎮幫工。此時的祥林嫂「她仍然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從這里可以看到,此時的她穿孝的衣著和頭飾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臉色和眼光: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這很明顯是今不如昔了。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擊接踵而來,經過了難得的抗爭後她還是回到了不幸的起點上。盡管她還是做了魯四老爺家的傭工,也還是「順著眼」,但「眼光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的刻畫,不正是她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慘重打擊,內心痛苦而又難以表達的外在表現嗎?不正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擊後痛苦心靈的寫照嗎?從她「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的「眼光」里,我們不難看出,這時她忍受的精神痛苦,比第一次出現在魯鎮時更為深重,她的悲劇命運進一步發展著。
後來當祥林嫂捐了門檻回來,「眼光也分外有神」。她心想,這下我可以和別人一樣平起平坐了,也能夠好好的辦「祝福」了,這生動的表現她自以為贖了罪孽後的歡快和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心情。可沒料到魯四老爺的一聲斷喝徹底擊碎了她的願望。於是她被趕出魯四老爺家的日子當然也就為期不遠了。於是當「我」在河邊遇見祥林嫂時,她已經不在魯四老爺家做傭工了也就不言而喻了。此時只見她「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無疑她已到了流落街頭,淪為乞丐的地步了。這表明她在無數次的嚴重打擊和折磨下,已陷入極度悲哀,內心痛苦已無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很明顯已失去對生活的希望。但後來當她向「我」發問時,「那沒有精採的眼睛突然發光了」。而這「發光」是在長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產生的對魂靈的懷疑而萌發的一絲希望,她希望死後能免除更大的苦痛與恐怖,這就從骨子裡體現了封建禮教觀念給她帶來的傷害,不但考慮現世,還要考慮來世,這樣祥林嫂的死也就必然,悲劇意味就更強烈了。從而讓人們感嘆:這是多麼可憐的人,又是多麼值得可嘆呀!寄寓了人們帶給她的無限同情與傷感。因此,這里的「畫眼睛」,更能給讀者一種心靈的震撼和深沉的悲哀。
總之,一個眼睛,別樣眼神,充分展示了祥林嫂從善良做人,勤快耐勞,到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從堅忍頑強,到麻木遲鈍,只求死後平安的悲苦命運的軌跡。它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鮮明地表現了人物的遭遇和內心世界的變化,形象地表現了祥林嫂被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一步步逼到絕境的過程,我們也就見微知著,從她的眼神變化中看到了舊制度一口一口地吞噬善良的勞動婦女,從而更加清醒認識到封建禮教人吃人的罪惡本質。真可謂是「一圈眼神細刻畫,寫盡人生悲苦命」啊!

⑤ 魯迅《祝福》重點段解析、

1、三次外貌描寫的作用:

第一次:「我」在河邊最後一次見到祥林嫂,祥林嫂是「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這是全文倒敘開頭處第一次描寫祥林嫂,實際上卻是祥林嫂一生時序中的死前的最後一次外貌描寫:比五年前大見蒼老,頭發花白程度跟年紀不相稱,面容黑瘦,表情麻木,再加上乞丐的衣著,這一切暗示著,祥林嫂的處境不僅不如第一次到魯家(那時不幸卻還健壯),而且不如第二次再到魯家時了(那時悲慘但尚有生氣)。這時肉體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了。這個倒敘開頭外貌描寫的是不幸的頂點,為讀者造成一個欣賞的懸念,引導讀者深入下文。

第二次:「我」在魯家第一次看到祥林嫂,恰在祥林嫂夫死出逃,初到魯家時,「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這第二次外貌描寫,刻劃的是自然時序中大家最早見到的祥林嫂──為死去的祥林穿孝,不幸;但年輕,順從沉默、健壯能幹,在魯家暫時安了身。這段已點出遭遇的不幸,但也暗示著抗爭的希望,所以盡管勞作辛苦,她卻「口角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第三次:祥林嫂被從魯家搶走賣到山裡,夫死子亡後又回到魯家,「我」第二次見到祥林嫂時的樣子是「她仍然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這第三次外貌描寫,穿孝的衣著和頭飾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臉色和眼光,今不如昔了。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擊接踵而來,經過了抗爭她還是回到了不幸的中國上。

三次描寫突出了眼神的細節,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對以祥林嫂為代表的勞動婦女的迫害和摧殘。三次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外貌描寫對反封建的主題起到了見微知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2、祥林嫂的心理:

⑴貞節觀:

祥林嫂是普通的農村婦女,但是卻深受封建思想的節烈觀的影響。可見封建思想對中國人的毒害多麼深重,不僅在魯四老爺這樣保守的鄉紳頭腦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會最底層。祥林嫂對再嫁反抗越激烈,說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僅世人認為祥林嫂再嫁是罪惡,就連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為恥,精神委靡,心懷恐懼。

⑵迷信思想:

迷信思想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迷信也同樣毒害著祥林嫂的心靈。如果她沒有再嫁的罪惡感,也許對鬼神的恐懼不會那麼強烈。因為有了這樣的罪惡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擺脫,想贖罪,自然乞求於迷信。她捐了門檻,自以為擺脫了罪孽,卻不被社會認可。於是她「有如在白天出穴遊行的小鼠」,自絕於這個人的社會了。

⑥ 求 魯迅 祝福的賞析

參考答案: 人心之所以不安,往往就是把自己寄託在了那些不穩定和不真實的東西上。

⑦ 魯迅祝福分析什麼

魯迅小說《祝福》中的祥林嫂。祥林嫂是一個被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毀滅的悲劇形象。在探究祥林嫂死亡原因的時候,魯鎮人的冷漠應是重要原因。在這樣的環境里,祥林嫂缺少真正的傾聽者、同情者。在祥林嫂第二次到魯鎮時,丈夫和幼子的死對祥林嫂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她才會和老車夫姚納一樣,神經質似的不斷向周圍的人訴說阿毛的死。
m反觀魯鎮人的態度,我們看到同情心的缺失使魯鎮的人一開始就懷著尋找談資的心態來聽阿毛的故事,他們不是要來安慰祥林嫂的,即使一開始他們聽了阿毛的故事,會「陪出許多眼淚來」,但他們臉上卻分明有著「鄙薄的神氣」,然後是「嘆息一番,滿足地去了」。很顯然,聽阿毛的故事,只不過在滿足著他們獵奇的心理,是在對別人不幸的咀嚼中獲得對自己卑微生活的滿足感。在他們眼裡,祥林嫂是個不值得同情的不祥之人,魯鎮的人不會慷慨施捨自己的同情心給這樣的人,在禮教和人性面前,魯鎮人是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前者。「存天理,滅人慾」,高高在上的冰冷的封建禮教和倫理道德壓抑著人本身的同情、憐憫。在這個冷漠的世界裡,當祥林嫂的悲哀「經大家咀嚼賞鑒了許多天,早已成為渣滓」之後,她再講阿毛的故事,就「只值得厭煩和唾棄」。這是比姚納得到的更有過之的一種冷漠和麻木,姚納還能和老馬傾訴,而祥林嫂只是「看了天空,嘆息著,獨語似的說著『我真傻』。」
:以祥林嫂的悲慘經歷來控訴封建社會里封建制度及封建統治對人性的殘害和銷毀,寫人世間的冷漠和冰冷殺死了一個貧弱的下層勞動人民,以說明封建統治的黑暗和無情。順便也有她的反抗和不滿。
其實這些東西是有的,但是跟重要的我個人為是對人性的扼殺和毀滅。是因為很久以來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都是人不在場的,更不用說什麼人間的真情和覺悟。人本身是不同與動物的,但人的愚昧和邪念讓人幾乎成了與動物無疑的生物。我們生存不是為了追求更高意義的價值,而是僅僅為了生而活。我們的民族沒有信仰和宗教情結,缺乏控制力和抑制力。所以善良的人更善良,邪惡的人更邪惡

⑧ 魯迅《祝福》文章鑒賞

一。主要用樸素簡煉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詞藻修飾與渲染烘托,而用傳神之筆加以點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實自然。

找出文中關於祥林嫂的三處肖像描寫,比較它們的異同,思考其用意。

明確1:三處肖像描寫:

第一處:初到魯鎮。

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

順著眼

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第二處:再到魯鎮。

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

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第三處:死前與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仇一物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明確2:作者通過肖像描寫首先顯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點:勤勞,朴實,善良,溫順,要求極低,易於滿足。但再到魯鎮時,兩頰和眼睛發生了變化,說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極度悲傷。而第三處則顯示其遭遇悲慘,乞討無路,陷於絕境,內心深處受到摧殘,精神麻木,已是瀕於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對比中顯示人物的境遇,內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魯鎮時,臉色表黃----生活艱辛,紅潤----青春的活力,順著眼---善良、安分、溫順。可以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們仍可看到在她身上還有著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魯鎮時,這種青春活力已經不復存在,兩頰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逞帶些淚痕,眼光沒有先前的那樣精神。沒有神採的眼睛 ---人生遭受慘重打擊,內心痛苦而又難以表達。而第三處則更顯示了不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連生命力都已失去。眼珠間或一輪---長期的嚴重的打擊與折磨,陷入極度悲哀,內心痛苦無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三次肖像描寫表現了祥林嫂悲慘的命運

明確3:肖像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一個特點。本文圍繞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畫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從開始時的「順著眼」,到第二次來魯鎮時的「眼角帶著淚痕」,「沒有先前那樣精神」,捐了門檻以後「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嬸一聲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臨死前的「瞪」著眼,「眼珠間或一輪」,都有豐富的內涵。眼睛與其他肖像描寫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劇的幾個過程。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要極節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 《我怎樣做起小說來的》

⑨ 魯迅《祝福》文章鑒賞

在《祝福》中,主要對小說主人公祥林嫂的命運進行了敘述,通過祝福景象和魯內四老爺作為小說容的序幕,接著講訴了祥林嫂的悲慘死去作為故事的結局。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首先向讀者介紹了祥林嫂初到魯鎮,接著講述了祥林嫂被賣改嫁,而祥林嫂再到魯鎮則是故事的高潮,作者描寫的祝福景象與我的感受則是故事的尾聲。

在分析故事情節中,魯迅先生描寫了祥林嫂的悲慘生活情境很多都是發生在春天,「春日之時,丈夫死亡」「孟春之時,被賣改嫁」「暮春之時,痛失愛子」。

在分析故事情節時,要把握好小說的故事情節和關鍵時間點,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討論的方式來進行分析,通過自己的閱讀和鑒賞來了解故事的情境,知道小說發展的過程和其中的事件,從而在探究中在大腦中構建出一個清晰的故事情節,了解祥林嫂的命運和生活。

⑩ 魯迅"《祝福》」的解讀

一、背景概述與語境情景的釀造

「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魯迅這樣開始祥林嫂悲劇故事的講述。這是一個肯定陳述句,敘述故事發生的背景。舊歷的年底對於習慣使用夏歷(俗稱陰歷)的中國人來說,當然是正兒八經的年底,「潔祀祖禰,進酒降神」,按傳統習慣,「冬至後三戊臘祭百神」,送舊迎新,禱神祈福的盛大活動便開始了。然而,魯迅為什麼說「畢竟最像」呢?也許這句話應當這樣說:

①舊歷的年底到了。

②舊歷的年底是熱鬧的。

③舊歷的年底終於又到了。

④舊歷的年底畢竟是最熱鬧的。

但魯迅不這樣說。魯迅開始講述故事的這句話顯得別扭、生硬,讀起來拗口,聽起來似乎也沒有什麼實在的信息。如果把閱讀小說視為一種會話方式的話,這就違背了語用學的會話合作原則:如果從語義學的角度分析,則可以認為這句話幾乎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魯迅先生自然不會說一句毫無意義的話。

我們不由聯想到類似的一些話語:

①戰爭就是戰爭。

②雷鋒就是雷鋒。

③正宗畢竟是正宗。

④偽劣產品畢竟是偽劣產品。

這些話語顯然都不能從表面意義去理解,它們都是故意對會話合作原則的某些准則的違反,然而,卻因此產生了一種言外之意或表達了某種特定的情感態度。句①表示強調,是說戰爭必然是嚴酷的,言外之意是說悲痛無益,表示告誡或慨嘆;②③句並不表示對對象的真假判斷,而是表示褒揚和贊許;句④則表達了一種憤慨的態度,表示批評或指斥。這些句子在一定語境中,都表現出一種鮮明的情感態度,產生一種言外的語用含義,完成某個具體行為。

魯迅講述故事的開場白也是如此。舊歷的年底是我國傳統大節——春節。習慣上,春節並非單指夏歷元旦這一天,而是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一直延續到新正元宵節為止,其間包括臘八、祭灶、除夕過年等。此過程中諸多祭神祀祖的禮儀活動庄嚴而隆重,與之伴隨的各種習俗充滿喜慶而又熱鬧。祥林嫂便死在祭灶的夜晚,死在喜慶的爆竹聲中。范成大《祭灶詞》寫道:「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上天欲言事。雲居車馬小流連,家有杯盤豐典祀……送君醉飽登天門,乞取利市歸來分。」祭灶是送灶王爺上天祈福,以保下界來年平安。所以魯迅講述道:「這是魯鎮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一年中的好運氣的。」「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千百年來,傳統的文化習俗少有變化。在魯鎮的芸芸眾生祈禳神靈之際,已淪落為乞丐的祥林嫂發出了魂靈有無的疑問,「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她是企盼著神祗的降臨,還是懷著希望破滅走向地獄的恐懼?她生於這濃厚的文化歷史氛圍,死於這文化歷史氛圍之濃厚,那些「鈍響」的爆竹,「灰白色的沉重的晚雲中間」的閃光,種種「新年的氣象」,都成了祥林嫂悲劇命運對比鮮明的背景。

「舊歷的年底」,不是辛亥革命後確定使用的公歷的年底,從語義表層看,「舊歷」的指稱語義是「傳統的」、「歷史的」;「畢竟最像」,作為邏輯聯系語,在這里具有強調的意味,聯系作品內部和外部語境理解,它強調年終大典深深地浸淫著、厚厚地積淀著中國古老文化的傳統和習俗,指向中國深遽復雜的歷史背景。因背景深厚,更加頑固,因其久遠,牢如堅冰。魯迅的這句話以違反規則的形式流露出沉重的憂思,給全部喜慶氣象的經驗世界蒙上了一層冷峭深沉的灰色,故事語境情感的基調也因之悄然確定下來。

二、講述評議與主體表現的價值取向

小說免不了「講述」,正如瓦爾特·司各特所言:「行動、語調、手勢、戀人的微笑、暴君的怒容、小丑的怪相——一切都必須在小說中講述」([美]W.C《小說修辭學》)。小說總要向讀者講述發生了什麼,甚至委婉地告訴讀者怎樣看待人物,也許還要插進幾句相關的評議。作家的思想觀點即使是隱蔽的,傾向性也會「在故事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恩格斯)」。細心推敲作品「以言述事」下的「所為」,體會話語隱含的語義,總能揭微顯幽,把握住主體表現的價值取向,進而感受作品的主題。

《祝福》一開頭便講述到魯四老爺。這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主」,敘述者「我」講道:「他比先前並沒有什麼大改變,單是老了些,但也還未留鬍子,一見面是寒暄,寒暄之後說我『胖了』,說我『胖了』之後即大罵其新黨。」這段敘述是平實的,敘述者介紹了魯四的身份,通過其言行的概述,反映出人物的立場和政治態度。「監生」在清王朝是憑祖先「功業」或捐錢取得的,可見魯四並非貨真價實的「科班」出身;「講理學」暗示了人物維護封建道統,注重封建禮教的道德觀念;「大罵其新黨」更暴露了他維護封建統治的頑固政治立場。聯系後文對魯四書房的描寫,那「脫落」的對聯,「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擺在案頭的《近思錄集注》和《四書襯》,一個不學無術信奉宋明理學的、沒落腐朽的鄉村地主的形象便鮮明地呈現出來了。最有趣最深刻的是這里插入的一段敘述者的評議:「但我知道,這並非借題在罵我:因為他罵的還是康有為」。這是一個表認知行為的單句,賓語是一個復句結構形式。話語字面的指稱語義是清晰的,罵的是康有為。之所以罵康有為,是因為康有為是戊戌變法中改良主義的領袖,有違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由此更進一步揭露了魯四的政治立場。但這句話還蘊含了一個言外之意。「還是」,仍然是,竟然是。時值辛亥革命前夕,清王朝已知大廈之將傾,「新黨」的內涵早已發生了變化,用來指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黨人。魯四所罵的竟然還是、仍然是康有為,其不諳世事變遷和社會進步的落後腐朽性便昭然彌彰了,而中國農村籠罩在封建統治之下死水一潭的社會狀況也可想而知了。這段平實的敘述和簡潔的評議入木三分地刻畫出魯四的形象特徵,平實之中寓深刻,言近旨遠,辛辣地對形象進行了嘲諷和鞭撻;綿里藏針,含蓄之中,閃爍著尖銳的批判的鋒芒。面對這樣一個人物,「談話是總不投機的了」,敘述者「我」與魯四立場的對立,其民主進步的傾向也清楚地表現出來。

敘述者「我」當然不能等同於作家本人。但以第一人稱為視角的敘述語言,卻清楚地反映出作品的主體傾向性,對人物的嘲諷批判,正隱約地表現出主體的價值取向和立場。在冷靜的沒有直接表露情感態度的敘述語言中,主體的思想情緒仍然曲折地流露出來,作品的主題亦如深藏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的冰山,在情節的波光中漸漸被映射出來。

三、過渡銜接與情節發展的意蘊

過渡銜接的敘述語言有時不只起承上啟下或前後照應的結構作用,還能推動情節的發展,概括故事的意蘊,收到「以言做事」的效果。

祥林嫂兩次到魯鎮做女工,小說講述人們對她的稱呼,先後出現過三個結構相似的句子:

①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②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③鎮上的人們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三個句子都是普通陳述句,句子的表層語義沒有什麼變化。①②句主語相同,主要指稱魯家上下人等,第②句僅增加了一個副詞狀語「仍然」;②③句比較,只是主語變了,多了一個連系副詞「也」。表層語義似乎僅僅交待了人們對祥林嫂的稱呼未曾發生變化,但只要回到情節的發展中,回到具體的語境中,細一咀嚼,便能體味出三個句子不同的豐富意蘊。

祥林嫂是死了男人的寡婦。初到魯鎮,魯四「討厭她是一個寡婦」,只是因為「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很象一個安份耐勞的人」,四嬸看中了她的能做,看中了她的馴順,勉強將她留下了。於是「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從其夫名而呼之。封建時代,「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儀禮.喪服傳》),婦女只能依附於男人生存,是不能自由主宰自己的命運的,出嫁之後,甚至姓氏也得「從夫」。祥林嫂夫家是衛家山人,「那大概也就姓衛了」,「大概」,不確切之謂 。丈夫姓氏尚不甚了了,更不必說祥林嫂本人了。小說未言及祥林嫂的姓字,這不是作家的疏忽,正是為了表現婦女低下的地位。這句話作為過渡句,通過一個稱呼語交待人物的身份及其深蘊的文化歷史內涵,也表明她終竟被魯鎮社會暫時接受和承認了,開始了她在魯鎮新的生活。故事由此逐漸把情節展開。

決定祥林嫂悲劇命運的並非因為她是寡婦,而是因為她的被迫再嫁。在「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觀念占統治地位的明清兩代,婦德的核心是必須遵守「從一而終」、「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的倫理信條的,寡婦倘若再嫁便是「敗壞風俗」、「父母、國人皆踐之」(《孟子.滕文公上》)。祥林嫂再嫁是不情願的,然而,「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哪有一注錢來做聘禮?」社會的貧困逼得窮苦的農家不顧社會普遍的倫理觀念,強制她再嫁。祥林嫂似乎努力想保持自己的名節,她「真出格」,「鬧得厲害」,「大約因為在念書人家做過事,所以與眾不同」,看來她是深受「講理學」的魯四的影響,深受封建禮教觀念的毒害,是恪守婦道的。然而,她終於還是再嫁了,夫死子亡,不得不再到魯鎮做女工。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稱呼依舊。「仍然」,副詞,表示情況繼續不變或恢復原狀。但祥林嫂的生活和命運已經改變了,故事情節已經發展了,再嫁的一段遭遇絕不是虛無的夢幻。她自身的改變姑且不論,「四嬸的口氣上,已頗有些不滿了」。四嬸的不滿也許只是因為她「沒有先前一樣靈活」,做活已不如從前。魯四則「暗暗告誡四嬸,祭祀時候用不著她沾手」,「不幹不凈,祖宗是不吃的」。於是,往常最忙的祭祀時節,現在卻輪到祥林嫂清閑了。祭神祀祖的典禮禮節原本有極嚴格的講究,范成大《祭灶詞》雲:「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可見祭拜的典禮凡女人都是不能參加的,所以《祝福》寫道:「拜的卻只限於男人」。現在,祥林嫂連「一切飯菜」都不能做了,「敗壞風俗」,「不幹不凈」,就因為她是寡婦而再嫁。然而,「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這一淡淡的似乎不經意的過渡語,在具體語境中卻隱含著深刻的蘊涵,反映出魯四一家對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堅決地不予承認的態度。「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賀六嫂」,絕不是習慣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禮教觀念對寡婦再嫁的完全否定。

「鎮上的人們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調和先前很不同;也還和她講話,但笑容卻冷冷的了」。整個魯鎮社會在倫理觀念上與魯四彷彿是形成了共識的,音調的變化,笑容的冷冷,反映出人物關系的變化,充分表現出社會環境與祥林嫂的嚴重對立。「這百無聊賴的祥林嫂,被人們棄在塵芥堆中的,看得厭倦了的陳舊的玩物」,最終被人們徹底地拋棄了。故事循著三個句子描畫出的坐標曲線逐漸發展到高潮。

這三個句子如祥林嫂命運軌跡上的三個點,深刻地呈現出人物的遭際變化,是人物與社會矛盾撞擊出的三朵火花,像三個聚光點照亮了人物一生的悲劇。這三個句子是對情節的三次概括,其隱蔽在稱呼語後的豐富的社會文化意義,表現出主體批判的鋒芒所向正是要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向人們暗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在這里,作品通過「以言述事」實現了主體的「言之所為」,完成了主體的語言行為,而作品的文本意義也漸漸被顯現出來被我們所讀解。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