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故鄉人物描寫
A. 魯迅故鄉人物賞析
閏土——面對苦來難的現實,只是寄自希望於求神拜佛,是在生活的重壓下艱難地掙扎著的中國廣大勞苦民眾的代表。
楊二嫂 ——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自私、尖刻、貪婪、勢利,愛搬弄是非愛嘮叨。
我——小說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絕不要等同於作者。「我」飄泊在外,對故鄉一直懷著美好的回憶,看到故鄉衰敗、冷漠的現實,深感悲哀、失望,但內心深處,還有著對故鄉美好未來的憧憬。「我」對閏土懷有深厚的感情,表現了「我」對勞苦人民的同情與愛,對等級觀念的否定。
「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的形象
B. 魯迅故鄉對閏土描寫賞析賞析
外貌描來寫:
紫色的圓臉,頭源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以前)
「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
「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
「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表現閏土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經濟生活的艱難和精神負擔的沉重)。
動作、對話描寫:
說話後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表現閏土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表明他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揀了「一副香爐和燭台」。中年閏土將希望寄託於神靈。
C. 急求!!魯迅的《故鄉》人物性格的變化賞析!
成年「我」
「我」是一個現代知識分子,他在自己的「故鄉」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失去了自己的精神落腳地。他像一個遊魂,已經沒有了自己精神的「故鄉」。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是官僚地主。在經濟上是地主,在政治上是官僚,是有權有勢的闊人。但現代的知識分子是在城市謀生的人。他已經沒有穩固的經濟基礎,也沒有政治的權力。在豆腐西施楊二嫂的心目中,值得懼怕和尊敬的是做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門坐「八抬的大轎」的「闊人」。現在「我」不「闊」了,所以也就不再被她懼怕,尊重,而成了可以隨時掠奪、偷竊的對象。他同情豆腐西施楊二嫂的人生命運,但豆腐西施楊二嫂卻不會同情他。他無法同她建立起精神的聯系。他在她那裡感到的是被歧視、被掠奪的無奈感。閏土是他在內心所親近的人物,但閏土卻仍然按照對待傳統官僚地主知識分子的方式對待他,使他無法再與閏土進行正常的精神交流。他在精神上是孤獨的。他尋求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平等關系,但這種關系在現在的「故鄉」是找不到的。總之,現實的「故鄉」是一個精神各個分離,喪失了生命活力,喪失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幸福的情感關系的「故鄉」。
成年閏土
少年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是一個富有表現力的少年。「他的父親十分愛他」,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心地也是善良的。「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麼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撿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蝟、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在這些話里,跳動著的是一個活潑的生命。少年閏土較之少年「我」更是一個富於表現力的少年,是一個有更多的新鮮生活和新鮮感受要表達的少年。少年「我」的知識像是從書本當中獲得的,少年閏土的知識則是從大自然中,從自己的生活實感中獲得的。他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他比少年「我」更像一個語言藝術家。他的語言多麼生動,多麼流暢,多麼富有感染力啊!它一下子就把少年「我」吸引住了,並給他留下了至今難以磨滅的印象。但這個富於生命力和表現力的少年閏土,到了現在,卻成了一個神情麻木、寡言少語的人。「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為什麼他在少年時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現在卻形容不出了呢?因為「那時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時候是一個活潑潑的人,現在「懂事」了,卻成了一個「木偶人」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里所說的「事」,實際是中國傳統的一套封建禮法關系,以及這種禮法關系所維系著的封建等級觀念。
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在這里,我們能夠聽到兩顆原本融合在一起的心靈被生生撕裂開時所發出的那種帶血的聲音。閏土不再僅僅把「我」視為平等的、親切的朋友了。他把「我」放在了自己無法企及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上,他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悲哀,在這樣一個高高在上的人面前已經無法訴說,無法表現,這個稱呼帶著一種「敬」,但同時也透脫著一種「冷」。在這種「冷」的氛圍中,「我」的感情也被凝固在了內心裡。兩顆心靈就被這個稱呼擋在了兩邊,無法交流了,無法融合了。所以「我」「打了一個寒噤」,知道兩個人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故鄉》讓我們看到,只有少年閏土和少年「我」的關系才是符合人性的,後來這種封建禮法關系不是人的本性中就具有的,而是在社會的壓力之下形成的,是一種扭曲了的人性。人在自然的發展中不會把自己樹為一個卑賤的、無能的人,像閏土這樣一個人的封建禮法觀念是在長期的強制性的壓力下逐漸形成的。社會壓抑了一個人的人性,同時也壓抑了他的自然的生命,使他習慣了消極地忍耐所有外界的壓力。忍耐一切精神的和物質的痛苦。那個手持鋼叉向猹刺去的閏土是多麼富有朝氣,富有生命的活力呵!是多麼勇敢呵!但封建的禮法關系逐漸壓抑了他的生命力,使他在一切困苦和不幸面前只有消極地忍耐。只有意識到閏土已經沒有了少年時的旺盛的生命力,我們才能夠理解,為什麼「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能夠「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他已經沒有反抗現實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把所有這一切都視為根本不能戰勝的。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他盡量不去思考自己的不幸,盡量迅速地忘掉自己的困苦。他不再敢主動地去感受世界,思考生活、思考自己。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干癟了下去,他的感受力萎縮了下去,他的表現力衰弱了下去,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經成為一個沒有感受力、沒有思想能力和表現能力的木偶人。只有宗教還能給他帶來對未來的茫遠的、朦朧的希望。他的精神已經死亡,肉體也迅速衰老下去。成年閏土體現的是「我」所說的「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類人的特徵。這些人是善良、講道德、守規矩的人。但傳統的道德是壓抑人的生命力的。他們在封建道德的束縛下喪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變得麻木了。
楊二嫂
豆腐西施楊二嫂是一個可笑、可氣、可恨而又可憐的人物。她為什麼可憐呢?因為她是一個人。一個人是需要物質生活的保證的。當一個人無法通過自己正常的努力而獲得自己最起碼的物質生活保證的時候,為了生命的保存,就要通過一些非正常的、為人所不齒的手段獲取這種保證了。在這個意義上,她是值得同情的。她原來是開豆腐店的,為了豆腐店能夠賺到更多的錢,她擦著白粉,終日坐著,實際上是用自己的年輕的美來招待顧客,「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美」,在豆腐西施楊二嫂這里已經不再是一種精神的需要,而成了獲取物質利益的手段。物質實利成了她人生的惟一目的。為了這個目的,她是可以犧牲自己的道德名義的。當自己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的時候,她就把任何東西都拿來當作獲取物質實利的手段了。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質的人生,狹隘自私的人生。這樣一個人,親近的只是物質實利,對別人的感情已經沒有感受的能力。在這類人的感受里,「利」即是「情」,「情」即是「利」。「利」外無「情」,天地間無非一個「利」字。她感受不到別人的真摯的感情,對別人也產生不了這樣的感情,「感情」也只成了撈取好處的手段。她的眼裡只有「物」,只有「利」,只有「錢」,而沒有「人」,沒有有感情。有道德、有精神需要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她是能撈就撈,能騙就騙,能偷就偷,能搶就搶。但人類社會是在相互關聯中存在和發展的,人類為了其同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心靈的溝通,需要感情的聯系,需要道德的修養,需要精神品質的美化。像豆腐西施楊二艘這樣一個毫無道德感的人,時時刻刻都在做著損人利己的勾當,是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厭惡乃至憎恨的。所以,就她本人命運的悲慘而言,她是可憐的,而就其對別人的態而言度,她又是可氣、可恨的。她的可笑在於長期的狹隘自私使她已經失去了對自我的正常感覺。她把虛情假意當作情感表現,把小偷小摸當作自己的聰明才智。她是屬於世俗社會所謂的「能說會道」、「手腳麻利」、「干凈利索」、「不笨不傻」的女人。但在正常人眼裡,她這些小聰明心把戲都是瞞不了人、騙不了人的。所以,人們又感到她的言行的可笑。人們無法尊重她、愛戴她,甚至也無法真正地幫助她。她是一個令人看不起的人。如果說少年「我」和少年閏土的一切言行的總體特點是自然、純真,豆腐西施楊二嫂的一切言行的總特點則是「不自然」、「不真摯」。在她這里,一切都是誇大了的,是根據自己的實利考慮變了形的。她一出場,發出的就是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這是她不感驚奇而故做驚奇的結果。她的面貌特徵也是在長期不自然的生活狀態中形成的。她一生只練就了一個「薄嘴唇」,「能說會道」,臉相卻迅速衰老下來,只留下一個「凸顴骨」,沒有了當年的風韻。她的站姿也是不自然的,故意裝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實際上她早已失去了自己的自信心,失去了做人的驕傲,但又希望別人看得起她。尊重她。她對「我」沒有懷戀.沒有感情,但又故意裝出一副有感情的樣子。她能說的只有「我還抱過你咧!」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事實,但卻把這個事實說得非常嚴重,好像這就對「我」有了多麼大的恩情,好像「我」必須對她感恩戴德,牢牢記住她的重要性。她不關心別人,因而也不會知道別人的生活狀況,不會了解別人的思想感情。她通過自己的想像把別人的生活說得無比闊氣和富裕,無非是為了從別人那裡撈取更多的好處。
豆腐西施楊二嫂體現的是「我」所說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的特徵。她的生活是辛苦的,但這種辛苦也壓碎了她的道德良心,使她變得沒有信仰,沒有操守,沒有真摯的感情,不講道德,自私狹隘。
D. 魯迅《故鄉》寫法的賞析
對話描寫
對話(包括一人獨白,兩人或眾人對談等),是小說中經常運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對話這種形式看來很簡單,似乎人人都會用,都會寫,但是要用得好,寫得活,深刻動人,卻頗不容易,需要費一番苦心。
魯迅曾經說過,描寫人物對話,應該做到即使不描寫人物的模樣,也應該使讀者看了對話,"便好像目睹了說話的那些人"。《故鄉》運用了許多對話:有"我"與母親的對話,"我"與閏土的對話,"我"與楊二嫂的對話,以及"我"與宏兒的對話等。作者是怎樣設計和安排這些對話的呢?在寫作上可以給我們一些什麼啟示呢?
明確:
1、"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什麼都有:稻雞,角雞,鵓鳩,藍貝……"
"我們日里到海邊檢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
"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
--從這些充滿生活氣息、具有個性特徵的人物對話,我們好像親眼目睹了那天真活潑、聰明伶俐、知識豐富而又純朴熱情的農村少年閏土的形象。
2、"哈!……""阿呀呀……""阿呀阿呀……""嚇……"
--寫楊二嫂,除了選擇像"貴人眼高"、"闊了"、"三房姨太太"、"八抬的大轎"等這樣一些特定的詞語,還用了諸如上述許多語氣詞,還有許多反問句式,我們好像親眼看到了一個尖酸刻薄、貪小勢利、虛情假意的世故女人。
3、少年閏土說話滔滔不絕,語氣明快流暢;而中年閏土說話斷斷續續,吞吞吐吐(用了許多省略號),三句離不開"老爺"、"規矩"、"磕頭",談起生活,則是"非常難"、"不太平"、"收成又壞"等等。這些都深刻地反映了中年閏土的痛苦、麻木和遲鈍,從前後對比中使人感到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簡直判若兩人。又如寫"我"見到閏土,興奮地喊道:"阿,閏土哥,--你來了?"閏土卻恭敬地回答:"老爺……"這一問一答,深刻反映了"我"與中年閏土的關系的隔膜和變化。
-- 作者還善於從人物的性格變化中來描寫人物的對話。
4、寫少年閏土,除了直接摘引出他介紹怎樣"捕鳥"、"刺猹"等的對話以外,還穿插了"我"的問話:"管賊么?"、"他不咬人么?"並寫了"我"聽了閏土的介紹以後的反應和心情。這些都不是可有可無的,對突出閏土的對話有對比和烘托作用。
--為了使人物語言個性更鮮明,作者還採取了對比、烘托等多種手法。
小結:要寫好人物對話,不論是主要人物還是次要人物,都應力求做到個性化,都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思想、遭遇和命運。
E. 魯迅《故鄉》中描寫的段落 並加以賞析
「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是豐富多樣的,有概括介紹,也有形象描繪;有外貌和內心描寫,也有行動和對話描寫;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談談小說》)在閱讀課文時,掌握這些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寫好人物小傳的重要方面;而寫人物的小傳,又是對作品進行再創作的一種重要途徑,它為更好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提供了可能。同時,也為分析人物性格特點奠定了基礎。在寫本文中的人物小傳的過程中,可以看出「變」是這些人物的一個重要特徵,在分析人物性格時,要抓住一個「變」字。如對閏土,就可作這樣的分析:閏土是一個代表了中國封建農村因貧窮、落後的生活重壓而變得麻木、愚昧的農民的形象。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閱讀《故鄉》,對文中的人物的理解也應該是不同的;評價人物,發表對文中人物的看法,就是個性化閱讀的一種實踐,是一種創新能力的展示。讀這篇小說,評價其中的人物,也是在前三個單元學過了議論文之後,運用議論這一表達方法的一種實踐。用一兩句生動的話評價人物,還是一種對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許多閃耀著創新光芒的見解,要不失時機地予以鼓勵。下面的示例供參考:
閏土(1):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時間這塊勵石上,活生生地把一個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個木偶人。
閏土(2):一聲「老爺!」就把自己與兒時的好友隔在了無形的厚障壁的兩邊;帶回家去的香爐、燭台何嘗不是在增加這厚障壁的高度呢!
楊二嫂: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變形人,不僅表現在從當年的「豆腐西施」變成了今天的「圓規」,而且還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又在侮辱和損害著別人。
「我」:曾使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醜陋;為使它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
「我」母親: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給她以公平:變賣家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個20年前的閏土,20年後,他或許不會再成為今天的閏土;對他來說,與生俱來的苦難其實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財富!
宏兒:從「飛」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飛」向這個既陌生又新鮮的世界了。
5.研究性學習:關於本文主題的探討。文學作品的理解,不強求一致,對人物的理解是這樣,對主題的理解也是這樣。除了課後練習中列舉的四種以外,還有:①茅盾先生認為這篇小說的主題是「悲哀那人與人之間的不了解,隔膜」(見茅盾以郎損為筆名發表於1921年《小說月報》的《評四五六月的創作》一文)。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揭示產生這種現實的根源。③表達對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願望與信心。對這些認識,可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還可能另有自己的見解,應給予鼓勵。
6.閱讀經驗積累:欣賞小說,要學會分析人物,因為人物是小說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時,不妨寫一寫人物小傳,這是一個從整體感知到局部分解,再從局部分解到整體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才有助於進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說中的人物才會成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閱讀小說才有可能成為個性化的閱讀。
7.教學效果鞏固:
①課下收集有關研究本文的資料,與自己的閱讀體驗進行參照,加深理解課文的效果。
②課文中的水生和宏兒以後會有怎樣的命運?發揮想像,為他們寫一個故事。
F. 《故鄉》人物分析
成年「我」
「我」是一個現代知識分子,他在自己的「故鄉」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失去了自己的精神落腳地。他像一個遊魂,已經沒有了自己精神的「故鄉」。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是官僚地主。在經濟上是地主,在政治上是官僚,是有權有勢的闊人。但現代的知識分子是在城市謀生的人。他已經沒有穩固的經濟基礎,也沒有政治的權力。在豆腐西施楊二嫂的心目中,值得懼怕和尊敬的是做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門坐「八抬的大轎」的「闊人」。現在「我」不「闊」了,所以也就不再被她懼怕,尊重,而成了可以隨時掠奪、偷竊的對象。他同情豆腐西施楊二嫂的人生命運,但豆腐西施楊二嫂卻不會同情他。他無法同她建立起精神的聯系。他在她那裡感到的是被歧視、被掠奪的無奈感。閏土是他在內心所親近的人物,但閏土卻仍然按照對待傳統官僚地主知識分子的方式對待他,使他無法再與閏土進行正常的精神交流。他在精神上是孤獨的。他尋求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平等關系,但這種關系在現在的「故鄉」是找不到的。總之,現實的「故鄉」是一個精神各個分離,喪失了生命活力,喪失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幸福的情感關系的「故鄉」。
成年閏土
少年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是一個富有表現力的少年。「他的父親十分愛他」,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心地也是善良的。「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麼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撿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蝟、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在這些話里,跳動著的是一個活潑的生命。少年閏土較之少年「我」更是一個富於表現力的少年,是一個有更多的新鮮生活和新鮮感受要表達的少年。少年「我」的知識像是從書本當中獲得的,少年閏土的知識則是從大自然中,從自己的生活實感中獲得的。他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他比少年「我」更像一個語言藝術家。他的語言多麼生動,多麼流暢,多麼富有感染力啊!它一下子就把少年「我」吸引住了,並給他留下了至今難以磨滅的印象。但這個富於生命力和表現力的少年閏土,到了現在,卻成了一個神情麻木、寡言少語的人。「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為什麼他在少年時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現在卻形容不出了呢?因為「那時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時候是一個活潑潑的人,現在「懂事」了,卻成了一個「木偶人」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里所說的「事」,實際是中國傳統的一套封建禮法關系,以及這種禮法關系所維系著的封建等級觀念。
維系中國傳統社會的是一套完整的封建禮法關系,而所有這些封建禮法關系都是建立在人與人不平等的關系之上的。帝王與臣民,大官與小官,官僚與百姓,老師與學生。父親與兒子,兄長與弟弟,男性與女性,都被視為上下等級的關系。他們之間沒有平等的地位,也沒有平等的話語權力,上尊下卑、「上」對「下」是指揮,是命令,是教誨,「下」對「上」是服從,是馴順,是聽話。閏土之所以說小的時候是「不懂事」,是按照現在他已經懂得了的禮法關系,「我」 是少爺,他是長工的兒子,二者是不能平等的。「我」尊,閏土卑,他那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卑賤地位,在「我」面前毫無顧忌地說了那麼多的話,都是極不應該的。但那時年齡小,可以原諒,一到成年,中國人都要遵守這樣一套禮法關系。不遵守這套禮法關系,就被中國社會視為一個不守「規矩」、不講「道德」的人了,就會受到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懲罰。閏土就是在這樣一套禮法關系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他是一個「老實人」,是一個講「道德」的人。但一旦把這種禮法關系當成了處理人與人關系的准則,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感情就無法得到正常的交流了,人與人的心靈就融合不在一起了。這就是在「我」和閏土之間發生的精神悲劇。「我」懷念著閏土,閏土也懷念著「我」,他們在童心無忌的狀態下建立了平等的、友好的關系。這種關系在兩個人的心靈中都留下了美好的、溫暖的、幸福的回憶。「我」想到故鄉,首先想到的是閏土,閏土實際上也一直念著「我」。「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次面。」只要想到他和「我」在重年一起玩耍的情景,我們就能夠想到,閏土的這些話絕不是一般的客氣話。兩個人重新見面時,「我」「很興奮」,閏土也很興奮:「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說明他心裡顫抖著多少真摯的感情呵!但封建的禮法關系卻把所有這些感情都堵在了他的內心裡。形容不出來了,表現不出來了。
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在這里,我們能夠聽到兩顆原本融合在一起的心靈被生生撕裂開時所發出的那種帶血的聲音。閏土不再僅僅把「我」視為平等的、親切的朋友了。他把「我」放在了自己無法企及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上,他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悲哀,在這樣一個高高在上的人面前已經無法訴說,無法表現,這個稱呼帶著一種「敬」,但同時也透脫著一種「冷」。在這種「冷」的氛圍中,「我」的感情也被凝固在了內心裡。兩顆心靈就被這個稱呼擋在了兩邊,無法交流了,無法融合了。所以「我」「打了一個寒噤」,知道兩個人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故鄉》讓我們看到,只有少年閏土和少年「我」的關系才是符合人性的,後來這種封建禮法關系不是人的本性中就具有的,而是在社會的壓力之下形成的,是一種扭曲了的人性。人在自然的發展中不會把自己樹為一個卑賤的、無能的人,像閏土這樣一個人的封建禮法觀念是在長期的強制性的壓力下逐漸形成的。社會壓抑了一個人的人性,同時也壓抑了他的自然的生命,使他習慣了消極地忍耐所有外界的壓力。忍耐一切精神的和物質的痛苦。那個手持鋼叉向猹刺去的閏土是多麼富有朝氣,富有生命的活力呵!是多麼勇敢呵!但封建的禮法關系逐漸壓抑了他的生命力,使他在一切困苦和不幸面前只有消極地忍耐。只有意識到閏土已經沒有了少年時的旺盛的生命力,我們才能夠理解,為什麼「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能夠「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他已經沒有反抗現實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把所有這一切都視為根本不能戰勝的。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他盡量不去思考自己的不幸,盡量迅速地忘掉自己的困苦。他不再敢主動地去感受世界,思考生活、思考自己。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干癟了下去,他的感受力萎縮了下去,他的表現力衰弱了下去,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經成為一個沒有感受力、沒有思想能力和表現能力的木偶人。只有宗教還能給他帶來對未來的茫遠的、朦朧的希望。他的精神已經死亡,肉體也迅速衰老下去。成年閏土體現的是「我」所說的「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類人的特徵。這些人是善良、講道德、守規矩的人。但傳統的道德是壓抑人的生命力的。他們在封建道德的束縛下喪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變得麻木了。
楊二嫂
豆腐西施楊二嫂是一個可笑、可氣、可恨而又可憐的人物。她為什麼可憐呢?因為她是一個人。一個人是需要物質生活的保證的。當一個人無法通過自己正常的努力而獲得自己最起碼的物質生活保證的時候,為了生命的保存,就要通過一些非正常的、為人所不齒的手段獲取這種保證了。在這個意義上,她是值得同情的。她原來是開豆腐店的,為了豆腐店能夠賺到更多的錢,她擦著白粉,終日坐著,實際上是用自己的年輕的美來招待顧客,「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美」,在豆腐西施楊二嫂這里已經不再是一種精神的需要,而成了獲取物質利益的手段。物質實利成了她人生的惟一目的。為了這個目的,她是可以犧牲自己的道德名義的。當自己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的時候,她就把任何東西都拿來當作獲取物質實利的手段了。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質的人生,狹隘自私的人生。這樣一個人,親近的只是物質實利,對別人的感情已經沒有感受的能力。在這類人的感受里,「利」即是「情」,「情」即是「利」。「利」外無「情」,天地間無非一個「利」字。她感受不到別人的真摯的感情,對別人也產生不了這樣的感情,「感情」也只成了撈取好處的手段。她的眼裡只有「物」,只有「利」,只有「錢」,而沒有「人」,沒有有感情。有道德、有精神需要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她是能撈就撈,能騙就騙,能偷就偷,能搶就搶。但人類社會是在相互關聯中存在和發展的,人類為了其同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心靈的溝通,需要感情的聯系,需要道德的修養,需要精神品質的美化。像豆腐西施楊二艘這樣一個毫無道德感的人,時時刻刻都在做著損人利己的勾當,是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厭惡乃至憎恨的。所以,就她本人命運的悲慘而言,她是可憐的,而就其對別人的態而言度,她又是可氣、可恨的。她的可笑在於長期的狹隘自私使她已經失去了對自我的正常感覺。她把虛情假意當作情感表現,把小偷小摸當作自己的聰明才智。她是屬於世俗社會所謂的「能說會道」、「手腳麻利」、「干凈利索」、「不笨不傻」的女人。但在正常人眼裡,她這些小聰明心把戲都是瞞不了人、騙不了人的。所以,人們又感到她的言行的可笑。人們無法尊重她、愛戴她,甚至也無法真正地幫助她。她是一個令人看不起的人。如果說少年「我」和少年閏土的一切言行的總體特點是自然、純真,豆腐西施楊二嫂的一切言行的總特點則是「不自然」、「不真摯」。在她這里,一切都是誇大了的,是根據自己的實利考慮變了形的。她一出場,發出的就是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這是她不感驚奇而故做驚奇的結果。她的面貌特徵也是在長期不自然的生活狀態中形成的。她一生只練就了一個「薄嘴唇」,「能說會道」,臉相卻迅速衰老下來,只留下一個「凸顴骨」,沒有了當年的風韻。她的站姿也是不自然的,故意裝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實際上她早已失去了自己的自信心,失去了做人的驕傲,但又希望別人看得起她。尊重她。她對「我」沒有懷戀.沒有感情,但又故意裝出一副有感情的樣子。她能說的只有「我還抱過你咧!」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事實,但卻把這個事實說得非常嚴重,好像這就對「我」有了多麼大的恩情,好像「我」必須對她感恩戴德,牢牢記住她的重要性。她不關心別人,因而也不會知道別人的生活狀況,不會了解別人的思想感情。她通過自己的想像把別人的生活說得無比闊氣和富裕,無非是為了從別人那裡撈取更多的好處。
豆腐西施楊二嫂體現的是「我」所說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的特徵。她的生活是辛苦的,但這種辛苦也壓碎了她的道德良心,使她變得沒有信仰,沒有操守,沒有真摯的感情,不講道德,自私狹隘。
G. 故鄉魯迅潤土的外貌描寫和賞析
1、少年閏土: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
描寫少年閏土外貌肖像的句子雖然不多,但是通過對其外貌的解讀,可以看出少年的閏土是一個典型的淳樸天真、可親可愛的農村少年的形象。
2、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 ;「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 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寫出閏土不僅為飢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級觀念思想的束縛。「厚障壁」就是所謂「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精神隔閡。
H. 故鄉人物描寫句子
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
他正在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
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裡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
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I. 故鄉人物描寫
楊二嫂的形象
從相貌、語態到品格,楊二嫂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當年她年輕貌美,充當招徠生意的「活廣告」,是個被侮辱
被損害的人物,終日坐眷,安分守己,生活有著落,手腳
當然也干凈。 現在呢?她是個凹顴骨薄嘴唇50歲上下的
老女人,活像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形象變老了
,丑了,對人也尖酸刻薄,對「我」是虛偽的吹捧,尖刻的
嘲諷,對閏土,她惡語中傷。在要傢具問題上,先是直言
索取,索要不成便挖苦諷刺,人家不給,便順手牽羊,且
反誣別人。閏土進門默默無聲,她卻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怪聲尖利,令人心驚。
--從以上簡析中,可知她是一個尖刻,自私,貪財,
勢利,潑辣,放肆的小市民形象,是一種「辛苦恣睢地生活」
著的人物。
楊二嫂的變化說明:在軍閥勢力和封建勢力的統治下,
故鄉日趨破產,城鎮市民日益貧困,從一個側面反映
了當時農村的凋敝破敗,啟示人們,也不能像她那樣
辛苦恣睢地生活,而要走新的希望之路.
少年閏土特點:
天真 純朴 健壯 可愛 動作乾脆利落 說話脫口而出 ,朴 質、生動 活潑剛健 有智有勇 熱情 純真
對「我」友好,熱情,與「我」親密無間,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
中年閏土特點:
受盡生活折磨 衰弱 貧窮 說話吞吞吐吐 斷斷續續 態度謙恭 又含糊 顯得遲鈍 麻木 痛苦難言
他受封建禮教束縛,等級觀念很深,我們之間有無形的可悲的厚障壁、高牆阻隔著。
他善良,忠厚,勤勞,朴實,有著傳統中國農民的一切優點。但悲哀痛苦,麻木遲鈍,像個「木偶人」。
這是一個被舊制度壓得直不起腰的「苦人」,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下苦苦掙扎的老一代農民的藝術典型。典型性格是:逆來順受愚昧麻木,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而不覺悟,有嚴重的等級觀念和迷信思想,對生活絕望,寄希望於神靈。
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使他痛苦得
像一個木偶人.其中「官」是主要原因。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聯合
壓迫是閏土經濟上貧困、精神上麻木的真正原因,而封
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是「官」套在人民群眾精神上的沉
重枷鎖。閏土的巨大變化,揭示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榨造成人民沉重的苦難.啟發人們不能像閏土那樣辛苦麻木地生活,要走新的
希望之路。
把綱要給你,語言組織還是靠自己,抄來的總不太像~
呵呵^O^
回答者: 風琉朙櫟 - 秀才 二級 6-7 19:42
查看用戶評論(1)>>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0 個人評價
好
50% (0) 不好
50% (0)
相關內容
• 《故鄉》中魯迅對楊二嫂進行描寫的句子中,體現了楊...
• 魯迅《故鄉》里的楊二嫂是個怎樣的人
• 在魯迅的故鄉那一課 對楊二嫂的描寫最精彩的是哪處?...
• 魯迅的<故鄉>中簡析潤土和楊二嫂形象?
• 六一公公,楊二嫂,孔乙已三位人物形象分別出自魯迅先...
查看同主題問題:魯迅 《故鄉》 人物 二嫂 感謝
其他回答 共 2 條
自己看吧,遠創不了
http://..com/question/37112147.html?si=2
回答者: lixuliang101 - 江湖豪俠 十一級 5-31 13:18
1.豆腐西施楊二嫂
豆腐西施楊二嫂是一個可笑、可氣、可恨而又可憐的人物。她為什麼可憐呢?因為她是一個人。一個人是需要物質生活的保證的。當一個人無法通過自己正常的努力而獲得自己最起碼的物質生活保證的時候,為了生命的保存,就要通過一些非正常的、為人所不齒的手段獲取這種保證了。在這個意義上,她是值得同情的。她原來是開豆腐店的,為了豆腐店能夠賺到更多的錢,她擦著白粉,終日坐著,實際上是用自己的年輕的美來招待顧客,「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美」,在豆腐西施楊二嫂這里已經不再是一種精神的需要,而成了獲取物質利益的手段。物質實利成了她人生的惟一目的。為了這個目的,她是可以犧牲自己的道德名義的。當自己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的時候,她就把任何東西都拿來當作獲取物質實利的手段了。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質的人生,狹隘自私的人生。這樣一個人,親近的只是物質實利,對別人的感情已經沒有感受的能力。在這類人的感受里,「利」即是「情」,「情」即是「利」。「利」外無「情」,天地間無非一個「利」字。她感受不到別人的真摯的感情,對別人也產生不了這樣的感情,「感情」也只成了撈取好處的手段。她的眼裡只有「物」,只有「利」,只有「錢」,而沒有「人」,沒有有感情。有道德、有精神需要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她是能撈就撈,能騙就騙,能偷就偷,能搶就搶。但人類社會是在相互關聯中存在和發展的,人類為了其同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心靈的溝通,需要感情的聯系,需要道德的修養,需要精神品質的美化。像豆腐西施楊二艘這樣一個毫無道德感的人,時時刻刻都在做著損人利己的勾當,是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厭惡乃至憎恨的。所以,就她本人命運的悲慘而言,她是可憐的,而就其對別人的態而言度,她又是可氣、可恨的。她的可笑在於長期的狹隘自私使她已經失去了對自我的正常感覺。她把虛情假意當作情感表現,把小偷小摸當作自己的聰明才智。她是屬於世俗社會所謂的「能說會道」、「手腳麻利」、「干凈利索」、「不笨不傻」的女人。但在正常人眼裡,她這些小聰明心把戲都是瞞不了人、騙不了人的。所以,人們又感到她的言行的可笑。人們無法尊重她、愛戴她,甚至也無法真正地幫助她。她是一個令人看不起的人。如果說少年「我」和少年閏土的一切言行的總體特點是自然、純真,豆腐西施楊二嫂的一切言行的總特點則是「不自然」、「不真摯」。在她這里,一切都是誇大了的,是根據自己的實利考慮變了形的。她一出場,發出的就是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這是她不感驚奇而故做驚奇的結果。她的面貌特徵也是在長期不自然的生活狀態中形成的。她一生只練就了一個「薄嘴唇」,「能說會道」,臉相卻迅速衰老下來,只留下一個「凸顴骨」,沒有了當年的風韻。她的站姿也是不自然的,故意裝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實際上她早已失去了自己的自信心,失去了做人的驕傲,但又希望別人看得起她。尊重她。她對「我」沒有懷戀.沒有感情,但又故意裝出一副有感情的樣子。她能說的只有「我還抱過你咧!」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事實,但卻把這個事實說得非常嚴重,好像這就對「我」有了多麼大的恩情,好像「我」必須對她感恩戴德,牢牢記住她的重要性。她不關心別人,因而也不會知道別人的生活狀況,不會了解別人的思想感情。她通過自己的想像把別人的生活說得無比闊氣和富裕,無非是為了從別人那裡撈取更多的好處。
豆腐西施楊二嫂體現的是「我」所說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的特徵。她的生活是辛苦的,但這種辛苦也壓碎了她的道德良心,使她變得沒有信仰,沒有操守,沒有真摯的感情,不講道德,自私狹隘。
2.成年閏土
少年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是一個富有表現力的少年。「他的父親十分愛他」,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心地也是善良的。「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麼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撿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蝟、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在這些話里,跳動著的是一個活潑的生命。少年閏土較之少年「我」更是一個富於表現力的少年,是一個有更多的新鮮生活和新鮮感受要表達的少年。少年「我」的知識像是從書本當中獲得的,少年閏土的知識則是從大自然中,從自己的生活實感中獲得的。他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他比少年「我」更像一個語言藝術家。他的語言多麼生動,多麼流暢,多麼富有感染力啊!它一下子就把少年「我」吸引住了,並給他留下了至今難以磨滅的印象。但這個富於生命力和表現力的少年閏土,到了現在,卻成了一個神情麻木、寡言少語的人。「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為什麼他在少年時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現在卻形容不出了呢?因為「那時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時候是一個活潑潑的人,現在「懂事」了,卻成了一個「木偶人」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里所說的「事」,實際是中國傳統的一套封建禮法關系,以及這種禮法關系所維系著的封建等級觀念。
維系中國傳統社會的是一套完整的封建禮法關系,而所有這些封建禮法關系都是建立在人與人不平等的關系之上的。帝王與臣民,大官與小官,官僚與百姓,老師與學生。父親與兒子,兄長與弟弟,男性與女性,都被視為上下等級的關系。他們之間沒有平等的地位,也沒有平等的話語權力,上尊下卑、「上」對「下」是指揮,是命令,是教誨,「下」對「上」是服從,是馴順,是聽話。閏土之所以說小的時候是「不懂事」,是按照現在他已經懂得了的禮法關系,「我」是少爺,他是長工的兒子,二者是不能平等的。「我」尊,閏土卑,他那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卑賤地位,在「我」面前毫無顧忌地說了那麼多的話,都是極不應該的。但那時年齡小,可以原諒,一到成年,中國人都要遵守這樣一套禮法關系。不遵守這套禮法關系,就被中國社會視為一個不守「規矩」、不講「道德」的人了,就會受到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懲罰。閏土就是在這樣一套禮法關系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他是一個「老實人」,是一個講「道德」的人。但一旦把這種禮法關系當成了處理人與人關系的准則,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感情就無法得到正常的交流了,人與人的心靈就融合不在一起了。這就是在「我」和閏土之間發生的精神悲劇。「我」懷念著閏土,閏土也懷念著「我」,他們在童心無忌的狀態下建立了平等的、友好的關系。這種關系在兩個人的心靈中都留下了美好的、溫暖的、幸福的回憶。「我」想到故鄉,首先想到的是閏土,閏土實際上也一直念著「我」。「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次面。」只要想到他和「我」在重年一起玩耍的情景,我們就能夠想到,閏土的這些話絕不是一般的客氣話。兩個人重新見面時,「我」「很興奮」,閏土也很興奮:「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說明他心裡顫抖著多少真摯的感情呵!但封建的禮法關系卻把所有這些感情都堵在了他的內心裡。形容不出來了,表現不出來了。
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爺!……」
在這里,我們能夠聽到兩顆原本融合在一起的心靈被生生撕裂開時所發出的那種帶血的聲音。閏土不再僅僅把「我」視為平等的、親切的朋友了。他把「我」放在了自己無法企及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上,他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悲哀,在這樣一個高高在上的人面前已經無法訴說,無法表現,這個稱呼帶著一種「敬」,但同時也透脫著一種「冷」。在這種「冷」的氛圍中,「我」的感情也被凝固在了內心裡。兩顆心靈就被這個稱呼擋在了兩邊,無法交流了,無法融合了。所以「我」「打了一個寒噤」,知道兩個人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故鄉》讓我們看到,只有少年閏土和少年「我」的關系才是符合人性的,後來這種封建禮法關系不是人的本性中就具有的,而是在社會的壓力之下形成的,是一種扭曲了的人性。人在自然的發展中不會把自己樹為一個卑賤的、無能的人,像閏土這樣一個人的封建禮法觀念是在長期的強制性的壓力下逐漸形成的。社會壓抑了一個人的人性,同時也壓抑了他的自然的生命,使他習慣了消極地忍耐所有外界的壓力。忍耐一切精神的和物質的痛苦。那個手持鋼叉向猹刺去的閏土是多麼富有朝氣,富有生命的活力呵!是多麼勇敢呵!但封建的禮法關系逐漸壓抑了他的生命力,使他在一切困苦和不幸面前只有消極地忍耐。只有意識到閏土已經沒有了少年時的旺盛的生命力,我們才能夠理解,為什麼「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能夠「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他已經沒有反抗現實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把所有這一切都視為根本不能戰勝的。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他盡量不去思考自己的不幸,盡量迅速地忘掉自己的困苦。他不再敢主動地去感受世界,思考生活、思考自己。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干癟了下去,他的感受力萎縮了下去,他的表現力衰弱了下去,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經成為一個沒有感受力、沒有思想能力和表現能力的木偶人。只有宗教還能給他帶來對未來的茫遠的、朦朧的希望。他的精神已經死亡,肉體也迅速衰老下去。成年閏土體現的是「我」所說的「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類人的特徵。這些人是善良、講道德、守規矩的人。但傳統的道德是壓抑人的生命力的。他們在封建道德的束縛下喪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變得麻木了。
J. 魯迅《故鄉》這篇文章里的描寫人物的句子.
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女,一頭如墨的黑發散在身後,紫色的蕾絲線將一束小發懸在耳側,紅色的襯衣外是一件方格的蕾絲小禮服,白皙的手腕上懸滿了漂亮的鐲子,小指上還戴了一個沒有任何修飾的銀戒,一切的裝扮都是那樣奢華精緻,卻讓人感覺不出半點多餘和累贅,彷彿她本來就應該穿成這樣。少女的身後還站著三個大約在20以上的年輕男子,均是面容嬌美。
濃密的眉毛叛逆地稍稍向上揚起,長而微卷的睫毛下,有著一雙像朝露一樣清澈的眼睛,英挺的鼻樑,像玫瑰花瓣一樣粉嫩的嘴唇,還有白皙的皮膚……
他正在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願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於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裡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