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臘八節名言

臘八節名言

發布時間: 2021-03-15 05:08:29

A. 杜甫的詩 臘日的意思

1、譯文:往年的臘日天氣還很冷,溫暖離人還很遙遠。而當年臘日氣候溫和,冰凍全消,山陵間的雪都消去露出了嫩綠的萱草,透過爛漫的春光,纖細的柳枝隨風起舞。皇帝於苑中,召近臣賜臘,晚入於內殿,賜食,加口脂臘脂,縱酒狂飲歡度良宵,高興之餘准備辭朝還家,但此時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對他的恩澤,不能隨便走開。
2、賞析
此至德二年十二月,還長安時作。《小學紺珠》:五行始於祖,終於臘,唐土德,戊祖辰臘。趙大綱《測旨》:唐以大寒後辰日為臘。
臘日常年暖尚遙①,今年臘日凍全消。侵陵雪色還萱草②,漏泄春光有柳條③。縱酒欲謀良夜醉④,歸家初散紫宸朝⑤。口脂面葯隨恩澤⑥,翠管銀罌下九宵⑦。
(此詩臘日喜沾恩賜而作也。上四言景,下四記事。【張綖注】大寒之後,必有陽春;大亂之後,必有至治。臘日而暖,此寒極而春,亂極將治之象,公故喜而賦焉。朱瀚曰:雪色承凍,春光承暖,侵凌承全消,漏泄承尚遙。【顧注】臘祭自應會飲,況當恩澤下頒之日,下四用倒插,乃歸重感恩意。若先將口脂、翠管作聯,散朝、縱酒作結,便覺板實少致。)
①朱瀚曰:庾子山詩:「常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不信今春晚,俱來雪裡看。」沈休文詩:「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來。」前半本此。
②《史記》:炎帝欲侵陵諸侯。《詩》:「焉得萱草。」
③《魏武紀》:「檄必恐漏泄。」梁元帝詩:「徒望春光新。」
④《陳書》:太傅平秦王歸彥,縱酒為樂,經宿不知。
⑤《長安志》:宣政殿北曰紫宸門,內有紫宸殿,即內衙之正殿。
⑥朱瀚曰:口脂面葯,以禦寒凍。《景龍文館記》:帝於苑中,召近臣賜臘,晚自北門入於內殿,賜食,加口脂臘脂。《西陽雜俎》:臘日賜口脂臘脂,盛以碧鏤牙筒。《太平御覽》:《盧公家范》,臘日上澡豆及頭膏面脂口脂。《前漢·郊祀志》:亦施恩澤。
⑦【張注】翠管銀罌,指所盛之器。惠遠侍:「孰是騰九霄,不奮沖天翻。」
-----------仇兆鰲 《杜詩詳注》-----------

B. 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類似的諺語

1、頭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凍得索索抖。

冬至開始每九天是是一個周期,一專共是九個屬周期,這里說的是一九二九時,冷的不想伸手,三九四九時,凍的身上打哆內嗦。

2、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一年當中,最冷的時候是「三九嚴寒」,最熱的是「三伏天」。

3、冬至到臘八,不冷也嚇煞。

冬至節氣到陰歷臘八這段日子,就算不覺容得寒冷也被嚇的夠嗆。

(2)臘八節名言擴展閱讀

諺語類似成語,但口語性強,通俗易懂,而且一般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兩個短句。諺語內容包括極廣,有的是農用諺語,;有的屬於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識諺語。

多數諺語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諺語跟成語一樣都是漢語整體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語言的鮮明性和生動性。但諺語和名言是不同的,諺語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名言是名人說的話。

C. 關於「臘八節」的詩句有哪些

1、《臘節》——來(北齊)魏收

凝寒迫清源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2、《臘八》——(清)夏仁虎

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對慈亦是當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

3、《臘前月季》——楊萬里。

只道花無十日紅,此花無日不春風。一尖已剝胭脂筆,四破猶包翡翠茸。

別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折來喜作新年看,忘卻今晨是冬季

4、《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宋)陸游

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里,牛跡重重野水濱。

多病所須惟葯物,差科未動是閑人。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5、《臘八日水草庵即事》——(清)顧夢游

清水塘邊血作磷,正陽門外馬生塵。只應水月無新恨,且喜雲山來故人。

晴臘無如今日好,閑游同是再生身。自傷白發空流浪,一瓣香消淚滿巾。

6、《桂州臘夜》——戎昱

坐到三更盡,歸仍萬里賒。雪聲偏傍竹,寒夢不離家。

曉角分殘漏,孤燈落碎花。二年隨驃騎,辛苦向天涯。

7、《已卯臘八日雪為魏伯亮詩 》——虞集(元)

官橋柳外雪飛綿,客舍樽前急管弦。 僧粥曉分驚臘日,獵圍晨出憶殘年。

白頭長與青山對,華屋誰為翠黛憐。 惟有寒梅能老大,獨將清艷向江天。


D. 關於勵志愛情觀的名人名言

1.最好的愛情觀就是我愛你,你是自由的。兩個人在一起,開心就好。在乎的越多,反而越累。

2.愛情如果不能戰勝一切,那怎麼好意思叫愛情呢?

3.愛情中的歡樂和痛苦是交替出現的。——喬·拜倫

4.戀愛是青春期開放出的一朵情緒之花。—拜倫,英國詩人

5.愛,在儉朴的生活中是有真生命的,象一朵朝露浸著的小花草;在奢華的生活中,即使有愛,不能純粹,不能自然,象是熱屋子裡烘出來的花,一半天就有衰萎的愁憂。—徐志摩,詩人

6.男女之間真正的愛情,不是靠肉體或者精神所能實現的,只有彼此的精神和肉體相互融合的狀態中才可能實現。——朱耀燮

7.愛情既是友誼的代名詞,又是我們為共同的事業而奮斗的可靠保證,愛情是人生的良伴,你和心愛的女子同床共眠是因為共同的理想把兩顆心緊緊系在一起。——法拉第

8.盡量不要用食物(特別是水果,拎著又沉)做禮物,以免吃完之後就遺忘。

9.愛情是一片熾熱狂迷的痴心,一團無法撲滅的烈火,一種永不滿足的慾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悅,一陣如痴如醉的瘋狂,一種沒有安寧的勞苦和沒有勞苦的安寧。—理查·德·弗尼維爾

10.用他的錢健身買衣服和化裝品。在他眼裡至少你在每個年齡段都比上缺乏比下有餘。而這一點只需你願意修飾是很容易做到的。男人樂意為妻子的美麗買單。

11.軟磨硬泡的時分留意發揮女性特徵。

12.友誼可能而且常常發展成愛情,但是愛情卻永遠不會下降為友誼。—拜倫,英國詩人

13.沒有青春的愛情有何滋味?沒有愛情的青春有何意義。——拜倫

14.只要誰喜歡得多一點,誰就容易讓步,因為夠愛。

15.老公是拿來愛的,不是拿來氣的。愛老公就是愛本人。

16.和你在一起,煩惱散入風塵;和你在一起,瞬間變成永恆;和你在一起,就不再有別人。

17.離開之後,我想你不要忘記一件事:不要忘記想念我。想念我的時候,不要忘記我也在想念你。

18.我們也許可以同時愛兩個人,又被兩個人所愛。遺憾的是,我們只能跟其中一個廝守到老。

19.真實愛情的途徑並不平坦。 —— 莎士比亞

20.生命賦予了我們靈魂,卻沒有教會我們如何走,關於情感的路,需要的是兩個人風雨同舟。一個人的時候,別太頹廢,做最開心的自己。

21.我的人生只是一道直線,轉彎就是因為想遇見你。

22.老公的缺陷要一分為二的看。天下沒有絕對的缺陷與優點。假如他懶散,那麼他就會有更多的休息時間;假如他

E. 我國傳統習俗,干什麼,有關名言

中國的傳統節日及習俗

【春節】 時間: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 : 熬年守歲
【元宵節】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寒食節】時間:清明節前一天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清明節】時間:農歷三月初八 (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那一天,公歷4月5日左右)習俗:掃墓、踏青。
【端午節】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七夕節】時間: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
【重陽節】時間:九月初九習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節】時間: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
【臘八節】時間:農歷臘月初八習俗:喝臘八粥。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歷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是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的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准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端午節是我國較為古老的傳統節日。每逢陰歷五月初五這天,人們都要在江河湖海上舉行賽龍舟,還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這些活動已成為千古不變的習俗,從古至今一直在沿續著。
若說到端午節的來歷,人們首先就會想到愛國詩人屈原。相傳戰國時,楚襄王寵信奸佞,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秦國趁機進攻楚國,楚地千里疆域毀於一旦。眼見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回天,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羅江而去。當地百姓聞聽屈原投江,紛紛前來救助,他們順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尋見屈原的屍體,湖面上舟船往來穿梭百舸爭游的場景蔚為壯觀。這一日正是陰歷五月初五日。後來,每逢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意在懷念屈原。人們還把粽子投入水裡,只為了喂飽魚龍蝦蟹,保全屈原的屍身不被吞食。
【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綉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後,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葯秋復春,女亘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重陽】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重陽節又名重九節,九月九,榮萸節,菊花節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慶祝風俗。唐代把重陽正式定為節日。在唐代,重陽節人們有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代。屈原在《遠游》中曾寫道:「集重陽人帝宮兮」。到了漢代,重陽之俗逐漸在民間流行。據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威夫人被呂後慘害後,侍候戚夫人的宮女賈也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傳出: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於是,重陽之俗便從宮中傳到了民間,並逐漸盛行。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後——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後也滲入臘日習俗。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小年】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裡,擺上豐盛的菜餚,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並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F. 求節日對於民族有何關系的名言(急)

傳統節日與民族的文化認同
仲富蘭

近來,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話題在媒體上形成了熱門話題。繼去年亞洲某國家正准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祭」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很快將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全國人大代表紀寶成為傳統節日呼籲之後,在今年的兩會上,許多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紛紛建議,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節為我國法定節日和假日。有不少民俗學者近日還建議:應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通過官方干預,復興傳統節日。他們認為,世界各地的華人都很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香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為五大傳統節日,被規定為法定假日。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不僅形式多樣,喜聞樂見,還是各家各戶乃至全民族都喜歡參與的節日,能發揮涵養中華民族之根,弘揚民族之魂的作用。還有人認為要建立一個經濟強國,必須要有強大的文化做支撐,過傳統節日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教育。
但也有不少人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中國傳統節日之所以衰落,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其明顯的農耕時代特色,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人們對節日的需求。由於平時工作的繁忙和勞累,現代社會人們對節日的需求是溫馨浪漫,是徹底放鬆,是過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的個性。但傳統節日帶給人們的正好相反,旅途的勞累和社交的應酬,老套的習俗和勢利的攀比,經常使人的個性淹沒在世俗的共性之中,將人搞得疲憊不堪,毫無樂趣可言。衰落也就成了一種必然。
值此沸沸揚揚的保護中國民俗節日和傳統節日必然衰落的議論聲,筆者無意加入這兩種意見的爭論,只是想從另外的角度進行思考,提出一些問題,向學者通人請教。
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
中國傳統節日與我們民族歷史上政治、文化、宗教、特別是經濟等諸種因素糾纏在一起,盡管各個節日產生的背景各異,但一般而言,一經產生,它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往往一種節日風俗的產生,與民族心理特徵存在著內在的必然聯系,所以年年相襲、代代相傳。以過春節而言,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庶民百姓,無不同日而慶。
中國傳統節日在中國民眾農耕生活中經過了幾千年的自在的、自發的傳承,早已經形成了世世代代傳習不斷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每一個節日的文化內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對穩定的完美和諧的特徵,表現出巨大的文化價值。
中國人生產與勞作的獨特印記。中國傳統節日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歲時節令」的具體內容,在農耕文明語境中的節日是由年月日時和氣候寒暑變化相結合排定的節氣時令,它是以農作物生長周期的循環往復規律確認的。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已經看到了十分完備的古代歷法紀年。與古老的天文、歷法、節氣、物候知識組成一個碩大的復合系統。古人說「四時八節」,其中二十四節氣時令在民俗節日構成中至關重要。在這里,「節」的概念正是把歲時季候的漸變過程分解成像草節、竹節一樣的間距,把節氣相互交接的時間叫做「交節」,由此轉意為「節日」。幾千年來,保持著農耕文化生產生活節奏與大自然季節氣象的節律、生態環境完美和諧的特徵。
中國人和合與圓滿的理念追求。回望中國的各種傳統節日,幾乎都與太陽與月亮的運行有關。歷史上民俗節日的排定,特別注重一年十二個月的朔望,這幾乎是中國農耕社會過節的最基本的約定俗成標記。望日月圓,是一個月的十五。古代秦漢時期的方士、道家測算月歷時,另有「三元」之說,認為「天官」之神主管「賜福」,生日在正月十五,是為「上元」,於是古代約定每一年的第一個望日為「上元節」,大慶大祭,發展成為「元宵節」。又認為「地官」之神主管「赦罪」,生日在七月十五,是為「中元」,古代約定為「中元節」,家家舉行祖先大祭,成為大節。又認為「水官」之神主管「解厄」消災,生日在十月十五,是為「下元」,古代約定為「下元節」,也曾發展為節日。 最值得注意的是八月中秋,本來「仲秋」只指八月,後因八月望日正是三秋之中,於是八月十五成為「中秋節」。天上的一輪滿月,可以使壯夫垂淚;每年的新春佳節,天涯海角的遊子都要回家團聚。中國人幾千年來把自己的生活節拍與大自然的月圓月缺緊密協調起來,構成了完美和諧的節日文化。應當說這是人類優秀的文化傳統和寶貴的非物質遺產。
中國人思維與記憶的符號代碼。中國自古以來的農耕歷法一直使用「干支」紀年、紀月、紀日法排列月日,十分繁復,許多被看作是吉日或祭日的日子,難以記憶逐漸消失;但是,人們卻在許多零散的吉日、祭日中習慣性地選定了月日代碼數字相互重疊的日子,作為節日流傳下來。於是就有了「正月正」大年節;「二月二」春龍節,俗稱「龍抬頭」日;「三月三」上巳節,也是許多少數民族的歌節;「五月五」端午節;「六月六」天貺節,俗稱「曬蟲節」;「七月七」七夕節,俗稱乞巧節;「九月九」重陽節。在中國人的節日觀念中月日數字代碼的重疊是吉祥的神秘數字,其中「五五端陽節」、「九九重陽節」被看作是除年節以外的重大節日。
為什麼要有節日呢?不過節,地球不是照樣轉動,太陽不是每天升起又落下嗎?是的,我琢磨這個「節日」的最根本的意義,還是在這個「節」字了。它與自然界、人類社會的節奏律動有關。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在以農立國的國家裡,節日的起源往往與農事活動有關。「四時八節」,像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除夕城鄉人民共度的民俗節日,它們的起源都離不開農事活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秋冬,時序推移,人們的生活要有節奏,並以此來適應大自然的節奏。「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民間的節日正是體現著這生活的節奏。節日之所以出現,除了種種動聽的傳說,美妙的闡釋之外,最基本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辛勤勞作的人們,需要調劑、休息和娛樂,節日是民眾為調節自己的生活而自然形成的一系列緩沖機制,人們也正是通過各種傳統的節日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喜悅與祝願以及對未來的嚮往。可以說,節日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與物質生活的需要,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沒有自己的傳統民間節日。
現實的巨大反差
傳統的歲時節日是人們通過對自然的把握而形成的,包括固定的節期和特定的文化活動,春節、元宵、清明……都是通過歷史傳承下來的,有幾千年的歷史,這些節日有的表達了人們對歷史人物的紀念,有的是配合農業生產和勞動生活的,有的來源於神話傳說,有的傳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望。總之,這些傳統的節令風俗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的經濟狀況、生活習慣及道德風貌等,傳統節日是歷代民眾共同創造的精神文明的沉澱,是中華民族的「根」。
說傳統節日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是一回事,但現實中的巨大的文化反差又是一回事。事實上,新時期,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與傳統節日漸行漸遠,有許多傳統節日如今變成「美食節」,或者是商人促銷的「推銷節」,如今過節,商業炒作越來越火,通常都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節日本身的意義卻被越來越多的人遺忘。為拉動消費,勞動節、國慶節變成了黃金周,春節是「吃喝節」,「三·八」婦女節是購物節,西方的情人節、聖誕節等洋節更是商家的必爭之日。節日民俗是一個民族的盛典,它絕對不是簡單的吃喝穿戴,或者簡單的物質消費。
大家都知道,人們對節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價值是節日里最主要的核心,對我們這個民族來講表現得更為鮮明,更具特色,比如老百姓必定要吃的中秋團圓飯和春節年夜飯,即使不能來也要「千里共嬋娟」,心也是要在一起的,這也是中秋節和春節產生和被重視的原因,這個需求是一種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的體現,是我們這個民族五千年來聚而不散的最大的精神內核。
一個節日是有很多載體的,它必需有傳說,必需有故事,比如中秋節有嫦娥奔月、吳剛砍樹,端午節有屈原投江。二是它必須有活動和儀式,如歌舞、賽龍舟、踏青、登高、插柳、插艾、插茱萸等等。每一個節日都有豐富的內容,而且這些都是能創造和表現出中華民族那種文雅、雍容、浪漫的氣質。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清明節,這些節日是與大自然相和諧的,是天人合一的,在這些節日里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需求,寄予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理想和祝願,展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取向。
隨著社會的變革,時代的發展,尤其是面對全球化和商業化的沖擊,一個嚴峻的現實是,我們的很多傳統節日中斷了,有些甚至已經名存實亡。一些傳統節日之所以中斷乃至消亡,實際上是它的精神內涵被人們忘記了,它的精神載體不復存在了。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中秋節是要賞月的,古時過節,人們在種滿桂花樹的院子里賞月,聽嫦娥奔月的故事,對月高歌,把酒問天,是非常美的。可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亮起來的城市,到處是閃耀的霓虹燈和林立的高樓大廈,被遮擋住的月亮不容易看到了,人和月亮疏遠了,所以人們賞月這種興趣也就漸漸地淡了。二是人們沒有自覺地認識到傳統節日的精神價值。長久以來,很多人認為節日不過就是吃點好東西,穿些好衣裳,由於忽視了這些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和精神價值,這些節日被我們人為地淡化了,尤其是進入商業化社會以後,傳統節日被推向了市場,成了商人賺錢的一個時機,這樣的結果使很多文明在某些方面中斷了,這是我們追求物化的結果。
春節、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的傳統文化內涵被掏空了,注入了商業內容,貼上了「經濟」的標簽。鞭炮禁止了,年味兒也淡了,隨著節日興趣的衰減和節日氛圍的日益稀釋,傳統節日在人們眼中也變得單薄蒼白。現在很多時候老百姓過節時常常感到很失落,最多的感慨就是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不知道節該怎麼過了,這種失落實際上是一種精神上的失落。許多人還埋怨年輕人,其實是埋怨不得的,它和整個民族的精神力量緊密相聯,摒棄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除夕之夜就是年夜飯;中秋節就是月餅;端午節成為粽子的展銷,元宵節成為湯圓的展示……你說,每一個節日都只剩下一種食品,即便它再有悠遠的歷史、動人的傳說、美好的儀式,老百姓也不會拿它當回事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再多的學者通人、民俗專家出面呼籲,請求國家立法保護,效果又會如何呢?真是發人深思。
傳統節日蘊涵的文化認同
在不同文化中,傳統節日都是特定文化的一種表徵,帶有自身文化的特色。比如,西方的聖誕節和中國的春節就具有明顯的文化差別。聖誕節與宗教傳統緊密相關,春節則是農耕文明和家族主義的產物;聖誕節是在宗教紀念日展開,體現為公共場所中的群體性狂歡,春節則在收獲後的農耕間歇期進行,體現為私人空間中的家庭聚會;聖誕節表達的是對人格神的崇拜,春節表達的則是對農業神和祖先的感激,等等。這種差別使過節成為不同的族群表達各自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
然而,近年來,中國人對過春節的興趣和熱情已經大大減少了,常常會聽到人們對年味兒淡了所發出的無奈感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過聖誕節在中國民間似乎已經逐漸成為部分民眾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這種文化景觀的背後,商家和媒體的推波助瀾是很明顯的,巨大的商業利益使他們不遺餘力地發動一切力量來營造這些文化慶典的火熱氛圍。然而,中國民間並不缺乏節日文化資源,而且從經濟的可開發性來看,這些節日也並不比洋節差,在缺乏西方文化傳統的中國,洋節應該是處於劣勢的。如此一來,洋節在中國民間的盛行就有點令人匪夷所思了。
文化認同的問題只有在不同文化相遇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出現,也就是說,只有在面對不同於自己的「他者」時,人們才會有「我是誰」的問題意識。通常的情況是,在不同文化的比照之下,對「我是誰」的追問非常容易在排他性情感的驅使下強化文化的自我認同,並表現為通過貶損其他文化來強調自己文化的優越性。不過,一個不可忽視的特殊情況是,當他者異常強大並被想像為學習或模仿的榜樣時,就可能使人們過分美化他者,甚至造成對自己的過度反思,從而形成一種「愛恨交加」的自我認同。從本質上來看,洋節在中國民間的興起,正是這種特殊自我認同的具體表現,雖然它是以比較溫和的面貌出現,而沒有過多地表現出對自己文化的明顯厭棄。
當然,如此看待當前中國民間的過洋節現象,似乎有過度解釋和小題大作之嫌,畢竟現在已不同於洋節初興之時,人們更多是抱著對異國風俗的好奇來「過把洋癮」,而且,他們似乎還沒有來得及思考,就已經被商家與媒體推到了興高采烈過洋節的狂歡之中了。但是,不加思考與過度反思同樣是有害的,很難想像一個缺乏文化自覺的民族會在以文化多元為基本特徵的世界中健康發展。因此,對於那些熱衷於過洋節的中國人而言,冷靜下來仔細思考一下是極為必要的。
這種思考不僅應該針對過洋節本身,而且應該在根源上對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這就需要培養民眾樹立起文化自覺的意識,使其以理性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和他人的文化。就當前我國的總體發展而言,物質文化上的相對落後是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然而,盡管西方發達的物質文化不斷刺痛我們的自尊心,但是奮起直追並不意味著必然要以放棄作為民族根底的精神文化為代價。
或許我們不必過多指責民眾對洋節表現出的熱情,但是,對此進行深刻的思考卻是必要的。我認為,在不同文化間的接觸與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喚醒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是一個根本性的任務。唯有如此,理性的文化認同才能得以實現,民族文化才能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對過節模式要革故鼎新
中國傳統民俗節日形成了自己有節律的排序,並分別擁有各自的豐富內涵,所以中國這部萬世一系的「農家歷」,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傑作,它本身連同它的重大民俗節日都應當列為重點保護的對象。它將繼續保持著它固有的文化活力。我以為眼下最重要的是要重新認識和建設我們的節日,要研究我們的節日文化,創造我們的節日文化,通過多種形式還原這些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還它們一個「本真面目」。一個民族的文化光靠幾個人呼籲是沒有用的,它需要整個民族的一種自覺,這種自覺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自覺。
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驛站,是用來承載民族認同感的,更是傳承民族文化生命、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另一個民族的重要標志。從去年「百餘委員建議增清明中秋等民族節日為法定假日」到考慮將傳統節日打包集體申報「世遺」等等,我們在復興傳統節日的時候,慣性地用「法」、拿制度來鋪設復興的道路,卻忽略了對傳統節日的根基——文化淵源的守護。
薪火相傳的節日總有一些含情脈脈的東西使我們的心變得柔軟,使人間充盈著溫情與暖意。傳統節日彰顯的儀節繁復、風雅精緻、彬彬有禮、視教養為文化生命、有高度審美的民族標識背後是高度的傳統文化認同。如端午節緬懷屈原,龍舟競渡,民謠所唱:「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種類似的節日自豪感遍及古典文化的每個角落。我們在怨尤現代人「崇洋節」時應該看到:正是不少人對自身文化的認知缺乏熱情,在文化理念上缺乏自信,才使得傳統節日「土氣十足」。文化自信心的強弱又與吸納外來文明的能力成正比,有足夠的文化自信,方有海納百川的文化品格,而不至於「棄我崇洋」。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國人的生活節奏日漸加快,高速公路、手機、電腦等辦公通訊用具的使用,由此帶來的便利雖然在不同程度上減輕了人們的勞動強度,卻也增加了每一個具體生命的負荷;各種名利場上風風火火趕場的窘迫,就業、職稱、升遷與養家糊口的種種壓力,加上日常的柴米油鹽,迎來送往……徜徉於城市的街頭,正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樣:「一路上的好景色沒仔細琢磨,回到家裡還照樣推碾子拉礳……再也不能這樣活!」人們在疲於奔命中渴望能有一點閑暇,放下一顆浮躁的心;渴望走出鋼筋水泥的喧囂城區,在大自然的靜謐中細品一回人生滋味……總之,渴望生活多一點餘裕。
對傳統節日的過節模式來一番革故鼎新,關鍵是喚醒我們的文化自覺意識。春節是「法定」了,假日經濟也如火如荼了,但春節文化傳統的復興仍任重道遠。如果清明不上墳,中秋不賞月,重陽不登高,這樣的「法定」假日能復興什麼呢?文化是相連的,文化也是衍生的。缺乏文化自覺狀態下全面、系統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前提,「法定」只能淪為形式主義的一次文化操演——因為節日,說到底是一種文化現象,傳統的節日總是與宗教、祭祀、慶典、聚會等聯系在一起的,無法靠制度的壁壘延傳。我們要尋找、恢復的是歷史遺響,喚醒遺存的民間文化。
如果只是固執於自己的傳統,而沒有對新的異己文化吐故納新的本領的話,傳統節日文化只能貧困、萎縮。「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這是三千年前中華民族的文化大度。節日的流傳是漫長歷史選擇的結果,社會發展了,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也要發展。如果我們不改進過節的節日理念和方式,依然吃喝當頭、人情送禮當道,那麼,即使法定了傳統節日,無非是又給了我們一個吃喝的借口和人情往來的理由、無非讓商家多了幾個狂歡節,把傳統節日的文化功能閹割殆盡,使之成為不倫不類的經濟獵物。在不同文化間的接觸與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喚醒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理性的文化認同才能得以實現,復興傳統節日、重建禮樂神州才不只是夢想。如果只求熱鬧,只問經濟,忽略節日的文化內涵,缺乏文化自覺,我們該拿什麼復興傳統節日呢?
目前我國的法定假日中,春節、五一節和國慶節三個「黃金周」,只有春節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其他的傳統節日,雖然民間有所保留,但並未被規定為官方法定節日。根本出路在於革新傳統節日的過節模式,讓傳統節日更放鬆休閑,給人們更多的自由娛樂的時間和空間,讓其更加符合現代人對節日的需求。而傳統節日法定化,只是將傳統節日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而已,根本無法改變人們對傳統節日的喜好或者厭煩。既然人們對傳統節日缺乏興趣,想通過官方干預,讓傳統節日法定化,達到復興傳統節日的目的,自然無從談起。

(本文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

G. 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詩詞名句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南齋玩月
王昌齡
高卧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中秋月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月
齊已
空碧無雲露濕衣,眾星光外涌清規。
東林莫礙漸高勢,四海正看當路時。
還許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嫦娥
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霜月
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秋宵月下有懷
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中秋待月
陸龜蒙
轉缺霜輸上轉遲, 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 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里, 漸看星瀠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 欲減初圓及午時。

倪庄中秋
元好問
強飯日逾瘦, 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 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 溪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 到曉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左車右並)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中秋月
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中秋見月和子由
蘇軾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涌,亂雲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左風右占)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將下蟲)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台客。

中秋登樓望月
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夜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西江月
蘇軾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鏗然,疑非人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文天祥
照江疊節,載畫舫之清冰;待月舉杯,呼芳樽於綠凈。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風雨滿城,何幸兩重陽之近;江山如畫,尚從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輪嗣布。

滿江紅.中秋寄遠
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
玉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
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秋夜月
當初聚散。便喚作、無由再逢伊面。
近日來、不期而會重歡宴。
向尊前、閑暇里,斂著眉兒長嘆。
惹起舊愁無限。

秋蕊香引
留不得。
光陰催促,奈芳蘭歇,好花謝,惟頃刻。
彩雲易散琉璃脆,驗前事端的。
風月夜,幾處前蹤舊跡。
忍思憶。
這回望斷,永作終天隔。
向仙島,歸冥路,兩無消息。

長相思
畫鼓喧街,蘭燈滿市,皎月初照嚴城。
清都絳闕夜景,風傳銀箭,露叆金莖。
巷陌縱橫。過平康款轡,緩聽歌聲。
鳳燭熒熒。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羅綺叢中,認得依稀舊日,雅態輕盈。
嬌波艷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牆頭馬上,漫遲留、難寫深誠。
又豈知、名宦拘檢,年來減盡風情。

望漢月
明月明月明月。爭奈乍圓還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暫歡會、依前離別。
小樓憑檻處,正是去年時節。
千里清光又依舊,奈夜永、厭厭人絕。

鷓鴣天
吹破殘煙入夜風。一軒明月上簾櫳。
因驚路遠人還遠,縱得心同寢未同。
情脈脈,意忡忡。碧雲歸去認無蹤。
只應曾向前生里,愛把鴛鴦兩處籠。

十二時(秋夜)
晚晴初,淡煙籠月,風透蟾光如洗。
覺翠帳、涼生秋思。漸入微寒天氣。
敗葉敲窗,西風滿院,睡不成還起。
更漏咽、滴破憂心,萬感並生,都在離人愁耳。
天怎知、當時一句,做得十分縈系。
夜永有時,分明枕上,覷著孜孜地。
燭暗時酒醒,元來又是夢里。
睡覺來、披衣獨坐,萬種無□憀情意。
怎得伊來,重諧雲雨,再整餘香被。
祝告天發願,從今永無拋棄。

念奴嬌.中秋對月
文徵明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
風泛須眉並骨寒,人在水晶宮里。
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
霜華滿地,欲跨彩雲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雲來去。
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
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H. 臘八節詩句 諺語

(1)詩句

宋代汪莘《行香子·臘八日與洪仲簡溪行其夜雪作》:野店殘冬。綠酒春濃。念如今內、此意誰同。容溪光不盡,山翠無窮。有幾枝梅,幾竿竹,幾株松。 籃舉乘興,薄暮疏鍾。望孤村、斜日匆匆。夜窗雪陣,曉枕雲峰。便擁漁蓑,頂漁笠,作漁翁。

清代張問陶《臘八日過敘州 其一》:風掠晴雲澹不收,夕陽吹影上扁舟。帖山樓殿平如畫,插水林巒碎欲流。爆竹聲繁逢臘日,荔枝香冷過戎州。船窗自擊泥頭酒,味諫軒南為少留。

近現代胡雲飛《臘八日有雪用海藏樓韻》:短巷深衢忘所歸,寒燈薄暈雪初飛。有家天末庭蕪老,為客歲除風息微。時棄命留心未死,負山填海夢終非。舉頭西北垂雲翳,卻對蒼茫自斂衣。

(2)諺語

臘八臘八,凍掉下巴。

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臘八,臘八,有的,臘八,沒有的,哈撒。

臘八,祭灶,新年快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媽子吃著桂花糕,老頭子戴著新氈帽。

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

臘八冰,吃不壞人。

I. 中國傳統節日英語名言

元旦(1月1日)NewYear'sDay
春節(農歷一月一日)theSpringFestival
元宵節(農歷一月十五日)theLanternFestival
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InternationalWorkingWomen'sDay
植樹節(3月12日)ArborDay
郵政節(3月20日)PostalDay
世界氣象節(3月23日)WorldMeteorologyDay
清明節(4月5日)ChingMingFestival;Tomb-sweepingFestival
國際勞動節(5月1日)InternationalLabourDay
中國青年節(5月4日)ChineseYouthDay
護士節(5月12日)Nurses'Festival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theDragonBoatFestival
國際兒童節(6月1日)InternationalChildren'sDay
中國共產黨成立紀念日(7月1日)theParty'sBirthday
建軍節(8月1日)theArmy'sDay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Mid-autumn(Moon)Festival
教師節(9月10日)Teachers'Day
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Double-ninthDay
國慶節(10月1日)NationalDay
除夕(農歷十二月三十日)NewYear'sEve

陽歷節日
1月1日元旦(New Year's Day)
2月2日世界濕地日(World Wetlands Day)
2月14日情人節(Valentine's Day)
3月3日全國愛耳日
3月5日青年志願者服務日
3月8日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 Day)
3月9日保護母親河日
3月12日中國植樹節(China Arbor Day)
3月14日白色情人節(White Day)
3月14日國際警察日(International Policemen' Day)
3月15日世界消費者權益日(World Consumer Right Day)
3月21日世界森林日(World Forest Day)
3月21日世界睡眠日(World Sleep Day)
3月22日世界水日(World Water Day)
3月23日世界氣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
3月24日世界防治結核病日(World Tuberculosis Day)
4月1日愚人節(April Fools' Day)
4月5日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
4月7日世界衛生日(World Health Day)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
4月26日世界知識產權日(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y)
5月1日國際勞動節(International Labour Day)
5月3日世界哮喘日(World Asthma Day)
5月4日中國青年節(Chinese Youth Day)
5月8日世界紅十字日(World Red-Cross Day)
5月12日國際護士節(International Nurse Day)
5月15日國際家庭日(International Family Day)
5月17日世界電信日(World Telecommunications Day)
5月20日全國學生營養日
5月23日國際牛奶日(International Milk Day)
5月31日 世界無煙日(World No-Smoking Day)
6月1日 國際兒童節(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
6月5日世界環境日(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Day)
6月6日全國愛眼日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6月23日國際奧林匹克日(International Olympic Day)
6月25日全國土地日
6月26日國際禁毒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Drug Abuse and Illicit Trafficking)
7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日(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7月1日國際建築日(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Day)
7月7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World Population Day)
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Army Day)
8月12日國際青年節(International Youth Day)
9月8日國際掃盲日(International Anti-illiteracy Day)
9月10日中國教師節(Teacher's Day)
9月16日中國腦健康日
9月16日國際臭氧層保護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zone Layer)
9月20日全國愛牙日
9月21日世界停火日(World Cease-fire Day)
9月27日世界旅遊日(World Tourism Day)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National Day)
10月1日國際音樂日(International Music Day)
10月1日國際老年人日(International Day of Older Persons)
10月4日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
10月5日世界教師日(World Teachers' Day)(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
10月8日全國高血壓日
10月9日世界郵政日(World Post Day)
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
10月14日世界標准日(World Standards Day)
10月15日國際盲人節(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Blind)
10月15日世界農村婦女日(World Rural Women's Day)
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
10月17日國際消除貧困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10月24日聯合國日(United Nations Day)
10月24日世界發展新聞日(World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Day)
10月28日中國男性健康日
10月29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Biodiversity Day)
10月31日萬聖節(Halloween)
11月8日中國記者節
11月9日消防宣傳日
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11月17日國際大學生節
11月25日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12月1日世界愛滋病日(World AIDS Day)
12月3日世界殘疾人日(World Disabled Day)
12月4日全國法制宣傳日
12月9日世界足球日(World Football Day)
12月25日聖誕節(Christmas Day)
12月29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Diversity Day)
1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國際麻風節
3月最後一個完整周的星期一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
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復活節(Easter Monday)(有可能是3月22-4月25日間的任一天)
5月第二個星期日母親節(Mother's Day)
5月第三個星期日全國助殘日
6月第三個星期日父親節(Father's Day)
9月第三個星期二國際和平日(International Peace Day)
9月第三個星期六全國國防教育日
9月第四個星期日國際聾人節(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Deaf)
10月的第一個星期一世界住房日(World Habitat Day)
10月的第二個星斯一加拿大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
10月第二個星期三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Natural Disaster Rection)
10月第二個星期四世界愛眼日(World Sight Day)
11月最後一個星期四美國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

農歷節日
農歷正月初一春節(the Spring Festival)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Lantern Festival)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the Dragon-Boat Festival)
農歷七月初七乞巧節(中國情人節)(Double-Seventh Day)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the Mid-Autumn Festival)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the laba Rice Porridge Festival)
農歷臘月二十四傳統掃房日

J. 諺語俗語:有關臘八節的諺語有哪些

關於臘八節的諺語:

1、臘八臘八,凍掉下巴

2、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3、臘八.臘八,有的,臘八,沒有的,哈撒

4、臘八,祭灶,新年快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媽子吃著桂花糕,老頭子戴著新氈帽

5、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

6、「臘七臘八,凍死寒鴉」

臘八節,俗稱「臘八」,是指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這一天。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因相傳這一天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並創立佛教的日子即農歷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稱為「佛成道節」。

在中國,有臘八節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臘八粥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